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9篇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0 10:40:06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9篇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接下来的亲子游戏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在一个个童趣十足的游戏中增进了感情水果蹲抢椅子眉目传情他们忘乎所以的喊着叫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9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19篇

篇一: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接下来的亲子游戏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在一个个童趣十足的游戏中增进了感情水果蹲抢椅子眉目传情他们忘乎所以的喊着叫着笑着闹着忘却了身份忘却了场合忘却了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文化的差别知道圣诞节是西方的重要节日培养幼儿学英语的兴趣给幼儿讲述圣诞节的来历通过活动来体验圣诞节欢乐的气氛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就业环境是一种社会存在。毕业生在择业前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寻找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择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有活力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顺利、合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并且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带来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知识不但在这场革命中成为经济的直接驱动力,而且掀开了新时代的篇章。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变迁,科技经济日趋全球化;3、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4、各国更加重视知识人才及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5、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迅速更新变化,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至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地区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多级技术水平并存,企业制度处于调整变革之中,产业结构处于大的变动之中,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要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知识型经济在产业经济的增长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2、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3、知识经济将促进企业重构;4、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产业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2、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3、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4、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1/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按以下发展战略进行。(1)加快创建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第四产业这里所指的第四产业指完全基于知识生产、传输和直接商品化的产业,不包括知识密集度很高的制造业,如信息设备制造等。在知识经济下,研究与开发(R&D)将成为全社会的系统产业。这在发达国家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除了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R&D活动以外,市场将出现以研究机构和中试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R&D服务公司。教育成为具有经济活动性质的产业,将成为一种投资和消费活动,是知识的继承、传递、扩散及进化的主要途径。除义务教育外,相当部分的教育机构将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独立法人,其行为受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规律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引导;信息服务业,包括知识、信息的传输———通信,知识的社会分布调整———咨询,知识的载体优化调整———猎头(人力资源中介代理),是知识经济中最活跃、产出最丰富、改变社会最剧烈的因素。此外,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工具性产业,如计算机软件业、科学学或技术学、智能开发等,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指导性行业。目前,我国电信业、软件信息业、人才交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印证了以上的观点。(2)在制造业中大力培植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传统第二产业中的一部分行业将会被淘汰,而知识密集度较高的那部分制造业将成为朝阳行业。随着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在第二产业或制造业中还将激发出许多新兴的产业,如微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芯片技术、基因工程、遗传改良、人脑开发等。这些新兴产业均是21世纪先导性的产业。目前,我国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3)强化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传统产业永远不会消失,运用知识手段使其升级换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是改变传统产业的重要环节。纺织、机械、石化、冶金等行业将出现自动化的大革命,精确的机器人或机械手将代替大量的劳动力,机电一体化、模糊控制、数字化技术将使传统产业产出效率提高,质量更好。另外,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业产业知识的密集度和知识的产业化程度。目前,我国纺织、煤炭、机械、化工、冶金、军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开始。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总结出一个规律:区域经济的初始发展决定于自然资源的分布、集中经济的水平和交通运输的成本三个方面。随着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变化,后续的发展变化将更多地依赖于区域间的比较优势趋动,这包括自然差异、人文差异、经济差异和组织体制差异等所构成的比较优势的不同。

  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区域发展中的特征:由于通信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知识尤其是新的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区域的人为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1、知识一经产生,即可不花费或少花费成本为大众所了解和利用,因此,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依存性得到加强;2、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支柱产业和完全基于知识的第四产业,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主要依托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拉开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各区域如何选择适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新兴产业;3、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不同,知识经济更依重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四、知识经济与就业革命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方面使知识密集型的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使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一场西方社会日益引入关注的就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的“缩小”,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革命。

  2/8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也将相应减少,从而形成一部分劳动者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上随时都会有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劳动者被淘汰或为寻求更理想职业的劳动者主动辞职,拥有新技术的劳动者被吸收。因此,失业是技术构成提高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严重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上述的两个原因,也有因历史上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广就业、低效率”政策而造成的隐性失业问题,还有乡镇企业发展对城市企业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证明,随着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就业结构必将发生重大调整与更替。据法国学者高兹的统计,在1975年至1986年12年间,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业工作已在几个欧洲国家消失。又据美国《民族周刊》报道,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现有的1.24亿个工作中有0.9亿个将被自动化系统所代替。在这场跨世纪的劳动革命中,尤其是在制造业,电脑、机器人、电信设备与其他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人的位置。在2l世纪的前25年里,装配线上的蓝领工人将几乎消失。美国学者乔治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甚至更少。同时由于办公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0%减少到20%。其余8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包括教授、经理人员、科学家、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教育工作者、掌握技术的制造人员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并取得80%以上的份额。1970年至1990年间,尽管经合组织成员国制造业中的失业状况持续恶化,而知识型、技术型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受到影响。在这一时期,具有较低或中等教育程度者的平均失业率达到10.5%,而具有大学教育程度者的失业率只有3.8%。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大规模流动,采掘、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人数持续减少,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的就业率持续增长。如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成倍增加,计算机的设计、制造、维修、操作、网络、管理、电子报刊编辑、现代化办公室工作人员供不应求。金融、娱乐、保健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性行业的就业机会也被大量创造出来。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是主导就业领域,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流,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同时,知识经济将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997年美国高科技行业创造了24万个就业机会,印度软件业创造了76万个就业机会,而我国的国家级和地方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已提供了20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由于目前发展的只是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科技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仍然有限。如果各种高科技产业全面发展,再加上高科技产业就业岗位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则提供的就业机会会相当可观。五、知识经济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

  与传统的工业、农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土地为主要资本;工业经济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货币为主要资本。因此,知识经济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知识、智力为主要的资本,知识资本也就成为知识经济主导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在一些高科技企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已经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比尔·盖茨靠自己的知识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微软王国,

  3/8

  美国靠知识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相当的气候。我国一批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知识资本,获得了成长的巨大动力和竞争力,就是很好的证明。

  知识经济呼唤新型知识型劳动力。这种新型知识型劳动力应该是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知自己的就业岗位,而且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知识积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定位。同时,新型知识型劳动力应该是智力型人才,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并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再更好地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这种对智力资源的拥有是新型知识型劳动力最宝贵的资本。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对事物主动进行思考的质疑能力;2、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3、从无际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知识的选择能力;4、将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5、组织和协作能力;6、学习、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并查找文献资料以及在因特网查阅信息的能力;7、继续学习、自我发展能力;8、开拓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博士生培养水平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差距。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正逐步改革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和人的智能开发的要求。教育创新包括从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到教育的时间和教育的空间等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管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应将教育的时间从学校延伸到整个人生,使人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六、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4/8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虽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最终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虽然毕业生有自主择业的权力,但不是说,就业政策就失去了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用人单位有自主用工的权力。因此毕业生自主择业不是毕业生的一厢情愿或随心所欲。双向选择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选择的双方不是谁必须服从谁的问题,而是双方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基础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双向选择体现毕业生就业中的更本质的关系。既然是契约关系,就摆脱不了政策的导向、调控和约束。比如,挑选毕业生单位的劳动用工政策、吸引人才的政策,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进入控制政策,都将对毕业生择业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还要看到,有些约束性的政策不是在择业期才体现出来而是在招生时和培养过程中就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比如对委托培养生、定向培养生以及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学生的政策等,它直接制约着择业者的择业行为。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流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反映到职业的经济地位和行业的经济状况上。近几年IT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需求数量大幅上升,质量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专业与需求,层次与需求的失衡现象。由于学校培养周期与社会需求变化的频率非同步发生,学校针对社会需求的调适往往是滞后以致错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认识客观经济环境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二)个体成长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成长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

  5/8

  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欧,从1951年开始,采用谈话、测验和了解个人生活史等方法来研究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个人发展史及其人格特征,发现他们早期所受的不同养育方式的教育,影响其追求的职业类型以及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可能达到的水平。罗欧把家庭抚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情感关注型、回避型、接受型。情感关注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溺爱型和严格型两种。溺爱型父母对子女娇养,他们充分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鼓励其依赖和限制其探索行为,把子女看作或设想为“天才”;严格型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通常按完美的计划对其严格训练,激励子女的成就感。回避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拒绝型和疏忽型。拒绝型的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要是关心的,但对其内在的情感要求不能满足;疏忽型的父母,在一定的限度内忽视子女生理的要求。接受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随意接受型和抚爱接受型。随意接受型的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接受具有随意的性质;抚爱接受型的父母不干涉而且促进儿童的才能和独立性的发展。在职业选择上,在情感关注型家庭中成长的人,没有形成自我集中的人,经常意识到别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类人往往需要定向于人的工作;在回避型家庭中成长的人,可能发展到一种对别人强烈的防御意识,他们可能不愿与人打交道,往往需要定向于物的工作;在接受型家庭中成长的人,可能定向于人,也可能定向于物。罗欧的观点,虽然是以杰出人才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具有不完整性,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爱好、兴趣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由于多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期望同城市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大学前的教育所形成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变。

  从大学教育来看,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专业的逻辑起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问题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如果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的范围就相对宽广。因此,高校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对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适应能力。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

  6/8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认识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提高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参谋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1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服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舆论有关。社会舆论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和热门话题;反过来,舆论"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父母及亲友的意见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赖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允许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去向。

  3老师的参谋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改变了前种模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

  7/8

  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性别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合理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虽然在择业问题上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应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判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作为女毕业生,也应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挑战。当然,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对女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四)社会发展环境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8

