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9篇)

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19:15:03

篇一: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绿色经纬GreenSurvey四部门联合发文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TheFourDepartmentsJointlyIssuedDocuments

  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ForestHealthandConservationIndustry文/林宣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70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163.com

  养老的服务活动。年,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布局较为意见指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35年,优化、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创新引领、市场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50主导五项基本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年,森林康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森林康养划,强化林地用途和森林主导功能管制,突出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森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重复建林康养服务。设。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吸意见明确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任务,引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育一批功包括优化森林康养环境、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能显著、设施齐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森设施、丰富森林康养产品、建设森林康养基林康养基地,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管理地、繁荣森林康养文化、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有序、融合发展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22水平等。要建立健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建设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森林浴、森林食疗、药疗等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中医药与森林康养服务相结合的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打造生态优良、功效明显的森林康养环境。意见提出,要科学制定森林康养产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规范森林康养市场行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机制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大力培育森林康养龙头企业。鼓励贫困地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促进就业增收、脱贫致富。要加强用地保障,依法依规满足森林康养产业用地需求。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林业、健康、养老、中医药等产业基金、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依法合规进入森林康养产业。要健全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地方推进森林康养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促共赢。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健康生活越来越迫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把优质的森林生态资源和健康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和健康生活的需要,发展潜力巨大,是林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保证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继出台了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质量评定标准等。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先后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71

篇二: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

  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任务分工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林改发﹝2019﹞14号),根据各单位职责,提出如下任务分工方案。

  一、增强木材供给能力

  突出可持续经营和定向集约培育,加大人工用材林培育力度。以国家储备林为重点,加快大径级、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步伐。推进用材林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支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或有经营能力的其他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原料林基地建设。加强竹藤资源培育,发展优质高产竹藤原料基地,增加用材供给。(生态司、资源司、发改司、规财司、退耕办、基金总站、世行中心、林科院、中产联、竹产业协会、林产工业协会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推动经济林和花卉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规模适度、突出品质、注重特色,建设木本油料、特色果品、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饲料、森林药材等经济林基地和花卉基地,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调整品种结构,培育主导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搞好产销衔接,增强带动能力。(生态司、林场种苗司、发改司、退耕办、林科院、中产联、花协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巩固提升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林下经济规划布局和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支持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下经济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完善技术和产品标准,出台林下药用植物种植等技术规程,规范林下经济发展。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环境友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改司牵头负责,资源司、科技司、退耕办配合)

  四、规范有序发展特种养殖

  发挥林区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优势,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特种养殖基地和养殖大户,提升繁育能力,扩大种群规模,增加市场供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种源繁育、扩繁和规模化养殖,发展野生动物驯养观赏和皮毛肉蛋药加工。完善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制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推动保护、繁育与利用规范有序协调发展。(动植物司牵头负责,中动协配合)

  五、促进产品加工业升级

  优化原料基地和林草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上下游衔接配套。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改善林草产品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条件,提升初加工水平。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强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促进加工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支持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和开发,培育发展森林食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产品,挖掘林产工业潜力。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集种养加服于一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各类林草产业联盟。(生态司、草原司、发改司、科技司、信息办、中产联、林产工业协会按职责分别负责)

  六、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良性互动的政策机制。推动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统计与发布机制。积极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展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加强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森林步道、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地品牌。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宣传推介。引导各地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村庄建设。(林场种苗司牵头负责,资源司、科技司、规划院配合)

  七、积极发展森林康养

  编制实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以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文化资源,大力兴办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建设森林浴场、森林氧吧、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馆、康养步道、导引系统等服务设施。加强林药材种植培育、森林食品和药材保健疗养功能研发。推动实施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发改司牵头负责,资源司、科技司、中产联配合)

  八、培育壮大草产业

  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启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天然草原资源。加大人工种草投入力度,扩大草原改良建设规模,提高草原牧草供应能力。启动草业良种工程,加大优良草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草品种集中生产区。加大牧草种植业投入,出台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激励政策。重视发展草坪业,提高草坪应用水平。积极发展草原旅游,开展大美草原精品推介活动,打造草原旅游精品路线。(草原司、林场种苗司分别牵头负责,规财司、科技司、林科院、规划院配合)

  九、壮大经营主体

  以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推动组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联盟,加快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发展以林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林农和种草农户为基础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林草产业经营模式,打造现代林草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营造林草行业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发改司牵头负责,草原司、中产联、林产工业协会配合)

  十、完善投入机制

  推动林草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实施好《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创新森林和草原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机制。优化林业

  贷款贴息、科技推广项目等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珍贵树种、木本油料、木本饲料、特种经济树种栽培、优质苗木、森林(草原)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领域。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草产业。落实国家已确定的用地政策,激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林草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司、草原司、发改司、规财司、科技司、基金总站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一、拓展金融服务

  积极争取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争取金融机构开发林业全周期信贷产品,推广林权按揭贷款,推动林草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和生态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拓宽支持林业产业的金融产品,鼓励各地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服务制度,支持林业规模经营主体创办(领办)林权收储机构,支持其以自有林权抵押折资作为保证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产品抵押、质押融资。争取保险机构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完善林草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标准。(草原司、发改司、规财司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二、加强市场建设

  推广“互联网+”模式,建设林草产品电子商务体系,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大数据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行订单生产,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关系。积极推广木竹结构建筑和绿色建材,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完善统一规范的产品标准、认定和标识制度。加强区域特色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优良品牌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健全评价体系和命名制度。实施林草碳汇市场化建设工程,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加快发展碳汇交易。(生态司、发改司、科技司、信息办、规划院、中产联、林产工业协会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用材林、经济林、林下经济、竹藤、花卉、特种养殖、牧草良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木质非木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草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推动林区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加快促进智慧林业发展。推进国家级林草业先进装备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先进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开展林业和草原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生态司、林场种苗司、科技司、人事司、信息办、科技中心、林科院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四、深化“放管服”改革

  精简和优化林草业行政许可事项,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推进行政许可随机抽查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林木采伐审批改革,逐步实现依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限额,改进林木采伐管理服务。建设林业基础数据库、资源监管体系、林权管理系统和林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站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务。发挥好行业组织在促进林草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办公室、资源司、草原司、发改司、人事司、信息办、工作总站、规划院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五、维护质量安全

  健全林草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林草产品质量评价制度和追溯制度。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产地标识管理、产地条形码制度。培育创建一批林草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建立林草产业市场准入目录、市场负面清单及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主要林草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机制,及时发布检测结果,引导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及安全生产责任。(草原司、发改司、科技司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六、扩大国际合作

  实施林草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海外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和林业投资合作示范园区。深化木材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推进林业调查规划、勘察设计等服务和技术输出。依托国内口岸,建立进口木材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健全林业贸易摩擦应对和境外投资预警协调机制。(资源司、发改司、规财司、国际司、合作中心、林科院、规划院、设计院、中产联、林产工业协会按职责分别负责)

篇三: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带的森林康养活动计划

  优化资源管理完善林草湿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机制,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后,允许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有关用地政策,在不破坏生态和严格履行程序的前提下,保障林业产业用地。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的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等产业开发。在林地上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符合《森林法》有关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放活经营权,提升林权价值预期和保障,激活林农、经营主体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严格林地林木流转资格条件,落实流转合同备案制,完善林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镇村林场改革发展,促进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林草产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关键路径。“十三五”时期,我国林草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富民成效日益显现,林产品国际贸易稳中有进,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产业结构、产品供给、创新能力、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十四五”时期,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制定本规划。

  一、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

  科学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快发展以森林疗养、森林保健、森林养老、森林休闲、森林游憩、森林度假、森林文化为主的森林康养产业,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建设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森林康养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完善技术、标准、监测、培训、宣传推广等支撑体系,突出打造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森林康养基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森林生态产品和服务。

  二、持续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创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三、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探索“产、游、销”的发展模式,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休闲观光基地。

  四、推动木材行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冲击,林业产业发展面临木材原料进口受限、国内木材可利用资源不足等问题。除扩大优质木材资源进口供应渠道外,着力营造短轮伐期用材林、大径级用材林,以保障优质木材有效供给,切实维护木材安全。利用各地域自然条件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发展商品材,鼓励在商品林中推进以培育优质木材为经营目的的工业原料林。科学布局发展桉树、杉木、湿加松、黑木相思等速生丰产用材和毛竹材,鼓励集约化商品材基地、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基地建设。

  五、油茶产业

  编制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扶持龙头企业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油茶全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产业集群。

  1、加强油茶林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全省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94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70万亩。

  2、加强良种选育。加快研制、审(认)定高产、高油、高抗的适宜种植的油茶良种,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林基地建设。

  3、提升加工水平。培育规模化茶油加工企业,规范小作坊茶油生产,大力发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化用品等新型油茶产品,推进油茶加工副产品循环综合利用。

  4、推进市场和品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油茶产品营

  销和宣传力度;加强茶油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制定广东茶油质量团体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控,打造广东茶油区公共品牌,推动油茶品牌做大做强。

  5、加强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政策联动。加强与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文旅、市场监管、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协调,争取融合更大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成立省林业产业协会油茶分会,推动企业间合作,实现油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到2025年,油茶林总面积达到36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8万吨,打造10个省级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全省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94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70万亩。

  六、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尊重种植传统,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茶等林下种植,规范发展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积极发展林下采集加工,加快发展森林人家、林家乐、森林康养等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七、推动木材加工高质量发展

  加强木材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实现木材加工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开展新型环保胶黏剂开发、应用和推广,逐步提高低醛和无醛木材加工产品的比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设备,严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引导木竹林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创新,推进产品质量与国际领先标准接轨,满足消费升级

  和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木材加工剩余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废旧家具、木质包装等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体系。

篇四: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7.04?

