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0篇)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0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20:05:03

篇一: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中等教育教育目标的基础。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素质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研能力、适应校园、适应新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满足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保障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机制保障。包括建设高质量的教师梯队,优化教师职业晋升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育效力和质量。在运作机制方面,应注重激发教育者的创新潜能,加强教师的生涯规划和发展管道,通过转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团队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中等教育教师培养机构建设

  高中教师所受的培训,是促进教师教育素质不断提高的关键,所以加强中等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对于提高高中教师队伍素质十分重要。针对培训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偏低、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教育设施和教学环境、改革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教育师资培养和技能提高。

  三、确立教育学科创新与教育取向

  高中阶段学习环节的变化,往往带动着学科研究的导向方向。因此,教育学科创新与教育取向应作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尊重教育本质因素,加强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影响,推进教育学科提高教研能力,不断探究高中教育方式和路径,不断探索优秀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创新与推广。

  四、优化高中教师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国家中等教育教育水平和素质,必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为高中教师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在激励机制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较强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增强教师课程升级、研究团队的建立、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的支持,适当启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协调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

  五、发展优秀教育人才创新创业

  教育创新创业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针对高中教育人才具有的特殊性,利用教育师资的优势,抓住创新创业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试验和创业行动,促进高中教育的创新发展。这需要创造财政支持、政策保障和各种形式的配套支持。同时,注重激发教育人才的创新

  精神,改进培训体系和培养企业技能。为高中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平台,加速他们的个人发展。

篇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刊视点】摘要: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而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当前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意见和对策。一星”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并由获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演讲,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其次,经常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活动,利用这些活动让骨干教师起到一个很好的交流带头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各学科的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经验。最后,教师各类奖项、优秀事迹的评选工作应该采取严格的荣誉申报制度,先由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话题,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近些年来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队伍的结构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年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各学科教师数量失衡等。其次,高中教师队伍流动性大,队伍的整体稳定性有待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经济环境的诱惑、教师待遇提升等方面的原因。再次,高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不到位,不利于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1.不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思想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可以按照一定的计划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德育文件精神,对教师进行各种各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弘可以定期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利用各类先进个人事迹激励教师。学校还应该制定各种考核制度,将教师的师德纳入到各种评优、职称评审当中去,提高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2.推进校本培训行动高中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各种在岗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刻苦学习、努力研究专业知识的精神。学校要坚持共同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除了提供给教师必要的知识培训机会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网络及教材知识材料,达到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及专业知识的提高和领先地位。对于一些青年教师而言,学校应该认真对其进行一些岗前岗后培训内容,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安排这些青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和指导班主任等职务。学校要定期对其讲课、备课、笔记等教学相关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快速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此外,学校对于那些热爱教师工作、发展潜力不错的教师,应该大力进行各种针对性的培养活动,组织这类教师进行各种学术交流、参观学习、研修培训等活动,特别是针对高中这一特殊时期,学校应该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教师来学校进行授课和经验交流,这种活动不仅能够使青年教师快速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而且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能够起到相互交流、不断完善的作用。教师个人提出相关荣誉的申请,然后对教师取得的事迹和成绩进行公开的展示,并组织相关教师在全校大会中作有关地演讲,最后通过民主测评来确定各级各类先进个人。4.关心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一,学校的相关领导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并努力解决问题,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二,在生活中,学校领导更应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关心照料,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第三,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应该加大奖励力度,提高骨干教师的待遇,保证骨干教师的稳定性。这样能从一个侧面激励其他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形成一种争优比先的良好工作氛围;第四,学校注重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尊重教师,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在政治上给关心、学习上给机会、工作上给平台。同时实行民主管理,建立真诚融洽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让优秀的教师引得进、留得住。5.完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视野关键词: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江苏张家港●朱建兴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构建团队协作精神。此外,还.com.cn.AllRightsReserved.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首先,对新教师和在岗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立培训目标,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基础上设定高中的教师培训内容。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发挥校本师资培训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校际交流和个别化教学,将培训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贯穿始终。同时,在高中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应重视建设有利于教师培训制度实施的支持性环境,变管制为支持。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地开展师资培训。总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以及社会一直追寻的目标,希望以上建议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参考文献:[1]胡利红.一般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探究[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7(10).[2]阮成武.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3.弘扬先进,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如组织“每周原则,小事讲风格,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优化。学校领导班子和谐,学校内外就会“政通人和”,就能创造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可见,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业。和谐的校园需要安全稳定的校内外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有机的统一体,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校园充满爱,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安溪县第七中学)[2012.3]5

篇三: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矛盾及对策

  阮成武

  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6从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国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发展,示范性高中已经成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机会。但由于示范性高中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接口,比一般高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其作为社会、学生及其家长争相获取的稀缺性质与瓶颈状况,并没有因为规模、数量的发展而有多少改变。与此同时,示范性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不再由政府完全包揽,而成为一种政府引导下通过社会选择和市场调节来提供和配置的准公共产品,比一般高中具有更强的选拔性和选择性。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下,示范性高中必须面对社会选择和市场竞争,面对自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由于这种特殊的学制定位和教育产品性质,相比之下,示范性高中在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素质教育与应试选拔之间的矛盾上,表现得更加尖锐和激烈。这些尖锐和激烈矛盾关系使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特殊矛盾和问题。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多届岗位培训及提高培训的示范性高中校长座谈研讨,深入多所示范性高中开展实地研究,归纳出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特殊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编内教师与编外教师身份差异: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体系分裂及对策

  “两高”大发展之初的1999年,全国普通高中1.41万所,在校生1049.71万人,专任教师69.24万人,生师比为15.2:1。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中1.61万所,在校生2514.50万人,专任教师138.72万人,生师比为18.13:1。七年间,普通高中每年招生平均增加了209.25万,专任教师平均每年增加了9.92万[1]。在此过程中,示范性高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扩大了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随着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也求愈加迫切。为解决办学规模急速扩张而导致的教师严重紧缺问题,各地示范性高中由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编制,通过公开选招增加了一些教师,但增量幅度却无法满足学校扩招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示范性高中只能通过编制外招聘所急缺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其中,一部分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聘用,一部分则是从在职教师中选聘,于是便形成与编内教师并存的一支校聘的编外教师队伍。尤其是近年来规模急剧扩张的部分省级和市级示范性高中,这种校聘的编外教师现象更为普遍、比例更大。在笔者调查的多所示范性高中,校聘的编外教师高达学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这种体制不仅对区域内一般高中的教师队伍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加剧了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同时,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也分化为身份不同的两个群落,一支是编制内及享受财政拨款的教师队伍,一支是编制外和不享受财政拨款而由学校自筹经费负担的教师队伍。前者表现出计划体制的特点,教师有安全感、归属感,牢牢固着在原先的“单位”体制内,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住房、职称、工资等尽在手上,成为示范性高中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这其中,既有学校长期来培养和涌现出来的骨干教师队伍,即学校办学的“台柱子”和依靠力量,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不合格的教师。对于这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不合格的教师,任凭学校怎么改革,都难以真正触动他们、激发他们。后者则表现出市场体制的特点,教师有强烈的危机感、竞争意识,但存在身份上的尴尬和弱势,思想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归属感,难以融入主流和学校文化之中,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随着这批教师数量的增加,学校在住房安排或住房公积金、工资待遇、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评优及有关校内分配等方面,难以确保他们与编内教师完全一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突出。这既使学校难以负重,也造成这部分校聘教师的心理焦虑,总处在一种“悬置”与“寻求”的状态,很不稳定,存在不公平感和对学校的怨言;反则,学校一些规章制度和培训要求也难以在这些教师那里得到落实。

  这两种身份不同的的教师队伍,是由示范性高中迅速发展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完善、不同步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在编的教师作为“单位人”,利益、权利大于责任、义务;校聘的编外教师作为“社会人”、“边缘人”,学校对他们的管理要求大于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利益。这种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不同人事管理体制并存,不仅导致编内教师本身之间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的不平衡,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受挫伤,不合格的教师出不去;而且,也导致合格的教师又进不来,校聘的编外教师的法律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成为学校中的的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窘迫。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根据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规划给各个学校增加相应的编制,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教师人才市场及其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性高中教师的补充机制;同时,真正实施全员聘任制,把教师职称、晋升、聘用等权力实质性地下放给学校,加强对编制内教师的管理,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进而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解决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性矛盾,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

  二.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地位悬殊: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生态失衡及对策

  无论原先的课程计划,还是新的课程方案,高中课程都是由不同学科及相关知识组成的一个体系,而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则形成各有分工、相得益彰的生态体系。这些课程的课时享有及具体的知识量分配存在多与少之分。毋庸讳言,“课时享有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因为课时分配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行为,而是课程计划制定者根据自己对各门学科知识重要性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相应的地位分等的一个自然结果。”[2]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说,教师所担任的每一门课程都是重要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并无地位高低、主次之别。然而,高中课程开设的科目与高考科目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同是高考科目,不

  同课程所占有的分值比例也是不相同的。这使得高中不同课程的学科地位及其实际享有的课时,形成明显的分化。而且,这种课程及不同学科知识的地位分等,进一步影响到传授这些学科知识的人——教师的地位。于是,在高考竞争尤为激烈的示范性高中,便形成三个不同课程地位的教师群落:高课程地位的强势教师群落——语文、数学、外语教师;中课程地位的次级教师群落——政、史、地和理、化、生教师;而诸如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师,则只能处于低课程地位的弱势教师群落了(担任这些课程的音体美高考专业课程的教师另当别论)。其中,强势课程教师群落作为一个利益群体,人多势众,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学校组织中的主要压力群体,慢待不得。而弱势地位的教师群体只能是“势单力薄”,处于学校决策及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

  这种状况造成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相当普遍的生态失衡现象。科际之间的地位差距,造成不同课程教师在课时享有、政治地位、话语权利以及利益分配上的差距。在调查的不少学校中,教师的课时酬金分配系数是,主科为1,中等学科0.8,副科则只有0.6。而且,低课程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容易遭侵害,课时经常被侵占。学校决策的权重往往也更多顾及高课程地位的教师,教代会代表、评优、职称评聘中更多偏向高课程地位教师,低地位教师的话语权则很少被关注、受重视。学校在高考奖励上也进行不同的分等,非高考科目的教师普遍不在奖励之列。有研究甚至还表明,学校的干部提拔也往往多从强势学科教师中产生,而弱势学科教师则相对少得多,即便他们中也有在学校中占据较高地位甚至成为学校领导,但这一般很少是其所属弱势学科之群体地位上升的结果,而且他们要想在学校中继续保持现有的较高地位,就必须获得强势学科的教师们支持和认可[3]。长期以往,造成很多示范性高中这些处于弱势甚至次级地位的教师工作积极性衰微,专业特长削弱和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偏离。这种状况使得很多示范性高中因为缺乏业务专长的特长教师,而造成办学目标趋同,千校一面,形成同质的恶性竞争,缺乏办学及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积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学校的政策导向和学科格局,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开齐课程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摆正各门课程及教师的地位关系,加强教师队伍的生态建设。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所谓小学科和次级地位的课程,恰恰是选修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教育建设的丰富资源。示范性高中应当积极扶持这些学科和课程,努力满足这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加有利的事业舞台,及时反映他们的政治、经济和专业发展诉求。使他们发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生力量,进而使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生态系统。

  三.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价值背离: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处在高考“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进入白热化。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国家确立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及其所追求的公共性取向,与学生及家长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具言之,高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公民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无论培养合格公民、提高民族整体素质,还是培养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都是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然而,这对于不同学生及家长来说,其个体的教育利益

  实现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家长们总是希望通过高考这条“公共通道”,使孩子考出更高的分数,进入更满意的大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取得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不在于素质的高低和发展是否全面。在优质生源相对集中、社会及家长期望值交相攀高的示范性高中,这种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的价值背离尤为激烈。

  在此之下,对于处在高考竞争前沿阵地的示范性高中教师来说,这种价值背离和冲突更是无可回避。即,教师一方面要代表国家意志,贯彻教育方针,维护教育正义和教育公平,肩负着公共使命,持守职业良心,以实现公共利益;与此同时,学校及教师又面临市场竞争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挑战,不得不注重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诉求。而学生及家长通常是把所选择的学校和教师能否带来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杠杆的。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但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生源竞争,竞争的关键是家长,标准是高考。面对生源市场和校际竞争、家长要求和社会评价的巨大压力,很多示范性高中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诉求及满意度,致使教育公共性的式微。在我们调研中,一位示范性高中校长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我们学校一年招收1000学生,至少要考上500个本科,至于哪500人考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必须为能够考上的这500人服务。”这种价值背离使示范性高中教师在思想观念、教学过程及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始终面临一种深深的角色冲突,行为摇摆、思想困惑,左右为难。教师只好奉行“分数第一,成才第一”,至于“成人”的教育,被认为是对那些高考无望学生的低层次教育。教师只能进行与高考相关的知识教学和应试训练,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交流,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位示范性高中的历史教师说:“历史课具有非常强的励志和修身功能,但现在只能异化为历史知识的分解、讲解、记诵。我曾经尝试在历史课上讲一些知识点以外的历史故事、人物进行励志和修身教育,却被家长和学生戏称为‘另类教师’,教务处也有微词。”

  这一难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端正办学方向,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共性导向,引导和支持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质量标准,纠正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倾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引导和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和家长合理的教育诉求。为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提供更多的特色教育资源和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诉求,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学校也应在课程评价、师德考核以及教师评价和绩效等方面,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克服教师的角色冲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交互叠加: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及对策

  虽然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高中教师面临高考的巨大挑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是其他教师难以比拟的,示范性高中更是首当其冲。有研究者对山西省11个市40所高中(含完全中学)的1845名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39.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太大或比较大。其中,职业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率压力36.2%,同行竞争10.8%,学生基础差10.2%。[4]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示范性高中来说,教师的经济待遇、社

  会地位虽然相对优越,但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交叉叠加,却使他们普遍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

  一是来自教学及高考的压力。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频繁不断的各类考试,加班加点的授课辅导、规模超大的班级管理和作业批改,使教师工作不堪重负。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有关省市的抽样调查[5],参与调查的教师每周花在各项工作上的时间,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为50.79,54.13和63.89小时,每天平均分别为10.16,10.83和12.78小时,两者都是数高中教师最多。在示范性高中,教师们通常是清晨6点起床,晚上10半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日常的工作状态是,周考、旬考、月考,考考不断;测验、模考、联考,监考、阅卷、讲卷,卷卷相连;班级比、年纪比、校际比,样样揪心。教师始终处在考试、分数、评比的紧张、关注之中,竞争压力大,心理憔悴,很难静下心来读读书、思考点问题,舒展一下疲劳的身心。一位示范性高中教师自嘲地说:“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猫还迟,忙的比牛还累。”