  

  

篇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固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果是表面的但究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题目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固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讲演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好比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授教养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索教育本身的题目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入的回报的开端。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xx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的

  

  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20xx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

  

  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借助一些网络所得到的资料我简单的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诸多原因,这里简单的谈谈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是问题缓解的捷径。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二)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1.供过于求

  

  在没有泛起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题目也是比较凸起的题目,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应显著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由于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职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门专业分歧错误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题目。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守旧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用度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不管是从结构看,仍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目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把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良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天生了空言无补的高手。企业长短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空言无补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

  

  良多企业都休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贮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但愿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贮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以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fwsir.)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天然而然的优越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1.负面影响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认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认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顺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良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但愿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长短常大的社会题目,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题目。

  2.正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题目,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索。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固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究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题目,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固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讲演,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好比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授教养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索教育本身的题目、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题目,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乞降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练习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

  

  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跟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增补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良多培训机构以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良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朗沃教育作为西南地区首家Java软件开发培训中央,以“一切为了就业”为根本目标,注重技能晋升,通过独创的项目实训,在短期内迅速进步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以及IT行业经验,在3年内,朗沃教育已经成功的向社会输送出上千名软件工程师。题目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守旧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由于企业首要解决的题目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本钱,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于是政府出头具名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需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题目,良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假如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凸起的社会题目。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练习,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贮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不管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把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门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本钱和场地设备本钱,一部门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糊口用度,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门题目,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门题目。同时一部门培训机构也将施展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毕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增补教育形式的上风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索。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把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题目,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题目。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题目的途径之一,解决题目的根本办法仍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题目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外是让题

  

  目体得的更加尖利,假如能借助这次经济题目,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题目,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题目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题目的过程也不会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题目。

  

  

  

篇三: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摘要: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搜集历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数据,并依据2003-2007年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找出了就业难的原因。其次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供需分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应用相关分析对如何增加就业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对策预测Abstract:Since1999,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situationisverysternwhentheuniversityincreasedenrollment'sgraduateenteredtheworkplaceoneafteranother.Thepaperhasconductedthestatisticalsurveyofthe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status.Atfirstitcollectedthedataofallpreviousyearsuniversitystudentprimaryemploymentrate,andhascarriedontheanalysisbasedon2003-2007year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surveyquestionnairetotheemploymentsituation,anddiscoveredthereasonsforthedifficultemploymentfrommanyaspects.Thenithasmadethedescriptivestatisticalanalysis,finallyusedgrayGM(1,1)model,bytheunionsupplyanddemandanalyzedtheuniversitystudentprimaryemploymentrate,theemploymentpopulationandtheinactivestatuscarriesonthepredictthathowtheapplicationcorrelationanalysistoincreasetheemploymenttoputforwardtherelatedproposalandthecountermeasure.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Keywords:TheemploymentofUniversitystudent,Primaryemploymentrate,GM(1,1)model,Countermeasure,Forecast引言对于2008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7年增长13%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1.1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月份的数据。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据教育部统计,截止每年的9月1日,2004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2.6%,2006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87.49%(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2007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0.9%。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言而喻。1.2调查问卷数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对毕业生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搜集,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8年度相关调查统计撰写了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http://www.china-efe.org/《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冬天》。三、《2008大学生就业周刊》1-20期。四、《中国教育周刊》“全面关注2008大学生就业”栏目。五、北方网http://edu.enorth.com.cn/《2007大学生就业问题年终盘点》。六、大众网http://www.dzwww.com/default.htm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1.3状况描述结合2008年全国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各行业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有以下特点:1.3.1需求趋于增长、可提供较多职位的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高新技术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人员需求都会增大;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

  有些行业的需求容量仍较为有限。1.3.22008年需求情况与2007年大体持平的行业2008年,机械类、材料类、外语类大语种、医学类、管理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价格学、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金融、财经等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2007年相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4比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其中个别一些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重点将移至大中城市的基层、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虽然总体需求量较大,但因其业内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受此影响,此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不会再出现如同以往那样火爆的场面。1.3.3整体需求趋降的行业从行业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农、林、牧、渔、制造、建筑等行业,尤其是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仍然趋紧,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各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较旺。建筑行业的人员需求虽然较大,但该行业目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体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却不旺。从学科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文史哲类人才。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仍难见好。1.3.4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种类根据大众网(http://www.dzwww.com/default.htm)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我们将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按性质分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其它。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2%、22%和22%,此外依次是三资企业(12%)、城市集体企业(5.3%)、私营企业(4.7%)和其它(2%),没有一位学生选择去科研单位或者乡镇企业。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有了更为广泛的范围,但由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这一类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的优势,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跟职业种类的选择呈现一致性,依次为公务员(31.3%)、教师(29.3%)、企业职员(20.7%),技术工人(13.3%),其他(3.3%)和农民(2.0%),没有人选择军人。1.3.5就业地区流向我们通过对03~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一些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5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趋势。毕业年份留沪百分比沪外工作百分比意向实际意向实际200395.23%99.5%4.77%0.5%200495.6%98.1%4.4%1.9%200598.39%95.1%1.62%4.9%表1:应届毕业生流向意向及实际流向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就业意向还是实际就业,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工作。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招收的学生一般在本地生源,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工作。如果说上海籍学生不愿离开上海,那么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学生,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见表2:毕业年份调查学生数留沪百分比沪外工作百分比2003757.14%42.86%200413681.62%18.38%200521476.17%23.83%表2:外地生源实际流向表调查得知,从2001年春季起上海市开始招收外省市高校学生,当时仅有两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很少。近几年上海的高校招生纷纷想外省市拓展,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外招生增速快、量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外地生源学生毕业以后都选择留在上海工作。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毕业前夕通过“专升本”方式考入上海地区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为以后留沪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当部分的外地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仍然可以通过暂住证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不过由于上海市户籍政策的调整,人才柔性政策的实施,引进人才进沪门槛逐年提高,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留沪的难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6度越来越大,故而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原籍或到沪外工作。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我们收集到了进几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学生失业人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扩招以后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失业人数则呈绝对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79010610110611514521228033541349555901002003004005006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系列1图1:大学生毕业人数93.70%97.10%76.80%85.00%76.10%70.00%64.70%50.00%47.00%43.6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系列1图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75.462.6124.5915.1725.5734.551.19106148.4189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图3:大学生失业情况统计(万人)数据来源:1996年-1998年初次就业率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2005年数据来自于《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讨》,2006年数据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分析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一文。1996年-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年鉴1997-

