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7篇)

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7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17:40:07

篇一: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文教研究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王璟(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院文章从新媒体境遇下信息传播无屏障性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在认知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新媒体境遇下信息传播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影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挑战,并提出了积极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让新媒体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发声能力两点具体的应对策略。关键词院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教育挑战;应对策略;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231-0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虚拟社区、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工具开始涌入人们的生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也因此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已经不再契合教育实际,也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能否顺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适时、合理的转变教育方式,构建新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了决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开展意识形态教.com.cn.AllRightsReserved.育活动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造成部分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危机;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隐蔽性的特点,还为很多负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让这些负面、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利用新媒体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二、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策略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特根据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应对策略:首先,积极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让新媒体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积极、主动的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拓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在具体实施时,一方面要注意转变以往理论教育和宣传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大学生感兴趣的引导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转变以往意识形态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做法,将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渗透和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开通校园意识形态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均是可以学习的做法。其次,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发声能力。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队伍,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能力。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选拔素质过硬、能力突出、且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加入到工作队伍之中,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丰富他们的传播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各种新媒体工具,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一、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首先,新媒体境遇下信息传播无屏障性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在认知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极大的提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在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中,大学生群体所接触的各种信息传播内容,主要来源于期刊、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由于经过了信息把关人的层层把关和筛选,所以剔除了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且个体传播的影响极为有限。但是,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工具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开始普遍习惯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来获取信息,而由于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工具所传播的信息普遍都没有经过信息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明显的无屏障性,且个体传播的影响力明显加大,所以,蕴含着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都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之中,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固定,且理性判断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接触到上述信息时,很多学生并不是从正确的价值共识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思考和讨论,而是从个体感受、个体经验、个体判断的角度出发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理念,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社会认知上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其很容易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误读,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其次,新媒体境遇下信息传播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类似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都借助新媒体工具呈现在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之中,甚至还会因为传播中的“扩音器”现象被过度渲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心理,甚至,参考文献:[1]黄世虎,莫佳思.新媒体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J].长白学刊,2017(01).[2]文大山.挑战与回应: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5).231

篇二: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

  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呈现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和全效化的特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化水平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程度较弱和网络舆情错综复杂且形势严峻等多重困境。对此,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意义,主要可以从加快构建全媒体时代和谐市民社会、积极培育网络非主流媒体有机知识分子和保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这三大方面出发。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开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

  化。〞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从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根基成为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通过研究全媒体时代的根本环境特征,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思想,以期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而解决全媒体时代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平安问题。

  二、全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困境进入全媒体时代,我国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视度大幅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程度以及网络舆情这三大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化水平不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在不断中国化、群众化的进程中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密切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顺利向前推进。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借以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在网络空间不断渗透,并在局部群众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某些领域处

  于被动缺席状态。我国自2022年实行义务教育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日益取得显著成效,但基于庞大人口数量的现实国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现实要求还存在巨大差距,普及程度远远满足不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全息媒体的背景下,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民群众容易被各类错误信息、有害信息所引诱和误导,甚至为境内外反动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某种程度上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平安问题建设构成较大的威胁与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程度较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思想意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其通俗化的现实路径也变得困难重重。当前,理论标语式宣传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化传播的一项主要培育方式,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横幅和标语。诚然,反复的灌输宣传能够潜移默化地加强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但局部缺乏理论素质教育的普通群众可能难以对冷冰冰的口号产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出现入眼不入心的失语现象,造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长期以来社会

  实践的理论结晶,具有彻底性和科学性,应当是深入人心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地打破理论现实化困境,优化其通俗化路径,提升我国广阔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进而内化为精神指引、外化为实践导向。

  〔三〕网络舆情错综复杂且形势严峻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络中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集合,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全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具有全程性、全息性、全员性和全效性,社会公众能够深度参与到事件的整个开展过程中,促使网络舆情的复杂程度不断深化,产生更为广泛而持久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網络舆情,尤其是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策划支持下,不断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和平演变〞攻势,甚至企图利用重大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舆论逐步实现资产阶级自由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而,网络空间的重要程度和网络舆情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这既符合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动此起彼伏的现实国情,也表达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任务和建设道路的艰巨性。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全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启示