  二是来自学生管理的压力。随着示范性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的成绩分化、家庭背景越来越多样化、成分也越来越多质化,网络世界的诱惑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展,高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早恋、网络沉迷、破坏学习纪律、违法犯罪等现象经常发生,给高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难度。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24小时不可以关机,始终要处在工作准备状态。

  三是来自教育人事制度和管理改革的压力。近年来,不少学校为了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全员聘任制、末尾淘汰制、教学成绩评比排名、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议考核,也使得示范性高中教师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四是来自工作与家庭之间冲突的压力。在调查中发现,示范性高中担任高考科目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上的矛盾。一位教师说:“早晨离家时孩子还未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早已熟睡。一个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很多教师在学校工作过多尽责操心,回到家里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却没有多少精力,缺乏耐心。

  西安市教育局2006年7个区县21所的1759名高中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偏高,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来看,28.3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太累,难以承受,62.62%的教师压力较大,有1.79%的教师压力过大,并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6]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重点高中对本校216名教师测试分析[7],该校教师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的达38.5%;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问题的达7.7%;心理健康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占0.96%。在我们开展调研的几所示范性高中,无论是与校长、中层干部座谈,还是与教师直接交流,笔者都有一个强烈感受,示范性高中教师的心理疾患较一般人群及小学、初中教师更多。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进一步转变单纯的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发挥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功能,在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质量观同时,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丰富

  教师的文体生活,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监测、维护与预警机制,使示范性高中教师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综观以上,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特殊矛盾,其特殊性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程度)的方面。加强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弥合因体制性障碍造成的教师体系分裂,改变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分化而带来的教师生态失衡,消除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背离带来的教师角色冲突,克服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带来的教师职业倦怠。为此,应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学校自身深化改革,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生态平衡、充满活力的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攀枝花市教育局

  田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施我市“四个倾力打造”战略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市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找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期,对全市教师队伍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法

  本次中小学教师队伍调研主要采取了填表统计、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发现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小学校404所,教职工10920人,专任教师9557人,其中高中教师1251人,初中教师3151人,小学教师5155人。中学高级教师994人,中学一级教师1614人;小学教师中评聘中学高级教师27人,小学高级教师2877人。高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198人,初中教师中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3117人,小学教师中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4175人。小学、初中、高中教

  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48%、98.92%、95.76%。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率为80.99%、73.15%。目前共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攀枝花市突出贡献专家12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2人。

  在职中小学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69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6人,省级骨干教师1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3人,市级骨干教师753人,县级骨干教师149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248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比达到了24%。

  二、主要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要成绩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大家形成了抓队伍,促发展的共识,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培养、选拔、使用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使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正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数量充足、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学科配套、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努力,我市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得到明显加强,教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

  四是促进了教师队伍均衡发展。通过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工程,农村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能力、专业知识、科研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五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骨干教师津贴,提高了骨干教师的待遇,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营造了大家争当先进的氛围。

  六是进一步规范了教育人事工作。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教师职务评聘、吸引稳定教育人才、建立激励奖励机制等方面正在建立健全各项长效机制。

  七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上线率稳中有升,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RSR统考成绩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为本”的理念需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一步落实,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仍待进一步改善,包括经费投入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还要逐步建立。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实施,但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学历达标和学历层次提高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教非所学”现象,高学历、高层次的优秀教师仍然缺乏。

  4、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用人机制还在探索中,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5、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稳中有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无法形成人才高地,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6、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结构不合理、编制紧张等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资源配置亟待优化。

  7、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上述突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三大矛盾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我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相对于发达地区比较恶劣,吸引和稳定人才难度较大。三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工作力度不同。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强,教育人事工作基础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忙于应付事务,缺乏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对教育战线关注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必须紧紧围绕《《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攀委发〔2008〕9号)精神,在

  “进”、“管”、“培”、“用”上狠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一)在“进”字上下功夫,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

  1、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要开展好春、秋两季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禁各类中小学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育工作。

  2、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市从事教育工作。要按照市委9号文件要求,开辟绿色通道,吸引外地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市从事教育工作,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

  (二)在“管”字上工功夫,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

  1、要贯彻落实《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川教〔2006〕60号)精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落实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有关工资政策,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办法,实行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采取措施解决教师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住房问题。

  2、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认真贯彻《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攀教发[2009]11号),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与奖惩办法,坚持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3、要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落实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有关工资政策,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办法,实行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采取措施解决教师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住房问题。

  4、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积极稳妥的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落实好高考奖、义务教育奖、督导评估奖,对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教职工进行奖励。

  5、要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打破职务终身制。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列管理的试行意见》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初、中、高级职务结构,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比列,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原企业移交学校中高级职务评聘问题。强化职务聘任,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推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法制化、科学化。

  6、要继续实行教职工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教师聘用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聘用程序,聘用期限,聘用合同的内容,续聘、评聘和解聘,确保聘用工作规范有效进行。

  7、要加强编制管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由于2008年省上核编没有给我市增加一个教职工编制,造成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尤为紧张,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大。为此要加强对现有编制的科学使用,根据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精简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教育层次、地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数和班额、教职工工作量,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缺编教师。同时要加强向省、市编制人事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增加编制。

  (三)在“培”字上下功夫,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要创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教师培训内容要与中小学校实际情况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师情况密切结合,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密切结合,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选好培训教材,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模式要以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更加注重以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为手段的教师自学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我市中小学现有技术装备的实际,加快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构、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师实际制定教师自学任务,并对自学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努力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岗前培训、任职培训、骨干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集中培训、送外培训、专家讲座等系列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

  3、要做好四川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三大计划”。认真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力争到2010年,完成对市级骨干教师和50%农村教师的培训任务。

  4、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把优秀的培训课程、骨干教师的讲座和课堂教学实录、精致实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有效的校本研修课程与教育研究案例等作为教师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资源较为丰富的教师培训资源库,为教师培训提供示范指导作用。

  5、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到“十一五”末达到40%。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实践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广泛选聘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培训在校教师。

  (四)在“用”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

  要注意使用骨干教师,发挥效益。抓好骨干教师使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用好人才示范岗,专家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大力实施

  “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按照一年入格、三年合格、五年升格的要求带培青年教师,努力打造一支教坛新秀。要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让骨干教师把关,形成共案,资源共享。让骨干教师担任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兼职培训者,承担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工作,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和开办讲座。让骨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规定了科研任务,带动科研工作上质量、上台阶。要求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

  挥示范带头作用,所教学科成绩必须处于本区域内排名前列。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安排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了城市教育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我们要大胆提拔使用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把他们摆到重要的位置,特别优秀的列为校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发挥他们骨干带头和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高,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形成既有利于骨干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的工作机制。

  (五)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追求目标,其中保持人力资源均衡是关键,而农村乡镇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则是重中之重。为此,我市应以农村乡镇教师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稳定农村乡镇教师队伍。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村教师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采用各种手段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二,改善农村乡镇师资紧缺状况。继续加大对偏远乡镇学校在编制上的政策倾斜,积极采取公开招聘引进和特岗教师补充的办法,缓解农村乡镇教师紧缺状况。

  第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村乡镇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认真落实市教育局《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攀教人[2008]110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给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上观摩课、作专题讲座;组织师德标兵模范事迹讲师团,到各乡镇学校作巡回演讲;举办“名师风采展示”和“名校长论坛”活动等。

  第四,完善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按照《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加快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意见》(攀教人〔2008〕36号)要求,严格执行2000年及以后新分配的教师必须有一年农村学校任教精力,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规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支教,鼓励新分配到城区学校工作的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锻炼。

  第五,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

  (六)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的传播优势,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宣传学校,宣传教师。建立健全攀枝花市名师、各级各类模范、优秀教师(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制度。营造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浓厚氛围。倡

  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尊师重教、捐资办学、捐资兴师。适当增加人大、政协及其他群团组织中教师代表的名额,提高教师参政议政程度。适当提高教师在各级各类表彰中的比例,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篇四: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管理中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与新方式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更使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每个学校都面临的迫切问题。当前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发展难以个性化与多样化。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及其相应对策作一粗浅分析,以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一、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有的学校不重视,对教师的发展放任自流;有的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方式不当,缺乏有效对策;有的缺乏完善的制度与机制,等等,但这些问题都只是一个“量”的问题,都只会影响教师发展的进程与水平。而让教师“齐步走”,使教师的发展难以个性化才是关键因素,因为它会使教师难以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难以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师建设力度再大、措施再多,都难以让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那么,教师队伍建设为什么会存在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忽视教师能力与水平的差异,目标、内容、要求搞“一刀切”

  受教师自身的学习培训、工作经验、年龄阅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已有的能力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新观念和新知识的接受与领悟也就不一样。可我们许多学校却忽视教师能力与水平的差异,只注重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确定同样的目标,培训同样的内容,提出同样的要求,这种“大一统”的培训就难以切合教师实际,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如现在各个学校都注重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而此前教师有的已自学,有的在大学学过,各自的技术基础就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有的非常熟练,有的能基本操作,有的只会打字,有的完全是“电脑盲”。若他们在培训中都学习同样内容,对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来说就没有意义,他们对培训就会失去兴趣;而那些“电脑盲”则会感到困难,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更会觉得非常吃力,结果只能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此外,教师的工作性质与自身缺陷也会对培训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如有的需要获得转变教学方式的培训;有的希望得到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知识;有的想了解班级管理方面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有的想参加后勤服务方面的学习,如果让他们只学习同样内容,教师的个性要求就无法满足,就会影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2.忽视教师的具体特点与要求,大锅饭的方式难对教师胃口

  教师培训应主要立足于本职岗位,因为我们无法让所有教师

  都脱产或半脱产进修。由于教师是在岗培训,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挤时间学习,时间就特别宝贵。作为领导者就要根据这种岗位培训的特点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方式,如有的培训内容本身就比较浅显,不少教师又通过报刊、网络等各种途径早已学习过,学校就可以把资料发给教师,提出目标要求,让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而没有必要硬把教师集中起来,听领导或“专家”照本宣科、冗长乏味的报告或讲座,让教师一晚上一晚上坐在那里浪费时间,这不仅效率低下,容易出现讲小活、打瞌睡等现象,还特别让教师反感。另一方面,教师的基础特点不同,对培训方式也会有不同要求,如那些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掌握了知识与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就希望采取“务实”方式,希望老教师以身示范;或自己亲自操作,以通过实践演练来丰富经验,提高技能。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新理念与新技术缺乏,对那些新名词与新概念还感到不好理解,他们就希望采取“务虚”方式,希望通过专家讲解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与新理念。但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往往不看对象,不分内容,都采取集中统一的理论学习,要求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听报告或讲座,这种“大锅饭”的培训方式虽便于组织实施,却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3.忽视培养教师的兴趣与爱好,只重专业发展的思想使教师路子狭窄,难以获得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

  过去一些领导往往把教师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对立起来,他们看不到二者统一的一面,看不到教师的兴趣爱好对专业发展还有积极作用,认为教师开展业务活动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因而他们对教师队伍建设就只重专业发展,忽视甚至压抑教师兴趣与爱好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发展路子狭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也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新课程以人为本,要求领导者要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与生活状况,而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正是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若领导者只重教师专业发展,忽视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就会使教师生活单调,工作枯燥、没有个性、缺乏乐趣,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难以调动。同时,它也会因教师的热忱与喜悦、激情与活力都悄然隐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逐渐泯灭,从而又影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4.忽视教师的特点与优势,脸谱化的用人方式难以让教师充分挖掘潜能,形成风格与特长

  过去的教师队伍建设,一些领导者不仅在学习培训中忽视教师的个性特点,在用人或分配工作中也忽视教师的优势特长。他们对教师往往形成一种脸谱化的刻板认识,而不注意深入了解教师的个性与特点,不认真分析教师在这一岗位上能否充分挖掘潜能,发挥优势与特长。如提拔某个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只看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视教师是否具有管理与组织协调的能力,能否

  真正胜任该岗位。又如班主任工作繁重,一些领导者安排班主任便挑选年青教师,只看到其精力旺盛、家务拖累少的一面,而忽视其个性特点是否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这种“脸谱化”的选人用人方式往往不切合教师实际,既会使教师原有的优势无法充分显现,潜能不能有效挖掘和发挥,也会使教师难以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岗位与要求。这种乱点鸳鸯谱的做法就无法做到因材量用,让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会给学校工作带来损失,也不利于教师挖掘自身潜能与优势,培养自己的风格与特长。

  5.愁麻烦、图简单的怕苦思想,也难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影响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因素除了领导者存在认识上的片面与误区外,也与一些领导者在工作中有怕麻烦、愁辛苦、图安逸的思想有关。因为若要对教师按能力与水平、个性与特点、岗位与需要等因素进行分类,就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增加管理难度与组织成本。一些领导者图简单省事,即使看到了这种“大一统”“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也会置之不理,仍不看内容,不分对象,继续进行“大呼隆”的培训。它虽效率不高,且不利于教师个性化发展,但因便于组织实施,在许多学校仍大有市场。

  二、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方式与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知,让教师“齐步走”、阻碍教师个性化发展是当前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

  是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存在问题与误区,二是在培训、用人与工作中搞“一刀切”的做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实施“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让教师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实现“异步发展”与“异域发展”,才有利于教师发展个性化与多样化。

  1.分层推进,让教师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异步发展

  由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存在差异,我们就不能用同样的目标来引导教师,而应该用“分层推进”来替代“齐步走”,使教师在不同层次实现异步发展,都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1)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分层推进”要求领导者要注意根据教职员工的能力与水平、年龄与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并将其分出层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要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如新上岗的年青教师,要求其以“合格”为目标,通过两至三年的成长期尽快达到“合格”标准,在教育教学上能站得住脚,基本胜任班主任岗位与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对工作有一定经验、教学基本合格的中青年教师,要求其以成为“骨干”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自己,成为独挡一面、胜任各种教育角色和本学科各个年级教学任务的“把关”教师。对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则要求其把自己打造成“名师”,脚不停步,精益求精,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过渡,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这种不同的目标与要求就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不同层次的教师明确各自的努力

