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8篇)

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8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09 08:00:05

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8篇)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cykjfw82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人任何事一旦突破自己的极限就将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做人也是这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党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8篇)

篇一: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cykjfw82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人任何事一旦突破自己的极限就将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做人也是这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如果不加以控制不自我约束就会渐行渐远直至走上不归路而不自依法行政的心得体会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_文明城市创建

  的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市里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提倡大家踊跃参与,共创文明城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1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以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考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赢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增城市政府不断地探索,发展,计划,实践。我市政府不断推陈出新,提出针对有效的宣传口号,给我们不断教育,例如"文明是把尺子,时刻衡量着你我他","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一连串的口号使我们的精神修养不断提高,使我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凡事贵在实践。政府不仅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关于城市形象、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益广告宣传活动,而且也举办了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讲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养文明习惯、树文明形象,坚决制止不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不乱贴画广告,不乱穿马路,不乱停放车辆,不乱建乱搭棚亭房屋。

  作为增城市的一份子,我们也要为"创建文明城市"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要做到语言礼貌。举止文明、尊老爱幼、衣着大方等基本要求。在公共场合绝不大声喧哗、要顾及他人感受,爱护公物,保证城市的卫生......在不同的场合,注意遵守有关规定,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文明城市的精神。有一次,我逛街的时候,乱贴的"牛皮癣"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把它撕掉。路过的人都说,你刚把它撕掉,不一会儿,又有人贴上去,你这样做都是徒劳的。但我说,少一块"牛皮癣",城市的文明就多一点。文明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建设。话音刚落,路人纷纷加入我们的行列。

  其实文明无处不在,只是大家不注意,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菜市场和小区里贴着许多文明标语。其实做到文明并不难,但是坚持做到文明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以最简单的开始,从基础最起。把一座城市建设得更美好,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事。只有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2

  为了建设酒泉文明城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三大群体"的塑造——把传统农民塑造成现代市民,把企业员工塑造成现代产业工人,把未成年人塑造成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为的是使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与时代的要求和谐共进。

  政府还给人们作宣传、教育,尤其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东莞也依据国家发布的《创建全国

  文明城市对市民行为的10点基本要求》,通过讨论,制订了"东莞市文明公约"和"东莞市民文明行为规范"。

  凡事贵在实践。政府不仅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关于城市形象、城市暖流、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益广告宣传活动,而且也举办了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文明三有序"良好习惯养成活动。为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还在电视台开播有知识性的节目,如,"文化周末",这类节目都深受市民的喜爱。

  所谓匹夫有责,作为酒泉的一份子,我们当然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认真履行"酒泉市文明公约",并且按照"酒泉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去做,为的是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文明市民,为酒泉创建文明城市加分。

  我们应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要做到语言礼貌、举止文明、尊老爱幼、衣着大方等基本要求,在公共场合绝不大声喧哗、要顾及他人感受,爱护公物,保证城市的卫生......在不同的场合,注意遵守有关规定,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文明城市的精神。

  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关心时事、接受教育、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决不让自己落伍。

  在整个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好像都在同一个课堂上,我们拥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各种的方式在精神上不断的填充自己:被经典的音乐贯穿,被璀璨的文化熏陶,被公众的榜样感染......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得以升华。

  在工作上我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社会中表现积极、心态上进、追求完美;在精神上相互监督、互相学习;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更是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诚信礼貌。整个社会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一派和谐相处、积极上进的景象。

  在一开始,人类还是野蛮人,但经过时间的磨练、时代的推动,人类世界已进步为一个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一个原本充满暴力的世界,现在则演变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可见文明的意识是多么重要。所以世界才需要文明,我们才需要追求文明。

  而一个文明城市的创建绝不是单靠政府完成的,"文明城市"也绝不是表面上的称呼,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得行动起来,带着同一个追求,共同努力奋斗。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3

  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整体素质、文明水平的体现。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大决策。我们务必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创文明,真抓实干治环境,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文明创建氛围。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调动全民积极性,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

  的素质,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文明创建工作的始终。一是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创建美好家园。三是文明创建进村入户。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争当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狠抓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

  环境面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依法行政,集中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排查。归纳起来,当前县城存在"三乱"、"三污染"现象。"三乱"是车辆停放乱,摊点摆设乱,广告张贴乱;"三污染"是水污染,气污染,垃圾污染。针对县城环境现状,我们要集中开展"五项"大整治。

  一是交通秩序大整治。以文明出行,共创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重点整治三轮电动车非法营运,行人、摩托车、电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确保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使城区交通便捷畅通。

  二是卫生环境大整治。全面开展城区卫生死角垃圾清理、破损路面改造、阻塞下水道的疏通等集中整治。加大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坚决清

  理店前餐饮炉灶和晚上流动烧烤摊点,控制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环境。进一步规范物业小区管理,使小区达到无乱贴乱画乱挂,无乱扔乱倒,无乱摆乱放,无乱搭乱建。

  三是市容市貌大整治。规范街道店面牌匾的安挂,严禁乱挂广告条幅,清理"牛皮癣"小广告。所有街道严禁店外经营,严格控制摆摊经营。

  四是建筑环境大整治。加大对城区违章建筑的拆除和建筑垃圾的清运、监管,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规范操作,禁止噪音扰民,垃圾占道,污染环境。

  五是河道污染大整治。县城唯一的汝河,两岸栈道整洁、绿树成荫,是县城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但城区内连接汝河的几条小河道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河道两边居民反映强烈,为此我们将开展河道污染整治"四光"行动,即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换光、障碍拆光。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的目标。

  三、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文明创建合力。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社区是基础,综合整治是难点,长效维护是关键。我们一定站在维护全县大局利益的高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全力配合,高效协调,依法行政。城管、工商、交通、环保、执法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能力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参与各项整治活动,把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到实处,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树立"好人标杆",弘扬文明新风。

  创建文明城市,必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民道德实践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各社区每月评选出一名"身边好人",每季评选一个"五好家庭",并按时在公开栏宣传他们的事迹,给社会树榜样。进一步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志愿者及社会各类志愿者当好文明创建的排头兵,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助残扶贫,维护交通秩序,清扫公共卫生等服务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仁爱爱人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全县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安保、快递、缴费等服务。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应遵循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做好创建工作,让城市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打造优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而奋勇拼搏。

  推荐阅读:2020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主题活动心得体会作文创建文明城市手抄报内容素材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2篇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小学生)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交流会发言

  2020-05-17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4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结晶。现

  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是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文明行为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它使我们告别过去、告别愚昧、告别落后。可迄今为止,文明行为的逆流——陋习,仍随着某些人的不良习惯而扩散、蔓延。

  人本来伴随着文明,才使自己脱离了动物性。现代文明更让人类的生活方式、讲文明观念、卫生习惯、饮食爱好、公共道德,变得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有修养。因此,不乱穿马路、不穿睡衣上街、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便溺、不乱写乱画、不乱泼乱倒、不要公共场合吸烟、乘坐公交车辆主动让座等等,都应当成为自觉,无须他人去提醒、约束、纠正。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中品格。文明并不高深,靠点点滴滴的小节维系。每个人的随手之举,可能造福单位发展,也可能贻害公司进步,要使自己的文明素质与时代同步伐,就要不断反省、检点自身,扬其善而去起不善,不断完善自己,把生活和工作中的陋习消灭在萌芽状态,把文明素质的养成放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大视野中。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实践者,有遵守文明的义务,也有享受文明的权利。诚然,社会要有促进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文明的提高,要靠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对每个人而言,不能因经济发展而越发浮躁起来,使文明退化。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自身开始,克服不文明行为,向陋习说"不",并群起而攻之,树立文明新风。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5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

