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5篇)

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5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20:25:09

篇一: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最新教育文档

  高校《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美学与美育》是高校开设的适合于多学科多专业的一门选修或必修课程,有的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作为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有的作为大学美育必修课程,有的作为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以来,各高校对美育更加重视,如何更好地通过《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也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对《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的研究涉及诸多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中,要着力解决的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如何构建《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论题,以更好促进教学美育发展。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

  课程教学审美化,就是以课堂为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审美化教学,以实现审美交流。所谓审美化教学,就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

  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1]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一、审美化教学主要由四个教学要素构成,即教学目标的审美化、教学内容的审美化、教学方法的审美化和教学评价的审美化;二、审美化教学重在过程的“转化”,从“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到“美的创造”,凸显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动态性和层递性;三、审美化教学主要内容表现在“内在逻辑美”(即内部知识结构系统美)与“外在形式美”(即

  感性化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

  (一)教学目标的审美化。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发展状态的预先期望在教学中的实现。就《美学与美育》的总体审美化目标而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种审美素养包含了五个维度,即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情操(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这在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中对美育的重新界定可以清楚地看出:美育是“培植、陶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相对,又贯穿于智育、德育、体育之中,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有重要地位。”[2]具体到《美学与美育》课程就有这样几个审美化教学目标:一是明确美学与美育构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文明素质;二是掌握美论与审美教育论,开拓有效的审美心胸,优化审美趣味;三是理解美

  感论与美感教育论,培养健全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素质;四是熟悉艺术论与艺术教育论,培育良好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五是加强美育实证个案研究,拓展以审美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审美化。《美学与美育》的教学内容主要由“美学、美、美感、艺术、美育”五个板块构成。[3]笔者拟定的《美学与美育》教材,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美学”概论,主要内容有:美学思想历史与美育思想流派;美学学科形成与美育构成;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美现代性与美育现代性问题。第二部分“美论与审美教育论”,其内容主要有:美与美育的本体论;美与美育的功用论审美形态与美育类型;美学范畴与美育形态。第三部分“美感论与情感教育论”的内容包括:审美意识与美感培育;审美经验与情感教育;审美心理与美育心理;身体美学与身体美育。第四部分“艺术论与艺术教育论”,主要包括艺术门类的美育;艺术鉴赏与批评;戏曲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教育。第五部分“美育实证个案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当代审美文化与美育转型;学生形象塑造与角色转换;学生审美素质与美育实施;走进审美时代的高校美育。

  (三)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教学方法是什么?有多种说法,如:方式说、途径说、手段说、手段途径说、相互作用说、教法学法统一说、操作策略说等。高校主要采用的传统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鉴赏法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值得

  借鉴,如国内的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展性教学法、综合程序教学法、动态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国外的发现法、范例教学、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研讨”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学制宜地实施这些具体的行为与策略,通过“学习评估表”、“关键提示”、“知识链接”、“案例分享”、“在线思考”、“拓展实践”等教学策略,实时运用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与综合运用、多个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将课堂审美化教学、网上自主研习和课后审美实践融入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中,使学生的审美素养能真正得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的审美化。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及有关因素合理性的估量,即对教学后学生发展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比较、分析,有关因素与目标达成之间关系及问题的诊断,并进一步调整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反馈与策略的活动。”[4]《美学与美育》的知识系统主要由“美论”、“美感论”、“艺术论”和“审美教育论”五部分构成,其教学评价的审美转化无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可以说,是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审美的感性观照和理性评述。教学评价的审美化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与自主化的网络在线研习和课后的主体化审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其教学效果。二、自主研习网络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在线答题交互行为与学习活动等数字化学习已成为拓展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自主研习网络化是以网络为学习平台,学生自主研习。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知识链接”和“在线思考”获取审美信息,施行人机对话,这是一种网络素