  方向,把握自己的发展重点,从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

  (2)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师采取不同方式,培训不同内容。

  首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应有所侧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师其培训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年青教师已掌握的主要是教育教学理论,实际操作水平较低,对其培训就应把重心放在经验、方法、技能的传授上,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积累经验,掌握基本功,提升实际能力。中老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其掌握的知识理论有许多已陈旧过时,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也大多技不如人,在课件制作、软件应用等方面还赶不上刚出校门的年青教师,其理论水平与现代教学技术水平都不太高,对他们的培训就要既重理论学习,又要重技术培训。除因年龄特点所带来的能力水平的差异而需要对教师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师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状况对其进行分层,分别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如按教师的专业或工作部门分为基础班、提高班与快进班,并分别在培训内容的深度、进度与要求上有所区别,使其能更好地切合教师需要,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其次,对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师在培训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

  对不同层次与特点的教师不仅在培训内容上要有所区别,在培训方式上也要有所不同。如年青教师的培训就宜采取案例剖析与过程示范的方式,以便于他们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

  能力与操作本领。又如基础班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培训就可以采取集中统一方式;而提高班与快进班的教师对学习内容已具有一定基础,在学习中更要注意引导他们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探究与广泛讨论,对他们的培训就要既有集中的统一培训,又要有分散的小组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既提高整体的培训效率,又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学习效率,并满足教师需要,从而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这种针对不同层次与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目标与要求,采取不同方式、培训不同内容的做法,既让所有教师都有压力与动力,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有适宜的平台与途径;又有利于促使教师滚动发展,在实现低层次目标后,又踏上新的平台,继续向新目标迈进。这种异步发展能让教师“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适宜和充分的发展。

  2、错位引领,让教师在不同方向实现异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可能在其他方面就表现一般甚至有缺陷,我们不能要求人十全十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一个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什么都突出、都优秀。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就应该让教师在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根据自己的喜爱与条件选择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以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或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培养其他方面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师一专多能。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实施“分层推进”战略,还要实施“错位引领”战略,以让教师在适宜于自己发展的领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作为管理者就要注意了解教师的个性与特点,兴趣与爱好;注意引导教师克服盲目追随的从众心理,能结合自身条件与教学需要来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兴趣爱好,以避免教师盲目扎堆、选向趋同。让教师或在同一专业内各有主攻方向,如教美术的或以油画为主,或以国画见长,或偏重水彩,或精于雕刻;教历史的或重点研究外国史,或主要研究中国史,或对古代史倾注心血,或在近代史上有所造诣。或让教师在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有所偏好,如有的青睐书法,有的乐于摄影,有的爱好武术,有的喜爱乐器。这种建立在专业发展基础上的错位发展、爱好不同、异域探究,就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

  三、实施“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要注意“四大结合”

  要使“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还要注意抓好“四大结合”,即要将改进培训与转变思想、集中统一培训与分组分类培训、改进评价方式与搭建活动平台、培养个性特长与用其优势特长相结合,以保证该战略能有效实施、落到实处。

  1.把改进培训与转变思想相结合,营造有利于教师异步发展、异域发展的良好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教师个性化发展的不仅仅是“一刀

  切”“齐步走”的做法,更是传统的片面的思想观念。如过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要让所有教师都一样发展,而忽视教师因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差异,实际上很难同步发展。又如过去我们总认为一心扑在工作上才是好教师,若教师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就是不务正业,走歪路,就会受到领导批评,同事指责。因而我们要实施“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让教师异步、异域发展,就不仅要改变过去“大呼隆”“一刀切”的培训内容、目标、方式与要求,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领导者自身与广大教师都积极转变观念,以营造有利于教师异步发展和异域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教师能理直气壮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自己喜爱的业务活动,从而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2.把集中统一培训与分组分类培训相结合

  实施“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要求我们要改进培训方式,要根据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实施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但这并不意味对集中统一的培训方式完全否定,不等于我们只采取分散的小组培训,我们否定的只是过去单纯采取集中统一培训的片面做法,而不是要将其一棍子打死。因而我们在对教师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培训的同时,也要根据需要适当采取集中统一的培训,如对那些大家都需要的通用理论与通用技术,或大家都听得懂、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基础无多大关联的内容,就应该采取集中统一的培训方式,因为这既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提高培训的整体效能,也不会影响教师的学习效果与个性化发展。

  3.要把改进评价方式与搭建活动平台相结合

  实施“分层推进”“错位引领”战略,让教师异步、异域发展,还需要我们改革评价方式。要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教师,而应该制订和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与依据,只有多角度、多方面地评价教师工作,才能使每个教师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亮点,在工作乃至生活中都能获得自我满足的体验,教师才有个性张扬的天空,才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发展。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活动平台。或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等观摩性授课,说课、教学设计、教(下转30页)(上接12页)学论文、课题研究、主题班会、活动策划等各种评比,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或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展示其它风采与特长的比赛,如卡位Ok、交际舞、书画、烹饪、小品、摄影、辩论、讲演、器乐演奏、机械修理、小制作、小发明、板报设计、时装表演等,以为教师施展才艺、表现特长、推销自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4.要把培养个性特长与用其优势特长相结合

  让教师错位、异域发展,形成优势与特长,不仅是要让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更是着眼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充分利用其优势特长来促进学校发展。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要积极培养教师的兴趣与爱好,发展教师的优势与特长,还要注意根据教师的个性与特点、优势与特长来分配工作,用其所长,以凸显教师亮点,充分挖掘其潜能,让教师在成功中不断体验快乐与幸福,增强自信与勇气。作为管理者就应具备识才之眼、用才之法、爱才之心,要全面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学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教师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使教师特点“对口”,技能“适岗”。这种任事唯能、知人善任、因材施用的做法,既有利于教师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充分展示才艺,又能充分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如果用人得当,还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如某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厌倦教学,但文艺细胞活跃,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若领导者只对其批评指责、大加伐挞,结果可能是领导费力劳神,而该教师依然固我。若因势利导,在注意做其思想工作的同时,调整其工作,安排其做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或让其开发琴棋书画方面的校本课程,就不仅有利于调动该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所长,还能减少学校的矛盾与磨擦,让领导者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开展其他工作。

篇五: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矛盾及对策

  阮成武

  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6从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国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发展,示范性高中已经成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机会。但由于示范性高中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接口,比一般高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其作为社会、学生及其家长争相获取的稀缺性质与瓶颈状况,并没有因为规模、数量的发展而有多少改变。与此同时,示范性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不再由政府完全包揽,而成为一种政府引导下通过社会选择和市场调节来提供和配置的准公共产品,比一般高中具有更强的选拔性和选择性。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下,示范性高中必须面对社会选择和市场竞争,面对自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由于这种特殊的学制定位和教育产品性质,相比之下,示范性高中在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素质教育与应试选拔之间的矛盾上,表现得更加尖锐和激烈。这些尖锐和激烈矛盾关系使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特殊矛盾和问题。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多届岗位培训及提高培训的示范性高中校长座谈研讨,深入多所示范性高中开展实地研究,归纳出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特殊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编内教师与编外教师身份差异: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体系分裂及对策

  “两高”大发展之初的1999年,全国普通高中1.41万所,在校生1049.71万人,专任教师69.24万人,生师比为15.2:1。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中1.61万所,在校生2514.50万人,专任教师138.72万人,生师比为18.13:1。七年间,普通高中每年招生平均增加了209.25万,专任教师平均每年增加了9.92万[1]。在此过程中,示范性高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扩大了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随着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也求愈加迫切。为解决办学规模急速扩张而导致的教师严重紧缺问题,各地示范性高中由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编制,通过公开选招增加了一些教师,但增量幅度却无法满足学校扩招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示范性高中只能通过编制外招聘所急缺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其中,一部分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聘用,一部分则是从在职教师中选聘,于是便形成与编内教师并存的一支校聘的编外教师队伍。尤其是近年来规模急剧扩张的部分省级和市级示范性高中,这种校聘的编外教师现象更为普遍、比例更大。在笔者调查的多所示范性高中,校聘的编外教师高达学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这种体制不仅对区域内一般高中的教师队伍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加剧了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同时,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也分化为身份不同的两个群落,一支是编制内及享受财政拨款的教师队伍,一支是编制外和不享受财政拨款而由学校自筹经费负担的教师队伍。前者表现出计划体制的特点,教师有安全感、归属感,牢牢固着在原先的“单位”体制内,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住房、职称、工资等尽在手上,成为示范性高中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这其中,既有学校长期来培养和涌现出来的骨干教师队伍,即学校办学的“台柱子”和依靠力量,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不合格的教师。对于这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不合格的教师,任凭学校怎么改革,都难以真正触动他们、激发他们。后者则表现出市场体制的特点,教师有强烈的危机感、竞争意识,但存在身份上的尴尬和弱势,思想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归属感,难以融入主流和学校文化之中,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随着这批教师数量的增加,学校在住房安排或住房公积金、工资待遇、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评优及有关校内分配等方面,难以确保他们与编内教师完全一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突出。这既使学校难以负重,也造成这部分校聘教师的心理焦虑,总处在一种“悬置”与“寻求”的状态,很不稳定,存在不公平感和对学校的怨言;反则,学校一些规章制度和培训要求也难以在这些教师那里得到落实。

  这两种身份不同的的教师队伍,是由示范性高中迅速发展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完善、不同步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在编的教师作为“单位人”,利益、权利大于责任、义务;校聘的编外教师作为“社会人”、“边缘人”,学校对他们的管理要求大于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利益。这种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不同人事管理体制并存,不仅导致编内教师本身之间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的不平衡,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受挫伤,不合格的教师出不去;而且,也导致合格的教师又进不来,校聘的编外教师的法律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成为学校中的的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窘迫。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根据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规划给各个学校增加相应的编制,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教师人才市场及其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性高中教师的补充机制;同时,真正实施全员聘任制,把教师职称、晋升、聘用等权力实质性地下放给学校,加强对编制内教师的管理,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进而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解决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性矛盾,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

  二.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地位悬殊: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生态失衡及对策

  无论原先的课程计划,还是新的课程方案,高中课程都是由不同学科及相关知识组成的一个体系,而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则形成各有分工、相得益彰的生态体系。这些课程的课时享有及具体的知识量分配存在多与少之分。毋庸讳言,“课时享有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因为课时分配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行为,而是课程计划制定者根据自己对各门学科知识重要性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相应的地位分等的一个自然结果。”[2]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说,教师所担任的每一门课程都是重要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并无地位高低、主次之别。然而,高中课程开设的科目与高考科目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同是高考科目,不

  同课程所占有的分值比例也是不相同的。这使得高中不同课程的学科地位及其实际享有的课时,形成明显的分化。而且,这种课程及不同学科知识的地位分等,进一步影响到传授这些学科知识的人——教师的地位。于是,在高考竞争尤为激烈的示范性高中,便形成三个不同课程地位的教师群落:高课程地位的强势教师群落——语文、数学、外语教师;中课程地位的次级教师群落——政、史、地和理、化、生教师;而诸如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师,则只能处于低课程地位的弱势教师群落了(担任这些课程的音体美高考专业课程的教师另当别论)。其中,强势课程教师群落作为一个利益群体,人多势众,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学校组织中的主要压力群体,慢待不得。而弱势地位的教师群体只能是“势单力薄”,处于学校决策及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

  这种状况造成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相当普遍的生态失衡现象。科际之间的地位差距,造成不同课程教师在课时享有、政治地位、话语权利以及利益分配上的差距。在调查的不少学校中,教师的课时酬金分配系数是,主科为1,中等学科0.8,副科则只有0.6。而且,低课程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容易遭侵害,课时经常被侵占。学校决策的权重往往也更多顾及高课程地位的教师,教代会代表、评优、职称评聘中更多偏向高课程地位教师,低地位教师的话语权则很少被关注、受重视。学校在高考奖励上也进行不同的分等,非高考科目的教师普遍不在奖励之列。有研究甚至还表明,学校的干部提拔也往往多从强势学科教师中产生,而弱势学科教师则相对少得多,即便他们中也有在学校中占据较高地位甚至成为学校领导,但这一般很少是其所属弱势学科之群体地位上升的结果,而且他们要想在学校中继续保持现有的较高地位,就必须获得强势学科的教师们支持和认可[3]。长期以往,造成很多示范性高中这些处于弱势甚至次级地位的教师工作积极性衰微,专业特长削弱和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偏离。这种状况使得很多示范性高中因为缺乏业务专长的特长教师,而造成办学目标趋同,千校一面,形成同质的恶性竞争,缺乏办学及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积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学校的政策导向和学科格局,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开齐课程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摆正各门课程及教师的地位关系,加强教师队伍的生态建设。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所谓小学科和次级地位的课程,恰恰是选修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教育建设的丰富资源。示范性高中应当积极扶持这些学科和课程,努力满足这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加有利的事业舞台,及时反映他们的政治、经济和专业发展诉求。使他们发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生力量,进而使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生态系统。

  三.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价值背离: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处在高考“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进入白热化。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国家确立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及其所追求的公共性取向,与学生及家长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具言之,高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公民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无论培养合格公民、提高民族整体素质,还是培养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都是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然而,这对于不同学生及家长来说,其个体的教育利益

  实现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家长们总是希望通过高考这条“公共通道”,使孩子考出更高的分数,进入更满意的大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取得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不在于素质的高低和发展是否全面。在优质生源相对集中、社会及家长期望值交相攀高的示范性高中,这种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的价值背离尤为激烈。

  在此之下,对于处在高考竞争前沿阵地的示范性高中教师来说,这种价值背离和冲突更是无可回避。即,教师一方面要代表国家意志,贯彻教育方针,维护教育正义和教育公平,肩负着公共使命,持守职业良心,以实现公共利益;与此同时,学校及教师又面临市场竞争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挑战,不得不注重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诉求。而学生及家长通常是把所选择的学校和教师能否带来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杠杆的。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但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生源竞争,竞争的关键是家长,标准是高考。面对生源市场和校际竞争、家长要求和社会评价的巨大压力,很多示范性高中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诉求及满意度,致使教育公共性的式微。在我们调研中,一位示范性高中校长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我们学校一年招收1000学生,至少要考上500个本科,至于哪500人考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必须为能够考上的这500人服务。”这种价值背离使示范性高中教师在思想观念、教学过程及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始终面临一种深深的角色冲突,行为摇摆、思想困惑,左右为难。教师只好奉行“分数第一,成才第一”,至于“成人”的教育,被认为是对那些高考无望学生的低层次教育。教师只能进行与高考相关的知识教学和应试训练,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交流,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位示范性高中的历史教师说:“历史课具有非常强的励志和修身功能,但现在只能异化为历史知识的分解、讲解、记诵。我曾经尝试在历史课上讲一些知识点以外的历史故事、人物进行励志和修身教育,却被家长和学生戏称为‘另类教师’,教务处也有微词。”

