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9篇)

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9篇)

来源:共同富裕 时间:2022-12-09 02:10:02

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9篇)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  研讨发言材料4篇  “我宣誓,做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热爱祖国。”庄严有力的声音在五星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9篇)

篇一: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

  研讨发言材料4篇

  “我宣誓,做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热爱祖国。”庄严有力的声音在五星红旗下久久回响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开场白不禁让人心潮澎湃,为祖国的沧桑巨变而惊叹。望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听着雄壮的国歌。心中想了太多太多:我有多久没有这样认真的看过国旗了?又有多久没有仔细听过这曾唤起无数人爱国情怀的国歌了?此刻,我深深爱上了我们的国旗,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鲜艳。同时,我也深深爱上了我们的国歌——世界上永远最美的旋律。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爱国的热情,泪珠竟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感动了?不!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被唤起的爱国心,埋藏在心底已久的爱国心。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像人已经把物质享受作为他们追求的。爱国仿佛成了一个陌生的词语。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发生在去年的暑假里,我和爸爸去洛阳旅游。在途中休息时,我们趁机出来吹吹风,活动活动,赶了几小时的车也累了。刚下车,就在不远处看到一个跑着的年轻人,身上滚落出了一枚金灿灿的东西。紧接着又从我的脚边滚去,好大一会儿,它才停

  止“转动”,我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呵!原来是一枚五角硬币,如果真要找到一些词语来形容,在我男孩里首先闪过的就是“脏”!

  它实在太脏了,周围全是黑乎乎的。而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异常耀眼的国徽。这时那名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真是傲慢,看也没看便毫不犹豫地从他自己那枚脏兮兮的硬币上踩了上去。刚开始我也没在意,如今谁又会在意那枚小小的硬币呢?这时,一个与众极不和谐的声音传了出来。“同学,你丢失并踩踏了中国人的尊严!”我探身打量着这位人——一副大学生模样,身着与时尚根本沾不上边的学生装。

  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透露出坚定和正义。现场出现了片刻的沉寂,不知突然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响成了一片。而那名时尚的年轻人在掌声与大家的目光之中,捡起硬币红着脸灰溜溜的走了。

  祖国啊,我们青年一代不会忘记了你的养育,在你的呵护下,我们茁壮成长。请相信,中国未来的生力军会将“中国”这两个闪闪的大字刻入人类历史的光辉史册。然而我们也深深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一颗爱国心永远胜于一切!

  12、进一步夯实工程质量基础。持续巩固和深化工程质量安全三年提升行动成果,全面落实“两书一牌”制度,强化监督执法检查,进一步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加强房屋市政工程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管,深入开展混凝土质量专项整治和建筑工程海砂专项治理行动。完善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机制,开展全市房屋市政工

  程施工质量投诉问题调查分析及处理机制课题研究。(牵头部门:市质量中心、市建筑中心,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3、突出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严格落实《关于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的实施意见》,强化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落实,要求在申请竣工验收备案时提供工程质量保修书等材料。(牵头部门:市质量中心,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4、深入推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全面推进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督促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指导施工、监理单位编制企业版手册、标准化图册等,形成完善企业手册体系。结合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切实强化全市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的落地执行。(牵头部门:局质安处、市质量中心,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5、持续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创新实践工作。继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和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试点工作,适时总结有关经验,全面推广成熟做法。(牵头部门:局质安处、市质量中心,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6、积极发挥优秀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遵循公开公正、优中选优的原则,持续规范开展国家、省、市优质工程奖评选工作,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评选占比分值,引领带动全市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深化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为我市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牵头部门:市建筑中心,

  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17、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监管工作。一是守住质量底线,

  狠抓混凝土质量(含违规海砂)管控,落实混凝土质量专项抽查和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开展混凝土质量专项抽查;二是定期组织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培训、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巡讲、业务能力考评和岗位考核等工作,提升监督队伍建设水平;三是采取“四不两直”、飞行检查等方式,不定期抽查全市监理、检测单位工程质量工作情况以及全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工作监管情况;四是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综合报告制度。持续加大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地基基础工程检测监管;五是积极组织参与全省检测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多层次检测能力验证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工程质量和品质不断提升。(牵头部门:市质量中心、市建筑中心,配合部门: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20__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我中队全体人员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保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得到了学校各位领导的首肯与大力表扬。

  一、工作中“在人员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的情况下大家都能克服一切困难。

  严格把关,能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去办、去做、去干。能不折不扣的完成学校领导所布置的各种任务。例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和政府机关在我校召开各种会议,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以及学校后门因修路而又开了一个东大门和12月8日夜间死了

  一个学生的特殊情况下,我中队全体人员都能做到在岗在位,既防上访,又防新闻谋体,还得防闹事人员。大家都能做到严格把关认真负责,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平时的工作中还遇到了一些社会人员及学生家长甚至还有个别老师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但同志们都能做到尽量克制自己,避免发生冲突,尽量去说服他人同时也说服自己,努力使自己能心平气和的去做出解释工作。

  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中队始终坚持每周不少于一次中队例会,一次集中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周一至周五的训练制度,真正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大家都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统一,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氛围。在文明执勤中,大家出都能统一要求、统一着装,做到文明礼貌,虚心待人、热情大方,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大家思想还不够稳定,工作态度还不够积极,工作方法还不够灵活,行为语言上还不够到位。

  

