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8篇)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8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14:30:11

篇一: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附件2:

  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及要求

  1.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育人为根本,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密切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经济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2、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支撑、学校为主体,推动资源优化组合,实行多方共建共享。

  备注

  指导思想

  理念

  思路

  目标定位

  建设途径

  建设

  水平

  场地建设

  1.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服务专业群(链)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

  2.坚持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为一体,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成区域技术创新推广中心。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为突破,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实训设备、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

  学与生产相结合,开发“实习产品”,提高基地运行效率,提升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实训基地使用面积:一产类不低于2000平方米;二产类不低于1500平方米;三产类不

  低于1000平方米。生均不低于2.5平方米。

  2.有完善的配套辅助场地,通风、照明等基础条件满足实训要求,无安全隐患。

  3.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能满足

  “做中学、做中教”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

  4.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专业文化浓郁,有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专业环境布置。

  设备建设

  1.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体现基础性、实用性、配套性、生产性、先进性,满足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保证1人1工位。

  2.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部分设备达到行业企业先进水平。有与全国、省级技能大赛相适应的设施设备。

  3.新增设备购置计划完成,安装到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二产业类专业≥8000元,一、三产业类专业≥5000元;五年制高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二产业类专业≥10000元,一、三产业类专业≥6000元。

  1.实训教学场所均建成数字化教学环境,建有1个及以上的虚拟仿真实训室。

  2.建有与实训内容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实训教学。

  信息化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

  技能鉴定

  运行

  管理

  管理机制

  1.专任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不低于1:30,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20%以上,高级职称25%以上。

  2.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有效落实,教师每2年赴企业实践锻炼时间均高于2个月。

  3.专任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非教师系列技术职务)80%

  以上;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50%以上。

  4.实训基地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累计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

  5.兼职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比例15%-30%,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职务,30%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高级技术职务。

  6.专业带头人具有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在同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建有名师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

  建成人社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鉴定工种要基本覆盖对应专业核心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具有鉴定中级职业资格功能,五年制高职学校及办学点具有鉴定高级职业资格

  功能(特殊专业不在学校设立考核鉴定机构的除外)。

  1.建立了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融合企业管理理念,渗透企业管理文化。

  2.学校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实训基地有专人管

  理,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健全。

  3.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设备设施、实训耗材等物资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学生等人员管理制度,实训环境、劳动保护、安全操作等文明生产管理制度执行实到位。建立了实训

  管理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小结,分析存在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4.推进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设备使用有计划、有维护、有记录。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有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规程、实训教材、实践教学任务书等完备的教学文件。

  2.依托基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积极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过程管理规范,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日志、实训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训考核记录等台账资料齐全完整。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督导制度完善、执行到位。

  4.建立了评价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实训管理与考核科学、规范、及时、准确,可操作性强。

  1.通过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效对接。

  2.围绕专业(群)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结合市场需求,有稳定的“实习产品”,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3.学生在基地参加生产实训的课时不少于总实训课时的1/4。

  1.有完善的科研申报、管理、奖励制度。注重发挥基地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孵化功能。

  2.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和承担行业企业科研项目。近三年一产专业、二产专业有6个行业企业技改项目或2个以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三产专业有3个行业企业技改项目或1个以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95%以上学生取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以上获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2个以上中级证书,或70%以上毕业生获得本专业执业资格证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70%以上获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2.本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上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

  3.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当年劳动合同签订率80%以上。

  4.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高、就业满意度高,三年制中职毕业生起薪不低于当地社会平教学运行与管理

  运行

  管理

  生产运行与管理

  科研运行与管理

  建设

  成效

  培养质量

  特色创新

  均工资的65%,五年制高职不低于75%。

  5.有本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多。

  1.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企业职工、军转人员、社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次与基地专业群在校生数大致相当。

  2.为同类学校提供专业实践、技能考证等服务,不低于200人次/年。

  社会服务

  3.近三年承办过市级以上技能大赛。

  4.依托实训基地资源,积极为当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技术难关,共同研制开发企业新产品。

  5.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具有推广价值,在当地职业学校中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依托基地开展生产加工、各类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实际到账资金一、二产专业不低于50万元/年,三产类专业不低于30万元/

  年。

  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实训课程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训基地情景文化等方面建设,实训基地管理、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以及教学、生产、科研等方面功能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形成鲜明特色,经验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篇二: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指标说明

  1.专业群结构

  专业群1.1服务面向

  ①专业群定位准确,围绕国家和江苏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②符合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组群逻1.2辑

