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6篇)

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6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4:35:25

篇一: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学术论坛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20.01.2492020NO.01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科技资讯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王星(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①——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摘

  要:对于一个文学时代的风度而言,五四时代代表的是弥足珍贵的开拓精神,三四十年代代表的是建设中的雄浑气魄,那么在茅盾、巴金以及老舍身上,充分具备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气魄。这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家的评价和角度加以印证。在五四年代的作家们之所以热爱国外文学,不仅仅只是易卜生和卢梭等人所引起的中外文学开放思潮,还加上了莫泊桑、契科夫等人怪诞思维。关键词:茅盾巴金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49-021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学地位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虽然那时候国内已经翻译了关于他的十几个诗集,但是就五四年代对于他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他那本“艺术论”身上。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在茅盾等几位文学大家,尤为喜欢一些气魄宏大和境界高明的国外作家。老舍喜欢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就狄更斯而言,他的作品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粗糙,使得他的作品让更多作家直观地感受他的狂野和粗放,使得作家的灵感变得汪洋肆意,汹涌澎湃,其气魄的舒展如细水长流不失圆润,这大概就是老舍热衷于此的原因。而巴金则是更加倾向于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他后期的喜爱,前期则是喜欢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正是巴金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时,激发了他深邃不见底的创作欲望。在另一个角度上,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对其针砭时弊、锋芒露骨、毫不留情的笔力所折服,虽然他对于鲁迅颇为佩服,但是受到他的影响也只是局限在短篇小说上,他曾说过鲁迅的“孔乙己”写得多好啊,寥寥千字就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对于“故乡”和“祝福”等短篇小说则是用精美来形容。整体而言,巴金是从小说的凝练和深刻上汲取鲁迅先生的精华,但是谈到“气魄”一词时,他则提起了左拉。而对于茅盾,对于气魄宏大的外国作家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英国的司各德,法国的大仲马以及当时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曾说过,“我在开始写小说时还是在读一些国外小说,读得很杂,各个国家的代表作品都有涉猎。”“英国的司各德,法国的大仲马,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作家常常在隔一段时间后就拿出来读一遍。”在谈论“谈我研究”中,他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理解早已不再局限于“艺术论”,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加高深的层次或者领悟境界。他说:“读托翁的大作,至少要下3种功夫:一是研究他文章的布局结构;二是研究他是如何进行对人物的刻画;三是他笔下的热闹场景。”在“爱读的书”里面,显然他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理解已经上升到思维和主体。以上就是对这位作家从外国作品上映射出来的气魄,谁借鉴谁,就像一面镜子,将借鉴者的高矮、水平统统映照了出来,而30年的气魄,则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代文学大家的气象。2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差异茅盾、巴金、老舍3位作家是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的,其文化素质互有通融,但也存在差异,同为文学作家,他们所讲究的无非两点:个性和创造才能。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在文化类型和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以往的文学界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20岁的时候喜欢巴金,30岁尤爱茅盾,不惑之后唯鲁迅爱不释手。这句话其实从审美和年龄的层次可以窥见一斑,从文化类型入手,茅盾是个十足的政治家和经济家,巴金是个倾向于思想和情感的作家,老舍则是个文化型、平易近人的作家,3人从不同的审美和独特的认知角度表现出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所谓三足鼎立,雄浑而各有神采,不过如此。当然,这些作家观察感受生活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不是单角度单侧面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茅盾是以政治和经济为主,在心理和文化方面为辅,老舍是以人文和风俗为主,然后以伦理作为辅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不同作家的评价会因为时代背景的沉浮和评论家的个人水平而变化不定,而评价角度也过于片面。比如在政治标准作为第一评判标准时,茅盾的作品成就就要高于巴金和老舍,而当出现文化热潮时,老舍的成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茅盾和巴金。对于茅盾先生而言,他在观察问题的角度上就加突出时代性,所以他把叶圣陶的“倪焕之”当作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在读“倪焕之”这一书内,他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的时代性,除了要表示时代空气外,还需要具备两个要点:一是时代给了人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活力又是怎样推动力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换而言之,便是推进历史进入必然性的新时代;再换而言之,就是由于人们的集团活动及早地实现了历史的必然①作者简介:王星(1997—),女,汉族,宁夏固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4科技资讯2020NO.01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性。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之中,现代的现实文章应该要表现出应有的时代性。”而不止是呼吁现实文作家,他还以身作则,在他的小说“虹”中,就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内整个中国的思想潮流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虹”中,他曾言:“欲为中国这10年之壮举,留一印痕。”文中梅女士从家庭走向社会,然后冲出社会四川的樊笼去往上海,尽力了受到革命家和政治家影响的这样一个心里历程来反映出中国这10年来的社会变化进程。在“子夜”这篇文章中,也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的,这部小说的初始创作意图实际上和当时的社会性质有关,其目的时反驳“中国已经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和“中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接任反帝和反封建的重任”的怪诞理论,同时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种种迹象,充分表明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动机。而值得意味深长的是,他的小说还有没有写完的地方,颇有争议和留白,而正是这些留白之处,恰好是政治色彩最为浓重之处。巴金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他的文字是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同时又不乏少有的青春气息,这样的创作思维和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我只是把写小说当作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在写作上的道路和现实中所走的道路是完全相同的,我的一生都在争扎中度过,正如我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所说,他将现实写入作品,作品融入现实,每一篇文章中都饱含眼泪和深情,且唤醒了他在绝望和痛苦中的回忆,但是他却不甘于此,更要呼喊出(上接248页)学术论坛对于光明的祈求。由此可见,在他的作品中,鲜血和热泪交织,呐喊和呻吟缠绵,最终产生出光明与黑暗产生激烈碰撞发人颤栗的作品。而老舍的心理历程是比较曲折的,他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时一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几经辗转回归故土,从而形成了他在人文风俗上的创作动机,别开生面。正是因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他在思维上必然无意地产生一种对比意识,也正是如此,导致他的作品冲破了文化和时代的桎梏,对同一种文化要更加感慨和开阔。在后面的“黑白李”创作之后,老舍的政治意识也逐渐加强。3结语毋庸置疑,这3位一流作家在中国近代文坛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添加了史诗级的雄浑气魄,正是因为3位的笔耕不辍,让30年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如百家争鸣,争奇斗艳,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独到、境界高深的文学作家,为我们现代文学大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参考文献[1]??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2]??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1):298-299.[3]??杨义.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J].文艺研究,1987(4):78-86.[4]??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少年在参与足球运动、感受足球快乐的同时,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与此同时,不应忽略校园足球所承担的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任。校园足球不仅是“凑热闹”,对于精英人才应区分对待,着重培养。在自愿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推荐其参加相关足球培训班或专业足球训练营,不埋没人才,为我国足球事业储备力量。2.5注重提升青训教练整体素质优秀的足球教练对于青少年球员,尤其是刚开始学球的青少年球员来说,是偶像、是榜样、是争相模仿的对象。作为教练员本身,应为人正直,热爱球员,热爱足球事业,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把最新最好的理念和技术传达给自己的队员。增加青少年足球教练数量,提高青少年足球教练质量是发展校园足球的最基本条件。教练的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教练进行培训,提出要求,及时总结。加强教练员团队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加强对教练员团队的管理,严格要求,力争把最积极、最阳光、最正能量的一面展现在青少年球员面前。足球事业稳步前进。2.2提升青少年球员整体素质国人对足球运动和足球运动员的误解,导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足球运动,从而使我国足球人口减少,足球后备人才力量薄弱,无法向上输送高质量的年轻球员,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尴尬局面。转变国人对足球运动和足球运动员的认识,树立让优秀的孩子踢足球的思想,对于青少年球员的要求,应将“做好人”放在“踢好球”之前。中国足球需要的不仅仅是只会踢球的足球运动员,更需要一批高素质、高修养的足球人。应让家长和青少年球员知道,只有优秀的孩子才有资格踢足球,踢足球是一件值得骄傲地事情。2.3坚持科学训练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制定符合青少年球员身心生长发育客观规律的训练计划,在各个年龄段发展相应的能力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急功近利,不可只看重青少年球员短期所能取得的成绩,忽略了青少年球员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避免将教练的想法强加于球员。教练的职责是教会队员各种技术,在比赛中有意识地培养队员决策能力,让队员结合具体情况去自行选择认为合理的技术动作,教练可加以引导,但切不可剥夺青少年球员思考的权利,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队员。2.4避免埋没精英人才校园足球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足球运动在校园中的普及,借助足球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以足球为手段,让青250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参考文献[1]??孙振波,王冬冬.青岛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6):63-68.[2]??迟佰民.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鲁东大学,2018.[3]??杨克新,张莉清.青岛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8(5):44-45,71.