篇二: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乡镇关于2022年上半年构建共同富裕

  工作总结范文

  一、深化基层治理新体系,守牢平安底线(一)推进除险保安行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深化完善网格责任捆绑体系,建立微网格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大攻坚行动,成立工作专班重点确保出租房、老旧危房查无遗漏;加快推进防汛防溺水预防工作,做到前期宣传后期巡查,实行专项工作百日攻坚,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加快推进非国标电动车淘汰置换工作,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管理水平,已累计完成淘汰置换X辆。(二)调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信访案件。积极处理信访回流件,成立专班小组攻坚信访积案。推进优化“三率”工作,及时处置解决电话投诉件,着重提高__信访满意率。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周一接访”“驻村干部周周夜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上半年共接访群众X人次,历史遗留问题跟进X件,解决X件,截止目前我镇依然是0进京访、0赴省访。(三)攻坚大综合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队伍管执法。X镇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试点推行以来,聚焦“执法事项划转、执法队伍重组、执法系统重塑、执法流程再造”四个关键,着力开展基层治

  理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实行各单位“常驻+轮驻”相结合的模式联合办公,执行“综合查一次”行动建成,X镇智慧治理集成中心,实现综合监管执法事项100%上平台,配套制度X件,赋权事项数量X项,共有执法队员X名,联合执法X次,开展综合查一次工作X次,共计发现问题X个,出具整改通知书X份。

  (四)守好疫情防控安全线,打造先锋模范。积极响应“五线比拼”行动,出台党员干部激励“七条举措”。组建疫情防控工作专项考察组,开展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X轮,走访督察小门和卡点X多个,排查出问题点位X个,查处整改问题X个。建立集中隔离点临时党支部,树立党员防疫先进典型,顺利承担全省集中隔离任务X批次X人。被评为“X市级防疫先进集体”。成立疫情防控数据处理专班,确保防疫数据及时准确得到反馈处理。结合大数据清单式推进疫情防控人员、数据排摸,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实行党员包干责任制,确保人人有抓手、事事有回应。

  二、打造稳进提质新路径,狠抓重点项目(一)推进医械小镇扩容提质项目。X县医械小镇两村搬迁开足“马力”上紧“发条”,选派多名年轻干部深入重点项目一线攻坚破难,公告日起半个月内100%完成X户协议签订工作,征迁组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腾出X亩产业发展用地,抢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契机,助力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开展项目攻坚擂

  台赛,压实干部责任,清单化推进医械项目招引,一季度__医疗器械总部__等X个项目顺利开工,总投资约X亿元。X家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X%,在全县走在前列。到2025年,将医械小镇建成“百亿级园区”。

  (二)推进工业小微园规划提升。小微园主要建设“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印刷包装产业平台,X挖掘产业新增量,实施工业低效用地集聚再利用专项行动,改造提升X多亩集镇区老旧工业点,目前一园X亩的印刷包装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__包装公司跻身规上企业。

  (三)推进耕地垦造和建设用地复垦。深入推进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地块,对立项区块成立攻坚专班强化推进政策处理,实现土地盘活。推进X亩建设用地复垦,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X万元;X县垦造耕地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第二次现场会暨“三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部署会在X召开,已完成X亩耕地垦造项目立项,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X万元。

  三、构建共同富裕新图景,夯实民生根基(wWw.__.cOm转载请注明)

  (一)创新推进片区共富,规划中部统筹片区发展。以“一轴两带一心四区”为主线统筹规划中部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联动,以X为中心结合“四个__”打造具有特色发展格局的中部统筹片区,谋划集片区工业、农业、社会治理、公共设施等于

  一体的规划蓝图。把集镇区作为全域旅游的主战场,不断优化集镇功能和旅游要素配置,开展集镇核心区城市设计,谋划网红风情街区、小镇城市客厅、“市井长巷”旅游休闲项目,预计年内初步形成高端度假酒店集聚区、如__特色夜游区等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

  (二)打造党建联盟“四五六”共富体系。坚持“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先后组建环神__大花园、医疗器械小镇、小微园区、高效农业等X个党建联盟,全面覆盖辖区内X个行政村(社区),并通过深化“六个不闲着”做法,打造了党建联盟“四五六”共富体系【“四”即党建联盟“四联机制”,“五”即五大标志性共富工程,“六”即六个不闲着拓展深化】,以联盟的力量齐抓片区共富。如将“__大农”品牌融入高效农业党建联盟,今年3月份开出首家线下旗舰店,发挥联盟力量推广__大农,构建仓储基地,进一步谋划一体化包装加工销售服务,成为共富工作的新亮点。

  (三)积极探索全民共富新路径,建立共富宿集。实地考察共富工坊项目,结合X实际以点带面建设制作工坊,以新促改拓宽共富路径。发挥地理优势谋划X村特色旅游度假中心,吸引经济薄弱村入股,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带动村庄消贫致富。积极落实农创客帮扶工作,谋划X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依托院士之家发扬“院士经济”。

  四、瞄准全域美丽新格局,扛起窗口担当

  (一)深化环神__示范带“微改造、精提升”。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创建景区村庄,加快发展民宿集群。目前,成功创建X个景区村,今年目标打造X个美丽乡村精品村,X个未来乡村。全镇共开出民宿(农家乐)X户,床位数X多张,户年均收入达X万元以上。全省“微改造、精提升”现场会在X村顺利召开,环神__沿线三千多亩油菜花竞相盛开,形成了大美X的美丽田园风光带。

  (二)推进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工作。X村作为省第一批未来乡村试点已建成主体建筑文化礼堂,构建绿道水街建设连通村内民宿前水系,谋划未来农场建设,完成数字化建设智能手环购置、智慧停车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等。着力推进X村未来乡村X小镇研学营地建设,已完成X%。

