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7篇)

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7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20:55:06

篇一: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中心小学观看思政课总结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同上一堂党史课”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总结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和学校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9月29日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北主楼1304会议室观看总结活动直播。

  总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处倪熙处长致辞,随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开展说课活动、潮州市教育局和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进行经验访谈,活动还邀请了陈某某、储某某、汪某某、林某某、董某开展教研沙龙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教授作专题报告,最后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对大会进行总结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认真收看了活动直播,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次展示交流活动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引领作用。今后,要把活动总结优秀课例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篇二: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

  作者:王新刚,郭宏洋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06期

  [摘要]在中小学的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呈现出散点零碎分布、认知教育偏多、递进层次内隐等特点。在思政课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就是要树立大教材观,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通过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102-06[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针对当前在中小学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2],为在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施教依据与政策支持。因此,分析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解决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学各个学段的问题,对把握育人导向、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呈现

  统编新版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针对劳动教育弱化甚至缺位的问题,加大了劳动教育的比重,使劳动教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教材内容中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才能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劳动教育的内容散见于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新版“思想政治”教材之中,具体见表1。

  二、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分析

  分析统编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整体上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置比较科学,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还呈现出散点零碎分布、认知教育偏多和递进层次内隐等特点。

  (一)主题内容充实丰富,但散点零碎分布,系统性有待加强

  统编教材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且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生活领域的日益扩大,涉及的教学主题逐渐丰富,讨论的内容逐步加深。内容涵盖个人服务、学校(班级)、家庭、家乡(社区)、社会等不同生活领域,涉及历史、当下、未来等不同时空维度[3],包括劳动“知”“情”“意”“行”多个方面。然而,相比较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劳动教育的专题教学课次相对较少,呈现散点式分布、内容零碎等特征。它大多寄托在正文部分图片和少数配套栏目中,集中展现的篇目相对较少,系统性有待加强。从小学低年级的整理个人生活起居,到小学中高年级的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再到中学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项教育内容,均散点式分布于不同学期中,有一部分呈现的还不明显,镶嵌于其他教育话题当中,教育者难以发现。尽管这种教学设置是基于学生的生活逻辑、感知顺序,但是也体现了在思政课中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呈现不足的问题。在学生生活中零星的“点式”教育,使得教育内容之间缺少系统的逻辑结构,容易被教育者忽视,难以达到系统施教、整体推进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学习活动设计,但认知教育偏多,实践性有待加强

  统编思政课教材整体上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建构,以“单元”呈现出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以“正文”展示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以“栏目”体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本身[4]。这种教材设计固然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但它所承载的教育内容还有不完善之处。就劳动教育内容而言,认知教育比重较大,劳动实践操作内容相对欠缺。据统计,以实践活动形式展现的劳动教育内容仅占11.6%,正文说理及其他栏目展现的内容却高达88.4%。尽管“交流园”“活动园”等栏目内容在一定角度上也可归类为实践活动,但这类实践活动仍以讨论交流为主,不属于真正需要实际动手的劳动实践。可见,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偏重于劳动认知。固然,思政课不是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当前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中,仍需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学生生活中具体的、鲜活的劳动实践。劳动价值的培养与劳动实践不应当割裂,只有紧贴实际地将认同劳动价值、分享劳动经历、训练劳动技能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劳动,进而持之以恒地践行劳动。

  (三)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但递进层次内隐,衔接性有待加强

  统编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一些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反复探讨,教育内容整体上呈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架构,对于同一类型的劳动内容,教材针对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层次和要求,由浅入深,由己到人,由生活到生命,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比如,针对家务劳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侧重于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小

  学中高年级要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簡单的家常餐等,理解并主动承担个人的家庭责任,激发家务劳动背后的责任意识;初中阶段则结合责任话题,分析承担劳动的责任,在劳动中践行自己的责任,增强担当尽责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从低学段的劳动教育启蒙,到中学段的劳动习惯养成,再到高学段的劳动价值认同、劳动精神培养,围绕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及不断加深的思维水平,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逐步从外在行为表现上升到内在价值认同。然而,逐步递进的层次线索隐含在不同学段之中,内隐而非外显,对教师纵向理解和准确把握其间的衔接关系带来一定困难。另外,通过对内容系统梳理还可发现,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有内容断层的现象。总体上小学阶段的内容较为全面,涵盖面较广,可以打牢教育基础;初中阶段主要立足于社会领域讲公益劳动等内容,内容量有所降低;高中阶段主要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理论阐述较多,涉及内容更少。从整个中小学阶段来看,教育内容有虎头蛇尾、前重后轻的倾向,分布不够合理,与学生身心不断成长和劳动能力逐步增强的现实不够匹配。