  ①有明确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映射关系。

  ②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③专业群组群逻辑清晰,科学合理。

  专业群1.3建设目标

  ①专业群建设目标符合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要求。

  ②专业群建设能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专业群2.建设基础

  综合实2.1力

  ①专业群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有较强业内影响力。

  ②组群专业数控制在3~5个,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

  2.2教学团队

  ①专业群带头人为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产业教授等,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持过省

  级及以上教研项目。②专业群有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

  员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

  2.3办学条件

  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完备,教学功能齐全,能满足

  专

  业群教学需求。

  ②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③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

  ④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相关度、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专业3.群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①坚持立德树人,系,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②坚持校企“双元”育人,推进以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

  徒制。

  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证书制度试点。④推进1+X

  3.2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①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科学合理。

  ②具备完善的专业群课程标准等保障实施标准。

  ③有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等。

  3.3教材建设与教法

  ①教材建设规划合理,教材选用制度健全。

  ②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

  改革

  页式教材等。

  ③能够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进新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

  3.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①具备专兼结合高水平“双师型”团队,团队梯队建设合理。

  团队教学实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完善,践能力强、应用技术研发水平高。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③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制度。

  3.5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①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强,学资源集成度高。②依托平台开展教育培训、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技术研

  发等。③产教融合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

  力。

  3.6服务发展能力提升

  ①面向服务领域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

  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②校企协同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完善,创业的衔接成果显著。

  ③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④开发面向“一带一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培

  。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企业“走出去”

  3.7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①专业群管理及运行制度科学合理。

  ②成立专业群建设的相关组织,统筹协调专业群管理。

  ③专业群与产业的契合度高,具有动态调整机制。

  4.专业群建设预期成效

  4.1预期成果

  ①预期成效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考核、可测量。

  ②预期成效体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成效。

  4.2标志性

  成果

  ①标志性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体现教学改革、人才

  培养、产教融合等高水平。②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能在专业群内和院校间、行

  业间开放共享。

  5.专业群

  建设保障

  5.1配套措

  施

  ①学生、学籍、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合理。

  ②允许学生在专业群内自主选择专业。

  ③开展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投入保5.2障

  ①保障体系中政行企校协同度高。

  ②设置专项经费保障专业群建设。

  ③有专业群经费的相关管理制度,经费使用规范。

  质量保5.3证

  ①建立科学的专业群管理机制,实现专业群建设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

  ②建立专业群建设成效自评系统,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篇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摘要:面对转型升级的江苏产业结构,适应江苏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成为江苏高职教育的新命题。高职院校必须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积累。

  关键词:产业转型

  高职

  专业群建设

  教育经济学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具体体现。十二五期间,面对转型升级的江苏产业结构,适应江苏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成为江苏高职教育的新命题。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一、改变观念,增强扶持、推进专业结构平衡发展

  (1)政府政策扶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由于实力和影响力无法真正做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合作。江苏省政府应出台优惠校企合作方面的激励政策,建立高职信息服务体系,共享前沿信息,企业享受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好处后,才会主动配合高校开展合作,实现专业群建设的多赢化。

  (2)学院紧贴市场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

  高职院校要增强办学市场意识,提高决策能力,把握当前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度超前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引导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就业市场的预测,围绕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群设置的方向和规模。

  (3)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各校以特色专业带动配套专业来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发展。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文化强省”优势平台,结合自身的优势,依托行业结构,借鉴国际同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推出自己特色“品牌”专业,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群建设师资共享

  专业群内的专业师资,是共享性资源的一部分。要实现这种共享性,教师除了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共享队伍集群。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开展技术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允许学生在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自由选择其他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2)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专业内在质量。

  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应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使用企业设备、标准、需求,与企业全方位合作、过程参与、多层次渐进式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工学交替、实验教学、特色实训项目等来全面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

  三、信息共享,推进“库”资源建设

  (1)积极搭建校企信息沟通平台,建立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校企间网络沟通平台,实现校企间日常交流。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分别将各自所需、专业特长和技术项目发布在这一平台,便捷地进行交流;定期举办校企沙龙,由企业代表与高职院的教职人员、高职学生等定期举行座谈,互动交流,实现行业、就业信息交换、增进相互了解。

  (2)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要做到领导重视,保障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按专业群分类,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

  (3)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院校间的整合建设。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优势,促使不同高校院校间实现专业建设资源共享,进而使各校的专业建设既能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同时又能实现院校间的互补性,最终达到提升文化强省的整体效应、高效服务江苏产业需求的目的。

  四、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型专业群设施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高职人才的订单式、冠名式培养。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与众多企业处于同一属地的天然地域优势,紧紧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实行“订单式”、“冠名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目标。同时,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建设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联系企业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以此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6.

