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19篇

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1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0 15:05:06

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19篇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职业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企业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所考虑到的重要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19篇,供大家参考。

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19篇

篇一: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职业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企业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职业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目前我国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助力于我国高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提升策略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指出了不同学段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各有不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来说,培养学生时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培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关键要点。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原则[2]。这些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术界与职业实践界在关于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义上有所区别:学术界对于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义是:职业核心素养隶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范畴,特指学习者在学习终端阶段应培育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直接与职业环境和岗位能力相对接,关涉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等[3]。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则更为详细,职业素养不单单指个人的工作水平的高低,技术的熟练度等,还包括个体的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工作中与人交往、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概念。

  职业核心素养指的是高职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所应该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各种内隐品质,是一种能够主动适应多变的社会化生产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仍然是以中职毕业生及高考分流后的学生为主,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缺少明确的想法,在择业时存“随大流”的现象。其次,高职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缺乏职业认同感。出现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缺少独立思维能力、自我认同感较低、等现象。

  (二)院校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高职学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明确有效的职业核心素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与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就业形势衔接不紧密。高职院校存在着“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文素养与职业专业素养不相匹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存在着异化,不利于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校育人系统与企业用人之间存在偏差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职业素养于院校为学生培育的职业素养之间存在偏差。高职院校是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承担着向用人单位输送各种类别人才的职责。然而现状是企业方“用工荒”,校方“就业难”。有些高职学校为了向普通本科看齐,增设大量的热门专业,力求在专业建设上实现“大而全”,而对于师资和学生培养的质量缺少充足的考量,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分析

  (一)重视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培养高职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文化课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高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发挥文化课程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也要随之调整,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认同感、职业道德、自我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纳入文化课程的考核范围。高职学校可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等,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之中。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参与实训,

  通过种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提前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领域也有全面的认知,可以应对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因无法适应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产生种种不适的问题。

  (二)将职业核心素养渗入课程体系之中

  地方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企业的要求开发跨学科素养或者跨学科内容主题的课程[4]。首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突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职学校的课程目标不再是只关注学生对于某一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工作情景的应变能力,这是一种跨知识领域综合性的学习。授人与不如授人以渔,比起传授单独的某一门技术,培养学生在未来选择职业领域内的任一岗位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创造力与批判思维能力才是当前职业院校课程的的主要目标。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从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发展、发展历程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第二,以学生就业为重要目标,以市场作为办学导向的高职院校更加应该重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贯穿着工作责任心、精益求精与认真负责等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各种素养。

  (三)全面深化“三教”改革,依据专业建立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以“四有教师”为标准来培育一支高水准“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丰富师资队伍的来源,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招聘中要坚持学术修养与职业技能并重,将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纳入教师招聘的重要指标,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的现代社会。其次,加大对职教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去参与进修与实训,了解行业的最新成果,并且培养一只骨干教师队伍,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最后,要规范化职教师资的培训过程与考核机制。打破模块化教学,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在高职生的求学生涯中,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多参与实训,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训从技术技能到个人认知的转变,而不是只注重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些专业的教学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如某学校汽车制造专业的采取“一体化教学”,车间成为了学生的课堂,老师讲授完知识学生就可以立刻进行实践练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

  隔阂,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并且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随自己未来的职业领域的认知也更清晰。

  (四)效仿德国双元制模式,形成校企协作双元育人模式

  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让学生进入企业,提供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对口的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安排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成为学徒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技术、文化素养知识,也就是所谓的“企业课堂”,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职工身上学习到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在这种工作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实工作岗位日常,了解工作的流程与艰辛,锻炼自身的意志力。目前高职学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明显,究其根源在于企业与学校在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着壁垒,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错位”,要想打破壁垒,破解问题。就需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合作办学,让企业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形成校企合作育人与产教高度融合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教育科学论坛,2017(20):3-5.)

  [2]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93-97.

  [3]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52-56+65.)

  [4]陈宏艳,徐国庆.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8(03):57-61.

  作者简介:左玉茹,女,1997.9,汉,河南省信阳市,硕士在读,无职称,职业教育

  1

  234

  

  

篇二: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2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相关的教辅资料十分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二)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三)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要素

  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只能使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得到保障,而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则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随着职务变动、工作内容拓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相关技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个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理念等进一步提升,最终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从而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四)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商品化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把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养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课程性质和课时数,完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配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强化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规范教学档案的管理;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大一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着重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个人发展指导—专升本或择业,大三着重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其次,要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辅导讲座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依托各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第二课堂的“隐形课程”体系,并以一定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的差异化教育,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教材,进行相关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阶段的需要。再次,按照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三个层级,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为平台,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规范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最后,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从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两方面开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置权重,重点关注过程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任课教师外,建议吸纳合作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自主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等第三方元素,探索实施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价。

  (二)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当前,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一般为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基础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说来源比较单一。因此,首先应该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聘请有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学生辅导员担任专职教师,可以聘请从事心理、教育、社会等相关学科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兼课教师,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精英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担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拓展聘任渠道,完善职业素养课程的师资结构。此外,要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行业调研、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理论水平;对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教学观摩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其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提高其理论授课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服务。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硬件建设

  目前,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硬件需求。因此,一定要依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硬件需求问题。一是要争取合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以社会捐赠或者准捐赠的方式,为职业素养课程增添教学设备,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测评系统、计算机辅助工具等;二是要与学院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部门轮岗和岗位指导。三是

  要依托相关政府部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采取外聘专家讲座、建设校友会、创业论坛等形式,积极引进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先进方法。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校园标示等外围元素建设,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内化并养成职业素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题,以其醇厚天然的氛围影响熏陶着学生的成长。

  

  

篇三: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针对铁路工程建设专业要严格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分析的能力3三专业课程要与时俱进根据铁路发展状况制定学生不必担心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高铁专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授课教育的对于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一些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都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和创新时时刻刻的和社会接轨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

  浅析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这两年,我国的铁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高铁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所花费的时长,国家对高铁经济发展以及经营服务管理尤为重视,这么大的人才需求量,需要铁路学校重重选拔,严进严出培养高质量铁路技术人才。基于比,本文将浅析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供相关人士参考。

  标签:铁路特色专业;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引言:

  现今铁路技术越来越发达,需要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加,许多高校也加快了铁路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为铁路站段、地铁公司培养铁路乘务、交通运营管理服务、城市轨道站务管理、地铁安检专业的人才等,通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于社会群众。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念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出发。德,即社会道德,铁路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人民,需要有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法制观念。智,即专业知识、技能等,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体,即体育锻炼能力,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美,也就是文明素质的培养[1]。

  二、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适应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机车驾驶及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管理与故障处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包括地方铁路和城市铁路)机务运用部门、车辆运用部门、城市地铁的机务运用部门、车辆运用部门,从事机车驾驶工作;机车车辆设备维修养护、技术改造、检修;从事机车车辆设备保养、机车车辆整备作业等工作。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缺型人才,为地铁岗位源源不断的输送铁路专业人员。

  三、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现在的高职学校中,都重视专业课,都把各自的专业放在第一位,铁路人才专业也不例外,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其次是专业的实践能力,要学以致用。再次是职业素养的培训[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一)加强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高数是铁路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及运用能力。其次是掌握常用英语,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就是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

  针对个专业的分类,对症下药,设置高标准考核,使学生们具有紧迫感,教学上也可实行末位淘汰制(延迟毕业),使学生们有争先恐后的学习态度。在设置课程上,高数和物理课应为重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针对铁路工程建设专业,要严格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分析的能力[3]。

  (三)专业课程要与时俱进,根据铁路发展状况制定

  学生不必担心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高铁专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授课教育的,对于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一些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都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和创新,时时刻刻的和社会接轨,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

  (四)进行心理、道德方面的素质教育

  心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高校学生心理素质都普遍有些差,在面向社会时往往都会出现各种状况,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或者是太过于张扬傲慢。铁路高职院校毕业后更是要服务于人民,所以不管是心理还是道德的教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学校与外界企业联合,让学生有社会实践的机会

  仅仅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们真正的实践,去体验自己未来的职业如何,对自己以后能有个准确的定位。学校与外界企业联合让学生在校期间能体验社会生活,并锻炼自己,以便以后能更好的适应岗位。

  四、核心素养培养实施流程一-以铁路客运服务专业为例

  铁路客运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从自身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出发,分三年完成这个目标。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抓的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学校会设置合理的课程时间,还会适当的安排学生外出实践,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文明礼仪[4]。第三年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学校会适当安排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从中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三年完成学业后学生们能到达以下目标:

  (一)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

  (二)知识要求

  ①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知识;

  ②通過计算机、社交、英语、乘务实务、礼仪、服务接待、运输法规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现代乘务服务与乘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③具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基础知识;

  ④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运输市场营销、运输服务的基础知识。

  (三)能力要求

  ①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操作、文字录入、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和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维护等技能。

  ③能够运用高铁乘务知识开展行李服务引导服务等乘务旅客服务。

  ④通过学习高铁旅客运输知识,掌握旅客的运输流程及相应注意事项。

  ⑤掌握高铁乘务的语言交际基本原则、技巧以及礼仪,普通话水平应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还应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乘务对话[5]。

  (四)职业态度要求

  安全细致,热情服务,敬业爱岗,服务社会。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过于心急,需要教师们的不断努力、共同奋斗、一起拼搏。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顺应新时代下铁路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为社会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办学原则。为我国未来铁路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铁路企业的各种生产和经营要素中,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证,促进铁路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凯霞.浅析高职院校铁路特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现代交际,2018,No.481(11):129-130.

  

  

篇四: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实践

  一、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尝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进行深度融合,互相作用、互相渗透,让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1.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有效果的,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企业需求的调研,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要请企业中资深专家或优秀员工来进行现场讲座、演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企业价值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企业价值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个人职业生涯,全面提高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环境、生产现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生产氛围,增强学生敬岗爱业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及各方面竞赛,全面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2.在制定校园制度时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比如在编制学校的制度时,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制度文化,如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在指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时候,将国家质量认证标准引入到其中,明确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等一体化,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质量管理的严谨性,适应企业相关制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适当的将企业规范纳入到其中,高职院校在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环节中,引入企业规范,比如让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让学生能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习,促使他们技能提升的同时能提升职业素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企业绩效考核也是其中的一个实践,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中用人标准与评价,构建成学生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下适应企业的考核标准。3.在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物质文化。

  首先,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模拟行业企业环境,提前让学生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引进、联办等方式,让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物质文化,建立能让学生得到实训的环境,提供设备、资源等,学校通过学生实训成绩,输送优秀的人才到企业中。其次,将教学设施与实训场所统一,尽量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比如汽车专修专业的教学能在车间维修的环境下教学,能直接实训演练、实物展示,让教学与实训统一。

  二、结语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员工有专业的技能能适应岗位要求,更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认可、遵循企业的价值观。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并不是很快养成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要能适应企业发展,更快的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就必须在校园学习中就接触到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就必须在校园文化中渗入企业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中,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篇五: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科技社会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

  李昀姗

  【摘要】Theeducationandteachingofthehighervocationalschool,itisnecessarytopay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practicalability,butalsopayattentiontotheimprove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qualityandcomprehensiveability,inthedesignofgoodbasiccourses,specializedcoursesandtrainingclassatthesametimeaccordingtotheteachingoutlinerequirements,throughelectiveclasstoprovidelifeskills,publicrelationsetiquette,vocationalguidanceliteratureandartcourses,atthesametime,avarietyofwaystothelectures,themeclassmeeting,specialeducation,studentactivitiesandcampusculture,tomakeupforthelackofclassroomteaching,effortstoenhancethestudents'basicqualityandability.%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同时,通过选修课堂提供生活技能、公关礼仪、职业指导、文学艺术等课程,同时,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特殊教育月、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着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期刊名称】《电子测试》

