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8篇)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8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8:00:21

篇一: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xx县科技和工业信息经局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仅供参考,切勿直接抄袭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送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贯彻“引老乡、建家乡”、“以商招商”方式方法,县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深入沿海城市,大力促进招商工作上新台阶,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县促成初步招商投资协议x亿元,和xx初步达成在我县经开区建设x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设立东盟工业园投资意向,与广东xx等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二、主要做法

  一是根据昌冠隆体育用品公司产业链招商,主要引进广东xx市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申请专利x多项、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x项,发明型专利x项。

  该公司与xx县xx智能人造革有限公司,计划投资xx万元,在xx县经开区内建厂房xx米,2021年下半年投产,目标年资产xx亿元,税收xx万元,就业岗位xx个。

  二是依托慧创电子产园现有优势,着力承接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项目。目前引进了东立农特,主要进行移动互联网项目建设,正在与惠州市焯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佛山晶顿电子进行洽谈,三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我县多次赴粤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对接重点产业,拜会香雪、雄林、建强等知名企业,推进产业合作,邀请知名企业家到我县考察,洽谈合作项目。举行泰国东盟招商会,有效推进了洞口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扩大了交流合作。

  三、面临困难和问题1、用地指标限制了产业转移。现在想入园企业很多,却无地可供。

  2、各级决策机构不敢决策。如线路板行业,一个如此好的行业,最有可能做成全国集地的大产业,因环保的原因,谁都不敢表态承接。

  四、建议对策1、继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优先承接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加大财政、税费、融资、土地、人才等政策性扶持力度,实行对新增企业用水用电补贴、做好社会保险对接工作,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等其他扶持政策。特别对目前我县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应从各种政策上加大扶植力度,努力增加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工程中的优势。

  2、完善工业园主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工业园主园区建设资金投入,鼓励除政府之外的其他资本投

  资工业园区建设,健全主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抓好以路网贯通、沿线配套、产业集群为主的园区整体规划,扩大主园区建设规模。规范园区管理,严格执行“企业准入规定”,提升入园企业质量,着力提高园区投入产出率。以园区为重要平台,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贡献大的工业企业整体迁入,吸纳园区外企业入园,努力将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集中,形成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大慧创电子产业园、竹市、高沙片区,古楼、茶铺茶场片,石江、江口片区建设力度,使之成为产业转移承接重要辅助平台。

  3、降低商务成本,增强投资吸引力。通过实施分类引导,鼓励企业联运等方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确保转移企业用地需求。

  4、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先保障工业运行。整合电力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通过电力整合,进一步提高我县的供电质量,扩大供变电容量,使我县的电力优势体现在质的稳定与量的充裕上。

  5、重视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加大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6、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做好城镇、乡村居民的培训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裕、合格的技术工人。

  7、坚持抓服务与解难题相结合,优化发展环境留住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快事快办、急事急办、优先报批

  的审批制度,倾心尽力为项目建设解决问题,搞好服务,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实行重点保护,打造项目建设优良环境。对重点项目实行重点保护,从筹建到动工直至投入生产运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保护,确保项目建设全程绿灯、一路畅行。

  xx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2021年8月29日

篇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汇报

  永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围绕市委政府“一化三基”、“五百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中心工作,市质监部门充分履行职能职责,主动将质监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积极服务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现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质量兴市工作助推质量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始终把培育名牌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作为质量兴市的关键点,围绕产业转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名牌兴市战略。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提请市政府出台《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永州市质量兴市奖励办法》、《永州市名牌产品三年培育规划(2009-2011)》、《永州市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办法》等多项质量兴市的政策。二是积极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目前正为舜皇米业等4家企业申报湖南名牌产品,为永州山苍籽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天龙米业、银利来粮油实业

  “中国名牌”企业2家,长丰猎豹、湘江纸业等

  “湖南名牌”企业19家,“湖南省质量管理奖”企业2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家。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中凸显名牌竞争优势,引领了整个永州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

  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围绕全市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先后制订了江永香柚技术规程、永州金叶等省、市农业地方标准120多项。同时,通过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推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有32家企业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据统计,农业标准化实施以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新增效益2个多亿。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我市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特点,通过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的纽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发展模式,精心筛选农业标准化项目,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先后完成了江永香柚、天龙米业、熙可罐头等六批35家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建设,其中江永香柚项目获得承担制定国家标准资格,今年又有7个农业标准化争取了国家立项,使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在前列。

  (三)、加强强制认证工作促进节能环保工作。一是通过生产许可强制认证限制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首先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的引进,同时通过生产许可证、计量认证、3C认证等国家强制认证制度,整顿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水泥、小水电、小冶炼企业。二是通过强化计量节能工作,推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我市有湘江纸业等6家企业列为“省百家”节能降耗企业名单,市里认定的重点能耗企业30家,市质监部门针对这36家高能耗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强制性标准,积极帮助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制度,配置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能源计量数据分析手段,为企业培训考核能源计量人员。通过计量节能工作,有效降低了高能耗企业的能耗指标。据统计,通过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企业节能增效近300多万元。

  (四)、抓好专项整治保质量安全促平安和谐永州建设。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先后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家电下乡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先后查处生产销售假“五粮液”案、劣质化肥案等多起重大案件,违法产品货值金额达600多万元。为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全市质检系统在经费特别紧张情况下,又升级了12365质量咨询投诉系统,做到随时投诉,随时受理,及时查处,及时回复。在有效开展各项专项整治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对全市800多家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和

  使用单位、6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51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建立了档案,并纳入动态监管。二是建立了巡查制度。加强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尤其对一些小作坊企业进行了重点规范。三是加强强制检验工作。加大对企业产品的抽检覆盖面,要求企业产品出厂要施行批批检验,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四是建立了应急反应预案。对出现的紧急事件能及时快速有效地进行处

  理,有效地维护了全市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五)、强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意识促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今年来,我们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与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三大安全保障行动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先后开展了多项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免费检测活动,共出动800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将技术服务开展到车间班组,深入到田间地头,为300多家企业和单位免费检测特种设备162台件,检测农资化肥产品560多批次,检测食品850多批次,累计减免企业各类规费300多万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扎实开展“三服务三争当”活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服务企业办1—2件实事,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以优化经济环境为目标,主动服务服从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特别保护期政策实施以来,我局按照企业特别保护期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专门下发了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市质监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市政府、省局关于对企业实施“特别保护期”有关精神,坚决做到两个取消、三个调整、四个延期,依法依规开展六个方面的工作。同时在工作措施上做到“三个严禁”,即:严禁乱检查、严禁乱收费、严禁乱执法。

  二、下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结合永州质监工作实际,质监部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在实施质量兴市工作方面。一是加强部门的联动,加大名牌培育工作力度。在名牌培育过程中,加强与经贸、统计、税务等相

  关部门的联系,召开名牌战略联席会议、经济信息共享

  等机制,制定名牌培育计划,有针对情地开展培育工作。二是制定我市名牌产品培育规划。有序推进名牌培育工作,市局与县局要按照培育一批、储存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掌握重点企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情况,摸清企业主导产品和市场占有水平、出口创汇水平、技术开发等主面的具体情况,梳理排队,形成规划。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在名牌培育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落实鼓励企业发展名牌产品的政策措施。市局与县局促请当地政府出台针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和奖励政策措施,并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让名牌产品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优惠政策,使名牌战略的实施能获得更强劲的动力。四是建立完善保护机制,维护名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等“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

  (二)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结合我局年初提出的我市2009年实施标准化战略项目计划,全力组织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组织江永香柚总公司全面完成国家标准《江永香柚》的制定工作。完成地方标准《永州异蛇酒》的制定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全年20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三是做好新申报的7个国家级农业业标准化

  示范区建设工作。四是推动农产品认证,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天龙米业、江永香柚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三)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以“节能、降耗、增效、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政管理和计量检测技术上的优势,着力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目前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基础数据。今年我市有湘江纸业等6家企业列为“省百家”名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年耗10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底数,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能源计量状况普查,建立企业计量档案,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管

  理网络,完善能源管理制度,针对普查中发现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不健全的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能源计量管理网络。二是进一步夯实企业计量基础。成立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领导小组,在做好辖区内各耗能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行“一对一”的联络,确定专人进行沟通、协调和联系,及时了解各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情况和节能降耗情况,帮助企业配齐、管好、用好能源计量器具,解决计量检测方面的疑难问题,认真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三是搞好能源技术改造。聘请技术专家,配合市节能监测机构对企业开展能源平衡测试,根据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进行测试及效率分析的结果,摸清企业能耗情况,找出节能降耗的切入点,指导企业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帮助企业落实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四是加强计量检测服务,指导企业合