  在全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多重困境的今天,通过研究分析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理论中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和阵地战的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快构建全媒体时代和谐市民社会

  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除了整个物质、商业和工业关系,更强调整个思想文化和知識精神生活的关系,具备独特的意识

  形态表达方式,与政治社会共同构成“国家〞这一概念。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仍然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力量。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取不同于政治社会中权力自上而下的实现,而是通过在我国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

  其一,持续构建全媒体时代现实和谐市民社会。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和谐市民社会中人民群众的集体价值取向。通过正确区分和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概念,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宣传引领,指导非官方媒体平台积极发力,合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凝聚集体共识。

  其二,加快建设全媒体时代虚拟和谐市民社会。虚拟市民社会主要是指网络市民社会,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到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面对全媒体时代如此规模化、体量化的网民数量,加强以网络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对于构筑虚拟和谐市民社会至关重要。

  〔二〕积极培育网络非主流媒体有机知识分子

  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有机知识分子区别于传统知识分子,是能够代表新兴阶级从守旧阶级手中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有机群体和有生力量,是无产阶级革命获取和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先锋队伍,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作用[4]。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主要分为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以官方媒体为代表,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新媒体平台,而非主流媒体那么常见于各类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和自

  媒体等。网络媒体不断深化开展和垂直分布,积极培养网络非主流媒体有机知识分子意义重大。

  其一,合理引导和标准网络意见领袖。信息技术持续全球化,网络舆论的力量也愈发强大而难以掌控,其中,网络意见领袖往往起到正面或负面的巨大引导作用,改变舆论走向。因而,相关部门需正确引导非主流媒体的健康开展,对

  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严厉打击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错误意识形态的泛滥现象。

  其二,网络有机知识分子应坚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网络社会包含于现实社会之中,网络的虚拟性不等于个人网络身份虚假性。网络有机知识分子需明晰自我身份定位和价值取向,积极利用新社交媒体这一有利平台,学习和宣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颖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促进网络群众的知识化、理论化水平的提高。

  〔三〕保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葛兰西将阵地战视为夺取文化领导权的一种方式,是无产阶级通过学校、工会、媒体等阵地逐步攻破和取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牢牢占据话语权的困境下,赢得无产阶级革命的切入口。在我国,保卫和稳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应当坚守高校、媒体、网络等重要阵地堡垒,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坚决抵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高地。

  其一,持续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意识易受到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力量的培养。需不断深入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历史开展,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历史观教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教育,进而针对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其二,做大、做强官方舆论平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仍然占据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绝对优势,除了国际传统主流媒体外,还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网络社交媒体肆意污化和贬损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在此形势下,应持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将合作互助推向纵深开展,做好以“一带一路〞的策略部署和历史契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名。

篇三: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一、中国在国际新媒体平台“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困境

  当前,国际新媒体平台上的主要“一带一路”相关视频发布主体按属性可划分为中国大陆官方主体、港台媒体、民间机构及个人自媒体三类,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传播主体布局,形成了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国际传播。21.传播主体

  首先,传播主体影响力不足。尽管中国当前已经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主体建设,但与美国等信息强国有较大差距。拥有更大的视频发布体量、更高的视频发布频率和更大的订阅用户体量,能够极大地拓宽国际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而中国的国际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平台上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传播主体的官方色彩较为浓厚。尽管当前“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已经纳入多元化主体,但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官方主体,民间机构及个人自媒体所占比重极低。从内容上来看,官方媒体所发布的内容往往关注新闻事实,在叙事方面属于“独白式”媒体外交,缺乏与外国公众之间的深入交流。

  再次,传播主体间缺乏协作。目前,主体间尚未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协作机制,存在着信息发布重复的问题。此外,中国的自媒体博主已经开

  始走向国际平台,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或精巧的拍摄创意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为了保持粉丝黏性,他们通常不会过多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与传播,导致我国国际传播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民间叙事主体偏少。