篇二: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围城》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

  谈《围城》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

  黎浩

  内容提要:研究钱钟书《围城》塑造人物形象的妙法-----比喻艺术,对于热爱文学的青年特别是初学创作的人是很有意义的。《围城》中所用的比喻句不但多而且灵活,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各个都栩栩如生。本问重点讨论下面的四个女性:一、放荡不羁的鲍小姐;二、孤傲自赏的苏文纨;三、洁如明镜的唐晓芙;四、虚荣狭隘的孙柔嘉。

  本文还拟从欣赏的角度分析《围城》的语言。钱钟书先生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十分幽默、风趣,其活用反语、文言词语和英文词语恰到好处,无愧是一位“语言魔术大师”。

  关键词:

  人物、比喻、语言、讽刺

  钱钟书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深邃独特的思想、新颖广博

  的知识和幽默的文字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围城》是先生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绘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深邃地挖掘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寓情于理,见解独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

  一、塑造人物形象之妙法-----比喻艺术

  巴金在首届矛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上指出:“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叫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名作,所以能流传久远,就在于它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当时生活的深刻描写,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由此看来,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在历经尘封几十年之后终于被人们认识到其卓越价值,这与钱钟书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在,《围城》这部知识密集度最大的中国现代“学者小说”中,钱钟书以其广博的学养和卓越的联想,借助数百条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成功地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塑造了一批新儒林中呼之欲出的诸生相,真实、深刻地展现出他们所处社会的畸形生活画面,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意义,被美籍华人、著名文艺评论家夏志清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苦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尤其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对未来时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的小说中最受他们欢迎的作品。”著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文学史〉中也对〈围城〉评价甚高。〈围城〉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被译为英、俄、日、意、法、荷兰等十余种文字。可见,研究钱钟书《围城》人物塑造的妙法─比喻艺术,对于学界─特别是一些热爱文学并且在创作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人,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就从小说《围城》中选取与主人公方鸿渐关系密切但性格截然不同的四个女性,来谈谈钱钟书运用比喻塑造人物形象的妙法。

  〈一〉放荡不羁的鲍小姐

  的神情仿佛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等等,把这个高傲自负的苏小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特别是“仿佛希腊的打猎女神提着盾牌”这句经典之笔,使这个可鄙又可笑的苏小姐浮雕般显现在读者的眼前,并永存于读者记忆中。

  当然,苏小姐的这种品性也不是绝对孤立、一成不变的。有时,她会顾影自怜,如,在大学的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能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有时,她会娇羞扭捏,如,在九龙上岸前她为了给方鸿渐一个亲近的机会,就一反常态“装扮得袅袅婷婷”,方鸿渐神差鬼使地对她说:“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她眼皮有些抬不起似的说:‘我们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呀!’”这两处比喻和前面所举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照,把苏小姐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起来。同时,也直截了当地透露了作者对她的鄙视态度,向人们暗示:人性如苏小姐一类的人,并不会因她留过洋,拿过博士学位而受到良好熏陶和影响,只会助长她们的娇气,没什么可仰慕和追求的。

  〈三〉洁如明镜的唐晓芙

  她纯真可爱,是钱钟书在《围城》这本书中唯一不带讽刺语气去描写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形象美精雕细刻,从身材、脸形、酒窝、脸色、眼睛、牙齿、头发、眉毛、口,到表情,一一细细写来,好象一架电影摄影机对着唐小姐外形的各个部分作特写式的拍摄,极其细腻、具体,但又丝毫不觉得冗长、烦琐、平板。不妨仔细看看钱钟书在《围城》中是怎样描述的:

  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谗,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没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方鸿渐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脸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④

  从这一段肖像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借助了大量新奇、丰富、巧妙、贴切的比喻,从正面、侧面对唐小姐的肖像进行描写,并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获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假使我们从中删去比喻成分,那么唐小姐的形象就会失去粗略,空洞,了无生气。

  像唐晓芙这样的人,她的语言应有异于鲍小姐、苏小姐,作者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也令笔者佩服。请看下面三例对话:

  (1)方鸿渐对唐晓芙说:“也许你表姐有她的心思,遣将不如激将,非有大敌当前,赵先生的本领不肯显出来。可惜我们这种老弱残兵,不经打,并且不

  愿打——”唐小姐接口“可是,战败者常常得到旁人更大的同情——我意思说,表姐也许是赞助弱小民族的。”

  (2)方鸿渐向她要住址,看她写了电话号数,便说:“决不跟你通电话。我最恨朋友间通电话,宁可写信。”唐小姐“对了,我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做了朋友应当彼此爱见面;通过电话算接触过了,可是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能像信那样留着反复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并且,你注意到么?一个人的声音往往在电话里变得认不出,变得难听。”

  (3)曹元朗一听完方鸿渐说:“苏小姐那本《十八家白话诗人》再版的时候,准会添进你算十九家了。”就道:“那决不会,我跟他们太不同了,合不起来。昨天苏小姐就对我说,她为了得学位写这本书,其实她并不瞧得起那些人的诗。……她序上明明引着jules

  tellierd的比喻,说有个生脱发病的人去理发,那剃头的对他说不用剪发,等不了几天,头发压根儿全掉光了;大部分现代文学也同样的不值批评。这比喻还算俏皮。”唐小姐机灵的说道:“表姐书里讲的是十八根脱下的头发,将来曹先生就像一毛不拔的守财奴那根毛。”

  从以上唐小姐说话时所用的比喻,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唐小姐还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性格直率的人,绝非庸俗肤浅的泛泛之辈。

  同样,对唐晓芙的心理活动,作者也运用了比喻,带领读者闯进人物心灵的殿堂,洞幽烛微。如“女佣人来告诉道:‘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马路那一面,雨里淋着。’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佣人请他回来。”再如:她想“把方鸿渐忘了就算了。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牙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这两处比喻就将唐晓芙因误信表姐苏文纨的话与方鸿渐决裂后心里仍深爱着他的情感追魂摄魄地展现出来,十分逼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隐约暗示了她单纯、质朴的性格。

  〈四〉虚荣狭隘的孙柔嘉

  作者用于揭露她性格特征的比喻是十分准确且富于形象性的,往往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请看下面反映她虚荣的例子:

  孙小姐满以为“贵人”指的是自己,早低着头,一阵红的消息在脸上透漏,后来听见这话全不相干,这红像暖天向玻璃呵的气,没成晕就散了。⑤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暴露出她爱慕虚荣的丑态,使人看了觉得滑稽可笑,具有十分鲜明的形象性。又如:在筹办婚事时,“鸿渐因为下半年职业尚无着落,暑假里又没有进款,最初不肯用钱,衣服就主张不做新的,做新的也不必太好。……柔嘉发怒道:‘……你要我那天打扮得像叫化婆么?’”和“为了买家具,两人也争执过。鸿渐认为只要向老家里借些来用用,将就得过就算了。柔嘉到底是个女人,对于自己管辖的领土比他看得重,要挣点家私(预支厂里的薪水去买)。”这两处就把一个死要面子的女人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凸现了人物的性格。

  与此同时,反映她狭隘的例子也很精到。如:当她知道范小姐向

  方鸿渐泄漏出有人跟她通信一事时,作者描述“孙小姐的怒容使鸿渐不敢看她,脸爆炸似的发红,又像一星火落在一盆汽油面上。”仿佛这气焰也烧到了我们面前,活画出她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心胸狭窄得容不下“一星火”。又如,作者描绘她和方鸿渐订婚后的一段小插曲:“他虽然已经订婚,和她还是陌生的很。……

  他对自己解释,热烈的爱情到订婚早已是顶点,婚一结一切了结。现在订了婚,彼此间还留着情感发展的余地,这是桩好事。……他想起……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他嘴快把这些话告诉她,她不作声。……鸿渐一路上哄她,求她,她才说:‘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我们是坏葡萄,别倒了你的胃口。’他急得跳脚,说她胡闹。……他陪小心解释了半天,她脸色缓和下来,甜甜一笑说:‘我是个死心眼儿,将来你讨厌——’鸿渐吻她,把她这句话有效的截断,然后说:‘你今天真是个酸葡萄。’她强迫鸿渐说出他过去的恋爱,他不肯讲,经不起一再而三地逼,讲了一点,她嫌不够,鸿渐像被强盗拷打招供的财主,又陆续吐露些。她还嫌不够详细,说:‘你这人真不爽快!我会吃这种隔了年的陈醋么?我听着好玩儿。’鸿渐瞧她脸颊微红,嘴边强笑,自幸见机得早,隐匿了一大部分的情节。”一眼就让人看出她是个斤斤计较

  、专横善妒、好猜疑的小气鬼,同时也隐约暗示了她和方鸿渐的婚姻生活不会美满。

  除了以上四个女性的形象之外,钱钟书凭借比喻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其他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教养和身份。其中有懦弱无能、新旧杂拌的方鸿渐;手碗活络而玩世的赵辛楣;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妇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油头粉面、俗不可耐的陆子潇等等。个个都独具特色,十分传神。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中,我们可以窥见20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的黑暗、畸形和上层知识分子在高压下猥琐的灵魂。他们这样的性格是典型的、充满个性化的,是富于时代特征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者凭借情节的展开与发展,成功地运用比喻塑造了这些活跃在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形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大大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内容,给人无限启迪,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这足见作者娴熟运用比喻对于人物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上述,《围城》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运用了大量的奇妙譬喻,成功地塑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

