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十四篇)(完整文档)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十四篇)(完整文档)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3-04-21 10:4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十四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十四篇)(完整文档)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一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8、100度的规定: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
(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二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三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4、能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乙丙丁戊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
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
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相互检查)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小组内讨论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问题学法指导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阅读、讨论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
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讨论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做实验探究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5、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
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阅读、实验、小组分析讨论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
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
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2、在本课学习中运用什么学习方法?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b、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d、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摩擦b、美观c、增加硬度d、减小压强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1、压力受力面积

2、地面每平方米受到人1.5×104n的压力

3、压力受力面积

4、a

5、c

6、d

7、b

8、4×1037×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六

机械效率

新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理解机械效率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
额外功2520j;
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
额外功180j;
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
额外功90j;
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
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三)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1.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财长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摆动吗?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2.应用(超声波)

①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②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然后与同学们共享。

说明:以上两个作业可任选一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十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执教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教学过程设计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 μ m 。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 。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 。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可参照课本图1-7) 。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

认识所举例子长度

观察刻度尺

练习读数

教学过程设计

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 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

(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归纳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认识测量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 m);
纳米(nm)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五简要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十二

本人任教196、199两个班的物理课,这2个班的学生多数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由于物理是新开设的学科,其本身又有较强的趣味性,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学科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据了解也有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日子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持久,这都是学习的不利因素。

本学期教学资料为初二物理教材上册。教材资料共六单元,现就六个单元简要分析如下: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全书经过《科学之旅》,认识学习物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程序,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认识“如何学习物理”,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操作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是实

验探究。

经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
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
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事。

1、努力学习新课改新理论,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

2、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搞好备课组的研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让学生在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地掌握知识,构成本事。

5、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本事。

6、改革自我的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1课时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
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