  2.传播内容

  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应当提供真实可信的报道与言论,就国际公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究与传播。我国媒体在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时,由于缺乏统筹布局以及对国际受众信息获取习惯和需求的深入调研,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传播内容过于单一。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过于注重建设成果展示,因而缺乏客观、全面的叙述视角。官方媒体往往会在相关视频的标题中直接出现“受益”、“欢迎度”类似的词语,甚至有些视频直接关闭了评论功能。有时不仅不会收获国外网友的点赞与关注,甚至进一步加深了外界的误解与质疑。

  其次,传播内容表述过于主观。绝大部分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为成果展示类的新闻播报,而规避谈及该倡议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导致了国际受众在了解该倡议过程中,面对内容结构缺失时会由其他主体进行信息补偿。这类视频在标题中常会直接夸大、渲染地使用类似“野心”、“挑战”、“风险”这样的词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际传播目标的实现。

  第三,缺乏真诚的民间话语表达。由于缺乏对国际传播话语系统的深入理解,中国媒体相关报道的语言通常呈现官方化色彩,缺少立足人文视角的内容表达,使用的语句在翻译成英文时也显得蹩脚晦涩。某些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缺乏真诚的访谈视频,不仅失去了采访的意义,还会降低媒

  体的可信度,不利于国际传播的开展。

  3.传播形式

  从传播形式上看,不同传播主体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地域范围较广,很多视频发布主体制作了一系列完整、系统的视频,引起了国际公众的关注与期待。然而,我国在国际传播模式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缺乏对于新兴传播模式的充分理解。中国在进行“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时,仍然遵循传统的资讯传播模式,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视频中大多采用新闻播报形式,尽管也尝试过使用类似动画、音乐录影带等新的传播方式,但仍立足于中国官方视角,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收效甚微。

  其次,视频设计与制作不够精良。中国发布的相关视频缺乏立足国际传播规律进行的精心设计,仍带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甚至直接将国内的宣传片译成英文上传到国际平台上。此外,我国媒体发布的宣传片多使用恢弘的背景音乐,配合用以彰显成就的素材及各国公众的称赞,内容高度同质化,缺乏精巧、独特的构思与设计。

  4.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从本质上看是一场舆论战,谁能够更加高频度地发布更有深度、时效性与影响力信息,就能获得引导国际舆论的主动权。整体来看,当前“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在效果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视频数量不足。截至2020年5月,国际新媒体平台“一带一路”相关视频共有585条。中国发布的视频信息总量为197条,共占全部“一带一路”相关视频总量的33.6%。外媒发布的相关视频共278条,占

  64.3%。作为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一环,媒体的最核心职能便是提供信息和设置议程。外媒提供的信息远超我国,使我国丧失了在“一带一路”议程设置方面的主导权。

  其次,传播效果不佳。国际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量超过10万次的“一带一路”相关视频共计58个。其中,播放量最高的是由美国著名资讯平台Vox发布的宣传片《中国主导全球贸易的一万亿美元计划》,获得678万次的点击。该宣传片以较为客观的视角系统地概括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情况,但也提到此举是要以“中国方法”挑战美国的地位,并提出了其所面临的政治、金融等风险。而CGTN发布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抵达北京参加“一带一路”论坛》虽然也获得了129万次播放,但内容却与该倡议的核心内涵无关,难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传播目标。

  二、中国通过国际新媒体平台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改进对策

  1.传播主体

  我国应努力打造知名国际媒体,并鼓励更多自媒体加入国际传播的行列,积极推动各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在國内层面,深度挖掘自媒体博主或名人资源,减弱发布内容的官方色彩,并借由其个人影响力为国际传播提供切入点。在国际层面,首先要注重加强与国际主流平台的合作,通过设立专栏等方式,实现从“搭台唱戏”到“借台唱戏”的转变。其次,重视同发展中国家媒体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理解和认知。第三,加强与各类非官方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将“一带一路”信息嵌入各类非官方传播主体当中。