  理配备能源计量仪器设备,提高企业计量检测能力,积极推广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做好测量过程的动态控制,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促进企业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源物料核算及安全生产等过程得到有效的计量保证,充分发挥计量检测数据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针对能源计量器具往往要等到大修时才能拆卸检定,按周期进行量值溯源有很大困难等情况,给企业提出解决方案。五是推行“用能单位实施《通则》合格认可”制度。加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宣传,推行重点耗能企业“实施《通则》合格认可制度,坚持重点耗能企业器具配备率、准确度等级符合率和设备运行合格率满足规定要求的原则。争取“十一五”期间,列为重点耗能企业中的80%通过合格认可,确保节能减排方面的统计、监测、考核、审计、认证工作所使用的计量数据准确可靠。六是强化能源计量执法检查。依据《节约能源法》、《计量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及有关重点耗能行业的管理要求,组织计量、稽查执法机构加强对年综合能耗1万吨以上标煤重点用能单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和计量法律行规情况的检查。通过执法检查促进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达

  到“3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即进出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重点耗能企业所属的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

  (四)在维护食品、特种设备和烟花爆竹安全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等行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平台的作用,坚持有诉必接,有举报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是加强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批批检和监督抽查计划,确保质量安全。四是认真监督产品质量定期检验计划的组织实施,督促产检机构做到按周期抽样,不以抽代检,不以收代检,严格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验费用。五是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督促产检机构严格按照标准、法规进行检测,对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产品积极协助企业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五)在行政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对企业的例行检查工作,由主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一起去企业,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组建企业服务小分队,集中时间对企业进行质量、计量、标准化和认证认可方面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办理和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机制。设立行政许可统一受理窗口,对企业急需办理的事项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三是严格兑现向社会公开承诺的优化经济环境八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依法审批、限时办结、规范收费、规范检查、规范处罚、优质服务、违约问责。加强执法监督,积极推行

  实行“阳光办案”,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对质监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第二篇: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综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沿江发展轴”的定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业基础,发挥其沿江岸线优质资源;合肥、芜湖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则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将依靠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舞动腾飞的双翼。

  “皖江”飞跃,承载的是一份期待和心愿,人们在规划蓝图时,审时度势,贴合实际,定性定量,一笔笔勾画美好的图景。

  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外向度将大幅提高,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50%,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承接产业转移,警惕成本陷阱

  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向获利最大化的地方流动。

  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从历史上看,国际制造业基地已发生了五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基地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趋向,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时代,制造业面临转移;二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转移。即日本制造业向韩国转移,韩国在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台湾又承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正在发生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这就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国际产业之所以大量向中国转移,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品价格日益走低,国际资本为了生存和提升竞争力,被迫转移竞争方式,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转而依靠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提高并加强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意味着国际制造业基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体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成本因素。中国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所以国际上的小五金、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家电、电脑、造船、建材等产业也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二是市场因素。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就拿汽车来说,据国发中心的研究报告,在20年内我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同时也会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本田等都已进入中国,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全部与外商合资生产。三是周期因素。就是某一产业的升级使其生产出现周期性转移。最典型的就是IT产业。20世纪80年代,IT产业靠垄断技术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场并获得超额

  利润,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高频率的创新阶段已经结束,靠垄断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已不可能。IT产业的竞争也转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随着研发与生产的分开,制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目前,江苏省形成了从昆山至南京的200公里的信息产业带,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四是外部因素。由于法律等原因,有的国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学工业。大量的化工行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当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长三角等地区采取建立化工区的办法,目前,从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化工生产带。五是竞争因素。即国际竞争带来的转移。国际资本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地方转移投资。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因为它的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中间体加工业水平相当高,配套能力相当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转移的重点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过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现在转向电子、化学、汽车、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部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1997年就达到了43%。据世行官员分析,从2003年开始,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也加快了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的步伐,向这些国家转移更具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并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从产业转移形式看,在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被普遍采用。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业转移的组织方式上看,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而

  他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的情况在福特、丰田、GE等大的汽车、飞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商都是一样。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省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政府服务及法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以及产业配套条件较差,由此造成区域性商务成本过高所致。但是更深一步看,在这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

  把创新投资环境的基点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投资资本有效运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或因素的有机综合。吸引外来投资归根到底要靠环境优势,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表现为商务成本的高低,所以降低商务成本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一地的商务成本主要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获取要素和组织生产的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成本三个方面。一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低;一地政府服务效率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低;一地的产业基础好,企业的产品配套成本就低。降低商务成本,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

  对外来投资实行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或企业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这不是我国的特例,世界各国都将此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就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国内各州、市政府之间“优惠政策”的比拼历来也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是直接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有的给予税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芝加哥市政府曾经以每亩一美元的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日本的三菱公司。

  放宽政策,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1)降低投资项目土地成本。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外,不得

  向外来企业征收其他费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城镇工业园用地,征用新地应以征地费和上缴费等征地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地价,并可视情况实行更优惠的地价。(2)采取更加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实行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除国家法律规定的可用划拨供地的方式外,均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方式供地。投资者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3)实行鼓励投资的电价政策。坚决清理影响供电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合理调整供电价格,降低整体电价水平。鼓励工业用电大户和高耗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电源项目开发,以直接获得稳定和廉价电能,过网费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4)降低综合运价。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规范铁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港口等交通运输行业的价格行为,适当降低综合运价。同时,要坚决取消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依法允许将资产整体或部分无偿划转的方式,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购并重组国有企业。

  建设法治政府,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从区域商务成本的总体情况看,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在要素的价格成本,而是在要素的组织成本上,即由于政府服务、法制及诚信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投资者在获取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了更大的成本。因此,以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契机,建设法治政府,就成为我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所在。

  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行使权力时,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是可以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出现了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现象,有的借“自我授权”之机,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旗号,从中夹带“私货”,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扩大收费、处罚和许可权。这种自我授权的观念或做法,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被废弃。根据新法律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而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机关、部门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不能自我授权,自己又参与执法。

  规则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在管理方式上的权力导向,往往使规则容易受到破坏,使可以通过规则解决的问题仍需通过上级批示才能落实,权大于法,权力导向的观念比较盛行。新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将促进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确立,行政许可也将从权力导向转向规则导向,否则将是违法。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机关有保密制度,然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都与企业、公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管理行为有透明性和公开度。行政许可法就提出“有关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作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等,都应公开。我们应通过学习和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这样的观念:对政府,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对百姓,保密是原则,公开是例外。个人的隐私权是应依法得到保护的,而政府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因为“封闭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权责挂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这就特别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观念。权力要与责任挂钩,而与利益脱钩,从法律上解决了有些人偏好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曾有外商对中国市场管理发表看法,认为进入难,进来了就比较自由了;也有专家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一些“颠倒”行为感到诧异,说该用“市场办法”管的事用“计划办法”管,该用“计划办法”管的事却用“市场办法”管。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在权责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权责脱节、各自为政的行为就更是有违权责统一原则的。

  走产业集群之路,降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它是指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聚集。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若干上下游企业、以及

  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的巨大作用曾经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块状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也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

  产业集群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能使专业化分工获得空前发展,直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当地吸引资本的能力。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集群的情况下,则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机厂(总装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一个零部件厂可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很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讲,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他们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珠三角地区IT、家电产业集群后,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可见,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要把加快产业集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珠三角主要承接香港的一般商品生产转移,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缺少技术含量,不值得学习。江浙模式实质是在重复欧洲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离开其特定环境和政策支持就难以复制。湖北是具备优势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要做成本转嫁的承担者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区域之间产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之间的产业对接转移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

  没有竞争门槛,谁都可以进入,只要运输距离不断增加,利润就

  不断摊薄,而利润摊薄就不可转移。由于多年来形成对地租分配的惯性,而没有用于积累,没有作产业升级的准备,导致珠三角一带至今没有完成从一般商品生产向设备制造业的过渡。

  除去地租,还有一个利润的来源,在于打工者的低工资。近年来,南方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是在于打工者收益太低,没有基本福利,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供给的所需没有给足。我国《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将成为压垮这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它并不值得学习。

  国际产业分工有五个层次,最低端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重化制造工业、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

  30年前改革开放时,基本上是进入第四层次。目前,正向第三层次升级。升级阶段,涉及几个工业核心点,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是长三角,三是以大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圈。

  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曾在我国红火一时,它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但后来在面对市场竞争的道路上,失去了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纷纷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势下,苏南难以向重化工业和社会制造业升级。

  在工业发展到一般商品生产阶段,浙江把作坊加工业变成场地型加工业,把一般商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以地域型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银行的官员考察浙江模式时说,其实这是重复着西方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只不过在作坊小工业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简单机械。

  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第三层次产业形成并相对集中的城市,必定具备某种地缘经济要素优势。怎么利用结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协作布局并实现集约发展。