  二、语言风格之独特——讽刺艺术

  〈一〉运用寓意深刻的反语抨击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反语,即不用词语的本义,而反其义而用之,也即正语反说,或反语正说。《围城》的反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小说围绕着知识分子见世面的历程来讽人生百态、世道炎凉。文中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表现这一技巧:

  1、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小说写道:“这辆车旧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练成桀骜不顺、乖僻难测的性格,……”、“这是辆病车,正害痢疾,……”⑥小说先从寻常的共车落笔,正说不寻常的病态社会,接着把注入了“人性恶”的公车从不寻常的视觉套说出抗日时期公车的超龄运作;再从不寻常的“痢疾”病中说出那些以虚荣、险恶的嘴脸应对人生的人的丑态,一方面,作者透过寻常的公车影射世道炎凉,正说不寻常的病态社会在抗战时期的磨难,另一方面又以拟人化的公车打造了一个制高点,深层道出人生百态。

  2、新鲜独特的曲解词语

  作者写到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更不值钱。……‘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家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作者以一组别出心裁的特殊语言格式将“老科学家”一词曲解为“老的科学家”、“老科学家的家’、“科学老家”,充分表现了高松年独特而古怪的心态。更从一个通俗的“老”字透析出伪科学与陈年酒之间的微妙关系:酒越老越可贵,但科学却未必越老越值钱,含蓄地讥讽了高松年这位过时的伪科学家,不学无术。这一曲解的说法,十分新鲜独特。

  3、娓娓言谈,暗含玄机

  《围城》中的对话十分精彩。例如在方鸿渐和陆子潇的谈话中就道出三闾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鸿渐)叹气道:‘校长对你先生,当然是另眼相看了。像我们这种——’”、“(子潇)那里的话!副教授当然委屈一点,可是你的待遇已算副教授里最高的了。”“分好几等呢。譬如你们同来,我们系的顾尔谦就比你高两级。就像系主任吧,我们的系主任韩先生比赵先生高一等,”赵先生又比外语系的刘东方高一级。这里的等次多的很,你先生初回国做事,所以搅不清了。”小说巧妙地借陆子潇之口,道出三闾大学复杂的人事等次,嘲讽三闾大学不平等的排级。秒用陆子潇对方鸿渐的警言来暗讽方鸿渐初回国不谙世事、缺乏成熟的应变心理,点破鸿渐新丁上任的曲折性,揭穿了三闾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在人事上的腐败,道出一个乌烟瘴气的三闾大学。

  〈二〉巧用文言词语和外来词语嘲讽食古(洋)不化的商贾

  文言词语是指文言文中所用的词语,这种词语在古代作为基本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有意夹杂使用文言词语则有助于丰富人物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有荣焉。”这段文绉绉的文言出自于“点金银行”周经理给留洋女婿写的信。周的本意旨在女婿面前提高自己身份的同时又能促请方鸿渐对自己的栽培有所交代,先生将浅白的现代白话文表述转化成了文言文,嘲讽周经理刻意挪用古文装面子的虚伪心态,巧妙的塑造出一个虚伪、市侩、精明的商贾形象来。

  英文属外来词语,外来词语是指被借用到汉语中的外国或者其他民族语言中的词汇。一般来说,如果汉语已有表达的词语,就不必再借用外来词。但如因表达的需要,运用外来词则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或显示人物的身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Hello!

  Doctor

  方,好久不见!”“Sure!

  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

  waste

  paper。”

  以上是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说的穿插在母语中的英文。作为一名在上海美国银行做买办的中国人张先生,在日常中白中加插英文为的是抬高自己身价压倒留过学的方鸿渐,没想到发音别扭造作,身份没得到提升倒反映出其走狗式的崇洋媚外思想,小说在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俗不可耐的买办形象。此处巧用英文非但没有削弱张吉民的买办形象,反而激增了对人物的丑化,既强化了这个大都市里的寄生虫形象,又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围城》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语言精致、深刻、富于哲理,极具艺术魅力

  和美学价值,充分地体现出钱钟书先生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小说漫不经心的提出问题,抓出个把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荡气回肠间给人留下艺术美的享受。

  注释:

  ①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2页

  ②钱钟书《钱钟书

  杨绛

  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39页

  ③钱钟书《钱钟书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55页

  ④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73页

  ⑤钱钟书《钱钟书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65页

  ⑥钱钟书《围城》,四川文艺出版社,43页

篇三: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巴金《家》中的两类不同文化冲突

  刘柯雨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摘

  要】在《家》这部小说中,巴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抵抗与憎恶,并将父辈和子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家》中所描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大层面着手,解析了巴金《家》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冲突。

  【总页数】2页(P76-77)

  【作

  者】刘柯雨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04【相关文献】

  1.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文化在"家"中的体现——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的比较2.激流动荡中"家"的摇落思想解放中"人"的觉醒——解读巴金的《家》、《憩园》、《寒夜》3.论巴金创作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影响4.巴金小说《家》中的家文化深层分析5.巴金小说《家》中的家文化深层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巴金说:“在所有的作家中

  ,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然而,作为

  一个中国作家

  ,他文学的根

  ,不可能离开中国文化、文学的土壤

  ,不管巴金是否意

  识到这一点。在他的创作里

  ,在他的神经系统内

  ,在他的灵魂中

  ,在他的精神气质

  里,我们可以随时随处找到他与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在精神联系。

  莫达尔在他的《爱与文学》一书中这样说

  :“我们祖先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

  法在某些方面仍然被我们运用着。

  我们承袭着他们的灵魂

  ,不是个别的,而是集合

  的整体;我们是他们罪恶及德性的产物

  ;我们具有他们的特异体质、心灵构造

  ,以

  及情绪倾向

  ;我们身上印着种族、国家、宗教的特征。

  ”由此可见

  ,作为炎黄子孙

  的巴金,从他的社会观、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方面

  ,均可窥见传统

  文学、文化的精魂。

  就拿巴金的创作思想、文化观来说

  ,这种影响就十分鲜明

  ,可以说,己金是一

  位最具中国人文精神的作家。

  诚然,巴金没有专门谈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见解的大块文章

  ,但从他所写

  的序、跋、后记、创作回忆录、书信、作品中

  ,可窥见他对文艺的独特见解

  ,而这

  些见解,和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

  ,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坚持文艺战斗的功利目的,创作与“为艺术而艺术”绝缘

  文学创作为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回答是不同的,有的是“为艺术而艺术”;有的则是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以上的认识在中国文坛上往往站不住脚。