  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感想篇6

  近年来,格尔木的工业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成绩较为显著,经济逐年呈现递增趋势,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位居百强县市第16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进一步提升格尔木城市品牌和加快格尔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十月,格尔木"国家级卫生城市"正式揭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为之奋斗、拼搏五年的"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终于喜获丰收,这一荣誉的获得,使我市成为青藏高原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是对我市创卫工作的有力推动和鞭策,同时也对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格尔木城市的繁荣,我们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建设任务。

  通过创卫工作,格尔木变得更加美丽,道路宽了,绿地多了,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的健康卫生和居民生活区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市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格尔木城市的巨大变化。我市的城市新面貌更是赢得了外来宾朋的交口称赞!城市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汗水的结晶。

  我们在珍惜今天取得的成绩时,更要保持好荣誉,并以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平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和总目标,以其它各项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各项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更好地落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任务。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为推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全市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格尔木创建文明城市势在必行。

  推荐阅读:2020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主题活动心得体会作文创建文明城市手抄报内容素材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2篇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小学生)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交流会发言

  

  

篇二: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

  文明的言行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每当别人帮助了我,我会说声谢谢;每当我有愧于别人时,我会说声对不起。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一种习惯。现在,这两句话也在我的家中、校园中、城市中出现频率多了。76范文精心整理了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

  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一】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整体素质、文明水平的体现。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大决策。我们务必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创文明,真抓实干治环境,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文明创建氛围。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调动全民积极性,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文明创建工作的始终。

  

  一是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三是文明创建进村入户。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争当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狠抓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环境面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依法行政,集中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排查。归纳起来,当前县城存在三乱、三污染现象。三乱是车辆停放乱,摊点摆设乱,广告张贴乱;三污染是水污染,气污染,垃圾污染。针对县城环境现状,我们要集中开展五项大整治。一是交通秩序大整治。以文明出行,共创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重点整治三轮电动车非法营运,行人、摩托车、电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确保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使城区交通便捷畅通。

  

  二是卫生环境大整治。全面开展城区卫生死角垃圾清理、破损路面改造、阻塞下水道的疏通等集中整治。加大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坚决清理店前餐饮炉灶和晚上流动烧烤摊点,控制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环境。进一步规范物业小区管理,使小区达到无乱贴乱画乱挂,无乱扔乱倒,无乱摆乱放,无乱搭乱建。

  三是市容市貌大整治。规范街道店面牌匾的安挂,严禁乱挂广告条幅,清理牛皮癣小广告。所有街道严禁店外经营,严格控制摆摊经营。

  四是建筑环境大整治。加大对城区违章建筑的拆除和建筑垃圾的清运、监管,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规范操作,禁止噪音扰民,垃圾占道,污染环境。

  五是河道污染大整治。县城唯一的汝河,两岸栈道整洁、绿树成荫,是县城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但城区内连接汝河的几条小河道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河道两边居民反映强烈,为此我们将开展河道污染整治四光行动,即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换光、障碍拆光。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的目标。

  三、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文明创建合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社区是基础,综合整治是难点,长效维护是关键。我们一定站在维护全县大局利益的高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整体意识,全力配合,高效协调,依法行政。城管、工商、交通、环保、执法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能力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参与各项整治活动,把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到实处,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树立好人标杆,弘扬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城市,必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民道德实践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各社区每月评选出一名身边好人,每季评选一个五好家庭,并按时在公开栏宣传他们的事迹,给社会树榜样。进一步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志愿者及社会各类志愿者当好文明创建的排头兵,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助残扶贫,维护交通秩序,清扫公共卫生等服务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仁爱爱人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全县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安保、快递、缴费等服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应遵循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做好创建工作,让城市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

  

  起来,为打造优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而奋勇拼搏。

  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二】我单位开展的创市级文明单位活动。是一次我支队的更深入民心,是我支队的工作更积极向上。这次活动是提升我支队工作的又一重要阶段,是考验我们每个队员的关键时刻,对我支队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自身的工作,以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形象而努力。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丰富高雅的文化氛围,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创建文明县城和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做到艰苦奋斗和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时代性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新时期实践艰苦奋斗精神,就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找准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代的融合点。一要矫正思想偏差。包括要自觉破除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艰苦奋斗不合时宜的过时论、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文明水平

  

  高了,要不要艰苦奋斗无所谓的抛弃论、普通群众已经够艰苦奋斗的了的自我满足;

  二要把握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的新内涵。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的新内涵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上要锐意进取;二是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三是在工作上要不断创新;四是在生活上要朴实无华。实践艰苦奋斗精神。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群,比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和大局观念、发展观念等,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拼搏;要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科技知识,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拓宽视野。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当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伸手来帮助你,就象关心我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有问路的,细心解说,正确指路,使人少走弯路。而我们的本质工作也是以服务为目的,把街道的秩序维持好了,使行人有更顺畅的人行道方便人行走,但是也不排除个别队员说话语言生硬,使人产生畏惧,说城管的不是。在学习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后,我深刻认识到在工作,更好的去服务。本来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所以更不能和人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总之,作为一名城管队员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展观,讲学习、讲政治、讲正

  

  气,在思想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按照党中央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标本兼治、奖惩并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通过高水平的执法,来服务大局,依法维护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支队的创市级文明单位活动圆满成功。

  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三】近日,我班根据上线的安排,接到了一个协助交警支队交通管制的任务。由此,老师带领我们在解放路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尽自己的一份绵力。通过这次特殊的义务劳动,我对文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文明也对我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其实,文明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的关系,是洗净心灵的肥皂,是多一份的关爱。文明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着它,就会发现。文明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有时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还记得吗有时候文明是多一些耐心的等待,有时候文明是多一点点分享,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几十厘米的距离,有时候文明只不过是一张纸的厚度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向市民阑述了文明的意义。

  

  文明随处可见,只是往往被人们忽略。而他们又怎知,那被忽略的小细节就是文明啊!这样,文明从某中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细心和耐心的考验。一片碎纸,你捡起来了吗?一个残疾人,你尊重他了吗?一张笑脸,你回敬了吗?一声对不起,你说出口了吗?我想,要做到文明并不难。有时候路上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简单的手势,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幸福,让文明之风吹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的文明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文明;一个家庭的文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小小的文明或许微不足道,但汇集起来,却会让我们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文明国而骄傲。

  XXx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向外国人展示中国风采的同时,文明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文明的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国民的素质,也从侧面告诉他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确实是实质名归。

  如果我们拥有文明,就拥有和谐的氛围。我们学习文明礼仪,不仅仅是在口头上,重要的是行动上。把文明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让文明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都做文明人吧!