  

篇三: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论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

  班级:学号:专业级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当今我国不仅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有着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那么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如何看待共同富裕?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制度改革、科学发展

  1社会主义本质1.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提出邓小平曾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1】富裕。”这一科学的论断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1.2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的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2两极分化2.1我国两极分化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西部差距、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逐渐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十倍,为世界最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已超过十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不到2%,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却占40%以上。如此令人感到反差的数据,是不是说我们的“共同富裕”理论只是一场空谈呢?是不是说我国现在的发展方向正与“共同富裕”原则背道而驰呢?是不是说“共同富裕”思想并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呢?2.2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2.2.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自北向南,从东到西,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2.2.2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2.2.3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2.2.4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3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3.1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这种“富裕”是一种普遍富裕,是允许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带后富的形式,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安定;才能增加老百姓手里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享受型物质资料消费所占的比例;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2在分配上敢于承认差别,在发展上鼓励先富。邓小平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

  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3】本质的一个东西。”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

  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要培育人们回报社会的思想,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4.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它。纵观历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得美好!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13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篇四: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经典范文篇一

  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推动共同富裕,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色。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浙江建设示范区,这对浙江而言是重大光荣使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的国有银行,建行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一马当先,义不容辞!乡村振兴卡为乡村人民免除部分费用,减轻百姓负担;裕农通把建行的金融服务送下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助农贷,为农村创业群体提供便利,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电子医保、住房租赁。。。。。。等等一系列举措接踵而至,积极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添砖加瓦!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经典范文篇二

  20xx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拿出敢死拼命的劲头,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战者们要发起最后冲刺,保持志在必得的信心,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自我加压、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脱贫攻坚决战的“硬骨头”;,为让困难群众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

  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落实。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打到后面越难,需要攻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现面对的都是最为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因此,扶贫脱贫更要主动出击,各个击破,其力度必须更大,措施也必须更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方式难以奏效,必须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变“模糊”;为“精准”;,由“漫灌”;到“滴灌”;,弄清贫困之症,瞄准靶向治疗。面对决战剩余的“硬骨头”;,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要切实静下心来,从容应对,多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做实。

  党员干部要凝聚责任担当,做好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战役,各级党员干部都是“脱贫”;的中坚力量,是能否脱贫的重要“关键”;。越到决战决胜时刻,各级党员干部就越要有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在

  战场上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跟前,要孕育党群干群鱼水情的“沃土”;,丢掉“官腔”;,扔掉“官架儿”;,常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帮助群众消除贫困。

  把准“穷根脉”;,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越往后,“骨头”;越难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必须找准穷根,扶到点上。脱贫攻坚已进入“绣花”;阶段,不仅要“精、准、细”;,而且还要“真、实”;,要因人因户施策,注重细微、细节、细心,对标落实不走样,防止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坚决反对走马观花,“一刷了之”;“一入了之”;等形式主义。要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以“网格式”;精准摸排,找准每家每户贫困致贫原因,获取最原始的数据。要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创新各种政策措施;

  要根据摸排调研和分析结果,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施策,不搞“大水漫灌、吹糠见米”;,把准“穷根脉”;,并对症下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经典范文篇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的意见》中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指向明确,旗帜鲜明。建党百年之际,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紧握风云时代“交接棒”;,奔赴伟大复兴“大考场”;,以“三心”;蕴“三气”;,为全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客观情况,广大驻村干部作为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敢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充分诠释公仆底色的形象担当,树立引领基层前进的标杆风向。正所谓,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之时,广大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甩开膀子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事之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做事之情,永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谋事之志,勇担当、善作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

  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信心,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在城市化大力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步推进、2小时城市经济圈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人才差异化、中心城市人才虹吸现象在不发达县市,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小乡村也有大特色”;。广大驻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底数,理清制约发展短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在环境资源上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科技创新上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谋新方、出新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产业链,在人在引进上结合人才需求梳理清单,选派精兵强将,响应政策号召,给足权能信任,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养得出人,全面联动,多点开花,使资源适配产业、科技带动效能、创新引领人才,于大局上开新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

  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恒心,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驻村干部要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牢牢记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民心所向,慎思明辨、知重负重,时刻保持“大道至简,行胜于言”;

  

篇五: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2022最新大学生聚焦共同富裕工作总结素材

  高校生聚焦共同富有工作总结篇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价值追求。共同富有重在共同,贵在高质量。要让共同富有的道路越走越稳、越行越宽,就应当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步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站稳人民至上立场,方能确保共同富有不跑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有的根本就在于满意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项需求,不断提升人民华蜜感、增加人民获得感、保证人民平安感。回望百年,无论是在悠悠南湖之畔立下献身中华的誓言,还是在巍巍井冈山上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无论是在庄重天安门上发出民族崛起的宣告,还是沧沧南海之滨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至上刻在心中、扛在肩上,取得了宏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厚的阅历。也正是因为把人民群众当作最深厚的力气源泉、把群众路途当作最重要的致胜法宝,我们党才能乘风破浪、风雨无阻,在浴血革命、艰苦建设、大胆改革中,团结带领中华亿万万儿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动中

  国特色共同富有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步调,方能确保共同富有不打折。博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发展才是硬道理,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真的共富有。共同富有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既要实现钱袋子鼓起来的看得见的显性富有,又不能忽视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看不见的隐性富有。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的共同富有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富有。这不是先做蛋糕再分蛋糕的问题,而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同步推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问题。而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共享当作根本目的、创新当作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走开放的必由之路,才能持续的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拿出久久为功的韧性,方能确保共同富有不松劲。立志欲坚不欲锐,胜利在久不在速。当前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旧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妙生活的希望亟待满意,共同富有工作的长期性、艰难性、困难性也就不言而喻。因此,实现共同富有必定是一个按部就班、日积跬步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搭,唯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依靠苦干实干的冲劲、稳中求进的务实、水滴石穿的韧性,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共同富有是全体人民的百年期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是何其艰难,然而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百年风雨都走过,又何惧前方征途险且长!