  质审美教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包括科技美)和艺术美等主要形态,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将美学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自主研习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通过美学与美育知识的相关链接、拓展和延伸,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学术期刊网和美学与美育相关网站的在线思考,解决了某些美学和美育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学术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就戏剧艺术而言,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中国传统戏剧,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载歌载舞的充满着高度形式美的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在进行《戏剧美学》课程教学时,网络视频、在线剧院等网络平台,为自主研习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在线预习、在线思考、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是网络学习的常见方式。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普及,电子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的新常态,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和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网络平台下的学生主体,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获取美学与美育知识与技能。

  从课堂学习的主体到网络研习的自主,再到课外实践活动的全面自主化,我们相信,这种趋势的形成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因孰为客体主体而争论不休的话题。审美化教学和网络自主研习只有与课后审美实践结合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主体化教学体系才可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网络自主研习可以探讨美育与人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三、审美实践主体化

  课后实践主体化是审美化教学的“第二课堂”,突出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主体――大学生可以面向社会和家庭这个实践平台,主动参与审美实践,其实施途径很多。课后审美实践是一种社会美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美育,以弥补学校美育的不足。课后审美实践也是一种审美交流。可以组织课外美学兴趣小组进行这种运用性活动,培养学习骨干;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可能还可以开通一个“美学对

  话”的网站,至少可以利用Email,QQ,BBS,微信,等等,进行审美交流讨论,以加强学生的思考与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的兴趣,提高其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和水平。这些审美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总之,全面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具体落实到《美学与美育》的课程建设上,就是要构建审美化教学、网络自主研习和课后审美实践“三位一体”的主体性教学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审美化教学。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展自主研习的多种途径。利用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凸显审美实践的主体地位。三者有机结合,完善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二: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艺术类专业美育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塑造学生稳定价值观,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推动意义,艺术类专业应主动担任高校美育工作智库,承担构建“大美育”格局的重要作用。

  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履行基本道德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审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针对大学新时代美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建立独特的大学生美育体系,将美育融入大学教育,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大学的发展需要的是道德、智力和实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对于艺术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和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从美育的文化内涵来看,高校美育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融入旗帜鲜明的革命文化、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从价值标准来看,高校美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美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发展现状

  人类对美的追求古而有之,“美”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人类向善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美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艺”,现代形态的美育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先贤自西方引入的,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强调“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改革、社会美育资源的统筹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做了具体部署。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聚焦育人方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提出“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体制”。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对美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对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探讨,国内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育工作机制。如清华大学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首都师范大学成立实体性教学与科研组织机构“美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基地等,高校育人的“美学向度”日益收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推崇。

  二、艺术类专业发挥美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高校美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艺术类专业美育活动体系建设应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己任,以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构建集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美育社团培育、社会实践拓展等多位一体的美育工作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有机统一,在价值观层面激发广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形成对高尚人格和道德的不懈追求,持续不断的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优化高校育人工作格局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立足专业美育优势发挥,深度解析美育发展内涵和育人规律,探索建立长效的美育文化活动体系,完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运行机制,构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大美育”工作格局,遵循“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的美育教育规律,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特点的活动参与,不断探索美育活动的“因材施教”,助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拓宽高校美育实践路径

  美育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将心理认知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艺术类专业应发挥高校人才资源整合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艺术团体的对接,围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挖掘和乡村振兴等社会课题组建美育社会实践团,高举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旗帜,以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主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美育资源的社会化成果转换,引导学生在丰沃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土壤中不断感受美、体验美、展现美、创造美。

  三、艺术类专业美育活动体系建设途径

  (一)丰富美育工作内涵,打造“艺+N”美育活动体系

  夯实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将课程思政成果转换为定期的校园艺术展出,吸引全校师生广泛观展,营造综合美育氛围;打造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技艺,加入大众传媒新方式新路径,引领丰富的艺术创作载体,为展现全校师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搭建平台;以专业社团和众创空间为依托,孵化校园文创品牌,服务于学校氛围营造和文化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知校、爱校、荣校情怀;发挥网络阵地作用,探索“互联网+”美育普及工程,以摄影、短视频、连环画、艺术作品赏析等网络传媒形式,聚焦学生精神世界,有意识的回应学生在价值观层面的疑问困惑,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共鸣。