  最后,让我们一同记住: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社会就将迈出一大步。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

  文明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身影。他是我们中国象征。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如:在我们的村子里,原来是一条肮脏的村子,可是,有一次,让这条村子改变了面目。一天,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听到老师讲关于讲文明的事例,并且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讲文明。于是这个小孩,一放学就直奔到村干部的办公室里,以及说明他的想法。村干部觉得他说得十分有道理,并且在总动员,在公告栏上贴上关于牵手文明,同创文明的公告。让全村的人一起讲文明。渐渐,村子里的人不再衣衫褴褛,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不再随地丢垃圾,不再随地吐痰。村子逐渐变得可爱起来,越来越讨人喜爱。

  为了让文明这个身影无处不在,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呼吁人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同携手;讲奉献做公益,助人为乐送温馨;讲安全明礼让,交通法规要牢记;倡导城市新风尚;讲仪表树形象,待人接物显素质;讲卫生爱整洁,共建生态美环境;讲纪律守法规;营造社会好风气;齐心协力创和谐,天府之国更美丽!2,成立一个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建议征集办公室,专门负责征集社会各届对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以集思广益促进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3。制作一张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主题的调查问卷,定期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让群众为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

  

  谐家园活动献策,倾听群众的心声,群策群力做好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工作。

  4。多举行一些关于牵手文明,同创文明的主题活动,市民更懂文明。

  这就是我的建议希望能采纳。让我们棋手建造文明社会,让我们一起生活在文明城市,和谐家园中吧。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四】今年年初,一则新闻让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工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参加文明城市测评工作的一些调查队员,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报道说,参与去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的调查队员刘俊杰,在xx市那几天,每天早上八点钟,就离开宾馆,以普通游客身份开始暗访。他避开宾馆门前排队待客的的士,刻意走过一段路去乘公交车。前一天晚上暗访组组长张光友特意交代:宾馆门口的的士全是安排好的,必须步行一段路后去坐公交。张组长有多年测评经验,针对被测评城市的刻意安排,暗访组也有自己一套应对方法。创建本是为了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但现实中,一些参与创建的城市,面对暗访组如临大敌,千方百计多方打探、提前安排,甚至还会派专人盯梢、跟踪,仅仅为了及时掌握暗访组的动向,以便暗访组所到之处看的尽可能是光鲜面。可以说,

  

  创建与暗访理应殊途同归,根本目的都在让老百姓共建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如果把应对暗访、夺取牌匾作为文明创建的目的,显然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进一步讲,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异化。

  事实上,创建和暗访是手段,惠民才是目的。一旦手段成了目的,创建必将变味,甚至还会招致民怨。在一些地方,为了应对暗访,对市区流动摊贩一刀切,采取完全驱逐政策,结果步行街、商业街等闹市区看似整洁了、畅行了,但同时也变得繁华不再、冷冷清清,尤其一些临街便民服务和买卖因为突然被取缔,居民生活反而因此变得不方便,以致有市民说:如是只注重面上的创建不要也罢。这种不加区分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实则是一种懒政思维,既漠视了底层社会的现实生存,也忽视了市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完全背离了创建的初衷。

  常言说:水至清则无鱼。这话放在创文上来理解,就是说创建并非面上的整齐划一,而完全不顾及现实民生的多元化需求。现代城市的文明进步,其要义恰恰是身处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受到尊重、生活得有尊严。中央文明办对测评为何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的暗访,目的正是要排除干扰挤掉水分,直接获得一手资料,观察真实民生,确保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名符其实,让创建真正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载体。

  面对暗访,地方要有平常心,真为民创建才能创出真文明,才能得到群众真心拥护,也才能行久致远。正如《焦点访谈》节

  

  目最后主持人点评时所言:有了尊重人的态度,处处把百姓放在首位,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才能成为合格的文明城市。测评不可能天天进行,但是,我们也给城市的管理者提个醒,即便没有上面来的暗访,在城市的某处,也永远会有眼睛在观察着你的表现,观察着这座城市。

  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个人心得体会【五】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整体素质、文明水平的体现。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大决策。我们务必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创文明,真抓实干治环境,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文明创建氛围。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调动全民积极性,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文明创建工作的始终。一是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三是文明创建进村入户。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争当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狠抓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环境面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依法行政,集中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排查。归纳起来,当前县城存在三乱、三污染现象。三乱是车辆停放乱,摊点摆设乱,广告张贴乱;三污染是水污染,气污染,垃圾污染。针对县城环境现状,我们要集中开展五项大整治。一是交通秩序大整治。以文明出行,共创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重点整治三轮电动车非法营运,行人、摩托车、电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确保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使城区交通便捷畅通。二是卫生环境大整治。全面开展城区卫生死角垃圾清理、破损路面改造、阻塞下水道的疏通等集中整治。加大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坚决清理店前餐饮炉灶和晚上流动烧烤摊点,控制空气污

  

  染,净化空气环境。进一步规范物业小区管理,使小区达到无乱贴乱画乱挂,无乱扔乱倒,无乱摆乱放,无乱搭乱建。

  三是市容市貌大整治。规范街道店面牌匾的安挂,严禁乱挂广告条幅,清理牛皮癣小广告。所有街道严禁店外经营,严格控制摆摊经营。

  四是建筑环境大整治。加大对城区违章建筑的拆除和建筑垃圾的清运、监管,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规范操作,禁止噪音扰民,垃圾占道,污染环境。

  五是河道污染大整治。县城唯一的汝河,两岸栈道整洁、绿树成荫,是县城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但城区内连接汝河的几条小河道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河道两边居民反映强烈,为此我们将开展河道污染整治四光行动,即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换光、障碍拆光。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的目标。

  三、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文明创建合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社区是基础,综合整治是难点,长效维护是关键。我们一定站在维护全县大局利益的高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全力配合,高效协调,依法行政。城管、工商、交通、环保、执法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能力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参与各项整治活动,把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到

  

  实处,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树立好人标杆,弘扬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城市,必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民道德实践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各社区每月评选出一名身边好人,每季评选一个五好家庭,并按时在公开栏宣传他们的事迹,给社会树榜样。进一步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志愿者及社会各类志愿者当好文明创建的排头兵,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助残扶贫,维护交通秩序,清扫公共卫生等服务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仁爱爱人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全县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安保、快递、缴费等服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应遵循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做好创建工作,让城市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打造优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而奋勇拼搏。

  

  

  

篇三: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关于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ReflectionsontheConstructionofhaibeiEcologicalCivilization

  刘国柱青海省委党校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二〇一三年七月

  -1-

  关于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海北州生态环境处在最为敏感、最为重要的最前沿,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对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做简单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

  -2-

  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

  -3-

  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三、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青海省农牧结合部,属于东南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三种气候交汇地带,全州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年平均气温-0.7℃,大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6%,属典型的“高、寒、旱、缺”的高原干旱大陆型气候。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全州冰川面积371.7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30.44亿立方米。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来源于海北。流经河西走廊、内蒙额济纳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海北,被誉为“西部小水塔”。境内有林地面积822.7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1.7%。木材蓄积量6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5.2%。全州有天然草场397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7.7%。存栏牲畜327万头只。耕地78.75万亩,人均2.9