  三、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提升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就是要树立大教材观,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通过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以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一)树立大教材观,提高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

  一是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意见》明确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6]。新修订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也在课程目标要求、教学理念与内容设置等方面对劳动教育予以考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认清大形势、了解大背景、树立大思维,对在思政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二是系统分析思政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中小学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多项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内容交叉呈现、相互融合,一个教育主题涵盖多类型教育内容,某一类型教育内容穿插分布于多册教材中,是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握的基本情况。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散点零碎分布的勞动教育内容,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进行理性认识和整体处理。三是逐步增强落实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不单纯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而是立德树人的综合性关键课程。其中,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意。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在思政课中落实劳动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课程总体目标与要求,有侧重地拓展劳动教育内容,避免劳动教育内容落实不到位问题的发生,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二)聚力教育目标,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

  一是系统研究掌握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打下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认识劳动对人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发挥集体备课、协同备课机制,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系统研究。准确掌握教育实施的目标要求,明确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在梳理脉络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教育内容的建构逻辑,要在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思路,在微观上吃透教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插图,对任教年级的相邻年级的教育内容也应有较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落实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实施的针对性与衔接性。二是注重加强教学沟通协作。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多方沟通协调,形成协同效应。教学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课上课下沟通,线上线下沟通;教师层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还要保证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以及各学校间有针对性的沟通。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问题及经验心得等,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共同提高教育落实的实际效果。各中小学校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学沟通协作工作,要为多方沟通协作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大力支持,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三是善于借用多方资源合力。《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强化综合实施”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7]。《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8]。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除了用好教材资源,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之外的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师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教室、学校、社区、祖国、世界等环境资源[9]。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有效填补教材话题空白,使各领域内容话题得以连续。例如,家庭生活能让学生可观可感可学,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劳动实践的机会,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家务劳动技能。系统利用社会中各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三)不断探索创新,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

  一是拓展教育主题内容。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具体到某个年级的教材略显单薄,甚至部分年级的教材都没有涉及,且教育主题点状布局,逻辑衔接性不充分。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话题内容,拓宽教育的场域范围,注重加强与劳动及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的配合协作,善于搜集使用反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影视资料等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熏染作用,真正让学生手脑并用、入心入脑,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纲要》指出,“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提出了“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具体方式[10]。思政课教师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灵活选用,进一步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比如善于举例、巧作比较、引用经典、借用网络等,组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活动。避免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或者抽象的理论讲解,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统一,使二者配合衔接、相得益彰。还要关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

  度因素,不能只关注教育结果,要善于发掘劳动教育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弘扬劳动精神、继承优良传统的教学活动。三是落实教学总结评价。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善于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与差距,不断积累好的经验与做法,在总结中求提高、促发展。要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将劳动教育日常表现作为评价劳动素养的重要参考,注重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加大劳动精神层面的考核认定比重,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探索完善思政课中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合理正确运用教育考评结果,积极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等功能。要注意改掉“只教不总结、只教不考评”的错误做法,认真克服“劳动教育无关紧要、考不考无所谓”的惯性认识,真正形成教学实施过程的闭合回路和整体效能。

  三、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提升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就是要树立大教材观,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通过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以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一)树立大教材观,提高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

  一是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意见》明确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6]。新修订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也在课程目标要求、教学理念与内容设置等方面对劳动教育予以考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认清大形势、了解大背景、树立大思维,对在思政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二是系统分析思政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中小学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多项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内容交叉呈现、相互融合,一个教育主题涵盖多类型教育内容,某一类型教育内容穿插分布于多册教材中,是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握的基本情况。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散点零碎分布的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进行理性认识和整体处理。三是逐步增强落实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不单纯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而是立德树人的综合性关键课程。其中,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意。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在思政课中落实劳动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课程总体目标与要求,有侧重地拓展劳动教育内容,避免劳动教育内容落实不到位问题的发生,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二)聚力教育目标,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