  【字

  号】伊政办发〔2022〕11号

  【施行日期】2022.07.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伊政办发〔2022〕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4日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前

  言

  伊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居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上游,是中

  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该地区的典型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处在北温带季风气候区,介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拥有动植物、山特产、水利等多种森林康养旅游可依托的资源基础。近年来,伊春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殷殷嘱托为统领,牢牢把握“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推进“森林康养+旅游”,建设了一批具备游憩、度假、康养等功能的重点基础设施,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业全方位提升,让老林区不断焕发新活力。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突出,已初步呈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态势,“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形象渐入人心,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伊春避暑消夏,为森林康养旅游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协调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康养旅游互促发展、整合提升现有康养旅游基础设施、拓宽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方森林康养旅游胜地等挑战。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调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因此,在国家政策推动旅游发展新趋势和伊春市旅游发展呈现新态势的背景下,为适应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促进伊春市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森林康养旅游”是指依托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康体保健作用,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规划明确了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森林康养旅游相关的各项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共分为三期:初期(2022年至2025年)为夯实基础阶段;中期(2026年至203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远期(2031年至2035年)为巩固提升阶段。

  规划范围为伊春市全境,包括伊美区、友好区、乌翠区、金林区、铁力市、大箐山县、南岔县、丰林县、汤旺县、嘉荫县十个县(市)、区。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城市经济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拉动作用也日益突出。2019年旅游总收入165.16亿元,同比增长13.5%;接待人次1782.53万,同比增长12.5%。目前,伊春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1家,3A级景区19家。伊春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实现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创建的地级城市。旅游业态也在不断丰富,康养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化。“旅游+康养”成为伊春市旅游发展新增长点,开发了桃山森林冰雪玉温泉、九峰山养心谷、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推出了森林马拉松、森林铁人三项赛、森林穿越等运动型康养旅游产品;成功树立了“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旅游品牌形象。

  伊春市旅游业整体尚处于旅游观光阶段,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价值挖掘广度和深度不足;二是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还未成体系,相应的市场规模较小;三是康养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是森林康养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突破;五是伊春本地森林康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六是旅游业存在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淡季中高端消费群体匮乏,旺

  季游客量剧增,中低端消费群体占据市场,休闲度假及康养产品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

  二、发展条件

  (一)森林康养旅游资源条件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据调查统计,共有252处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单体,对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标准,五级、四级、三级和二级康养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别为25个、67个、145个和15个,其中五级和四级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名录见表1。

  表1伊春市五级与四级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名录

  资源等级

  五级

  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伊春空气、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兴安国家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梅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桃山国家森林公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美溪回龙湾国家森林公园、桃山小东沟原始森林、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宇温泉、嘉荫白山头药泉、黑龙江大界江、梅花山庄滑雪场、嘉荫茅兰河口湿地、新青湿地、蓝莓、木耳、红松籽、各类药膳(25个)

  四级

  汤旺河红松母树林、桃山玉温泉、汤旺河、天赐湖、梅花湖、资源单体名称

  月牙湖、永安东湖、美溪回龙湖、日月峡滑雪场、五营黑顶山、乌伊岭小兴安岭、森林太极、森林瑜伽、岐黄养老院、五营汽车营地、林蛙油系列、松针、炖山珍、山蘑炖山鸡、血肠、锅包肉、大肉饼、风味山野菜、人参、灵芝、鹿茸、平贝母、五味子、刺五加、苍术、林蛙、黄芪、苦参、半夏、党参、柴胡、甜叶菊、芍药、龙胆草、赤芍、百合、紫苏、返魂草、益母草、满山红、北豆根、暴马子、白鲜皮、桔梗、黄精、牛蒡子、雪莲花、蒲公英、穿地龙、玉竹、板蓝根、牛膝、松花、蕨菜、椴树蜜、山野菜、松子、榛子、榛蘑、山核桃、蘑菇、白桦茸(67个)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有:在空间分布上相对较为均匀;多沿山体、河流分布;水文景观、中医药、保健美食和森林景观类康养旅游资源居多;优良级康养旅游资源占较大优势;健康与游憩价值较高,开发前景广阔。

  (二)森林康养旅游环境条件

  伊春市空气质量优良,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全市空气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清洁,有“祖国林都”“森林氧吧”之美誉。伊春市还分布着中国目前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达标100%,水源安全;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森林康养旅游提供极佳的赋存环境。

  (三)森林康养旅游市场条件

  目前伊春森林康养旅游者60%以上来自于本省;旅游者大部分平均月收入在7000元以下,主要集中于3001-5000元。大部分旅游者拥有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职业居前三位的是企事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商贸人员三类。愿意出游的季节为夏季,秋季和春季次之,意愿行程天数存在两个较高数值节点,分别在3天与7天。每年旅游旺季集中于6-10月。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实施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的背景下,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激发了企业参与康养旅游发展的热情。同时,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等催生了国内居民对康养旅游需求的增长,后疫情时代提升了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的需求增加等方面都为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带来极大机遇与潜力。因此,伊春市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时机成熟、条件充分。

  然而,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伊春市域大交通环境受限、目的地影响力较弱、康养设施和服务不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冬季寒冷且较为漫长、专业人才匮乏等不利条件,制约着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积极应对区域间的旅游竞争以及融入科技创新元素等产业实践方面亦极具挑战。

  四、重大意义

  发展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有利于“两山论”在伊春市的应用实践,提升伊春市“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的价值,促进伊春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融合,提升市场吸引力,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有利于伊春市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其他森林康养旅游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为统领,按照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

  先、市场主导、科学开发、多业融合、品牌引领的发展原则,紧紧围绕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大力推动全域森林康养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伊春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健康幸福伊春”建设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空间格局,降低产业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提质增效,示范引领。挖掘伊春森林康养旅游资源潜力,从内到外实现森林康养旅游所带来的功效型旅游体验,以高水平、高标准引领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品质全面提升,逐步打造伊春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亮点。通过骨干企业、重点工程的示范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康养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高效发展。

  (三)个性定制,统筹兼顾。依据不同群体特征、个体健康状况、体质特征、出行时长等需求,设计不同类型、层次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尤其需要针对广大亚健康群体设计丰富的康养体验活动。同时注重全市森林康养的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不同年龄层人群对健康的理解,利用康养需求的变化助推康养旅游产品迭代,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四)产业联动,共建共享。关注多元市场联动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效益,形成康养与观光、度假、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的产业联动。同时将康养产业与本地相关产业有效结合(如医疗业、绿色有机农业、养老产业等),推动伊春康养旅游全体系发展,打造伊春市特色产业链。促进森林康养与城镇化建设、乡村振

  兴等有机衔接,推进共建共享、发展互利共赢。

  (五)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育、旅游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标准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与康养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战略定位

  根据伊春市生态环境本底、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社会经济与产业现状以及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确定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为:中国北方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以独特的寒温带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与环境为依托,以完善康养基础设施、构建康养产业体系、建设康养基地、繁荣康养文化、提高康养服务水平为重点,打造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森林康养旅游胜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领东北地区康养旅游市场的建设发展,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性、区域影响力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认真践行“两山论”,充分发挥伊春市森林康养资源优势,打造优质康养项目,完善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结构,建设绿色、生态、类型多样的森林康养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延伸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将伊春市建成森林康养旅游强市、我国森林颐养旅居地、我国东北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与健康需求,为伊春市全域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阶段目标

  初期目标(2022-2025):初步建立森林康养产业保障及服务体系,形成有利

  于康养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使康养产业配套要素更加健全。有序推进项目提质升级建设,优先打造一批精品示范项目,促进森林康养产品显著增加及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森林康养产业附加价值,为伊春森林康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2025年(初期末)森林康养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森林康养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

  中期目标(2026-2030):全面推进森林康养旅游项目的落地,使知名康养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不断推行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伊春森林康养行业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康养产业专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方案,尝试将部分森林康养疗养项目纳入地方医保支付范围。建设一套完善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错季打造区域性特色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建设绿色生态、类型多样的森林康养品牌基地,形成系列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品牌和精品线路,建成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2030年(中期末)森林康养游客人数达到1800万人次,森林康养旅游总收入达到170亿元;

  远期目标(2031-2035):推进森林康养文化体系建设,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推广“林都伊春”的森林品牌文化。不断推进新型业态联动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康养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转型,构建一系列“康养+”模式,形成康养旅游多点开花的局面,全面形成区域康养旅游共同体,实现康养旅游全域发展。通过产业持续改进和提升,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普及全民康养意识,将康养文化深入人心。2035年(远期末)森林康养游客人数达到2200万人次,森林康养旅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

  五、发展布局

  结合伊春市全域旅游规划格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要素的配置状况,立足引导森林康养产业融合、挖掘资源特色潜力,构建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将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为“一轴一环三区”。

