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7篇)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7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4:45:08

篇一: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课程思政实施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一)挖掘课程的思政要素

  元明清文学既有唐诗宋词之美,又展示了积极的人性追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社会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课程通过以古鉴今、以今推古、类比推理、以意逆志等方法抽取其中的思政要素,如:

  图1.课程思政内容抽取实例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构建课程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格局。线上学习慕课资源有:《中国文学史(元明清文学部分)》(福建师范大学)、《戏曲鉴赏》(沈阳师范大学)、《<三国志>导读》(复旦大学)等等。

  图2.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三)聚焦能力培养,培养职业情怀

  课程从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出发,以课程思政为引导,把教育情怀与能力培养结合,对接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要求,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角度展开课程能力体系的设计。

  图3.课程能力培养

  (四)提高课程高阶性,培养优秀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紧贴学术前沿,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提升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在教学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等内容作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一)教育内容:正确世界观培养、良好行为品质形成

  发掘元明清文学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内容,将其实践性贯彻于学生思想、行为的调整与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改革课业评价方式,评价引导学习。

  提升课程对学生的挑战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成情况、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均为课程考核指标,过程性评价中充分考虑行为品质与思想提升的因素。

  图4.本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三、课程的相关改革实施成效

  本课程近五年学生评教均为学院前10%。“刘老师的课,是满满的正能量”、“上完课,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加加油就好了。”对于即将进入最后一学年的学生而言,课程对他们在思想与行为上的指引,非常及时,效果也很好。学生的探索意识得以加强,2019年,与戏曲相关的文化保护、传承选题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课程对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有较大帮助,2018年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班本科生战胜诸多名校的硕士毕业生,被广东省某重点中学录用。

篇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被誉为世界文学之源,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最诱人的不朽之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促使其积极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的探究性研究,并分析总结其规律,从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精髓。

  首先,把握教材内容。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通过丰富的文学材料,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探究文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把握文学演进大局的能力。

  其次,完善选材环节。教师在选择文学素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时代精神、作家风格、写作细节等为突出考虑,考量最能勾起学员的兴趣丶产生强烈反响,体现当代文学发展特点。

  此外,拓展思维空间,引入跨学科教学。以文学前人的研究及英美文学的经典研究,进一步实现古典文学与方今文学的比较研究,充分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

  最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并鼓励他们积极合作提出自己的见解。收获良好成绩和研究经验,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研究型教学中树立良好学习主体意识。

  总之,通过研究性教学,老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面,提升其研究能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获得更多的教育成果。

篇三: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教材信息

  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

  课程总学时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年级本科

  48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为剧本创作、文化生产及评论打好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先秦到清末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和文学发展规律解读,以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介绍,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作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内容丰富,致力于古典文学传承和文化传播,弘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分量重、课时多、内容丰富的课程,1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合格毕业生的责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至清末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涉及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史的讲解、文学理论的阐释、文学思潮的介绍、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内容,是本科教育中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一环。在这样的课程中,发现思政教育的契机,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同时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与当下课程思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高度契合。

  (一)坚持立德树人

  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中就以德育为先,在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一直是同样重要的,传道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我在本学期重新编订《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大纲,做到思想性与专业性并重,在不破坏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尝试以相似的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操为依据,编排章节。比如楚辞则可以和汉赋并为一章,既体现文体的因袭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又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以屈原和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知识分子积极的参政意识与爱国热情。讲授《史记》的同时也2可以更多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死而后已、先国家后个人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充分了解学科体系的基础上,选准切入点,找到德育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结合点,恰当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立足古籍阅读

  古籍文献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古籍能够有效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理论素质提升的作品,认真引导,细加阅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自信。

  在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也相应地增加作品阅读的数量,提升作品阅读的质量,从而引领学生感悟伟大圣贤及其作品的丰富思想内涵。

  (三)丰富授课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迫切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模式。采用对分课堂、情景式教学等形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课堂剧的形式,再现历史情境,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和写作能力;组织博物馆、图书馆的古籍参观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组织专家讲座和读书会、讨论会,让古典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成为自觉。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心系祖国,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建立多元考核

  教学和学习方式变了,考核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变化。首先,《中国古代文学》的考试内容减少记忆类题目的比重,增加材料分析题、作品鉴赏题等主观性较强的题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阅读原著,通过阅读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政治意识,提升文化素养。也鼓励学生编排拍摄课本剧,进一步展现古代文化的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案例课信息