  高校生聚焦共同富有工作总结篇二作为一名建行青年,我认为在实现共同富有方面,建行将接着坚持三大战略,顺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落实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普惠金融和住房租赁双轮驱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改革,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目标,以金融担当助力打开浙江实现共同富有的实践通道。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供应更加精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才智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夫富有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有实现新突破。青少的我们充溢朝气与活力,是初生的太阳,是五月的

  花海,是将来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有示范区的生力军,要为谱写浙江省更美妙的明天而拼搏奋斗。青年的我们须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世界改变风云莫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浙江省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暗流冲击,我们理应紧跟时代,勇往直前,保质保量,在2035年建设全国第一个共同富有示范区!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2022最新高校生聚焦共同富有工作总结素材的相关内容,我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资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2022最新高校生聚焦共同富有工作总结素材】

  

  

篇六: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8.以共同富裕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优势

  逄锦华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缓解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经济增长进入发展动力趋缓的结构性调整的新阶段。国民经济更需要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促进经济增长新发展理念促发展新动能的探索。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需要结合计划和市场的两种手段,通过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内循环调整,依托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完善市场外部增长,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双循环”模式。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一、乡村振兴保障社会公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2年亦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建设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的关键时间节点。乡村振兴平衡发展与公平,需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完善基层社会福利配套的政策体系。

  发挥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首先要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结合。夯实基层村委会组织和党组织的主体管理责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促进村办企业产权明确,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将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运行制度结合,实现农村管理的基层自治和基础法制治理优势。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有效流转、通过集体产

  权制度改革。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允许个体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可以由农民家庭自己经营,也可以通过流转经营权由其他经营主体经营建立自发的农业商品生产模式,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农村集体林地、牧区的经营权流转,支持农机应用于规划化现代商品农业,实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建立特色农业合作社和牧业合作社提质增效。鼓励金融资本和区块链技术在农业扶贫中的应用,引进高校大学生村官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乡村农业科学生产助力。

  发挥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结合。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是“五大振兴”的多维度脱贫治理与中国乡村发展的衔接,是中国共产党完善制度、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充分吸纳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成果,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应探索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高效有序地组织形式、打造农村集体经济有机体、培育农村文化统一体、构建农村发展创新体。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发展和贫困乡村整体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本身是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的,通过进行起点公平来实现现阶段“两不愁、三保障”共同富裕的内核。精准扶贫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新的贫困识别办法,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真正扶持有需要的群众,通过再分配减少初始生存资料和资源禀赋差异,最大限度保障每个公民的相对生产生存资料相近,满足起点公平的要求。

  发挥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要将乡村振兴与牢守耕地和粮食安全相结合。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还需要建立科学技术的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基础。在农业生产源头守住食品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要依托各类传感器终端进行智能识别,通过区块链技术农业应用来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资产交易、供应链金融、资金清算、智能协议、知识产权和物联网等领域均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将区块链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将实现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要素的协调布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

  大棚技术和立体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采取俄罗斯、巴西等地海外商品粮基地租种等方式拓宽商品粮农业生产地域属性,保卫国家粮食安全。

  发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优势。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农村脱贫攻坚政策与措施有效对接、深度契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参与,促进城乡人才、土地、资本等在要素市场自由流动。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治理与扶贫融合的农村贫困治理模式。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块短板。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可以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为中国贫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物质资料贫困的农业农村人群中,进行产业性劳动介入,进行和服务性工作供给,提供基础生存资料。在受教育不足的人群中增加基础教育供给以及职业教育的补贴,通过免费午餐和免费住宿等方式改变贫困区域的劳动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脱贫。通过建立农村基础医疗保障和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农村农民的基础养老、减少因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务农导致贫困的现象。

  乡村振兴作为全面脱贫的制度深化理论,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中体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制度对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保障作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时代农村生产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实现全面小康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美好生活与个人全面发展协同的任务,探索以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是唯物史观逻辑的应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乡村振兴,低成本、高效率地消解贫困问题,应依赖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二、区域协调平衡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需要政府平衡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完成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将区域自然地理资源、国家财政资源、社会人文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社会资源相互匹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实现科学配置。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区域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区域发展的理论建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加深,开始基于发展不平衡算上进行新时代的经济要素的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划分。从区域板块上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理论再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区块划分。从城市群建设的理论提出港珠澳大湾区、环渤海城市群、等大中型城市群、中心城市、特色城镇等规划,构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新时代区域建设理论。

  区域发展的区域内平衡性逐步增强。区域建设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了新的调整,开始以省际区块和区块城市群为联动进行城市协调发展,出现了南京产业带动皖南、广佛交通同城一体化、青岛日照港口联动等区域一体化现象,使得区域竞争变成比较优势的合作,形成更好的区域协调的平衡。在发展差距的平衡上,通过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体的点线连接,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缩小接入电商物流官网中,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外向型经济避险布局上,实现经济腹地和经济内循环提前布局以及区域产业转型布局,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如广东提升基础制造业等级,转移手工工业产业进广西、云贵,并由水路开发西南消费市场。而青岛通过兰青线铁路和青银公路将港口的进出口腹地拉伸,增加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区域发展的跨区域协调性逐步完善。在东、中、西和东北的振兴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发展政策开始差别化布局,东部继续引领,中部崛起到跟进,西部振兴到大开发,东北从老工业基地到扶持冰天雪地的绿色生态发展,都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和新行业的理解上的更新。以城市带和国家安达重点区域战略的协同实现跨区域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京津冀、长三角、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协同和中原经济区、大湾区等综合性城市集群配合成果引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并加快社会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四大区域板块间协调发展,实现以政策引领、市场共建、文化互溶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体现了跨区域协调发展