  (二)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形成可持续的激励与创新机制。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美育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亟待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主动担负起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智库”的责任使命,以艺术类专业为基点,整合学校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艺术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学

  院、社会发展学院等单位的美育优势,加强学科间交流指导,邀请优秀校友、文艺工作者到校开展美育工作,推进优质社会美育资源向学校聚焦,大力推进各类美育文化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全方位构筑起学生展示美、践行美、传播美的美育文化活动平台。

  (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增强高校美育的社会职能

  美育作为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教育形式,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高举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旗帜,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高校美育文化活动体系应围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挖掘和乡村振兴等社会课题,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艺术团体的对接,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和美育教育平台。鼓励同学们以社团活动、班团活动、党支部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参与美育志愿服务,和相关单位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系列实践活动,在增强高校美育社会性功能的同时也聘请相关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讲座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技能,以美育的力量凝聚起校内外共同的文化自信和团心聚力的奋斗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在丰沃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土壤中不断感受美、体验美、展现美、创造美。

  四、艺术类专业美育活动体系建设目标

  (一)以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活动建设为基点,营造全员参与的“大美育”氛围

  美育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全面理解和把握美育工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机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融入美育发展的全过程,以主流文化引导审美方向,使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构建起完善而健全的人格。构建“五育并举、美育相容”的“大美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集文化传播、价值引领、艺术审美体验、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艺+N”美育文化活动体系,让所有在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美育文化活动中来,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

  (二)建立高校美育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标准

  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支点,美育目标的达成与其他各育人载体一样,需要基于一定的评价体系。由于美育功能的多样性,它的评价标准应涉及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学科性质、层次定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美育成果评估、活动总结、案例分析等方式,尝试建立一套自己的美育活动开展效果的评价体系,形成可持续的激励与创新机制,带动“艺+N”美育文化活动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促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

  (三)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全员参与的美育文化活动体系

  结合目前国内高校美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不同高校学科特点,将美育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深化“艺+N”美育文化活动体系。统筹建设“第一课堂”,通过加强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开齐开足上好优质丰富的美育课程;拓展延伸“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海外研修、在线课程、成长社区等,全方位打造美育校园。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关注乡村振兴、文化繁荣、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等社会课题,探索高校美育资源的社会化成果转换,带领广大师生开展特色美育文化实践活动。

  结语:

  高校美育承担着艺术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多重使命,为大学生端正人生方位、培育高雅情操、锤炼道德品行、追求向善向美注入动力源头。高校艺术类专业应主动担负起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智库”的责任使命,以艺术类专业为基点,大力推进各类美育文化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全方位构筑起学生展示美、践行美、传播美的美育文化活动平台。