  (一)“一轴”贯通南北。依托铁力市经伊美区到嘉荫县交通干线主轴,连接

  沿线重点景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交通风景廊道,形成森林康养旅游轴线,突显林都伊春的美丽风景和康养特色。

  (二)“一环”联动全域。以伊春市主城区为中心,结合伊春市高铁站的交通节点优势,形成森林康养旅游环线(高铁伊春西站——伊美区城区森林康养旅游综合体——金林区九峰山养心谷景区——南岔旅居康养区——桃山森林冰雪玉温泉——日月峡康养运动谷——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高铁伊春西站),联通重要森林康养项目节点,打造重要的伊春城市会客厅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三)“三大功能区”凸显特色。促进三大功能区代表性森林康养产业的集聚与形成,构建整体康养产业格局,包括:

  北部界江森林康养区:以嘉荫县、汤旺县、丰林县为发展区域,依托小兴安岭林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以丰富的食疗养生产品为资源特色,结合森林康养资源(负氧离子、森林健康食品、北药基地、森林绿色食品等),发展以中医药康养、膳食康养等为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

  中部都市休闲康养区:以友好区、伊美区、乌翠区和金林区为发展区域,依托城区内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便捷的功能配套设施以及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以养生养老、森林运动、功能膳食为特色的都市休闲森林康养产业。

  南部山地温泉康养区:以南岔县、铁力市和大箐山县为发展区域,依托区域内的运动康养设施及温泉康养资源,以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地形特点为特色,发展以温泉康养、健康研学、医疗康养、冰雪运动、户外运动为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利用资源环境优势,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项目质量、丰富伊春森林康

  养旅游产品类型,融合多业态、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形成布局清晰、特色明显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

  (一)森林医疗

  1.发展对策

  森林医疗是森林与医疗的结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发挥森林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性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创新医疗机构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各类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药方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消毒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更专业地提供包含体检、问诊、治疗、心理疏导、日常照料(检查、配药、提醒、护理)等基础医疗服务。强化各森林旅游地与医疗单位的合作,融合健康管理、康复理疗、智慧医疗等理念和技术,开发森林自然疗养、亚健康理疗、职业病康复、特定病种康养等服务项目,把伊春森林康养旅游打造成森林康养的精品产业和高端业态。依托医疗健康项目,规划、导入和构建优质、综合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吸引特定的医疗服务受众或老龄人群。依托木本药材基地和“林药”林下经济模式,挖掘中医药资源,设立专门的中药植物观光园,通过引导游客认知中草药、体验中草药种植和制备过程、品尝传统药膳等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延长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链。

  2.建设项目

  丰林县红星中医药康养小镇:充分利用丰林县北药种植资源,建设中草药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完善森林露营、森林民宿体验等康养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涵盖中医药文化游乐、文旅度假、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养生产品,建设多元化内容的中医药康养小镇。

  铁力市红松原始林康养基地:依托双丰林业局公司的森林资源,打造特色森林康养产品及森林保健产品,与研究院所合作,开展森林疗养相关科学研究,将森林

  康养应用于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实践,建设保护及科普观赏于一体的原始林康养基地。

  南岔旅居康疗区:依托北药小镇、三甲医院、永翠河疗养院等项目资源,打造高端民宿及高端养老服务产品,以北药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医疗服务技术建设康疗基地,吸引长线游客和久居游客。

  (二)森林休养

  1.发展对策

  森林休养是为游客提供有益健康的休闲度假方式,包括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风情、游戏乐园、森林漫游(森林步栈道、森林观光小火车、森林主题绿道、网红公路)、森林露营、野外拓展等活动,使人达到放松身心、恢复注意力、缓解压力等效果。走进森林、回归自然,已成为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要,森林康养(休闲养生)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伊春市森林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优质水资源及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地热资源,为开展森林休养产业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应逐渐完善森林体验式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森林休养场所,实现调养身心、缓解疲劳、促进身体机能代谢和预防老化的康养目标。

  2.建设项目

  嘉荫太平岛度假区:依托嘉荫太平岛度假区、中俄界江旅游度假区、太平林场汽车营地、嘉荫永安东湖白桦·丁香民宿等,开发界江食疗养生、民宿农家乐以及异域风情度假区等产品,丰富康养旅游体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建设从健康管理到养生训练的健康休闲平台,促进乡村森林康养产业化发展。

  金林区九峰山养心谷:依托九峰山养心谷景区发展基础,以旅居养老、康养度假、特色民宿、研学为主导功能,完善提升五行温泉、滑雪场等功能区,推出森林生态大健康品牌。打造森林氧疗、旅居养老、功能美食、旅游观光、中医药等产

  品,形成伊春市森林康养龙头产业。将膳食疗养与旅居康养相结合,突出膳食理疗、旅居养老、康养度假、特色民宿、静心修养、健康教育等功能,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综合型森林康养基地。

  乌翠区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依托康养度假园区、森林康养体验基地、森林温泉酒店、康养食疗餐厅,开发森林浴、森林冥想、森林瑜伽等森林康养产品,以“深呼吸、深睡眠、深度游”为特色,提供丰富的森林康养旅游体验以及个性化森林康养旅游服务,建设具有高品质服务的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丰林县五营森林康养基地:依托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的原始红松林独特的生态环境,建设房车露营、帐篷露营、生态游憩等项目,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观光、健身、养生、科普、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区。

  丰林县自在香里旅居康养区:依托五营自在香里山水田园综合体现有旅游资源,改建林场老房,重塑中国乡村美丽田园、特色小镇,建设“可览、可游、可居”的旅游度假综合体。

  丰林县红星火山地质公园康养基地:依托红星大平台火山地质公园、红星库尔滨雾凇、帐篷客旅游主题营地、温泉等资源,开发特色化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包括户外露营、健身徒步、森林地质研学等,建设以火山地质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

  金山康养小镇:依托金山小镇现有旅游资源,以峰岩山寨(冰湖雪村)、金山鹿苑为核心吸引物,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开发森林康养、冰雪养生、鹿苑观光、康养旅居等产品,建设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实现景区联动,城景组合,一站式高端服务康养体验。

  伊美区美溪回龙湾温泉度假区:依托度假区康养旅游资源,结合林都伊春森林文化、林场文化,开发高端温泉疗养、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产品,将生物保护与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相结合,使人工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建设代表性高端康养服务综合体。

  伊美区伊春环球蓝莓世界:依托越橘庄园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特色民宿、冰雪训练基地、林都北药示范园、环球蓝莓世界接待中心等项目,开发蓝莓相关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发挥森林康养的综合功能,兼顾生态环境,通过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旅游+康养+科技+休闲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四季康养旅游基地。

  铁力市桃山森林冰雪玉温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结合休闲度假、运动康养、益智保健等活动,打造以中草药、矿泉资源为特色的高端温泉度假中药疗养区,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建设伊春代表性温泉养生基地。

  铁力市乡村康养休闲区:依托铁力市现有乡村康养休闲旅游资源,包括“稻田林语”温泉度假综合体、铁力市北星村田园综合体、小黑河民俗旅游村、白河林场民宿、新兴林场民宿、铁力市神树旅游文化森林康养产业基地、铁力酒章文旅园区等综合开发康养旅游项目,打造久居式康养度假体验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主题突出且各具特色的民宿,塑造乡村康养休闲度假品牌。

  南岔仙翁山康养度假区:依托仙翁山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以地域特色体验、民宿为主体的康养度假项目,打造伊春南部重要的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

  大箐山县大箐山森林公园:依托大箐山森林资源优势、优质生态环境,通过叠加旅游功能,植入运动康养和养老旅居业态,建设养老旅居基地、山林民宿、康体休闲公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康养旅游品质,推动康养产业化发展。

  大箐山县红光森林康养基地:依托红光森林自然山水资源及人文历史内涵,整合提升现有基础设施,开发森林资源与林场文化相结合的康养旅游产品,建设具有乡村民俗风情、浆果采摘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

  大箐山县朗乡旅居康养民宿区:整合朗乡花海等现有资源,建设森林童话小镇、森林树屋、林间民宿、特色民宿等项目,打造集康养度假、观光旅游、研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居康养民宿区。

  (三)森林养老

  1.发展对策

  森林养老是指在舒适森林环境中调养以缓解衰老的森林康养方式。积极培育以养生养老为主,特色鲜明、区域吸引力较强的森林康养养老产业。引进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和综合性养老项目,开展养老照料服务,通过养老社区与城镇社区平台,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积极开发中高端养老市场,利用好“知青返乡”客户资源,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森林康养服务品牌,整合建设国家政策支持的养老项目,积极规划打造森林康养养老产业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与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设施功能衔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开发特色优质养老服务产品。同时关注本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化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存发展权利,支持和规范老年地产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建设,为其提供特殊的森林康养福祉。

  2.建设项目

  嘉荫县沪嘉候鸟养老度假基地:依托优质生态环境、运动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以银发客群及知青群体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上海知青上山下乡的特殊记忆,打造知青故事村、颐养养老村等,建设集养生药膳、运动康养等功能于一体“候鸟度假地”,提供定制式长宿度假、分时度假和候鸟养老等服务。

