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赴浙江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发言(2篇)

赴浙江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发言(2篇)

来源:振兴乡镇 时间:2023-10-07 15:30:06

篇一:赴浙江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发言

  

  全域旅游发展培训班学习体会三篇

  全域旅游发展培训班学习体会篇一

  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就***镇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表态发言。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建设大花园、打造康养城的重要内容。**镇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休闲农业观光园所在地,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已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入驻现代农业园区26家农业企业,一半以上已加入农旅行业。全镇注册农家乐17家,民宿9家。20**年,累计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同比增长**.*%。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围绕区乡村振兴战略,镇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八百工程”“六大行动”打造大花园专项行动为契机,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强势推进,争当全域旅游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全域旅游发展培训班学习体会篇二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年3月18日至23日参加了为期6天的县旅游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采取浙大教授授课和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融资、旅游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专题,并就广德县如何培育旅游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了探讨。

  通过学习,感到我县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

  农家乐不是农业文明的简单堆砌,而是农耕文明的沉淀和展示,是农村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浓缩和升华。而农民的思维特征是实用性强,重模仿、轻创新,经营理念雷同,方式单一,体现在庭院样式、室内陈设、菜肴品种等都比较相似,缺乏个性化色彩。同时,受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局限,他们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绝大多数仍处于简单的“农家吃”水平,甚至连观光、采摘等较低层次的活动也无法开展,总离不开“换个地方打牌、换张桌子吃饭”的模式,顾客重游率很低。

  二是科学发展意识不强。

  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景区的内涵和品质,而乡村旅游首先依赖于硬件环境来吸引客源。农家乐大多建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或农地,这也是吸引城里人前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部分农家乐在吸引人气带旺财气的同时也污染和破坏了附近的环境,而旅游设施的修建也挪占了大量基本农田。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游客来了根本体会不到淳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是经营不够规范。

  经营小型农家乐虽然所需场地不大、人员不多,但它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我县除了主要的几大山庄外,其他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同时,农家乐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扶持、规范这一新兴产业,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针对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加强四个结合:

  一是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中央有关文件强调,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和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由此可见,农家乐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其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对我国农业文明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和提升。可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包装、优化,不断赋予乡土人文新内涵,促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农家乐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是资源开发与合理规划相结合。旅游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有着一致性。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更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生命所在。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将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旅游业的一时发展。因此,切实保护好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农家乐的产业布局和经营规模才是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必然之路。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真正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三是政府引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是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农家乐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一方面要制订出台农家乐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全市农家乐进行专门的宣传包装,凸显特色,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主体作用。通过成立协会,对内加强自律,对外创出品牌,使农家乐有组织、有制度、有活力、有市场。通过规范项目管理,保障

  游客和村民权益,促进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形成行业自保利润,统一服务质量和价格,避免不良竞争;引导业主间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联手发展,真正实现共同致富。

  四是政策扶持与合理布局相结合。发展农家乐,政府除要发挥引导、指导、监管作用,还要从环境、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要完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系列性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项目,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乡村旅游区域之间合作,着力构筑与周边县市联网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同时要明确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布局和项目,引导农家乐合理开发,防止盲目开发而导致亏本经营、生态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促进农家乐有序、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培训班学习体会篇三

  一、心得体会

  短暂的五天浙江大学全域旅游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已然结束,翻看学习的笔记,回想思维意识的革新,又迅速点燃胸中的激情与记忆深处的澎湃。

  走进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清新的环境与古朴的樟树垂柳向步履匆匆的学子问好,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淳朴的学风让学子迅速沉浸、潜心向学。五天的学习中,无论是开班式上省旅游委领导的殷切要求,还是期中杨云彦副省长万忙中抽出时间给学员们所作的精彩辅导,抑或戴学锋老师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对全域旅游激昂热烈的讲授,还是结业式上李主任的语重心长,都如钱江潮水在脑海中奔流不息。

  这次浙大之行,开阔了视野,清晰了思路,丰富了思想,更新了认知,浙大

  所见所学必将对今后的工作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本次浙大之行收获满满,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看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应当成为一位基层干部必须树立起的信条和原则。城建工作怎么搞?环境卫生怎么抓?三产融合怎么发展?脱贫增收怎么实现?基层组织干部怎么选配?国土规划怎么做?乡村振兴怎么实现?这些都必须要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思考,不是简单地以完成各自的工作为标准,而是以全域旅游的思维统筹各项工作,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成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更高标准,最终实现“全民围绕旅游转,全民围绕旅游干”。