  [2]梁燕,曹晔.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0.

  [3]徐国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4]冯晓峥.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5]杨富,文晓璋.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J].四川省情.2007年8期.

篇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附件1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根据《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提出的“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要求,现制定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支撑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在2016年实施的“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建设30个左右的产教深度融合、功能有机集成,设施设备先进、资源集聚集优、团队结构优化、管理集约高效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改革经验和模式,支撑江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

  聚焦区域重点行业或产业(链)领域,整合本校相关专业的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按照专业群间共享、专业群内共享、专业核心能力和公共基础通用能力四个方面整体设计实践平台教学

  体系。结合国家“双高计划”创建等项目实施,打造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在国际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二)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在实践平台创设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技术技能要求的多种岗位,以满足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起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着力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实训教学体系,积极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

  (三)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求,以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为纽带,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引进或培育一批行业有权威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健全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围绕生产性项目,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

  (四)建设标准化实践案例和课程资源

  参照行业国际标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为依据,按照模块化课程的定位、目标、工作情境、考核方式、媒体资源等五大核心要素,系统开发标准化实践案例资源,配套编制对接产业、岗位和工作标准的实践操作手册。重点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建立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开发相应的信息化资源。

  (五)打造产学研用技术创新高地

  依托平台,支持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推动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联合开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依托平台立项开展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四技”到账经费达到一定额度,每年均有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每年均孵化一批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

  (六)打造区域共享社会培训高地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重点服务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再培训,提升创业与再就业能力。选择若干具代表性的专业(类),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建立社会培训学分档案,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实践教学服务能力大体相当,每年向企业或社会提供1/3左右的工位作为培训资源。

  (七)创新集成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以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为契机,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深化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积极与行业联合、与企业联盟、与政府联手、与园区联结,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探索发展股份制等多元投资模式,在集成平台中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中心。允许利益相关方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平台建设与管理,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成化展示”的全新平台运行机制。

  (八)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1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苏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双语课程资源,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开发提升国际化培养、培训的条件和环境,构建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院校和“走出去”企业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鼓励开发双语综合实践项目或培训包。建设一批鲁班工坊,为“走出去”企业在境内外开展各类培训。

  三、组织实施

  (一)申报要求

  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如有符合条件的专业群为依托,1(一)至(七)项任务为必选任务,(八)项任务为可选任务。

  均可申报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每校限报1个。鼓励将建设和使用状况良好的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进一步升级为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二)评审立项与经费支持

  省教育厅、财政厅采取一次评审立项,分三年启动建设的方式,立项30个左右的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项目评审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坚持公平竞争、规范工作程序、专家评审推荐、行政决定立项、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的原则进行。评审工作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遴选指标体系附后。

  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建设期为3年。自2022年开始分批组织验收。立项的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资金总投入不得低于3000万元/个,其中:合作企业投入不少于三分之一,鼓励地方政府、举办方、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多元投入。省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并根据建设给予奖补。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项目共建单位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的发展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明确建设目标、具体措施、建设进度与保障措施,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平台效益。

  2.加强过程监管。项目共建单位要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管理、严格程序,共同做好“建设计划”的实施与过程管理工作。项

  目各共建单位要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方责权利,特别是设备与经费投入方式、使用和管理办法等。要及时掌握建设状况,定期上报资金投入、设备更新、平台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各平台要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实效性。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项目执行的审计,努力将“建设计划”打造成精品计划、高效计划和廉洁计划。

  3.加强绩效考核。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制定项目绩效考核方案,开展项目期末验收。对建设成效显著、运行机制完善、绩效特别突出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减小支持力度或不再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对立项条件基础丧失的,及时调整或中止。

篇五: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对接产业,彰显特色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确定专业群组群逻辑。组建专业群要坚持服务面向与办学优势并重、职业岗位群与技术领域兼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同一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共享度和就业相关度高,不同专业群之间优势互补、特色鲜明。

  (二)统筹设计,资源共享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提高其在专业群中的示范带动能力。打破原有专业之间、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厘清各专业群之间、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关系,放大集群优势。专业群名称以群内最能体现专业群特色的专业名称命名,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须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已公布的专业或2015年后经教育部备案的增补专业,组群专业数一般控制在3~5个(不得将专业方向作为组群专业)。

  (三)名师引领,团队支撑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为专业群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为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产业教授等,鼓励为专业群配备校企双带头人。根据专业群发展需要,组建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制订团队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四)完善机制,持续发展完善专业群结构优化机制,实行群内专业升级改