  金林区五家子康养中心项目:依托现有资源,发展高端、有针对性的养老产业及康养旅游产业,充分提升旅居康养的品质,建设以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养老服务中心。

  友好康乐养老院: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开发管理架构完善、服务品质上乘、康养体验丰富的养老产品,与当地医院结成医养结合的合作关系,建设以医疗服务技术为支撑的高品质养老院,帮助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助推伊春森林康养产

  业发展。

  伊美区欧风林海高端养老产业示范园:依托小兴安岭植物园优质资源和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基地及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食疗型、观光型康养产品,配套高端养老服务,建设高端养老服务综合体,不断加强与城区医院合作,提升康疗功能以及高品质养老服务。

  南岔县永翠河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养老服务中心康养资源条件及永翠河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以休闲旅居、颐养身心为主要目的地的养老服务机构,丰富康养体验项目,完善设施配套,提升服务质量,匹配市场需求,建设独具“永翠河”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大箐山县翠河湾颐养中心:依托大箐山县翠河湾优质生态资源,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打造“避暑休闲、健康养生”的养老服务品牌,培育“深呼吸,深睡眠”久居式康养度假产品,建设医养结合模式下的高品质服务颐养中心,实现高端康养的发展目标。

  (四)森林运动

  1.发展对策

  通过运动与康养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健康步道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休闲运动路径。开发森林健步、森林骑行、森林瑜伽、森林太极、森林马拉松、森林户外拓展等特色森林康养运动项目,着力打造全国性森林康养运动品牌。依托气候优势,适当建设森林康养体育公园、森林康养训练场、森林康养运动健身公园、滑雪场等场馆设施;大力发展相关冬季体育项目,在冰天雪地中强健体魄,拓宽康养旅游季节,完善康养运动配套,实现全时性康养旅游。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和省级以上运动休闲基地,培育体育康复产业,探索设立体育康复产业园区;依托重大体育设施和相关体育休闲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服务项目,支持运动康养产业的发展。

  2.建设项目

  丰林县小兴安岭户外运动谷:依托小兴安岭户外运动谷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伊春特色的康养、度假、休憩地。丰富越野骑行、森林极限运动等运动康养产品,提升并完善健康运动休闲产品体系,同时成立专业的专项运动服务机构。

  金林区老白山康养度假区:依托白山相对丰富的景观特色和山形林势,开辟以森林探险和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综合性森林文化旅游产业创意项目,开发林场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白山原始红松母树林探秘之旅,康养体育赛事等,建设以休闲运动为特色的森林康养综合体。

  友好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区:依托友好区重要的康体养生旅游资源,打造拥有高品质服务的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区,发展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等业态,建设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商贸会展交流中心。

  友好区鄂伦春康养度假村:依托鄂伦春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周边生态环境,打造集生态种植、养殖、有机菜采摘、加工、观赏、鄂伦春民俗生活体验为一体的鄂伦春风情度假村,展示鄂伦春民族文化魅力,建设具有民俗特色的养生度假村。

  友好区水上运动康养小镇:依托友好青山水库休闲度假观光项目、友好人工湖水上运动区、友好运动小镇森林康养露营地,打造综合性强的水上康养运动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品牌特色的运动康养小镇。

  伊美区梅花山森林康养小镇:依托梅花河水库、梅花河度假村、梅花山滑雪场等旅游资源,综合打造梅花山森林康养小镇。建设城区内部高端休闲度假运动康养度假村,对现有滑雪场进行提档升级,形成城区森林康养小镇的特色代表。

  乌翠区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滑雪度假区:依托度假区现有康养旅游度假设施,建设高标准旅游滑雪场,完善运动康养配套设施,科学设置度假区内的功能配套,打造互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度假区格局,建设特色森林康养度假区。

  铁力市日月峡康养运动基地:依托日月峡良好的自然资源及运动基地条件,开

  发冰雪运动、温泉度假、森林康养等康养运动产品,建设以森林环境为特色的运动康养基地。

  铁力市透龙山森林康养基地:依托山地、冰雪等资源,开发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探险等运动康养产品,建设以户外康养休闲运动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

  大箐山县玉兔仙潭康养基地:依托现有的漂流和巴兰河新邨等旅游康养资源,充分挖掘多元化的康养、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积极发展民俗性、体验性康养文化,结合所在地的民族风情、特色饮食、民俗文化、健康饮食等元素,建设康养、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康养基地。

  (五)森林文化

  1.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伊春林区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遗迹等文化资源对森林康养的提升作用,发展森林康养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森林康养体验形态,形成以产业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康养文化传播与交流,支持创作康养文化精品,举办康养论坛等学术性和群众性康养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精彩赛事、节日庆典、文娱活动等丰富康养旅游体验,助推伊春康养旅游品牌的建设,实现以康养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以“康养产业发展”为核心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养生专家、医学专家、知名康养旅游地管理人员,设计举办康养论坛活动,探讨康养产业发展趋势,传递健康生活理念,传播林都伊春森林康养品牌。邀请国内养生专家,从生活环境、中药、膳食、生活方式等方面讲解养生之道,推广养生理念,培育重点市场。强化自然教育,推广森林康养文化,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进一步培育康养消费市场,满足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健康休闲度假的需求。

  2.建设项目

  汤旺县康养度假旅游区:依托黑龙江省冰雪书画艺术文旅小镇、汤旺河体育运动乐园、汤旺河蓝莓庄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九鑫山珍度假区等康养旅游资

  源,建设提升汤旺县中医药特色小镇、汤旺县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汤旺县森林康养小镇、汤旺县运动特色休闲小镇、汤旺县北红玛瑙玉石文化产业园基地、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打造以“深呼吸”久居式度假体验方式为特色的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

  友好区溪水森林康养基地:依托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民宿集群,打造具有综合效益的森林康养基地,塑造林场生活民宿品牌,推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绿色环保健康产业的形成和森林康养发展。同时发挥龙头示范与带动作用,优化周边民宿产业,完善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务设施,打造以民宿集群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

  伊美区城区森林康养旅游综合体:依托伊美区城区南山北麓、南山国际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区、伊春滨水湾综合休闲区、北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综合服务型森林康养基地,丰富森林康养业态,完善林中休憩康养设施,展示林都森林文化,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打造连通南北的城区森林康养综合体。

  嘉荫县边疆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联动沪嘉乡知青文化、将军岭、乌云河等重要资源,以“野”为特色,打造一批探索游憩线路,形成以徒步、舟行、骑行为特色的交通体系,在核心景区外进行圈层式发展,完善运动、休闲、度假、康养等配套功能,打造以边境旅游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

  友好区乳影岛文化旅居康养旅游区:依托乳影岛康养旅游资源,打造医养结合旅居康养基地,突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发展候鸟式旅居养老服务,配备医疗服务机构,建设集生活、疗养、森林、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全龄化全配套森林宜居式文化养生养老基地。

  伊美区美溪白桦林康养小镇:依托白桦林独特的景观资源品质,开发凸显白桦林景观文化的系列森林康养产品,通过对景观的精心点缀,形成连片的森林康养休憩体验带,建设特色生态小镇。

  乌翠滨水康养休闲区:依托乌翠区水系资源,以慢生活、深呼吸为发展方向,以国际康养慢城为建设目标,打造绿色康养、久居水养生态体验模式,传递慢生活、健康生活的理念。

  大箐山康养文化小镇:依托朝阳影视文化风情小镇以及环山民宿村,整合建设民宿集群,打造以影视文化为特色的康养度假小镇,同时在周边种植各类时令蔬菜,增加体验农事、黑木耳采摘等活动,丰富体验活动。

  (六)森林饮食

  1.发展方向或对策

  重点围绕增强免疫功能、营养素补充、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类型,开发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森林食品品牌,拓展森林康养产业链。强化森林食品保健养生功能的基础理论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功能营养成分提取技术,加快森林康养食品、饮品、纪念品等产品开发与认证。主推绿色食品、高品质泉水饮品、林下作物养生产品等,提升森林作物养生产品的经济价值,形成产品体系。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并根据伊春北药资源及中老年病因特点,开发以养生为主题,结合当地食材设置养生全宴,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建设项目

  嘉荫县红光乡荷花渔村:继续完善荷花渔村住宿、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药膳馆、东北药材养生浴馆,打造具有东北膳食特色的食疗养生渔村。

  嘉荫县木耳康养产品基地:依托嘉荫县现有富硒木耳种植资源优势,在农产品展示展销的基础上导入休闲业态,打造康养食品采摘园、木屋主题住宿和玉米人农庄,发挥林下产品经济价值,建设集食疗、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有机健康食疗体验基地。

  嘉荫县百草养生度假基地:依托有机蔬果种植、花药和林下菌菇养殖,打造种植、生产、观赏三合一的发展模式,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并将花药附加值最大化,利用花药养生和观赏功能,建设以中医药养生为特点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友好区溪水小浆果康养产品基地:依托蓝莓、树莓、山葡萄、五味子等伊春特色小浆果,打造小兴安岭特色康疗食品产业,形成小浆果产品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小浆果康养产品基地。

  铁力市渔村药膳食疗体验区:依托北星村田园生态旅游区、开山口荷花渔庄、祥子渔村、聚鑫园荷花渔庄、年丰乡水尚阁荷花渔村、成子民宿等,综合开发渔村食疗药膳产品,通过融入渔村食疗特色养生产品升级民宿体验,建设药膳食疗体验区。