  2.传播内容

  我国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时,应立足于国际受众的视角,把握其特征、需求及偏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与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传播内容。我国应该对“一带一路”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坦率的阐述,将“以正面报道为主”转变为“以正面效果为主”,既能够防止其他国家媒体的肆意曲解,又能在国际公众心中树立客观、可信的媒体形象,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

  3.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与多元性,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体外交也逐渐走向官方与民间传播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我国应着力提高创作者对新媒体平台的方向把控能力,敏锐把握新兴传播模式。同时,对新兴传播方式的尝试,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专业能力、故事框架等对其予以支撑。

  4.传播效果

  需要注重传播体量的扩大,努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国各主体目前在国际新媒体平台进行国际传播,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仍旧不足。“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切身利益相关的传播议题,其话语主导权不应被其他国家所把持,只有在密切相关的议题上积极发声,我国才能真正在国际传播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三、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宏大合作倡议,旨在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精神,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基于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

  倡议评价呈现出积极期待与消极疑虑并存的复杂情况这一背景,我国应当充分运用国际新媒体平台对该倡议做好针对性回应,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标注信息:

  1.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助力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研究与设计》(项目号:16__01)的阶段性成果。

  2.该研究主要选取YouTube平台作为主要的国际新媒体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篇四: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对待新媒体语言的态度及对策-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催生和繁荣了新媒体语言.新媒体流行语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的语言,拉近了民众与语言话语权之间的距离,甚至对主流官方媒体语言使用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术界可谓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新媒体是

  (一)新媒体的定义

  一、新媒体

  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其表现形态将随

  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就目前来说,新媒体是以网络、手机、移动电视和交互性电视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网络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尤其随着论坛、1.自媒体---草根化特点凸显

  (二)新媒体对语言传播的影响

  博客、微博的出现,人们走进了一个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担任语言创造者,都成为造词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社会大众个体的语言创造力从未像如今这样得到张扬,语言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新词语的出现速度从未像现今迅猛,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新词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词缀~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使用率居高不下,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正是这种原因,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新词语的词语群.

  随着互联网的建设,我们已然进入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

  2.词媒体---词语

  化与信息浓缩化

  使信息呈

  式向社会大众袭来.但是,时间有限、空间有限、人脑有限和资源有限,为了高效便捷地传递信息,为了长期储存、记忆信息,为了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语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一个

  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循规蹈矩地用旧有词语去描述它,而是将之代码化---概括成一个新词,这就形成这个时代新词语的三个特点:一是新词语以表

  、表社会现象居多;二是新词语表达的信息浓缩度极高,每一个类似的新词语背后都有

  ,或是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三是新词语的退隐、消亡也比较迅速.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文互动百科就将自己的网站定位为词媒体.词媒体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社会语言变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凸显语言变化的新词语的特点.

  流行语或新词的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主要集中于新兴网络形式,如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电视媒体中的娱乐节目和影视节目(电视剧、电影)和大型的纸质媒体.各种传媒通过热词、热

  字、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愈演愈烈,有媒体大胆宣言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迈入热词或词媒体的时代.

  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语言具有简要明晰、生动形象、(一)性质和特征

  二、新媒体语言的特征

  诙谐幽默、标新立异等特征.新闻传播学界则赋予了其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认为它在新闻

  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它们的传播是话语的表达和

  的释放.就其稳固性来说,新媒体语言的稳固性并不如传统语言那么稳固.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用新的概括化的词语来见证社会

  ,随着

  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此

  相关的词语必然也会渐渐退出流行语的行列,除非该词语能够普遍适用于其他相关联的并且会一直存在或是不时出现的现象,如果不能就只能等待着人们因为某一次

  再一次记起这个词语,甚至还有可能掀起另一股高潮.