  造与退出机制。在省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分类指导下,根据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群发展“三挂钩”,健全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发布调研结果,为群内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形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群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校企“双元”育人,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以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徒制。以专业群为单元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招工招生、实训实习、质量评价、就业创业等工作,形成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重构“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底层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中层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等,高层方向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实验实训实习实施标准,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三)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规划、推进教材建设,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促进教材研究、编写及完善。紧跟产业发展,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针对具体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引用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推进教法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优质课堂。普及项

  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汇聚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产业教授、江苏工匠、技能大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制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明确教学团队在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具体职责和日常规范。引导团队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建等工作。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团队协作、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明确教师“双师”能力培养措施。

  (五)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服务平台。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统筹编制专业群实践技能标准。集成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并将平台建成区域或行业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创新产教融合平台运营模式,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

  (六)服务发展能力提升明确定位和服务领域,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构建以内生动力、激励评价、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为核心要素的校企协同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有效衔接。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企业一线员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退役军人培训

  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发并推广高质量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培养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企业“走出去”。

  (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群)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持续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步规划和发展。

  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措施调整优化学生、学籍、学分等管理制度。实施按专业群(类)招生,允许学生在专业群内自主选择专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跨专业群学习,获取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实施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匹配的弹性学分制,探索开展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二)加大投入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专业群的建设。鼓励相关行业、企业配套投入,形成多元投入、协同建设模式。省教育厅将对获得认定的省高水平专业群给予适当奖补。

  (三)强化质量监控建立省、校两级专业群建设质量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制定专业群数据采集规范,实现专业群评估指标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省教育厅对运行机制完善、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减小支持力度或终止支持。

篇六: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附件

  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建设内容

  标准内涵

  1.

  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列入政府考核目标;积极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加快中高职统筹衔接等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M1-1办学环境

  2.经费保障。地方出台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定标准、高于本地普通高中标准,按时足额拨付并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到位;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0.5%用于职业教育足额到位。

  3.基础条件。学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学历教育规模稳定在3000人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生均设备值二类产业不少于8000元,一产、三产类不少于6000元。

  1.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

  M1发展理念

  M1-2办学理念

  2.发展思路与规划。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中长期规划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年度实施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有力、达成度高。

  3.

  管理团队。校级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结构合理,具有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方略;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完善。

  1.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与5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M1-3办学机制

  2.集约化办学。牵头组建市级以上职教集团等办学联合体,成员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

  3.境外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至少1个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或行业企业有稳定的合作项目。引进境外优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跨国企业(集团)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7-

  M2-1专业设置

  M2专业建设

  M2-2专业发展

  M3-1教师素质

  M3教师发展

  M3-2发展机制

  M4-1课程建设

  1.

  专业论证。各专业(类)均建有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咨询、专业调整研讨等活动,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

  2.

  专业规划。专业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有方案、有措施、有特色,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建设条件保障落实。

  3.

  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并滚动修订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职业特征,技能等级要求明确,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上的延伸与衔接。

  1.专业调整。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本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特色)专业。

  2.专业拓展。专业设置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设置引导行业发展、职业变化的新兴专业,所有主干专业均形成专业群或产业链。

  3.品牌特色专业。学校有中高职衔接等现代职教体系的试点专业;有3个以上新一轮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有一届以上毕业生的所有专业均为合格专业。

  1.师资整体素质。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研究生比例中职校达到15%、五年制高职校达到20%;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达6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0%以上);专任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不低于80%(其中技师以上“双师型”教师不低于40%)。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0%-30%,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技术职称,其中30%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职称。

  2.名师及团队。教师团队在省内外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各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省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有省、市中心教研组成员;教师获得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或创新大赛一等奖,有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或省级“两课”评比“示范课”(“研究课”)获奖者。

  1.

  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立师资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有中长期教师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经费保障,政策落实;实行专兼结合、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2.教师企业实践与进修提高。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各专业均建有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培养,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明确、落实到位,至少与1个优秀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教师达15%,每年有教师出国培训。

  1.课程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建立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将“三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吸收技能大赛成果,开发校本教材。

  2.教学安排。按国家和省规定设置课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校外顶岗实

  -8-

  M4教学实施

  M4-2教学模式

  M4-3实践教学

  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的教学安排,强化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为4:6(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学分一半左右);有市级以上精品课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为省级课改实验学校。

  1.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

  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通过实景和虚拟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有效营造生产环境。

  3.教改探索。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行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1.实践教学安排。系统设计实训与顶岗实习,科学安排实训实习内容与时间,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建有稳定的教学课堂,建立了“校中厂”或“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任务。