  -4-

  亩,是青海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和藏青稞、北方小油菜制种基地。全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28.01万人。(一)“十一五”期间海北州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以及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重点工程,增加了林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恢复,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是祁连山区水源保护有所改善。海北气候相对湿润,降水充沛,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日照2440—3140小时,森林面积3972万亩,天然草场3981万亩,草场覆盖率77.9%,绿色覆盖率达94.4%;二是青海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环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湖的入湖水量有所增加,湿地环境明显改善,候鸟种类增加;三是农牧区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倡导生态移民,实施集中居住。“十一五”期间完成游牧民定居2100户,使8800人受益。建成农村沼气1.1万户,3.85万农牧民受益,极大地减轻了草场的压力;四是工矿区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海北州通过兼并、联营、转让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年处理矿石30万吨以上的规模选矿厂相继建成,161个采矿方法和工艺过于落后、浪费资源严重、生态保护问题突出的矿山先后被关闭或兼并。通过整合、技改,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了矿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矿业结构趋于合理,矿业开发趋于规模集约

  -5-

  化,煤炭开发“多、小、散、乱”的不良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五是城镇环境不断改善海晏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原海北化工厂废渣治理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环境状况总体比较好。(二)“十二五”时期海北州生态环境处在最为敏感、最为重要的最前沿,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州实际,从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短期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职能作用。青海省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环境和祁连山水源涵养为屏障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省委提出:海北要在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旅游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的前列。《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规划纲要》提出:海北州四县全部为环青海湖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海晏县为沿湟水河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走廊;海晏县、刚察县为沿兰青—青藏铁路城镇发展带和经济大动脉。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污染加剧。预计到2015年全州城镇人口将达到12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0%。城镇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过程推动了

  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了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与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污水、垃圾、废气、固体废物等

  -6-

  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城镇及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以城镇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将不断加剧;二是消费水平升级,资源进一步紧缺。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畜禽养殖量、排污量也将随之增大;同时人均住宅面积、汽车保有量均逐年上升,将导致道路拥挤,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土地资源将进一步紧缺;三是环保需求提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根据国家污染减排与“四区两带一线”环保需求,全州COD、二氧化硫的单位GDP排放强度将要在“十一五”基础上削减,加之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氨氮、氮氧化物等也会逐步纳入减排控制范围,全州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环保意识增强环保工作压力增大。随着四县工业集中发展展区的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标准也会进一步严格,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四、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根据十七大“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7-

  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接受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真正在全州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全州人民的心目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一是要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生态意识;二是开展对企业经营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知识教育;三是在全州各类院校和中小学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制地方教育课程,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四是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参观和教育活动;五是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六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七是在全州树立绿色消费观,引导公民、家庭、单位、企业等绿色消费,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节水、节能、消费绿色食品、选用环保产品等绿色消费行为;八是大力营造全州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九是继续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健全培养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高层次研究机构的建设,使科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依靠科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8-

  (二)发展循环经济体制建设我省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型加工产业,单位产值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资源利用率低,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比例不尽合理,距离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转型缓慢。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节能减排取得突破。一是突出抓好有色、建材、钢铁、化工、电力、煤炭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工作,重点抓好火电行业脱硫、碳氧化物控制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产业,加大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全面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研究制定全州建筑节能办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四是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大幅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城市矿产”综合利用,探索创建新型废弃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9-

  (三)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一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州整体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建设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符合我州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适应当代消费者需求的需要。人们对原生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意识逐渐增强,绿色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设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势在必行;三是提高农牧业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传统的农牧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单一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高。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经济效益。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牧业为根本,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将海北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推广生态农牧业建设经验,扩大生态农牧业面积和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完成海北州有机食品产地布局及发展规划,促进全州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结构转型。(五)生态林业建设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做出了以建设“山清水秀,人富裕的新海北”的战略决策,把林业放到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以保护和发展绿色植被,加快绿化进程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个中心,以项目带动林业发展,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工程造林、全民义务植树和城乡绿化,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

  -10-

  历史性的突破。我州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严酷,造林成林难,生态良性转化速度慢;二是林牧矛盾突出,制约林业快速发展;三是造林投资严重不足;四是林业有害生物严重。林业生态建设一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国有林场等重点领域改革;三是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民生;四是大力传承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观念;五是统筹好保护与利用、改革与发展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六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七是妥善解决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的关系,加强森林资源的禁牧管护,扎实推进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建设;八是采取取休牧育草工程,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九是控制资源开发规模,保护生态环境。(六)供水、电力、通讯、交通等设施的整改建设我州国土面积的90%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资源地与禁止限制开发区域重叠,如何实现保护和发展共赢仍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州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确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

  -11-

  范围、发展方向和环境准入条件,强化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着力解决保护盒发展的矛盾。我州的农牧民村庄、游牧民驻地、牛羊育肥基地等较分散,供水、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还不完善,今后要大力整改设施的同时,要坚持“整村推进、长期推进”的方针,以新农村建设为重要内容,通过村庄优化调整、农村建设用地整合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乡镇、交通沿线集中,形成人口梯度转移、科学有序的发展趋势。一是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饮水设施建设标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二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三是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实现农村公路与城镇道路的无缝对接;五是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七)农牧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调整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发展农牧业经济。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二是对环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山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三是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法

  -12-

  严格监管,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四是加快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组织化水平,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提升生态畜牧业,推动畜禽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五是建立种植业和工业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系统,全面构建以生态农牧业模式为方向的循环型农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循环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六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户,传统粗放型游牧向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相结合的生态畜牧业转变,加快草场流转进程;七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联户联牧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农牧业经营体制;八是促进畜种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加强畜禽检疫和疫病防治;九是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暖棚等生态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灌溉饲草料基地;十是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油菜、青稞、蚕豆、马铃薯、蔬菜、花卉、食用菌、菊芋等特色种植和制种基地,合理利用河流、湖泊、库湾发展特色经济鱼类产品。(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防灾减灾体系从防止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建设。

  -13-

  我州是草原火灾、旱灾、洪水、暴雨、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地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地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三是加强监测预报,实行专防与群防相结合;四是加强强降雨防范准备工作;五是各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六是立足防范,变“堵”为“疏”。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一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要着眼于气象灾害易发频发的州情,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二是要着眼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充分发挥气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趋利避害双重作用;三是要着眼于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更高要求,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九)资金投入能力建设我州经济总量小,农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难度大,物质文明建设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决定了自身对生态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特别应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关系,增强生态建设的活力;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工程建设投入机制,确立生态建设国家投入的主体地位,根据相关生态补偿基金的规定,结合工程建设,研究探索生态效益补偿