  (二)通过对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的学习,让我倍感恐慌与压力。恐慌的是与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差距之大,倍感压力的是今后创建工作责任的重大。浙江全域旅游发展在浙江经济社会中的带动和支柱效应及课堂上成功的教学案例,给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和动力。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更加坚定了走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抓手,坚持“旅游+扶贫”的路子,用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引领南河镇经济社会发展。

  (三)学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回来就是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马上就用。通过领导和教授们对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的介绍和讲解,立足于南河镇发展实际,转化总结成具有南河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用新的方法和措施,按照创建工作导则强优势、补短板。

  在浙大的学习是有限的,而创建工作的实践是无限的,今后我们必将深刻学习领会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以全域旅游的示范创建为抓手,推进南河各项工作。

  二、创建工作

  南河镇作为襄阳市两家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乡镇之一,在谷城县委、县政府

  关心和支持下,襄阳市、谷城县旅游部门指导下,南河镇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方向,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发展。认真策划和科学编制《南河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南河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旅游元素带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与“十三五”、精准扶贫、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多规合一”、融合发展,做到全区域统筹、全地域策划、全要素协同。规划突出“一主两翼三线四区”布局结构,“一主”就是全力以赴地抓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幸福产业;“两翼”就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资产资源活力,成为南河经济腾飞的翅膀;“三线”就是按照全域旅游的标准,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打造环庙子头库区循环线路、东沟通达通畅线路、苏区和白水峪干支道线路,成为全域旅游精品线、串起群众脱贫的致富线;“四区”就是按照“核心景区+核心村+核心吸引物”模式,打造以九里坪、观音沟为核心村的休闲观光养生区、以龙滩、阳峪为核心村农耕赏析体验区、以苏区、温坪为核心村的红色文化温泉康养区、以白水峪、大谷峪为核心村的原生态观光休闲区。以点带面,以线带片,辐射全镇,做大做强旅游业。

  (二)坚持党政齐抓,全民共建共享。成立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其它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镇相关部门及各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进创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标准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评化,形成领导有力、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力求通过创建工作,让经济发展更健康、产业发展更合理、发展模式更持续;让市场主体投资环境更和谐、投资回报有保障、创业空间更广阔;让百姓生活更富足、就业更充分、环境更宜居,通过全民共建,实现全民共

  享。

  (三)坚持项目支撑,夯实旅游基础。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综合示范镇三年创建工作,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一是打通旅游快速通道。重点推进镇区5公里道路刷黑工程,九里坪大桥工程,盛五路南河段改扩建,实施***万省港航局旅渡码头改造项目。对接“四好”公路,积极争取实施南龙路改扩建、南白路改造升级、龙滩至大谷峪8公里公路改造工程。。二是补齐旅游要素短板。实施景区内外导视系统、景区安保设施、智慧景区建设工程。新建12处旅游厕所、3处游客中心。实施观音沟和景区旅游商品街建设。实施“小三峡”码头综合项目,推进桃花溪、农博馆、镇区沿线景点提档升级。三是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深入推进“绿满南河”行动,全镇完成植树***万株,完成盛南路、石南路、南白路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镇区、景区房屋立面改造。强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农村建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全镇开展消灭蓝钢板瓦行动。推进农村污染治理,新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全镇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农村改厕工作,努力实现庭院清洁、田园清洁、道路清洁、沟渠清洁的“四洁”目标,进一步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

  (四)坚持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全域支点。积极对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注重旅游与生态、生活、生产、乡村文脉融合,实施“旅游+扶贫”、旅游+电商”,挖掘南河独有的红色文化、乡间记忆文化、农耕文化、三线文化,盘活村庄闲置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产资源,鼓励贫困户入股参与乡村旅游,突出发展旅游+民宿、旅游+体验、旅游+康养、旅游+采摘等新业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设施建成景点,把村组断头路修成产业路、步游道、小康路。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让村庄文化活起来、资产活起来、资源活起来、让群众生活美起来、荷包鼓起来。让游客来南河有好吃的、有好玩、有好看、有好听的南河故事。目前,重点打造了以田园风光为主、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观音沟村乡村旅游,打造以农耕体验为主的龙滩村乡村旅游,打造以红色文化、休闲农业为主的苏区村乡村旅游。大谷峪村依托乡间记忆主题定位建成五龙山景区,开辟3条自驾、徒步、露营、探险旅游线路;三岔村开发溶洞群探险观光,带活了周边餐饮服务。乡村旅游兴起,古龙滩山庄、隆兴居家园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餐饮店相继运营。小龙虾养殖、林下土鸡、红心猕猴桃、羊肚菌、羊不奶、八月炸等特色种养殖已初具规模。今年,我们引进湖北永保大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温坪村发展蜜蜂养殖、金丝皇菊、乡村旅游项目。