  2006》,2007年、2008年数据来自于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大学生失业人数则根据每年毕业生数与初次就业率计算所得。这里,我们顺带了解一下03-07年江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年份(年)毕业人数(万)就业率200314.6188.61%200420.9290.46%200524.4695.93%200627.6695.57%200735.596.10%表3:03-07年江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所搜集到的数据看,江苏地区近几年整体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对可观的,但实际情况是否与调查数据相一致,还需我们正确审视。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8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3.1劳动力市场的原因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相当高,使得我国人口在90年代开始进入就业高峰期,新增就业人口总量很大,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的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位毕竟是有限的,而我国的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一般有65%-80%劳动力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有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99.5%,如日本有1.25亿人口,有660万个中小企业,我国有13亿人口,中小企业却只有700万个。在此情形之下,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都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被挡在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3.2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体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臵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臵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里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3.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3.3.1就业能力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不少毕业生“心比天高”,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一些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了很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9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低不就”,这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3.3.2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产业高级化趋势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调整,就业者的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及时改变,仍然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希望能找到一个“铁饭碗”的工作,而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3.3.3大学生诚信危机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成功可能性的大小。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评价个人素质的指标,主要是依靠各种证书。因此,许多毕业生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砝码,在求职材料中运用各种心思和技术,不讲诚信地仿造各种假证书,使求职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毕业生的诚信危机在还贷方面也表现出来。不少贫困大学生因毕业后就业困难或就业处境不佳,而无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还贷率低的直接后果是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也使负贷在身的贫困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因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面临诚信危机。间接的后果是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甚至无息助学贷款的顾虑,使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增加了贷款的成本和难度。4.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及分析4.1GM(1,1)模型鉴于能够影响就业的因素众多,我们利用灰色预测法(如GM(1,1))来作预测,该法将杂乱无章的数据列进行整理、生成,将空缺的数据通过计算加以补充,用整理过的数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0据列建立模型并通过它进行决策和预测,将结构、关系、机制不清楚的对象、过程、系统作灰色预测以进行提前控制。年份毕业人数(万)失业人数(万)初次就业率1996875.460.9371997902.610.971199810624.590.768199910115.170.85200010625.270.761200111534.50.7200214551.190.64720032121060.52004280148.40.4720053351890.43620064133000.40620074952008559表4:96-08年毕业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数据统计根据表4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分别对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做了GM(1,1)模型分析,我们利用DPS软件做了三次,结果如表5、表6、表7:南京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1表5:就业人数GM(1,1)模型表6:失业人数GM(1,1)模型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2表7: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根据上面所建立的GM(1,1)模型得预测数据如下所示。年份2009年2010年毕业人数(万人)687837表8:GM(1,1)模型预测2009年、2010年毕业人数数据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失业人数(万人)300441647初次就业率40.06%36.35%32.98%表9:GM(1,1)模型预测2006—2008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数据由上面分析可得,毕业生人数与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是惊人的,而初次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可见在我国就业总量将长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今后将长期存在。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34.2相关分析通过上述已有数据和通过其他途径搜集到的一些数据我们统计了全国高校03-06年本专科招生总规模、03-06年的失业人数以及03-06年的初次就业率,并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就业的原因。年份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万)初次就业率20033821060.52004669148.40.4720056971890.43620067303000.406表10:2003年-2006年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统计表11: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相关分析在以上现象描述基础上,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失业人数呈正相关,与初次就业率呈高度负相关,为-0.659。虽然按照李岚清同志所讲的“常数法则”,即使不扩招,这部分失业人口照常存在,并且是低素质的失业,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本文认为超常规的扩招虽不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因素,但却是诱导因素之一。当然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引起大学生失业的深层次原因。5.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4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5.1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2007年11月16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八项举措,国务院也发放了关于做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政府应当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完善人才市场、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调控引入到高校招生工作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5.2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密切注视就业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推进素质教育更加给予重视,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高校还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得实实在在,不能笼统地号召,空洞地要他们降低期望值等等。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自主创业的精神。5.3大学生沉着应对严峻形势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必须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求职择业对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人生中的大事,是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而作的一种选择。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寻找适宜的空间。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其次,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5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择业主体。应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还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就业进行科学的层次性规划,从而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6.总结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问题。只有走向市场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服务于大众;只有走向市场的大学才能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只有走向市场的教师,才有动力终身学习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走向市场的大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6参考文献[1]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詹一虹,邹珊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反差及高校角色[J].经济师,2004,(10).[3]费菊瑛,任条娟.高校扩招中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研究[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5,(8).[4]任婷,周畅.结构性失业与高校政策调整[J].煤炭高等教育,2005,(1).[5]安康,谷安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区域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6]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http://www.gse.pku.edu.cn/BeidaEER/pdf/050401.pdf,1995,(12)[7]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祈[J].高等教育研究,2005.(4).[8]严燕飞.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中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7.[10]DavidS.Landes,WhyAreWeSoRichAndTheySoPoor[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0,(5)[11]侯琦.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开就业陷阱.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5期[12]张伟.地方性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10期[13]郭琳琳.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学校的系统实践.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10期[14]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黑龙江高等教育[J],2006(3):63—65[15]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经济纵横[J],2006(11)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7附录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1、性别:a.男b.女2、学校:。3、所学专业名称:。4、所读学历:a.本科b.研究生c.专科5、生源:请选择。第二部分正式问卷一、有关就业首选企业6、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a、IT与通讯业b、金融、证券、保险业c、商贸业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e、新闻出版业f、房地产业g、医药食品业h、旅游交通民航业i、制造业j、政府机关k、其他7、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a、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b、该行业收入较高c、与自己的专业对口d、创业机会大e、稳定f、其他。8、在这行业中,您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名称是:。9、这个企业的哪些方面对您有吸引力?请逐项进行选择。无吸引力-----→很有吸引力无吸引力-----→很有吸引力企业规模12345经营理念12345领导者风格12345企业文化12345激励机制12345培训机会12345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8名气12345国际化趋12345薪酬与福利12345行业特点12345发展潜力12345其他10、您对这个企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限选两项):a、网络媒体b、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报道c、企业的促销活动d、企业员工e、企业的公益活动f、企业获奖情况g、产品本身h、在校园的宣传活动i、其他。11、如果进入这个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a、企业的从业经验b、良好的专业技术c、先进的管理模式d、前沿知识信息e、广泛的人际关系f、团队合作技巧g、良好的薪酬福利h、到海外工作的机会i、自我价值的实现j、稳定的工作岗位k、其他。12、你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个企业的招聘信息(限选两项):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b、求职网站c、招聘会d、校园宣讲会e、专业媒体f、其他。二、有关求职地区的选择13、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首选(请选择)次选(请选择)a.北京b.上海c.广州、深圳d.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e.中部大中城市f.西部大中城市g.其他。14、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限选两项):a.生活条件好b.有较大的发展机会c.良好的人才政策d.看中创业环境e.回报家乡f.其他。15、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坚决不接受三、有关您的毕业选择16、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9a.求职b.考研(选择此答案请答第19小题)c.出国(选择此答案请答第20、21小题)d.创业e.求职考研两手准备f.其他。17、您对求职薪酬的考虑(试用期后的工资):a.800-1000元b.1001-1500元c.1501-2000元d.2001-2500元e.2501-3000元f.3001-4000元g.40015000元h.5000元以上18、您对以上薪酬标准的考虑是根据以下哪种情况确定的(限选两项):a.人才市场的行情b.对自身价值的评价c.用人单位的实力d.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e.其他19、如果您考研,原因是(限选两项):a.对学术感兴趣b.希望在高校工作c.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d.对求职恐惧e.专业就业前景不好f.其他20、如果您想出国,您首选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e.日本f.法国g.德国h.其他21、如果您想通过中介机构出国留学,您首选的中介机构是:。四、有关求职的看法22、您对现在求职形势的看法:a.乐观b.一般c.不乐观23、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c.没有太大作用d.说不清楚24、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c.求职心理辅导d.职业规划辅导e.专业出路f.其他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25、您对求职渠道的选择(限选两项):a.人才网站b.校园招聘会c.社会招聘会d.老师、亲戚朋友e.媒体(电视、报

  刊等)f.其他26、您对自己的求职花费预算:a.500元以下b.500-800元c.800-1000元d.1000-1500元e.1500-2000元f.2000元以上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1致谢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庚老师。王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王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其次要感谢经济学院所有曾经为2004级统计学专业任课的老师,你们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感谢陆凯同学,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103的室友们,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最后对老师,家人和同学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篇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三篇

  篇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二、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XX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XX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XX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

  篇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XX年达559万人,20XX年达610万人,20XX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

  

  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四)毕业生自身问题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

  

  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二)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

  

  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篇三: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均衡。据近几年统计,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数据来源于20XX年,近几年有升高趋势),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XX、XX、XX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甚至更低。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3000至5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教育机制的弊端突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

  

  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除了以上四点现象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要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践

  了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从社会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只是一味地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决策者出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总体上来说是供过于求以及少数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看,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

  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商,才能把你的技术尽可能发挥。其次,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们可以了利用假期实践去支教,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篇五: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开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2、大学生就业时机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时机。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开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时机。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阔毕业生所承受。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1、客观原因(1)社会经济的开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充裕劳动力充满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从xx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开展,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过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开展时期,实现跨越开展。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到xx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左右”,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群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开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xx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xx年7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方案》,提出xx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15%左

  右”,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普及高等教育,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篇六: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精神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这一切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大多毕业生选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他们认为只有在那,工资待遇才会更好,发展空间也才会更大,才能更好的实现他们所谓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出现了“就业难,却有业不就”的现象。作为刚毕业的我们,毫无一点工作经验,却对工作如此挑剔,在选择优越工作条件的同时,却没有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这只能使得企业家们对此无奈的摇头,除了叹气还是叹气。第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学历越高,工作越好,其实不然。他们一味地学习,通过了各式各样的考试,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业证书。然而在他们学习的同时,并未真正的学到工作本领与技巧,更无工作经验可言,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说的不好听,很多人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总之,他们就是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社会,而如今却无法运用到社会中去,这并不是知识难运用,而是我们不会运用知识。因此在我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最好先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第1页

  第三,很多学生当初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并不是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通过熟人介绍,那个专业吃香就选哪个,根本不管是不是自己擅长的,更不管是否感兴趣。不可否认,这样的途径的却能使部分人找到好工作,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仅仅是部分人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反而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业不精,根本就达不到一些企业的要求,可想而知这些企业怎能聘用他们呢?

  第四,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此外,月薪太低,竟然不能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同时还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这样的条件大学生根本没法接受。企业抱着“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心里怎么可能招入新的人才?为此,企业家们必须做好自我检讨。

  第五,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缓冲的平台,然而一些高校却只为教书而教书。如今就业最看重的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可否认,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但造成这一现象,大学校园推卸不了这责任。在校园里,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虽说机遇要自己去寻找,但如今的大学校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学生又如何寻找?

  面对以上的种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呢?第一,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必要的专业技能。只有当知识、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2页

  也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第二,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的

  工作不要太挑剔,记住“只要是金子,到哪都发光”这句话。再艰难、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我们一展自己的才能,我们要将自己的所学倾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只有当我们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有资格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

  第三,对于选专业,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忠于自己心里所想的。毕竟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但不是不要适当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不要盲目听从。当别人的意见对你有帮助时,可以适当的考虑考虑。第四,认真做好简历。建立不宜太冗长。毕竟招聘时的时间是很少的,考官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你那些不必要的文字。而且,简历中杜绝出现低级错误,如:企业名、收件人写错等。此外要将你可能将自己的优点在简历上简洁而明了地表现出来。第五,面试是不要过于紧张,而要充满信心。有信心的表现就是对考官的提问最好不要思考太长时间,但却又能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同时,有机会的话可向考官简述的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当然这是建立在有到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岗位实习的经历)。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我们无权抱怨。我们只有总结自身的原因,更好地充实自己,好好利用大

  第3页

  学四年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与内涵,让企业对我们无可挑剔。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比别人拥有更高的就业几率。

  第4页

  

  

篇七: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1

  班级:

  XXX班

  小组成员:

  调查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心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真实了解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最后通过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调适对策,调研结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乃至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时间:

  20XX年4月28日~20xx年5月6日

  调查对象:

  学生

  一、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大二的学生,共计135名,男生63名,女生72名。选择这一调查对象的原因在于:大二的学生是处于大学在校的中间阶段,是院校的中间代表,此次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问到学校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现在的求职要求时,46.67%的认为比较符合,31.11%的认为为非常符合,22.22%的人则只是单纯地认为是符合的,从这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比较认同的,在他们的成才道路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要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在学校的人才目标下成大,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也需要自我的知识的提升,全方面的发展自己。更好地就业。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94%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确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研究生,博士生的竞争下,作为二本的大学生似乎竞争优势不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但我们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没有什么是超越不了的。

  在问到是否会介意进家族式企业时,34.07%的人持中立态度,17.04%的人则非常介意,21.48%的人会介意,怕群带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还有8.15%的人则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样数据来看,大学生还是一群比较个性人,面对自己的就业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持介意观念的人,更多的是想要自己去拼搏,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所要走的路,比较有个性。当然也不是说选择不介意的人是没有个性的,这种结果也是难免的,一方面可能来自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好,有轻松的路走,当然会有人去选择。

  68.15%的人选择在云南本地工作,其余部分则选择在东南沿海部工作,从这么大的数据分歧来看,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意愿是在本地区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说明本地区,学生从小在这长大,资源优势明显,到其它地方,不利于自身优势的发挥,竞争激励,要求较高,对自身信心不足。

  在问到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41.48%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23.70%的人觉得一般,25.93%的人选择不知道,只有8.89%的人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充满自信的。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5.93%的人可以接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37%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23.7%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接受。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74%的人选择的事2001-300元,19.26%的人选择1001-2000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考虑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通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优势较明显的地区。

  二、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考虑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应对自己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用知识武装自己

  全方面发展自己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的压力不仅来源于社会,还有来自本科学院、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的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环境,更加提醒我们这些高职大学生,你们不努力,将来的就业之路就回事一道道的墙壁,而且一道比一道高。所以说,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知识,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的力量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3.清晰的自我定位

  所谓清晰的自我定位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做事的能力和处事的能力,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然后去努力,这样的方法事半功倍,比自己这样盲目的去考很多证要来得强。

  4.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关键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的就业观念,但正确不正确又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学校在这里的作用就打了,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就业观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否值得自己去坚持和努力,这样,无形中便矫正了不良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走上的事一条正确的就业之路

  5.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工作

  现在的社会,尔虞我诈,处处充满着诱惑,就业形势严峻,这样的环境,让大学生不知所措,便有了毕业恐惧症和社会恐惧症,一旦想不开,便有了轻生的念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他的行为,要想大

  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社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必须的,心理的矫正,才能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恐惧,转而乐观地去就业。

  6.政府部门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机关的努力又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大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靠的不仅是学生自己,还有学校和社会。我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够院校和大学生一些启示,希望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2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与单位性质、社会经济因素),内在价值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为同学们所所首先考虑下的,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几点意见: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

  学生,就业,调查

  调查时间:

  xxxx年7月10日至xxxx年8月20日

  学生调查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就业形势越发紧张,再加上如今大学门槛降低,大学生数量大增,拿着本科文凭的大学生要想找个工作已经变得十分不易。到xxxx年,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总数已达650万人,并在逐年上升;而未就业毕业生从2003年到xxxx年累计竟达1115万人。那么,就业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否仅仅是人才的泛滥呢?从各大招聘会的招聘方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应聘的大学生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职位出现招工困难的情况。企业在如此多的应聘大学生中竟挑不出可用之才,十分令人惊讶,也反映了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素质,大学生的素质与企业所需不相符。

  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素质情况的调查。一方面调查当今在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和看重的素质,另一方面采访已就业的毕业大学生,看看他们关于企业所需人才的就业素质有何看法,以求找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并试着给出解决的办法。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今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要求很高,同时也比较有自信。即使现在大学生在社会中已经不再稀缺,大学生这个群体仍然可以代表中高端的就业群体。受访者中有61.1%的人会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提出2000元以上的要求。并且,受访大学生普遍希望将来毕业后能在国内一线城市及其他发达地区工作,分别有58.3%的人将会选择国内一线城市。同时,选择国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有27.8%。仅有13.9%的人选择在相对落后一些的国内二三线城市谋求职位。除此之外,调查发现有44.4%的大学生希望将来能进入合资企业或者外企。同时,有25%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国企。希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占一小部分,达11.1%。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自尊心,他们对自己有自信,并对自己的未来有高期望和高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相对比较稳重,比较多的人希望在比较繁荣的大环境下,在相对稳定的大企业下谋求职位。并没有很多的人选择大胆的自主创业,或者去一些前景不是十分确定的环境中谋求发展。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培养一个良好的就业素质,对于其应聘企业,以及将来在企业中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大部分的受访大学生都将面临择业而非创业的问题,而择业又是跟所学专业及兴趣有关的,我们的调查中也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今大学生在择业时可能会比较灵活。有75%的受访者在将来择业时将会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动,可能不会选择与自己所学对口的职业。事实上,受访者中仅有13.9%的人将会坚定地选择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的职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受访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对自己专业满意的人不超过半数,仅41.7%。同时,有41.7%的人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一般。有16.6%的人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感到不满。但是,我们也可看到,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在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在未

  来工作中是重要或很重要的,占到总数的57.3%。这就有一些矛盾。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不是那么满意,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到精通的程度并非容易。然而又有大部分的同学会觉得专业课程是重要的。这也体现了现在大学生对于自己应该着重培养何种能力有所迷惑。我们还统计了受访者对未来的规划情况。我们共设了三个选项,其中选择对未来只有大致方向的人占了一半,另有3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迷茫,没有规划。只有少部分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对自己的将来有详尽的规划,占到16.7%。人际交往能力虽然重要,但其地位被远远高估,人际交往能力往往体现在与客户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团队的润滑剂,但是其重要性远不及之前两点,IT企业的话只要不与领导起冲突,有专业能力的人往往能比较容易的获得与同事间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被远远高估的则是创新能力,即使在创业企业中,创新能力也不是首要地位的,对于企业来说,一套创新的解决方案远不如一套存在多年,虽然有缺陷但是成熟,实用的解决方案,现成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时候都是最优的,这点与学术界恰好相反。最好的例子便是NASA,NASA使用的计算机技术相对阿波罗登月时期几乎没有改变,使用的语言都是古老的语言,因为在企业中,稳定、易维护、健壮、可扩展性都比效率重要,只有在效率成为成本的瓶颈时才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来优化。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冒险尝试新的技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如何取舍只能视情况而定。

  对比两边对同样问题的回答,可见大学生依然无法摆脱象牙塔的熏陶,对将来工作的艰辛没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社会宣传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往往在企业中反而不受重视,也使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偏差,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注意的。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4

  一、调查目的

  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二、调查人

  ...等五人

  三、调查对象

  深入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社会各阶层

  四、调查时间

  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五、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六、调查内容

  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子”。大学生不应该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实干,勇敢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该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大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三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人们对大学生期望还是蛮大的,都为大学生的未来祝福。

  八、调查结果分析

  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充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篇八: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学生毕业生起薪还不足1000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自己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为人处世上要谦虚要对自己应聘单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所竞争的岗位和你的专业是否联系紧密如果联系不紧密你就必须查找资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浅谈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和现实社会自然存在

  1/91/9

  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和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一、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

  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和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和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三、提升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培养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

  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

  2/92/9

  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

  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

  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

  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

  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

  些技能和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

  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计划

  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

  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

  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

  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

  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

  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

  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

  说会写,品德高尚,善和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

  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

  的结合起来。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

  越式发展阶段。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

  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

  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

  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

  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

  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

  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

  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和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

  3/93/9

  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

  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和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和就业能力、学历和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和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和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和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和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2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对策思考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

  4/94/9

  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2社会:观念和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和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和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和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

  5/95/9

  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和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企稳回升,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今年。”这是中科院预测科学中心对我国明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611万,明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面对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四毕业生们应该怎么样让自己占得先机,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

  6/96/9

  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

  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

  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有三:一、因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今年需要消化一下;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就业专家预测,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估计会比2009届更加难看。专通过调研发现,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还是至少有40%的2009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调查就业率要比官方公布的68%低不少。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届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710万人。今年650万-700万的2010应届毕业生,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根据介绍,每年的10月到12月上旬都是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招聘季,500强等知名外企和大型国企都会在10月开始进入各大高校,将金字塔尖上的学生招为己用。在春节过后的二三月份,则是大学毕业生的另一个招聘季,中小企业是这两个月内的招聘主力,大部分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会在这期间落实岗位。如果2010届毕业生在春季招聘季还没有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就很难了,因为和新一届的毕业生竞争,他们基本上没有胜出的可能,对在明年3月份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感到担忧。同样的调查发现,除了少数名校毕业生起薪基本保持不变,企业给2010届大学毕业生开出的起薪,要比2009届毕业生整体下降了5%-10%。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学生毕业生起薪还不足1000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自己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为人处世上要谦虚,要对自己应

  7/97/9

  聘单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所竞争的岗位和你的专业是否联系紧密,如果联系不紧密你就必须查找资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找一份让自己满意,又让用人单位花力气培养的工作已经基本不太符合现在的现实了。所以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就算自己找到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但在工作岗位上学到的东西是学习时学不到的,就业后再择业将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让自己在社会的火炉中锻炼,这样经过锻炼后才能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