  伊林集团森林食疗康养基地:依托伊林集团黑木耳、菌类、山野菜、坚果、蓝莓以及伊森林活能天然饮用水等系列森林产品,充分发挥伊林集团黑木耳种植基地、伊林集团小浆果种植基地等龙头带动作用,打造集森林膳食、森林食疗、森林食品采摘、森林住宿等于一体的森林食疗康养基地。

  二、森林康养旅游主题线路

  在伊春市全域旅游和健康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自然资源、森林康养和旅游需求,打造6条主题森林康养旅游线路。

  “森呼吸”康养游:突出“林都伊春”的资源特色,以“森呼吸·深睡眠”为主题,联通兴安国家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

  温泉疗愈康养游:突出伊春温泉的重要康养功效,以温泉疗愈为主题,联通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美溪回龙湾温泉度假区—九峰山养心谷景区—永翠河国际健康疗养院—南岔仙翁山景区—桃山桃源湖玉温泉景区。

  乡居生活康养游:突出“林都伊春”健康乡居生活,以乡居生活为主题,联通

  丰林自在香里旅居康养区—友好溪水民宿集群—金山小镇—九峰山养心谷—朗乡旅居康养民宿区—铁力乡村康养休闲区。

  活力运动康养游:突出伊春森林运动康养资源特色,以活力运动为主题,联通伊春铁力日月峡滑雪场—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滑雪度假区—友好水上运动康养小镇—小兴安岭户外运动谷。

  舌尖美味康养游:突出伊春康养膳食资源特色,以“舌尖美味”为主题,联通嘉荫红光乡荷花渔村—嘉荫木耳康养产品基地—溪水小浆果康养产品基地—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伊春环球蓝莓世界—九峰山养心谷景区—铁力渔村食疗药膳体验区。

  林都北药康养游:突出伊春北药的独特功效,以“林都北药”为主题,联通嘉荫太平岛度假区—汤旺康养度假旅游区—丰林红星北药小镇—九峰山养心谷景区—南岔旅居康养区。

  三、森林康养旅游公共服务

  完善森林康养旅游公共服务是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基础,也是森林康养旅游品质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伊春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应在住宿、餐饮、购物、交通、安全保障、信息咨询、解说标识、健康顾问等方面实现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支撑森林康养产业优质化发展。

  (一)住宿服务

  建设不同档次的康养住宿接待设施,将康养民宿划分为精品康养民宿和普通乡村康养驿站,配套发展星级酒店、度假村、森林人家、乡村驿站、自驾车营地,形成档次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住宿接待网络。加强可视化宣传载体的设计,传递伊春市康养旅游核心理念,打造标准化的伊春市康养旅游住宿宣传体系。同时以较高等级标准的酒店为基础,加入基本的医疗设施、医疗人员、保健药品等,打造医院式酒店和酒店式医院。

  (二)餐饮服务

  打造体现本地健康、绿色特色的高端餐饮产品,以及高水准、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农家康养餐馆应推出不同种类的菜品体系,并注重菜品的康养功能。快速康养餐饮系统应为康养旅游者提供健康、养生、快捷、便携、卫生的餐饮产品;快速餐饮体系应与康养产品、康养服务以及交通运输等相结合,要求餐饮食材与森林康养活动相匹配。打造伊春药膳康养服务体系,推进药膳体验场馆建设、药膳制作培训、药膳产品推介、药膳产品市场监管与反馈,提升伊春市康养餐饮服务吸引力。

  (三)购物服务

  提升康养旅游购物服务,拓展多元化购物渠道与购物方式,完善森林康养全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入驻伊春,在铁力市、伊美区、汤旺县、金林区、嘉荫县等主要康养旅游者集散区建设康养旅游超市,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在森林康养基地匹配康养产品专卖店,主营康养食材、康养器械、保健药品及相关康养旅游活动配套商品。此外,还应建立购物服务标准化流程,设立专门的、形象统一的康养旅游购物场所,整体装修风格要统一,工作人员着装统一、服务流程标准化,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康养旅游产品类型提供健康功能介绍。

  (四)交通服务

  以构建人性化、便捷化、舒适化的交通体系和运输方式为目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运输组织方式,构建内外联动的完整交通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配套服务。外部交通方面,应完善旅游航空服务,开辟新航线、增加航班数量、扩大服务范围、推出机场专属服务;完善火车站客运站康养信息咨询服务、康养旅游专业导游服务、康养团队组织服务、康养旅游信息的发布。区域间交通方面,应在完善公路连通体系、确保道路质量的基础上,增设康养旅游地的道路标识系统,并在康养旅游地之间增设康养旅游公路专线。内

  部交通设施方面,应建设康养旅游风景道、绿道(景观水道)、康养徒步道等。

  (五)安全服务

  成立旅游安全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景区景点的安全工作,同时开展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实际设置安全标准,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强化各项康养旅游项目安全保卫工作,提高见警率,增强游客安全感和认同感。加强对景区内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知识培训与宣传。强化服务人员管理,引导营业场所加强通风、清洁卫生和预防性消毒。强化中医药安全用药方案及食疗保障体系,避免医疗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信息咨询服务

  建设不同渠道的康养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提供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推荐信息。构建专门的康养旅游智慧服务系统,将信息咨询系统与医疗系统相互连接,使访客能快速了解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功效,关注大数据信息特征,在重要景区景点配套康养健康管理和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国内外专家医疗团队、医疗机构联通的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提供个性化“完整的医疗解决方案”服务。

  (七)解说标识系统服务

  强化康养旅游解说标识系统建设,着重打造康养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包括旅游景区指引标识、旅游服务与管理设施地点识别标识、旅游符号和康养旅游相关告示牌等四大类,完善机场、火车站、公交车站等交通站点的伊春康养旅游标识。同时打造康养旅游科普宣传标识系统,采用趣味生动的解说方式,传播森林知识。

  (八)健康顾问服务

  基于先进的健康理念和成熟的健康应用技术,以咨询服务和委托管理为核心,通过市场化手段,为相关康体养生企业提供医疗保健方面的后勤保障,包括专业化人才队伍、专家团队和技术顾问服务,从营养健康、运动健康到心理健康等方面,对疾病患者、亚健康群体或特定社会团体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或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制定健康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健康意识,规范其健康行为,防范和减少健康风险。

  四、森林康养旅游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目标

  围绕“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创建“林都伊春·康养胜地”森林康养旅游品牌体系,并通过实施相应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方案,不断强化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的宣传力度,逐渐扩大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

  近期目标是创建森林康养旅游品牌。重点发展伊春市基本旅游市场,借助各类媒体对伊春森林康养旅游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有计划地进行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推广,初步形成市场认知,聚集人气。

  中远期目标是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在稳固基本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市场和机会市场,进一步提升伊春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客源市场定位

  区域市场定位:国内一级市场(黑龙江省内市场、辽宁、吉林、山东等周边省份),国内二级市场(环渤海市场、长三角市场、珠三角市场),国内三级市场(国内其他省份);海外一级市场是东北亚市场、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海外二级市场是西欧、北美和澳新市场,其余为海外三级市场。

  细分市场定位:从年龄角度来看,兼顾银发市场、中青年市场、银发市场的休闲度假消费数量较大,消费诉求为医疗、养生;中青年市场的消费诉求为生态、健康。从旅游者的景区、资源偏好类型以及旅游动机等需求来看,包括观光休闲、康复疗养、放松解压、自然养生等需求市场。

  (三)市场营销策略

  建立“5个1”的品牌形象传播体系,包括:1个森林康养旅游LOGO,传达“旅游·生态·康体·休闲”理念,选取绿色为基底颜色,以森林为设计主题,将医疗、运动等健康元素融入其中;1系列森林康养旅游吉祥物,沿用原旅游吉祥物啄木鸟“木木”和松鼠“嘟嘟”,进一步赋予“健康卫士”的含义,深化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的文化内涵;1段森林康养旅游宣传视频,充分体现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价值,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关注度;1首森林康养旅游宣传歌曲,以抒情、轻松为主基调,体现自然休闲与健康的情感特征;1座康养旅游标志性建筑物,要突出森林康养旅游,同时成为伊春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深入挖掘康养文化,打造森林康养旅游IP体系;举办大型森林康养旅游主题活动,推广森林康养主题节事活动和康养旅游品牌,提高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知名度。投放媒体广告(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形成多媒体、多渠道、多网络、多角度的立体化广告平台;不断扩展、加深与周边客源市场旅行社合作,加强联动营销。

  五、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伊春市各县(市)区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潜力,结合康养旅游的重点发展项目,在空间上形成伊春市的六大“康养旅游+”产业板块,分别是:“康养旅游+农林”“康养旅游+养老”“康养旅游+科技”“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体育”。

  表2伊春市康养旅游产业融合项目表

  融合类型

  重点产业融合项目

  康养旅游

  溪水森林康养基地、友好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区、乳影岛国际文+林业

  化旅居康养旅游景区、金山屯九峰山康养度假区、金山康养小镇、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乌翠滨水康养休闲区、五营森林康养基地、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边疆森林康养基地、嘉荫太平岛度假区、桃山森林冰雪玉温泉、大箐山森林公园、红光森林康养基地。