  一是系统研究掌握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打下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认识劳动对人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发挥集体备课、协同备课机制,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系统研究。准确掌握教育实施的目标要求,明确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在梳理脉络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教育内容的建构逻辑,要在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思路,在微观上吃透教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插图,对任教年级的相邻年级的教育内容也应有较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落实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实施的针对性与衔接性。二是注重加强教学沟通协作。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多方沟通协调,形成协同效应。教学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课上课下沟通,线上线下沟通;教师层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还要保证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以及各学校间有针对性的沟通。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问题及经验心得等,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共同提高教育落实的实际效果。各中小学校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学沟通协作工作,要为多方沟通协作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大力支持,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三是善于借用多方资源合力。《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强化综合实施”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7]。《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8]。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除了用好教材资源,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之外的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师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教室、学校、社区、祖国、世界等环境资源[9]。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有效填补教材话题空白,使各领域内容话题得以连续。例如,家庭生活能让学生可观可感可学,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劳动实践的机会,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家务劳动技能。系统利用社会中各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三)不断探索创新,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

  一是拓展教育主题内容。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具体到某个年级的教材略显单薄,甚至部分年级的教材都没有涉及,且教育主题点状布局,逻辑衔接性不充分。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话题内容,拓宽教育的场域范围,注重加强与劳动及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的配合协作,善于搜集使用反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影视资料等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熏染作用,真正让学生手脑并用、入心入脑,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纲要》指出,“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提出了“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具体方式[10]。思政课教师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灵活选用,进一步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比如善于举例、巧作比较、引用经典、借用网络等,组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活动。避免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或者抽象的理论讲解,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统一,使二者配合衔接、相得益彰。还要关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因素,不能只关注教育结果,要善于发掘劳动教育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弘扬劳动精神、继承优良传统的教学活动。三是落实教学总结评价。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要及时总结、善于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与差距,不断积累好的经验与做法,在总结中求提高、促发展。要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将劳动教育日常表现作为评价劳动素养的重要参考,注重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加大劳动精神层面的考核认定比重,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探索完善思政课中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合理正确运用教育考评结果,积极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等功能。要注意改掉“只教不总结、只教不考评”的错误做法,认真克服“劳动教育无关紧要、考不考无所谓”的惯性认识,真正形成教学实施过程的闭合回路和整体效能。

篇三: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完整版)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意义

  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及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情回忆了自己初中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事迹的一堂课。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更要重视为学生开设理想信念教育课。因此,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政策依据和重要遵循。《意见》的颁布,对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任务、明确新目标。

  二、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本学校的思政课程实施现状,通过制定调查问卷《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调查问卷》来了解。本问卷共包括19道题,基本上包括了小学中年级思政课实施现状的各方面。通过对现状的了解从而发现我校在思政课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

  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我校的思政课实施效果,将思政课作为重要的课程纳入小学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提升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做准备!

  三、调查结果

  本问卷在校共发放一百份,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问卷有效回收为98份,回收率为98%。本问卷主要对小学中年级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各班级。

  总体来说,本学校的思政课程实施基本达标。当问及“你认为思想品德重要吗?”时,81.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很重要,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的意识较强。从思政课设置方面来看,本校几个年级都设置了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思政课,每周的思政课节数基本能达到2节。

  从课堂教学方面来看,当问及“你认为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当问及“你所看到你们班的思政课课堂气氛主要是:”时,选择课堂气氛活跃的学生占44.1%,选课堂气氛一般的占38.5%;选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占17.4%,说明整体的思政课堂气氛较好,但也存在问题,还需继续提升思政课堂气氛。当问及“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发言情况”时,只有18%的学生会每节课发言,52%的学生会对感兴趣的问题发言,18%的学生一学期会发言2~3次,只有2%的学生从来不发言,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很愿意发言,积极参与课堂,主要是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付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能与兴趣相结合。思政课在实践方面较少,几乎没有相应的课外参观、调查访问等实践内容。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方面还是不错,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从学校方面来看,当问及“你认为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如何”时,91%的学生认为很重视,说明学校在思想品德课方面重视程度较好。在考试方面,思政课考试较少,应加强此方面的设置。在教师队伍方面,发现专职的思政课教师较少,都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进行代课,缺乏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面对以上调查结果,我做了如下的原因分析。