  论文课题来源:高校艺术类专业美育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篇三: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护花春泥高校教育中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思考■邓思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摘?要〕美育工作的开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渐强烈,对美的追求亦是如此。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虽然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但是只要切实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分析美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不断推动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关键词〕高校教育;美育体系;现代化构建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又被理解为美感教育。美育融合了“之”“情”“意”多方面培养,尤其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的美育工作至关重要,结合时代特征与大学生的需求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一、高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概述高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实际建设体系和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三个方面展开概述。1.前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美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高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要坚持党的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方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保美育工作的意识形态性尤为重要,关系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动作为。这是开展美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从思想上给予大学生全面系统、科学正确的政治认知,强化大学生的美育主体身份与意识,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新面貌。2.根本:结合实际建设体系?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个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设施等不同方面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美育工作时,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方式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到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兼顾,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存在,循序渐进地接受美育相关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接受美育、发挥美育主体功能的机会,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代表性美育体系。3.关键: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对美育提供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增多,美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凸显。挑战体现在人们对美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且这种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为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实践中对美育工作进行创新,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开展,在美育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从多个层面来深化美育改革,创设充满活力的美育氛围与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的现状分析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对美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待提升和美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三个展开分析。1.对美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美育工作在不同层面的革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育人方向以及育人结构等方面已有所成就,但是对美育工作认识仍存在缺陷,影响着美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做出进一步努力以实现突破。一方面对美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不准,目标的设定需要紧密结合改革目标,然而当前的高校美育工作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不相匹配;另一方面,美育工作与其他学科教育是一个整体,具有共性,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然而实际教学中常将美育与其他工作产生混淆割裂,如与德育相偏离,与艺术教育相混同等,最终导致美育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2.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待提升?课堂教学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美育工作实现创新的突破点应从课堂入手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尚待健全。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美育课程的数量在总课程中的占比较低,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无法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和系统把握美育知识,同时86护花春泥选修课的形式影响着接受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尤其是对美育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影响较大。其次,美育课程的内容存在落后性,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知识无法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教学。健全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接受完整的美育知识,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大美育课程体系的健全完善。3.美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教师的综合水平影响着学生对美育知识的汲取和掌握程度。当前高校的美育教师数量与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不均衡,教师供给小于学生需求,难以保证学生对美育知识的汲取,使美育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与丰富美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影响着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高校要重视美育师资的引进与水平的提升,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又要把好师资引进的门槛,保持正确的美育工作方向,把握科学的美育工作原则,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高校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举措探讨高校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举措主要从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创新美育教学模式和健全美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展开探讨。1.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健全的课程体系是顺利开展美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特征,又要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及审美需求。立足于提高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明确美育工作的目标方向,关注美育工作的前沿动态,充实美育课程内容,创新美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美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接受美育热情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具有时代性的系统美育理论内容。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努力做具有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创新美育教学模式?育人模式影响着育人结果。健全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开展美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创新美育教学模式显得更为重要。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丰富美育的授课形式,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拓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要充分把握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情况,总结大学生对美的需求,以此为切入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美育教学的方式。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融入美育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或是将理论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预约中通俗易懂地学习美育知识。3.健全美育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美育工作的关键。首先,美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也要对美育教师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保持教学活力,通过举办讲座、团建活动、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促进教师素养水平的提升。也可以走出学校,向具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取经交流,采取多元的方式来推动师资队伍的壮大提升。最后,要提高师资引进门槛,定期引进优秀的美育专业教师,健全充实美育师资队伍,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创新提升学校的美育工作。结语时代的发展需要美育的支撑,个体的成长需要美育的助力。美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水平、丰富人格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个体。尽管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与不断变动的需求与变化的政策是不可分割的,在现实实践中虽然在所难免,但是只要高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正视审美教育,结合时代特征与政策导向,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从多方面采取举措推动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构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定会实现质的跨域和提升。(责任编辑:翁婷皓)参考文献:[1]杨林.马克思美学的“感觉理论”对中国当代高校美育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9(10)[2]叶泽洲.新时代高校美育应回归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2019(02)[3]韩俐彦.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4]周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7

篇四: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美育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行-美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高校美育教学体系必须以审美能力培养的科学规律为指导,循序渐进。高中美育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对美、对艺术不敏感,审美感知力低下,审美直觉理解力迟钝。大学一年级是重新认识美、接触美的全新时期。这一时期艺术理论公共基础课以《艺术概论》等课程为代表,但它只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要建立“大美育”的全校性公共美育体系,就需要将这门课推向全校。使大一新生在“德”(思政课)、“智”(专业基础课)、“体”(体育课)及“美”(艺术概论课程)的共同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填补“断乳期”的精神迷茫和空无,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人生美好信念的执著。