  【年(卷),期】2016(000)015

  【总页数】2页(P156-156,120)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渗透

  【作者】李昀姗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510520

  【正文语种】中文

  当代的专科院校应该始终坚持为社会服务,为地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的办学方向,秉承“求是、笃实、创新、立业”的思想,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素质优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现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目标的提出,使我们一贯坚持教育理念更清晰、涵盖内容更丰富,理论基础更扎实。我们经常提到的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之不同,它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跨职业的属性,是伴随终身的或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过去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转换能力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力。2.1按市场需求,准确分析学校专业的职业能力以广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学校主要开设三大类专业,司法警察、航空票务与地勤、地铁运营与管理,其中特色专业是地铁运营与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城市轨道运营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运营组织管理能力,熟练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施设备,掌握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站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票卡管理员等工作,适应轨道运输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

  毕业生除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重在掌握扎实的应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另外,企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该专业的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2.2确定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和开设的方法,讲求能力的渗透。既然能力目标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就必然决定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如图2所示:综上,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夯实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础。教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为培养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我校采取选派大量教师进行“双师”培训、“职业核心技能师资培训”和其它专项特长培训,同时,假期也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这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事,在第二课堂、隐性课程、渗透教学和辅导员老师的职教能力也尤为重要。所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一线教师与辅导员老师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选修培养与课程渗透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相关文献】

  [1]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0(9)。[2]彭四平,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

  (1)。[3]何智明,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与管理,2010(8)。[4]聂玉凤,浅谈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J],河南教育,2008(8)。[5]周茂平,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4)。李昀姗,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职业素养。

  

  

篇六: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软技能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技能主要包含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执行力以及礼仪训练等能力模块它是职业活动中具有普适性的能力又叫软技能其内涵与综合素质类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要众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高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除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某些关键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软技能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技能,主要包含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执行力以及礼仪训练等能力模块,它是职业活动中具有普适性的能力,又叫软技能,其内涵与“综合素质”类似。(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导致了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的一切,也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现代职业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能力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业精英进入职场后,才发现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其实,他们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缺乏现代职业人必备的某些关键技能。这些软技能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与专业能力并举,在某些行业甚至超越了专业能力。二、高职学生亟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一)礼仪训练礼仪,不仅包含仪容与形象礼仪,还包含沟通与职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餐饮和娱乐休闲礼仪等。了解并正确地运用礼仪,不仅能反映个人的道德情操,也传递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能无形中增进交往双方的认可,使双方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礼仪能为他们成功通往职业殿堂打开一扇门。(二)解决问题能力在快节奏及高强度的现代社会,问题无处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未来职业人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本质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理性解决问题,并将特殊性问题升华得出普适性结论,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院校亟待加强的一项工作。(三)创新能力创新,不是凭空臆想,也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创新的前提是掌握了过硬的理论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拥有一技之长。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无论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是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运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更能打破常规,拓宽思维,推动某项技术或工作的发展,同时,能更好的体现与提升自我价值。(四)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总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在迅速膨胀。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节奏,才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习能力”不能单纯的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它还包括学习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方法等。高职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制

  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及计划,学会思考,学会总结,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成果主动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一)师长教育与引导1、教育功效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当学生的某种行为偏离正常尺度时,老师有义务及时予以批评指正。同时,可以实行“家校联系制度”,通过与家长共同配合达到服务学生及教育管理学生的目的。2、引导功效师长在指导或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味的说教会使学生有逆反心理,如果师长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挖掘学生的积极面,从鼓励、引导学生入手,将会指引学生朝着良性的思想和习惯发展,从而收到出其不意的硕果。(二)开设专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1、加强理论指导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以学业成绩作为人才评判的标准。但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人才的选拔标准已由单纯的以“学识”度人转变为以“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并举。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各模块专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各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以及能力形成应遵循的流程、原则与方法。2、创设职业场景在职业核心能力课堂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原职业场景,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进而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评估职业发展前景。(三)加强制度及文化活动建设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宽松型”的管理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它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包办型”管理方式,也不同于“放羊式”管理。因此,高职院校仍然需要制定全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制约与指引下,老师和同学们有章可循,学生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健康成长。2、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及社团活动基本覆盖了学习、生活、娱乐、公益等各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方向,参加适合个人发展又有意义的班级或社团活动,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四)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功能,以优促长高职院校学生会部门架构完整,学生干部人数较多,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及管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成为同学们的表率,凸显学生干部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那么,他们对其他同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所起到的中间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五)学院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发挥才能搭建平台1、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多样,该课程对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有特殊要求,且“小班”上课效果显著,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配备优质的师资,并提供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软硬件设施,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核心能力能否通过平时的培养得到提高,

  有待于经过科学化的测评予以证明。学校举办各类专项或综合职业技能竞赛,除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利于检验其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促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同时,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也有利于检验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参考文献【1】许湘岳,蒋璟萍,费秋萍,礼仪训练教程[M].人民出版社,2012.【2】武娟.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2011,(04).【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4】丘东晓,刘楚佳.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2011,(05)

  

  

篇七: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8篇)第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提升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开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根底。在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现有的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运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讨论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将实现培养学生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步走。两者相比拟,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的,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保证作用,也成为学生取得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蕴含在职业技能的培育中,贯通于各科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根植于学生的头脑,更要体现在学习的方方面面。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不可短少的要素,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大局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必修科目。

  一是,借助现有的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应用文根本上都有一定的叙述程式,有一套固定的专门用语,有相对一稳定的句式,也有比拟固定的结构式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学校发展的各项活动,随时随地的寻找让学生练笔的时机,注重应用文写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历练的渠道,突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高职学生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对于应用文的使用程序和写作技巧相比照较陌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入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内化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将一些参与度很高的课外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应用文的类型归纳出来,引导学生收集团学部门在应用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并查找报纸和新闻网站上类似的范文进行分析比拟,找出同学们所写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和改良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读报、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培养了“读〞的能力,而学习本身就具有迁移性,对阅读或写作技能中某一方面进行训练会提高另外一种技能,学生从“读〞的精品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概括总结,从而为“写〞出精品发明了条件,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头痛的方案总结新闻等应用文写作老大难问题,而且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随之提高。

  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而逐渐开展起来的。为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寻找写作素材,设计写作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办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方式,往往是文科类课程经常使用的办法,也是学生比拟喜欢的办法,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好办法。在相比照较干燥乏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充实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泼课堂氛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在案例分析的运用过程中,师生通过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相对平等地位的学生能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刺激下,围绕案例大胆思考,展开分析讨论。而教师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或讲解员,也不再扮演教学权威者角色,而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主体的指导者和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引领