  -14-

  的具体办法、标准、类型,实行生态效益补偿;三是把资本运营的机制引入生态建设中,吸引个人、集体、机关、企业等社会资金流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缩短建设者的收益周期;四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政府投、部门筹、社会集、个人助”的思路,采用承包、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十一)改进生态补偿机制2011年,海北州立足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各项前期基础工作。一是完善了草原承包工作。牧区冬春草场已全部承包到户,绝大部分夏秋草场也承包到了户或村、组,并开始着手完善部分夏秋草场和农区草场的承包工作;二是合理划定了禁牧区域。在禁牧区的划定上,认真按照国家的要求,结合实际,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不宜放牧的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划为禁牧区。海北州需要禁牧的草原面积为118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32.97%,草畜平衡区面积为2399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67%;三是合理核定了草原载畜量。根据近年草原生产力监测结果和2010年末牲畜数量,对全州草原载畜量进行了初步核算,共超载牲畜99.19万个羊单位;四是全面核实了牧户基本情况。组织工作组深入到牧户家中逐户进行统计核实,全面准确掌握了草原承包、草原使用现状、牧户人口、分户情况等基本情况;五是确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标准。根据青海省禁牧区草原面积和测定的标准亩系数,以标准亩为基础,结合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综合考虑上年人均畜牧

  -15-

  业纯收入、牧民人口数量、禁牧草原面积和减畜减收四个因素,进行了补助。改进生态保护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让下游获益区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返还给生态保护区,用于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二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向中下游地区征收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水资源涵养地的生态保护补偿;三是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有偿使用机制,并促进就地加工增值;四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五是逐步取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GDP考核;六是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对被列入生态保护区后造成利益受损的农牧民群众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七是设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通过中央财政投入以及从资源开发性企业经营收入中提出一定比例资金等方式,设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资源开发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八是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中央财政对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对因保护湿地而受到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利益者给予适当补偿。(十二)生态反馈机制建设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可使系统更加偏离平衡位臵,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生物的生长,种群数量的增加等都属于正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机制。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种群数量调节中,密度制约作用是负反馈机制的体现。负反馈的意义

  -16-

  就在于通过自身的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态。生态负反馈主要任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种群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调节气候、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海北境内有189种鸟类栖息,有世界级濒危动物普氏原羚、湟鱼、雪豹、马麝、野牦牛、藏野驴等30余种珍稀动物和385种野生药用经济植物,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种群数量增加则会破坏生态平衡。我州高寒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生态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恢复难度大,一旦遭到破坏,短时期内难以恢复和改善。目前,我州存在的种群数量增加的生物主要有田鼠、草原红头黑毛虫、高原鼠兔等。对农田,草地形成巨大的的破坏性,农牧产品减产严重,进而造成水土流失、沙化等恶劣的生态环境。生态反馈机制建设具体措施有:一是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二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三是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三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五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伙伴关系;六是开展生物多样性

  -17-

  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七是保护好林草植被,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减轻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八是开展人工增雨,加强青海湖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在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牧业灌溉用水。九是加大投资力度,研制针对性药物,整治鼠害虫害,抑制种群数量。(十三)生态信誉机制建设生态文明信誉机制建设是指每年对企业资质条件、经营行为、服务水平等信誉指标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确定企业的信誉等级。企业信誉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企业信誉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信用的发展与发达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程度。建立信誉机制有利于激励企业改进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利于用户的理性选择和有效监督,维护其正当权益;有利于引导市场发育;加速企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完善是、市场服务功能,合理配臵资源;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护守法经营;有利于提升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完善市场准入、动态监管、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管理体制,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生态文明信誉机制一是要建立企业信誉度评价、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全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框架,明确以企业信用自律为基础、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导向、以信誉度评级为激励惩戒标准,分层次、分阶段、

  -18-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省企业信誉度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调动专业中介机构参与征信、评级、咨询服务和深入研究等,逐步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工作基础,使“诚信品牌”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促进企业守法经营。二是推动企业信誉度在政府行政运作中的广泛使用。对于政府各级行政部门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或是涉及政府采购项目和政府出面招商的项目,以及各项企业资质认定审批和评级评优工作等,应该做出相关规定,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提供信誉度状况报告,将企业信誉度等级评价报告作为企业是否获得政府相关工作认可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诚信意识的建立,而且也有利于政府部门进一步规避运作风险。(十四)生态旅游业海北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特性,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距省会西宁市最近的自治州,发展生态旅游业区位优势突出。全州有国家最美丽的湖—青海湖;国家森林公园—仙米;青藏高原冷凉农业基地—门源盆地;青藏高原最东段雪峰—岗什卡;中国最美草原、祁连山下好牧场—祁连山大草原;亚洲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亚洲最大半野生鹿驯养基地—祁连鹿场;东方小瑞士—祁连风光;青藏高原最大的湖泊湿地—青海湖仙女湾;青海湖湟鱼放生放流基地—沙柳河;高原沙雕基地—沙岛;全省最大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两弹”研制基地—金银滩(原子城)。全省412个精品旅游景点中,海北境内有85个,占全省精品旅游景点的22%。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占全省4A级

  -19-

  景区的38%,精品生态旅游线路2条。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建设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一是以培育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培育生态文化型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服务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十五)法规制度约束性机制建设当前海北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生态保护重建设、轻管理,未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缺乏行动的准则和依据。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一是加快研究制定和修订保护生态环境、能源资源节约、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定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机动车污染防治、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湿地保护等重点领域的专项立法;二是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规规章的针对性、操作性隔阂实效性;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积极制定符合我州实际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准入、用水定额和总量控制、能耗水耗等强制性标准。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20-

  

  

篇四: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国家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殷切希看.《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当前教育事业中一些相应的实际题目有的放矢地制定的,且有前瞻性,把握住了我国现代教育仍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

  《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进步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了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定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换句话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要把促进学天生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让“每个学生都能抬头走路”,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纲要》精神实质是“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进步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纲要》精神也表明,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教师来说,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同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

  《纲要》精神也表明,把进步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科学客观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确保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努力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

  《纲要》指出,要把进步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行政主管部分,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行业主管部分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并提出了进步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

  《纲要》明确,国家继续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夸大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公道、布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提出了培养途径,如在实践中成长、进步业务水平、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纲要》夸大,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而非过往的同一化治理,忽视各方面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进步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进步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知己、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条件。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同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由此更深刻理解了陶老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解了“三为主"高效课堂的真正内涵。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出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

  为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改革重点和保障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教育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郧县教育局依据省教育厅《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特制定了远程专题培训计划.培训时间2010年12月20日——2011年1月20日。

  12月22日,郧县教育局召开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开班典礼,会上对参训学员进行了网上技术培训,部署了远程专题学习活动,决定实行“五项机制”抓好远程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建立了班组连片管理模式。鉴于网上学习不便管理的实际,郧县教育局把全县学员分成教育行政干部班和中小学校长班,教育行政班由县教育局长吴忠恒亲自担任班主任,中小学校长班由分管副局长耿伟任班主任。

  自12月20日培训开始以来,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的号召,积极开展学习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活动。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认识到,本次《规划纲要》的发布,是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对于未来的十年间,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改革与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极具前瞻性的说明。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国家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思路,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组织学习与讨论,我们知道,本次教育部发布的《规划纲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以人为本。《规划纲要》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期望,回应了社会最关心的教育热点,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需要与要求。

  第二:立足国情。《规划纲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国情出发,制定出了一个既立足于实际国情,又能够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催人奋斗的纲要。

  第三:改革为主。在《规划纲要》中,对于目前制约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关键性、体制性问题,着力进行突破,力图打破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第四,明确近期的目标和任务.《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了要集中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优先改善教育民生和教育发展,抓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以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带动长效机制、全局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历来予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通过优先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总体投入一直在大幅增长,各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近十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近五年来,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普及时代的阶段。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开始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教育,无论古今中外,历来是立国之本的大事,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文明发展程度。同时教育的振兴,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石。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国家在解决中国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的根本性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从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到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恶化,进一步凸显了人才竞争的激烈,也更加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也就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积极实践《规划纲要》,为我校的发展努力工作,作为平顶山外国语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我会更加勤奋、努力,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挥洒热情、奉献青春.