  从能产性来看,新媒体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能产性,使得某一个新词语出现后往往能够发展成为一个词族,而最先出现的词语或是词语中的某个语素就成为这一个词族的词缀.就普遍性而言,新媒体语言因为载体的广泛使用而被大量传播,有些最终成为流行语,甚至被载入词典.某个新词语从出现到流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会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但大部分新媒体语言都能够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

  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看,对新媒体语言的流行传播,在社会

  (二)生成机制

  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基础上,新闻传播学又将相关学科理论,如受众理论、编码和解码等加入了新媒体语言生成机制中考量.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有学者认为新媒体语言作为依托新兴媒体产生的新兴事物有其必然性;[13]而英国着名学者卡茨在其着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来着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则阐述了网络语言满足了受众彰显个性、追求自我、不断创新的心理需求.刘国强和袁光峰则以热词躲猫猫为个案,指出躲猫猫作为话语权出台后,网民赋予其新的所指.当它向其他领域扩展时,面临市场收编的生成过程,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也遵循了一定的语言发展规律.

  而从汉语类型造词角度看:可以分为类比造词与对比造词两类.类比造词很大程度上与上文提到的词语的能产性有相似之处,如黑客是网络上较早出现的词,指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并进行破坏的人.后来中国的黑客们类推出红客,指入侵敌人计算机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带有一些正义色彩.同时人们还类推出博客、闪客,分别指在网络上写日记的人和从事动漫创作的人.某种程度上,客成为一个类后缀,指网络上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又例如,灌水指在网络论坛中发无意义的帖子的行为,人们称之为水帖,后来人们又类推出纯净水、水蒸气指质量更差的帖子.现实生活中有往事,网民们据此将网络上的生活、发生的故事称为网事,有些人将网民戏称为网虫,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出

  大虫(指有经验的网虫)、甲壳虫(指富有网络经验的网虫)、爬虫(指初级网虫).对比造词则是根据相反的意思来推出另一个新词.如来自粤港方言的酱紫意思为这样子,在新媒体上流传开来以后,人们们又据此类推出酿紫

  (指那样子);大虾

  指精通网络的人,人

  们又推导出小虾,比大虾稍逊色一些的网民.

  新媒体使用的新媒体语言具有

  时尚新颖、表述更为完整、生

  (三)使用规范

  动活泼等诸多好处,新媒体语言的使用对引导受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新媒体语言如网络流行语、新词语有其使用语域的限制,如果简单复制到传统媒体如纸质媒体,难免会产生不相适应的现象,最终反而影响新媒体语言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提出一个有效的规范来解决其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学者张向丽认为,针对于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来说,满足受众的需求与培养受众两者同样重要.语言的良好发展需要对语言进行,但是对于语言的规范不能够阻碍语言有序地发展,所以规范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应从语言的发展和新闻的功效两方面进行考量,遵循自然、顺畅、有利于运用的基本原则.即:既反映社会新风貌又合理继承传统,既能为社会各界接受又维护语言自身的健康.这一点是规范新媒体语言可以借鉴的.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优胜劣汰法

  三、对待新媒体语言的态度及对策

  某一个新兴语言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是有新的事物出现在社

  会中,才需要新的词语来对其进行描述.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一种奇妙的东西叫做优胜劣汰,或许新媒体语言似乎对现代汉语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但我们大可不必为之感到紧张.因为我们要相信,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方式如何改变,语言总是朝着更加适合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

  语言的普遍性取决于社会和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因而对于新语言的出现不需要有激烈和极端的反应,无论是某一个人还是某一个群体的极力

  或倡导,使用它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的听之任之.让社会发展的优胜劣汰来检验新语言是我们对待新媒体语言应该有的态度.当某一词语被淘汰时,我们不应惋惜,这是它不能够适应人们生活的表现,就如曾经的衮服、囹圄

  等都因为时代的原因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被新词

  .而当出现新词语的时候也不应难以接受,因为这个词的存在必然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的生活,如给力一词的出现,开始只是人们私下相互流传,但是因为其代表的正能量和朗朗上口的语音,经由

  大胆使用后,成为一个时代对新词语的肯定的先例,如今给力也已经不是那么新鲜了,但是人们仍然还没有忘记它,仍然在使用它,这说明这个词有在这社会存在的生命力,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不再能够辨别这样一个词语的意思,抑或有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词语出现,给力也会被人们淘汰,那么我们如今激烈地

  或赞成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者,新媒体语言的传输媒介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这也决定了其平台的非延展性.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同样说明了它应用范围的局限性.比如离开新媒体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聊天时用一些新媒体语言不仅不易表达清楚,甚至会产生交流障碍.而书面交往中,夹杂大量新媒体语言的奇怪表达,相信纵横对于阅读的人来说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因为获取信息才是人们追求的第一要义.例如,一个资深网民与一个不会上网的人交流,他们只能用规范传统的语言,这就证明了汉语比起网络语言的广泛接受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其担心.