  官方的统计数据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看着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比农民工还要差,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高校在扩招,这是一个事实,大学生在不断地增加,这也是事实。我们的GDP一直都在增长,这也是事实,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增长,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出口,进口••••••数不胜数,诸多的事实在证明,国家是在不断地进步的,也是不断地富裕的。但是也掩盖不了另一个境况,那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想起当年的大学生是怎样工作的,国家分配工作的。现在呢,大学生打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就业这个目标而奔波奔走了。为了应对各种就业门槛,我们大学生进了大学就开始围着各种的证件忙碌着,但是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或者技能的有多少呢。有人说学生只是一个考试的工具,这话说得有点偏激,但是也不是没有理由。我不知道就业为何紧张,也不知道就业能否不再紧张,因为宏观的或者是微观的环境轮不到我们在控制,主观的或者是客观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着,改变着。但愿这个就业的寒冬不要持续那么久。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和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和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和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和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8/98/9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和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9/99/9

  

  

篇九: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用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入的回报的开端。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xx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的

  

  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20xx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

  

  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借助一些网络所得到的资料我简单的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诸多原因,这里简单的谈谈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是问题缓解的捷径。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二)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1.供过于求

  

  在没有泛起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题目也是比较凸起的题目,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应显著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由于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职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门专业分歧错误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题目。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守旧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用度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不管是从结构看,仍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目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把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良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天生了空言无补的高手。企业长短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空言无补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

  

  良多企业都休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贮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但愿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贮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以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fwsir.)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天然而然的优越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1.负面影响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认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认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顺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良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但愿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长短常大的社会题目,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题目。

  2.正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题目,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索。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固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究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题目,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固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讲演,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好比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授教养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索教育本身的题目、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题目,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乞降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练习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

  

  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跟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增补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良多培训机构以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良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朗沃教育作为西南地区首家Java软件开发培训中央,以“一切为了就业”为根本目标,注重技能晋升,通过独创的项目实训,在短期内迅速进步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以及IT行业经验,在3年内,朗沃教育已经成功的向社会输送出上千名软件工程师。题目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守旧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由于企业首要解决的题目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本钱,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于是政府出头具名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需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题目,良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假如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凸起的社会题目。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练习,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贮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不管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把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门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本钱和场地设备本钱,一部门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糊口用度,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门题目,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门题目。同时一部门培训机构也将施展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毕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增补教育形式的上风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索。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把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题目,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题目。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题目的途径之一,解决题目的根本办法仍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题目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外是让题

  

  目体得的更加尖利,假如能借助这次经济题目,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题目,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题目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题目的过程也不会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题目。

  

  

  

篇十: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这个原本在高高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已成为现在随处可见的大众教育中的一员。当一个群体不再是稀有群体时,社会对其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国家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能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弄潮儿,是每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何?大学生社会就业环境如何?大学生应该如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毕业后顺利就业?政府及各级部门如何改善就业环境为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大学生就业不再是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一部分就业还是很不错的,这得益于这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和所学技能过硬。但还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国家体制内就业难、一线大城市就业难和高薪酬就业难。

  (一)国家体制内就业难

  2012年11月19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尽管此次计划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其

  1/12

  实,本科硕士们争相应聘清洁工,并不是冲着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冲着编制和户口去的。因为按照哈尔滨市的相关规定,“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就是大学毕业生对“体制内”偏好的很好说明。据统计,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网上报名人数总量达到1357056人。从报考情况来看,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60%。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是老观念,都还是国字头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而国家正式编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体制内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线大城市就业难

  大城市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机会多是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2021年的国考报名中,有13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除了这些职位本身对专业、基层工作经历等的要求过严外,其多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也是众多报考者将其排除的原因。面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由于一线城市大批人才的涌入,供大于求的现象必然出现。同时,一线城市房价及各项生活成本很高,大学生想在一线城市扎根生存下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三)高薪酬就业难

  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2500元)比2010届(2207元)上升了293元。连续两届的月收入期待底线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不断上涨的要

  2/12

  求。大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再高一点。然而一个正规企业不会把高薪资一下子就给一名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的。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凸显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那么,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体制内外待遇不平等导致大学就业观错位

  大学毕业生为何如此留恋大城市,又为何这么钟情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所谓的体制内单位,关键问题就在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薪酬、福利的不平等。

  首先,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社会保障条件明显要高于农村,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倾斜,所以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趋之若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国家对体制内和体制外实行的也是薪酬、福利的双轨制。众所周知,体制内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均由国家发放,其退休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体制外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则大部分依靠自己缴纳,单位所给的补贴也仅仅是在单位效益好的前提下,就更不用说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了。如此一来,正如哈尔滨市大学生对清洁工岗位的趋之若鹜一样,大家看重的就是体制内这一生活保障。

  三、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不合理导致毕业就失业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不重视及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太过陈旧,造成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竞争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

  3/12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理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资料匮乏。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同时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往往是从学校的其他行政岗位转来的,师资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种种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其次,现在个别高校开设专业过于陈旧,不经市场考察盲目开设一些专业,导致毕业学生要么供大于求,要么所学专业没有用武之地。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临时或长期找不到工作,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自我认知不足,就业期望值高,脱离实际,存在一定的盲从心理。目前,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再那么强烈,但不少学生和家长却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就能高标准就业,总觉得用人单位非我不用,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标准就业,出现了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其次,就业选择过于功利化,不能正确选择就业单位。在就业选择上,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存在着“铁饭碗”观念。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虽然大学生择业地点集中于东南沿海等大城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必然会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最后,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不具竞争力。目前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确存在人文素质不高、综合素质差、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手低

  4/12

  眼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聘用上存在恐惧心理,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

  五、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用工制度不合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影响大学生就业。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动不动就提出必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把211学校、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硬性指标作为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这无疑将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人为地增加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其次,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用人的苛刻性、薪资待遇低,用人制度随意性等原因,没有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导致好的大学生很难在单位立足同时一些单位还存在着用人机制比较滞后的问题,导致其招不到急需的人才。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完善就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薪酬、福利不平等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宏观入手,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优化就业环境的同时,健全就业保障。第二,用人单位制定合理用人制度,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三,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就业观,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第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上更加人性化,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用单位紧密对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第五,大力提倡自主创业,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在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5/12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不得不降低身价,参与大众化的就业,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同样也承担着多重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我们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9年的本专科招生量是157万,研究生招生量万,到了2010年本专科招生量657万,研究生招生量是53万。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扩招。据统计到2010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12年680万毕业生,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们知道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价值有深刻的影响。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了买方。

  (3)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像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放弃原来的专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4)大学生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6/12

  过去我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单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报到证。现在的就业形式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2、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冲击非常明显。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勉强维持下来的企业也大面积缩减规模,大幅度裁员,一时之间出现了“失业潮”。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是社会就业高峰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可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有限,每年大约1000万个,有700万缺口,缺口巨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可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临精兵简政,压力很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比起发达国家较少,保障能力有限、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

  7/12

  询公司麦肯锡称: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3、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缺少用人自主权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向上级人事部门报批。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摆正就业心态。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资,以免出现刚就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好就业信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4、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好生涯规划。

  8/12

  5、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业实习锻炼。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

  9/12

  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旦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オ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0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0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0/12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竟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竟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竟争: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03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1/12

  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因此,想要规划好自己毕业以后的发展之路,就有必要了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只有对社会需求和自身素质都有了充分了解,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去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顺利。

  12/12

  

  

篇十一: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

  趋势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一转型过程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特点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相应地,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和模式必然会经历一个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过程,即作为普通社会的一员求职。因此,大学生要消除主观理想期望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充分适应社会。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难度的关系,理性做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工作年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数量,这种情况就构成了社会绝对困难的就业形势。可以说,就业的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事实上,由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个趋势估计,并且主要是由正规工作岗位计算的,所以一般很难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和个人工作岗位数量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必然导致就业绝对难度系数的计算困难。这给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到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了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可以成为降低个体层面就业难度的积极而现实的选择。在个人层面,降低就业难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被动选择,比如调整自己的就业初衷。具体来说,降低选择工作的标准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第二,主动选择,比如自主创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一是从最初的体制内就业向更多的体制外就业转变;第二,从原来以机构就业为主,到出现更加个性化的就业;第三,从最初占领现有的工作岗位,到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人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形式。

  

  

篇十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范文

  (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

  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入的回报的开端。在第一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力,其首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有这样一份数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04年,全国将有30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78万,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份统计数据无疑向我们表明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日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一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第一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2005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22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某某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2004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部分:我国的教育因素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教育文理分化严重,专业设置过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高中教育

  文理分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大学教育将专业划分过为细致,将学科甚至设置在某一应用领域而不是学科领域,因此就业的方向较窄,不能在学科基础上跨越领域。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第三部分: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用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的生活方式。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是问题缓解的捷径。

  (二)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泛起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题目也是比较凸起的题目,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应显著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由于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职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门专业分歧错误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题目。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守旧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用度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不管是从结构看,仍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目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把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良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天生了空言无补的高手。

  企业长短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空言无补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良多企业都休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贮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但愿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贮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以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天然而然的优越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认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认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顺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良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但愿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长短常大的社会题目,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题目。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题目,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索。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固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究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题目,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固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讲演,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好比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授教

  养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索教育本身的题目、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题目,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乞降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练习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跟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增补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良多培训机构以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良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朗沃教育作为西南地区首家Java软件开发培训中央,以“一切为了就业”为根本目标,注重技能晋升,通过独创的项目实训,在短期内迅速进步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以及IT行业经验,在3年内,朗沃教育已经成功的向社会输送出上千名软件工程师。