  的优势。区域发展的大城市、城市群带动作用显著。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

  概念随着各区域板块之间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形成新的发展力量。重点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中心的主体,并相互影响,成为城市群。城市群在治理模式和资源调配上进行区域一体化调整,进而形成制式上的统一,符合市场经济对于规范化商品的边际成本最低的诉求,也能使城市间融合更加快捷。在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的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中原、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的逐步成长,对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能力会愈发加强,突破省界和市域限制,实现区域带动协调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城乡经济要素联动提升。市场经济将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撕裂,将原有的分割状态打通,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推动。农村产业和村镇企业接入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之中,进行企业化改革和股份化分红。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土地整合和机械化作业,增加单位农作物产量,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驻点乡村医生制度,建立道路、自来水、燃气、网络村村通工程,拉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大城市开放户籍限制,使劳动力人口和土地要素相匹配,实现城乡在经济发展中的要素联动。区域发展也需要实践绿色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贫困老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践行绿水金山才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生态文明和区域农业的市场化能够使得具有地理标志的贫困地区的品牌化农产品出现在商品市场,引导环境友好的脱贫致富方式。一大批如青岛马家沟芹菜、宁夏西瓜、新疆大枣等生态农业项目出现在精准扶贫的方式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扶贫成果、实现扶贫的结果公平。

  社会生产制度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小农经济转型机械化农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这是区域建设和地区协调对政府提出的治理模式的新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区域贴条发展增强区域间发展持续性,带动区域增长极建设带动周边经济辐射,完善区域内和跨区要素市场整合。推动城镇化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新模式探索,形成社会主义独特优势的对于区域共同富裕形成的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有对外贸易优势的地区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区域的发展。而发展过程中的平衡,需要进行区域协调,找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背景下的区域统筹方式和方法,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形成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城乡发现差距缩小的现状。

  三、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动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在资源配置中优化资源配置效能、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资源重新配置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市机制额竞争和结合政府优化配置的宏观政策质量、强化逆周期和经济内循环的配置模式,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而提高进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如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化生产动能,是发展新动力的核心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下完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通过新发展理念实现细分市场各要素间完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效供给,完成生产要素的管理智能化。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涉及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不能充分激发有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更加强化数字要素市场的发展,赋能实体经济,破除阻碍数据要素供给、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对接和引领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要素市场的全面建设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驱动力,保证经济平稳有序增长,数字要素市场的新要素市场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需要,成为要素确权下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

  政府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政府能够通过营造平等的市场营商环境,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全要素市场的智能化治理格局,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市场交易体系顶层设计,明确各要素交易所资质审批机构,强化其公共属性和公益定位,行使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使用职责。在政府自身职能转变上,进行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数据资源和数据安全的保护,提升政务决策效率。在政府市场机制监管的参与中,也需要通过制度化宏观政策预期管理改变要素市场扭曲现状,在国有企业行业垄断、户籍制度障碍、土地流转制度障碍等方面优化协调模式,实现权责清晰的要素调配方式,从而保障要素市场的自由配置。

  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一个由市场、企业主导的现代经济结构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各要素价格变化和生产成本的波动直接关系企业利益。而经济能否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关键要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改善自身全要素生产率属性。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技术提高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上的边际产出来测算,能够直观看到工业增加值有显著升高。企业在生产要素的选择上不仅围绕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城市化基础设施、行业一体化水平等进行要素的结构性考量,还需要考量企业所属产业和所处城市要素禀赋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而在企业具体创新方面,需要建设企业数字化业务结构转型、企业自身产品生产自动化等,采取知识产权市场的专利购买和相应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实现资本与技术要素的耦合,在新技术、新模式的基础上改变产品附加值,使技术要素、人才要素与市场机制相契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激励和人才激励下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长。

  人才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要素生产率概括了各要素的综合生产效率,人才作为劳动的本体,合理的人才配置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劳动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职业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当前经济发展在劳动要素方面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劳动人口结构性骤减和劳动人口职业教育水平不足两方面。一方面,劳动人口结构也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劳动力本身的要素完善上,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将计划生育导致的迅速减少的青年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进行制度性革新和纠偏,实现自主生育转型并进行政府鼓励生育政策配合,以完成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贯彻发展目标的共同富裕服务于人本身。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职业教育状况也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熟练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低素质劳动力资源无法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行业转型和自动化引进带来的简单劳动的行业替换成为影响劳动就业率的关键因素。提高我国现有劳动力职业化水平,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力度和职业培训奖励,政府以学费补贴和个税退税等方式丰富劳动力职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和下岗再就业的可行性,满足新动能要求下的职

  业选择的与时俱进。随着中国的工业化机器全线开动,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

  需求曲线开始平滑。要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使得在生产侧和供给侧建立政府、企业、人才综合管理的结构性发展中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依托政府宏观配置资源、市场完善各生产要素交易机制、企业和人才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放开生育限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全要素增长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全要素资源配置,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为经济持续增长增添活力。