  现代化本身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任何形式的语言保守主义

  (二)人为引导规范法

  和语言净化主义都是违背语言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创新,并在创新中规范,新媒体语言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走入现实生活,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人为的规范引导和融合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完成:

  1.提高人的素质,从根源规范

  新媒体语言的使用者多是年纪较轻的走在社会前端的人,究其根本也是社会大众当中的一员,而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规范语言使用秩序从使用者思想上入手,是根源之举.新媒体的不可监测性使人的语言行为易出现道德真空,许多人之所以喜欢在新媒体上发表言论,主要就是因为新媒体没有监管者,人的言论自由得到了空前提高,这就必然使得一些道德感丧失者有机可乘,因此不可忽视使用者道德意识的建立.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是判断社会道德水准的尺度,所以,必须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样使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从而避免新媒体语言对汉语的毁坏.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国家、社会和民众都应该花费较长的时间、较多的精力来完成这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这不仅仅对规范语言同时对社会其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人们交流身份隐蔽,环境封闭,导致交流

  2.加强制度与法的建设,在传播途径中规范

  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谈论,对传统汉语和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冲击,因此必

  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广大交流者的语言行为.一要加强新媒体安全技术的研究,例如网络实名制;其二要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同时,从立法上入手,禁止在新媒体恶意中伤、人身攻击以及传播

  秽的言语.且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依法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我国目前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有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新词语、流行语、字母词、外来语和网络流行语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涉及的社会面较广,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对这些问题怎样看待怎样解决,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存有不同意见.大概因为问题较多,情况比较复杂,国家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说监测与研究,引导社会规范使用,吸收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成分,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词汇系统及表达手段,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这就使得现在虽然有了法律规定,但是最终JI=没有在现实的网络当中运用,很多人钻了这样的法律空子,这对汉语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伤害性。

  3.加快标准制定,在汉语中规范并融合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自1951年6月在《人民口报》连载,逐渐在全国掀起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推动了祖国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进程.《讲话》还对当时出现的新用法、新形势提出了引导意见,或者说干预意见.《讲话》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使语言理论和)大群众的语言运用实践密切结合,语言规范化才能卓有成效.正如叶圣陶说的:《讲话》跟其他语法书不同、它不仪说明一此名日和格式还指出一此实际使用上的缺陷,拿那此缺陷来讨论。

  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曾指出,对语病有所批评就得有个标准,

  这个说法对待新媒体语言仍然适用,因而规范新媒体语言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研究,明确规范的标准.例如对新语言褒贬性的规定、对

  秽语言的界定标准等等,人们在有了明确的标准后才能够规范使用.这些标准如果是粗略的制定必然是十分容易的,但若想制定一个标准使得大部分的新媒体语言或是其他语言情况都能够运用必然又是十分不易的,当然不可能有在何一个标准能够一自适用,毕竟社会和语言都在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打量的人力物力,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参考文献

  [5]赵雪,曹彦男.新媒体语言研究十年[J].理论与现代

  [4]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

  [3]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吕叔湘.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化,2012(4).

  [6]张蔚虹,宋立民.媒体使用新词语对语言稳定性的冲击[J].新闻爱好者,2011(13).

  [7]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

  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M].:商务印书馆,2009.

  [8]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

  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M].:商务印书馆,2010.

  [9]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

  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M].:商务印书馆,2013.