  这一难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端正办学方向,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共性导向,引导和支持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质量标准,纠正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倾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引导和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和家长合理的教育诉求。为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提供更多的特色教育资源和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诉求,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学校也应在课程评价、师德考核以及教师评价和绩效等方面,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克服教师的角色冲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交互叠加: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及对策

  虽然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高中教师面临高考的巨大挑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是其他教师难以比拟的,示范性高中更是首当其冲。有研究者对山西省11个市40所高中(含完全中学)的1845名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39.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太大或比较大。其中,职业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率压力36.2%,同行竞争10.8%,学生基础差10.2%。[4]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示范性高中来说,教师的经济待遇、社

  会地位虽然相对优越,但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交叉叠加,却使他们普遍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

  一是来自教学及高考的压力。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频繁不断的各类考试,加班加点的授课辅导、规模超大的班级管理和作业批改,使教师工作不堪重负。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有关省市的抽样调查[5],参与调查的教师每周花在各项工作上的时间,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为50.79,54.13和63.89小时,每天平均分别为10.16,10.83和12.78小时,两者都是数高中教师最多。在示范性高中,教师们通常是清晨6点起床,晚上10半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日常的工作状态是,周考、旬考、月考,考考不断;测验、模考、联考,监考、阅卷、讲卷,卷卷相连;班级比、年纪比、校际比,样样揪心。教师始终处在考试、分数、评比的紧张、关注之中,竞争压力大,心理憔悴,很难静下心来读读书、思考点问题,舒展一下疲劳的身心。一位示范性高中教师自嘲地说:“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猫还迟,忙的比牛还累。”

  二是来自学生管理的压力。随着示范性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的成绩分化、家庭背景越来越多样化、成分也越来越多质化,网络世界的诱惑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展,高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早恋、网络沉迷、破坏学习纪律、违法犯罪等现象经常发生,给高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难度。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24小时不可以关机,始终要处在工作准备状态。

  三是来自教育人事制度和管理改革的压力。近年来,不少学校为了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全员聘任制、末尾淘汰制、教学成绩评比排名、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议考核,也使得示范性高中教师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四是来自工作与家庭之间冲突的压力。在调查中发现,示范性高中担任高考科目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上的矛盾。一位教师说:“早晨离家时孩子还未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早已熟睡。一个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很多教师在学校工作过多尽责操心,回到家里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却没有多少精力,缺乏耐心。

  西安市教育局2006年7个区县21所的1759名高中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偏高,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来看,28.3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太累,难以承受,62.62%的教师压力较大,有1.79%的教师压力过大,并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6]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重点高中对本校216名教师测试分析[7],该校教师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的达38.5%;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问题的达7.7%;心理健康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占0.96%。在我们开展调研的几所示范性高中,无论是与校长、中层干部座谈,还是与教师直接交流,笔者都有一个强烈感受,示范性高中教师的心理疾患较一般人群及小学、初中教师更多。

  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示范性高中进一步转变单纯的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发挥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功能,在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质量观同时,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丰富

  教师的文体生活,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监测、维护与预警机制,使示范性高中教师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综观以上,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特殊矛盾,其特殊性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程度)的方面。加强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弥合因体制性障碍造成的教师体系分裂,改变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分化而带来的教师生态失衡,消除公共取向与私益取向背离带来的教师角色冲突,克服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带来的教师职业倦怠。为此,应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学校自身深化改革,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生态平衡、充满活力的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攀枝花市教育局

  田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施我市“四个倾力打造”战略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市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找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期,对全市教师队伍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法

  本次中小学教师队伍调研主要采取了填表统计、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发现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小学校404所,教职工10920人,专任教师9557人,其中高中教师1251人,初中教师3151人,小学教师5155人。中学高级教师994人,中学一级教师1614人;小学教师中评聘中学高级教师27人,小学高级教师2877人。高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198人,初中教师中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3117人,小学教师中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4175人。小学、初中、高中教

  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48%、98.92%、95.76%。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率为80.99%、73.15%。目前共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攀枝花市突出贡献专家12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2人。

  在职中小学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69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6人,省级骨干教师1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3人,市级骨干教师753人,县级骨干教师149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248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比达到了24%。

  二、主要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要成绩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大家形成了抓队伍,促发展的共识,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培养、选拔、使用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使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正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数量充足、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学科配套、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努力,我市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得到明显加强,教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

  四是促进了教师队伍均衡发展。通过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工程,农村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能力、专业知识、科研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五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骨干教师津贴,提高了骨干教师的待遇,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营造了大家争当先进的氛围。

  六是进一步规范了教育人事工作。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教师职务评聘、吸引稳定教育人才、建立激励奖励机制等方面正在建立健全各项长效机制。

  七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上线率稳中有升,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RSR统考成绩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为本”的理念需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一步落实,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仍待进一步改善,包括经费投入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还要逐步建立。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实施,但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学历达标和学历层次提高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教非所学”现象,高学历、高层次的优秀教师仍然缺乏。

  4、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用人机制还在探索中,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5、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稳中有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无法形成人才高地,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6、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结构不合理、编制紧张等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资源配置亟待优化。

  7、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上述突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三大矛盾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我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相对于发达地区比较恶劣,吸引和稳定人才难度较大。三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工作力度不同。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强,教育人事工作基础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忙于应付事务,缺乏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对教育战线关注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必须紧紧围绕《《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攀委发〔2008〕9号)精神,在

  “进”、“管”、“培”、“用”上狠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一)在“进”字上下功夫,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

  1、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要开展好春、秋两季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禁各类中小学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育工作。

  2、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市从事教育工作。要按照市委9号文件要求,开辟绿色通道,吸引外地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市从事教育工作,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

  (二)在“管”字上工功夫,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

  1、要贯彻落实《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川教〔2006〕60号)精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落实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有关工资政策,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办法,实行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采取措施解决教师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住房问题。

  2、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认真贯彻《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攀教发[2009]11号),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与奖惩办法,坚持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3、要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落实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有关工资政策,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办法,实行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采取措施解决教师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住房问题。

  4、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积极稳妥的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落实好高考奖、义务教育奖、督导评估奖,对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教职工进行奖励。

  5、要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打破职务终身制。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列管理的试行意见》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初、中、高级职务结构,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比列,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原企业移交学校中高级职务评聘问题。强化职务聘任,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推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法制化、科学化。

  6、要继续实行教职工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教师聘用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聘用程序,聘用期限,聘用合同的内容,续聘、评聘和解聘,确保聘用工作规范有效进行。

  7、要加强编制管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由于2008年省上核编没有给我市增加一个教职工编制,造成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尤为紧张,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大。为此要加强对现有编制的科学使用,根据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精简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教育层次、地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数和班额、教职工工作量,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缺编教师。同时要加强向省、市编制人事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增加编制。

  (三)在“培”字上下功夫,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要创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教师培训内容要与中小学校实际情况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师情况密切结合,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密切结合,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选好培训教材,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模式要以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更加注重以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为手段的教师自学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我市中小学现有技术装备的实际,加快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构、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师实际制定教师自学任务,并对自学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努力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岗前培训、任职培训、骨干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集中培训、送外培训、专家讲座等系列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

  3、要做好四川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三大计划”。认真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力争到2010年,完成对市级骨干教师和50%农村教师的培训任务。

  4、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把优秀的培训课程、骨干教师的讲座和课堂教学实录、精致实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有效的校本研修课程与教育研究案例等作为教师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资源较为丰富的教师培训资源库,为教师培训提供示范指导作用。

  5、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到“十一五”末达到40%。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实践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广泛选聘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培训在校教师。

  (四)在“用”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

  要注意使用骨干教师,发挥效益。抓好骨干教师使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用好人才示范岗,专家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大力实施

  “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按照一年入格、三年合格、五年升格的要求带培青年教师,努力打造一支教坛新秀。要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让骨干教师把关,形成共案,资源共享。让骨干教师担任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兼职培训者,承担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工作,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和开办讲座。让骨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规定了科研任务,带动科研工作上质量、上台阶。要求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

  挥示范带头作用,所教学科成绩必须处于本区域内排名前列。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安排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了城市教育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我们要大胆提拔使用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把他们摆到重要的位置,特别优秀的列为校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发挥他们骨干带头和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高,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形成既有利于骨干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的工作机制。

  (五)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追求目标,其中保持人力资源均衡是关键,而农村乡镇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则是重中之重。为此,我市应以农村乡镇教师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稳定农村乡镇教师队伍。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村教师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采用各种手段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二,改善农村乡镇师资紧缺状况。继续加大对偏远乡镇学校在编制上的政策倾斜,积极采取公开招聘引进和特岗教师补充的办法,缓解农村乡镇教师紧缺状况。

  第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村乡镇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认真落实市教育局《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攀教人[2008]110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给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上观摩课、作专题讲座;组织师德标兵模范事迹讲师团,到各乡镇学校作巡回演讲;举办“名师风采展示”和“名校长论坛”活动等。

  第四,完善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按照《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加快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意见》(攀教人〔2008〕36号)要求,严格执行2000年及以后新分配的教师必须有一年农村学校任教精力,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规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支教,鼓励新分配到城区学校工作的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锻炼。

  第五,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

  (六)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的传播优势,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宣传学校,宣传教师。建立健全攀枝花市名师、各级各类模范、优秀教师(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制度。营造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浓厚氛围。倡

  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尊师重教、捐资办学、捐资兴师。适当增加人大、政协及其他群团组织中教师代表的名额,提高教师参政议政程度。适当提高教师在各级各类表彰中的比例,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篇六: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思

  摘要: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人物,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现阶段,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并不乐观,进行建设问题的具体分析,探寻一系列的解决策略,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责任意识等,为高中生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展开了相关探思,希望建设出一支高素质且专业的教师队伍,为高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问题;对策探思

  引言: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越多,学科教学的质量越差,学生的成长阻力就越大,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随之缩小,容易错失最佳的发展机会。妥善解决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引进优秀师资,提升工资待遇,不断完善教师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各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成长问题,充分挖掘到学生的内在潜能,更快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

  1、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和建设问题

  总的来说,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不够乐观,许多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自身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推进困难,师生矛盾时有发生,学生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化。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资格认证太过松弛,考核标准不够明确,使一些责任意识有待提升、专业水平偏低的教师进入了高中校园,导致整个队伍的教育实力大大降低[1]。其二,各项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进修、外出学习、专业培训的机会无法平均分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学热情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整个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三,教师年龄偏大,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想法,一直停留在原地,新生的师资力量无法加入到队伍当中,新老教师比例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极难建成良好教风和良好校风,积极

  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四,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多,担任较重的教学任务,但是,难以成长为真正的学术骨干,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发挥正向影响力,提高其他教师的教学动力。另外,有些学校已着手解决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在招聘更高学历的教学工作者,这部分专业人员的加入,也给学历较低的教师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教学信心不足,教学状态不佳,又何谈榜样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2、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2.1严格准入要求,统一考核标准

  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就高中教师的“准入要求”“考核标准”等做出有效讨论和专题性研究,需要召开相关会议,统一标准和各方看法,科学预测招聘结果,再严格执行各项规定,通过招聘高学历教师、专业学者、研究人员、管理人才等,及时向高中教师队伍注入新生力量,使得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成倍增长。

  2.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建设现状

  首先,必须针对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投入专项的建设经费,定期开展全员培训活动,给予每一名教师一样的学习机会,使教师们主动进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大胆运用新方法和新策略,积极探索新路径和新模式,认真履行重要职责,尽最大努力,得以培育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2]。其次,必须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开设长期的培训项目,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多学习并坚持学习,在提升学历和学识的同时,敢于将全新的教育想法写入教案,有效落实在学科教学之中,引领学生们不断进步,开创一种全新的教育局面。最后,必须夯实经济基础,用专项经费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提高教师的办公条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广大师生的合理需求均得到了充分满足,高中阶段常见的教育教学问题,必然得到更好地解决。

  2.3稳定教师队伍,培养可塑之才

  普通高中的教职人员流动性较大,经常有教师选择读研,甚至会跳槽到福利待遇更好的民办高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为每一名教师制定出专业成长计划单,与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相关培训、个人问题的详细沟通,及时了解到不同教师的发展目标,再专门挑选出一部分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和重点培养,快速打造出一支稳定的、专业的、有追求的教师队伍。其次,在初步稳定教师队伍后,学校的各位领导就需要开展新的主题会议,讨论出下一步的建设重点,及时与教育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师队伍中的可塑之才,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和充足的进修条件,并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培训,快速成长起来,以最短时间成长为骨干教师,勇于担当学科带头人,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学校方面需要发布一系列的新政策,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去留住更多的优异人才,并且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全面调动新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实践热情等,为整个学校的高质量办学打下坚实基础。

  2.4丰富招聘渠道,完善教师结构

  现如今,学校招聘教师的目的在于:向原来的教师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及时引进更加专业的教学人员,突破教育教学困境,使学生得到新教师的引导,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快实现“梦想”,成为不可多得的高素质人才,加入社会现代化建设之中[3]。学校应该为特殊人才开通绿色通道,运用免费师范生选招和兼职教师选聘等措施,丰富教师的招聘渠道,不断完善教师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以师建校、人才兴校,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轻松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妥善解决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并有效改善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通过建设良好的、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育水平,高效化推进教学实践工作,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功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薇.新形势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8):120-121.

  [2]颜圻.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12):165-166.

  [3]张晓德,兰莹莹,贾蓬.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21(36):17-19.