  题目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守旧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由于企业首要解决的题目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本钱,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头具名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需

  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题目,良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假如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凸起的社会题目。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练习,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贮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不管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把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门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本钱和场地设备本钱,一部门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糊口用度,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门题目,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门题目。同时一部门培训机构也将施展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毕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增补教育形式的上风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索。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把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题目,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题目。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题目的途径之一,解决题目的根本办法仍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题目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外是让题目体得的更加尖利,假如能借助这次经济题目,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题目,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题目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题目的过程

  也不会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题目。

  

  

篇十三: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对目前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入,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面对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多数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事实上,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不能肆意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不能盲目乐观“大学生找工作不难”的现状。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窥。1.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随着高校连续数年的扩招,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45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而2006年却增加到413万。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显现。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2.就业结果: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

  --

  --

  响,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

  3.就业观念:(1)就业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传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难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正确地选择各种带有时代价值和潮流意义的职业观念系统,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唯恐丧失良好的就业机遇,但面对风险,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2)择业目标的“求稳攀富”。“求稳”是指大学毕业生盲目寻求稳定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攀富”是指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职业岗位。显然,大学毕业生求稳攀富的择业观念有悖于人力资源的公平公开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动过程。(3)就业价值的“个人主义”。经济体制转型使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心理防线日益崩溃,强调个体权力、权益维护的市场经济使其陷入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误区。(4)就业过程的“盲目随意”。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程序一知半解,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全然不知,将求职过程简单地描述为“递简历、答问题”,甚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同视之,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业倾向: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

  --

  --

  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2]。

  5.就业渠道:以参加就业招聘会为主。有调查显示,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中,参加招聘占51.1%,电话联系占17.1%,发E-mail占15.1%,邮寄简历占14.1%,登门拜访占10.0%。大学生就业可以寻求的最主要的资源是招聘会(28.9%)、学校和老师(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9.1%)、同学与朋友(6.6%)、社会中介机构(2.0%)次之。可见,招聘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6.就业专业:冷热不均,需求有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跟这些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例如,计算机类、通讯类、电子、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理论专业和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专业的需求量较少。

  7.就业学历:本科学历基本持平,专科学历就业较难。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直接带来了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提高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实际中,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提高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排斥专科毕业生,使诸多素质优秀、实践技能较高的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不仅造成了单位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

  --

  8.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开展时间较晚。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参加实习,又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然而,多数学校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准备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冲突。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有过专门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快”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慢”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和全社会就业两股大潮汇集成规模宏大的就业潮流,冲击着劳动力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相比,大学生数量还未达到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节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等学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狭隘、课程结构呆板、队伍结构失调、组织结构臃肿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涉猎面过窄,知

  

篇十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3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21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21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

  

  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四、大学生就业政策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_______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

  

篇十五: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

  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

  第1页

  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2.1宏观经济的影响(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

  第2页

  弹性系数下降到0.11。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

  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

  第3页

  的重要因素。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

  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

  第4页

  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2.3社会方面的影响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

  第5页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2019年到2019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

  第6页

  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第7页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

  第8页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第9页

  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势。3.4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及早准备,做信息搜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要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当毕业后走向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4在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1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19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

  第10页

  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4.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

  第11页

  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4.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

  第12页

  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

  第13页

  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结束语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

  调控政府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

  第14页

  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5页

  

  

篇十六: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以及就业建议

  当前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分析1.企业人士建议大学生就业时最应该调整就业心态。企业人士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大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2.“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3.企业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4.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企业人士认为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

  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之间现状分析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2400万各有来头,这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而招聘企业的招聘人数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2009年用人单位招聘应届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2.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大学生也尽可能选择省会城市.对于中西部地市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3.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7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就业起点的平台最重要,就业起点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

  5.“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问题争论不休!两个观点没有对错,要灵活应对!“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要根据不同的毕业生的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6.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在大学生就难问题上,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度上解决。7.“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在校大学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和企业都认为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中“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8.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不论是07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9.“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大学生就业的总结1.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建议认知社会,认知市场,认知自己,补充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2.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职业,以及行业和地域.3.“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没有先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4.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深入、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A.在学习之余,多接触社会,多参与实际,多了解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B.招聘企业多到大学进行学习就业讲座;C.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实践分享!5.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因为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不同的家庭,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

  6.身为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要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职场中称为职业操守).A.知识,B.技巧C.态度D.人脉7.在大学时期要经常看看学校的招聘会.这样你会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更会懂得自己需要补充学习什么!了解就业市场,补充自己的所需和不足8.面对应聘,不仅要学会用第一印象(穿衣打扮,美容化装)打动招聘方,更要学会120%的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如何在招聘方面前展现出来.学会运用外在和内涵的有机合理统一!9.应聘面试时要学会应对招聘方所问问题.例如你会做什么你有什么优点你有什么缺点你过去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回答要切入实际,与工作类别和企业要求相关,展示自己的优点.10.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把自己不同的优点和特点进行介绍.不要幻想自己成为招聘会上的宠儿,当你明白百分之七十的高中生都可以上大学时,你应该明白人们不会去崇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11.要了解自己毕业的学校的优点,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优点,要了解本系成功的毕业生情况.了解过去本校或者本系最好是本专业毕业生的成功者,在应聘中提及,这样突出自己的综合优点!12考研与否,要因人而异,因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果.未来要做教师,做科研一定要考研!如果自己就业的各项条件不错,要先就业!13.不要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自己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因为社会永远在发展进步,只有自己有很好的能力,加上外力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记住尽可能锦上添花!不要等雪中送炭!14.校园永远是校园,每个学生都会走向社会,在校内要把自己培养塑造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习技巧,最重要的培养自己为人做事的态度因为

  成功=18%知识+31%态度+51%的态度!另外在中国,人脉关系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1.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2.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3.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并且都优秀!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5.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多让部分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演讲,或者成为授课教师!(特别是营销类,管理类)6.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7.建立实事求是的,有规律,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平台,”学为了用”8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仅等着用即可,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认清自己所知所学;

  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记住: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开始!大学毕业是从一个平台进入了另外一个平台,学校的知识和文凭不代表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未来!

  (供稿:黎胜勇)

  

  

篇十七: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2021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介绍2021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21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021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开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21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2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二、2021年与202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到达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2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21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0809年的就业率比照分析:

  1/26

  202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21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说明,202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21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21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2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到达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三)、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四)、2021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2021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21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2021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为难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到达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三、202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3/26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效劳指导中心,对2021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21年我国总劳动力充裕,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方案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充裕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2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给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说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充裕,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农业科技开展纲要(XX-202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2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到达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2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

  ---------------------------------------------------------------范文最新推荐------------------------------------------------------

  大,比方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效劳、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2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到达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到达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

  5/26

  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

  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根底上。在这一层次需要

  了解一般计算机、效劳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效劳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安、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效劳,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21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2021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开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开展或到了拐点。

  ---------------------------------------------------------------范文最新推荐------------------------------------------------------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21年10月2日公布2021和2021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A、2021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B、2021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开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21年预计我

  7/26

  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2021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局部毕业生流动性较高。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兴旺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开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

  ---------------------------------------------------------------范文最新推荐------------------------------------------------------

  经济越兴旺的地方就业时机也越多,开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根底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时机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开展空间较小,局部企业用工不标准,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A、时间结构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B、区域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开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兴旺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缺乏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9/26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21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方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方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爱眼睛,远离近视。本文将介绍2021中学生近视调查报告。

  2021中学生近视调查报告(1)一、提出问题在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具备健康的体魄是极为的。大城市的开

  ---------------------------------------------------------------范文最新推荐------------------------------------------------------

  展,高楼耸立,大街小巷横穿各处,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时机越来越少,人们忙忙碌碌,很少停息一会儿,放松身心。中学生的近视日趋严重。在班级上,同学都戴着眼镜,对于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我对河北省邢台市育才中学初中二年级6班的同学做了一次关于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对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使认识到中学生患近视的严重性。提出建议,向同学们传达近视的危害,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地保护眼睛。三、调查过程1.文献研究法(1)什么是近视?我们都知道眼睛的根本结构是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虹膜等几大局部组成。管线经过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在经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产生视觉,于是人便清晰地看到了物体,这就是眼睛的工作原理。近视眼是视力缺陷的一种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近视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或晶状体折光力过强,使进入进入眼球的影像不能正落在网膜上而落在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它是原来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光线发散后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2)初中生视力下降的原因

  11/26

  首先,环境是近视的主要因素,眼睛过度疲劳和不用眼,使得不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功能逐渐衰退而遭破坏。现在问题的是学生课桌椅不标准,未能按年级、个体差异配置,不便于学生养成的坐姿。教室采光不好也易学生近视。此外,长接触荧光物体,如电视、电脑等,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所以说不良的学习环境严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不参加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不可,从网上搜查的资料中:体学生近视率小于普通高校,仅为四分。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另一,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不爱运动,也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

  再次,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也会近视。的临床资料及动物试验说明:近视眼的与机体钙、铬等微量元素。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升高血糖,晶体渗透压,是近视眼的又一祸根。

  2.对育才中学周围的眼动力眼镜店做一次采访。问:来配近视眼镜以哪些人居多?答:学生人数最多,是初中生。问:学生中近视度数为多少?答:在100-200度居多。问:近视了不配戴眼镜视力会越来越深吗?答:这要看保护的情况。有些学生真性近视,只要保护,预防,是问题的。但近视已超过200度,如不戴眼镜,了学习,还近视的度数,是