  "大

  多数作家则认为文学创作应具有它战斗的功利目的,主张“为人生的艺术”,自古

  至今,许多作家都抱着这样的创作宗旨。

  唐代的陈子昂、元结,白居易的“文章合

  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准则就十分著名。

  这里的“时”即指“时代”、“社会”;“事”则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白居易主张写文章、写诗歌

  都应反映民生的疾苦和指责时政的弊病

  ,写诗要于“时”于“事”起讽喻作用

  ,用讽刺诗作武器。

  他还提出诗歌应具有

  “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用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改变现实。

  显然,巴金也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巴金曾多次讲过

  ,他“不是一

  个文学家

  ,”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讲到他为什么写小说时

  ,他说:“因为

  我不能够做别的有用的事情

  ,因为我没有别的武器

  ,我才拿起笔用它作武器

  ,来攻

  击我的敌人。”他在《激流三部曲

  .序》中说到:“我这三本小说都是揭露

  ,控诉这

  个制度的罪恶的。我写它们

  ,就好像对着面前的敌人开枪

  ,我亲眼看到子弹飞出去

  仿佛听见敌人的呻吟”。如此看来

  ,巴金将文学作为向敌人进攻的武器。

  他的敌人

  是谁?在《写作生活的回顾》

  中说到:“我的敌人是什么

  ?一切旧的传统观念

  ,一切

  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人为制度

  ,一切摧毁爱的努力

  ,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

  人”。巴金说得十分明白

  ,他要用文学这个武器来攻击“旧的传统观念”,包括一

  切的封建伦理、封建道德

  ,封建礼教,封建制度

  ;他要以文学为武器来攻击帝国主

  义的侵略

  ,封建军阀的统治

  ,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

  他宣称他写《家》是要为过去

  那无数无名的牺牲者

  “喊冤”,从恶魔爪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他写《寒

  夜》是“替那些吐尽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巴金认为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应该拿起文学这个武器

  ,为被压迫被损害者服务

  ,为大

  多数受苦的人服务。他说

  :“艺术算得什么

  ?假如它不能给多数人带来光明

  ,假若

  它不能打击黑暗”。由此观之

  ,巴金把为大多数人服务看成是艺术的最大价值。

  如

  前所说,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文学既有“补察时政”,也有“泄导人情”的作用。受

  这种文艺观的影响

  ,巴金也认为文学应该给人以美的诱导

  ,陶冶人的心灵

  .唤起人

  奋发向上的志趣

  ,扫除人们心灵的垃圾

  ,使人们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

  些”。为此,他认为作家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

  ,必须“关心人

  ,爱人”,“苦人类之

  所苦”,“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应该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

  安慰”的人。

  显而易见,这种“爱”的观点,正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

  巴金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里

  ,从小受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教育和熏陶。小时就在私塾里读宣扬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

  ,背诵唐诗、宋词、元曲。熟读《古文观止》、《红楼梦》、《说岳全传..)?…。从这些书籍中,巴金大

  量地吸收了传统文化、文学的乳汁。同时

  ,传统文化又通过巴金家庭周围的人以

  “口传身授”、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影响着巴金。巴金从其慈母的教诲

  和“下人”的纯善中体味到了这种“泛爱严、“仁爱”、“兼爱”的精神。巴金曾

  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她教我爱一切人

  ,不管他们贫或富

  ,她教我帮助

  那些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他的第二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这位“下人”,教育巴

  金要“忠心”、“真实”、“不要欺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从这

  样的下人身上

  ,巴金找到了道德取向和人格取

  向。

  创作总根于爱。正是这把“爱”的钥匙开启了巴金的心灵。

  “因为受到了爱

  ,认识了爱

  ,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

  ,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把我和这个社

  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抵。

  ”

  基于“爱人”的创作思想

  ,他写《家》,并且把他一生爱得最多的大哥作为觉

  新的原型。愿把《家》献给他

  ,使他看见横在他面前的深渊

  ,不至于落到里而去。

  西方著名美学家柯林伍德说

  :“艺术是社会的药剂。能医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

  意识的堕落。”巴金希望他的《家》也是社会第

  3期彭漱芬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渊源关系的药剂

  ,能拯救他的大哥。

  巴金还说

  :“人为什么

  需要文学

  ?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

  由此可见

  ,巴金既认为文学应起“药剂”和“净化剂”的作用

  ,还认为文学应

  具有“明灯的作用

  ,它应该引导人们看到未来的曙光、光明的前程。

  ”

  二、继承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保持“写作同生活的一致”巴金说:“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

  ,因为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

  ”“我

  只是把写作当作我底生活底部分。

  我写作中所走的路径和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径

  是相同的。”“我写作,因为我在生活。

  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

  ,一部

  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我当时怎样看

  ,怎样想就怎样写。”怎样理解巴金这些话。

  其一,“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其含意就是说

  艺术应该贴近生活

  ,作家应该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

  ,用巴金的话说就是“写作同生

  活的一致”。巴金认为

  :一个作家

  ,应该忠实地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

  ;反映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活、命运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苦难和观乐

  ,理想和愿望。巴金的小说

  ,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具体体现。

  只要稍加留心

  ,我们便

  会发现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得之于现实生活中一件已发事件

  ,而且差不多每部作品

  中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原型。

  巴金认为这样写更方便、更真实、更

  亲切。不仅如此,巴金认为作家还要真诚地面对生活

  ,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如爱僧、悲观、同情、矛盾、挣扎、希望和追求坦露在读者面前