  融合类型

  重点产业融合项目

  康养旅游

  溪水小浆果康养产品基地、伊春环球蓝莓世界、金山特色种植+农业

  养殖业、自在香里旅居康养区、梅花河山庄度假村、红光乡荷花渔村、成子民宿、朗乡旅居康养民宿区、木耳康养产品基地、百草养生度假基地、九鑫山珍度假区、南岔旅居康养区、红星中医药康养小镇、欧风林海高端养老产业示范园。

  康养旅游+养老

  友好康乐养老院、沪嘉候鸟养老度假基地、翠河湾颐养中心(医养中心)、城区森林康养旅游综合体。

  康养旅游

  九峰山康养度假区、西岭宝宇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桃山森林+科技

  冰雪玉温泉。

  康养旅游

  鄂伦春风情度假村、乌马河木艺小镇、乌翠滨水康养休闲区、+文化

  马永顺纪念馆、大箐山康养文化小镇。

  康养旅游

  日月峡康养运动谷、南山国际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区、小兴安岭+体育

  六、森林康养林培育和资源保护

  积极推进抚育、更新、造林等森林经营措施,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培育森林康养林。根据森林康养活动需求,在完善生态标识系统、绿道网络、环卫、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以医疗型、保健型和改善环境户外运动谷、溪水森林康养基地。

  型养生树种为主体,做好功能区划,建设专项森林康养养生林、疗养林、康复林和休闲林,加快发展和营造景观优美、生态优良、绿色安全、健康宜居的森林康养环境,增加消费人群的体验愉悦感和满意度。

  以“保护优先、防治结合;依法管理、公众参与;强化监管、适度开发”等为主要保护原则,科学保护森林、山地、湿地、中医药、保健美食、设施与机构等康养旅游资源,严格控制开发利用规模,确保康养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减少农林产品的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农林产品的生态、无公害与绿色品质,为康养旅游者提供健康的保健食材。

  维护伊春市生物多样性和各类生态景观的稳定,确保空气优良、水体清洁、水质良好,土壤安全、城市整洁卫生。坚守生态红线,严格按照伊春市国土空间管制对伊春市康养旅游发展空间进行分区开发建设,严禁游客进入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严格按照伊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康养旅游的发展规模,并及时做好游客流量调控。

  七、社区参与森林康养旅游

  社区参与是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和途径,也是公平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伊春市社区参与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户”以及“股份制”模式。伊春市社区参与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森林康养旅游教育培训、参与森林康养旅游商业经营、参与森林康养旅游决策咨询、参与森林康养旅游利益分配以及参与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八、森林康养规范体系

  根据森林生态特征和森林康养发展实际,建立健全森林休闲养生城市、森林康养小镇、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养食宿、森林康养活动等森林康养建设、服务和管理各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森林康养产业有序、规

  范、可持续发展。完善森林康养产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森林康养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森林康养产业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监测工作;研究确定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指数,并建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信息定期公布制度。积极创建旅游诚信示范市,根据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制定伊春市森林康养产业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建立不良诚信企业(机构)黑名单制度和不良信用者强制退出机制。

  九、森林康养基础设施

  全面梳理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导引系统、水电网络、节能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森林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前谋划、抓紧建成一批关系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森林康养支撑体系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信等内部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康养支撑体系的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森林康养旅游的吸引力和承载服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文广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气象、水务、体育、统计、公安、教育、财政等政府部门参与的森林康养旅游综合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康养产业发展工作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改善政府审批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建立森林康养产业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创新森林康养旅游用地方式,在遵循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提出不同的供地方式和用地政策,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成立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协

  会,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从事康养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促进伊春市康养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在伊春市发展战略中充分重视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旅游地参与全民医保范畴和职工疗养休养体系,实现跨地区报销;落实医师多点执业等改革配套措施,进一步释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活力。创新森林康养旅游用地方式,综合考虑森林康养旅游项目用途、业态、类型,以及经营内容、所在区域、用地性质等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提出不同的供地方式,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对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对上争取,加大森林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建设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康养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推动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机制模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伊春市林业、旅游、科技、医药卫生、农业和环保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资源,联合市内外知名医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成立康养培训和国际交流中心、康养研究中心,搭建森林康养旅游研究平台,加强森林康养环境和适宜人群的有效性、持续性和安全性的科学研究,为阐释森林康养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森林康养关键技术研究,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优质产品,促进森林康养理论、技术、设施设备和森林康养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五、重视人才建设

  与国内有关高校签署协议,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伊春森林康养发展献计献策。切实加强森林康养旅游高端指导型人才引进工作,涵盖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检验、中医、心理学、运动医学等专业,着力选拔培养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森林疗养师、康养讲解员等康养人才。通过相关康养课程设置,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全国森林康养师的培育基地。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根据森林康养保健、预防、康复、治疗四个层次的目标,制定相关森林康养培训体系,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支持伊春职业学院开设森林康养相关学科和专业,制定完备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常态化。参考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快制定行业人才准入标准和政策,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有效释放人才工作活力。

  六、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与国际康养发达国家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亚、北亚国家,以及德国、芬兰等国际友城在康养旅游相关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具有伊春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服务品牌,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制定与国际衔接的信息标准,积极开拓东北亚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与全国森林康养旅游发达地区开展交流,与代表性中医药企业、旅游企业及知名保险品牌合作,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产品。

  七、强化监督考核

  督促伊春市各相关单位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伊春市各县(市)、区的业务指导和协调沟通,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森林康养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行动计划,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政策绩效评估。运

  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施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将各级各类康养机构信息系统接入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篇五: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

  作者:张欣

  来源:《林业科技》2021年第06期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阐述森林康养产业具有的可持续性、低碳性、生态性、综合性特点,分析当前森林康养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森林康养产业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森林康养;森林资源环境;健康产业

  中图分类号:S71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499(2021)06-0057-03森林康养产业是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生物多样性等林草资源从事健康服务的经济活动。近年来,森林康养作为森林旅游发展的新业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未来森林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2019年3月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普遍认为,森林康养产业依附我国林区或乡村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解决了人口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已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举措。在这个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这一新方式,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将森林康养与现有的乡村振兴工作和规划有机结合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森林康养产业,提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在乡村振兴发展、林业产业转型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振兴与森林康养概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森林康养以森林景观资源、乡村食药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础,将医学养生、旅游休闲和养生养老进行有机结合,这有利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性发展规划,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利于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

  2019年3月,我国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这个定义意味着“森林康养”要依托我国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展与森林生态资源有关的森林游憩、度假、住宿、疗养、膳食、餐饮、种植、采摘等一系列康养养生类活动。

  森林康养作为一项森林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不仅将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变为全民共享的一种生态福利,还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协调自然、合理建设,制定适合康养休闲的个性化森林康养产业,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森林康养产业大有可为。在发展森林康养服务的同时,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能够改善乡村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民返乡,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而乡村也能给予森林康养服务提供资源支持。

  2森林康养产业的基本特点

  2.1可持续性

  森林康养服务内容涉及休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及健康等多个方面,向社会提供基础性健康产品和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只要森林资源和产业基础还存在,就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健康和愉悦的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和对健康需求的加大,森林康养产业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2低碳性

  我国拥有规模巨大的森林碳库,具备大力开展森林康养的资源基础,而森林康养的主要方式是依托森林,开展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活动,与传统森林工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低碳环保特征。当前,很多林业基层单位转变经营思路,将条件适宜的伐区、储木场改造为康养场所,营造生态景观资源供人们重复循环持久享用。同时,通过森林康养促进人类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增加社会公众对森林的关注。这有利于活跃林区经济和提高森林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当地森林的经营管护投入,在客观上增加了森林固碳规模,对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2.3生态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生物库和基因库,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环境,向社会提供了生态、物质和文化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产品。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康养产品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康养条件。森林不间断地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灭菌滞尘,释放植物杀菌素等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物质,人们在森林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与精神放松,森林康养的生态性与森林的生态性协调一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2.4综合性

  森林康养产业涉及到诸多生产部门和服务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森林康养产业渗透到森林培育等第一产业、林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具有多次產业组合和

  产业门类的特性。截至2020年底,我国确定了819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73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

  (市、区)、71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和122个中国森林康养人家,这些森林康养产业遍及森林、湿地与荒漠系统等多种自然类型,涉及广泛的景观多样性、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森林康养产业经营主体涉及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家庭林场、专业大户、个体等多种组织类型,共同为林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3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不足

  森林康养是利用良好环境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环境保护是森林康养产业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乡村地区追逐森林康养政策红利,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盲目上马项目,导致森林康养项目设计开发不合理,未做好项目建设规划和植被保护工作。随着工程的开展,所涉森林区域的植被被不同程度地破坏,形成较难修复的现状。因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不可逆的生态破坏,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案例,应在森林康养项目建设中应密切关注并杜绝。

  3.2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已经迈入新阶段,但是乡村森林康养产业建设还处于村集体管理范畴内。在很多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尚不适应森林康养服务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形成发展和治理相辅相成的特色管理方式,对森林康养资源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缺少森林康养产业进行监测评价的数据和资料。这些问题导致乡村管理下的森林康养服务能力不足,且容易产生过度开发、暴力开发的情况,进而导致乡村环境污染和群众矛盾。