  (五)坚持营销策划,提升旅游知名度。加强区域旅游营销合作,创新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树立旅游景区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春之旅”帐篷节、“山水画廊,秀美南河”摄影大赛、书画大赛、红叶节、美文征稿竞赛、文艺晚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宣传推介南河山水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俗,彰显南河山水之乡的魅力,进一步拓宽了南河旅游市场。同时坚持游客为本、游客至上的观念,强化服务就是产品、服务就是形象的意识,不断提高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加强游客咨询、投诉处理,强化景区日常监管和综合协调能力,优化了旅游服务环境。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重点对景区讲解员、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船员经常性开展培训,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围绕创建工作,积极对接“旅游+”、“互联网+”战略,走产业融合之路。对接精准扶贫战略,走旅游扶贫之路。对接新型城镇化战略,走旅游城镇化之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之路。

  一是继续推进镇区、景区等旅游节点游客中心、旅游星级厕所、生态停车场、景区导视系统、旅游循环路、旅游商品街、景区标准化建设;

  二是对娘娘洞、黄龙洞、桃花溪、农博馆、文王跑马道等景点进行提档升级。围绕一镇一品、一街一品、一村一品发展布局,对公路沿线建筑、树木、奇石景观进行统一规划包装,打造旅游景观街。支持观音沟、龙滩、大谷峪、苏区、东坪、三岔、九里坪等村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周边村庄提供配套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围绕生态资源优势,注重市场化运作,引进有资质、有实力大企业参与南河旅游产业。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士等民间资本参与南河民宿旅游、餐饮服务产业;

  四是抓市场营销工作,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总体形象营销,以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线路营销。制作一部精美风光片,制作一本精美宣传画册,征集一个朗朗上口宣传口号,制作一本导游词、新建旅游文化墙等形式推介南河旅游产业。持续开展创牌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重要政策支撑,打响南河旅游品牌。

篇二:赴浙江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发言

  

  学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汇编(6篇)

  目录

  1.“惠农”二字力透纸背

  ........................................................22.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引领产业低风险运行

  3.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84.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保障乡村产业落地生根......135.全力开创全面依法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196.以制度化法治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5·1“惠农”二字力透纸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领导同志为核心的组织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安排,政策的社会效果是战略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注点。

  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能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从而在整体上保证战略的政策效果。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背景

  xx省xx市xx县xx村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组织、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方针、政策等,这构成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一个立法背景,即以组织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着力点,通过立法将这些重大的战略安排确定下来。第二,如果缺乏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振兴立法,导致地方立法工作受到局限,地方期待国家统一立法,以从上位法角度衔接其他法律。第三,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建设成就,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法律成果和法治成果。这·2也有利于建立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的良性关系,解决城乡发展均衡问题。总体上说,立法的背景还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

  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目的第一是把组织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立法固定下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至2021年,组织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从“新时代”视角给予全新定义,政策逐渐覆盖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专门工作领域。这些政策基本都指向我国“三农”工作的顽瘴痼疾,并分门别类地就突出问题实现大起底、大整治,可以说形成了系统化的乡村治理靶向方案。那么,这些站位高、措施实、创新性强的政策举措,如何能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解决问题,就是当前一个时代命题。将这些政策转化为法律规范,变成国家意志,有利于政策落实。第二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中得到确定落实。组织、国务院确定的促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还是靠党的领导、政府实施,特别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的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会依法把责任挺在前面,不松懈、不变调、不走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促进乡村实现全面发展。第三是有利于多年来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成果的固定。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我们党·3和政府善于总结地方创造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农”发展经验,并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认真研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基础、格局,参考我国现行有效的其他促进类法律的立法经验,强化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制定并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就是将新时期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从经验或蓝图上升为法律,实现重大战略安排的制度化。