  ,这样,作者的心灵和书中

  人物的心灵才能互相感应

  ,互相交流。

  巴金在《谈(秋>》中说,“我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书中

  ,跟书中人物一同

  受

  苦,一起受考验

  ,一块奋斗”。“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

  ,好象一条鞭

  子抽着那心发痛

  ,寂寞咬着我的头脑

  ,眼前是许多惨痛的图画

  ,大多数人的受苦和

  我自己的受苦

  ,、它籽使我的手颇动着

  ,拿着笔在白纸上写黑字

  ,我不住地写、忘

  了健康,忘了疲倦地写……似乎许多许多的人都借我的笔来申诉他们的痛苦

  了……”读至此,我们感到沉重和痛苦,面前似乎出现了一座苦难的“炼狱”,作

  家巴金正在这里面熬炼着。

  是的,巴金是一个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

  ,他自己说他是

  “人类苦难的歌手”,他的小说大多描写

  20世纪中国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家》

  中的高觉新是一个精神上的受难者

  ,他接受新思潮的洗礼

  ,信服新的理论

  ,又顺应

  着旧的环境生活

  ;他厌恶家中长辈的专制、迷信、野蛮和虚伪

  ,却又唯唯诺诺地执

  行他们的命令

  ;他内心是非分明

  ,同情弟妹对封建专制家庭的反抗斗争

  ,可行动上

  又不得不向残害年青生命的专制势力屈服

  ;他内心滴着血

  ,但脸上却要装着

  笑……。他的悲哀是梦醒了仍然清醒地承受旧势力制造的苦痛而无力反抗的悲哀。

  他夹在新与旧两扇磨盘中

  ,受尽了碾压之苦。

  比起高觉新来

  ,《寒夜》中的汪文宣

  更苦,他不但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

  ,而且要承受肉体上疾病的折磨。贫窘的生活

  ,卑怯的心理、妻子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

  ,上司的白眼

  ,同事的厌恶

  ,这一切几乎把

  汪文宣压扁、挤碎。他轻轻地走路

  ,小声地咳嗽

  ,低着头,弯着腰,他活得沉重

  ,活

  得痛苦。为了生活他只有忍受。读者不难发现

  :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对苦难的忍受,是巴金小说的主旋律,他的作品,充满了

  "种“忧愤”,一种忍辱负重之感。

  显而易见,巴金小说中这种忍辱负重

  ,“忧愤”意识

  ,和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

  一脉相承。

  司马迁溢于言表的忍辱负重的忧愤

  ;屈原《离骚》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三吏三别”中描写的下层人民真切痛苦

  ,以及“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优愤,岳飞、文天祥的抵抗侵略、收复国土、收拾旧山河的忧愤等

  ,这些“优愤”源远流长

  ,是作家爱国主义的艺术表现

  ,也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观的形象化。

  同时,这种忧愤意识又是儒家文化中的“参政”意识的曲折表露。孔、孟本

  来就极重视“入世”与“出仕”,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与策略。

  从这一角度讲

  ,巴金是十分关注社会人生的,他的创作是贴近社会生活的。

  传统

  文

  学、文化对于巴金的思想熏陶体现在巴金作品中更多的是关心现实人生

  ,关心民

  生疾苦的“大我”意识。

  其二,巴金说:“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

  把写作当作探索、改造人生的手段

  ,在作品中真实地表现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的苦

  恼、矛盾、探索和追求。这样

  ,他的小说又具有探索人生、指导人生的作用。

  三、说真话

  ,表里如一

  ,保持“作文和做人的一致”

  中国有一句俗话

  :“文如其人

  ,”这句话含义颇为丰富。

  一个作家所写出的文

  章、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凡和他的思想、修养、德性、心理、个性、气质等等密切相关。中国

  传统文学文化中对于“做人”和“作文”都是十分讲究的,要求一个作家

  ,首先应

  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向“圣人”学习,应该修身养性“立德、立功、立言”。

  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作家很注重精神美、道德美、人格美、人文

  一致,表里如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屈原志洁行芳

  ,忧国忧民;杜甫“穷年优

  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敢于写出使权贵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者切齿的讽喻诗。总之

  ,古代作家所追求的是“气贯日月

  ,凛烈万古”,“富贵不能淫

  ,贫贱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先天下之优而优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

  ,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巴金提倡“作文和做人的一致”,他的为人、他的“德行”怎样

  ?许多巴金的同行、师长、朋友对此都有完全一致的评价。

  其一,利他主义。巴金说

  :“人活着是为‘给",不是为‘取"”。这种利他主

  义的道德观

  ,在他的创作中

  ,在他给友人的信函中多次讲到。

  “我的许多年来的努

  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

  ,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

  :帮助人

  ,使每个人都得着

  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

  ,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他的生活信条是

  :“忠实地

  生活正直的奋斗

  ,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在《家》中,巴金以十分赠恶的心情批判那些将个人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上的人。

  在他的小说

  《家》中有一

  段元宵玩龙灯的描写

  :“老爷”、“少爷,"仆人们故意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光赤

  的身上射

  ,火花贴在人身上烧

  ,烧得他们发出尖锐的哀叫

  ,烧得他们皮焦肉臭

  ,烧

  够了,花炮也没有了

  ,老爷们才给了赏钱。对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

  上的不道德行为

  ,作家十分愤怒

  ,并通过觉慧之口作了批判。

  在生活中,在对待朋友、亲戚、兄弟中

  ,巴金也始终坚持这个做人的准则

  :活

  着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巴金在《随想录》中不下于十次引用高尔基的小说所描写的勇士丹柯的故事。

  这位勇士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

  这就是

  “给予”,“奉献”。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他为朋友出书、校对。甚至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致牺牲了自己的创作时间