  2.校内实训基地。有2个以上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主干专业均建有教学与实训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厂”、“企业课堂”、“技能教室”或“技术设计服务区”;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和实训生产化。

  3.校外实训基地。有不少于8个、合作协议满3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辖市区域内的不少于3个,骨干企业不少于3个。

  1.信息化基础设施。学校建成校园网,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及生活场所,百兆带宽到桌面,有独立的网络中心;计算机数量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M5-1管理信息化

  M5信息化建设

  M5-2教学信息化

  媒体设备,50%以上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

  2.信息化管理。有稳定的校园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专职信息化管理队伍,规章制度健全,规划方案明晰,信息化经费每年有预算有投入;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信息发布、后勤服务等系统的电子校务平台和管理平台运行流畅,为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提供快捷服务。

  1.教学资源建设。骨干专业均建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题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展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和证书考核。

  2.教学应用。所有教师均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5%以上。

  1.

  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有健全的校务委

  M6-9-

  学校管理

  M6-1管理制度

  M6-2质量监控

  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

  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学校—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形成校系结合、以系为主的运行机制,职责明确、运行高效。

  1.

  监控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

  2.监控成效。建有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室,配备专、兼职督导员,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动态、适时、有效的监控。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均达90%以上。。

  1.学校文化积淀。学校文化建设有规划、有方案、有落实,形成了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观及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体现学校文化精神和办学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

  M6-3文化建设

  2.校园文化活动。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管理规范,特色鲜明。

  3.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体活动设施齐全,人文气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职业氛围浓厚。

  1.

  技能水平。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95%以上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其中20%以上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或两个以上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或技能抽测通过率达95%以上;近三年在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

  2.

  就业升学。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继续学习渠道,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

  3.创业创新。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创新教育,有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建立了创新竞赛制度,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及时总结、汇编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

  M7-1学生发展

  M7质量和效益

  M7-2服务能力

  1.技术应用与服务。学校建有技术应用和服务团队,每年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少于5个;服务新农村建设,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不少于2次。

  2.社会培训及辐射。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全日制在校生数;在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职教集团等社会组织发挥骨干作用;承担本地区职业教育或行业部门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

  1.学校特色。学校各项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并形成了原创性的范式和经验,在省内外乃至国际同行中有重要影响。M7-3社会贡献

  近三年学校获得省级以上综合性表彰。

  2.学校贡献。学校成为当地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的重要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

  -10-

  -11-

篇七: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七、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内涵

  1.专业设置具有五年制特质,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1-1-1专业调研论证★

  1-1专业定位

  服务业,关注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

  2.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形成科学的调研报告,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

  1.建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1-1-2岗位能力分析★

  设工作团队,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形成岗位能力分析报告;

  1.专业开发

  2.分析成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转化,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充分体现。

  1.专业建设规划及调整符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1-2-1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2专业发展

  产业发展趋势;

  2.本专业建设在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中地位凸显,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3.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有效指导、充分反映本专业分期建设目标的实施和达成情况。

  1.针对行业、产业的变化,依托本专业形成不少于2个专业1-2-2专业拓展★

  组成的专业群(链);

  2.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变化,专业(技能)方向不少于2个。

  专业群(链)和专业(技能)方向一览表,相关专业调研论证材料、专业(技能)方向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资料。

  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本专业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工作团队职责及名单,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及过程性资料,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

  相应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责及名单,调研报告及过程性资料,专家论证报告,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等。

  资料要求

  有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本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1-3-1物质性文化

  1-3专业文化

  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的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形成全时空的环境育人良好氛围。

  1-3-2非物质性文化

  有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本业特质、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1.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业调研成果,贯彻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滚动修订,审批严格规范;

  2-1-1人才培养方案★

  2-1课程体系

  2.按照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点和人才培训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合理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并有效实施;

  3.自主开发1门以上或参与开发2门以上校本专业课程。

  2.课程建设

  2-1-2课程标准★

  1.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2.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已有的专业课程标准,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其它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1.有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2-1课程实施

  2-2课程管理

  2-2-2教材选用与2.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

  3.教学进程安排科学有序,教学资源配置合理高效。

  1.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并严格执行;

  2.公共课统一使用国规、省荐教材,专业课、实践课按要求反映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的场景、图片和文字等。

  诠释办学理念、育人特色、教风学风及其育人过程的场景、图片和文字等。

  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订的过程性资料、审批报告,教学进程表,校本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开发的过程性资料等。

  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

  课程管理制度,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表、授课计划等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资料。

  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教材选用及发放清单、审批资料,国规省荐教材使用率统计表、开发★

  使用国规、省荐教材,使用率70%以上;