  坚持立德树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和德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教学目标

  质量,在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和经典作品的同时,培养“有自信、有情怀、能做事、能创新”的时代新人。

  第一编:先秦文学

  通过对文学起源以及《诗经》《左传》诸子散文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现实的人本主义精神及自强不自、保民而王等传统思想的光辉。

  第二编:秦汉文学

  学习《史记》、汉乐府,理解发愤著书的传统,关注现实的笔力,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等,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通过课外阅读、对分课堂等形式了解此时文学发展的特点,理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第四编:唐宋文学

  通过诗词朗诵、赏析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感受诗词魅力。

  第四编:元明清文学

  通过排演课本剧的形式,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学习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新路径。

  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课后作业等途径,借用超课堂组织与

  实施

  星、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资源,有效组织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组织课本剧展演,自编剧本创作等,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本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本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能够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分析

  实践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还是不够用心,也缺乏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需要长期培养,增加阅读量和学习能力。

篇四: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杜甫诗歌中的爱情怀及当下价值

  一、案例简介

  杜甫的诗作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后人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更是推崇他为“诗圣”。面对大乱的天下,杜甫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春望》《蜀相》等诗作是其内心情感的体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这些诗句中,又体现出杜甫诗作的“沉郁顿挫”之风。杜甫的诗作,对现实的记录,更是他强烈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杜甫的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下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具有诸多启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只有身系国家,奉献国家,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杜甫则是古代爱国诗人的优秀代表之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理解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诗史”内涵。

  3.学习并掌握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杜甫的爱国情怀对当下爱国教育的启示。

  (二)教学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唐朝诗歌部分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二)》,按照学院的教学安排,本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因此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大一学生处在高中和大学生活,甚至是未来社会的转折点,其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发展期。《中国古代文学(二)》不仅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还是相关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受众面广。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熟悉杜甫的生平事迹,还让学生把握杜甫诗作的特点,认知其诗作中集中体现的爱国情怀,从而让学生学习古人之精神,启发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做到书本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大一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杜甫诗歌的特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2PPT演示、课堂朗诵、案例分析等方式,营造诗歌欣赏气氛,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学生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诗史”内涵。

  2.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3.杜甫诗歌对当下爱国教育的价值。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题

  盛唐李杜并称,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李白的浪漫情怀后,今天我们走进杜甫,来感受他诗歌的独特魅力。

  2.了解杜甫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应试,仍落第,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及安史之乱(755年),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拜官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3(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杜甫的诗作大多存于《杜工部集》。

  3.分析诗作中的爱国主义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十分坎坷,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之下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作,这些诗作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除了“三吏三别”之外,还有《春望》《蜀相》等名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之景,寄托着兴衰之感,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满着凄苦哀思。全诗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亦是杜甫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正如《唐诗钞》中言及:“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4.当下价值反思

  以上两首诗作是杜甫的名篇,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国才有家,只有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价值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5精神动力”。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5.课堂小结

  与李白不同,杜甫以“诗史”的笔触记录现实生活,心系百姓,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希望国家太平,百姓安康,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在唐朝诗歌中,独树一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后人爱国主义的选择树立了榜样,“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6.作业

  1.思考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对中晚唐诗风发展的影响。

  2.思考古代爱国主义对当下爱国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案例成效

  杜甫作为古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在书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也颇多,以往对杜甫的教学,往往是建立在作品基础之上的文学创作分析,而较少涉及其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通过此次课的讲解,突出了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内涵,进而反思该内涵的特点,及其对当下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加走进杜6甫,更加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学生也反映他们对杜甫有了新的认知,对诗史、诗圣之称有了更加直观的把握,同时对当下社会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以杜甫为榜样,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并用行动去证明。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优点主要在于不简单的拘泥于文本文学特色的分析,毕竟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不是最终目的,探究文本内涵,挖掘文本价值,发挥文本作用,才是文本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国家文化自信之路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文本活起来,对当下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不足主要在于时间的安排较紧张,内容多,案例多,而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导致课堂的互动时间较少。

  五、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特色和创新点主要在于:

  1.突出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影响,也有诗歌内容的多样化分析,而其爱国主义内涵往往与其生活的困苦混为一谈,没有很好的辨析爱国主义的独特性。本课程则注重对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度挖掘,进而了解杜甫诗圣、诗史之称的关键所在,创新了解杜甫的诗歌特征。