  当产业转移时,也就是利润摊薄到不能维持时,企业不外乎是破产或转移。

  中部与东部对接的内容是什么?按珠三角模式,不顾环境代价和土地限制行不通。一般制造业既无技术含量又无资本门槛,现在主要是向越南转移。

  目前,我国中西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转移投资短平快,捞一把以后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必有产业提升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必然向某些可能承担的地方或领域转嫁,地方不要做成本的承担者,而要争取成为收益的获取者。

  由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和文化底蕴,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省发展环境的改善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升高,经过艰苦努力,台湾制造业向中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也是大有可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为香港产业向大陆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观念“瓶颈”是承接转移的重大障碍: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和西部的欠发达省份除了要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外,还要盯住东部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接受产业转移就如打篮球一样,球传给谁,要看谁的位置抢得好,同时看谁的球技高。

  第三篇: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定稿)奈曼旗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基本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北纬42°14′至43°32′、东经120°19′至121°35′之间。南部为辽西山地北缘,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中部以风蚀堆积沙地为主;中北部平原属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1636年臵旗,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居委会、355个嘎查村,总人口44.2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96万人。

  奈曼旗是全国产粮大县,自治区重点工业旗县。农牧业是奈曼旗

  传统产业,盛产玉米、水稻、荞麦、小米、葵花等20多种无公害粮油产品。石灰石、麦饭石、硅砂、油页岩储量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综合分析我旗现有资源状况,具体可概括为:

  (一)土地资源条件。奈曼旗总土地面积1220万亩,60%以上是荒沙地,全旗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特别是沙地面积可达700万亩,土地资源充足且使用成本较低,使我旗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容量相对较大。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奈曼工业集中区均在镇郊荒沙地段规划建设,发展工业项目基本

  不占耕地和农田。

  (二)水资源条件。奈曼旗水资源总量为6.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65亿立方米。现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1座。舍力虎水库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入库年径流量7455万立方米,可臵换工业供水量800万立方米。新拟建的牤牛河水库截浮流工程,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975万立方米。此外,大沁他拉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大沁他拉镇新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化工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3000万立方米的中水能力。

  (三)光照条件。全旗光照丰富,热量充足。经计算,全旗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941-2952h,总辐射量一般为122.71-126.35千卡/平方厘米。与全国各地比较,仅少于拉萨、玉门和北京。奈曼旗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受海拔高度、纬度,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诸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明显差别。一年中5月份辐射量最多,一般是15.35-15.67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辐射量一般是4.75-4.97千卡/平方厘米。从各月太阳总辐射、各界限温度期间总辐射量等数据得出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和最低年之比均在1.16以下,太阳辐射比较稳定,可以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

  (四)风能条件。从我国风能分布图可以看出,奈曼旗处于风能较丰富区。据奈曼旗气象站(10米高程)累年测风资料显示,年平均风速为3.32m/s,有效风速时数在4800h,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为

  70w/m。能够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并可规划560万千瓦风电场。

  (五)农牧业资源条件。农牧业是奈曼旗传统产业,全

  2旗可耕地面积近400万亩,粮食总产量33亿斤以上,是玉米、小米、荞麦、水稻、葵花、杂豆等农作物的天然有机生产基地。全旗农作物秸秆总量200万吨以上,目前主要用作燃料、饲料和肥料的占全部农作物秸秆的50%左右,随着农作物良种推广和产量增加,秸秆的产量还有增加的潜力。全旗草地面积141万亩,牧业家畜存栏达到223万头只,禽类饲养量1000万只以上。全旗林地面积3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8%,其中商品用材林130万亩,灌木能源林110万亩,果树经济林12万亩。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灌木和树木枝丫材伐根、皮张等农畜剩余物或副产品等可供开发利用。

  (六)区位优势。奈曼旗地处东北与华北交汇中心,是东北三省与内蒙古的结合部,属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环渤海经济圈叠交区域。在区位上,奈曼旗处于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和内蒙古东部入海两大地理走廊的交叉点上。两大地理走廊的其中一条是东北至西南方向的京通铁路及即将建设的电气化改造和增二线扩能、国道111线、通赤高速公路、东北地区飞往北京的航线等;另一条是渤海湾连接辽宁“五点一线”与内陆到达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这一既跨省区又通疆达海的最便捷地理走廊,这条地理走廊主要包括巴新铁路、盘奈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的巴林右旗大阪到辽宁阜新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等。

  (七)交通通讯优势。奈曼旗交通优势明显,国道111线、大广高速、京通铁路贯穿全境,其中大广高速公路(北京—承德—赤峰—通辽—四平)穿越奈曼旗境内140公里,设臵三个出口。已开工建设的巴新地方铁路纵穿奈曼旗全境,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在奈曼旗境内规划有6个站点,铁路建成后,奈曼旗将成为自治区距离港口最近且有铁路直达的旗县。规划建设的2条园区铁路专用线(巴新铁路大沁他拉站至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京通铁路嘎什吐站至工业园区铁路运输专用线)正在有序推进中。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180公里范围内有赤峰、通辽两座机场。通讯方面,目前全旗已建成通讯基

  站203个,铺设光缆1600公里,通讯及互联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八)电力能源优势。奈曼旗现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两台主变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和9万千伏安,供电负荷能力为20万千瓦,除满足全旗现有工农业供电负荷外,还剩有5万千瓦供电能力。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通辽南部环网扣河子-奈曼220KV输电线路工程和220KV奈曼开发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分别为我旗增加5万千瓦和30万千瓦供电能力,全旗供电能力可达55万千瓦。

  (九)人文优势。奈曼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红山原始文化、契丹辽元文化、“乃蛮”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燕长城、辽代陈国公主墓、清代王府、青龙寺、清代佛塔等一大批证物古迹。特别是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形成了“胸怀坦荡、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奈曼人文精神。此外,我旗沙漠、怪柳、麦饭石等一些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也会在人文因素照耀下变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资源。这些都是奈曼旗未来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挖越厚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奈曼旗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工业强旗战略,紧紧依托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装备制造、能源等优势主导产业,经济格局

  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引领的全面转型。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5.6亿元、74.7亿元和32.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571元和6999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总体情况

  奈曼旗紧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殊的区位等优势,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积极主动用好用足国家、自

  治区和通辽市支持政策,认真做好对接落实,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不断提高外引资金利用水平,吸引外资向重点产业集中,向农业、服务业领域集聚,向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民生项目延伸,积极推进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化工产业方面,主要与浙江、吉林、河北等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发展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方面,主要承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辽宁省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及功能附件、机械设备制造、金属铸件等企业和项目,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提升我旗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羊绒皮草加工方面承接天津、河北地区相关产业转移,主要生产绒毛制品、羊绒制品等;硅砂产业方面,发挥本地区丰富的砂资源优势,积极

  与安徽省合作,推进硅砂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仁创公司、乌兰蒙东水泥、华鑫公司、东昇公司、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用沙格局,全旗吃沙用沙企业发展到38家,开发的沙产品达100多个,年用沙量超过50万吨,年吃沙还田200亩以上,年创产值近15亿元。几年来,按照项目拉动、园区承载、产业支撑、循环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上工业项目,在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外引内联重点项目640多个,到位资金200多亿元。组织实施新型镍铬复合材料、宏基水泥、明州化工、津蒙线缆、龙源风电等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66个,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初步培育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矿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力能源六个主导产业,聚集项目269个,产业的集群效应正逐步显现。全旗中小微企业发展到276家,其中规模以上46户,纳税超百万元、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20户和5户。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0.6亿元和52.2亿元。

  (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奈曼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奈曼工业区、奈曼化工区、八仙筒工贸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黄花塔拉羊

  绒皮草加工区和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已经批复的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区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53家,从业人员2万人。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工业园区2009年被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2012年申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待自治区政府批复。到“十二五”期末,奈曼旗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项目投资20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5亿元,规划完成总产值700亿元,销售收入672亿元,上缴税金30亿元,企业员工达到3.5万人。逐步建成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染料化工生产基地。

  具体六个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如下。

  1.奈曼工业区。奈曼工业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东郊、国道111线两侧沙荒地段,以京通铁路为界形成南北东三个区域。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走廊50平方公里,已建成14平方公里。奈曼工业区是以建材、轻工和食品加工、信息识别技术与加工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到目前,入驻企业78户,完成投资22亿元,重点项目有:奈曼旗中联水泥、华鑫矽酸盐制品、兴柏玉米淀粉、海克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博浩万寿菊浸膏等。