  3.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和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开发的活页讲义和学习手册等。

  2-2-3精品课程与示范课

  2.有1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建设成果,省级“两3.有1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或两名以上专业教课”、信息化教学大赛评比的获奖证书和相师获得省级研究课,或2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以上信息关资料等。

  化教学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

  1.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五年制高职办3-1-1基本条件★

  学点为高级讲师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5年以上;

  2.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3-1专业负责人

  3-1-2知名度

  3.教学团队

  职称,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经常性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

  1.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并结题,或有3篇以上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并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或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项,或市级专业带头人,或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或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

  1.专任专业教师数与本专业在籍学生数比不低于1:27;

  2.专任专业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40%以上,高级职称30%以上。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3-2专业教师

  3-2-1数量结构★

  资格90%以上,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相关专业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50%以上;或获得有关行业执业资格60%以上;

  3.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0-30%,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4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名册、在籍学生花名册,专任专业教师业务档案,兼职教师聘任资料及相关统计表等。

  教师业务档案。

  教师业务档案。

  师职业资格。

  1.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强,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3-2-2能力素质

  3.除专业负责人外,有教师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或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项,或60%以上教师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1.制定“五课”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和校3-2-3培训与教科研

  本培训,每年有2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年均师资培训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8%;

  2.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任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两个月;

  3.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1.设施设备先进,数量和工位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具备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建有真4-1-1校内实训基地★

  4-1实训基地

  4.教学设施

  4-1-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4-2信息资源

  相关教案、课件、软件,课题、论文、获奖证书及相关统计表等。

  学校“五课”教研工作方案及本专业教研活动记录,校本培训制度及实施资料,市级以上培训统计表及佐证材料,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统计表及过程性资料,培训经费统计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及过程性资料等。

  实(仿真)环境的教学工场,建成本专业大类的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理工医类8000元以上,其它类6000元以上;

  3.有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验实训开出率100%,自开率95%以上,实训基地平均利用率70%以上。

  1.有不少于8个、合作协议满3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辖市区域内的不少于4个,骨干企业不少于4个;

  2.有健全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生均专业图书10册以上,并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每年新购专业图书生均0.5册以上,订阅专业期刊10种以上,图书流通4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及平均利用率统计表,教学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册及生均值统计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及开出情况统计表等。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实训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及实施资料等。

  专业图书统计表及可供核对的图书信息系统,每年新购专业图书及订阅专业期刊目录4-2-1专业图书

  率较高。

  1.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积极研发4-2-2数字化教学资源

  和引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本专业主干课程配有数字化教学资源;

  2.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进课程、进课堂,利用率高、成效显著。

  5-1-1课堂教学管理

  5-1常规管理

  5-1-2顶岗实习管理★

  1.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2.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教学规范、高效;

  3.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运行良好;

  1.有健全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执行有力,运行规范有效;

  2.顶岗实习专业对口,工作学习内容科学合理;

  3.全面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学生能按时获得合理的实习报酬,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较高。

  1.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五年制高职人才成长规律,推行教学5.教学实施

  5-2-1教学模式改革★

  做合一,注重学思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2.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灵活,专业课程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效果良好;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

  5-2教学改革

  5-2-2教学管理创新

  1.校系二级管理组织体系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服务性、开放性的管理组织和制度,普遍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手段;

  2.适应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需求,整合专业教育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全时空开放;

  3.围绕教学项目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组成2个以上的教师工作团队,形成教师合作发展机制。

  等。

  数字化数字资源建设、使用和反映建设成效的佐证资料等。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和名单,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资料等。

  校企实习协议、管理制度,管理机构、职责和名单,实习教学计划、教师实习指导记录、学生实习手册,顶岗实习责任保险的相关材料,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调查表等。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改革成果,实施过程记录、典型案例等

  教学管理机构、职责和名单,反映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的资料,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及运行情况,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方案及实施资料,开放教学资源的相关资料,专业教师工作团队建设的有关资料。

  6-1-1学历教育人数★

  6-1办学规模

  6-1-2非学历教育人数

  连续招生6年以上,年招生2个班以上,每班30人以上,在籍学生规模300人以上

  在籍学生统计表及可供核对的学籍管理信息库。

  每年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社会培训人数达到在籍学生数90%以上(参培学员接受培训满12课时计1人次)。

  1.毕业生95%以上取得本专业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80%以上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80%以上获得相培训通知、花名册、培训计划、考勤考核资料等。

  毕业生名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统计表及证明资料,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相关资料及统计表等。

  6-2-1双证率★

  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个别特殊专业除外);

  2.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相关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取证率80%以上。