篇七: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5篇]第一篇: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教体局通知要求,我们依据调研提纲,就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队伍及时得到补充,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择机制不断完善。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专技人员153人,工勤人员4人。教师队伍结构情况如下:

  1.组成结构:2013年教体局下达我校编制数为153人,实有专任教师153人。现有学生2435人,师生比为1:16。

  2.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30人,36-45周岁81人,46-55周岁38人,55周岁以上4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6%、52.9%、24.8%、2.6%。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43岁。

  3.教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中教龄在0-3年的有2人,4-10年的有16人,10年以上有13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10.5%、88.2%。

  4.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35人,专科学历16人,中专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6%,88.2%;10.5%、0.6%。

  5.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级84人,初级45人,未评职称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54.9%、29.4%、0.6%。

  从总体来看,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是: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学历达标;人均工作量适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师年龄总体偏大、教龄偏高。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6岁以上的占

  1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4%;教龄在10年以上的1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2%。

  职称评聘压力大。专任教师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1%,教龄15年以上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初级人员总数的32.6%。

  工作量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之间的差距。

  师生比不达标。按照国家标准,我校师生比应是1:13.5,现有师生比偏大。

  二、教师队伍质量分析

  我校现有教师中师范类专业人数1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6.7%,非师范类专业5人(其中一人为会计专业,一人为医学专业,其余3人均取得教师资格证),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

  截至目前,我校“省园丁”奖获得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8人,市级优秀教师(班主任)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2人,区级优秀教师(班主任)25人,区级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32人,共计97人次,占专技人员的66.5%。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多渠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考核激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

  1.正面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每学期我校都举办为期一周的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周,集中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师德水平,同时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师德建设承诺

  书,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2.严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审查关,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职务评聘有关规定,认真审查申报晋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申报条件、教育教学条件和教研、科研条件,侧重审核其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和从事教科研能力,并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对违反师德规定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学工作“备、教、改未完成教学任务的或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的”,予以一票否决,坚持不予申报,有效地遏制了职评工作中只讲申报条件,不讲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和教科研能力,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从而净化了教师队伍风气,使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真正成为教师队伍成长的有力推手,促进了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3.严格按照《安定区教职工年终考核实施办法》,做好教职工年终考核工作,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制订了《公园路中学教职工年终考核实施细则》,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对专业技术人员德、能、勤、绩方面进行量化打分。通过阳光操作、规范有序操作、人性化操作,让考核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杠杆,撬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阶。

  (二)搭建平台,正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1、确立培养机制。学校每学期都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两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研讨课,并开展中青年教师“一对一”专业培养帮扶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推荐参与各级各类优质课、录像课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2、搭建发展平台。我校积极鼓励教师承担各级课题研究工作,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专业成长的通道。我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共申报省级重点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15项,市级重点课题11项,市级规划课题28项,共计56项,其中35项已通过鉴定,10项被评为优秀课题。科研兴教,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各级组织的培训,让他们接受系统理论学习,提高其理论素养。2011、2012、2013年,我校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79、82、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6.8%,55.4%,47.7%。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

  24、22、2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7.3%、14.9%、15%;参加省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5、23、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10.8%、15.5%、13.7%;参加市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7、11、6人,占专任教

  师总数比例分别为5%、7.4%、3.9%;参加区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33、26、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23.7%、17.6%、15%;校级培训参与率100%。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扎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有关规定,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培训。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及检查评估细则,认真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抓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工作。鼓励教师参加自考、函授等形式的在职进修,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予以时间保障。

  2.加强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开展集体备课、上公开课、同行听课等业务学习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纳入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工作内容,期末开展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挂钩。

  3.认真开展校本培训。一是按照“坚持结合教学改革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的原则,要求教师自修,做到“四个一”,即:教师个人每学期要制定一份学习发展计划,写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读一本教育名著,写一本教后反思录(不少于10篇)。二是研训

  结合,开展培训活动。要求各教研组开展业务学习每周不少于一次。

  4.积极落实各级各类培训任务,对培训费用予以保障。2011至2013年三年中,我校用于各级各类培训的费用支出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4%。

  5.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了使广大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以及“教育技术”培训。目前,教师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进行授课。

  从总体来看,我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现状良好,教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努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驾驭课堂教学工作的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好,但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偶有发生。

  2.“领军人才”数量不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数量缺乏。

  3.个别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认识不够,行动不力,课堂教学效果差。

  4.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学科分布不均衡,时间不能保障。

  5.校本教研有形式化倾向,未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6.继续教育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继续教育还停留在被动阶段。

  7.学校经费紧张,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能满足教师培训需

  要。

  8.教师远程网络培训时间不能保证,效果差。

  四、今后教师队伍管理及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改革建议

  1.制定完善有梯度的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特别是能结合行业实际,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以此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教职工职务评聘工作,加大中级职务评聘力度。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制定交流考核细则,逐步推行校长教师交流。

  4.完善整合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将农村剩余资源向城区学校均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5.选调年轻教师补充到我校教师队伍中,调整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附:1.《2014年安定区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2.《2014年定西市安定区中学教师专业结构情况统计表》3.《2014年定西市安定区初中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表》4.《2014年定西市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非教学工作量统计表》

  5.《2011-2013年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情况统计表》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共有40个乡镇,总人口接近34.6万人,在校学生数(事业报表)为:高中学生2497人、初中学生8945人,小学学生4257人。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数为2274人(含19个临聘教师,含2012年、2013年、2014年特岗教师17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学历达标中小学均达100%。中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17%、44%、39%),小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3%、43%、54%)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为2650名。各类临聘、代课教师450余人。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是通过特岗教师、公招、考核聘用等形式。

  二、近年来我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工作:(一)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建立全县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由各片区教育工作联络组组长和学校校长为负责人,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任务、师德师风建设的办法。结合省、州、县教师全员培训的有关规定,全县教职工至少参与了一轮以上的师德师风培训任务,培训面达100%,全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涌现出一些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及时转发省、州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08年12月转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组织宣讲团,分片区、学校

  集中教职工进行学习和宣讲,宣讲面达100%.4根据省、州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职工考勤管理的规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越西县教育系统考勤管理制度》(越教发[2007]65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办法。结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及绩效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第一位,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其它考核均不合格,不享受30%的奖励性工资的分配。不能参加评优、晋职和调动。从主管局到基层学校都制定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近、中、长期培训计划。

  (二)实施越西县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

  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根据省、州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推荐的要求和《中共越西县委、越西县人民政府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05]49号),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制定了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培训办法,做到梯层次培养、选拔省、州、县级骨干教师共计246名,学级骨干教师790名,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

  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适应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县2088人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省级、州级、县级、校本级),通过培训,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掌握把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胜任新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增强自主研修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责任意识和师德水平。

  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根据《四川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凉山州教育局关于实施凉山州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的通知》(凉教人[2008]48号)和《中共越西县委、越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05]4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系统教师学历情况,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主要采取脱产学习、进修、自学等方式,到目前为止,全县小学教师中学历合格率为100%。

  (三)、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结合省、州、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拟定了推荐选拔国家、省、州、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的选拔推荐办法。

  (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根据省、州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中小学校长推荐选拔的实施办法。制定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学期、学年任期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校长提拔、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加大培训力度。结合省、州校长培训的要求,拟定了我县校长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参加了省、州、县级培训,培训面达100%。

  二、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依据川编办发(2005)23号文件和近期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炊事员和管理员配备的有关规定进行测算核定的标准,我县中小学应有教职工4066人(其中专任教师应为

  2902人,教辅人员1164人),而目前实有中小学教职工2257人,尚差1809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46.5岁,再过几年,就将迎来退休的高峰期。尽管我县每年都要公开招考教师,由于调离、退休、辞职、转行等原因每年教师自然减员达70多人,教师紧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缺教师,许多学校不得不大班额教学,将学生集中到乡中心校合班就读。为了上学,一些边远农村的孩子每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步行数小时,学生辛苦,家长心疼,教师心酸。为了保证这些孩子往返安全,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下午提前上课、提前放学的办法。对一些必须保留的村小校点,各学校只能临时聘请代课教师应急。但目前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不稳定,学校面临代课教师不好找、也不好管的现状,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人力资源单向流动,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比教师待遇好的职业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向往的目标,因此报考公务员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优秀教师更是“孔雀东南飞”,导致了学校优质师资严重流失。一些学校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新进的教师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转行,要么就被条件更好的学校“挖”走。部分教师觉得继续任教,个人得不到较好的专业发展,于是也纷纷加入了跳槽的行列。

  工作激情调动难。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后,虽基本做到了“六个全额预算”,但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业务开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其它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责任感减弱。

  岗位设置与教师职称晋升及教师交流和轮岗的矛盾。自2009年实行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制后,学校中高级职务比例规定了上限。一方面直接导致部分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超标。导致这些近三至五年内难以分到中高级职称指标。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勾,严重挫伤教师工作

  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岗位的限定,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交流和轮岗。严重影响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和轮岗制度的执行。5受编制的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科不配套仍然突出。

  三、思考与建议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认为,要构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公平。温家宝总理说过:“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1加大经费投入。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逐渐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但如果将工作总量与其他行业相比,则他们的工资待遇就不算太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和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按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保证教师配备需要。

  3制定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应包括: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一是在基础教育“百千万工程”中,注意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的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教师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4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订相应奖励措施,引导县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强烈呼吁社会各界“资教”、“走教”、“支教”。开展灵活多样的“智力支教”形式,实行定期

  支教与短期支教相结合、全职支教与兼职支教相结合等。智力支教也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校帮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

  5建立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有在农村中小学支教一年以上经历者,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现行政策只限于评高级职称);鼓励合格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学校任教;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

  第三篇: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3篇

  【篇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最新形势,科学合理制订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2019年计划,为此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111,其中专任教102人,教师中青年教师69人,占教师总数的67.6%。目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任教师大专学历24人,占23.53%,本科学历78人,占76.47%。专任教师中具有小高职称的有57人,占55.88%。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有8人,占7.84%。学校全体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认真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高涨,潜心钻研业务,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学校、教师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办学成果较为显著,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肯定。

  从调研情况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资源及时得到补充,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完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我校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教师建设存在问题

  1.近几年教师新老交替比较频繁,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新走上讲台的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明显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加上近年实行二胎政策,不少女教师孕产,加上班额大,不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超负荷地工作,身心压力很大。

  2.校本研训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学研究活动都被许多“迎检”工作和各类活动所冲击,教师疲于应付,静不下心来搞教研。

  3.少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受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盲目攀比,心理不平衡,导致对教育工作缺乏激情,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4.领军人才数量不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数量缺乏。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一要用足编制。鉴于教师总数每年3%的自然减员实际,要建立定期补充教师制度,政府要按核编数用足编制,确保当年自然减员得到及时补充。二要制定规划。学校及主管部门要摸清队伍更替情况,及时报告,做好教师后续跟进工作,确保教师队伍不断档。

  2.及时化解大班额问题。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调班、分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秩序维持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难的问题。

  3.坚持不懈的抓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

  ”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加强领导班子、中层队伍建设。班子成员及所有中层成员要带头学习,勤于实践;要提高岗位工作能力、自身威信,以德树威、以信强威。加强和维护队伍的团结。能容人、容言、容事,记人之功、谅人之过、容人之短、学人之长,把开拓进取与求实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严谨细致、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弘扬起来。强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为有位,有位有为”的共识。强化全体教干的“四个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弘扬“两个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实现“一个目标”(争创一流的教干队伍)。教干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帮助教师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倡严格管理,提倡大胆负责,提倡令行禁止,提倡服从大局,提倡争先创优。做到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成为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发展的驱动力。

  5.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师训重点,创设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在注意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工作重心。开展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举行师徒结对活动,选择有潜力、有钻劲的青年教师与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结为师徒,要求师傅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学校也将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为骨干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同时选拔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青年教师,为他们申报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提供机会。

  6.学习与研讨结合,增强教师的师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外地外校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我校来。定期举行教材教法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电教设备操作能力提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举办赛课、听评课、组织教师交流经验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基础。积极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有重点地认真学习教育书刊,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还要更多地学习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常上网,了解教学信息,向同行和名师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7.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全校教职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关注教师的精神健康,请专家进行讲座,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

  动,缓解教师身上的压力。

  【篇二】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区人大组织调研组深入区内各学校,采取访、问、听、看、查等形式,对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区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公办小学12所,教学班284个,在校学生17066人,全区核定教职工编制890人,实有在编教职工857人,校级领导干部34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7.2%,高级教师23人,中级职称教师368人,初级职称教师260人,男女教师比例为1:7;教师平均年龄38岁。辖区各类幼儿园28所,其中公办7所,民办21所,在园幼儿8147人,教师474人。

  二、近年来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西区的一大优势,也是西区的重要品牌。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造就一支优秀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的关键。近几年来,西区教育以《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为依据,认真贯彻科教兴区,人才强教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达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规模性建设基本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我区素质教育高水平实施,突显西区教育优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健全各项制度,优化教师结构

  一是教师公开招考制度。

  全区教师引进工作严格程序,阳光操作,凡进必考,工作规范、科学、完善。从而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了科学权威的教师测试评估体系,社会反响良好。二是学历提升激励制度。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制定了《xx区教育系统提高教师学历进修学费报销比例的有关规定》,对取得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按学费的40%、50%和60%予以报销,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历提升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区域交流制度。为建立相对稳定、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教师交流制度,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教师资源科学配置,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制定了《xx区教师交流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过程中,坚持规范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照认定条件、标准和程序,精心操作,严格把关,确保认定结果准确可信。五是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采用考评、教师技能达标、现场听课和教学实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实德表现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坚持了重师德表现,注重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严格落实绩效工资。

  (二)加强师德建设,规范从教行为

  一是活动推进。

  认真学习、贯彻执行《xx省中小学教师中也道德规范》、《xx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大力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师德师风“八查八看”、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严格师德承诺

  “一票否决制”。二是监督考核。全面实施教师师德师风考评和干部民主测评制,在全区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参与的师德“四项考评”,即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学校评教师、教师评教师活动,参评率达100%。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大讲堂、心理健康课外活动等,促进了教师心理学理念及自身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提升,激发了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教育工作热情。

  (三)促进专业发展,构筑人才高地

  一是读书强基,丰富内涵。

  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潜心读书,丰富内涵,促进发展”的教师读书强基工程,营造了读书氛围,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促进了教育创新,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以教师的读书强基为引领,开启了全面打造书香校园的氛围。二是加强两只队伍建设。把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管理、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拔到学校管理岗位上,各校领导班子全部配齐并合理调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特长互补,班子团结,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有效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近5年,新招教师510余名。各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知识、学历、职称、学科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7、2%,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45%。三是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取“区域联动”、“地区联合”、“高校合作”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出

  “一年入门,两年发展,三年成才”的目标,教学能手、教学新秀脱颖而出。目前,我区在职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总数达15人左右,40名教师被评为西宁市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有15人荣获国家级奖项,40人荣获省级奖项,200余人荣获市、区级奖项,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扩大。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开展关爱教师、树立理想、办人民满意教育、高效履行教师职责等多种活动,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了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和谐、文明、进取的工作氛围。四是重视“岗位练兵”工作。建成名师工作室3个,实施“读书强基、教学质量达标、教师素质提升”三大工程,深化“青蓝工程”,开展评选“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师德高尚教师”等活动,培育了一批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尊师重教,开展“教师职业幸福年”活动,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定期为教师体检,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建立教师健康档案。设立教师奖励专项资金,奖励优秀教师。通过多种举措,形成了“拴心留人办教育、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xx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供需矛盾突出,教师总体数量仍显不足,教学一线教师明显不够,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现行的教师编制核算方式仅以师生比计算,已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按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应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但我区科学、书法、综合实践等课程专任教师匮乏,造成结构性缺编,加之国家