  艺术欣赏类课程的主旨在于通过赏析作品、讲授初步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欣赏课程涵盖面极广,应处于美育教学体系第二阶段,安排成通识课程或公共选修课。艺术欣赏课可以将各种艺术基础知识与具体作品赏析结合起来,在讲授时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感悟,激发其审美兴趣,提高其审美理解能力。将美术、音乐这两种视听领域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以《中外美术鉴赏》和《音乐欣赏》来安

  排也是非常合适的。此外,还可以选修课方式开设电影赏析、摇滚乐欣赏等兴趣课。授课时应以感受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感知力,扩充相关知识,为美育的进一步深入铺好道路。

  艺术表现课程着重于动手实践的课程,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开设美术、音乐、戏剧类的兴趣课程,如素描、雕塑、合唱、话剧等,这些课程完全由任课老师选择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课程中直接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从而掌握一定艺术表现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课程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为学校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为学生的审美创美实践积累才能创造环境。

  要想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与美的鉴赏、感受和创造能力,提高精神境界,陶冶和美化精神境界,就要在充满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的审美创美实践中完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和个体体验相结合,在以理智引导感性等原则指导下投入审美创美活动,获得相应的感性体验,精神愉悦的心灵美化,塑完美人格,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所以,从审美过程本身来构建高校美育体系,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理解力,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而这后两者就需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看则两分、实则紧联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师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共同创造,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功能。为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就具有高尚审美趣味、道德修养与广博知识完美结合的合格人才。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与审美教育的契合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与高校发展定位、自身特点和育人特色结合开展的。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农林院校,近几年来以生态文化、感恩回报为宗旨开展“红绿”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举办以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减排为主题的青年生态文化节,举行“东湖缘,生态悟”大型文化活动,以各种文艺形式组织演绎了“红绿”主题。许多同学在这些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也随之提升。

  发挥学生主动性,使高校美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美育教学落到实处审美创美活动环节完全可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让审美创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彩添色。根据浙江农林大学的实践,大致有两种途径能使美育在校园文化中实现并相互促进。其一,课内与课外结合,作业与活动结合。如可以发动学生组织、参观各类展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审美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其二,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将美育深入到学生的校园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社团在指导教