  6.质量效益

  6-2培养质量

  1.开展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本专业学生参赛率100%;

  校级技能竞赛、创新大赛方案及实施资料,6-2-2竞赛与成绩

  2.本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

  1.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当年度劳动6-2-3就业与创业★

  合同签订率80%以上;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

  3.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教育,有本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多,事迹汇编入册。

  6-2-4社会声誉

  1.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90%以上;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90%以上。

  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本专业的设施、设备、师资等资源,承担本地区行业部门或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开展校企合作、校6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或创新大赛获奖情况及证明资料等。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劳动合同、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就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基地和项目的相关资料,就业创业典型事迹,反映就业满意度的资料等。

  学生满意度调查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及相关统计表等。

  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取得效益的证明资料。

  反映专业资源共享和发挥示范、引领方面的资料等。

  6-3-1技术服务

  6-3社会服务

  6-3-2资源共享

  校合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注:1、标注★的指标为核心指标。

篇八: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

  

  知识文库

  第18期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质量保证体系探究

  马

  越

  引言: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目前已成为各大职业院校的重点工作,做好专业群建设的质量保障也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专业群建设质量保障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更加优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给专业群建设的质量提升提供新的思路。2019年4月1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文件。《意见》中强调,要“集中力量构建首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全球水准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这给职业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全国各职业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打造实力专业、优质专业,因而,建设优质的、高效的、智慧的专业群也正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1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如何“提质”“增值”,就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上,必须与普高教育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方面满足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及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过去,职业院校争创各类“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这是点状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的空间有限。要想拓展专业群的发展空间,则须考虑由点及面,从专业所涉及的产业、行业出发,面向产业或行业的整个发展链条,将关联专业做好衔接与优化,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一方面,让专业群内各专业都能有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有利于专业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也有了很大提升。有利于实现职业院校“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素质更紧密地贴合社会发展需求。2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质量保障的意义

  职业院校依托专业教育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专业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国家进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评比,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升专业的育人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的育人质量。如今,从国家层面提出专业群这一概念,为了建设好专业群这一人才培养的更广设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鼓励职业院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群,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尚未思考和凝练本校专业发展的目标,各个专业也无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发展规划。造成这样局面很大一部分是一种跟风行为,即使如此,“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想指挥着专业群建设者们埋头做事,而怠于思考群内各专业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3.3困局三:专业群建设缺乏市场及行业的调研,缺少有效数据专业群这一概念并非近几年提出,但由于教育阔更高效载体,专业群的建设质量也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要求层面上来。建设适应本行业、本学校、本专业群质量保证的制度及控制体系即成为专业群建设必须要思考和建设的重点,因此,职业院校专业群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既必要又迫切。3职业院校专业群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困局

  3.1困局一:缺乏质量保证意识,缺少“回头看”的动作专业群的建设过程需要建设好群内各个专业,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将工作重点着眼于各个专业微观层面的发展,往往忽视从宏观的角度、全局的角度审视专业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方面,专业群的建设者们深度挖掘专业发展的潜力和路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发展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利用集聚效应,使得专业群的整体教育教育水平达到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在努力建设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的同时,未曾考虑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目前发展成果有无漏洞、是否反应日常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真实水平。据相关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专业群成果的培育,但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专业群建设只有成果而无质量可言,相应的质量评估标准也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空白,质量意识还没有深入到建设者的心中。3.2困局二:专业群建设目标分散,一味跟风建112知识文库

  2022.09(下)

  知识文库

  第18期

  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意见》的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群的建设中仍然面临需要走一段探索之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撰写的体系需要紧随行业和市场发展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模拟实践教学为辅变为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行业真实业务操作为重点培育载体。前期,大部分职业院校着重构建起专业群的组织形式,在相同或相近行业内,将各个相关联的优质专业物理性组合起来,形成形式上的群聚模式。简单群聚形式的专业群能否充分满足市场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前期的发展成果中一时难以得到准确回答,相关的行业实践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存在时效性偏差。因此,专业群的组群需求和组群逻辑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市场、行业和企业中走访调研,拿到真正的第一手数据,才能在专业群的各环节建设中真正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主线,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3.4困局四:政策与资金支持仍然不完善众所周知,前期各大职业院校在专业群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物质和精力,但总体来说属于简单粗放型投入。各项政策及资金支持除了用于框架搭建及专业群基本环节建设以外,目前难以做到精准,还不能将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当然,要想做到精准支持,也与前文所述的市场与行业的调研密不可分。从另一方面来说,任何一所职业院校的发展都是整体性发展,所有专业都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院校层面会尽可能地将政策和资金投入到回报率较高的专业群中去,其他专业群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如上客观因素的影响。4职业院校专业群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破局思路