  “二孩”政策的实施,请产假教师人数增多,各学校普遍存在请代课老师现象。据统计,全区共有代课教师87人。另外,新建的光华小学(原张家湾小学)将于9月开学招生,但尚未核编,为保证顺利开学,须从区内各校抽掉教师,到时教师总量将更加不足。

  (二)师资建设有待提高,教育领军人物缺乏、学科带头人占比不足,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随着新老教师更替,老教师大量退休,新教师成长缓慢,教育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在教师队伍的占比过低,引领示范作用有限,难以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

  (三)教师职称评聘难,教育个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xx区现有教师855名,其中聘任高级职称教师23名,中级职称教师368名,初级职称教师260名。2012年职称制度改革时将高中初级职称岗位比例设置为1:5:4,在这个比例设置中,高级职称只占十分之一,使高级职称评审竞争非常激烈,多数教师无缘高级,使得那些教学成绩斐然,师德优秀的教师几无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聘任机会,只能排序等待,等到前面教师退休,退休一个晋级一个,退休两个就晋级两个。同时,这也导致初级职称教师因为没有足够的岗位而很难评上中级职称,未评职称的教师很难评上初级职称,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教师健康状况堪忧,职业病问题突出,亚健康现象普遍。

  几乎90%的教师患有一种以上疾病,不少教师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其中,心理疾病、颈椎病、咽炎等为侵害教师健康的主要病症。同时

  工作负担沉重、精神压力突出及缺乏体育锻炼等,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突出。

  (五)教师师德素养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老、中、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工作激情、没有职业幸福感等现象,一些教师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工作创新激情不足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德师风呈滑坡趋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讲得多,做得少,空话套话多,具体办法少;强调原则多,措施落实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人才。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体。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依法办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教师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要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重新核定编制,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置和班级人数等教学实际为依据,采取师生比、课程设以及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核定方式,并设立规模学校编制最低保障数,科学、合理地核定和使用教师编制。二是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实施

  “过渡编制”。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合理调剂学校之间的空缺编制,“过渡编”采取以钱养事的办法,逐步解决缺编和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为西区教育事业提供足够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深化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教师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规定:“教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是加大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通过完善基于网络教育的教师研修制度和推行首席教师等活动,并把师德师风列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职级晋升、评优评奖、兑现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树立终生从教意识,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鼓励校长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二是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改进对教师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摒弃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做法。三是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走访慰问活动,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中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作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实施“新教师培养工程”。制定新教师短期、中期、长期培养计划,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采用骨干带教、专家讲座、技能评比、观摩研讨等多形式的培养方式,有步骤地开展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尽早胜任。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学科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重点进行培养。注重培养过程,保证数量,提升专业内涵,形成青年骨干教师的群体。三是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及“青蓝”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力争在5-10年内培养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让他们在教师队伍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

  (四)完善工作制度,为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提供保障。

  要按照《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管理

  体制,强化制度建设,依法维护、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完善奖励机制。建议将班主任津贴、校长津贴单独纳入区财政预算,不挤占教师的绩效工资。二是依据现实问题,正确核定教师的结构比例,合理化、科学设置高中初级岗位设置比例,并实行动态管理,教师岗位设置可根据教师职称结构的不断变化、新教师的加入、老教师的退休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教师能及时评聘到相应职称,减少评职矛盾,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三是在全区范围内选树和培养一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

  【篇三】

  一、健全三大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我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校)737所,公办学校教师核定编制18847人,实际在编在岗教师15929人。其中市直学校核定编制2837名,实际在岗2787人(含职业高中);xx县核定编制9551名,实际在岗6934人;xx区核定编制1487名,实际在岗1471人;xx区核定编制2185名,实际在岗2331人;xx区核定编制2751名,实际在岗226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普通高中为97.92%。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金文副主任为组长,教科文卫工委及教育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调研组,前往我市教育局及4所中小学校,对我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分别听取了市教育局、相关学校的汇报,召开了3次近40位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目前,我市师资队伍建设呈现总体稳定,好中有忧的发展态势,为打造我市一流的师资队伍,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着眼于教师编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在健全我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三大机制”上下功夫。

  (一)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消除城乡、区域、学校间差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在县区范围内,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及时调配教师余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学科配套合理化。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印发了《xx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进城乡间校干和教师支教、调配等多种形式交流。三是积极应对优秀教师流失问题。针对优秀教师流失问题,我市正在制定引进优秀教师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和在职优秀教师都是我们引进的对象。

  (二)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为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了相对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一是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优化与补充长效机制。根据人员编制情况、教师队伍结构和学校生源变化等因素,研究制定教师招聘计划,报市编委和省教育厅审核批准后,按规定程序公开招录。近期将出台《

  xx市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实施办法》,明确中小学校可以在编制内引进优秀教师。二是注重评优评先的激励作用。评优评先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倾斜。把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确保把真正优秀的教师选出来。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等优先安排优秀教师。三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政策,乡村教师评聘职称,取消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评选特级教师,对乡村教师实行切块单独评审,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三)强化培训培养机制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市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在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正面引导,展播全市各级各类优秀教师事迹,组织宣讲活动。加强师德培训,采取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三种形式,强化师德师风的培训力度。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教师违规办班补课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坚持正面引领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把继续教育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实行校本培训报告册制度,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年终进行专门考核,评选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三是加强名师队伍建设。依托

  27个名师工作室、1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个名校长工作室,通过评课议课、上示范课、举办讲座、组织研讨等方式指导培训青年教师。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对取得课题研究业绩的教师,给予表彰,不断增强其荣誉感,使其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二、聚焦三大问题,深刻剖析原因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建设,近年来我市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调研过程中仍发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解决的办法。

  (一)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问题逐年显现。

  一是知识结构需要调整,观念需要更新。

  现有中小学校长队伍教育思想更新和教育观念转变的速度与程度均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要求不相匹配,对素质教育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学校教育尚缺乏理性思考。二是校长教学以外的事务较多,不能集中精力抓教学管理工作。三是校长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校长年龄偏大,后备干部缺失,不能形成有效地补充。

  (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

  主城区的学校原有编制数量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结构性缺编问题十分突出,市直、xx区、xx区都缺乏大量师资,特别急缺音、体、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有的单位教育教学甚至难以为继。二是职称评聘问题亟待化解。

  xx年,国家实行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结合”政策。只要没有退休离岗的,已经评上职称的教师只能等待,这样一个月比同等资历但是聘上职称的教师少拿近千元,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农村学校,有的优秀教师直到退休也不能评上高级职称,只能拿中级职称的工资,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三)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在敬业精神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不求进取、职业怠倦现象严重和创新精神不足的现象。

  二是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乱收费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三是在价值观念方面,部分在职教师上课不认真教,课后违规有偿补课问题依然突出,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调研组经过实地考察,召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座谈会、校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研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是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加快,教育师资队伍原有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承担现代教育管理任务的需求。

  加上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学校管理研究的结合不紧密,培训制度、培训管理力度还不是很高,教育师资队伍原有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承担现代教育管理任务的需求。

  二是受个人成就感、职业规划、福利待遇、发达城市的虹吸效应、外地政策吸引以及随子女生活的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小,普遍存在新招聘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已经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千方百计往城镇调转和向外地发展,校长和教师的流失现象严重。

  三是我市依然存在一所小学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学生的现象,需要超比例标准使用编制,与此同时,全市因病、因年龄等原因不能正常

  或不能承担满工作量的教师也达到一定比例。

  原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工勤、息岗待退人员多且消化慢,在编不在岗人员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全市教师补充数量达不到每年退休的人数,教师队伍补充不足。

  四是职称评聘存在诸多的限制。

  岗位设置不足;论资排辈的现象是一些学校职称评定的“潜规则”;重教科研轻教学,教科研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条件,参评教师必须有获奖论文或发表论文,并且有一定的奖项要求;“三年一聘任制”变成“终身制”。

  五是少数教师受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和对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理解淡薄,认识不足,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接受新事物,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动,选择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学校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是极少数教师动摇了“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趋势,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消极应付本职工作,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提高收入的手段。

  另外教育部门在检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时有困难,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

  三、强化三大保障,促进强师兴教

  尽管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在抓好强师兴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目前的教育发展情况与人们的需求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高教育质量达到强师兴教的目标,加快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刻不容缓。

  (一)强化“龙头”保障,着力解决校长队伍建设问题。

  好校长不仅为学校绘制良好的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奠定学校发展的精神起点。同时也是教师成长所依,是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源泉

  与动力。校长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身处“龙头”地位,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要强化校长的“龙头”保障。一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聘用上岗制度。按岗位能力要求,对校长的聘用期限、退职年龄等作以修改,加强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逐步打造一批专家型校长。二要建立校长储备机制。作为校长后备力量,根据实际需要择优上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内设校长助理一职,不仅可以分担校长教学之外的事务,也可以使其尽快适应校长工作。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让真正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后备干部的行列。三要建立对校长工作的定期考评制度和合理流动制度。并将各项制度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庸者下,能者上”的要求,建立优质学校的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年轻校长、薄弱学校的校长到优质学校任职的交流机制,要在“校长职级制”方面作深入调研,力争有所突破。

  (二)强化人才保障,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要更加合理地核定编制,要缩短教师编制核定周期,根据需要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比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定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编制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一是建立合理的教师补充机制。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政策精神,学习借鉴其他市执行政策的经验、做法,切实解决学校教师补充问题。促进实现教师由

  “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鼓励和引导县(区)域内、学区间教师合理流动,缓解结构性缺编、学校间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紧缺和空余不均矛盾。通过包点支教、结对支教等形式,建立校际间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格局。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对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部门应会同人事部门做好安置工作,年轻教师可参照公务员分流政策安排进修或直接分流;年龄较大且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建议实行离岗政策。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留人”机制。事业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前提,要积极搭建教师素质提升的平台,通过竞赛、教学课、宣讲等形式引导教师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成就感。感情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基础,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尊重教师、爱惜教师、信

  任教师的优良风尚,在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职业忠诚。待遇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必要条件,通过待遇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实际价值,要尽可能地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教师解决进修提高、升职晋级、以及个人生活上的问题。三是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评价体系,将教学能力纳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职称评定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要更多地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探索一线教师与管理岗位人员晋升教师系列职称时分开评审的途经,合理分配一线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参评比例。要缩小职称之间工资差距,教师之间的按劳分配以绩效工资体现。四是建立教师储备机制。市一中东校区

  2020年将投入使用,扩招后学生人数会有大幅度增加,按照生师比要求教师势必会严重不足,考虑到教师的成长和成熟的周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师资储备,确保市一中扩招后能够平稳过渡。

  (三)强化制度保障,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弱化问题。

  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教师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教育部门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一要建立学习制度。要全员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使教师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自觉地把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二要建立监督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良好的素质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创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形成学生家长评学校、教师评领导、学生评老师的制度。三要完善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考核、职务晋升、工资晋级、职称评聘挂钩,对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一票否决;对少数师德缺失,又不服从调动和管理的教师,要予以解聘,空出编制用于解决新进人

  员的编制问题。

  第四篇: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141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395所,占全市总数的98.3%;全市共有中小学生388968名,其中农村中小学生249294名,占全市总数的64.1%。可见,我市教育工作的大头在农村。

  现在,全市实有公办教师22367人,其中农村15937人,占全市的71.25%。其分布情况是:全市小学12649人,其中农村10225人,占全市的80.83%;全市初中7145人,其中农村5281人,占全市的73.91%;全市高中2573人,其中农村431人,占全市的16.75%。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53%,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66%,农村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2.16%;二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开展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的短期培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口语强化培训等,缓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各县(市、区)也把教师继续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采用了多种有效方式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三是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全市城镇中小学教师轮换任教工作意见》(晋市人字【2005】74号),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并把此项工作与特级教师推荐、教师的评模推优、职称评定工作挂钩。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离岗全职、在岗兼职、轮岗支教教师达1087人。各级教研机构还不定期组织教学能手、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推进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四是师德建设进一步规范。2004年,市教育局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对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年

  进行一次集中评议和整改。利用市电视台“行风大家谈”、市广播电台“百姓热线”等平台,召集有关科室进行纠风热线解答。各级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电话,各级中小学建立了师德记录档案、从社会上聘请了监督员。五是聘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人事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的通知》(晋市人字【2005】56号),全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行。高平市教育局对原有的请销假制度进行了修订,对危重病人和其他无法继续执教的教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予以妥善安置。对聘任困难的教师进行再培训,仍无法返回教学岗位的实行转岗安置;六是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形成。各县(市、区)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择优招聘各类具有教师资格的青年教师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2003年以来,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389人,其中充实到农村中小学973人。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市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处于超编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调研中发现,我市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体育教师紧缺现象比较突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出现短缺。因国家没有明确标准,全市430所寄宿制学校普遍缺少生活教师,生活教师配备工作已成为寄宿制学校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情况是:农村小学1398人,农村初中376人,农村高中64人,合计1838人。

  2.教师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年龄偏大问题在我市农村中小学较为普遍,尤其以小学更为突出。在农村教育工作实际中,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状况直接损害着农村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表现出我市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均衡。同时,农村小学教师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我市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为农村义务教育

  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3.代课教师在岗不在编较多,正式教师在编不在岗的不少。在我市,目前农村中小学存在着两大倾向:一是在编不在岗教师487人,二是在岗不在编的雇用代课教师数1704人。

  为数不少的在编不在岗教师的客观存在,不仅降低不了财政负担,而且加重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对在职教师队伍稳定还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较多的在岗不在编的雇用代课教师的客观存在,是我市农村教育现实发展中的无奈之举,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严重影响着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

  4.培训经费缺口较大,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市教育投入不断增长,但从结构上看仅仅是一种维持性的投入,发展性的投入水平还不高。省教育厅、财政厅(晋教计字【1998】40号文件)规定:“每年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不少于当地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由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中专项安排,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使用。”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制度化的教师培训经费拨付机制,除了个别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能补充部分培训经费外,绝大部分县(市、区)还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许多应该开展的培训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严重制约了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民转公”教师成为“主力军”,队伍缺乏生机活力。调研中发现“民转公”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约有5000余人,占三分之一,成为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的“主力军”。客观地说,这部分教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我市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今天仍在支撑着我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厦。但是,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大多起点学历偏低、达标学历是通过后期进修培训取得,因此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缺憾。在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可见,目前的“民转公”教