  ---------------------------------------------------------------范文最新推荐------------------------------------------------------

  很不好的。总之,不管近视,保护眼睛要的。问:近视产生原因?答:中学生近视产生的原因是:1、阅读和写字姿势不;2、阅读和写字时不注意光线的强弱;3、生活和学习制度不健全;4、先天的因素。问:配戴眼镜的常识是?答:配眼镜前应作散瞳验光,确诊为近视眼;配戴的眼镜,应该是

  度数适宜的眼镜,度数不要过深或过浅;配戴眼镜后,仍然要注意用眼卫生,防止。要检查视力,如有视力下降,就要重新配镜。

  问:能为中学生近视提些建议吗?答:用眼要卫生;有近视要配眼镜;多看绿色,看远处以调节眼睛。预防近视眼,最后要三要和四不看。3.派发问卷,对学生简要采访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学生的视力情况,对邢台市育才中学初二年级6班的65名中学生了问卷调查和简要采访。详细的问卷内容如下:四、调查结果分析经过我的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据统计,本次调查当中,有63.08%的同学是近视阶段的,超过了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13/26

  2.近视年数图中信息的分别占23.1%和17.2%。这说明呢?一,初中升高中给学校及学生带来的,严重中学生不健康用眼;另一,学生健康用眼的意识,自觉养成的习惯。的看,学校及学生对健康用眼的意识不强。于肉食的23。饮食习惯近视的直接原因,但也属原因。比方说胡萝卜素,维生素A,B2,就会使眼睛容易疲劳,从而近视。,要多吃维生素A,B2,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如牛奶,动物肝脏,鸡蛋,花生,胡萝卜,蔬菜等。,但看书也看的,这里的并非指书的类别,而是指看书时的姿势要遵循二要二不要原那么。所谓:二要是指眼睛和书本距离要一市尺,和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向远处眺望一会,而二不要是指不要在光线浅暗和阳光下看书和不要躺在床上看。可是数据显示,学生平时看书离书面较近和躺在床上看书的就占所调查学生的46.3%。虽然勤奋是好的,但成绩而损害眼睛的话,是很可惜。学生仅有近9%,还算可观。的,且不提这对学习成绩的,光是电视机和电脑的辐射很容易近视,而且同学们在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时候,超过70%的同学是看电视两小时的,长给眼睛了过多的负担而又不休息的话,近视只是迟早的问题。五、总结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中学生近视的情况,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并且对近视的原因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如何防止近视。

  ---------------------------------------------------------------范文最新推荐------------------------------------------------------

  如何让青少年端正用眼健康的呢?可以调查中学生近视人数的比例及原因来让青少年知道近视的害处,青少年自我健康用眼的意识。

  对此,诚心给予以下建议,希望大家视力的保护,防止近视队伍的扩大。

  1.加强眼睛的卫生教育从调查中看,有一一局部中学生姿势不和距离近了视力下降,说明学生对日常中的姿势、适当的距离对保护视力的意义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强调,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我们认为,眼睛的卫生教育应从小学开始,一上学就要三要两不要的习惯教育,使学生把要求从小习惯化。2.要注意眼睛的休息调查说明,学习时间长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在的高考、中考、初考的竞争日趋剧烈,用延长时间、题海战术来追求升学率,会使学生视力下降,造成永远不能弥补的损失,而且还会使学生的体质下降,严重防碍学习,所以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降低学习强度,使学生有时间注意休息。3.要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保持和矫正眼保健操已被多数学生,所以学校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统一做操的次数,同时老师应认真辅导,纠正错误,使其发挥真正的保护作

  15/26

  用。中学生近视中有一局部现在还只是假性近视,如果注意保护,还能恢复,有的那么已成了真性近视,这时应戴适宜的眼镜来进行矫正,以保证视力不再下降,不能随便应付,所以近视者都应到医院配制眼镜。

  4.饮食合理饮食中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给,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因此,为防止发生近视,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食糖过多,会使血液中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酸与肌体内的食盐,是钙相,了血钙,这就会眼球壁的坚韧性,使眼轴易于伸长,助长了近视和开展。外表,预防近视可补充蛋白质、钙质、磷质、胡萝卜、豆芽、橘子、广柑、红枣等蔬菜水果也对预防近视有益。5.搞好宣传学校可以黑板报、讲座等宣传保护视力的性,介绍保护视力的方法、强化保护意识。6.少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多与大自然接触从调查中知道了大沥的近视人数远远大于潮阳的近视人数,这到底是为呢?有要的因素周围的环境,潮阳市的周围有山有海,乡村中青山绿水,许多学生都可以在学习完后到处走走,看看周围的青山绿水,放松一下,这对眼睛也有的帮助,要多于大自然接触。而大沥生活富裕,电视、电脑和游戏机每户都有,学生课余都沉迷于电视、电脑或游戏机中,对视力的是非常严重的。

  ---------------------------------------------------------------范文最新推荐------------------------------------------------------

  到此,的报告总算告一段落了,心头的一块大石也就放下了。在段里,确实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更的是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了深厚的友谊切都使收益匪浅。

  在整个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插曲,的滋味无法一一道来,但真的兴很开心,这对来说,是经历、体验、一笔的财富。开始社会、热爱生活。需要的锻炼,它能的素质,让终生受益。

  这次调查活动,都知道了视力不好对带来了许多不便,眼睛是感觉器官中最的,大家的经验与知识,大是经由视觉或得,它个人健康、平安、生活情趣更阻碍学习活动,更显现出视力保健的性。眼睛大家来说就等于财富,要好好的保护眼睛。

  眼睛是人类永恒的窗口你我的财富。,朋友,请珍惜你的眼睛!2021中学生近视调查报告(2)一、问题的提出眼睛乃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出了问题,那就对心灵产生了伤害。现在中学生的近视率直线上升,许多同学都成了四眼田鸡,为了让同学们重视近视的危害,我展开了这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近视的书籍。2、询问近视的本人。3、上网查阅有关近视的资料

  17/26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初中近视为63.8%可以看出,我国近视率之高啊!我们班一共是53人。我数过,我班就有大半数的人带眼镜。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我想,难免会有遗传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的吧。比方写字时眼睛离桌面太低,花太多时间玩网络游戏,在暗的灯光下看书,在做眼保健操时睁着眼睛等例子。近视的中学生都称,自己很懊悔,当初没有正确地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一副眼镜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年级开始就架了一副眼镜,一开始还觉得挺好玩,时间一长就感到很麻烦,一旦被热气腾到,眼前就会一阵云里雾里,什么都看不清了。四、总结近视预防的重点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除了带眼镜几乎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而带眼镜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才能正确地预防近视,不然会适得其反。还有一件事:眼保健操是对眼睛有保护作用的,而同学们却没有重视它,不是在眼保健操时睁眼,就是乱点穴位,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反而会用来危害我们的眼睛,所以请大家严记:一定要来保护我们的眼睛,否那么将懊悔一生。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1年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1)

  ---------------------------------------------------------------范文最新推荐------------------------------------------------------

  随着经济的开展,竞争的剧烈,就业形式日趋严峻,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从事兼职工作,一方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兼职已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存在很久,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局部,是一种不可无视的现象。兼职是大学生交际圈的突破,是大学生生活的润滑剂,也是大学教育在地域上的延伸。无论同学们有没有做过兼职,眼下都存在着一条漫漫兼职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该怎么走,走向何方呢?在兼职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能对局部大学生今后的开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更好的做好兼职工作,为以后的生活打好根底,日益成为我们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试图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兼职状况,以期掌握大学生兼职的一些特征,从而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网上兼职,赚钱经历,综合实力一、大学生兼职赚钱的原因1、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从学习方面上看,大学的课堂授课时间要大大少于中学阶段,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从生活方面看,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接触面广,朋友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个性、习惯、价值观念各不相

  19/26

  同的差异,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触中,易逐渐融合;从校园环境上看,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启事,各式传单随处可见,各种组织的活动,各式性质的社团比比皆是。这为大学生们兼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

  2、社会广告业的蓬勃开展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进入新的世纪,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各大企业开始投入大笔的广告费用,加强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广告除了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广告,街头、车站站牌海报外,还包括新品推出时的商尝街头、超市等地的宣传促销(包括广告传单、优惠券派送等)。企业对这局部广告宣传的人员需求量大,但此类工作临时性强,一般集中在节假日,且企业希望能尽可能地降低这局部的本钱,又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在选定这局部工作人员时,企业一般愿意选择在校大学生为他们效劳。3、强劲的毕业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地推向市常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取消了统分统配的大学生,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对择业的考虑。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缺乏,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于是他们纷纷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兼职。二、大学生兼职赚钱的特点1、大学生在寻找兼职信息方面各具特色。

  ---------------------------------------------------------------范文最新推荐------------------------------------------------------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寻找兼职,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过熟人寻找兼职,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还有局部同学通过广告寻找兼职。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确保兼职的平安。

  2、大学生在兼职工作的中种类上有特点。从性别来看,分别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过家教,分别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过促销,分别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发过传单,同时,还有少数同学从事过礼仪、家政、餐饮等兼职工作。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65%,75.5%,98%的同学做过家教,分别有5%,7.5%,26%的同学做过促销,分别有20%,30%,16%的同学发过传单。3、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会对其他方面有所影响。不管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兼职对学习的有一定的影响,大局部同学会过分关注报酬,没有注意到兼职工作的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内容。但是有局部大学生比拟好的处理学习与兼职赚钱的关系。只要注意调整,能够二者兼顾,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4、大学生兼职赚钱的收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可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比例占84%,选择可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的那么占14%,选择