  2.奈曼化工区。奈曼化工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南8.5公里处,以111国道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3平方公里。奈曼化工区是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园区,主要发展引进原料、销售两头在外的非资源型产业。园区现已有浙江龙盛集团、宁波明州公司、承德克瑞特公司、吉林吉化集团、天津金世集团、北京天擎化工、鞍山惠丰集团等18家业内知名企业入驻,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3.八仙筒工贸区。八仙筒工贸区集中区位于八仙筒镇,规划设计占地12平方公里(其中纸业园区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年生产50万吨纸制品的规模,八仙筒创新纸业园区将建设成为较大的浆料和生活用纸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4.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位于白音他拉新城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已投产企业28户。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5.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位于黄花塔拉苏木。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家,主要有友弘绒毛制品、太行羊绒制品、蒙特利羊绒制品等项目。

  6.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矿产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奈曼旗南部山区的新镇、青龙山镇、土城子乡等乡镇,立足南部山区丰富的麦饭石、大理石、油母页岩、金矿、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1.5万吨铅粉、1.5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

  (三)优化承接环境情况

  为更好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奈曼旗下大力气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多角度、深层次提高投资、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交通、供电、水源地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产

  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提高全旗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和三条发展轴”集中发展奈曼旗特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明显改善全旗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消耗评估,建立企业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大力倡导清洁生产,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企业。

  (四)重点产业发展和布局情况

  1.建材产业。以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为主,现有企业72户,形成了年产300万吨水泥熟料(中联水泥年产150熟料万吨,宏基水泥白音昌原址年产熟料20万吨,宏基水泥技改项目建成后年产熟料120万吨,昱祥水泥、青龙山水泥两户粉磨企业年产成品水泥80万吨)、5万吨覆膜沙、4万吨孚盛砂、10万立方米矽酸盐制品、5万吨玻璃及玻璃制品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完成增加值5.1亿元。重点企业:中联水泥(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9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仁创沙产业、东昇玻璃制品等。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宏基水泥技改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4.5兆瓦余热发电项目)。

  2.化工产业。以发展活性染料和医药化工为主,现有企业29家、化工产品56种,形成了年产7000吨磺胺、12万吨硫酸、6000吨活性染料、6000吨H酸、4万吨氯磺酸、4万吨硫酸钾、4万吨盐酸、1万吨对位酯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完成增加值23.1亿元。重点企

  业:明州化工、克瑞特化工、天擎化工、青龙化工、塞北制药、海雨化工、翔意化工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1.2亿元的佛山南海北沙制药医药中间体项目(年产7000吨磺胺)、投资0.9亿元的天擎化工工业杀菌剂项目(年产1万吨工业杀菌剂及相关产品、600吨农用及卫生烟剂)、投资0.8亿元的大连染化液体硫化黑项目(年产3万吨液体硫化黑)。

  3.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以发展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1.5万吨铅粉、1.5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完成增加值4.5亿元。重点企业:新型镍铬复合材料项目、霸王扣金矿、大三家子铁矿、天地矿业、蒙豪矿业等。重点在建项目:蒙豪矿业铅锌矿探采项目(日处理矿石200吨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4.装备制造业。以打造东北地区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套车间为目标,吸引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汽车配件、成套设备、铸件加工、大型智能机械设备等行业入驻,现有机械制造与冶金企业14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完成增加值4亿元。重点企业:泓海机械、津蒙线缆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1亿元的鸿胜重型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由遵化市盛世天豪重型矿山机械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

  及矿山成套设备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及相应的矿山成套设备,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金3000万元,安置150人就业)、投资0.5亿元的品乘钛合金产品加工项目(年产3万吨钛合金产品,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1000万元,可安置80人就业)。

  5.轻工食品加工业。以生活用纸、食品、服装制造、农

  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现有粮油加工、牲畜禽类屠宰加工、食品加工、酿酒、木材加工、服装加工、皮绒加工、工艺品加工、印刷、纺织等企业110户,形成了年梳绒2万吨,加工服装1000万件、万寿菊2000吨,屠宰肉鸡1000万只、肉牛10万头、羊30万只、生猪30万口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完成增加值15亿元。重点企业:博浩生物、朵兰纺织品、铁骑王酒业、蒙和吉乳业、老哈河粮油、宇鹏肉食品、华宝麦饭石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0.8亿元的森亚糖业冰糖项目(年产7000吨冰糖、1万吨绵白糖)、投资0.5亿元的聚信通手机项目(年产手机50万部)。

  6.能源产业。以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石油探采等能源产业为主,现有企业8户,形成了年发电10万千瓦,生产原油1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完成增加值0.7亿元。重点企业:辽河石油探采、国电龙源风电、鑫辰林木质电厂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分别为5亿元的国电内蒙古电力巴彦塔拉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5万千瓦)、华电秦天图布日格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5万千瓦)、中节能永兴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6万千瓦)项目。

  7.硅沙产业。依托丰富的沙资源优势,全旗依沙而建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年吞沙规模50万吨以上。我旗先后建成了年产3.5万吨标准瓶的东昇玻璃制品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灰砂砖和仿真花岗岩系列产品的华鑫矽酸盐制品公司、年产2万吨覆膜砂(新型精密铸造材料,用于机械制造业)和5万吨孚盛砂(新型压裂防沙支撑剂,用于石油开采业)的仁创沙产业园。同时,我们在推进已有企业扩大生产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方向,策划编制储备

  了一批硅砂系列开发项目。

  8.商贸物流产业。全旗已建成各类大小专业批发、综合市场40多个,现有7个大型商场,50多家专卖店,100多家连锁店。全旗现有物流企业35家,华明、蒙东等大型物流园区初具规模,物流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为AAA级物流企业。

  9.文化旅游产业。全旗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17家,从事文化产业人员1000多人,每年上缴税金达100万元。

  此外,玉米生物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已与投资60亿元山东雪花玉米深加工、30亿元浙江梦家园玉米生物科技、26亿元紫农(北京)科技(奈曼)共生园、22亿元亿粒沙材料科技亿粒沙硅砂产业园区等项目正式签约,正在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三、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配套问题。

  奈曼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可用财力不足是基本旗情。一些政策倾斜项目和民生事业,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存在经费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资金匹配增长与地方财政收入困境之间矛盾突显。

  (二)项目核准审批难问题。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一些因为投资数额大需要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门核准审批的重点项目,存在审批

  手续多、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加大了项目的审批难度。

  (三)当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难免会有对资源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和项目,如何减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也应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四、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要

  求,自治区拟设立“蒙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为奈曼旗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在这一大背景下,奈曼旗必须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承接产业转移契机积极发展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落实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我旗特有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大范畴,成为连接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内蒙古东部五盟市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纽带和支撑点,力争到2017年,将奈曼旗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蒙东经济门户旗县。

  一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契机,坚定不移地发展“煤-电-冶-建”循环经济、机械加工制造及以玉米深加工为主导的生物科技产业。随着巴新铁路的动工修建,奈曼旗将成为内蒙古距离港口最近且有运煤专线铁路直达的地区,这就为冶金、装备和机械制造、发酵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人找到了政策、能源、运输、土地及劳动力成本等最佳结合点。发展这些产业,奈曼旗特殊的区位是根本,铁路等通道建设是前提,电厂等能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全力推进铁路、电厂和电网建设,做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冶金、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区位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进一步提升工业的带动能力。

  二是依托现有优势,大力开发新资源新能源。充分开发利用奈曼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提升用沙企业创新、科研和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值。依托奈曼旗秸秆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推广秸秆板材、秸秆制气等综合利用技术,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奈曼旗风能较丰富、沙地面积广、光照充足等条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型电力能源产业,推进在建风电项目早日建成发电,力

  促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开工。逐步做大沙产业、秸秆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开发新型电力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把奈曼旗建设成为蒙东地区沙产业和绿色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三是努力壮大物流及仓储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业由传统物流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大力发展第三方

  物流和“飞地经济”,全面推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提高物流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构建奈曼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通辽和东北经济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加快建设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促进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推动物流业长足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立足奈曼旗沙漠风光、民族历史风情等软资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地理条件,重点培育契丹民族与蒙古族风情文化、中华麦饭石文化、沙漠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文化旅游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人产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将奈曼旗打造成为距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最近的原生态文化旅游休息圣地。

  五是着力打造无公害现代农牧业基地。依托奈曼旗已有的农牧业基础和极大发展潜力,加大产业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保持并扩大粮畜总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的优势,继续打造优质玉米主导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方向,发展高产、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高效作物种植和特色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有机杂粮、肉鸡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推进特色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打造优质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奈曼旗建成蒙东地区重要的无公害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京津及其它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五、对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实施优惠的区域产业政策。今后几年奈曼旗的产业发展重点