  师基础差、人数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1.“账面超编,实际缺编”的原因。

  (1)编制标准不合理。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编制办于2001年联合制定的。制定于2001年的教师编制标准,因当时没有考虑到寄宿制学校对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的客观需求。另外,本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增部分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还有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企业学校移交地方等,较早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因而,现行编制标准已经过时。表现为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过于强调规模效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2)教师岗位编制挤占严重。在教师整体缺编的同时,学校实际缺编问题就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实际在岗教师的编制被非教学工作人员挤占。在我市农村教师队伍中,在编不在岗的人数不少,调研中发现,虽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可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长期重病、进修、产假;二是下海做生意;三是被有关部门借调或抽调。因此,教师编制岗位实际挤占严重,加剧了学校实际教师编制的短缺。

  (3)教育投资短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实行以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短缺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实际上是教育投资主体责任由乡镇向县级政府的一次转移。对于我市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区)而言,教师的工资始终是占据全县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有的更是“吃财政饭”,除了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本身并无力负担全县的教育支出,农村教育投资因此处于短缺状态。由于县(区)级财力的紧张,地方政府尽可能地压缩教师编制,不少学校长期处于缺编难补的状态,教育部门依据实际需要提交的教师进编申请往往遭到财政部门的否决。经费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教师缺编问题的根本原因。

  2.小学教师知识老化的原因。

  (1)“民转公”教师大多知识老化。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时,要

  求必须是1986年以前任教的民办教师,年轻教师多被辞退,留下来的教师普遍知识老化。

  (2)中学的选拔抽调。农村初中教师紧缺,很多乡镇是从小学抽调教师,其中大多是年轻和高学历的教师,这使得小学教师知识老化问题更显突出。

  (3)小学教师停止补充。“民转公”教师知识老化,小学教师总体超编,堵塞了招聘毕业生充实小学教师队伍的进口,使得小学教师队伍引不入源头活水。

  3.代教人数多的原因。

  (1)农村中小学在刚性的教师编制约束下,学校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只好雇用代课教师。

  (2)“民转公”教师知识老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也无法让家长满意,加上校长疏于管理、市场的诱惑力、财政拨款的工资保障,一些“民转公”教师干脆选择了自费雇用代课教师“顶岗”。

  (3)尽管在我市严格执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包括各类学校聘用临时代课教师也把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作为前提条件之一,但我市目前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已有34747名,也就是说我市教育系统以外有12310名的教师储备资源,他们迫于就业压力,一些人把先步入代课教师行列作为一种临时选择。

  4.队伍缺乏活力的原因。

  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实行的是“一人、一编、一卡”的刚性编制管理。这一制度堵塞了教师正常流动的渠道,影响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行政部门无法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师水平发展情况合理配置教师。学校缺乏自主用人权力,学校管理教师职能弱化,想引进的没有办法引进,想淘汰的没有办法淘汰。教师的紧迫感和进取心逐渐淡漠,加上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终身学习体系尚不够完善,正常流动渠道又不畅通,队伍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

  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做好编制的重新核定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重新核定,实行动态管理的对策。重新核定编制,要充分考虑我市许多农村学校地处丘陵山区、教学点分散、教学班较多但每班学生少的实际,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置和寄宿制学校实际为依据,以师生比为参照,科学、合理地核定教师编制,制定出台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定编办法。

  2.采用定向招录教师的办法。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农村教育实际,出台我市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办法,形成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对农村学校补充一次新教师的制度,促进我市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逐步改善。

  3.建立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要高度重视当前农村中小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这一突出问题,尽快建立不合格教师离开教育行业的退出机制。从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农村教师分流安置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必要的医疗服务,让那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且难以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退出教师岗位,形成农村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为农村教师的补充和交流提供人员编制空间。落实(晋教人【2003】41号五部委文件)精神,对在职教职工中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按文件要求实行内部退养,不再占用编制。对因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

  4.加大教师培训和民办教育工作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责任,逐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并建立起相应的拨付、落实、监察制度,确保足额用于教师培训;要加强培训机构力量的整合,转变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农村中小学要

  建立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考评制度和教师师德档案,将思想品德和教书育人实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的主要依据。要构建开放的办学制度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倡社会办学,发展民办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全面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活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健康发展。

  5.严格教师队伍管理。要加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杜绝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借调、顶岗等现象,刹住教师队伍超编进人和在编不在岗等不正之风;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考核管理。建立科学的农村教师考核淘汰机制;对德、智、体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年纪大、体弱多病、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出台相应政策,尽快让其离岗或转岗,加快农村教师队伍更新步伐,尽快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6.建立长效支教体制。要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城市(乡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的良性补充机制,有效推进长效支教体制的建立健全。

  7.加强对临时代课教师的管理。建议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在当前教师短缺情况下探索出的一些临时性措施加以规范,原则上,不缺编的任何学校不得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缺编学校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必须保障临时代课教师的最低待遇,临时代课教师的招聘、管理、工资统一划归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待时机成熟要逐步、彻底清退临时代课教师。

  8.改革现行校长队伍建设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因此,要进一步为农村教育发展打造一支“领头羊”队伍,必须改革现行校长队伍建设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聘任机制,让我们的校长能够真正担负起领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

  9.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我市统一的中小学教师工

  资标准,尽快缩小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教师工资待遇的差别,实现“三个同酬”:城乡教师同酬、中小学教师同酬、教师与公务员同酬。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将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责任主体由县(市、区)政府提升到市政府。同时,要全面落实农村边远贫困山区和山区村镇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认真解决并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艰苦工作岗位对于优质教师的吸引力,解除农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终身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10.大力加强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各种现行教育法规,并要大力加强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县(市、区)政府全面履行对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的法定责任,实行教育财政经费“三个单列”。还要逐步建立健全各县(市、区)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目标责任制度,把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作为考核各县(市、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推进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推动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五篇: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敦化市大桥乡学校

  张守贵

  为落实延边州“关于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通知精神,根据敦化市教育局的调研工作要求,我校通过对学校相关数据的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1、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情况:

  2012年6月,我校由编委核定的编制总数为90人(其中,中学26人,小学64人)

  2、学校实有人员情况:

  到2015年4月,在编人数为82人。实际在本校人员仅为72人。(2012年年初86人,到2015年4月增加教师9人。增加人员中,包括录用毕业生4人,借调入4人,特岗教师1人。减少教师23人。减少教师中,包括退休8人,借调出11人,退养2人,调整本乡教育办2人。⑴专任教师中25-29岁人数3人占总数6%,30-34岁人数6人,占总数的12%,35-39岁18人占总数的36%,确良8%,40-45岁人数和45-49岁人数各为7人,各占14.3%,50-54岁人数8人占总数的16%。⑵专任教师中,男16人,女33人。本科36人,专科13人,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40人,二级教师5人。

  3、缺编情况:实际小学缺编人数达18人。

  4、临时聘用教师情况:本校无临时聘用教师,学校其他辅助性工作包括司炉、校车管理员等全由学校教师负责。

  5、专业对口及年龄结构情况:全校专任教师50人(含一名特岗)在编在岗专任教师49人,所学专业、所教学科、所持教师资格证、教师职称证对口人数为24人,四项对口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

  6、教师持证上岗情况:49名专任教师全部持证上岗,其中有的2人持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初中与学段不符。占总数的4.1%,有25人所教学科与所教专业不对口,占总数的51%。持有校长资格证书的人数8人,校长及副

  校长人数3人。全部持证上岗。

  7、素质提升情况:专任教师接受培训人数达49人,每年不少于72学时,培训级别与形式:国培、省培、市培训和本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

  8、队伍流动及2015---2018年需补充情况:2011-2014年增加教师9人。增加中,包括录用毕业生4人,借调入4人,特岗教师1人。减少教师23人。减少教师中,包括退休8人,借调出11人,退养2人,调整本乡教育办2人。实际在本校教师岗位72人,缺少18人。2015年将退休2人。2016年和2017年将分别退休5人,2018年将退休4人,四年间还将有15人退休。预计未来四年需要补充教师总数达33人,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校历来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函授、进修学习等,促使我校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不断提高,较好

  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1、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

  一方面,学校选派年青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点带面”的带动全体教师进步,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学校每学年都要开展校本培训,开展教学骨干和新任教师的结对子活动。使新任教师尽快成长。

  扎实进行师德培训,实现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规范化

  学校深刻的认识到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一直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经常利用教研活动等机会,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学校还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领导小组,经常开会研究布署有关工作。①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师德文件,提高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扬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宣传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2表扬我校教师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奉献、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上进。③学校有计划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学校要求教职工结合自己的工作思想实际,认真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以自己模范的行动去实践其思想实质。④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教师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教师归属感,深入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活动,以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为准则,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通过这些活动,净化教职工的思想,3、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师培工作的经费投入

  创建学习型学校,要求教师要树终身学习的理念,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增长新才干,这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工作,2014年直接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3.91万元,其中,小

  学3万元,中学达0.91万元,分别占公用经费的17.4%和20%。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积极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能力。

  (2)加大教师“走出去”教研交流学习力度。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开阔视野,吸纳新知,增强科研意识。

  (3)认真实施“名师工程”,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要分别利用讲授示范课、观摩课、教研、座谈等方式,开展了学科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让新教师早入门,早日提高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建立新老教师结队帮助等操作机制,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强化传帮带,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督查与指导,实现共同提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4)鼓励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3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学历提高。支持和鼓励未学历达标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进修,鼓励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研究生课程。

  (5)倡导教育科研之风,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鼓励更多地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6)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多关注教师的生活。学校十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缓解教师身上的压力。以人为本,关怀激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协调政府尽快补充教师编制。

  2、教学辅助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如果食堂和校车可以不占用教师编制。缓解缺编压力。

  3、对教师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铺设教师发展的道路,搭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们要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道路,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搭建平台。

  后附表:

  附表1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表2大桥乡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调查表

  附表3大桥乡学校在编人员在岗情况调查表

  附表4大桥乡学校临时聘用教师待遇情况调查表

  附表5大桥乡学校教师变动需求情况调查表

  附表6大桥乡学校校级领导基本情况调查表

篇九: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篇: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无事业心,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对待。有的老师就是拿工资吃饭,混日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工作一味应付。

  2、艺体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艺体学科的教学需要。

  3、有的老师想上进,想干一番事业,但缺乏指导;时间长了,看没有成绩,也就懈怠了。

  二、建议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切实落实绩效工资,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搞好校本培训,让学有所长的教师当老师,带动教师学习,从教师评价方面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专业技能。

  3、与先进学校搞教研,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名师。

  第二篇:当前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的工作重中之重,只有高素质、高能力、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区域教育的重任。万源市地处巴山腹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基础相对滞后,远不及达州市其他几个兄弟县区。但是,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近几年来我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整个队伍素质大有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化更强,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为全市教育工作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是突出的,但,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小学77所,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其中高中教师人,初中教师人,小学教师

  人。中学高级教师人,中学一级教师

  人;小学高级教师

  人。高中教师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人,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

  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目前共有省特级教师人,省骨干教师

  人;达州市级学科带头人人,达级市级骨干教师人,万源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

  人。

  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

  2、优秀教师外流严重,优质应届毕业生引进困难,教师队伍断层情况严重。目前我市优秀教师主要走向为成都、重庆两地。一些在学科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上优秀的老师、管理者外流至这两个地方。这样,我市在某些学科及教育研究上出现了盲点。便出现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现象。

  3、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教耍耍书、跑跑书,把教书当第二职业的大有人在,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4、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在现有的机制下执行力有失偏颇,致使“能者不上前”,“劳者流汗又流泪”,造成一部分老师认为当官是其教书事业中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一部分人官气太重,学气太薄,儒气更乏。师不为师、官不为官,业不成业,一片糊涂与混乱,成天只知道溜须拍马,带坏了其他教师,影响了广大老师的积极性。

  5、教师专业化不强,“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市教师进修校)及培训者的水平跟不上教师培训的需要,培训的形式、内容,单一老化,过程不扎实。脱离了我市中小学教育及教师的实际情况。

  6、教育教学研究未成规模,缺乏相应的梯队建设,不够专业化。正规的教研队伍研而不强,相应的民间组织更是缺乏,而这两者的联系更差强人意。犹如庙堂与江湖之间,两条不太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7、在我市区域教育中,有“教育浮躁”现象。一些校长,一些老师总是想“弄点动静”起来,以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凡是活动必做,而且是轰轰烈烈;凡是口号必须要喊,而且一个比一个响亮。这种浮躁和不安,让老师们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潜下去认真地搞教育本身之内的事。

  建设: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特别要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理念和行政能力,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职业幸福放在第一位。与老师一道在学校建构起相应的学校精神和教育文化,与教师一起共同去实现“最伟大的愿景”。

  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弱的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是阿,人心散了,便无目标;目标没了,便无追求;没了追求,生活便是了了然了。学校硬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建设重新来过,几个月时间便会有大改观。而人心散了再收拢而来,可不是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能行的。

  2、加大力气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我市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史地生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3、建立长效支教体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严把进城招考关,把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年限作为进城招考的条件之一。

  4、着力改善教师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让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化,不走过场,扎实有效。真正为我市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变革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知识化,紧扣教育时代前沿,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不忘推广我市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请进来、走出去”,还要培养我们自已的专家团队。对那些理念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在培训上,如果不能保证一线教师的言说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落实在老师们的教育行为中,那么,所有的培训只能是一时的喧嚣,只能是一块用来自卫的草皮而已。

  5、加大教育教研改革。着力建构各级教育研究实体,形成“市---区----校”网络教研体系。并加大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作用,集合全市研究人才,根据我市具体实情,整合我市当前的教改教研经验和成果,形成相应的教改理念,在全市教师中推广和应用。并结合当前全国甚至全球教改前沿理念,研讨具有万源区域性标志的教育革新方法、形式及内容。

  第三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

  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

  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

  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四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

  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

  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

  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五篇: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

  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

  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

  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篇十: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领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壮大,办学环境逐步改善,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但随之而来的专业课师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不强,这些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的主要瓶颈。笔者以商丘市为例,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建设性发展对策,以期对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课教师缺乏,教学任务繁重