  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性质定位

  首先,从法律功能看,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促进法。所谓“促进法”,主要法律意涵即激励性法。其次,从调整范围看,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涉农法律体系中的一部专门法。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立法,改革开放以来,立法机构先后出台xx余部“三农”相关法律,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农业法为基础,以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畜牧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专门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主干,由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涉农法律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是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新任务新要求制定的最新涉农法律成果。

  四、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规范特点

  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部涉农的激励性法律,其首要特点是政策集萃,即将核心施策安排和政策主干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具体的规范。其次是指导性为主。作为一部促进法,以其施策的宏观性、系统性着眼于“民本”导向,更注重于规划引领。

  ·4五、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文本结构

  乡村振兴促进法分为xx章,依次为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附则,共xx条。从文本结构看,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坚持立足国情的前提下,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着重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将组织有关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宣示。此外,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特殊重要任务,担负着重塑城乡关系的重大安排,因此单独成章;为解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突出地将扶持措施作为单独一章。第九章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的外部监督力量配置进行了安排,同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说明了监督责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涉及部门多、关联人群广,任务难且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确定为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首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不回避热点难点,对实践中聚焦的乡村治理问题作了定性,并为后续进一步出台配套制度提供了空间。可以说,整部法律的特点就是“惠农”二字力透纸背,法的精神就是从整体上为乡村振兴、为农民发展提供全局性、系统性的法律保障。

  ·5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引领产业低风险运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构建,有效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落地生根和应对国内外市场风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农业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为保障乡村产业成长壮大,就需要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全力畅通“双循环”。

  首先,积极应对国内市场风险,强化市场功能。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乡村产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生产经营活动,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应该再由政府计划。这既是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体现,更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来看,农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与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相关,人口数量基数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错配等现实决定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决定了乡村产业发展必须要创造更多条件,使资源与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起来。这主·6要是因为资源和要素流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更决定了其服务的产业的拓展能力大小。乡村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但是却以静态、沉睡的形式存在,难以产生价值。只有将其产业化,才能够使其本身所承载的潜在价值现实化和实体化。《促进法》已经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就是要将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素流通的堵点打通,实现要素之间的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流动,保障流通环节、运输环节、消费环节的畅通,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生产和消费平台。进而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真正实现以保护农民权益为核心,以市场调控为主导,将风险控制在底线之上的市场风险应对方案。

  其次,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构建乡村产业双循环格局,提高乡村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现阶段,国际竞争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及突发因素时有发生,再加上中美贸易竞争加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贸易摩擦大概率会是一种“新常态”,这些因素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的难度,也成为乡村产业面临的国际挑战。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粗放式发展较为普遍,乡村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差异化协同化程度偏低,都不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要适应国内消费者对乡村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特征转化,将销售乡村产品与服务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信息紧密结合。《促进法》提出鼓励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有必要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风情、乡村特色展现在国际市场中,从根本上提升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消费者粘性,提高市场话语权。因此,乡村产业的发展既应该关注国内市场的开拓,更应该构建国内市场为主的循环格局。实施好“走出去”战略,构建好乡村产业的双循环格局,这是强化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国特色乡村产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年6月1日开始施行。这部法律是在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贯彻落实组织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乡村振兴促进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整部法律始终。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增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形态。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以及用于公共服务的集体非经营性资产都属于集体·所有,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围绕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保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目标要求,20xx年,中共组织、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用x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用x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全国先后组织开展了x批试点,范围覆盖所有涉农县(市、区)。目前,已有xx个省份完成了试点任务,其余xx个省份也将于今年底前完成,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初步显现。农村集体资产全面摸清。各地扎实开展资产清查、确权和管理等各项工作,2020年底,全国共清查核实乡、村、组三级集体资产x.x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x.x万亿元,集体土地等资源xx.x亿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面确认。各地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做好成员身份确认工作。目前,全国共确认集体成员约x亿人。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各地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科学设置股权,量化资产收益权,规范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截至xxxx年底,全国xx万个村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超过xx万个村领到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得以平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采取自·

  营、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符合地方规划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促进集体和成员增收。20xx年,全国村集体总收益达到xxxx.x亿元,超过xx.x%的村集体收益达到x万元以上,成员人均分红xx元,占当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xx.x%。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六条明确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村民自治,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依法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运营”。正是在这一政策创设下,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供给。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村集体大量潜在资源开始盘活,资源要素得到优化配置,集体经营领域从传统的土地等资源出租、建设用地和房产设施等物业租赁,向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性服务等领域拓展。一些地区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不断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村,促进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也让农民分享到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经济支撑。集体经济组织营利性与公益性并存,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营利性,可以增加集体财富;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为农村公共事业和提供经济支撑的重任。20xx年全国农村集体收益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xxxx.x亿·