  和掌控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教师甚至还可以扮演一个反方角色,通过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对话性思维,让学生敢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个人的信念,敢于打破常规向权威说“不〞,勇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答案不曾有的观念。

  三是,通过讨论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关内容随着时代的开展而开展,已经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应用文类似于八股文的特征相差甚远,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运用之灵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兴趣平平,显然无法到达现在各行各业对于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教师往往为了要抓住现在学生的自身特点,更结合课程的应用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找到解决方法。而在分组讨论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分组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自由组合,教师仅仅是将相关任务发放给各个组,具体组员的分工、讨论的方式等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学生必须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由组长代表全组汇报题目解答的整个过程,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负责提问,教师负责最终点评。这样一来,每个小组在接到任务之后,就必须有方案有步骤地组织讨论,从组长的选派、组员的分工,到任务的讨论、电子文稿的撰写、“场外〞观众的提问等方面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全组同学必须齐心协力,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把平时课堂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动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展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己任。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程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其应用文的思维模式,能更好地帮忙学生提高读写说的语言能力,促进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山.基于专业素质培养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究.高教论坛,2008(2).

  [2]李正光.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重视“三个结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刘红星.高职应用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学教育,2008(9).

  要: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之一就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工作室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本文分析了工作室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并尝试构建新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此来综合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八: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结语总之在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必须抓住高职的教育特色突出实践教育的内容在采取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措施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工作并在工作领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丰富的经验基础能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最多的效益最终使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使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分析

  1.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中,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失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多,残酷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了高职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高职生要具有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这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职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帮助其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2.我国就业形势和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校毕业生人数平均每年以60至70万的速度增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随着第一批扩招

  后的高校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开始呈不断下滑

  趋势。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其中高职毕业生61万;2003年高职毕业生达到96万,就业率为55%;2004年高职毕业生147万,就业率为61%;2005年高职毕业生超过200万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毕业生人数正

  在逐年增多,就业率也呈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在应对行业间残酷竞争的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也日益严格,到2007年全国已有接近150万的毕业生处于待

  业状态,前一年累积下来的待业学生加入到第二年的就业大军中,给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3.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3.1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职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怀着积极主动的心态步入社会,乐于接受工作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有效提高学生对单位的忠诚度,最终使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使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的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切实强化职业技能,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而在美国、德国、日本,许多高校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专业成果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所学理论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优势,从而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成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

  培养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与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身的职业技能,而能力的增长带来的喜悦感及困难不断被解决的成就感又进一步使他们自主投入社会实践中,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具备自主性高、就业能力强、与社会契合度高等素质,大多在毕

  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策略分析4.1重视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心态端

  正就业态度。大学生素质强调的是综合性、完整性,它与大学生就业素

  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在就业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诚信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就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准确的自我定位与评估、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对目标职业的错误认知和自我定位的不够准确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应聘找工作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与现实不统一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卑、自负、焦虑、畏惧等,这些心理问题给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求职择业都带来了消极影响,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要使学生拥有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我们可采取不同的疏导措施。如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准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开拓性事业都有风险,即

  使是一般性的职业,在竞争条件下也不可能绝对安全。

  4.2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参与

  从近几年用人单反馈的意见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依靠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认识,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如案例分析、模拟场景实训、企业实务处理、职业设计展示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职业认知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3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提

  高大学生质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肤浅,认为

  基础课枯燥无味、无实用价值,大都希望在校期间所学知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优厚的待遇,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使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风建

  设,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挖掘校内外各种有利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平台和机会,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4.4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弥补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

  素养方面的不足,树立求职自信心。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它

  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教育,对高校从政策、资金、管理各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各高校以此为契机,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高校与企业及劳动部门密切合作,在校园设置专业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培训、拓展大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职业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高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常年派学生在企业实习,由企业负责实习生的培训与考核。

  我国高职院校可借鉴德国部分高校的成功案例,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恐惧、失落和迷茫感都可以从校企合作间得以消除。如定时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以此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通过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直观地接触并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行业和岗位进行

  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值,缩小就业期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企业合作也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可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期间有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学生毕业后到定向培养单位就业,使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发展。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就业质量,这样一方面可满足企业发展对引进特殊或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能丰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可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有效减缓就业压力。

  5.结语总之,在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必须抓住高职的教

  育特色,突出实践教育的内容,在采取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措施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工作,并在工作领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丰富的经验基础,能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最多的效益,最终使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使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九: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摘要]全球化加快了新经济发展的步伐,科技的创新让信息技术在全国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经济常态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加繁杂,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想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有效预防不良观念对自身思想的侵袭,从根本上预防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响。主要探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希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质量、素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

  修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统一教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

  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

  

篇十: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所谓职业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后相对稳定的品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基本的挑战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要求调整、竞争。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劳动大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创新、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应加强学生的与从事各种职业有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教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职业规范,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2.职业意识。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服务于企业一线,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认同,明确认识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能力的要求。要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并为之奋斗,进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提高职业素质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进行自觉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素质修养。3.职业知识。高职学生要主动学习与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努力提高职业文化素质。职业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程度。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创新思维,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社会既需要具有较高职业文化素质的人才,

  更需要心理智能型、知识复合型的职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努力造就理论扎实、知识实用、职业素质深厚的职业人。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来自于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训练。众所周知,专业人才不但要懂业务,而且要会做业务,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甚至具备他人无法企及的“独门绝技”。这是职业人才就业、谋生、服务社会的资本,也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5.职业心理。健康的职业心理主要包括:端正的职业品质,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遵守法律和行规;诚实守信,愿意与人合作和沟通,有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勇于参与竞争,敢于创业、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就业资格与能力,而且要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及应对未来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加强职业心理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

  6.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即敬业精神、健全的职业心理和独立完善的职业人格的总和。它是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一种高级境界,也是职业素质最完美的体现。具有优秀职业精神的人是不仅仅为了获取报酬而付出劳动的人,他们更注重的是成就感、事业心的满足和在工作中追寻生命价值的体验。

  二、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1.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高职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窗口。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率为主,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在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重