  专业课教师缺乏是目前中职学校突出的共性问题,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招聘无编制、无来源、无渠道。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并没有增加。在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赶不上专业设置的变化,学校只得自筹资金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或从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但这些外聘人员因编制不能落实,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招得来却留不住。在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方面: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滞后,使中职专业课师资来源后劲不足。据了解,我省没有专门的职教师资定向委培院校和基地,中职学校只能从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或企业师傅中选拔优秀人才,但由于受学历、教师资格、职称等条件限制,加上学校待遇相对低,人才都纷纷进了企业,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在招聘渠道方面:对于专业课教师的招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招聘准入制度,中职学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缺乏公开招聘的有效平台,唯一的特岗教师招聘也没有职业学校的招聘计划,学校只得自行深入高校或企业进行招聘,由于无编制、工资福利要由学校自行解决,造成专业课教师招聘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

  2.专业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发展需要

  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课教师构成来源等方面。在年龄结构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年龄段过于集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40岁以上的占50%,30至40岁之间的占40%,30岁以下的仅占10%且多为外聘兼职教师,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专业课教师的管理及职务的晋升,更易形成某一年龄段教师断层的局面。在学历结构方面:8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第一学历”为专科,本科学历多为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尽管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师学历提出了硬性要求,教师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依旧很低,这种局面主要由于早期入编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多以专科学历为主,而近些年学校招聘教师困难,中职学校不得不放宽学历条件。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而且学校之

  间不平衡。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高级职称仅占全部教师的20%,且市直学校多于县区学校,主要是受编制、岗位职数和教师自身条件限制。在专业课教师构成来源方面: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较少,转岗教师较多,存在一定比例的外聘兼职教师。以商丘市为例,全市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普通师范,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师资仅占10%,所教专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不相关的转岗老师占50%,外聘兼职教师约占17%,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外聘教师实践能力明显强于普通师范毕业生和转岗教师,其中占一半比例的转岗教师均为“半路出家”,有理论无实践,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这种专业课师资结构,难以适应中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转变的需要。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科研能力不强

  “双师型”教师,通常指教师除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应持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证”或“职业资格证”等,要求专业课教师既具有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这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50%,然而统计显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约占30%。

  “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因为招聘教师大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有理论无实践,虽具备教师资格却无专业技能证,而从企业招聘的专业教师,有专业技能证却无教师资格证,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对专业课

  教师参与教科研实验情况的调查显示,85%的教师从未参加过课题实验,40%的教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题实验,18%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不是一般教师所能从事的研究,与自己无关,这种专业课教师难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更不能由实践上升为理论,与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建设一支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多种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专业课教师编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教师准入制度

  专业课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及时增加专业课教师编制、畅通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和渠道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专业课师资缺乏的问题。为此,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应对中职学校展开调查,对教师重新核编,根据专业和人数确定合理的专业课教师编制,在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中增设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编制计划。根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变化快的特点,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预留部分动态编制专门聘请急缺专业课教师,形成动态的专业课

  教师编制管理模式,确保招聘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与在企业的工资待遇大体相当。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教师准入制度,确保专业课教师招聘来源畅通、渠道正规。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结合中职学校专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专业课教师招录平台,严格制定专业课教师招录方案,严明专业课教师招聘的年龄、专业、学历、职称,招聘对象应以职教师资类为主,面向企业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严肃招录程序和纪律,杜绝招录中的不正之风,真正招录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发展需求的人才。再次,建立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的长效激励机制,为中职学校外聘教师提供政策、资金和法律保障,使外聘人员对专业课师资队伍形成有益补充,确保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及时更新、结构合理。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按照局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工作要求,为准确了解、掌握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查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对策及时整改,10月以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我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其间,我们共走访了3所学校(其中农村学校1所),召集专题研讨会2次,收回网络问卷近__份(其中教师卷2608份,家长卷__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队伍概况

  截止2019年10月,我县共有公办在职教职工__人,其中,学前教育__人,小学5__人,初中__,九义校__人,高完中__人,职高__人,训练学校__人,特教__人,教育局机关及直属单位__人。全县离退休教职工__人,特岗教师__人。

  (二)学历达标情况: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121人,占同类教师的13.28%,本科及以上902人,占同类教师的99.0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1448人,占同类教师的85.48%;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1761人,占同类教师的94.81%。全县各学段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专业技术职称比例情况:小学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1414人和280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1.31%和10.16%;初中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805人和414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7.52%和24.44%;高中段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分别为411人和286人,占高中段教师总数的45.12%和31.39%。全县义务教育段高级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5.60%,比例较低。

  (四)年龄结构情况:全县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教师分别为760人、1591人、1469人和1596人,各占全县专任教师的14.18%、29.68%、27.4%和29.77%。全县年轻教师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偏于老化。

  (五)学科分布情况:全县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音体美学科的教师分别为1422人、1331人、583人和664人,分别占全县专任教师的26.52%、24.83%、10.87%和12.39%。英语及音体美

  专业教师比较欠缺。

  (六)城乡分布情况:城镇教师__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29.5%;农村教师__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__%(其中,非乡镇所在地__6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__%)。绝大部分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教育局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变。但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我县教师队伍仍存在系列问题,除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外,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一是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不高、奉献意识不足,没有将全部精力用于工作上,如赵镇地区义务教育段、特别是小学段公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等。二是部分教师、特别是“82—85顶岗代课”的质量意识、危机意识不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个别教师理想缺失、信仰淡泊,精神不振、状态不佳,工作无激情,这主要集中在部分农村乡镇学校和退居二线的行政干部。此外,极个别教师私心杂念较多,不守职操,师德失范时有发生,社会反应强烈等等。

  (二)教师队伍整体数量相对吃紧。一是国家规定的小学师生比1:19、初中1:13.5、高中1:12.5对教师配置影响较大,补充新教师的步伐跟不上教育发展要求。二是患有重大疾病者、女教师妊娠等不能胜任教学的,呈逐年增长态势,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教师结构性缺编,学校聘用临时教师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三是随着公办园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学校的开班,公办幼儿园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全县幼儿教师编制缺口达550人以上),新建学校急需补充教师。

  三是全县师资分布还不均衡。一是结构性超缺编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由于教师交流机制等原因,加之农村教师周转住房紧缺,我县还存在“城市教师下不去、农村教师上不来”的问题,导致赵镇地区学校超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总计141人,超编率8.05%,如栖贤学校超编达26人;与之相应,农村地区学校普遍缺编,总计缺226人,缺编率达5.4%,如淮口实小、淮口四小缺编均达25人以上。二是城乡教师在专业素质、学科结构等方面差异明显。2019年,全县农村学校所拥有的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仅为城镇学校的45%和58%。同时,农村学校音体美学科专业、专任教师不足。

  四是教师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一是由于乡镇学校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较差,乡镇学校教师辞职情况逐年递增。二是我县教师待遇与成都及周边发达区市县有一定差距,通过参加其他地区公招和在职引进等方式离职的教师逐年增加。三是近年来新招教师多为外地人才,因异地恋爱、异地婚姻等家庭原因离职的教师也与日俱增。

  三、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主观的、人为的因素,即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是奖励办法不科学。自2009年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以来,囿于“保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全县95%的学校在具体执行这一政策时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同时,对于县委、县政府设立的__万元专项奖励资金,也存在平均分配的问题,这些都导致在我县教师人均待遇远远高于__等教育质量先进县的情况下,没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相反,在一定程度中造成了负面影响,出现了“说的说、干的干,说的给干的提意见”等不良风气。

  二是队伍建设不深入。近一年来,我局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上,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由于时间短,还缺乏强硬的手段和系统的举措,加之个别学校在传达、执行时走样变形,对少部分教师的触动和影响还不够。个别教师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还很严重,工作责任心不高,怕吃苦、怕担当;个别教师对工作马马虎虎,一门心思追求物欲,只讲待遇、报酬,不讲奉献。例如,个别教师想方设法都要调动到县城,调到县城后又不思进取,而是沉溺于“干私活”。

  三是教师培训不到位。由于上述因素,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在教师培训工作上下真功夫、下狠功夫,导致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听几场报告、看几个课件、写几篇心得等形式,甚至异化为日常

  教研活动等,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没能有力地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的心态认识或教学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因素,缺乏主动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和准备。

  四、整改措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不断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努力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建议:

  (一)思想引领,提高干部教师思想素养

  一是从机关抓起,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要进一步强化强化机关执行力,着力解决机关人浮于事等问题;要严格机关干部职工的岗位管理,细化岗位绩效考核,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严格落实“网格管理”和机关干部“一人一校一班一生”活动,确保机关干部职工定期下学校、走基层,加强与师生的交流,及时指导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从校长抓起,端正学校干部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明确校(园)长“驻学校、进课堂、走家访”工作要求和考核,确保校(园)长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全县校(园)长要坚持工作日期间(含晚上)在校在岗,严格落实上课、听课等相关要求;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亲自抓好校本教研;要深入学生家庭和社区,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向家长、社区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

  理念,争取各界支持。

  三是从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抓起,净化教师队伍风气。要坚持将师德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严格执行《__县教师行为准则》,坚决杜绝义务段公职教师有偿补课等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要积极引入并实施教师师德第三方测评,定期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挂钩,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此外,对于退居二线的领导同志、从各级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干部和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等,县教育局要加强管理,安排适当的工作,不能搞特殊化。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一是分层次加快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要进一步支持教师通过自考、研修等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对完成学历提升的教师应及时按政策给予奖励。同时,坚定“学有良师”的奋斗目标,要注重分层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相关培训进修活动的效率:对于普通教师,要想方设法狠抓教学基本功,要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达标考试,以考促教;也要组织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各类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研促学。对于骨干教师,要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突出“研修

  一体”和岗位练兵,层层构建省、市、县、校四级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全面改善我县教师人才结构。对于名优教师,在积极引进外地名优教师和高端教育人才的同时,要充分用好现有名师工作室等资源,着力加强本土名优教师的培养,不断壮大我县名优教师队伍。

  二是全方位加强干部管理,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行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杜绝庸、懒、散干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优化干部结构;要逐步扩大城乡学校干部交流的工作力度和范围,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示范学校挂职锻炼或跟岗学习,积极选派__等名牌、示范学校特别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干部,充实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干部力量。

  三是多渠道拓展对外交流,提升教师教育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成都市第一教育联盟,加强双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合作和交流,确保每年选派适当数量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成华区上挂锻炼,组织相当数量的教师参与成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好成华支教教师等“种子力量”,不断革新我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利用我县高校教育资源,借助国内高端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干部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逐步提升我县师资培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拓展我县干部教师培训进修渠道。

  (三)改善待遇,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一是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评办法,统筹用好县委、县政府__万元专项资金和创先争优激励政策,确保“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深化学校分等定级绩效考核改革,强化教师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凝聚群众力量谋发展。要坚持以八类“十佳”教师评选活动等为载体,加大对优秀学校、干部、教师乃至教研组、年级组的表彰奖励力度,树立各类榜样和典型,传递教育正能量。

  二是畅通教师流动机制。要进一步用好“县管校聘”等教师人事管理政策,通过片区内流动、集团内交流等办法,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解决好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要通过“公招公选”等方式,为农村教师提供到城区学校、优质学校锻炼的机会;要注重正确的用人导向,将德才兼备的教师选拔到管理岗位,激发广大青年教师干事兴业的热情。同时,也要加大职称评聘等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确保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此外,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按照相关政策,将教师培训经费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解决我县教师职称结构偏低的问题;尽快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40余所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步伐,解决城乡教师交流的后顾之忧等等。

  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惩治腐败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这就要求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求新、求实、求变,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已成为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此,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立足“长效管理”,狠抓“源头治理”,加强领导责任、强化思想教育,完善监督制约、激励惩戒机制,不断增强治理道里区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工作力度。

  一、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偿补习行为是指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期休息时间对有补课或课外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活动,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学科教学为内容,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主要表现行为如下:

  1、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提高班、补习班和特长班,从中获得利益。

  2、教师借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之名,实际是租其校舍,自已或联合几位教师组织生源,举办各类补习班。

  3、由学生家长委员会或几个家长自发组织,聘请孩子的老师单独给孩子们补课。

  4、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强迫、诱导、暗示所教班学生参与在

  家有偿辅导。

  5、学校教师相互之间介绍生源,为社会其他人员或私人办学点拉生源从中牟利。

  二、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产生的根源

  1.个别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争先进、当模范、讲贡献、爱荣誉的价值观念取向转向于比富裕、嫌清贫、比潇洒、讲享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2、学生家长对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存在不同的心态。一是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和其他方面得到老师的照顾,每逢年节给老师“表示”,还有的以家长或家长委员会的名义组织学生补课,向学生收钱付老师辛苦费、补课费;二是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对教师有偿补习行为不管是否合理,从不计较,而经济拮据的家长对学校的种种补课费用感到经济压力大,虽然意见大,但怕得罪老师,特别是对自愿交费的项目,家长不敢不交,交钱后,又觉得心理不平衡,再去匿名举报,这便造成了不好追究的难度。

  3、制约机制缺乏法规支撑。比如,教育部门在制定的教师禁令中规定了解聘、取消教师资格等处理办法,这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制约手段,但《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解聘教师的三种情况(教学事故、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并不包括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等内容,教师只有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才丧失教师资格。如果进入司法程序,这种处理方式可能要站不住脚。而《教师法》也没有对教师8小时以外的行为进行规范,现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没有不允许在职教师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及其它部门兼课的明文规定。对那些在文化补习学校兼课的教师,即使抓到现行,基本上也只能是教育为主,管理部门也无法确定参与补习的学生是不是老师带出来的。

  三、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在工作中,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关键是抓住技巧和不断创新,如何预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是从强化领导机制入手,狠抓工作落实,初步形成了领导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工作重点突出,规章制度完善、协调指导得力的工作格局。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对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危害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是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是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二是以行风评议活动为契机,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形成以区教育局局长负总责,纪委书记具体抓,主管局长分口把关,监察科组织协调,各业务科室相互配合的工作网络和各负其责的管

  理机制,严格杜绝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

  三是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是主要责任部门,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规范办学的有关规定,重申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各中小学校不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举办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补习班或提高班等,也不得将学校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等租借给培训学校(机构)用于中小学生办班培训等。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凡学校违反规范办学的有关规定或对有偿家教等行为管理不力,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学校当年评优资格。

  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家长义务监督员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义务监督员座谈会。找准开展工作的结合点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防范,各学校都要通过设立治乱举报箱、校长接待日、公开举报电话,对举报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查反馈,从多个侧面促进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习行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五是以《五条禁令》为准绳,加强对重点教师的监督。对全区名优骨干教师、命题、审题预备人员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优骨干教师在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办班、补课的问题给于高度重视,坚决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补课,一经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坚决按照“五条禁令”的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一

  票否决”。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