  四、深化开放建设“一带一路”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新体制,在深化市场改革的同时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在睦邻友好的同时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沿线国家共享。要求以开放促发展,以要素市场全球流动,带动经济建设规范和标准的一致。通过中国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以国有企业带领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供给侧改革产能调整为目的的、以财政与货币政策跨境协调的、以市场竞争合作为目的的高标准对外开放机制。

  首先,对外开放建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心。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有着与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配套的贸易思想与外交思想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在传统外交上的合作伙伴国家机制与经济贸易上的跨境货运通道为一体,在义乌到马德里的义新欧专线等一带一路配套铁路和航运建设,为货物出口提供便捷通道和财税减免,实现优势行业供给侧产业调整,改变国内国外商品经济形态,将单一服装鞋帽小商品的产品出口结构转换为白色家电、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改变国外对中国制造的简单认知。通过城市节点的公共外交战略,提升相关沿线国家在商品结构、产业资金、技术互换、人才布局等方面的流通,实现标准的统一化,加快东中西陆海通道走廊建设,带动境外商品出口和境内产业联动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对外开放以推动自由区、港等建设为配套。自贸区和自贸港建立之初就是基于市场化环境对经济管理进行的单项创新,改革一切不利益经济发展的因

  素提供进出口政策和货运仓储物流等方式的便利,并提供出口退税的加快核算的等配套财政政策扶持。自由区和自贸港的实验,能够将新技术和新模式运用到推动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贸易形态探索的机制上来,获得更大的管理和运营自主权,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启用更高技术的生产工具提高效率。比如上海的外贸港口码头和青岛的集装箱码头几乎开始普及无人化配送调运系统,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此外,应发挥自贸区管委会对于在微观企业的导向作用层面,为跨国企业提供货币汇率信息和跨境金融服务的同时增加国际法和海商法的培训,降低贸易冲突避免企业损失。管委会也应吸收所在跨境贸易企业的意见建议,避免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或者建立行业壁垒,为民营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第三,对外开放以健全政策支持为保障。更高水平的开放本身需要对外开放政策的一致性,在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发挥广交会、进博会、贸促会等对外商业展会的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实现内外资源的联动,提高贸易和服务的产业链升级。发挥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正是民营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逐渐应用到进出口的产品选择到产业提升阶段,才使得中国外贸产业从低端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过剩产能出清到高端定制产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转变。”在更多领域开放外资准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标准和物流体系的全球一体化,引进国际商业评级机构,实现企业风险评估和商业授信的统一。在外资准入的审查方面,将外商投资涉及国家安全等行业时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在行业首位度高的外资进入时进行反垄断审查、在国家高新技术保护目录上限制外资进入、公开外资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实现对外开放的新制度保障。改变单一商品要素流行性开放方式向外向开放制度建设双体布局,增加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宽度。

  第四,对外开放提出全球经济治理新方案。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并伴随形成宏观特色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一直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区的建立,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中国智慧。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加快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多边组织融入开放合作之中,与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政府性组织,与亚投行、

  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二十国集团、APEC等经合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参与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倡议,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中国对外开放奉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观,在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联合国第2344号决议,第71届大会又将“共商、共建、共享”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中国需要更好的开放市场同时完善内循环经济活力,为全球治理贫穷和工业化的问题上贡献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独特制度优势,共同富裕是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责任。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在政府、市场、企业、家庭共同的保障下,通过宏观调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其有效作用,以乡村振兴保证社会公平、调节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一系类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使国民经济能够在精准额宏观调控下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计划的同时实现效率公平,凝聚起解放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篇七: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自从人类社会跨过原始社会以后就开始出现产品剩余当产品剩余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各个个体或社会群体占有权力大小能力高低不同就逐步出现了财富占有量上的大小分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共同富裕的内涵、道路及重点

  作者:谷亚光谷亚华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5期

  摘要: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看,应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从当前共同富裕的重点来看,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已经刻不容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构想变为现实,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中心课题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034—04

  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共同富裕思想,则解决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由构想变为现实,全国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新形势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积极实施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高度

  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邓小平曾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充分阐述。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被十五大报告称之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构想。①此后,邓小平不断深化和丰富共同富裕的内容和主题。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②所以,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只有从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高度来把握,才能使我们对之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正确、自觉地运用。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

  自从人类社会跨过原始社会以后,就开始出现产品剩余,当产品剩余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各个个体或社会群体占有权力大小、能力高低不同,就逐步出现了财富占有量上的大小分化。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制度的刺激,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产品生产像魔鬼被从地下唤醒,出现大量商品堆积。但是主导这些商品生产的势力阶层是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从没有为自己设计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和前途。反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宣称,“资本主义需要贫穷”、“贫穷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所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家虽然“富裕”却与“共同富裕”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大多数人的相对贫穷或绝对贫困为前提。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③。而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同富裕。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资本主义的是两极分化,二者的区别就泾渭分明。当然共同富裕的程度和层次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上升而逐步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2.共同富裕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

  共同富裕虽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程度的富裕,但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起着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我们只是知道或看到共同贫穷或贫富两极分化。由此有些人对社会主义能否达到共同富裕持怀疑态度。

  收稿日期:2012—07—05

  作者简介:谷亚光,男,中央民族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27);中国改革报国际与评论版执行主编(北京100027),郑州华信学院特聘教授(郑州450000)。

  谷亚华,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部教师(太原030031);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100027)。