  四、原因分析及对策

  其一,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很片面,对思政课不重视,其实通过现场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还是挺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能给它们指引做人做事的方向,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另外一方面,学校也应充分重视品德课,对学生的行为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也能奠定基础。其二,学校在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水平千差万别,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其三,思政课教学形式缺

  乏多样性,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不是太好,应将强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古语说:“术业有专攻!”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加强,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和相应的学习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的思政课教师。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将思政课的应有意义发挥到极致,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四,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比较困难。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培育。比如进行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观看,并写观后感。从而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小对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还可以组织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歌朗诵、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总之,思政课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不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方面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要求,为祖国的更进一步繁荣富强贡献教育者应有的力量!

篇四: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中小学思政课

  中小学思政课是一门必修课,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思政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新的政治发展,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思想认识新的政治。

  思政课不仅仅强调学习理论,也重视实践。在思政课程中,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如何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学生还可以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组织,通过讨论、参与实践,培养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

  此外,思政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并积累政治知识,接受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国家政策,促进社会文明和国家建设,加强公民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程是中小学生学习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政治,掌握政治理论,加强对宪法、法律和政治制度的了解,培养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国家政策制定和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为未来的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要发挥思政课程的积极作用,必须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积极配合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教育机制,扩大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增加课外活动,提高

  -1-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从而开发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

  社会要参与学校思政课教育,及时发现学校的学生参与思想教育的情况,及时调整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做好政治教育的指导,以及参与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教育的价值,更加深刻地体会社会主义的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念,为社会和政治发展培育更多的可靠的力量。

  综上所述,中小学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全面的实践教学,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促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积极联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对学生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促进国家社会进步与发展。

  -2-

篇五: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的安排、落实及取得成效情况说明报告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的安排、落实及取得成效情况说明报告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1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2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实现网络全覆盖,全部采用使用“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学习通”慕课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综合考核,利用手机软件实施信息化考勤,提高课堂效率。

  各个中小学校利用各种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军马河一二小、丹水一二小元宵节组织学生做花灯,回车一二中、田关一二小五一节开展爱劳动传美德活动,莲花小学、城区一小,六一儿童节开展“拥抱新时代,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入队仪式及儿童节庆祝活动,城区一二中、五里桥中学国庆节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祖国历史及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篇六: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第40卷第11期2020年11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Vol.40,No.11November,2020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北京1(00082)汪瑞林摘要:中小学阶段,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学科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学科课程二者相互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小学学科课程应多维度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价值导向、文化传承、品德养成及科学精神培育等方面,实现学科课程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中小学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有机融合、联系生活、实践探究的教与学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功能,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关键词:中小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0)1100770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同时,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1]程全方位育人。此次最高规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习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给教育界提出了两个课题:一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二是如何在各学科的课程及教学中融入、渗透、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和要求。前者是“思政课程”问题,后者是“课程思政”问题,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互补互鉴,才能发挥整体育人的效果。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政课程”研究和探讨较多,而对“课程思政”“问题则鲜有深入思考。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相对思政课建设,这是一个新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高校在2014年正式提出来,提出这一概念是为了探索解决思政课程与高校通识课、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的现象。教育界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各学科课程应从哪些方面体现思政的功能与价值,课程思政应采取什么样的实施方式等,尚缺乏深入的·77·作者简介:汪瑞林,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主编,编审,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小学德育及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七: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

  

  中小学思政课

  中小学思政课是指在中小学期间增加一门思政课程,以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思政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拓宽了学生的政治思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政治素养,培养其政治意识、发展其政治理论水平,扩大其知识面,深入学习政治知识。思政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政治知识,还让学生学习政治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政治道德学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

  此外,思政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实践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比如,在大学生活动中,学生可以参加某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比如发起自己的学习小组,以实践学习为主;在中学生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全国政治知识竞赛,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政治观点的交流。

  思政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考资料,比如课本、研究报告、新闻访谈、政治素描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通过加强思政课程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激发政治学习的热情,养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他们身为公民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未来栋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1-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开设思政课程,对于提高中小学生政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