  待遇、看报酬、不讲奉献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职业道德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是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企业用人不仅看重能力,更看重工作态度、责任心,其中主要看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实质上是个人对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是培养他们良好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高水平的服务、高质量的管理、高效率的工作、敬业精神是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性,都要求高职院校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基本途径和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整合。这种道德整合的目标是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工作中善于学习、肯于创新,其结果是人才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提高。理想的、形式与效果俱佳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以教师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将其融汇于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即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和实践现场、职业现场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2.培养高职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自强进取的意志和责任感、使命感。我国现阶段工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还不高,工作环境及条件仍然很艰苦(很多一线岗位需要人力劳动)。所以,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高职人才必备的素质,更加不可缺少。许多用人单位到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时,都有一个共同条件:能吃苦,敬业精神强。有些高职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不适应,并不是因为专业素质差,而主要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包含着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怕挫折、拼搏进取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注重通过校内外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和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民族精

  神的支柱之一,也是开创现代化伟业的精神支撑。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时代,同样也是艰苦奋斗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那就无从谈起成人或成才。

  3.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必须做好创业教育。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老化周期的缩短,就业―失业―再就业将成为一种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高职毕业生也不能置身此外。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培养创业精神教育,要求学生具有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素质,要具有自己开展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思想素质,勇于承担起社会和自己的责任,为“四化”事业建功立业。北京大学因其仁教授提出:“把创业放到第一位上来,把就业放到第二位上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使高职人员从岗位型上升到职业型再上升到事业型,形成全新的职业素质观。

  4.要做好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只掌握一些岗位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岗位的变化和岗位要求的提高,就会变得不适应。现在很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所产生的大批新的职业岗位,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信息社会的出现,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和青睐大批的创新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创新并不只是对高精尖研究领域人才特有的要求,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需要这种职业素质。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方面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它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丰富他们未来发展的潜能。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就必须十分重视个性教育,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总和,是人的共同性

  与差别性的统一。从人的发展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新和创业。忽视个性,讲究整齐划一,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痛疾,至今高职人才培养忽视个性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个性教育,要把个性教育寓于职业素质教育之中,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贯彻个性教育的思想,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进行共性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造、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劳动者。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十一: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2篇-职业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相关的教辅资料十分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二)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

  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三)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要素

  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只能使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得到保障,而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则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随着职务变动、工作内容拓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相关技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个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理念等进一步提升,最终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从而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四)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商品化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把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养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课程性质和课时数,完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配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强化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规范教学的管理;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大一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着重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个人发展指导—专升本或择业,大三着重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其次,要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辅导讲座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依托各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第二课堂的“隐形课程”体系,并以一定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的差异化教育,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教材,进行相关教学资

  源库建设,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阶段的需要。再次,按照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三个层级,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为平台,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规范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最后,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从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两方面开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置权重,重点关注过程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任课教师外,建议吸纳合作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自主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等第三方元素,探索实施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价。

  (二)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当前,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一般为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基础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说来源比较单一。因此,首先应该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聘请有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学生辅导员担任专职教师,可以聘请从事心理、教育、社会等相关学科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兼课教师,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精英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担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拓展聘任渠道,完善职业素养课程的师资结构。此外,要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行业调研、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理论水平;对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说

  课、教学观摩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其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提高其理论授课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服务。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硬件建设

  目前,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硬件需求。因此,一定要依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硬件需求问题。一是要争取合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以社会捐赠或者准捐赠的方式,为职业素养课程增添教学设备,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测评系统、计算机辅助工具等;二是要与学院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部门轮岗和岗位指导。三是要依托相关政府部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采取外聘专家讲座、建设校友会、创业论坛等形式,积极引进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先进方法。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校园标示等外围元素建设,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内化并养成职业素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

  

篇十二: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在内的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活动、立足职场的基础;是一个人胜任某一岗位的综合能力的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熟练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掌握必备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即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大学生”和“准职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而后者更重视以培养“准职业人”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着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就业竞争力呢?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是树立职业理想新生入校的那一天成了一名大学生。毕业后要寻得一个岗位,从事某个职业,要成为一个社会的职业人。如何实现零距离就业,在大学中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准职业人”呢?这将是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实现职业报负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就有了学习目标,就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孜孜不倦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因此在日常的学生辅导工作中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指导

  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作为一名高职高专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就是成长为服务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是技术、技能职业不同,技能要求就不同。比如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要求的是石油钻井、采油等油田一线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操作、运行与管理工作,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掌握好相应的技能将是他们进入相应职业领域的资本。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学习技术技能的根本。三年的职业规划中要让学生分阶段整理、比对自己的技能清单,充分把握所掌握的技能与职业目标、理想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并逐步缩小差距。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工作,不断丰富经验。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认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使他们具备“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呢?下面简单谈两点途径。首先,满足需求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起点。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基本途径的职业教育,要自觉地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不断发展

  变化的社会需求相统一,依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职业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关键能力教育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就需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融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为一体,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出发,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机会;第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比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生的培养,实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如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围绕学生未来职业活动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毕业实践考核,使学生不仅掌握职业实践技能,而且也会使他们职业实践技能以外的其他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实际工作内容载体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应突出以“能力为目标,实际工作内容为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要着力于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与实训基地相统一,特别注意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统一,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相统一,即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例如毕业实践是

  学生到就业的具体单位进行主岗位顶岗实践,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岗位的重要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自立课题,锻炼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创新与综合职业技能、拓展能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结束语大学生为找工作发愁,用人单位为找人才发愁,“一种相思,两处情愁”。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转移到培养“准职业人”轨道上,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不竭动力,通过对“职业性、应用型、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才能鲜明地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篇十三: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构建学生成长档案为视角

  姚婷;陈金玲;孔帅【摘要】本文旨在构建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拓展项目为载体,注重文化自觉的教育引导,依托''''一个理念,两类引导,三者共建,四位一体,五方联动''''管理模式,实现长效、及时、动态的关注系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2页(P32-32)【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多维度;成长档案【作者】姚婷;陈金玲;孔帅【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

  一、构建学生成长档案的现实背景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新形势下,面对95后甚至00后的高职学生,面对