  毫无疑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选择。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起着发展导向和约束的作用,能够确保我国在发展中既不走“老路”(以均贫富的方式消除差距,重新回到平均主义)又不走“邪路”(导致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3.共同富裕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且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和发展本身就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目标是从现阶段一步一步做起的,而不是在某一个早上宣布“实现”了共同富裕的。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向贫困宣战,着力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上个世纪末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部分地区和个人进入先富行列。可见,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同时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从促进先富的目的看,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时间过程而言,这是通过一个由少到多、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逐步完成的。但每一步的积累都应是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而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长期贫困。在这里,局部的富裕是为共同富裕进行量的积累。如果经济增长的量长期倾向部分人,那么就会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如果我们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那么,进一步有讨论价值的就是如何才能从部分先富并进而达到共富。对此,邓小平是在立足国情,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来设计我国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的。

  1.从打破平均主义起步,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④因此,要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这是总结过去吃“大锅饭”教训,并基于深刻认识我国各地区之间和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资源与要素禀赋存在巨大差异的结果。所以,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就成为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突破口。

  2.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调动起人们谋利致富的积极性

  要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⑤。安徽小岗村的农地承包探索为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开了先河。之后,中央连续出台的5个1号文件,使农村改革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化高度。而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等实践在农村造就了一批“万元户”,我国农村率先出现了部分人先富现象;继后的城市企业改革和设立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使当时约有两亿人口的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先富起来。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明确提出,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防止两极分化产生

  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邓小平长期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⑥至于如何避免两极分化,他认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⑦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离开公有制,我们就失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

  三、转换重点,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因为平均主义盛行,贫困普遍存在,那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毕竟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而手段不能离开目的长期存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相当富裕,而另一部分地区和另一部分人仍然贫困,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的背景下,适当调整政策,让绝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不可避免。因为在邓小平理论中,共同富裕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邓小平强调,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不仅从战略上指出了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步骤,而且对“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都作了有预见性的安排。按照邓小平的估计,20世纪末就是开始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时点。因此,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使之成为“中心课题”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下决心进行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通过“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已经成为现实。这些地区和个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地区和个人的活力并不会减弱,在市场运行中也绝不会存在整体“变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重点应该从“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转向“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尽快富起来”。这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义务。提出这种战略调整绝不是否定党的基本政策,也不会重走平均主义老路,而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考虑:第一,部分先富对于鼓励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有其积极作用,但也有其限制条件,尤其是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其作用受到的限制更多。由于资源禀赋、市场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先富未必能够带动后富;部分先富者作为“经济人”尽管有“看不见的手”引导,但也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的结果。第二,先富帮后富作为一个市场原则或制度约束在实践中不好操作,如果由政府抽肥补瘦又会走“平调”老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尽管可以提倡和鼓励,但最终是无法依赖的。第三,理论上的思辨虽然能够把“先富与后富的关系”统一起来,但在现实中避难就易、重近轻远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政策的主导方面多在“部分先富”上给以倾斜,而对共同富裕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当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实现后,应及时自觉地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即把重点转向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中心课题”上来。

  2.把引导和促进共同富裕列入全党工作议事日程

  第一,通过有意识的制度安排及政策组合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通过提倡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兴办特区等措施培植了东部沿海地区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使一些个人和地区先富裕起来。而要达到共同富裕,也必须再造新的增长“极”。1999年之后,我们就陆续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新战略,以上这些区域都正在成长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又加速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使很多过去难以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区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些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区域的人民也正在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未来的任务是研究出台一些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解决一些夹心层、群体性的问题,比如连片贫困区扶贫政策等就是一个尝试。

  第二,合理调整生产要素流向,改善城乡、劳资之间及其内部的分配关系。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我们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沿海富于内地、大城市富于中小城市、垄断行业富于非垄断行业的事实说明,物质的生产条件过多地流向了这些地方和行业,使他们很快地富裕起来。目前,全国不在少数的县乡公务员和教师长时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其原因就是县乡财政困难,财政困难的原因就是收入的面渐窄而使税收来源匮乏。要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搞好公有制小企业。这不仅仅是出于效率原则,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因为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可以安排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共同致富。此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应注意克服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倾向,避免一味用“资本”来替代“劳动”而使结构“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我国来说,片面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必然会由于“劳动的节约”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这是我们在设计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约束条件。

  第三,利用法律、政策、道德和舆论的力量来阻止两极分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已经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现象和趋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2001年的2.90倍扩大到2011年的3.13倍,绝对差距由4494元扩大到14303元。耐人寻味的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出现了富的地区恒富,穷的地区恒穷的现象。部分行业和岗位收入差距悬殊。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行业长期处于高收入水平。上市国企高管与职工收入差距达到18倍,国企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另有研究指出,我国10%最富人群与10%最贫困人群的收入差距,已由1988年7.3倍扩大到2011年23倍。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一个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28亿人,城市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还有2300多万人。

  为了扭转这种趋势,我们已经出台了劳动合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调高了个税起征点,把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写进了“十二五”规划,正在试点扩面征收房产税,这些举措和政策对防止两极分化正在或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还要尽快研究出台更多更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如,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等。还要充分发挥道德和舆论的力量来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实现共同富裕。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有针对性地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办教育、修路。”⑧目前,富人纳税的法律意识仍然不强,一些人把偷、逃税作为致富的捷径。因此,要加强征管,做到应收尽收。还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把更多的钱投入慈善事业,慈善捐款和公益事业支出部分在计算所得税前给予一定比例扣除,以引导和鼓励先富帮后富。要抓紧出台经济社会政策来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和保障水平。为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更有尊严地生活,应把贫困线提高至人均收入的50%,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平均工资的50%。同时,还要继续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并逐步实现均等化。