  师的参与下活动,发挥社员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开展如音乐节、戏剧节和美术展览等多种活动,将审美创美实践深入校园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夺目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探索构建高校美育教学体系既要从审美规律本身出发,把握审美教育规律,又要将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的同时,将审美教育切实地深入到学习生活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篇五: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关于刚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摘要:目前,美育是高校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现代高校美育工作建设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认□王知和心理特点的美育体系。要让美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指导原则上理解其重要意义;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制度上要实施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关键词:高校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人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懂得美、应用美是当今审美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高校的审美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上提升其他能力;再次,学生希望美育课程能够与时代接轨,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和他们的学习特点;最后,学生希望美育课程设置能够进一步优化,可以对其职业规划有所帮助。二、加强高校美育建设的指导原则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设需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教学体系。教育工作者要让美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回归课堂、热爱美育,在提高审美意识的前提下能够学以致用。为此,课题组对高校美育建设提出了以下指导原则。首先,美育课程的开设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目前,部分高校美育课程以史论和鉴赏类课程为主,课程较为单调。为此,高校可以扩大美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增开一些应用性强、互动性高的课程,如美妆设计等。其次,美育课程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审美情趣,且具有时代特征。为此,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与时代接轨、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如手机摄影艺术等。再次,美育课程要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在高校教育中,美育不光具有陶冶心灵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在生活、学习中应用所学技能。因此,美育课程的开设应与实际需求接轨,如开设电脑艺术等课程。最后,美育课程要贴近生活,注重便利性,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高校的美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此,高校必须注重美育课程的便利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课程开设上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投入不同的成本,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购买相应的美育材料,参与相关课程,如音乐欣赏等课程。一、高校美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大学是学生审美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健康的审美观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的美育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美育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部分高校的教育事业中,美育在“德、智、体、美”这四个教育环节中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对美育工作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美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这导致了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较为陈旧、创新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目前,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以选修课程尤其是以史论和鉴赏类课程为主,数量少、课程单调、体系性不强、学生的受众面不高,不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题组对重庆的部分高校进行了关于美育课程建设方面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仅有17%的学生对美育课程现状表示认可。在课程设置方面,仅有13%的学生认为较为合理。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审美性(80%)、互动性(60%)、实用性(50%)。其中,女生更关注实用性,男生更关注互动性。在美育课程类型方面,学生最希望开设互动时尚类课程(57%)和实际应用类课程(47%)。其中,女生更关注互动时尚类,男生更关注实际应用类。就美育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而言,学生主要希望提升欣赏能力(67%)、社交能力(53%)、表现能力(47%)。就与职业规划的衔接度而言,只有20%的学生认为美育课程对其职业规划没有帮助。样本数据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这与从事美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的感受基本一致,因此,数据应该是准确、可信的。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学生能够认识到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积极参与的期望,但部分学生对美育课程的现状不是很认可;其次,学生希望审美教育可以使其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基础三、加强高校美育建设的课程创新目前,部分高校在美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美教育课程体系滞后;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课程衔接和融合度不高;课程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等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美育建设的创新。首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应该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应用讲授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户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其次,建立纵向的低、中、高年级的分段式美育课程七、课内外相结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对本土艺术文化的调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本土艺术文化的元素,学生应努力发掘出生活中的艺术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美术形式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激发学生对社会美的感知和创作欲望。具体活动设计如下。1.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活动进行调查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用摄影方式表达调查结果。教师通过对古建筑、古民居的写生活动以及了解民俗风情(贴春联、三月三、跳月等)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传承,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如,“民居建筑写生”主题创作活动,“民间活动掠影”主题创作活动,等等。2.收集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资料教师让学生通过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资料,以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美术作品。如,教师让学生用平坡农民画的构图形式创作关于惠民政策的宣传画时,学生对平坡农民画的风格和惠民政策的概念相对陌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看电视、看报纸、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积累资料,进而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感受。学生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其美术创作的材料来源。此外,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是必然趋势。教师应利用信息手段更好地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引进小学课堂,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实物和多教媒体,带领学生走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世界,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苗族服饰图案》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的资料、教材和相关视频,让学生欣赏苗族服饰的精美图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把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推动民间艺术的继承、发扬。基金项目:黔南州2016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引进小学课堂研究”(2016B299)。参考文献:[1]赖秀兰.渗透本土民间艺术,发展小学美术教学.教育艺术,2016(3).[2]李文宇.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王小辉,刘吉平.新课程视野下儿童美术教学中民间艺术的渗透.中国教师,2013(23).(作者单位:龙里县第一小学)编辑缪健(上接第114页)最后,丰富美育课程的种类。美育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种类: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设置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互动性课程,主要设置在中年级阶段,通过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美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美育课程的热爱;应用性课程,主要设置在中、高年级阶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个性定制类课程,主要设置在高年级阶段,使学生能够在感兴趣的课程中提升能力,其中包括一些高端美育课程的教学。同、师资力量的构成不同,其美育课程设置也是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发展一些优质的美育课程,共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以达到推动重庆高校美育工作发展的目标。五是建立以艺术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美育教师队伍。有效开展审美教育,其核心在于教师。学校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美育工作整体发展。艺术教师可以开设艺术相关课程,非艺术教师同样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开设一些课程。四、加强高校美育建设的制度创新要构建“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新机制、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优化美育师资队伍,高校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从思想上加以动员、从物资上加以保障、从管理上加以重视、从师资上加以支持。二是整合校内资源。课题组认为,要提高重庆高校美育水平,首先要深挖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多开设相关课程,同时提供相应的保障。三是引入校外社会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一些校外的专家或团体开展美育工作,这样可以丰富美育课程的体系,让高校和社会共享优质的美育资源。四是各高校可以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美育课程,并做到资源共享。每个学校的性质不同、办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