  仍然是发展建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加工、金属矿采选加工六大优势主导工业,但发展过程中受项目核准、资源配臵、土地等条件限制,建议国家、自治区在优势产业发展、项目核准、资源配臵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像奈曼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二是政策制定要具体。国家在推进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制定全局性、指导性政策举措,落实到具体细节实施上,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与承接产业转移配套的具体扶持政策,以方便地方发展和政策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奈曼旗是国贫旗,受地方财力限制,旗财政对一些大项目资金配套乏力,建议上级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提高投资标准,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帮助我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四篇: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

  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

  金融投入方向。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要研究解决好用地、环保、资金等重点问题,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科技创新,抓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做好金融工作,确保实现新增信贷规模高于去年水平,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规模高于去年水平的目标要求。要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强化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利用

  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示范区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好项目。加强跟踪监督,大力抓好对接成果的落实。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八百里皖江风云动,示范区建设春潮涌。今天的对接会是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合作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开端,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沟通,跟踪落实,使银企

  对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祝愿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五篇:承接产业转移凭什么

  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凭什么?2012-12-0509:00:00来源:内蒙古日报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

  [提要]●“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而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之―。这样的区情,为内蒙古实现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承接产业转移须从优化产业结构破题。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而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之―。

  ●就目前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下大力气抓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是有效突破□。

  ●着力机制创新,进―步提升要素吸引力是补齐“短板”的重要手段。

  ●在机遇和挑战前所末有的局势下,内蒙古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必须借国家政策“东风”。

  ●要从多方面改善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是赢得承接产业转移竞争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内蒙古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很大发展,有力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而承接产业转移是构建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目前世界产业格局重构、国内外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作为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一种跨区域经济行为,如何能在激烈竞争中进一步大有作为呢?“就目前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下大力气抓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是有效突破口。”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做出论断。

  承接能力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尽管如此,但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亟待提高。

  要素条件优劣并存。内蒙古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煤炭资源储量位居全国之首,稀土储量世界第一,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位列全国第二,能源电力供应充裕。“这些优势条件为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使内蒙古既可以把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又可以以资源为杠杆,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吸引其它企业入驻。”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总结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

  优势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他们认为,人才、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短缺是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缺乏量大质优的熟练产业工人。

  政策对接亟待跟进。内蒙古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政策环境较好,既享西部开发之利,又受东北振兴之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又为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总体上看,政策的落实与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进一步对接。

  市场潜力相对较小。内蒙古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相对较小,这就决定了产业的最终需求容量有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产业层次较低,决定了产业的中间需求也相对较低,市场运行基本以资源和产品的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据了解,在自治区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产品需求主要以外部需求为主,当地很难形成稳定的内部经济循环。这种条件下,体大质重但单位产品价值较低的产业会因市场半径限制而难以立足,同时这也对内蒙古在运输、仓储等方面的保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生态发育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内蒙古现已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基本是属于基础性能源、原材料及其初级加工产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产业内部分工分业不足,没有形成对配套产业的需求拉动力。尤其是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很难形成与龙头大企业的配套能力,从而使一些协作及配套条件要求较高的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此外,内蒙古金融、中介、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也是产业生态不健全的重要方面。

  基础设施保障仍显不足。近年来,内蒙古公路、铁路、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已明显改善,作为产业主要承载体的工业园区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现实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电网建设滞后使全区电力装机富余近千万千瓦,风电因上网困难已严重制约发展步伐;铁路建设滞后使公路运输拥挤不堪,极大地影响着物流效率;全区虽然已经拥有100多个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但真正产业特色突出、功能相对完备的园区并不多,大部分开发区(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众多不足的现状下,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建设”。

  补齐“短板”是关键

  专家指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遵循“木桶短板”原理:即决定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大小的不是优势条件,而是劣势因素。因此,提升内蒙古承接转移的能力,补齐“短板”是关键,通过以长补短或借力补短,实现各种条件的优化组合,发挥综合效益,打造出比单项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综合竞争优势。而着力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要素吸引力是补齐“短板”的重要手段。

  继续推动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内蒙古在煤炭、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其它地区不可复制的优势,要用足用活这些优势。一是要以提升资源的就地加工增值率为门槛,力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通过原料控制力吸引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到内蒙古落户,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实现内蒙古经济形态逐步由资源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再到资本型经济和资产型经济的转型,促进内蒙古由资源输出基地到产品制造中心再到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型升级。二是继续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起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和资源税制度。三是继续深化资源资本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改革资源配置制度,更好地发挥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引人才、以资源引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

  发挥能源优势,打造电价洼地。在内蒙古吸引产业转移的土地、矿产、环境、能源等诸多要素中,由于土地、环境容量等受制于国家计划指标控制,很难有政策操作空间,大幅度的地价优惠和税费减免等利益减让措施也已难以为继,而充分发挥内蒙古煤风光能源互补、电力成本较低、电力供应充裕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打造电价洼地,则在招商引资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积极推进内蒙古电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电、自备电厂、微网供电等多种形式的供电模式,通过低电价吸引用电企业入驻,形成内

  蒙古煤电用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加强人才供应、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人才和科技问题是制约内蒙古产业承接的最大短板,必须下大力量予以补齐。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一是实施初级人才培养计划。以区内大中专院校为基地,联合区外院校,定向培养高素质的熟练产业工人;二是加快高端人才培养,联合区内相关外科技院校,在内蒙古重点企业设立研究人员及毕业生实习基地,结合研究开发任务,培养一批有影响的技术创新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本地研发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建设行业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平台、创新基地等形式,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围绕煤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研制一批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技术市场发展。

篇三: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某某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某某区委办公室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某某区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取得长足开展。2022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41.16亿元,同比增长13.5%;

  财政总收入完成6.82亿元,同比增长34.2%;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28.7%。2022年8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市区;

  2022年3月、2022年2月先后2次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在全省县市区中均排第17名。

  一、主要成绩1、园区有大变化。一是定位功能初显。围绕高科园“工业新城、绿色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区、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一园五区”即“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铜加工产业园区、食品加工配套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综合效劳区”。二是配套设施加强。目前,高科园根底设施及配套累计完成投入7.5亿元,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四纵六横”路网全部成型。水、电、讯等配套全力跟进,紫霞安置小区、工业新城大厦等配套工程全面启动。三是管理机制创新。在高科园享受凤凰园工业园现有省级工业园有关政策的根底上,积极争取在建设上市区共建共享,较好地理顺了体制机制。

  2、工程有大开展。一是洽谈工程落户多。依托园区抓产业集聚,引导工程向园区集聚,做到洽谈的工程100%落户开工建设。二是在建工程推进快。达福鑫的数字机顶盒、奔腾彩印二期、PCB线路板等一大批在建工程正持续快速推进。三是投产工程势头好。光亮铜杆、重庆啤酒、奔腾彩印一期、骄阳水泥等10余个工程已顺利竣工投产。其中,光亮铜杆工程投产前5个月即实现产值5亿元,完成税收4600万元。

  3、效益有大提升。一是经济效益明显。全区20个重点工业工程,去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增长近9个百分点;完成税收近30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10%。二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工程拉动就业,实行劳动用工定向培训、有奖培训。奔腾彩印、某某龙铜业、骄阳水泥等工程安排劳动就业30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现。

  园区所有进驻工程都符合国家重点培育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要求,属于国家、省里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工程。某某龙铜业、达福鑫投产后每年从省里可争取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1000万元,某某合作再生资源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1000万元以上。

  2、以园区为依托,做优开展平台。一是拓展空间,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按照“构建框架、完善配套、提升形象”的建设思路,加大投入,加快根底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将园区总规调至27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二是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开展前景。把园区规划为南北两个片区,优先开展南片区。南片区16平方公里,功能布局为“一带五轴四园五区”;北片区11平方公里,功能布局为“一廊一轴四园两区”。三是拓宽渠道,不断完善融资平台。

  一方面,用好用活用足政策,通过出让土地、民间融资、向上争取、银行贷款取得建设资金,为产业开展、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科建公司投融资主体作用,利用高科建公司取得土地储藏,实施滚动开发。

  3、以工程为抓手,增强开展后劲。一是大力引工程。抢抓中部崛起和某某南开发开放历史机遇,突出引进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税收高的大工程、好工程,推动产业承接有序进行、跨越开展,努力形成“大工程顶天立地、小工程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二是努力争工程。强化“用好政策上工程,用活政策引资金,用足政策促开展”的意识,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走势,开发包装一批重大工程,积极向上汇报衔接,提高工程争取的成功率。落实责任,健全鼓励机制,在全区范围内营造领导带头跑工程、部门主动争工程、干部协力干工程的浓厚气氛。三是着力挖工程。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开展。对现有尚未改制出让或政府掌握的国有闲置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进一步盘活资产存量,激活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重点推进陶瓷厂、零某某水泥厂等企业改制步伐。