  “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本次《规划纲要》中所体现的核心战略目标之一,作为办学特色鲜明的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必将抓住历史的机遇,不断完善自身,力争上游,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教育典型.

  (二)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结合本地区或本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改革创新,努力开拓本地或本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篇五: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模式但往往只是走过场有些班级的组织形式会有指导教师全程参加而个别或组团参观的形式则很少或没有指导教师参加这就或多或少地导致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教师的思想指导没有与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未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对策-生态文明论文-文体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后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完备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生态文明家培育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它对于实现大学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完善学生个体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思想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增强其实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态观,做到知行合一。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丰富,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一)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

  高校思想教育是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环境问题每况愈下,在时代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基地,应当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使生态环保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其成为合格的新型“生态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想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思想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并且受传统观念,为提高学校知名度,高校领导更加倾向于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在热门专业和科研中,致使生态文明教学“边缘化”。其次是一些思想理论课教师并未对生态文明教育予以重视,未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

  情,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压力,从而忽视了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上述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思想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单薄且重复

  具备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思想理论课共包含四门课程,每门课程中都包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八章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践观两个方面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第六章、第七章科学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但是,这些内容均分散在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分量”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关于生态文明的

  内容具有很大的隐秘性,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这些都导致生态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重难点问题容易被授课教师一笔带过。另一方面,从教材和讲授的实际内容上看,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重复问题,主要体现在:“思修”课程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纲要”课程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马原”第一章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时均讲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对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凸显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

  (三)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

  处于全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思政课教学仍采取“以讲为主”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爱听、教师疏于讲”的困境。总而言之,教育应该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说教。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更多的仍是采用

  注入式、填鸭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形式既不生动活泼,也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主体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欠佳。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直接体验的方式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是一个内化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具有突出的渗透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为此,应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如图片展示、观看视频、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四)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

  生态文明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文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事实上,相当多的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目前,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

  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由于思政课的老师大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本身的知识结构中缺少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导致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点被教师一带而过;另外,有些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生态意识,不能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三是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载体和平台,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需要通过实践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局限于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数量少,面较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不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而且有些同学表示,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他们都去过,可以选择的实践基地较少。此外,虽然有些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学时会选择一些农村、社区、单位和企业等作为基地,但既没有正式挂牌,也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是一次性的,随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束,基地也就随之放弃。这种短期行为造成思政课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弊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思想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承担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却存在很多弊端,且已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由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他们难以承载建构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重任;四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较低;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生态实践基地缺乏创新,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对于规范人的生态实践行为,提升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生态责任意识无疑是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3]。由于高校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总是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层面之上,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不强,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当需要为保护环境牺牲个人利益时,部分大学生会舍弃环境利益选择个人利益。例如:现代生活中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造成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随意丢弃电池、追求衣物的“快时尚”、向往奢靡的物质生活等。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浪费水电、乱扔垃圾、损害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部分大学生也不会积极上前阻止,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作为高层次文明的主体,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影响了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

  具备一定的生态认知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较为分散、片面,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关于世界环境日、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白色垃圾”“垃圾分类”“地球一小时”等基本生态环境知识,可以脱口而出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

  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有58.6%的大学生不了解新的《环境保护法》,有69.8%的大学生不了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表述,只有13.2%的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表明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相当缺乏[4]。甚至,部分大学生为满足好奇心,肆意虐杀小动物,严重漠视生态法律以及公民生态义务。以上现象表明,亟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促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三)单一的生态文明教学模式,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时间、经费、基地、师资等众多条件限制的现实,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仍然采取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模式,但往往只是“走过场”,有些班级的组织形式会有指导教师全程参加,而个别或组团参观的形式则很少或没有指导教师参加,这就或多或少地导致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教师的思想指导,没有与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未能将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实践基地很少对口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形式多是就近利用当地资源参观博物馆、历史展览、志愿服务等进行,实践形式创新性不大,对于教师指定的一些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已经去过了,因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

  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领导、

  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必须实现“口头上”和“行动上”的双重视。既把生态文明教学视为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又在教学计划、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其次,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公共课知识与生态文明知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责任感。以“毛概”课程为例,在第一章讲授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可以向同学阐释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第八章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经济时,阐述调整产业结构旨在限制高耗能、好污染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讲授建设中国特色文化时,可以倡导学生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最后,加强大学生生态主体意识。通过集中学习、讲座、论坛交流等形式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自己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以生态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

  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养成生态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调整思想理论课的内容安排。全国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程包括四门必修课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思想理论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每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版块,添加生态文明理论,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一是增加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原理”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专题研究,通过唯物主义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毛概”中,加入生态的专题研究;在“思修”中加入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以及生态权利、义务的专题研究;在“纲要”中加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史的专题研究;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新常态下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困境以及治理思路研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在史料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中,引发大学生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明确划分四门课程的界限。“原理”,即讲授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着重对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大学生理顺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知识;“毛概”即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

  及生态运动中其他的新、新学派,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验,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思修”即重点讲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知识和公民生态道德感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纲要”即讲授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切合四门思政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置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专题,整合零散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加强思想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2.增设生态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然而,事实上,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因此,高校必须增设与四门思政课相衔接的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凸显生态文明教学的主题。一是由牵头组织生态学方面的教师、专家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力求通俗易懂,适合在校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大体包括:生态学基础知

  识、生态治理基本思路及原理、公民生态意识养成及公民生态权利义务等,并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加入适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二是根据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原则,明晰生态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基本布局,确立一套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计划和考核标准。最终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趣味、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涉教学效果的保障和教学预期的实现,对教学对象能否持续保持学习动力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沿用传统灌输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教学方式单一,极易造成学生的倦怠甚至反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实践的教学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是指,

  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之外,由教师主导的、与课程本身相联系的一切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科学生态观的养成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方式应由单一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转变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效果。在学生进行完相关生态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题研究、实地体验等生态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工矿企业,亲身感受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参与式”的学习中,树立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价值取向;带领学生参观环保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其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决心。

  (四)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为确保生态文明教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高校必须为其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师资保障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高校要重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的作用,通过编写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搭建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平台以及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力争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次,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生态教育理论丰富的师资队伍。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和生态文明的教育效果呈现出正比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生态素养。一是通过举办相关培训丰富教师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二是鼓励教师在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生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中。最后,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和生态环保部门合作,建立生态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和生态环保部门开展密切长期的合作。一方面,合作单位丰富和拓展了高校生态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大学生对生态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生态实践活动的教师及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的成长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

  [2]于冰.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2011(10).

  [3]孙建东,郑倩.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青年生态责任意识培育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

  [4]景杰,杜运伟.当代大学生生态公民素养分析[J].见解,2015(9).

  [5].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2013-07-21.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第十八次全国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7]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11-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2016-03-18.

