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2-12-06 16:45:06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与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

篇一: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与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价值观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知识目标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

  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物权法(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分或行政

  二

  较轻

  (行政法规)

  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

  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

  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

  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

  及其法律责任有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

  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

  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

  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

  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

  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

  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

  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

  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

  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

  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

  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

  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

  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

  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

  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

  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

  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

  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

  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

  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这些

  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

  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

  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民事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4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篇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过程与方法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法及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情境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52—57页,(大字精读,小字速读)思考完成以下问题并做好笔记,注意用铅笔做好圈点批注。(时间大约8分钟)

  1、刑法的含义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刑罚?4、我国刑罚分为哪两类?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三、互助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2015年9月,火锅店服务员朱某因加水问题与顾客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开水淋到顾客头上,造成女顾客全身四分之一被烫伤。2016年1月鹿城法院审理此案,一审判处朱某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思考:材料中朱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并结合材料分析。

  生答总结:犯罪行为。朱某将开水淋到顾客头上,造成女顾客全身四分之一被烫伤,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具有刑罚当罚性。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活动三:区分刑法和刑罚刑法是一部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刑罚是刑法中规定的处罚方式。刑罚是刑法内容的一部分。

  教师讲述: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活动四:预防犯罪(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思考与讨论: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五、检测提升1、小军进结交不良网友,沾染不良习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警示我们()A.遵纪守法,慎交网友B.遵纪守法,拒交网友C.远离网络,拒交网友D.珍爱生命,聚焦网络2、不少同学嗜好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劫,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该()A.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B.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D.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3、下列几种行为中,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A为了寻开心,一中学生多次拨打“119”电话,谎报险情B外出旅游,在文化古迹上乱刻乱划C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D几位年轻人在广场草地上胡打乱闹,对“勿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

  4、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客人。吃晚饭后他们要打麻将,刚好缺一个人,爸爸叫小明“凑个数”,赢了归自己,输了爸爸给。对此,小明不正确的做法是()

  A不去凑数,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B要坚持原则,婉言谢绝C告诉他们赌博的危害,说服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D可以去凑数,星期天要好好放松一下5、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并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A青少年要依法律己B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C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D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六、总结评价(一)总结提升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了解罪与罚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预防犯罪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制观念防患于未然作业普通同学:完成课时作业基础题程度较好的同学:完成基础题和能力题反思提升提供给学生案例,让他们思考:材料中朱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并结合材料分析。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暴露了道法非选择题中典型的错误,要么是脱离材料,要么是原理没有用上去,给了学生试误的机会,总结归纳了错误,提供了正确答案,归纳了道法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式,还是有效果的,给我的启示是道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直接与我们的考试形式挂钩的,对于案例教学我们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做到精细化教学。仅供参考

  

篇三: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

  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法不

  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

  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

  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

  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

  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

  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

  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

  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

  1.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

  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

  (2)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

  和

  。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

  。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

  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

  或者

  ,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

  法行为。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

  ,

  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

  【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还告知人们,

  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

  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1)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2)含义: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师总结:违法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有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很严重。

  3.违法行为的分类

  (1)依据或标准:违反法律的类别

  (2)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后,请学生列举或是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辨别三种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1)民事违法行为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行政违法,分为行政主体

  违法和行政相对人违法,前者主要指行政机关等违法行政,比如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

  的公司。后者主要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你开车闯红灯。

  刑事违法行为如故意杀人等。

  (3)违反宪法的行为即违宪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影响较小;而刑事违法行为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2)联系: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教师举例:酒驾与醉驾一个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而醉驾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号召班上同学监督父亲“开车不饮酒”。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最下面“相关链接”中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同学们对违法行为后果的认识。举例: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刁难不发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教材上列举的案例外,还有哪些违法行为?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案例】甲借乙1万元,约定年利息为1%,并立字据于2011年1月20日归还本息。到期后,甲没按合同归还本息,乙一再催要,甲仍不履行,甲的行为就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身边的刑事犯罪【案例一】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案例二】南宁市一年轻女子买衣服时,被摊主误以为是小偷,两人为此发生争执。争执中,摊主的朋友打了该女子一巴掌。得知此事后,该女子的男友纠集6个“兄弟”,把这名摊主的朋友砍成重伤。帮忙的“兄弟”中,有4人未成年,有的还在学校读书。4.法治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做法)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后,再作小结。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本课小结法不可违【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篇四: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廖远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

  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乱停乱放共享单车”新闻思考:说说视频中乱停乱放共享单车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法律的规范作用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活动二: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内容

  不同点

  名称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实例

  民事违法行为民法

  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刑事违法行为刑法活动三:探究与分享:

  相对轻微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

  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不让子女上学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相对轻微(一般违法)

  受行政制裁

  谎报险情

  (行政处分)破坏铁路网

  (行政处罚)殴打他人

  最严重(犯罪)

  刑事处罚

  杀人、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吸毒

  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李某等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

  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

  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

  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三、学以致用:

  活动四: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以下案例各属于哪

  一类违法行为?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

  有期徒刑5年。

  (刑事违法行为)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

  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3、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行政违法行为)

  4.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民事违法行为)

  5.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刑事违法行为)

  6.开车闯红灯。

  (行政违法行为)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