  4、以投入为重点,加快配套建设。一方面,创新建设模式。通过代建制,缓解了重点路网资金紧缺的问题,加快路网建设进度。现园区“四纵六横”路网全部成型,共拉通路基13.4公里,硬化9.63公里。通过实施BT、BOT等模式,紫霞商贸城、工业新城大厦和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同时多方筹资,实现投入主体多

  元化。春某某路、陶源路、紫霞东路建设大大加快,水、电、讯、公交、排污等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5、以效劳为保障,优化园区环境。一是理顺体制,优化效劳。在园区设立“一站式”效劳大厅,确保工程审批、规划、国土等重点部门权力下放到位,或落实并联审批制,对园区工程的规划建设审批,建立快速某某,专人负责,特事特办。二是健全机构,完善机制。成立企业效劳工作组,完善“一站式”、“一条龙”效劳工作机制,对投资商和入园企业从立项审批、登记注册、开工建设到投产经营实行全程代理、保姆式效劳。组建和完善高科园警务执勤室,成立高科园城管和控违大队,设立高科园司法所,为工程入园、建设、开展创造和谐平安的环境。三是整合资源,破解难题。整合各类资源,及时破解征地拆迁、控违拆违、劳动用工和工程效劳四大难题,为企业落户、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等环节创造良好条件,力促工程落地、开工、投产、达效。

篇四: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一、20**年商务招商工作形势1、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但仍面临诸多变数。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复苏进程缓慢曲折。一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另一方面,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引领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条件尚不具备。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难度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可能加剧。总之,今年世界经济形式仍然面临诸多变数,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复苏前景不可过于乐观,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2、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继续巩固,但结构调整压力明显上升。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有效地遏止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形

  式总体回升向好,增强了市场信心,为今年经济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呈现,体制机制改革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将进一步激发新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我省给郴州的先行先试政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我们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产业转移步伐一定会加快。但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扩大需求存在制约,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任务艰巨;“引进来”和“走出去”制约条件因素增多;贸易摩擦形势仍然严峻,结构调整的压力不断增大。

  二、2010年1-3月全县商务招商工作情况去年,我县的商务工作,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市乃至全省处于先进行列。在顺利通过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动态管理考核(排名第3位,前进了7个位次),继续荣获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称号的基础上,我们还争取到近500万元的无偿资金以及全省出口基地县、全省商务(内贸)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商务(外贸)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省获得荣誉最多的县。除我县外,我市仅资兴获得外贸工作先进单位一块奖牌。商务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市看好,为推动今年商务事业上新台阶

  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我们基础牢,部署早,商务招商工作开局良好,实现了开门红。1-2月份,实际利用外资337.4万美元,完成任务数6.4%,同比下降75%;实际到位内资2.2亿元,占任务数的14%,同比增长120%。

  1、招商引资开门见喜。项目开工多,签约多,大项目多。有金都汇、凯悦两个高星级酒店及湖南品川电子三个项目奠基开工;有桂阳贯耳(温州)工业园、湖南天心集团三万头原种猪场两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桂阳;有岳丰电子、联达电子、优真特电子、富翔电子、亚泰制鞋、成音电子等七个产业转移企业和大千建材等落户园区,以上项目合同金额达50亿元,其中桂阳贯耳(温州)工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同时还有装饰建材工业园、邢台玻璃、港华酒业、台湾永昌、永一佳鞋业、香港誉锋制塑、东莞电子玩具、香港润田制衣等多个项目跟踪在谈,力争年内签约并开工建设。

  2、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行动早、部署早,全面落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年初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与全县31个乡镇、80个县机关单位签订了《招承工作责任状》,落实了目标任务;二是针对当前引进企业用工多、招工难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用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制定了五项政策措施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切实为企业服好务;三是通过与省商务厅协调,将桂阳纳入了全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示xx县,每年可争取扶持资金100万元;四是积极协调市政府3亿元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贷款支持,力争解决标准厂房贷款8000万元。

  三、2010年商务招商工作打算

  (一)目标任务。全县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8亿人民币,新建标准厂房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000万美元,引进加工贸易企业10家。

  (二)工作思路。基本思路是“143”工作思路。以保持全省商务工作先进行列为目标,突出承接产业转移、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四项重点,力争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标准厂房建租、体制机制创新等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主要措施1、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一是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好已建140家农家店连锁经营,争取新配额,力争农家店覆盖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行政村。二是实施“家电下乡”工程。今年国家将继续实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并推行建材、电网、家政、物流等下乡工程,统筹考虑,综合推进,全

  面实行直补。三是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争取多进“双百市场工程”笼子,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上有所突破。

  2、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外贸工作。发挥“出口基地县”品牌效用,搞好石墨城建设,做大做强石墨产品出口产业。

  3、“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走出去”方面,除小分队常年外出招商外,大的活动主要有4月份省商务厅举办的承接产业转移粤港澳招商活动周,4月27日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东莞标准厂房招商推介会、6月省、市举办的台湾湖南周,7月21日省、市举办的上海(或宁波)招商推介会,8月集中招商月等。“请进来”方面,异地商会(协会)来桂考察、高端台商桂阳行(11月)。在区域上,要巩固珠三角、拓展长三角、放眼台湾岛。在产业上,要突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产业。特别要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引进力度。招商方式上,在坚持行之有效的小分队招商、大活动招商的基础上,要突出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年内要出台驻点招商工作方案)、以商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异地商会招商)。力争全年建立1个以上的驻点招商办事处,1个以上的异地商会。在招商项目

  上,要进行深度包装,做好项目计划书,实行有针对性的重大项目专题招商。

  4、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承担起优化发展环境的窗口作用和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去,特别是要围绕企业招工、标准厂房建设搞好服务,力争在通关条件、物流成本、外商投诉等方面有所作为。

  5、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力量,调整和完善机构,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要认真研究政策的系统性,加大优惠政策的配套力度,并用活、用足、用够“34条”。特别要认真研究制定提供足量的劳动用工的系列政策。还要加大督查考评、奖励兑现和专业队伍建设力度。

  内容总结

  (1)关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一、20**年商务招商工作形势1、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但仍面临诸多变数

  (2)特别是我省给郴州的先行先试政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我们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产业转移步伐一定会加快

  (3)“请进来”方面,异地商会(协会)来桂考察、高端台商桂阳行(11月)

  (4)在产业上,要突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产业

篇五: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有关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抢抓机遇夯基础

  承接转移促跨越

  —关于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东至县地处皖西南,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江进展轴的构成部分,三大产业组团有其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既是东至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主动作为、科学承接,确保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是我们务必认真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东至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战略,不断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初步走出了一条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快速进展的路子。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要紧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3个,规模以上项目61个,到位资金24亿元。2008、2009连续两年在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二类县前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学进展先进县”称号。

  (一)着力加强园区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在工业经济进

  展过程中,东至县经历了基础落后、进展速度滞缓的窘迫,也经历了“乡乡点火、村村冒烟”进展乡镇企业的艰难探索。工业经济有其自身进展规律,“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缺乏信息流、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等支撑,又浪费土地、原材料等资源,不能形成循环产业,建立不了产业集群,不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势必影响工业经济进展速度,影响全县工业化进程。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东至县着眼长远,审时度势,决定建立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2月省政府又批准设立了香隅化工园区。如今,东至县拥有两个省级工业园区与两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这在全省县一级当中是不多见的,为东至科学进展、加速崛起与实现争先进位、争创皖江经济强县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香隅化工园区按照35.5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规划设计,47.53平方公里进行建设性操纵。规划区分为硝基化工、农药化工、医药化工、生物花工、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区块,并规划有仓储、科技研发、机械维修、政务中心、后勤服务等功能区。园区现有入园企业43家,协议投资65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11家,全部建成投产可实现产能235亿元。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规划操纵面积35.57平方公里,分为西部港口物流区、中西部城镇商贸居住区、中东部中小企业板块、东部大工业板块四大区域板块,要紧进展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船舶制造与现代物流产业。现有落户企业54家,已建成投产43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以华兴钢构与强力机械为代表的金属加工及制造业,以龙溪麻油与金松棉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以蓝天虹与新国兴为代表的轻纺服饰加工业,以现在彩印与志博包装为代表的印刷包装业四大产业集群。东流、胜利工业集中区也在稳步推进。全县新开工项目、企业正逐步向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集中。

  (二)着力培养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力。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过程中,东至县始终坚持围绕产业招商、进展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突出化工、纺织服装与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以培养5000万元企业、亿元企业为目标,打造行业龙头,推进产业集聚,培养进展产业集群。以华泰化工、中山化工、广信农化、昌明药业为龙头,以香隅化工园区为依托,大力进展化工业,做大延伸硝基、医药、农药中间体产业链,打造化工100亿产业园。以东至华源、华瑞服装、新国兴服装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为龙头,以大渡口经济开发区、胜利、东流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培养进展1000万元、5000万元企业,5亿、10亿元纺织服装企业。以龙溪麻油、禾健米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进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香隅、东流、大渡口沿江岸线为依托,打造沿江40万载重吨造船基地。同时,以东至玩具总厂、信发齿轮公司为龙头培养进展玩具产业与机械加工产业,打造亿元企业,积极推进形成亿元企业产业群体。随着承接的有关产业不断向指定区域集中,东至县一批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重点,以大量有关中小企业为支撑,自主创新