  3.把共同富裕的重点转向农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的富裕。邓小平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强调农民富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作用,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⑨从农村开始的改革,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一些影响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要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着眼,从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入手来重点解决农民的共同富裕。

  一是赋权。要促进农民财产权利与收益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快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办法。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把保证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法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现象,征地补偿要及时足额交给农民。

  二是并轨。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的用工制度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为这种一体化提供了时机,及时消除观念和政策上的障碍就能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到渠成。

  三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即使城市能够容纳,他们也会成为城市的低收入阶层。这是由于维护体面的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收入比在农村高得多。只有那些通过城市生活大大提高了生产率的人,才能获得超过这生活方式所带来的附加开支的净好处。农民进城遇到的真正障碍并不是户籍制度,而是知识上的差距以及由此转化成的能力差距。因此,缩小教育差距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成为共识。如果农民能够得到像城市居民那样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在他们得到的工作中,他们会有更高的生产率;如果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城里人类似,他们调整到城市中生活也更加容易,并且城市人对他们的抵制也会减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民的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可靠而又有效的手段。“教育事实上既具有收入效应,又具有价格效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人们的收入会增加,并且当他们的收入上升时,作为价格效应影响的结果,他们的时间价值也会上升。”⑩

  因此,国家投资于教育比实行转移支付具有更长远更积极的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把教育推向市场的政策,使教育资源的配置越来越不利于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所以,政府介入使教育机会均等,对改善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到目前4%还是个政府未兑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承诺。从2002年到2010年这一比重分别为2.9%、2.84%、2.78%、2.82%、3%、3.22%、3.48%、3.59%和3.69%。据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2008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世界平均水平为4.6%,中等收入国家为4.5%,上中等收入国家为4.6%,高收入国家为5.4%。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这是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财政收入国的地位不相称的。按照邓小平的要求,当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时候,要“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办教育”。201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7.5万亿美元,不断增强的国力为加大教育投入的比重提供了基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共同富裕目标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其次,要推进教育模式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适应伴随多样化的就业模式而来的新技术要求,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一要将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延长农村适龄青年在读时间,推迟就业时间;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123页、155页、138页、172页、149页、111页、77页、162页。⑩[美]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姚志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篇八: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九:2022年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30年建设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数据概况:在农村经济工作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乡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4.2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新扩种水稻3000亩,秧苗长势良好,以高庄村为中心,开发绿色稻米1.5万亩。植树4.5万株,完善农田林网1.5万亩。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止目前,已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主要从事选铁、劈铁行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一)、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二)、农民的生活状况68%的农民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种植。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少量的油盐、肉制品,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大部分农民用水是靠井水和挑水。57%的农民是用柴草做饭。58%以上的农民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三)、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82%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仅是小学,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不识字。40%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70%的农民子女在初中结束后辍学,上大学的比例不足2%。(四)、农民最关心的问题45%以上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费用是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以及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学费减免。并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龙王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家村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止目前为止,发展早春优质枇杷5000余亩,去年产值达120余万元。新家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大事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枇杷。为了保证枇杷栽种质量,做好销售服务,村上做到肥料、农药、销售、技术四统一。规定只能用农家肥和有机复合肥;不用高效农药和国家禁止农药,只能用无公害农药;村上建立了枇杷公司,由全村480户种植户组成,产品一出来就由公司统一组织收购;该村与四川省立体农业研究所长期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并聘请了该所7名专家和技术员,长住村上,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新家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全村共发展优质枇杷5000余亩。今年已有80%左右开始挂果。预计产值可达300至800万元。曹楼村在村党委书记村长的带领下发展生姜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国家财政要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2、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3、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国家今后应该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5、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6、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8、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八、综合分析总结经过7天的实地调查,我们深入农村最偏远贫困的地区,为边远的农民带去了相关的农业技术资料,带去了不少他们还不了解的国家政策以及其他乡村的致富经验,也为那些地方的孩子带去了文具衣物以及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对新农村在边远山区的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在领队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走村蹿户,与乡亲们亲切的攀谈,做问卷调查,认真的听取乡亲们的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及意见。随后,我们认真的整理收集的资料,分析调查的成果,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资金和人才。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资金,农村的经济要发展,缺少了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保障是不行的。人才,任何项目的建设离不开的便是人才。新农村的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缺乏人才,缺乏优秀高素质的劳动力。2、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大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这种愿望比之于城市市民更加的强烈。但是大多数的家庭甚至无法承受高中教育的负担更无从说起大学高额的学费。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只有搞好了教育,打好了基础,经济才能发展。

  3、农村教育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稀缺。有的乡村小学,任课老师只有四五个,其中还有的是带课老师,受教育水平相当低。在教育设施方面,无从谈起什么高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是连最基本的粉笔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教育条件,严重的制约了乡村的教育发展。4、农民对致富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农民都渴望生活富裕,但是地处偏僻的山村的农民有着太多的阻碍他们致富的因素。(1)交通闭塞。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村里建设起来的基地产品无法外运。(2)信息阻塞。没有良好的的信息来源,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无法实现利润。(3)人才缺乏。没有人才和技术,作物得不到良好的的管理,导致作物的不良生长,果实不够优良。5、信息的落后。大多数的乡村信息是相当落后的,有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有“建设新农村”这回事。没有即时良好的信息来源,导致农民农产品的滞销。另外,其他地区的致富经验信息农民也无法得知。以上结论仅是个人分析,并不完全完整,也有可能存在不少的疏漏和错误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之一。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而共同富裕是公平与公正的最核心内容。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赋予共同富裕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段经典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