  学生成长目标模糊甚至缺失以及家校联动机制推动不足等问题,构建学生成长档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为建设学生成长过程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人性化,许多院校已经开始成长档案构建工作,在学生生涯规划、家校联动方面有了一定成效,但在档案内容的科学化、精细化以及档案的利用度上仍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因此,要打破陈旧思维模式,创新学生思想建设手段,构建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形成长效、及时、动态的关注系统,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妥善处理的重要课题。二、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体系面对不断涌现的形势变化和学生问题特点,需要在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思想理念指导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引导监督,发挥助力作用,深入研究破解培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命题,为有效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一)学生成长档案建设目标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的建设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实行全方位育人,构建“一个理念,两类引导,三者共建,四位一体,五方联动”管理模式,即坚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层次性和阶段性引导,依托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力量,推进以德育素质为核心,智育素质为关键,身心素质为基础、能力素质为导向的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五方联动目标,从而形成长效、及时、动态的关注体系,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修正成长路线,走出一条全面拓展与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路。(二)学生成长档案内容设计大学生成长档案主要分为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板块,各版块下设不同子版块,学生板块包括“个人自画像”、“我的目标”、“闪光足迹”、“我的心里话”等,主要记录学生基本信息、特长,区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四方面帮助学生回顾、总结成长足迹,积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

  点和成就感,同时树立阶段性目标,列出实施计划,开展生涯规划。教师板块包括“成长记录册”、“教师寄语”等内容,教师对学生档案填写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评价,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正确引导。家长板块包括“家长回执单”、“家长回音壁”等,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及时关注,特别在重大成长事件中,注意倾听子女的心声,相互沟通,制定阶段计划,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成长档案构建过程中,系部负责协调各参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方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定期举办促进成长档案工作开展的相关活动,如召开有关大学生成长和生涯规划的系列讲座、家长座谈会,举办“心路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成长档案之星”评比活动。同时落实各项政策和制度,借助PU校园口袋、正方系统、学工系统等数据信息,通过“素质学分”、“素质教育证书”等形式将成长档案构建工作不断系统化、制度化。(三)学生成长档案主要特点1.坚持一个理念学生成长档案构建过程中,每一个板块的设置,每一份档案的填写,每一位老师的积极协助,每一位家长的热情参与,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怀指导,都凝聚成一个共同的理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2.采取两类引导学生成长档案以学生主体特点为分析依据,对学生进行层次性和阶段性引导。层次性引导方面,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保障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安全教育讲座、技能竞赛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建立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锻炼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阶段性引导方面,通过把握学生阶段性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成长规划,通过“闪光足迹”、“我的目标”、“我的计划”等的填写,回顾和总结阶段性成绩,主动调整计划,最终实现长远成长目标。3.依托三者共建

  成长档案主要借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的力量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学生档案,学生填写个人档案信息后,教师会实时评价、监督,同时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回音壁等活动板块,三者之间实现交流互动,共建、共享学生成长档案。4.推进四位一体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实行全方位育人,推进以德育素质为核心,智育素质为关键,身心素质为基础、能力素质为导向的四位一体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项目,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身体素质与心理发展、技能培养与拓展等方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5.实现五方联动多维度成长档案的建立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培育的同时,通过共享学生档案信息,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学生发展动态,同时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五方联动模式。三、构建多维度学生成长档案的作用(一)构建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学生自我规划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表现情况,便于学生对自身成长轨迹作出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自我规划,并在不断完善成长档案过程中及时修正成长路线。(二)构建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教师科学评价高校教师以成长档案为抓手,对学生成长状况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了解和监控,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科学测评。学生成长档案详实地记录学生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成绩、学生任职、奖惩助贷、活动参与等情况,辅导员全方位的了解每个学生立体化的成长状况,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科学评价。(三)构建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推动家校联动机制

  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共享信息,实现成长档案对学校、家长、教师、大学生的开放,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表现,推动家校联动机制。院校以大学生成长档案为依托,实现对学生成长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反思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四)构建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企业精准定位多维度成长档案提供了一个全面、丰富、完整、准确的学生情况原始记录,通过查看成长档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性格、能力、特长和成长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有助于企业精准定位和有效选拔。大学生多维度成长档案构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的工程,要求各方保持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共识,依托学生成长档案这个载体平台,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调动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力量,形成长效、及时、动态的关注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参考文献:[1]段学新,周振成.浅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2]林海翠,叶灿林.大学生成长档案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3]吴玉霞.高校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1).[4]王玉蛟.大学生成长档案构建与研究——大学生学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新视角[J].文教资料,2015(24).[5]章大良,陈浚,陈侃翔,陈皓.80后学生成长成才载体的创新——建立大学生《成长档案》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09(2).

  

  

篇十四: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作者:韩天学;张辉;齐大鹏

  作者机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300

  出版物刊名:高教论坛

  页码:104-107页

  年卷期:2018年第10期

  主题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摘要:在确立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最佳搭配"的方式,将各项核心素养的分项融入到相关的课程和教育活动中。通过探索与实践,列举了四个不同侧面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阐述不同核心素养的不同培养模式和路径,并从学校和学生整体取得的成绩获得对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间接佐证。

  

篇十五: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

  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更为可贵,作为社会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应该全面渗透“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基于“工匠精神”之下构建完善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进行“工匠精神”的探索,为社会输送更多“德艺双馨、素能并重”的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引言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在高职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要加强“职业人”的塑造,全面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匠心”的神韵,从而更加认真刻苦学习,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积极作用

  1促进学生的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主要是指对从事的职业的内涵、思想有一个准确的了解。高职学生在充分认知自己的职业之后,才能在工作时,全身心的开展工作,这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手段。工匠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认知,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时,应该引入工匠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职业认知,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的质量[1]。

  2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高职学校中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实际生活中的物质条件都很好,所以,在进入工作岗位时,面对较高强度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为难情绪,这时候学生如果缺乏工匠精神,不具备职业道德,那么高职毕业生可能会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开展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会放弃工作,影响企业的工作正常进行,这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讲,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工匠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学生在工作时,对待自己的职业所保持的看法。现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很多高职学校的学生的职业态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求职时,过度关注企业给的薪酬待遇,没有考虑自己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缺乏良好的职业态度。所以,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时,一定要渗透工匠精神,使得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在工作岗位中能够积极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2]。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在“贯穿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重新构建人才培育模式,从校园文化入手,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采取职业素养的综合课程和专业课程职业素养模式,来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学生的“三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第一课堂,高职院校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和升级,使得工匠精神可以和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融合,进而在专业、课程等活动中全面渗透工匠意识。高职院校构建一系列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炼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而可以设计出对应的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教师主动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得高职学校的专业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断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3]。