  11元,村组织支付的公共服务费用xxx.x亿元,应付福利费xxx.x亿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为成员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提升党的凝聚力提供物质保证。基层党组织以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为重要抓手,把党和群众有效组织起来,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成为强村富民和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过程。各地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2020年底,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比例为xx.x%。与此同时,集体经济组织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围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谋划发展集体经济,确保了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运行,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威信。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改革,厘清了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责边界,逐步形成了村党组织引领下,村民自治组织负责村务管理,集体经济组织负责集体资产运营的新型农村治理模式,让村级治理的组织架构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基层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全国看,农村集体资产村均xxx万元,但主要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且地区间、村庄间差距较大,东部地区集体资产占全国集体资产的xx%,xx%的村占有全国xx%的集体资产。从各地实践看,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主要是资源出租、物业经济和资产使用权入股,而在工商业等·

  12竞争性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民法典》虽然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但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作出规范。集体经济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集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法治保障。

  20xx—20xx年的组织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20xx年x月,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列为第三类立法项目。近几年,农业农村部紧锣密鼓开展立法研究工作,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调研,起草形成立法紧迫性、立法调整范围及框架等若干问题报告。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不适用于破产终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社区封闭性、不能随意进出,农村集体资产虽然可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但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不能对外承担责任等等,现阶段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还应聚焦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属性、功能作用、内在机制、成员权利和扶持政策等方面加以规范,保障其履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将有利于促进集体经济组织更好地服务本集体及其成员,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

  13·

  14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保障乡村产业落地生根

  x月xx日,《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称《促进法》)由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自x月x日起施行。这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促进法》的颁布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促进法》专门在第三部分就振兴乡村产业问题进行了法律规范。它充分体现了领导领导关于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以及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思想。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一项长久性、系统性工程,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动态推进。从产业特征来看,农业等乡村涉农产业是具有自然和市场高风险的弱质产业。伴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业等乡村涉农产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保障乡村产业落地生根,并成长壮大,就必须强化风险导向。贯彻落实好《促进法》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存和潜在风险,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着眼于评估长期·

  15战略风险,防范与控制短期现实风险,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和管控措施,以助推乡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增强自然风险防控意识,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底色

  由于自然风险的形成不可控,加之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发展乡村产业,既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要充分考虑自然风险对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促进乡村产业与生态系统平衡。

  首先,乡村产业要注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为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应兼顾优质农产品供应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双重功效,要在农业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巩固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环境基础。《促进法》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农用地科学安全利用。因此,要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和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同时,伴随着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农产品的优质、营养、绿色、生态的需求不断增强。然而,受到自然资源禀赋、市场、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农业的多功能性、可持续性和附加价值挖掘不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农业与环境协调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步推进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生态化生产的强化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动·

  16传统农业生产向全面生态化转型发展。更要致力于保障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前提下,发挥最大生产潜力,维护生态系统内部平衡,达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乡村产业要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生态、绿色将日益成为乡村产业的基因和灵魂。尽管《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目标要求以来,我国农药化肥使用量由峰值逐渐降低,实现了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的“双下降”。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并不容乐观,仍高于警戒线水平。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循环、低利用”的生产模式俨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形势下,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要为节能降耗、固碳减排贡献农业智慧。发展乡村产业,就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乡村产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同时,《促进法》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要加快乡村产业绿色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发展、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环节,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为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移动·

  1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乡村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

  此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还应该向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当前我国小农经营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品牌意识偏低,既难以确保农产品数量,更不易形成质量优势。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就是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长远考虑,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打造具有区域品质和特色的产业,培植具有规范性和竞争力的品牌。只有将乡村产业品牌做优做强,才能够提高产品本身价值,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相关产品优质优价。

  强化产业风险防控意识,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乡村产业的独特性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促进法》提出要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当今社会转型和改革成为时代主题,要主动适应社会新需求,突破农业发展困局,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跨界配置农业及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

  首先,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领导领导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乡·