  2.多种方式解读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对诗作的解读,不仅具有文本的细致分析,还有朗诵法、讨论法,将文本活起来,用激昂的情调去体会杜甫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切实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分析当下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带学生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阐释中国梦、文化自信道路建设的深刻内涵,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4.探究杜甫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下价值。把握杜甫爱国主义情怀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升华古代文学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作用,爱国主义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向杜甫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篇五: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效支撑“培养具有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提高秘书专业文学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等为先修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淮河文化研究》等为后续课程。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系统揭示从先秦至近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各种文学现象(文体演变、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团体等),以期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规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语文能力。

  2.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之具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设计思路图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

  1.经验与创新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课程思政理念。

  将思政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深邃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精神传承、社会责任等。每章节设置经典阅读环节,以思6政关键词引导深入思考,强化对文学作品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双重认知,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目标。

  (2)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按照历史分期、文体差异、作家团体、文学流派等,重点厘清了课程体系,凸显文学史发展脉络;注重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解读,清晰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取向;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主要成效

  (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先后建设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省级优秀线上课堂”等。

  (2)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种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和综合活动,多名任务完成度好、参与度高的学生相继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并公开发表论文。

  六、教学反思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性较强,需打破传统课程的沉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教学内容的高阶性。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形式需进一步丰富,打破课程体系的平面化、思政教育的表层化,加强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2.改进思路

  (1)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中国古代文学思政素材库,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整门课程。

篇六: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探论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仅学习文学文本本身,更主要是通过文本展示古代思想政治文化,来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清真理、正视纠正,增强自我修养。在教学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的重要作用,将其与学科知识、具体文本、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出相关的课程阶段性联系,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作用。

  首先,要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传播着友善、宽容、发展、繁荣的精神,学习其他文化和进步的精神,使其能够走出古代文学文本的框架,触及多学科的联系以及当代学术讨论的深度,在具体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实现自身价值观的培养和追求。

  其次,要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强调对优秀古文化的重点宣传。在学习古代文学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及其文本,重视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的内容、语言结构、价值观以及临界分析等多种角度去理解古代文化,让学生在“学中会思”,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实践,把古文化更好地与当前社会息息相关起来。

  最后,要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要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时代意识、法纪意识、为民意识,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交替发展的动态,引导学生深入领略古文化的璀璨光彩及其传承的实践价值,能够以文化的自觉性去把握文化政治话语的方向,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建立良好的思想境界和广泛的文化视野。

  总之,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育良好思想、提高文化自信心的培训作用。在教学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发挥文学文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古代文学教学的帮助,深化学生的思想、智慧与精神成长,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新的古代文学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视野,为将来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和驾驭现代古代文学文化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七: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1年2月第5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Feb.2021No.5“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姚皎娣陕西西安710105)(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要]高等院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应紧紧把握可行性,以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切入点,中的主体作用。该文分析了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的必要性、效果更佳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中国文化概论”课进行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设计实施和课外实践形式创新,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程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优势。教学实践[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SJ19B07)[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安翻译学院立项课题“中国文化概论(1984—)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青年教育研究工作。[作者简介]姚皎娣,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5-0101-04[收稿日期]2020-10-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种好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形成协同效应。”近几年,西安翻译学院在课程(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先行者“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西安翻译学院为大一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在为古代文论、古代文学史等课程的先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该门课一学年的程授课时间长,和教师上课接触时间多,时间对新生价值观形成或转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场所,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当下,许多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仍然沿袭传统教习模式,以教师上课讲习知识为主,不学校安排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此外,不能运用多的教学场所没有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耗时低效也让学生媒体展现图片、插播视频,觉得枯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虽然教师在讲授时但是具体文化板块丰会增加实例和增加内容广度,富且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在思想内涵讲习方面只能泛泛而谈,忽略了对文化内在的深层发掘。“课程思政”具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融入有可行性(一)步伐一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历史传与思承、各类文化内涵、思想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中国文化概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建设中努力尝试,示范课建设项目中论”课程率先成为“课程思政”的一员。本文拟对该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过程进行总结,并继续结合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反思。“课程思政”教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融入学实践的必要性是践行立德树人工作(一)实施“课程思政”《关于加强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将思想价值引“课程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2]。随着思政”的兴起,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浪潮越来越高,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本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着力德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的首要目标。-101-