  能力极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开始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以华尔泰、中山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0%以上;以华源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0%以上;以龙溪麻油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一五%以上。

  (三)着力完善基础条件,提高进展支撑力。长期以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大概难以逾越的逻辑悖论。一方面,经济进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而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资金投入,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近年来,东至县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破解要素制约。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有效财力,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完善全县园区、开发区内部基础与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全县经济进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加快县城建设,县城新区按照“北扩南进西跨”的进展思路,坚持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并举,政务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老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引江济尧”工程、县城垃圾堆场、污水处理厂与二中新校区、至德小学等一批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城市人居环境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政对接,创新担保方式,引导、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200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16亿元,比年初增加6.一八亿元,增长28.12%,比2008年同期多增加5.73亿元,为转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可能提供更多融资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多种

  途径解决用地指标不足难题。充分发挥丘岗荒地较多、开发潜力较大的优势,大力实施土地置换、复垦与未利用地开发。同时,按照相互支持、开发共赢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与石台县合作共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2009年,置换建设用地450亩,一八99亩未利用地获批,较好地满足了产业进展需要。

  二、示范区建设面临的要紧制约因素

  一是招商引资竞争日趋猛烈。当前,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仍以梯度转移为主,产业转移的规模与机遇期都是有限的,与广大中西部地区承接需求相比,差距巨大。在各地都将招商引资作为进展第一要务,竞争日趋猛烈的情况下,东至县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园区建设等方面没有特别优势,在各地纷纷提出“超常规”进展的形势下,各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突破性政策争相出台,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奖励招商、全民招商等形式不断翻新,往往是一个项目,多家争抢,因此,招商工作特别是招大商、招好商的难度很大。

  二是土地资源刚性制约日益凸显。示范区内建设项目的落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必定推动全县用地需求的刚性增长,县区土地指标由市里统一掌握,而2010年安徽省分配给池州市的用地指标只有2211亩,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紧张。同时,东至山多地少,通过多年土地整理、复垦,目前挖潜能力非常有限,尽管启动了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工程,但复垦成本较高且数量

  有限。

  三是产业承接平台亟待升级。2个省级园区拉开的框架面积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由于园区土地征用没有一步到位,大框架路网没有形成,园区路网、水电、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不仅满足不了承接产业需求,同时也增加后期开发建设成本。园区所在的乡镇城镇建设与为园区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园区企业提供配套的服务产业没有超前系统规划,统筹协调进展,与群众愿望依托园区进展镇域经济,促进地方经济振兴进展尚有差距。

  四是专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东至劳动力资源尽管丰富,但是素养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发达地区,具有产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相对缺乏,高科技人才更是稀少。多数园区生活配套设施落后,食宿、交通、购物很不方便,且本地企业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劳动保障不健全,与从业人员需求差距较大。因生活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进展前景等多方面原因,一些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五是进展环境亟需进一步提升。对先行先试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懂得不透、不深,出台的政策措施较多的是对上级政策的传达落实,新思路、新方法不多,特别是在建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方面探索较少,没有充分挖掘规划给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的政策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在进展理念、服务意识、机关效能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稳商、亲商意识不强,帮扶氛

  围不浓,部门服务意识与干部素养与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示范区建设的计策建议

  (一)围绕“承接”主题,切实抓好平台建设。一是加快规划衔接实施。加强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对接联系,尽快完成承接化工产业转移进展规划与农副产品加工业进展规划编制。同时加快推进机械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规划的编制,做好重大项目列入国家与省有关规划的争取工作。二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打造皖江商贸新城的规划要求加快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完成“一横三纵”19.8公里道路与中心城区、工业起步区路网工程,完成30万平方米以上安置房建设,提升开发区形象。加快推进香隅化工园区化工公用码头、火车站专用线、固废处置中心与仓储、物流、生活配套区与主干道路网建设,增强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三是加快园区扩容升级。年内完成香隅化工园区35.55平方公里总规编制、大渡口经济开发区35.57平方公里总规修编工作。加大香隅化工园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力度,争取尽早挂牌。同时,积极做好东流工业集中区扩容升级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升级省级开发区成功。四是加快配套扶持政策制定与争取。进一步研究制定完善与示范区建设有关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岸线开发、人才培养等有关配套政策体系。同时,加大省有关政策的争取力度,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方面,确保应有的份额。

  (二)围绕“转移”核心,切实加强招商引资。一是突出产业链招商。加强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等产业的重点推介与攻关,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同时,紧紧围绕东至县丰富的化工、岸线、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结合主导产业定位,立足大投入、高起点,委托有关合作对象、合作区域的权威机构,编制2-3个百亿元产业链,无缝对接、有效对外推介招商。二是突出以商引商。进一步创优投资环境,从投资者最需要的情况做起,变被动服务、等候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真正把服务送上门,同时严格落实已经出台的以商引商奖励办法,对县内企业引进县外客商来东至县新建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予以重奖,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园中园”招商。“园中园”招商是有效破解人脉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产业引进单一、资源利用粗放等招商难题的创新之举,加快推进广信工业园、中山工业园、华尔泰硝基产业园建设,同时精心策划,对外推介,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方式,承接产业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力争在“园中园”招商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围绕“示范”要求,切实打造进展特色。一是打造资源集约利用特色。按照“科学承接就务必集约承接而不能粗放地承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走“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项目配置岸线、岸线引领产业”的路子,严把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环境评价关,注重节约

  集约利用资源,注重加强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注重进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打造可持续承接的进展特色。二是打造产业进展特色。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吸引培养高层次产业、改造提升已转移产业的重要作用,实现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与结构升级的有机统一。积极引进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本地企业,引进资金、项目与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尽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品牌的优势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全县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打造园区进展环境特色。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建立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该办的事要畅通、难办的事要疏通、有矛盾的事要融通。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展。在项目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与融资渠道等方面,尽全力予以保障。

  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18:59:3310.6.202218:5918:59:3322.10.66时59分6时59分33秒Oct.6,226October20226:59:33PM18:59:33

篇六: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同脉共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报告

  同脉共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同脉共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年来,南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和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趋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创造与东部沿海地区同脉共振的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战略,借助开放之力、外来之力,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已有10余户生产型工业企业落户南部,来自浙江温州的中国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和金泰纺织有限公司,不仅到南部县分别投资上亿元,而且把总部迁往南部县,成为南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面猎猎大旗,引领着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招商提速的新航向。

  一、把握形势上同脉共振,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南部县委、县政府把握住这一机遇,果断提出了“围绕工业立支柱,坚持把工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的口号,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他们充分利用温州市对口帮扶南部的有利条件,进一步锁定主攻区域。县委书记冯斌、县长杨建华等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狠抓项目跟踪落实,促成“宇宙”、“金泰”两家企业的总部迁驻南部。宇宙家纺公司是全国跨区域的大企业,排行中国纺织行业老

  三,每年出口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美元,国内销售收入2亿多元人民币,产品主要有地毯和毛毯,年税利4000多万元。公司于20xx年2月25日投资1.88亿元入驻南部浙江温州工业经济区。20xx年,南部县以工业企业改制为突破口,吸引温州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整体收购了已经倒闭的南部县棉纺织厂,组建南部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企业总资产已达2亿元左右,公司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20xx锭发展到6万锭,滤布今年6月将达到7万锭。金氏集团拥有资产近6亿元,在四川省广元、自贡市,湖南省长沙市,新疆等地都有子公司。

  二、开放理念上同脉共振,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长期的实践证明,东部地区产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壮大的,如果开放理念不一致,产业承接就是一句空话。南部县积极实践“开放再开放”理念,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积极借鉴大英县嘲讽之中“异想天开”建成“死海”、遂宁市冷眼之下“无中生有”造就炼油厂的成功做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四个不论”:不论哪种方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确立了“四个有”:有你投资我铺路的胆量,有你赚钱我保护的气量,有你有难题我帮助的度量,有你发财我发展的雅量。树立“三种意识”:企业是上帝意识、纳税人是上帝意识、吃拿卡要是罪过意识。全县上下人人热情关心招商,个个积极参与招商,“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南部发展工业的决心坚如磐石,排除发展障碍的意志不可阻挡,任何部门对企业不能说不,只能说怎么办”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三、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每个县市都想分得一杯羮。而东部那些欲转移的企业,肯定只青睐在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的地方。南部县坚持“软硬兼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他们积极打造成渝3小时经济圈,全力加快建设南部工业园,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硬实力。他们坚持以硬措施治理发展软环境,构建“环境洼地”,全面提