  1村产业作为众多产业中的一环,尽管类型多样,发展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都将遵循共性的发展规律。既体现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也要有乡村特质。要充分尊重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从乡村产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出发,提炼和升华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是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无论是要素配置,还是资源禀赋方面,都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新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有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注重结构优化和产业迭代升级,关注产业发展周期、影响因素、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研究其诞生、成长、扩张、衰退和淘汰等各个发展阶段环境,才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打造全链条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领导领导指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法》也已经明确,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未来趋势,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全产业链条的重要举措。任何产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向综合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道路,孤立发展不可能形成集聚效应。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就决定了农业之于中国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尽管农业的经济地位在下降,但是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就要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来看,我国乡村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部分地区乡村产业集中在农产品初加工、低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值低的农业资源化利用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发展需求。而三产融合作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通过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相结合,挖掘利用农业附加功能,拓宽传统农业增收空间。且能够在专业化基础上,推进融合化。在这种发展理念下,乡村产业专业化实现了同产业链的利益,而乡村产业融合化则追求了异产业链的利益。

  第三,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应对多变复杂的风险挑战。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在于农业生产主体不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偏弱的产业特征。我国农业要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一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兼具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强、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非依赖政府政策支持、有别于传统小农户而自主能力强、符合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整体目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

  2体,既能够增强抵抗产业风险的能力,又能够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化,对于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现阶段农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换、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

  ·21全力开创全面依法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实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xx坚持以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纳入全省“x+x+x”战略部署,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相衔接,落实“四个全面”要求,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农业农村改革,全面高质量打赢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脱贫攻坚战,健全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新机制,建立“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xxxx个相对贫困村实现“后队变前队”,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领导领导特别强调,乡村·

  22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们将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xx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全面加强宣传教育、贯彻落实、督导检查,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依法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理观,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创新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挂点联系、考核评价、动力激发、推进落实六大机制。高规格成立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头,省市县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担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涉农县、镇、村工作制度,省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直接联系到村到户。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作为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分片区、分类型“打擂台”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专班推进机制,在领导小组下设xx个专项组,组建环境整治、农村防疫、农业产业园等工作专班,将重点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实施挂图作战和专责专业推进。“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评·

  23估、进展评价、监督检查、专题报告、激励问责机制,强化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能,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持续加强干部培训,努力锻造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振兴观,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

  我们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几年来,xx省乡村产业发展迈出大步,创建了xx个国家级、xxx个省级、xx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突破xxxx家,各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x万个以上,“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取得明显进展,xxxx个省定贫困村xx户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任务、村村通自来水(含自然村)、农网改造全部实现xxx%,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建成一批美丽乡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实施头雁工程和南粤党员先锋工程,高质量完成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村党组织书记三个职务“一肩挑”比例达xx.x%。“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x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实施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行动、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

  24动、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村内道路建设攻坚行动、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渔港建设攻坚行动、农村金融普惠服务提升攻坚行动等九大行动,努力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我们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xxxx亿元,动员xx个地级以上市、x.x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近x.x万名干部参与,统筹推进省内脱贫攻坚和xxxx省(区)xx个贫困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实现“一场战役、两个战场”的“双统筹双胜利”,省内xxx.x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引导xxxxx家企业到扶贫协作地区投资兴业共建产业园xxx个,吸纳中西部地区贫困劳动力在x务工xxx万,建设xx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覆盖中西部xx个省份,助力xx、xx、xx、xxx省(区)xx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xxx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工程,推动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坚决扛起组织交给xx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与xx、xx两省区“双向协作、多方共赢”的东西部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协作地区共建“一县一园”乡村振兴产业园。

  ·

  25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观,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我们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持续推进乡村治理领导机制、工作体系、服务方式建设,深入开展省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创建活动,评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xx个、示范村xxx个,总结推广xx市“一村一法律顾问”、xx区“织密党建网络”、xx市“乡村新闻官”、xx区“村级重要事权清单”等做法,打造民政部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点xx个。深入开展“阳光村务”示范工作,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小微权力清单。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和“百万警进千万家”工作,排查涉黑涉恶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xxx个,打掉涉及农村地区涉黑组织xxx个、恶势力犯罪集团xxx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x.x万个、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大厅(站)xxxxx个,全面实行村级组织代办制,乡村治理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阳光村务、平安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等工作,深入探索“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有效实现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协调发展观,持续深化城乡融合改革。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出台形成xxx多个政策性文件,形成“x+x+N”·