  2021年2月第5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Feb.2021No.5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步伐一致不仅内容广、内涵深,而且主要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三观”等方面。它们都是希望学生能够热在促进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发展意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人文精神建立自尊自信素养和文化修养,使学生成长成才,自立自强。(二)内容博大精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可选择不仅如此,该课程作为教学的知识内容浩瀚如海。学习时间为一年,经历第一学期对文化知识学习可扩展的知识范围的积累,除了教材内的知识外,乃至和西方优秀文化相对比的内容也非常多。这就为我们创造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可以根据思政灵教育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积累知识的实际情况,活地选择内容去制订教学计划。(三)教育功能青年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这个拥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虽然主流是积极信息向上的,但是,当前大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资讯发达、国家转型发展等多元化复杂的社会背意志力不坚定、景下,由于受自身缺乏个人主见、思想观判断力有限等因素影响,可能在价值取向、文化差异等方面有摒弃中华优秀文化的现象。念、“课程思政”。该因此,在“中国文化概论”课堂融入使门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发展了解,之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生成机制、基本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内容、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从内心增强爱并达国情怀和责任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终极目标。成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四)教学形式互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是必要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之间想要建立良好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需要达成共识。如果师生之间相处不和谐,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虽然近些年来,思政课不断地在实行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更新观念,打造生动性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依然脱离不了教内容。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本身的固有限制,系统性的思想理论知识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无趣的事,会存在不安的情绪。“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具有强大的魅力,不仅艺术性强大,而且犹如品茗茶一般:睿智的哲学典雅的文化,深邃的政治文化,渊博的学术文化,厚重的科技文化以及审美文化,鲜活的民俗文化,琳琅满目的器物文化[3]。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培育高中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这样的优势恰巧是思想政治课不具备的,可互补促进双方的进步。缺陷,“课程思政”教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融入学策略探索的切入点(一)选择“课程思政”只有选择适合的切入点,才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教学规划教学安排,根据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许多教活动顺利开展。由于思政类课程敏感度高,目前,各门类课程教学师碍于“祸从口出”的顾虑,时,往往只是在传统教学中尝试加一些思政元素,例如,思政教育理论、各类会议精神等。对于很多只能简单传递问题,教师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内容生硬,结果也只信息。虽然形式上有体现,的切入点要和思能是浅尝辄止。选择“课程思政”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社会时事政治热点等相关更要与学生的联,还要和学生的知识需求相契合,例如:“诚实守信”“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相匹配。“职业道德”“无国情怀”“民族认同感”“一带一路”私奉献”等,都是非常好的切入点。为追求良好教创新性地开发学学效果,教师还应研究教材体系,生思维,并将个人见解和学生分享、讨论,以此掌握学生思想状态。(二)遴选知识点,做好教学设计内容重组遴选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重组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是按照教材的目录进行排列。首先阐述文化概念、结构、特征,影响文化的三大因素,自上古至明清时代的文化特征;再论述中国古代精各门类文化特征;最后分析中国文化的类型、如此多的内容,经常神、价值、转变和建设诸问题。为如何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而发愁,更别提能讲出“课程思政”融入点,内容的深度。为了更好地挖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打造精品课程体在不违背教材体系的系,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思维,-102-