  21/26

  可充实大学生活的比例仅为2%。由数据可知,做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兼职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根底。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生活补助,从而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庭负担。总而言之,绝大局部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拟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可缓解经济压力。

  5、影响兼职的因素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学们在做兼职便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有54%的同学认为如果选择兼职至少要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见有很多大学生还是以学习为重的。30%的大学生考虑较多的便是工作的报酬,如果辛苦半天还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自己的劳动力便这样白白浪费还不如回寝室睡个大觉养会儿神咧。剩下16%的同学认为工作环境应该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尽可能找到靠近学校的工作场地,为同学更好地协调兼职与生活的关系提供方便。2021年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2)一、前言作为在校大学生们,很多同学选择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来充实自己。据不完全统计,有75%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经历,全国百万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今年寒假,我也和很多同学一样参加了兼职的行列,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如今,兼职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我们不经要质疑,在校大学生如何处理兼职与学习

  ---------------------------------------------------------------范文最新推荐------------------------------------------------------

  之间的关系?学生兼职是否有利于专业的开展、经历的积累呢?为此,我利用今年寒假的一点时间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调查报告。对大学生兼职原因、职业选择、考前须知和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做了比拟详细的剖析,在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中,更全面的了解了大学生兼职这一现象。

  通过问卷设计,调研实践及数据统计完成了此份大学生兼职现象调研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45份,有效问卷40份。调查学生98%为大一、大二学生,女生所占比例较高。

  二、大学生兼职的原因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明年就要踏上社会了,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在学校里学好文化,技术固然重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增加经验也是必要的。我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在假期里做兼职,在我们看来,在大学期间参加兼职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为明年的工作做准备。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热衷于兼职的原因做了调查,经过总结,发现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大学生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自立意识强,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赚取酬劳,以取得一定的经济独立。另一方面是目前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很多人希望通过兼职取得工作经验,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并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由此可见,社会竞争的剧烈和就业的压力在大学生身上显现出强

  23/26

  大的冲击力,这是造成大学生兼职的重要原因。三、大学生兼职的职业选择据调查,大学生做兼职,主要是从事家教、促销、导游等行业,

  这些行业所占的比例到达80%以上。现今,导游慢慢成为大学生兼职新贵,经验丰富的导游更将成为

  旅行社的抢手货。作为科班出身的我们,对于此工作有更大的优势,只需在考取导游证之后即可联系旅行社开始带团。导游的优点就是工作时间弹性大,不与学习时间冲突。而且报酬较丰厚,还可以在工作中广交朋友。但也有缺点,就是工作强度大,对体力的消耗很大。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兼职职业的选择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从中学到经验。都说行行出状元,兼职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这样,想起雷锋说的螺丝钉精神。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不管你做的工作是多么的微缺乏道,但只要你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大学生兼职考前须知大学生兼职是值得鼓励的,但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很容易上当受骗。就拿我来说,我也曾经历了从受骗到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过程。我在网上找了一家公司,公司让我去面试,其实那是个圈套。他们是劳务中介,以挂牌其它公司的名义来吸引大学生去打工,从中赚取劳务费。在此,以我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想说大学生找兼职一定要谨慎小心,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防止上当受骗。那么如何防止受骗呢?首先,一定要到有资质、信誉好的职介中心

  ---------------------------------------------------------------范文最新推荐------------------------------------------------------

  找工作。进门首先要看该职介中心是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其次,不要付押金,如果确实要交,要问清理由,并将费用的性质、归还日期等都写进协议中。

  五、大学生兼职与学习的关系无论从性别还是年级来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兼职对学习的影响因人而异,只要注意调整,能够二者兼顾。我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也认为兼职与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因为我们一般做兼职都是在寒暑假或双休日,并不占用学习时间,在学校里,我们依然能放下心来安心学习。再说,如果同学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做每一份工作,我相信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帮助的。大学就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的地方,而社会就是一座大课堂,只要你用心去学,就会发现许多奥秘。更何况,大学生在课堂了学习了那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兼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呢。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学生兼职有利于专业的开展、经历的积累。由于我们是一个专科学校,比拟注重技术的学习及实践经历,所以,兼职的锻炼就对我们更加重要了。而且,我们专业是国际导游系的英语系,出于专业的需要,我们要接触很多形形色色人,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做兼职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我们接触社会,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六、总结

  25/26

  总而言之,在就业形势如此剧烈的今天,大学生兼职是大势所趋。只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找好学习与兼职的平衡点,我相信兼职对于我们大学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篇十八: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目录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11、就业去向..................................................................................................................................32、就业期待..................................................................................................................................43、求职心态及行为.....................................................................................................................54、求职进展..................................................................................................................................7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900万人,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求职就业状况备受各界瞩目。

  经管类人才则首选财务/审计/税务,占比36.4%。

  2018-2020年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当前从事的职业的关联情况展开大数据分析,监测发现专业对口仍是市场供需匹配的主旋律,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整体较高。除专业与就业契合度以外,就

  业弹性与专业的长期前景也值得观察。例如,会计作为通用性专业,在各行各业都保持着较稳定的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职业,跨领域就业较广。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停招会计本科专业的消息——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宣布停止会计学本科招生,同时新增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这预示着,会计专才在未来受数字化升级转型冲击较大。某联招聘大数据也发现,会计职位竞争热度长期处于高位,意味着求职者众多而企业需求相对较少,是供大于求的职业。此外,数字化技能也成了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市场上存量的会计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职业竞争的新筹码。

  结合《2020年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分析,从2020年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到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但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这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六成,其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与会计专业相反的是,对于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如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提速更是吸纳了大量专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的方面都有很高的职场价值。

  1、就业去向

  2021届毕业生就业心态显“佛系”,单位就业比例不足6成。在参与本次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另外,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比9.5%,较去年的6.6%也有明显提升。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拥抱当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拓宽自己的未来选择。

  专科生、本科生提升学历意愿强烈,自由职业拓宽就业路径。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硕士生毕业后“单位就业”占比达到72.1%,远高于本科与专科学历人才。同时,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也与学历成正比,5%的硕士毕业生打算出国继续深造。对于专科生来说,作为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大,找工作这一传统规划并不是唯一出路。依托于专业技能和新就业形态的加持,专科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以及创业上的选择均要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

  2、就业期待

  过半毕业生就业期望受疫情影响,23.9%降低期望薪酬。2020年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延续至今,2021届毕业生中,过半数都表示自身的就业期待有所改变,其中表示“期望薪酬下降”、“期望行业变化”分别占比23.9%、18.4%。

  应届生期望薪资较去年提高,但仍低于疫情前,主要聚集4000-6000元区间内.2021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同比有所上升,但不及2019年。应届毕业生期望薪资分布聚焦在4000-6000元区间内,同比来看相差不大。反观2019年,3000元以下的低薪区间占比超1成,但应届生薪资期望在6000-8000元区间达到高峰,可见2021应届毕业生整体薪资期望仍未突破疫情前。

  求稳心态加剧,大学生对国企和国家机关热衷度提高.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2.5%,同比上有亮眼增长;选择“国家机关”的占比则较去年翻倍,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毕业生求稳心态更强。

  心怀“大厂梦”,大学生最期待进入互联网企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超过四分之一的选择占比成为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排在其后的是房地产/建筑业(10.9%)、文化/传媒/娱乐/体育(8.7%)、金融业(7.2%)。新一代求职者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对互联网行业自带热情,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明星企业,也激发毕业生的浓厚兴趣。

  3、求职心态及行为

  本届毕业生求职更注重现实,薪资、稳定、落户等因素权重提高。对本届毕业生来说,薪酬福利仍是求职时的重点,且比例同比扩张7.7个百分点后达到68.5%,表示“大环境不好,稳定最重要”、以及看中“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的占比也均比去年上升,体现出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对未来规划更具现实主义色彩,发展稳定性与实际利益至上。

  此外,求职时看中“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占比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且绝对占比排在整体第二位。年轻求职者在追求成长的同时,也不愿被工作挤压自我生活空间,因此也更青睐人性化的雇主与合理的工作制度。

  疫情下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减少,医学生实习比例高。2021年,57.9%毕业生在校期间有实习经历,比去年下降16.1个百分点。但实习对大学生来说仍非常重要,9成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对找工作有利。

  从不同专业来看,医学专业由于注重实践能力,实习基本为必选项,其毕业生有实习经验的占比最高,达73.8%。排在其后的是人文学科(68.4%)与经管类专业(64.5%),应届生多通过实习经历来弥合专业设置与职场应用之间的鸿沟,并为自己简历增色。

  4、求职进展

  截至4月中旬,62.8%求职毕业生已收获Offer,18.3%已签约。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62.8%已收获Offer,其中,获得1-3个Offer的占比近半。18.3%有求职计划的毕业生已签约。

  而针对还没有获得offer的原因,43.6%的应届毕业生归因于自身太迷茫,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工作,39.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是获得工作机会渠道少。

  

  

篇十九: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

  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的影响

  (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

  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

  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

  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2.3社会方面的影响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

  (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

  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

  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

  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

  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势。

  3.4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及早准备,做信息搜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要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当毕业后走向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

  4在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4.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

  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

  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结束语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府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