  ,并从不夸耀。但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他却一辈子念念不忘。

  如对朋友吴先忧、文学前辈叶圣陶

  ,幼年的奶奶

  ,家中的仆

  役都如此。总之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巴金对师友、对亲情的态度正是优秀的传

  统文化所倡导的、赞扬的。

  其二,说真话。他主张每一个作家首先对自己必须

  “忠实”,不但对黑暗社会

  敢于真实的揭露

  ,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苦恼、矛盾

  ,也从不隐瞒。他说

  :“人只有

  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

  ”他晚年的五卷

  《随想录》

  ,把自己真实面目赤裸裸地

  暴露在世人面前,他称它为“……‘真话的书’……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

  的真诚的心。

  抱着这样的“做人”准则,巴金在“作文”时,主张“不说慌,把心交给读者。

  打开他的小说

  ,使人感觉到作者在和读者娓娓交谈

  ,交流思想.同时也使人感到有

  股强烈的感情。”如他所言,他“写小说不论长短

  ,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

  ,倾吐自

  己的感情,”他的小说就是他的感情的物化。当我们打开小说《家》的时候

  ,迎面

  扑来了一股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抗的激情

  ,这激情如一股激流

  ,带着青年们悲、哀、愁、苦

  ,反抗和希望

  ,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其三,洁身自好,“明道”“修身”。巴金生活朴素

  ,穿着随便,洁身自好,正直、善良,表里如一。同时,受传统文化“明道修身”的影响,他很注重解剖自己

  ,内省

  倾向鲜明。在晚年创作《随想录》中

  ,当谈到如何吸取“文革”的教训时

  ,他说:“要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我不会忘记自己的丑态

  ,我也记得别人的嘴脸。

  ”和一般人不同

  ,巴金不是把什么都推给时代、社会

  ,而是

  在批判别人的时候

  ,也敢于挖掘自己的灵魂

  ,他生动地描述了为保全自己和家人

  ,他是如何屈辱偷生

  ,编造假话辱骂自己的,当别人高喊“打倒巴金”时

  ,他也高举

  右手响应。巴金说

  ,他当时好像中了“催眠术”,吃了“迷魂汤”。巴金既从历史

  的、社会的、文化的层面去总结文革的惨痛教训

  ,也从个人的层面去挖自己的毒

  疮。其目的是使人类

  (也使个人)不再重演同样的悲剧。

  可见巴金博

  大的胸怀与崇

  高的人格。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巴金的“做人”。巴金的“作文”也和他的风格一

  样:热情、坦率、明朗

  ,单纯、明快、朴实。

  四、真实、自然、“无技巧”的审美尺度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又说:“我写作的最

  高境界,我的理想

  ,绝不是完美的技巧”。“我不能冷静地象一个细心的工匠那样用

  珠宝来装饰我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在黑夜里呼号的人”。

  巴金认为

  :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表现手法

  ,这是从他的创作经验产生的。

  古

  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也读了不少

  ,但是震撼他的心灵

  ,使他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的作品绝不是乔装打扮

  ,精雕细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的东西。

  由此观之

  ,巴金的审美尺度是真实、自然天成

  ,是“无技巧”。当然

  ,这个“无

  技巧”并不是“没有”技巧

  ,也不是“不要”技巧

  ,而是“真”、“自然”、“不见”技巧,不矫揉造作

  ,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巴金为什么选择这种创作方法呢

  其一,巴金强调“写作和生活的一致”,认为生活是艺术的生命

  ,决定艺术成

  败、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是否强烈

  ,作家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

  ,这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离开了这些

  ,无从谈什么技巧。因为技巧来自生活的暗

  示和哺育

  ,也来自深厚的生活积累

  ,它和内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并为内容服务

  ,脱离内容的技巧是不存在的。

  其二,从真、善、美三方面的辩证关系看

  ,巴金强调“真”,而美应该建立在

  “真”、“善""(“爱人”)上,那么真实、自然就会美

  ,玩弄技巧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用鲜花去装饰谎言”就不美

  ,即使技巧再高

  ,巴金认为这也不过

  是“文章骗子或骗子文章”。L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其三,巴金强调“作文和做人的一致”。巴金喜欢说真话、抒真情

  ,忠实地、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挑选这种“自然”、“天成”的审美尺

  度。在他的创作中

  ,他追求的是形象真实、自然,人物塑造不愿意在外形上给人一

  种褒贬之感

  ,;不喜欢另添一条光明尾巴

  ;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他的作品诚如

  他自己所言:“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

  之类视作浅薄、卑俗

  ,但是在这里却跳动着这个时代青年的心。

  ”

  巴金这种审美尺度

  ,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有着天然的联系。

  自唐宋以

  来,“初发芙蓉”,“自然天成”已成为作家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李白在《书怀

  赠江夏韦太守良滓》中

  ,用“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高度评价谢灵运的诗。明

  清的批评家论诗

  ,也以自然为上

  ,自然清新的风格成为评判诗歌的最高尺度。

  近代

  批评家王国维

  ,他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纯是天籁”,并认为元曲之佳“一言以

  蔽之

  ,曰,自然而已矣”。他进而认为

  :

  “古今之大文学

  ,无不以自然为胜。

  ”

  如此看来

  ,巴金这种审美尺度

  ,自有其深厚的文化、文学渊源

  巴金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仍还是一个中国人

  ,我

  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有时候我不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

  ,发议

  论。”可见,巴金虽然接受了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却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中

  国人的立场

  ,他并没有抛弃传统。

  文化的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文化两极走向

  ,而是一个互有扬弃的文

  化融合过程。在巴金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同时

  ,他也自然而然地从生他养他的民

  族传统文化、文学中继承了某些优良传统

  ,这是不足为奇的。

篇五: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读书心得——巴金《家》的家文化探究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作为巴金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成功的反映了整个封建大家庭的变迁史。《家》反映了家族文化中的封建专制思想。这种思想造成了巴金对旧家庭的感情矛盾源于旧家庭本身所具有的两重性。以及在五四新文化的播撒下的家族封建制度有着不一样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里,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使封建制度下的家族文化慢慢地走向衰亡。

  一、家中人物情感的展现

  通过拜读巴金的《家》可以感受到其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将个体人物情感与情绪进行人格化的抒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作为小人物在制度与生活中,控制与被控制中的挣扎与斗争。为读者编织出一张笼罩着压抑的无形的情感网,使读者品读的过程中沉入其中。阅读巴金的《家》感受到其压抑之感,感受到对心灵情感的束缚,并且在作品中的人物最终难以摆脱情感的压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制度与生活中难以突破自我,人生走向悲剧,而通过故事的构建与人物情感的编制,实际上是自我的寻找,作者以作品角色探寻人类悲剧自我根源。通过阅读巴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其对制度文化的解剖,正如其自身缩水“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通过对制度的感受,与历年经历相结合,经历岁月的沉淀,将生活环境作为创作的背景。对于制度巴金不仅是停留在批判的与分析之上,而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对情感的冷静思考,并用情感表现展现出对制度的理解。