  26政策体系,构建形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统筹选派xxxx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创新实施“粤菜师傅”“xx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每年新增培训超过xxx万人次。组织城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团队下乡行动,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xxxx多个乡村产业。推进“国资”下乡,推广“银行+保险”融资模式,实现岭南特色水果保险省内品种全覆盖。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实现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在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间互换互补,xxxx—xxxx年交易额超过xxx亿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吸引xxxxx个企业下乡投资超过xxxx亿元。率先在全国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机制,跨部门整合xx项省级涉农财政资金,市县可统筹财政资金提升xx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改革的法宝作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xx年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抓紧抓实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试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等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优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等政策,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好“农民丰收节”“x·xx扶贫济困日”等,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好“乡村振兴大擂台”,引导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

  2·

  2以制度化法治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x月xx日,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组织、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政策文件。从20xx年x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启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程序,组织一号文件对该立法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x月xx日《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再到x月x日起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标志着推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开始驶入法治化轨道。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立法体系

  “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就是要把组织、国务院确定的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达到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法定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员韩杨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这有利于通过法律规范使组织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力落实、执行,从而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确保组织大决策部署落·

  2地行之有效,无偏差、不走样。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法、是明确政府职责的行为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保障法、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大鹏认为,这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法律规定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检查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遵循法律确立的原则和制度。

  与政策相比,法律具有规范性、严谨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制定专门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法制保障,明确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原则、法律措施,确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稳定、有效、可持续的保障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立法目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室研究员蓝海涛说:“‘三农’本身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伴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有些政策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但有些政策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国家把好的政策以法律来体现,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本法全文出现‘鼓励’xx个、‘支持’xx个,强调·

  3通过政府引导,稳定和保障乡村发展与振兴,统筹各方力量,沿着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方向和具体指引去做。‘促进’实际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事情,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在内。”

  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文件,它的颁布实施将使乡村振兴工作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规划和政策,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些制度和政策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作为我国“三农”领域的一部统领性法律文件,《乡村振兴促进法》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推动乡村振兴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作为保障,而《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具有统领作用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着重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原则、方针、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做出制度性安排,它并不取代其他涉农法律,做到尽量不重复。二是将重大方针政策用法律固定下来。近年来,组织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将这些方针政策用法·

  31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三是注重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上对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做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明确提出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等。在本法中,“制度”xx个,“机制”xx个,可见该法十分重视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

  “很明显,作为促进法,其着重点在于促进。与其他涉农法律不同,《乡村振兴促进法》需要解决促进什么、谁来促进、如何促进等关键问题。”魏后凯指出,在促进什么方面,核心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因此本法按照“五个”振兴分六章阐述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和城乡融合等内容。

  谁来促进?本法特别强调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责任,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组织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同时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

  如何促进?本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当然,对于“促进”二字,要进行科学全面的理解。不单纯是鼓励和刺激,还需要有相应的约束和限制措施,以规·

  32范各主体的乡村振兴行为。本法明确规定,“严格禁止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等。

  求真求实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基层的村干部带头人,现在面临着老龄化、无人愿意干的境地。蓝海涛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村干部群体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薪酬待遇低下,缺少吸引力等。未来,村干部群体能否像城市社区工作人员一样享受类似的待遇,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运行经费要由财政统一保障的,这也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如韩国村庄自治组织的运行经费就由本国财政保障”。

  生态保护方面,农村村容村貌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居环境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与城市差距较大,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来源和长效机制;在城乡融合方面,核心问题是土地不融合,尤其是农村宅基地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交易、分配和流转,现在没有探索出来,整个土地制度创新面临一定的阻碍。

  他建议要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细则。要以案说法、加强宣传,惩罚与表彰要形成机制,这些都是《乡村振兴促进法》所涉及的内容。

  “应该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三方面促进乡村振兴全面突破。”任大鹏向《中国发展·

  33观察》杂志记者表示。

  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乡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农村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进城就业、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非农产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征收等方式转到了城市,缺人、缺资金、缺土地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乡村生态环境的角度看,由于投入不足、保护不力、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监管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向乡村转移,农业自身面临污染,也包括过量投入施用化学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环境恶化趋势,如果耕地资源、水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长期也就得不到改善。从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角度看,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发展滞后,农民享有的社保、就业等与城市居民之间差距过大。这些问题,是乡村发展的短板,促进乡村振兴,也需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重点。《乡村振兴促进法》针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对于乡村文化繁荣、乡村生态保护、乡村组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扶持措施等方面,也都对解决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促进法》把适用范围限定为开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无论是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广泛。各地区乡村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采取多元·