  4.1制度保证体系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群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其示范性和辐射作用,从政策上保证各个专业群建设的制度需要。4.1.1全面加强党对专业群建设的政策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拥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从制度层面规范智慧职业院校专业群所在的党组织建设,院校党委应当对专业群所在党支部的日常党务工作做好指导和监督。所在党支部应始终将党的建设与专业群的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激励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水平。4.1.2建立健全高效专业群管理机制(1)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认定指标》,探索制定专业群建设评价标准。按照专业群建设目标划分任务模块,将任务细分,责任到人。(2)在各职业院校教学部门统一领导下,以专业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总体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落实、管理和评价。以专业群内各专业各自的教学团队为依托,集结一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具体进行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实施,专业建设团队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高效、互补地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群建设规划,制订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从制度、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和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措施。(3)充分发挥专业群核心专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严格落实专家委员会定期会议制度。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遇到的问题、困难,利用好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兄弟院校专家的思维碰撞结果,为专业群建设各子目标提供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4.2技术保证体系4.2.1从院校层面加大专业群软硬件建设支持力度院校层面应当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强对专业群建设的支持。从搭建基本框架开始,加强校内场地改造,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必备的场地载体。加快加紧专业群日常教学所需各类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群的日常教学设备提供技术更新改造。鼓励各专业群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模式,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根据专业群的建设情况,适时聘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调研并指导专业群内各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和专业文化建设思路。以专业群项目建设为核心方向,支持其拓展专业发展深度,进行与核心专业相关的发展路径研究。4.2.2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拓宽专业群发展广度专业群建设团队应当按照职业院校整体政策要求,切实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完

  2022.09(下)

  知识文库

  113知识文库

  第18期

  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立体式育人系统。利用好院校内部及院校之间调研的契机,做好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订或修订。发挥校企共同参与的专家委员会优势,根据专业发展、行业发展等情况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进行指导与论证,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群特点的“校企并举、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强抓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大赛、岗位实践、实训实习职业体验等环节,以此为基础,营造良好的专业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2.3校企合作转型,产教深度融合,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在这一层面上,职业院校可从校企合作的深度来思考。例如,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引进企业导师制度,针对性指导或直接进行专业课教学,使教学内容紧贴行业发展实际。以专业群现有教师为基础,鼓励其积极参与暑期下企业实践活动,鼓励积极参与行指委各类专业培训和脱产下企业岗位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用性。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品牌合作,建立校企专业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做到产教深度融合,保证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强度和质量。4.3评价机制体系专业群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在前期制订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方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变化进行滚动修改,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相应的评价标准。4.3.1自评机制(1)以专业课程为抓手,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初,同步制订课程考核方式。针对不同性质和方向的专业课程,通过专业群内教研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针对理论课教学,抓住课程的教学重难点,确定考试或考查大纲;针对实践课教学,充分运用校企合作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灵活开展考查。(2)以毕业生技术技能水平及就业输出质量为评价点,完善专业群自评价体系通过群内各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情况的统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群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摒弃以往看重毕业生就业输出数量,以毕业生就业输出质量为另一评价点,着重考量毕业生的有效就业输出情况,达到评估专业群建设成效的目的。(3)依托职业院校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利用院校数据平台系统完善评价机制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监控的内容可以涉及学生成绩管理与评价、学生与教师的评教评学、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管理以及作业考试管理等。通过目标引领、控制体系、控制资源、外围服务、反馈优化等环节协作,形成质量评价闭环系统,使质量保障体系易理解、可量化,随时满足群内各专业日常评价需要,建立起多元灵活、客观公正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以专业群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撰写为契机,评估并及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以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写的契机,完善专业群自身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由专业群负责人组织撰写专业群年度工作总结,由院校教学部门牵头,接受来自院校层面对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导向、方案进度等的评估与考核评价,同时对没有开展工作或无进展的专业建设计划进行督促实施。4.3.2外部评价机制创新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构建院校质量评价体系。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院校的教育教学督导部门应当利用部门工作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业群各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督导、教育质量督导。坚持以“督”和“导”两个动作为专业教育教学把脉问诊,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系统优化,在这过程中,也使专业群师资力量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不定期引入第三方督导,倾听督导专家在课堂教学和专业群建设的督导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效率。除了教学督导层面,继续开展师生互评、家长评价、就业企业评价,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评价中心对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做出第三方评价。搭建院校内外“教诊改”平台,使内部教学督导和外部第三方评价协同发挥最优效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14知识文库

  2022.09(下)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