  升招商引资软实力。牢固树立“环境立县”理念,坚持行政再提速,政策再优化,服务再细致,感情再浓厚,重点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扶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杜绝对企业“乱检查”和收取中介费,统一制作收费公示牌,做到收费有法可依,缴费心中有数。停收省市物价局取消的收费项目207个,降低收费标准5项,将28个部门的165项行政许可及收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对职能部门的“创满”考评,直接将问卷调查表发放到企业和服务对象手中,满意不满意,全由企业和服务对象说了算。县政协、县纪委对企业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由县委、县政府督促相关单位迅速整改。金泰纺织遇到难题时,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宇宙家纺有限公司与南部县政府签订合同时,南部县委、县政府召集了县级几十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协议中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当场拍板。为保证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如期奠基动工,县上组织40台车辆,施工人员移山填沟,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150亩。工商、质监等省管部门也牢固树立“部门工作之和就是政府工作”的观念,视外来企业为上帝,坚持24小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从细节入手,从情感着力,尽心竭力为外来企业服好务。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南部县,看中了当地的棉花资源,可是没有棉花直接收购权。经董事长金衍棉提出申请后,南部县工商局派出专人,层层报批,最终在全县设立了几个棉花收购点,解决了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的部分原料供给问题。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帮助外来企业与驻南部金融企业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去年,驻南部的金融部门8年来首次向本土企业贷款3000万元。金泰纺织有限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解决了扩能资金的缺口问题。

  四、效益追求上同脉共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落脚点。

  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裁判员和决定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革命中,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南部县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壮大产业优势。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宇宙家纺将把拓展国内市场和俄罗斯、东欧市场作为企业的销售战略重点。

  南部县在西部是一个很好的辐射点,整个南充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现,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从这里出发,可以就近占据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消费市场。1条毛毯从温州苍南运往这些地区,运输单价为5元,而从南部运往这些地区的运输单价是2元,同样的销售价格,在南部可以节约运费3元收入利润的腰包中。对于一个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的企业来说,这笔利润是极其可观的。与此同时,便于打通俄罗斯、东欧市场。在南部生产,不需要水路的辗转,不需要空运的麻烦,一上车从陆路可达东欧辽阔市场,运输费大大减少。以南部为总部,苍南为生产基地,原来的国外市场不会丢。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不仅如此,南充、南部纺织工业历史长、规模大,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资源。

篇七: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20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2)(初稿)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承接产业转移夯实经济支撑

  ——承接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按照省市“充分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部署,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两化互动”,依托成渝谋发展,对接沿海求开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年,我区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20年的1.8倍、3.3倍、5.8倍、5.5倍。20年以来,我区实际利用区外资金81亿元,年均增长32.4%,其中利用省外资金62亿元,年均增长35%;【据测算,20年招商引资占固投的60%,对gdp的贡献率26.4%,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20年全省为:招商引资占固投的31.5%,对gdp的贡献率为16.6%,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域经济排位中上升了

  15位(20年比20年)。我区积极承接汽摩制造、纺织服装、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引进了海特汽车、君格机械等9家汽摩机械制造企业,天赋军安、天亚盛邦等6家天然气化工企业,乾宏纺织、锦丽纺织等8家纺织服装企业。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7家,承接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占60%以上(总户数达29户)。

  一、坚持规划引领,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力

  (一)明确产业目标。在认真研究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宏观政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及区情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生态田园城市新典范、绿色经济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承接新高地”的总体发展定位,并以此确定了工业发展目标,即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汽摩、化工、通

  航等三大产业,打造三大基地,到20年,建成100亿园区1个,培育上市企业1家以上。发挥处于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优势,主动承接汽摩机械产业转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出八大支撑产业体系,“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的汽摩产业为其中之一),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汽摩机械制造基地;抢抓国省支持资源就地转化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及省:增强资源开发对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开发直接惠民;大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天然气盐卤资源优势(我区天然气储量达8000亿立方米,居第二位),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循环示范基地;依托机场迁建,抢抓国家逐步放开低空空域管制的机遇,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二)制定产业规划。树立“高端规划、顶层设计、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行政主导、专家论证”的原则,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先后委托中国汽车研究工程设计院编制了《XX市汽摩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主要产业链条:以整车为龙头,带动发动机及管理系统、尾气净化器、汽车仪表、制动泵、前后桥、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聘请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2编制了《天然气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主要产业链:以甘氨酸、1,4丁二醇、切割气、无水氯化物等产品为主的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委托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安居)通用航空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主要产业链条:直升机配套产品生产,直升机组装、运营,通航休闲等产业),指导产业发展。

  (三)完善布局规划。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要求,完成“两区六园”布局规划(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18.5平方公里,北城通航产业园区13平方公里)。在

  g318线和遂内高速公路

  之间布局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汽摩机械、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在遂安快捷通道和遂资高速公路之间布局北城通航产业园区(主要发展飞机组装及零部件制造、航空培训及体验等产业)。按照“办一个园区,建一座新城”的要求,产业园区预留不低于30%的土地作为综合用地,以满足园区居民生活等需求。

  二、坚持平台支撑,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

  (一)强化园区建设。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原则,近四年,累计投入约5亿元,用于“两区六园”建设,目前东城工业集中发展区,框架基本成形,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北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区也即将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力争20年园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

篇八: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豫政201765号)精神,结合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针对产业集群培育、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制订了“1236”两年提速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目标。全面实施“1236”提速计划,即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从业人员突破6万人。确保市产业集聚区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实现主导产业更加壮大、产业集群更加凸显、支撑配套能力更加完善、产城互动更加和谐的目标。

  二、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加速集群培育。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带动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实施超硬材料及制品、电力装备、车辆制造及零部件、不锈钢及制品、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电子电气、印刷包装等八大产业链发展计划,规划建设产业链项目50个,总投资300亿元。形成金刚石及其制品、电力

  装备、食品加工等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

  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不锈钢及制品、车辆制造及零部件等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的产业集群,培育新型材料和印刷包装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2、突出招大引强。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立足区内企业与国内外有关大型企业业务往来的关系,认真研究其投资动向、战略意图,采取以商招商、团队招商等形式,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以苏葛工业园为平台,全方位承接“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黄河富-士-康手机配件为依托,着力引进深圳等地精密刀具项目;以裕同印刷包装为依托,重点引进广东高档印刷包装项目;以现有汽车零部

  件企业为依托,盯紧沿海先进制造业,加快合作步伐;以雅图印通为依托,力争3D打印机项目落地;以长海不锈钢和宇龙联丰为依托,承接佛山、杭州不锈钢制品产业转移。两年内争取引进15个亿元以上项目,利用省外资金100亿元。

  3、加快项目建设。目前,共有工业项目65个,总投资达3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今年投产项目10个(投产项目累计达34个),在建项目25个,确定地块即将开工项目6个。重点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黄河工业园、总投资25亿元的超硬材料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森源电气

  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中森虎皇新型材料、总投资10亿元的新天地药业、总投资20亿元的众品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北京宏瑞电动汽车、总投资30亿元的包装材料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万顺ITO导电膜、总投资20亿元的不锈钢及制品产业园、总投资10.5亿元的农机汽配大市场等11个10亿元以上项目,争取早投产、早见效。加快雅图印通、巨霸建机等项目建设步伐。

  4、推进战略合作。按照依托基础、联合高端、强化联盟、系统运作的原则,引导企业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通过上项目,给本土企业注入发展资金、先进技术等要素,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抓好黄河集团与富-士-康投资50亿元的黄河工业园项目、世英机械与北京鸿瑞公司合作投资15亿元的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新世纪机电与北京天壕集团合作投资10.5亿元的年产1200万千瓦低压高效电动机项目、森源电气与德国西门子(中国)公司合作生产及销售电力保护产品项目、奔马公司与美国奥特易动力总成技术公司年产5万辆的混合动力汽车生产项目的合作与建设,力争全部建成投产。

  三、意见和建议

  1、产业方面。根据省市的要求和我市产业集聚区当前产业集群培育情况,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电气、不锈钢及其制品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

  原因:一是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装备制

  造和食品加工,我们只能按照这两个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电子电气和不锈钢及其制品产业可以纳入装备制造产业。二是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是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超硬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3个主营业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龙头带动能力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上下游链条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利于壮大集群规模。三是产业龙头企业黄河旋风、众品食业、森源电气等已完成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引进此类产业,可以带动本地链条产业配套升级、自觉转型。

  2、政策方面。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制造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