  34化模式,实行差异化促进策略。比如,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各地区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突破口,探索各具特色的可行路径和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一哄而上,更不能照搬照抄城市的模式和做法。同时,全面促进乡村振兴,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制度安排调动全社会资源,鼓励各类主体广泛参与。此外,还需要根据地区发展阶段,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而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组织振兴,要理解把握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抓手。”韩杨认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强化长久以来乡村治理方面的弱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五个振兴’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中的‘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主要指基层党组织的振兴。”xx省xx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xxx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xx省xx县深刻把握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核心地位,紧盯组织振兴关键因素,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全面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前不久,在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零信访”“零舆情”,高质量完成全县244个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通过组织振兴,打造推动乡村振·

  35兴强有力的“红色引擎”,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基层组织保证。

  “选好村干部,共赴振兴路。”xxx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结合当地县域实际,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选优党组织书记,发挥乡村振兴“头雁效应”。村党组织书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强化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要靠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汇聚党员力量,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农村党员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作用的发挥。壮大集体经济,点燃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和前提,只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聚力共同突破难点重在落实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xxx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给出了这样的概括。首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其次,由于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突出短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本法把它作为需要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并把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到整个法律之中。此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除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外,还需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

  36“虽然政府不是实施主体,但具有领航员和保障员的双重角色。农民则是乡村建设者和受益者。”蓝海涛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政府进一步组织、带领、引导农民去干,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就要做好保障,缺啥补啥,包括政策供给等,“政府只有做好了这些保障,农民才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政府部门组织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来进一步引导、培育大批的现代化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从产业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从乡风文明到社会文明,传统的农民主体以及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能力已经不适应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这需要现代化的农民参与其中,现代化的农民建设现代化的乡村,并成为主要力量进一步引领示范。一方面除了农民自身来讲,要自觉提高这种认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来弥补不足。此外,通过举办一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节庆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探寻体验现代魅力,包括文化素质方面等。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其中,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承担着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角色。”xxx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乡村振兴促进法》中xx次出现“政府应当”,从各个方面设定了政府的职责,建立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政策、体制和机制,加强队伍和人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履行报告检查义务等。

  ·

  3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重要任务。在《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方面规定的法律措施。同时,法律特别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本法第四条规定的实施乡村振兴的原则中,特别规定了第二项原则,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法律中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保障这一原则的实现。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须确保农民收益;第二款规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应当坚持农民为主体;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第二十三条提出供销社要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立需要有农民参与;第五十一条规定村庄撤并等乡村布局调整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等等。

  xxx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促进产业振兴,根本途径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从而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

  当前,聚焦聚力实施乡村振兴主要面临四大难点: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各级各类人才短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乡村·

  3全面振兴的需要;三是乡村振兴资金需求量大,但农村积累能力有限,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缺口较大;四是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此外,各地也需要因地制宜配套制定乡村振兴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如尽快出台地方性的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加强部门协调、监督检查和政策细化。

  2021年组织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蓝海涛指出,在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从全国层面来讲,农田基础设施要实现突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同样也是国家的命根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会导致农业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基础不稳,在乡村振兴中如果粮食安全保不了,农业失去核心地位,振兴也就无从谈起。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权,要在本村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中体现村民自己选项目建项目,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真正考虑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项目,与农民有多大的匹配度,只要符合乡村振兴的大方向,政府部门就不必过多干预。

  制度障碍问题要实现突破。目前,乡村振兴面临很多制度障碍,特别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分配、宅基地的流转问题等。今年的一号文件就突出了稳定和发展,同时目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空间很大,在宅基地方面强调“探索有效实现形式”。未来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投资应该怎么干?政府部门可以清晰列出社会资本在乡村投资·

  3的负面清单,凡是不属于负面清单的创新性社会投资项目,完全可以选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避免大拆大建,否则即使政府补偿了社会投资者损失,也是瞎折腾,因此,要尽量避免损失和引起社会矛盾。

  “一分政策制定,九分重在落实。”蓝海涛认为,在“三农”政策落实上有很大短板,乡村振兴要把各项政策一一落实,尽量避免政策悬空。

  ·40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