  在作品《家》的尾声部分,觉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向往但又伴随着迷茫,用期盼的情感“逃离他可诅咒的家”正如作品所说: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又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

  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境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也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的说了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恒向前流去没有一颗停留的绿水了。

  二、家庭结构组织的蜕变

  对于小说作品中,随着对于传统观念的不断改变家庭组织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时代性的蜕变。《家》中巴金更突出了家庭的变化展现了其变化趋势,但是依旧存在着困惑与矛盾,可见在《家》的创作过程中,巴金时时凸显出谨言甚辩的思考模式,即使是对时代变迁的理解也在传统伦理中进行审慎思维。对于“家”的不断回归与出走,凸显出巴金对于内心的思考与坚守,更展示出对信仰的坚持。在《家》这一作品中,巴金在对旧有传统反抗的同时进行自我救赎并期许未来。对于缺乏情感的“家”进行现实的出离,却正体现出对本我的找回。在《家》的作品中,出走与回归相离相伴,使得巴金借此不断的表现出在创作之时对理想与现实进行纠结,利用潜在的矛盾进行抽丝剥茧,而最终搜寻到的答案就是对真实“家”的渴望与守护。

  三、家中长辈思想情感爆发

  在面临“死亡”之时,封建家族的家长将人性的压制泯灭进行彰显与爆发,似乎“死亡”成为彰显人性爆发心里深处呐喊的大门,当“死亡”来临之际,禁锢的思想、心灵的呐喊得以释放,从传统观念中进行抽离,将人性本心进行还原,对真实进行思考。在面死亡之时,高老太爷展现出作为祖父的内心感受,完全表露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当面对儿子堕落腐败孙子逃跑躲婚,自己辛苦打拼创建的家业即将败落之时,内心的情感分崩离析,彰显了无奈之情,当自己的理想难

  以实现并破灭之时,开始审视自己,发现并认识自身的过失。在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不允许彰显内心深处的情感,温情慈爱不能流露,需要压制情感,变现出身份对应的严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在习惯表露情感,即使面对自己的至亲,也不能展现真实情感,情爱被掩藏在内心深处,他们的身份使得他们获得了尊重、顺从却丧失了亲情、真诚与爱。但得不到情感的慰藉是他们便得严苛、暴戾,内心也充满痛苦,并且即使渴望感情也不能表露,久而久之,似乎情感上只剩下发脾气与权威。在《家》这一作品中,细细品读可以感受到高老太爷代表的长辈家长内心的痛苦、孤寂以及良心深处的不忍与自责,这也可以彰显人性依旧存在善良与对情感的渴望。

  巴金的作品中,心理扭曲、人性泯灭的人物身上始终存在中复杂的人性,即在作品中依旧透露出他们的善与美,依旧存在人性的温暖。通过对人物的深层感受,深深体会到人道主义色彩,即使充满压抑的情感中也能在悲凉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温暖,深深的展现出巴金作品的人文精神。在对传统观念继承的“旧人”,巴金的表现手法并不是直面的抨击与丑陋简化,而是运用谅解的手法,给予在现实中挣扎的人们一丝的希望;对于新时代的代言人“新人”巴金充满活力的赞扬与称道,但并不是一味的称赞与渲染,是在同情之余给予批判。

  四、结语

  在进行现代化的道德文化、伦理精神转变与树立时,需要大众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但是社会并为形成完全支持性的舆论模式、基础建设、利益关系等,因此大众缺乏共鸣的心里,在进行现代化的转变时,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受到的阻力不断。巴金的创作时期也正处于过度的阶段,其作品中也充分展示了对过渡阶

  段人性转变的摸索,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向现代化价值进行转化,转化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否定,而是从单一的、片面的排他选择,转向整体化的转变。

篇六: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巴金《家》中的两类不同文化冲突

  作者:李雨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

  摘

  要:《家》作为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再现了封建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封建文化和新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表现。以期为广大高中生深入理解《家》的内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家》;文化冲突;封建文化;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对于推动我国文学史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小说中,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以及父辈与年轻一代的抗争,这也是封建文化与新文化冲突的缩影。既有浓厚的封建制主义色彩,又存在新文化和新思潮。因此,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冲突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并反映了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正确性。该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其中,有悲剧也有喜剧。高中生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应站在新旧文化角度入手,进而加深对这一小说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一、《家》中的封建礼教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封建礼教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年代,封建礼教制度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推动社会方面,封建礼教文化是其一大助力。但是现如今,这种文化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在巴金的《家》中,无论是高老太爷还是冯乐山,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者,同时也是封建礼仪文化的捍卫者。其中,高老太爷不仅专制,还冷酷无情,为维护封建礼教,捍卫封建制度的权利,用三纲五常教育子孙。且严禁自己的子孙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感情方面,高老太爷对自己儿子的婚姻大加干涉,但是却允许自己三妻四妾。在家中,将自己的地位摆在最高位置,不将仆人当人,视仆人为牲畜。将觉慧与婢女之间的爱情踩在脚底,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无稽之谈。逼觉新和瑞珏结婚,最终造成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1]除此之外,他将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并采用非正当手段将婉儿抬到冯家,使得婉儿受尽煎熬。从整体角度来讲,高家的所有悲剧都是由高老太爷一手造成。从表面来看,虽然他在维护家庭礼教和制度,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礼教制度造成家庭不幸,使得所有人走向悲剧的世界。这种家庭权威和封建礼教文化笼罩在高公馆的角角落落,并将这种思想意识传递给子孙们。最终导致高觉新思想崩溃,高觉民的逃婚、觉慧的离家出走。

  二、《家》中的现代文化—五四新文化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