  [9]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王艳.思想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4).

  [11]徐善玉,聂彩林,马秋林.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与外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12]周怀红.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理论探讨,2015(3).

  [13]陈军绘.“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3).

  [14]明邹.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路径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六: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

  黄三平【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生态智慧的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源泉,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文化资源.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当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物资丰足,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皆是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理念.高校要通过恰当的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既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公正和谐的生态文明品格的一代高素质人才.【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黄三平【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广博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根本。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都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素质教育。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2020年中国高校(含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总规模将达到3550万,他们将成为国家生产和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学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在诸多方面十分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源泉,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文化资源,而生态文明思想则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结出的硕果,能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中华民族有鉴往知来的文化传统,重温中华民族先贤大哲历久弥新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必须,而且必要[3]。当前普通高校较多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足,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素质较为薄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态文明素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

  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中华先民很早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总结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表述起源于道家。最早表达这种思想的是老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68这句话将人、地、天和整个宇宙的规律精辟地阐述出来,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的。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117。”在老子看来,道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从本源上来说都是道的产物,而万物之所以能繁衍昌盛,都必须要阴阳二气冲荡,达到“和”。追求“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同的关系和平衡的状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后世得以继承和发展,其主题内涵包括人与万物同源、天道与人道相通、顺应自然的状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谐是价值目标等[5]。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智慧。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观照下,中华文化非常注重维护生态平衡,重视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礼记》里多处记载了保护生态的规定,如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6]176,“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6]41,都是倡导顺应草木、动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命令禁止滥伐滥杀。历代政治家都倡导植树造林,如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下诏令广为植树。“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7],诏令不仅规定了植树的方式,还规定了植树的品种和数量。难能可贵的是,宋代不仅屡次下诏植树,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山泽林木的机构虞部,

  制定了相关的律令,以保护生物资源[8]。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即下令全国植树,“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9]”。历代的文学作品持续描述和赞叹自然之美,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称许之情。《诗经》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通过写自然之景抒发人的感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0]62,在孔子看来,人们能从自然山水中获得愉悦和启示,智者心性近乎流动的水,仁者心性近乎静止的山。古代诗歌中描写山水的作品数不胜数,唐代更是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美好自然与和谐生态的深沉情感。二、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尊时守位、知常达变是十分重要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尊时守位,是指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都按一定的规律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运行,人们做事要遵守规律,各依其位,开展各类活动。知常达变,“常”指一般,“变”为变化,知常达变指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明了常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变动,能及时应对事物的常态及其发展变化。尊时守位和知常达变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蕴含辩证智慧的哲学理念,强调既尊重事物现时的状态,也接受事物应时的发展变化,尊时守位者要能知常达变,因为“时”和“位”既有“常”也有“变”;知常达变者也要能尊时守位,因为“常”和“变”都因“时”和“位”而异,故而要遵守万事万物的运行与变化规律,按规律行事。先秦时期人们已认识到凡事物皆有时有位,有常有变,故而要尊时守位,知常达变,依时而动,因地制宜。《周易》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11],其意是行止动静都要顺时而为,方得光明前景。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12]109,指出天道运行自有其常,存亡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天时而行

  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中华先民通常都会遵循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原则行事,比如在农业上,要按时令节气行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12]91,古人很早就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在中医学上,知常达变是基本法则,中医学要求医生在通晓正常人体的生理、疾病转变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般法则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病情具体分析,以达到通晓因时因地因人之变,再提出个体治疗方案,这反映了中医学的哲学思维方法[13]。在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传统文化理念下,历史上各个朝代大致都能做到尊重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节序变化,人与自然各守其位,中华大地的生态在几千年里基本都维持了和谐的状态。三、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仁”是儒家对人格的理想追求。“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具备“仁”的品质的人能以己度人,善待他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0]32。哪怕在颠沛穷困的处境里君子也不会违背“仁”。“仁”是立身为人、与人相处的崇高境界。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提出“仁民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4]322“仁民”阐述的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原则,意味着要仁爱友善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物”则是将仁道原则扩展至人与物的关系,要尊重爱护“物”。“物”包括人之外的各种事物、外部环境及自然环境。仁民爱物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相互尊重、共处共生的和谐生态的追求。《孟子·梁惠王上》有段话阐述了孟子对于如何施行“仁民爱物”的观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4]5这段话表达了“爱物”对“仁民”的意义,只有尊重了生态,爱护了

  谷物、鱼鳖、山林,才有条件养民,可以说好的生态孕育丰富的可用之物,是人养生丧死无憾的先决要素。又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5这段话描绘了桑树绕宅、牲畜兴旺、老有所养、物我和谐的美好图景。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的德行,要求人们崇德向善。仁民爱物与崇德向善紧密相连,如果说仁民爱物更多的是要体现在行为上做到爱民惜物,崇德向善则更体现为人们内心对美德的敬畏与向往,两者互为表里,终极价值都指向构建和谐的社会。因为无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需要有仁爱之心和友善的德行,能采用主动的、自觉的、谦和的甚至自我抑制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而不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去损害他人或破坏自然环境。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俭约自守是指通过俭朴、节制的生活,达到修身养德和可持续发展。中和泰和是指合宜、中正、安定、平和之意,要求为人处事力求中和、公正、和善、和谐。俭约自守、中和泰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生活理念。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劳动价值和自然资源,崇尚节俭,认为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家政管理,还是国家治理,都应遵循节俭的原则,反对奢侈浪费。如《尚书》有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5]。意即国家之事需要勤劳、家庭生活需要节俭。从互文修辞手法来理解,则其意思是无论是治国还是管家,都要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孔子很重视节俭,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0]2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10]81孔子重视礼,认为礼是维系和调节人与人正常关系应当遵守的规范,在礼的实施过程中,孔子认为宁俭勿奢,节俭也许稍显寒酸,但更合乎礼和仁,也符合君子之道。墨子则更明确地提倡节用。他说“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

  兴利多矣”[16]159。认为用财物不浪费,民众不劳,就会带来好多利益。墨子有一句名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16]38在墨子看来,俭朴和节制有助于个人或者国家发展,而骄奢淫逸则会导致衰亡,故而要明确且强烈地提倡节用,反对奢侈。上述观点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历史上很多事实证实了俭约思想的正确性,如建造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大兴土木的秦二世都令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终至其王朝灭亡。俭约自守可达中和泰和。诸葛亮告诫其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7]这句话认为,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和涵养德行。因为贪欲狂躁者身心极易失衡混乱,而宁静节俭者身心易于平衡,达到个人身心的平和泰和。几千年来民间流传很多关于俭朴的格言和俗语。如:“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养成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和节约各类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了许多蕴含生态智慧的思想,能给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诸多启迪,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当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物资丰足,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应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生态教育资源,运用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从思想内涵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皆是很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理念,十分契合现代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精神。高校要通过恰当的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既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公正和谐的生态文明品格的一代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2]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3]李学功.从“裁辅天地”到“天人合一”:中华生态文化的思想域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1-6.[4]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8.[5]杜超.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5):183-188.[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1.[7]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4158.[8]张全明.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80-87.[9]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八《食货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94.[10]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2.[1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1.[12]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9.[13]吴寒斌,吴晓明,刘鲲.试论中医思维的十大特色[J].陕西中医,2007(11):1510-1512.[1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2.[1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2.[16]孙冶让.墨子间诂[M].上海:中华书局,2001:159.[17]张澍.诸葛亮文集全译[M].方家常,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15.