  3.3森林康养多元化发展欠缺

  森林康养是一项多元化产业,康养人群不仅关注森林带来的良好体验,还关注当地的饮食、特产与文化。当前,乡村主要靠农特产品及其浅层次加工品销售来实现产业增收,单纯进行农特产品种植和销售存在着一定市场风险,且难以满足康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当前,我国乡村森林康养产业没有完全契合多元化发展,很多地方未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康养服务品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4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合理开发项目,培养专业人才

  森林康养项目开发要重视环境保护,建设高质量、低排放的森林康养基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设施功能,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实现规模适度、物尽其用,不搞重复建设,不搞脱离实际需要的超标准建设,事先做好项目建设规划工作,杜绝破坏当地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情况。针对项目开发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深入探索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办法,培养出较为专业的森林康养人才,并为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专业平台,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

  4.2提高森林质量,重视医疗作用

  不断改造并提高林分质量,通过改良并种植适合森林康养服务发展的树种,形成具有森林康养价值的森林康养林。森林康养分为直接与森林资源接触的疗养方式和其他辅助疗养方式,因此,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不只注重森林康养环境,还需配合食物及药物等方式进行辅助的疗养康复,这就要求森林康养环境可以达到保健、康复、预防疾病以及增进健康的效果的医学作用。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之前,森林康养项目开发团队要基于森林自然条件,结合其他医疗养生的衍生学科,开展医疗康养可行性调研,有针对性地指导森林康养项目开发。

  4.3传达康养理念,提供良好体验

  森林康养产业开发要依托当地森林资源和当地不同的历史文化,将康养理念有效传达给康养人群,形成良好的康养文化传播效果,促进当地康养产业良性发展。加强康养基础设置建设,改善住宿、疗养、膳食、餐饮条件,在康养基地周围建设能容纳游客住宿的居所或农家客栈以供游客停歇,建立特色康养居室,利用森林康养资源和衍生医学环境改善康养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康养人群提供养生餐饮服务,引入具有相关医学资质的康养膳食管理者,结合当地食材特点,基于营养均衡性和药用保健性推出康养膳食品牌。基于多样化的康养体验供给,构成一个高度密集而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链条。

  4.4利用农特资源,突出乡村特色

  树立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根据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和扶持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农户种植食药两用植物、种养无公害果蔬、林下养殖家禽,为康养产业输送优質资源。围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与森林康养产业有关的农特产品生产能力,实施农特产多元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康养农特产品品牌,提高农特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服务水平。利用多种媒体和电商平台,拓展康养产品网上推广渠道,重点突出乡村特色,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推动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5结

  论

  近年来,国内对森林的生态保健功能开发趋势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方向。当前,我国森林康养产业正处在历史机遇

  期,应依托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康养需求,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建设,实现森林康养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抱朴.“森林康养”产业建设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J].商业文化,2018(22):82-83.[2]颜雯.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J].绿色科技,2019(21):101-102.[3]宋章.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相关因素措施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9(1):192.[4]刘朝望,王道阳,乔永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0(2):93-96+156.

  第1作者简介:

  张欣(1986-),男,硕士,经济师,高级主管,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1-06-11(责任编辑:

  王

  岩)

篇六: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促进特色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开展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特色自然

  保护地高质量开展和高水平保护,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开展理念,认真

  落实省决策部署,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开展为目标,建立分

  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

  样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切

  实把我省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和竞争优势巩固好、开展好,为筑牢〃两

  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新未来提供有力生态

  支撑。

  (二)基本原那么

  ——坚持生态优先,有效保护。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必保,确保自然遗产

  永续传承。

  ―坚持系统思维,分级管理。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推动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

  ——坚持生态惠民科学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开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

  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社会

  公益性,充分发挥政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保护

  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自然

  保护的长效机制。

  ——坚持开放创新,突出特色。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构建特色、一流水平

  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

  化工作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法规并优化

  相关政策制度。积极开展国家公园的创立工作,逐步完善自然保护区

  和自然公园建设,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力争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占

  比到达10%左右,初步构建起设置科学、规划合理、保护有力、管

  理有效、特色明显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全省重要自然生

  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实现四

  大山脉八大水系自然保护地全覆盖,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

  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到达国内先进水平,全

  面建成具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四)科学有序开展整合优化工作。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

  化

  预案和正式方案,按照程序逐级报批后施行。对于原设立的市、县

  级自然保护区,经科学评估后,将符合条件的采取晋升、整合、归并

  等方式纳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整合优化工作结束后,原市、县级

  自然保护区原那么上不再保存;对于无重要保护价值、无明确保护对象、面积较小、较为零星分散、在按照规定扣除各种矛盾地块后较为破碎

  的自然保护区,可转为自然公园,或不再保存,或对其中有保护价值

  的地块采取点状方式进行保护。

  (五)积极创立国家公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家公

  园的创立工作。组织开展国家公园的综合科学考察、调查和范围论证,制定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有序处置主要矛盾冲突,编制国家公园设立

  方案和总体规划,加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构建规章制度体系,逐步

  建立起国家公园。

  (六)编制全省各地自然保护地开展规划。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

  护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

  地整合优化工作,编制全省和各市(州)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自然

  保护地开展目标、规模和划定区域,积极稳妥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

  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作相应调整。

  三、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七)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地。进一步理顺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

  地管理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自然保护地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实

  行全过程统一管理。各地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

  在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工作完成前,因国家重大工程工程等特殊原因

  不可防止要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的,仍然要按照原来的调

  整程序和要求开展审批;整合优化工作完成后,按照新制定的调整办

  法开展调整工作。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后,要及时更新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数据。

  (A)做好自然保护地各项基础工作。每年对全省各自然保护地的本底资源调查、矢量数据建立等各项基础工作开展查缺补漏,及时

  建立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加强管理,确保各

  项基础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备性。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完成后,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版,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

  系为基础,依据经批准的自然保护地设立文件、总体规划和整合优化

  方案确定的面积、四至等建立统一准确的矢量数据库。严格数据审查

  制度,确保在统一的投影坐标下,做到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实

  现自然保护地一张图、一套数,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最终纳入森

  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明确各级各类自

  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的工作程序,在整合优化工作完成后各地要按照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等有关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勘界立标工

  作;没有整合优化和范围调整任务的单体自然保护地,经评估后及时

  启动勘界立标工作。

  (九)实行分级行使管理职责和差异化管控。自然保护地实行分

  级管理体制。国家公园的管理主体由国家确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

  那么上由省林业局负责监督管理,各类自然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那么

  上由市(州)林业局负责监督管理。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区,实行差异化管控。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原实验区划为一般

  控制区源核心区和

  缓冲区内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特殊情况可以划为

  一般控制区;原那么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

  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那么上按一般控制区管控。

  四、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机制

  (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重要栖息地的修复治理和

  自然保护地建设。制定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技术规范,提出年度

  建设计划并认真实施有关建设工程。逐步提升完善各级自然保护地基

  础设施,提高各级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和资源管护能力。加强野外保

  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等管理设施建设。利用航天航空遥感等

  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等,促进自然保育、巡

  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

  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管护队伍聘用、管理和考核方法,逐步

  为保护地配置长期稳定有力的生态管护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

  管护力量全覆盖并切实发挥作用。

  (十一)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

  民有序搬迁。对自然保护地内的矿业权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

  策,一矿一策研究确定处置方式,分批次分类别进行处置并进行生态

  恢复。推进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小水电的退出和列为〃整改类〃

  小水电的整改工作。对保护地内的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按有关规定有

  序处理。

  (十二)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分批分期开展省级自然资源确

  权登记重点区域内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完成清查区域

  内自然资源实物量清查并估算其经济价值。依法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

  产产权

  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原住居民权益,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

  自然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别离、多方

  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制定统一有效的特许经营管理方法。对划入

  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探索通过租赁、赎

  买等多种方式维护产权人权益,实现多元化保护。

  (十三)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在自然

  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规范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

  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活动,促进自然保护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工

  作在空间规划、工程管理、宣传、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开展。强化

  自然保护地内生态旅游工程的分类管理和动态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

  善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体制机制,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自然保

  护地社会捐赠制度,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地生态

  保护、建设与开展。

  五、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

  (十四)完善监测体系。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相

  关技术标准,建设全省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

  网络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

  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

  (十五)加强评估考核。定期对自然保护地管理组织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情况和保护成效,发布评估结果。对国

  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评价考核,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将评

  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市(州)、县

  (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领导干部离任

  (任中)审计的重

  要参考。

  (十六)严格执法监督。认真落实国家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

  方法,建立统一执法和联动执法机制,在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实行生态

  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对违反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规定、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自然保护地保护不力

  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问责。

  六、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各市(州)、县(市、区)要切实担负起相关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主体

  责任,建立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将自然保护地

  开展和建设管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省直各相关部门要履行

  好各自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推开工作落实。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委、省政府。

  (十八)保障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补充

  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统筹各级财政资金,有

  效保障和支持自然保护地保护、运行和管理。〃十四五〃期间,安排

  不少于4亿元的资金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工商品林进行赎

  买,对保护地内的其他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商品林探索推进地役权管

  理;进一步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方法,加大对自然保护

  地面积占比高、保护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市(州)和县(市、区)的支持力度和生态移民的补偿扶持投入。对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管