  第二课堂,主要是高职院校内的各类社团、活动节、技能节等日常训练活动,这种课堂模式下,主要是采取“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制作一些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视频内容,然后将这些视频上传到网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完成线上的学习,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可以给出评估,让学生们明白工匠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第三课堂,是指学生的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让学生们形成合作精神,通过一些专业特色平台的实践,形成工匠精神,提高职业认知能力。

  2在“公司制平台”中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综合现代社会中企业的职业需求,升级学生管理模式,构建专业特色课程,将“模拟公司制平台”作为载体,引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要素,每个班级组建一个公司,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开展“公司制平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体会不同的角色[4],构建一个真实的职场情境,让学生完成一些工作任务,通过持续的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意识,具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品质。

  3在“具体化项目”中“持之以恒”固化学生职业行为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培养和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为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创设一个企业工作环境,融入工匠精神,搭建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项目,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素养,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场所进行划分,然后提炼出每个场所所需的习惯和素质,然后设计开发具体的固化项目。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各类固化项目[5],让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行为,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参观企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多次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职业行为。

  结束语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当代高职院校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渗透、认真探索“工匠精神”内涵,积极丰富其培养载体,将“工匠精神”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储备力量,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牛飞宇.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学生教学管理中的渗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9):204-205.

  [2]张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35-37.

  [3]郭秀娟,乔石,栾会妮,王珊珊.校企合作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12(17):88-89.

  [4]刘冬,韩琳.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作家天地,2021(22):151-152.

  [5]卢红华,杨国强,陈李惠.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职业,2021(12):32-35.

  

  

篇十六: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能力竞赛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和竞赛来经历困难并战胜困难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认识自我指导他们控制情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突破障碍增强自信让学生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的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的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然而当前高职学生在职业基本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责任意识差、大局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弱、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方法,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深化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和职业基本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好好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毕业生开始进入企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技能知识方面,更大的问题处于文化认同和基本素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那么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结构,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应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思路,从以往的经验与实践中做好总结归纳,更好服务企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1.职业素养的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2.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生活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队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的范畴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章守法、勤政廉洁、坚持原则,具有创新理念和奉献社会的精神等。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决定了职场中人的职业行为。我们提出对企业忠诚、有主人翁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的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石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职业技能通过学习与培训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不断提高。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现状。经调查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心理素质较为成熟、理性;责任意识大局观念淡薄;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是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意愿强烈,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企业是学生企业文化获得的主阵地。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缺乏大局观念;责任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企业、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方法

  1.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教育学生讲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理念,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意识,把集体主义思想和企业精神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化学生职业意识。把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提供能够掌握实践经验的平台,尽量让教学活动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3.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文化素质体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培养,就在于培养人的人格精神,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格调,塑造美好的灵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两点:①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应当设置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个特色就体现在与社会、行业、服务对象密切联系上。②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思想和经营理念的表现,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4.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能力竞赛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和竞赛来经历困难并战胜困难,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认识自我,指导他们控制情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突破障碍,增强自信,让学生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的理念。通过多样的方式来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各种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帮助塑造良好职业形象。职业形象的塑造要靠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职

  毕业生的职业形象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胜任职业的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高职教育注意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也涉及到用人单位形象的塑造,是树立名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促使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岗位,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的相关研究理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技术等。并且可以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互利互惠,在学校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学校设立企业合作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融合,学生从中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乃至社会环境,毕业后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从校园到企业到社会的顺利衔接。

  7.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专业课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学生能力培养要靠老师引导,因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兼课、开讲座。

  8.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理解体现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达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目的。而人文素养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教育。它通过对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的自我认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形态的了解和把握,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出不受任何学科限制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对学生有益,对学校有益,对社会更有益。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搭建友谊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培养方法也要随之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桂兰.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河北科技图苑,2003,16.

  [2]苏俊彦.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河北科技图苑,2002,15.

  [3]蔡丽红.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7期.

  [4]白云龙.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探讨.北方经贸,2004年07期.

  [5]袁晓华,何瑞强.浅谈大学生就业准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03期.

  

  

篇十七: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目录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一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二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沟通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四终身学习理念与自学能力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1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2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3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自我培育意识不强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1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强化职业价值引领2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常规教学之中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3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正文摘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徐佳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5期

  摘要: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培育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岗位缺口找不到人才补给;另一方面,毕业生则出现大规模的就业难的情况。对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性原因的分析,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企业及用人单位与学校在产业衔接上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出现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毕业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等范畴,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及了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日渐成为未来社会竞争的主要方向,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企业占据市场制高点的核心能力。创新型人才是掌握了高精尖技术,同时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意识做支撑,再辅以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最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沟通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知识,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而交流沟通能力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通能力是职业生涯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职场中,语言的交流沟通已不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成为了个体职业发展的一项新的重要技能。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团队合作是发挥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团队合作需要成员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同时,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能。

  (四)终身学习理念与自学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未来职业人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理念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进步与技术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与企业在产业衔接上出现了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情况,进而出现结构性人才过剩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自身发展,盲目扩招,专业设置门类繁多,一些市场需求小,但办学成本低,收效快的专业频频开出,并大规模招生,这就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实际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及数量发生错位或者不匹配的情况,造成学生职业素养与技术要求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标准,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也加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高职院校目前依然存在“轻人文”、“重技能”的情况,忽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及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还是集中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涉及较少。其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不健全,培育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及需求的清晰认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缺失的现状。

  (3)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自我培育意识不强。首先,职业意识不强,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其次,职业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和自身的认知,不能切合实际的制定未来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大大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齐心协力共同来完成。

  (1)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强化职业价值引领。首先,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相结合,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搭建多元化文化育人平台,融合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文化等为一体,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认知,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提升。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参观学习,了解岗位技术要求与职业素质要求,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常规教学之中,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育人课程,将企业文化、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推进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其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专业教学工作,将企业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等内容引入学生实训教学环节,拉近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及岗位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第三,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搭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平台。与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相比,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等。

  (3)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小组、专业兴趣小组等学生团体参与教师的教研教改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基礎上,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渠道;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逐步完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最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堂、论坛等方式,邀请企业家、知名校友、创业新秀等入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完成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大辉,邱开金.基于核心素养的台湾高校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张雅,许南.“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

  [3]张梦龙.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7(11).