  2021年2月第5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Feb.2021No.5拓展前提下,注意课内知识点和课外内容相联系,后形成新的教学体系。以下是笔者在实施教学实践中的部分案例。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和形“五祀卫态有深入了解,选择陕西出土的“旟鼎”和鼎”两件文物为切入点,通过两件青铜器中铭文记载的事件,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的情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理论体系的了解。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探讨“诗词与人生”的关分,以“生活观”为切入点,系,激发学生的思考:“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探析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宏阔精神意以“职业道德”象。大学生就业是独立生活的开始,“无私奉献”为切入点,选择我校王媛老师在特殊的真实故事,探讨时期“深山寻网,席地为堂”“天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什么?如果我今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否用自己的坚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三)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探究“满堂灌”的形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一言堂”式,着重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可“课程思政”相关联以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与然的信息设置成题目,让学习者自己去收集资料,学习后分析并整理出答案。在独立的思考过程中,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方式更能鼓舞学生,也进一步增强其独立学习的自信。例,以微视频录制讲如,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化使者”再或解的方式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者,可以用“诚信”为主题,学生取材于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自编自导成微电影……生活中发生的事在情境中感同身受,产生思考和情感的动力,结合内心感受体验认知。再例如,让学生去探讨我们学校“读书、做人、变革、奋进”的校训;“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说说相关的故事”“你最喜欢的诗人或词人”“你最喜爱哪件文物”。能够设计的元素还有很多,这样不仅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还能和他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这种亲切感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讨交流的兴趣。(四)适当融入区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每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笔宝贵的课程应该肩负起引导文化财富。“中国文化概论”还应大学生“加工”并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责任,该树立认同感、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融入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特色形式就是设置专题进行教学。笔者组织学生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以古代发展历程为主线参观基本陈列三个展厅,了解陕西周、秦、汉、唐发展、繁荣历程。利用陕西本土文化资从多角度、源,多侧面地向学生梳理古代文明的成就,揭示历史文物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自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创新活动,从本省市的地域文可以化、人文特点和民俗风情等角度出发。例如,带领学生去“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文化实践是拓宽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此学习,引导其搜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感受传集知识素材,促进学生们学习和互相交流,统文化的魅力。“课程思政”教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融入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一)对教师“课程思政”课程实施“课程教师是落实“中国文化概论”思政”的关键人物。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教学实践的开展效果。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理论知搜识的学习,并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文化书籍,这是提升自集学习资料,主动听优秀教师的课程,我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尽快组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国家级别的教师政教育教学比赛;适时参加省市、的培训,拓宽视野,治修养和“课程思政”取长补短,尽快提升教学能力。(二)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将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势必增加学生的认同感,激笔者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素质教育效果。曾讲到气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时,感觉学生当时立即调整教学安排,插入小游的积极性不高。戏环节,看谁能说出与气候、天气有关的诗句。先抛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103-

  2021年2月第5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Feb.2021No.5就是反映了冷风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学生们各种诗句呼变化特征[4]。此方法立竿见影,之而出,将以往积累的知识运用在传统文化课程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中,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此过程中,还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其知识积累程度,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三)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只有扩宽教学内容、丰才能切实保障富教学形式、提高生活化和实效性,“课程思政”良好效果的实施。这对任课教师熟悉掌握多媒体技能、提升信息化能力做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搜索更多制作先进的各类资料、累计教学素材、录制微课、教师多媒体课件、使用各种新媒体软件等。此外,“金课”建设项目。笔者申还应积极参与申报各类项目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综合平台”获批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通过在软件中设计虚拟仿真体验场景动画及背景案例全流程操作模式,使得学生熟悉传统文化各类项目的实际操作,同时真正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增强感性认识。(四)教师参与对学生考核的全过程教师参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案的设教学效果和学生德育定,是直接了解“课程思政”素质提升的途径之一。对学生的考核是全方位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全过程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中。近两年,尽管所带班级人数较多,但笔者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坚持全批全改。在特殊时期开展在线教学,主动为贫困生购买手机流量,用力所能力的帮助学生,做到。行动真正关心学生、“言传身教”全身心的投入收获了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作业基本没有出现抄袭现象,更有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转变。在布度,置讨论题时,由原来的个别参与变成了全员参与;小组报告展示时,由原来的念稿变成了脱稿讲述;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整理课程笔记,学期末为这些同学进行了“最美笔记”评选,颁发了鼓励的证书和课程文创纪念品。五、结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总之,“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实践是必然趋势,体现着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责任,也是提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有力途径。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并加强对教师不断创新科学思政”能力和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改革先行者的作用,推动构建其他课程摸索路径,积累经验,“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课程的研究性教学——[3]冯敏“中国文化概论”.—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4):139-144.[4]王霞,王传武.我国古诗词与气候知识[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1(01):79-80.ResearchontheTeachingPracticeoftheCourseofAnIntroductiontoChineseCultureundertheBackground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YAOJiao-di(SchoolofLiteratureandMedia,Xi"anFanyi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05,China)Abstract:Th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teachingreformofthecourseofAnIntroductiontoChineseCultureshouldberealizedbyadheringtothefundamentalaimof"build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talents",andbygivingfullplaytothemainroleofstudentsinclass.Thispaperanalyze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integrat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teachingpracticeofthiscourse.Throughenhancingtheteachers"ability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ispaperexplorestheuseofteachingstrategies,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designandtheinnovationofextracurricularpractice,thusachievingeffectiveteaching,andfullyexertingtheadvantagesofthiscourseinthecultivationofquality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IntroductiontoChineseCulture;teachingpractice-104-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