  

  

篇七: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今年年,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积极推进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绿色**建设纲要》的实施,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着力建设绿色***为指导,优化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学校生态文化,完善学校生态制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在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氛围。现将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组织领导我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进课堂工作,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与落实教育强州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加强领导,整体规划,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基础教育科、教师科、民办教育科、职成科、电教站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基础教育科全面负责具体指导全州各县市、学校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将县市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县市评价考核中。在我局的统一部署下,各中学均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任组长的生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出台了相应制度,明确要求,积极宣传,认真实施,推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学校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互促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1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广大教师和中小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参与到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行动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做贡献。

  二、明确要求,做好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规划安排制定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州中小学校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对县市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人文布置,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结合优秀办学传统和现代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确定办学目标,校训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开学等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日子,结合生态文明主题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强化科技、艺术、体育、文娱、读书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要把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

  2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中。其次是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课堂。一是加强学科教育,开创

  绿色环保主题。课堂教学中强调多学科渗透环保元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例如,自然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环保知识、太阳的运用、矿产的合理开发、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语文课中有不少赞美我国壮丽山河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拓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保护得当山河的美丽才得以永恒;劳技可辅导学生制作一些环保小工具等。二是加强学校及班团队活动,渗透绿色环境意识。各中小学校切实开展了“四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开好了一堂主题班队会,以“绿色、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环保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开展了一次板报制作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校园”为主题,组织一次板报设计、制作、展评;开展了一次征文、绘画或演讲竞赛。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谈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印发了一份致家长的倡议书。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为主题,向家长发一份倡议书,动员学生家长人人参与绿色***建设。

  三、科学实践,促进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多元化首先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积极探索学校环保教育的新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3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结合课程方案精心组织开展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各种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校外教育场所,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境监测、农耕文化体验、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及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志愿者深入校园、街道社区、深入农村,开展社会环保调查、垃圾回收分类、“校园环保小卫士”或“护绿小义工”等环保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主动了解自然,感受生态文明以及形成养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习惯,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教育形式使我州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充满了生机,是学校环保教育的一种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环保教育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实施空间。

  其次是加强教研教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我州通过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全州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创新和探索,促进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州中小学校都做到认真组织、精心筹划,重视优秀成果的培育工作,出现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全市收集各县市精选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学科教学案例共88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29项。经我局组织专家认真评选,分别从高中、初中、小学选出优秀学科教学案例18项、社会实践活

  4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动优秀成果9项参加省级评选。最后是加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创建行动。充分利

  用好“生态文明校园”的创建平台,对照创建生态文明学校考核标准,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和巩固工作,掀起“绿化校园齐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美xx”创建行动。使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五、大力宣传,提高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影响范围结合我州同建同治工作,做到日常宣传不断线,重点宣传成气势。通过地方网站、教育网站、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活动报道,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文化长廊、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阵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集会等时机,积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以“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同时,依托中小学各课程在全校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总之,我市在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突出,有序推进。充分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知特点,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切实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师生的参与面,提高了活动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营造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环保、节能及文明礼仪意识,

  5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养成了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学校生态建设的工作力度,积极弘扬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氛围,为“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挥积极作用。不开口,没有

  人知道你想要什么;不去做,任何想法都只在脑海里游泳;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你前进的方向。其实你很强,只是懒惰帮了你倒忙。

  6

  

  

篇八:生态文明思想纲要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作出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建设中不断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理论新成果是我们对当代中国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反美丽中国这个十八大报告中最亮丽最人性化最富诗意的字眼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美好图景并且表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要求人们必须变革旧有的价值观发展观和伦理观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推进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向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变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并系统化地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更加科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人类文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生态文明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结晶。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成为环境保护启蒙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之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同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1983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出版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1995年美国学者罗依莫里森(RoyMorrison)在《生态(Ecologi-calDemocracy)》一书中,提出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概念。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可持续发展呼唤一种新的文明,那就是生态文明。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始更加积极自主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里约热内卢会议召开后不久,1994年,我国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大战略。1999年,时任副总理的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2000年,我国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持续发展纲要》等纲领性文件。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生态良好的社会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9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快

  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首次明确肯定和使用生态文明概念。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纲领,并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还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对以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理论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生存和生活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总布局中,号召人类朝着生态文明新时代不断奋进。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对于生

  态文明的的英文翻译,国内外专业研究对生态文明的英译有两种,一种是把它译为ecologi-calcivilization;另一种是译为conservationculture.按照学者刘仁胜的观点,把生态文明翻译成conser-vationculture尽管能够反映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但是,译成ecologicalcivilization不仅包括保护自然资源的内容,而且还包括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并且这种译法基本上已得到国内外一致的认可.

  关于生态文明的含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从词源学意义上看,它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通常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并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含义,也是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初级形态。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文化价值观上,生态文明就是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政策为手段,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新型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崇尚自然和天人和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中国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而生,且为天地之母、不知名的存在,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儒家生态观的有机性与整体性,需要每个作为个体的人用智用力地去修养、努力,甚至克制,已达到民胞物与(语

  出张载《西铭》)---即天下人都是我的兄弟,天下的物都是我的同类)的伦理要求,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自动完成的,它体现在人对自然界的利用中,体现在人不断提升的休养中。中国佛教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有着独特的生态观。

  佛教的缘起论是其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它在整体上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认为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自然界中任何局部的因素受损都会危及到自然界整体的利益。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其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运用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思考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将社会实践作为立论基础的同时,历来是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作为其根本立足点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是零散地存在于他们的经济、社会、、哲学等理论体系中。其生态文

  明的基本思想,是我们构建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然与其他自然物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反作用于自然界。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不能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是要将它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下。此外,在各种人类活动中,不仅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

  三、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观点、新思想、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更加科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进程中所作出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建设中不断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理论新成果,是我们对当代中国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

  美丽中国,这个十八大报告中最亮丽、最人性化、最富诗意的字眼,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美好图景,并且表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要求人们必须变革旧有的价值观、发展观和伦理观,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不断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推进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向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变。

  (二)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其地位的升格,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和必然选择,同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的呼唤。在当前的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反映着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关系,反映着这些关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文明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所创造的生态环境、生态理念、生态道德、生态社会等等,不仅直接为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且直接对三大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突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

  (三)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然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要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过去三百多年特别是最近五十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人类社会在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创造空前规模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的同时,社会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完善,许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措施不能配套进行、协调发展,这就对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这三大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

  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其构建正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回应,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五)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从觉醒到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意识以及公民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也呈现地区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公民的环境意识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弱,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而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为此,必须从改变公民的价值观与生产生活方式入手,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加强教育、宣传和立法,唤起全民强烈的生态意识,并充分发挥这种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

  (六)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众所周知,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完善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

  法律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并且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当前,只有逐步建立和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使其把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更好地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观点、新思想、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是对以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是对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全亮。生态文明与河流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

  社,2009.[2]李景源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2-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