  理和补偿资金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加

  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

  资金使用效益。

  (十九)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那么,制定自然保护地机构设置、职责配置、人员编制管理方法。适时在赤

  水等保护地数量较多的县(市、区)开展自然保护地群管理模式改革

  试点。适当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专业技术编制总量和中、高级专

  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对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参

  照我省对贫困地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执行。修订工程系列林业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对长期在艰苦地区自然保护地工

  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当放宽学历、学术要求,单独列出评价条件,侧重

  考察工作经历、实际工作业绩和岗位贡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支持和

  组织自然保护地相关单位大力招聘和引进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通

  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开展岗位业务培训I,推动实现自然保

  护地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

  (二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提出全省自然保护地急需研究的基础理论、关键领域、技术问题和管理政策,纳入省级科技计划

  工程申报指南,建立完善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地领域

  科技创新的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研发。加强保护地规划设计技术队

  伍建设,提高规划设计质量。积极推动制定各项符合实际的自然保护

  地保护、建设、管理工作的地方标准。推进自然保护地领域科研平台

  基地建设,充分借鉴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经验,促进自

  然保护地领域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

  (二十一)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引导。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相关

  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工作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

  督和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积极支持市(州)开展自

  然保护地立法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宣传自然保护地,积极营造

  全社会热爰和保护自然保护地的良好气氛。每年对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

篇七: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森林康养行动计划

  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注重发挥家庭

  养老、个人养老的基础作用,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

  次应对、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新局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聚焦解决老年人健

  康养老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卫

  生服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

  发展全过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化改革、综合施策,推动老龄

  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社会

  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三大体系更加健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

  发展,老年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发展要素支撑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基本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

  员应保尽保。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

  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推进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建立。兜底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普惠

  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

  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

  务供给有效保障。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

  体系基本建立。

  老年健康服务资源供给不断增加,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水平不断

  提高,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加快构建。老年医学科建设逐步推进,老年医学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深入融合。

  打造“康养到贵州”品牌,结合贵州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

  医药康养、温泉康养、体育康养、森林康养等老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增加产品供给,优化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康养

  产业载体同步建设。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老年

  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老年人社会参与更

  加广泛,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行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规划用地用房政策

  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落实。老龄工作人

  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为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支持更加有力,为老服务更加便捷。

  三、发展森林康养

  建设森林疗养中心、森林康养健康管理中心、森林康养步道、森

  林浴场、森林氧吧等服务设施,培育一批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特色

  突出、服务优良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和森林康养示范县,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管理有序、融合发展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打造“森林康养贵州乐享”公共品牌,将贵州建成全国森林康养产业

  发展的新高地及国内知名森林康养胜地。到2025年,全省提升建设森

  林康养试点基地70个,森林康养步道300公里,森林康养年服务200万人次以上。

  四、加强老年健康照护服务

  提升康复护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促

  进老年患者功能恢复。借助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推广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

  具配置人员团队协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患

  者提供居家护理、日间护理服务。

  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

  服务,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加

  强机构照护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增设护

  理床位或护理单元;支持具备服务能力和相应资质的机构将照护服务

  向社区和家庭延伸,辐射居家失能老年人;推进照护机构老年痴呆患

  者照护专区和社区照护点建设,满足服务需求。加强居家社区照护服

  务,支持社区、相关机构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家庭照护者培训和

  “喘息”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相关机构合作,增加照护功

  能,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护、临时照护等服务。发展“互联网+照

  护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方便失能老年人照

  护。

  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完善安宁疗护多学

  科服务模式,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养

  结合机构等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推

  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按照“充分知情、自愿选择”原则,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

  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发展社区和居

  家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相衔接的安宁

  疗护工作机制和转诊流程。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涉及的止痛、麻醉

  等药物配备和监管制度。

  五、加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综合照料服务。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

  量监管,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

  施设备、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失

  能防范、紧急救援、基础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等连

  续、规范、整合的养老服务,确保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在养老服

  务机构得到长期照护。

  大力发展“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以县级标准化老年养护楼

  带动街道层面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街道层面标准化区域养老

  服务中心带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标准化老年养护楼+标准化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居家社区服务网络,提供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提高居家

  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质量。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家庭养老床位,适时

  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和紧急援助。

  发展助浴服务。社区助浴点服务模式,依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街道层面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改造建设老年人助浴点,为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助浴服务。机构助浴服务模式,鼓励养老服务

  机构安排护理员入户开展助浴服务,或在养老服务机构开设助浴专区

  向未入住老年人开放。企业助浴模式,鼓励企业对助浴点进行适老化

  改造,或配备移动助浴车,向老年人给予适宜助浴服务。

  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O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对接为老服

  务需求,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为老服务,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

  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

  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功能和方便老年人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应用功能。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普惠养老产品。建立以运营质量为核心指标的运营商遴选机制。制定以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为核心指标的民办公助

  政策。对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区分经

  营性质按上述老年人数量同等享受运营补贴。

  推动兜底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普惠养老产品。在满足特困老年人集

  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

  守、失能、残疾、高龄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服务。建

  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对外开放的收费政策和入住评估管理制度,明确

  接受社会老年人的入住条件、排序原则和收费标准。推动床位小于40张、入住率常年偏低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撤并或转改为老年人日间照

  料中心,提高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效率。

  六、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老年医疗服务供给。省级依托省人民医院建

  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贵州分中心,加强省级三级医院老年人疑难重症

  诊疗能力建设,打造我省老年健康促进、诊疗、科研高地。市级以三

  级医院为主体,以辖区内死亡率高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加快补齐心脑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呼吸科、肿瘤科等专科短

  板;鼓励建设老年病医院。县级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提高老

  年人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

  院、康复医院。乡级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和

  慢性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老年医疗服

  务能力和老年人需求,加强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智能辅

  助诊治能力,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诊疗服务。村

  级提升村医服务能力,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接续

  性医疗卫生服务。到2025年,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

  院占比达到60%以上。

  优化老年医疗服务。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就医模式,在医疗

  卫生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

  建立老年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绿色通道,率先实现老年医疗服务相关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老年人院前急救绿色通道,老年患者实行优

  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老年健康急救圈。优化老年疾病诊治模式,在医疗机构推广老年多学

  科诊疗模式,加强老年综合征管理,对住院老年患者积极开展营养不

  良、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高风险筛查,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

  医院、康复医院、优抚医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开展老年综合评

  估服务,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优化

  医联体内老年人服务模式,建立医疗、康复、护理双向转诊机制;城

  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号源、预约设

  备检查等医疗资源,用于医联体内紧急转诊;推进老年医学专科联盟

  建设,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和项目协作、中医与

  西医协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医联体内老年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互联网等

  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空间和内容;推进远程医疗向

  养老服务机构延伸;大力推广使用符合老年健康需求的智能可穿戴设

  备,有序开展各类信息系统适老化升级改造。到2025年,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

  疗机构。

  资料参考:“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篇八: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篇九: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未来三年发展实施方案

  1.基础条件

  根据森林康养基地资源状况,利用水、土、气、生四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森林康养基地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根据森林康养基地资源状况,利用山岳、峡谷、河流、瀑布、丹霞、溶岩、草原、荒漠、海滨等不同森林环境类型,规划多样化观光休闲线路与旅游产品。结合疏林草地,河流湖泊下游开阔地,山间平台开阔地等不同地形环境,尤其是在北方雾霾较多的情况下,突出空气要素的吸引力,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段目标客户打造养生、健身、康复和辅助治疗等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工程,统筹城乡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内部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康养基地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完善无线网络、宽带网络等通信条件,增加森林康养基地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不断扩大客源市场规模,优化客源市场结构。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处理好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关系。在项目建设布局方面,如果项目建设位置在各级和各类型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个级别国家自然保护地,在规划和管理层面注意与这些自然保护地的上位规划相衔接,避免在核心区、生态保育区范围展开项目建设或过度人为干扰,保护生态系统的本真性与自然

  性。

  3.产业融合

  作为龙头产业,带动林业、农业、旅游、体育运动、医药卫生产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林业与兄弟行业的统筹协同的核心作用,根据资源禀赋与资源特色,在空间整合和业态整合方面结合养老产业,中医药养生产业,体育运动产业,尤其是休闲农庄、特色村庄、特色小镇,中高端休闲度假产业,强化统筹协同功能。从提升我国侧供给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育综合型创新产业的角度,在规划层面做好与不同业态的功能布局和产品布局。

  结合业态统筹协同的同时,在制度保证方面消化吸收国家林业局新近出台的《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在融资、运营、产品开发等方面引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共享利益,合作发展,建立现代森林康养产业建设运营和管理制度。

  4.特色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森林康养活动项目。

  发挥森林观光休闲功能,结合森林环境类型,开展林相改造与维护,实施森林抚育,规划多样化观光休闲线路及相关旅游产品。

  发挥森林的养生、康复和辅助治疗功能,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休

  闲和健康疗养的双向需求,在规划中深入挖掘中医药保健养生,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依托优质森林资源,设计打造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森林康养体验活动项目。

  发挥森林的科普宣教功能,规划中考虑室内外认知自然体验自然的设施和路径,满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需求。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