  [4]孙晓玲,蒋涛.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需求的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17(16).

  作者简介:徐佳,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综合办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篇十八: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这既是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赢得社会声誉的需要如何在目前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拔得头筹这是学生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欢迎大家阅读!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篇1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这既是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赢得社会声誉的需要,如何在目前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拔得头筹,这是学生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职业素养涵义!对职业素养涵义的理解,有不同观点。有人把它等同于职业素质!,认为是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的综合;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场礼仪!所以好多职业素养方面的书籍,讲的大多是职场礼仪知识;有人则把它具体为职业技能!;也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偏重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方面的隐形素养等等。这几种认识和理解大都带有片面性,素养!不同于素质!,素质是静态的,素养!则是动态的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得,所以职业素质不能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也不仅仅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隐形素养,还应具备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形象礼仪等方面的显性素养,更不能从职业技能或职业礼仪一个层面上去理解。所以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地理解职业素养的涵义。我们不妨借鉴职场中较流行的词汇职业化!来理解职业素养的涵义。所谓职业化就是指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的态度、道德、礼仪、处世方式、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

  表现。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所以,本人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一)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决定于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所谓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不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等的显性素养,更重视忠诚、敬业、诚信、正直等隐形素养,用许三多!式的人物,企业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其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三)高校提高就业率、学校声誉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男,江苏扬州人。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所谓出口影响进口!,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的重大任务,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三、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要靠学生本人有意识地培养,二要靠高校的重视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一)大学生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许多坏习惯,

  小的会影响发展,大的可能导致人生失败。如何不让坏的习惯影响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那就要平常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即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2、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良好的个人形象会让你求职面试加分,第一印象!或心理学上的讲的首应效应!,在求职面试时起的作用很大。同时,企业也注重员工的职业形象,以树立公司的整体形象。但凡成功人士,几乎无一例外都很注重外在形象,并把形象作为个人的重要素质特征。所以大学生应有塑造良好形象的意识。3、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职场礼仪是职业素养应有之义。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锻炼和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与公司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4、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懂得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作为职业人,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公司的效率和效益,也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二)高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形素养的'塑造,即综合素养的培养。1、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课程教学设置、校园文化熏陶等各方面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设置上,既要开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课

  程,又要开设培养职业道德等隐形素养的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校园文化熏陶上,一要通过校园环境、校园雕塑、校园景观的直观形象让学生置身其中,把其表现的内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二要通过主旨鲜明的体现企业用人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启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2、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靠课堂的传授,而是靠实践的练习和锻炼,只有不断地练习再练习,技能才能巩固和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一定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实训课、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在职业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3、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正确职业定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规划才会有美好人生,如何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增强职业意识,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职业,就是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而且宜早不宜迟,要从大学开始。可以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职业素养教师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然高校也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能力,更好地去帮助学生。4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一是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二是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篇2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如何使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深度均不够,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探讨如何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并不是职业的素质培养。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代发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在加强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架构合理、覆盖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立足点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成才就业,这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三、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1、注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①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精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

  ②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本专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培养职业创造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实训、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3、以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职业心理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四、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下载全文

  

  

篇十九: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研究假设高职院校从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六方面着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施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精神追求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职业5创新之处目前国内外关注的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几乎是全创新研究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途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空前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内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具备行业企业所需技能方面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到)。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创新和交流互动之频繁,为整个社会和职业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厘清高职学

  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他们提供创造知识的工具,激发他们的潜力,让更多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更多的人都能发挥人生出彩的机会,必将助力推进中国梦的更快实现,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2)课题界定①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②核心素养是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③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④途径就是一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发生联系。如果一件事物能使另一件事物发生改变那么这两件事物便有联系。⑤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强调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核心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成熟,至今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内容结构、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并已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比较典型的有:英国模式——核心素养与《国家课程》相结合。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构成的《国家课程》,明确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跨年级连续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澳大利亚模式——将核心素养细化至各个学科。澳大利亚概括出公民的七项通用能力,并融入各个学科;建立可操作的基于年级水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明确给出了各年级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芬兰模式——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设置跨领域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分解至各学科、各学段;芬兰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对独立,这与芬兰的教育质量均衡,教师的整体素质高有关。参与教育各环节的人员对课程体系都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因此相应的评价只需要提供大致的要求和方向即可。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初始于2013年,主要是钟启泉、顾明远等教授阐述核心素养在深化课改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核心素养的讨论对象大多都是基础教育,国内尚没有成熟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①选题意义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增长、职业需求、质量提升的压力,高职教育围绕提升人才质量,一直在探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那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

  必然要求。②研究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不但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且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规范化的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及培养机制提供参考。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①政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2016年2月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②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

  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因此,课题组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素养教育将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2)研究目标围绕“如何培养”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及内涵,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3)研究内容①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研究;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③对教育信息快速反应的课程变革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④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⑤加强教师研修的有效性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⑦企业及社会资源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⑧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研究。(4)研究假设高职院校从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六方面着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施,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精神追求、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职业

  人。(5)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几乎是全创新研究,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总体思路确定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的问题。主要从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六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的作用,探究实施策略。六个方面互为独立,又不可分割,构成较完整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系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评价研究法进行研究。

  (3)技术路线通过查阅资料,对毕业生、企业人员的问卷调查,企业实地考察、调研,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研究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究实施策略(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4)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16年9月——2018年9月),分为三个阶段。①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阶段达成目标:课题组成员能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及内涵,探索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②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2月)组织学习理论、探索实践,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果。阶段达成目标:探索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行之有效的途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③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报请专家组鉴定。阶段达成目标:形成完善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体系,完成详尽的研究报告。课题编号:2451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