  [10]张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与审美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1]吕

  叔湘,朱

  德熙.语

  法修辞讲话[M].沈

  阳:辽

  宁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马

  歇尔麦克卢汉.理

  解媒介[M].何

  道宽,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五: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探索前沿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为我国各项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和挑战。因此必须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牢牢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舆论战场中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安全。一、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一)西方国家的网络数据霸权,威胁着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世界各国大数据发展很不均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拥有对全球互联网的信息掌控权,全球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基本全部在这些国家,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也基本由这些国家控制。由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更为自由快速,占据了全球多数IP资源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强势的单向度输出,使这些国家成为了全球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源。因此,我国网民在享受这些数据库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西方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等意识形态的侵蚀、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二)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了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针对性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价值密度低,再加上数据采集不及时、数据样本不全面、数据不连续等都可能导致数据失真。因此,大数据时代,数据增值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整合以及对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的分析,从而有助于意识形态工作部门达成对宣传对象的全面认识、准确把握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宣传、价值引导。对网络舆情的数据采集、整合及分析预判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除了需要包括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之外,也需要大量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但是,一方面,当前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主体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数据碎片化和“数据孤岛”问题,缺乏合作共享意识和机制,导致部门间信息不对称,信息整合、数据采集、分析预判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在大数据人才培养上相对滞后,大数据人才缺口大,特别是缺乏具有更高政治素质要求的能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数据人才,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传播的针对性。(三)对数据使用监管缺失,影响了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实效性大数据时代,人类数据将呈爆炸式增长。根据国际数据中心(IDC)的监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会增长44倍,达到35.2泽字节(ZB),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将会以大约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保?文/秦艳平?王楠?芮晓华持下去。因此,合理利用公众贡献的海量数据信息将成为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公众在贡献数据信息时,其个人隐私也很容易受到威胁。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在采集、存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误用、滥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经意或不经意地暴露个人隐私。同时,由于信息被多次利用,也容易造成与信息原始状态相背离的情况,导致对所采集的失真数据作出错误的分析研判进而损害民众的个体利益。这些都会影响政府意识形态主导部门的公信力,影响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实效性。二、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对策(一)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基于大数据时代存在的多种潜在风险因素,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1.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大数据时代,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是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说服力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吸取养分,又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决策探索2018.11下15探索前沿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要求。1.进行国家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我国数据库建设和开放力度,减少民众对西方国家数据库的依赖。加大数据库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国家战略性数据资源库为基础,精准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国家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和全国性的数据采集、汇(三)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建设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建设是政府部门公信力建立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条件下使用数据,增强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加快大数据安全化研究,制定大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了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必将有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2.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手段的创新,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实效性。任何思想理论要产生更大影响、发挥更大作用必须依靠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开辟传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意识形态传播体系,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既要重视和大力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传播载体,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资源中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进行正面引导,对不良信息渗透进行过滤和监控,努力在民众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是质疑和反对意见的舆论空间中,坚守并拓展主流声音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实效性。(二)提高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保障能力足够的信息保障能力是大数据时代16决策探索2018.11下集和应用机制。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提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数据开放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数据共享的前提,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企业、个人等数据持有者公开数据,确保数据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搭建起国家各领域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既有利于减少我国民众对西方国家数据库的依赖,也能从源头上抵制西方国家通过数据库对我国进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渗透,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2.加大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为增强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针对性提供人才保障。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对数据的开发、整合、分析及利用才会产生巨大价值。加之大数据提供的是一个舆论多元化、信息多源化的数据资源,容易融入一些不真实的信息,造成错误、歪曲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混乱。如何使意识形态工作预测更准确、决策更合理、话语体系的传播更具针对性,需要大量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对数据进行鉴别,并能根据具体需求,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分析数据、形成报告,为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要加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专业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测、分析研判队伍,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针对性。数据安全标准。大数据安全标准是促进大数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大数据安全标准化的研究也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确保数据安全的迫切要求。我国在大数据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方面正在稳步推进,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大数据安全标准化白皮书》,明确了大数据安全标准化体系框架,规划了大数据安全标准工作重点,提出了开展大数据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这标志着我国在大数据安全化研究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发展,对我国的大数据健康信息安全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大数据应用安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大数据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大数据舆情的用途、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等都要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把尊重个人隐私纳入大数据法规建设,在行政许可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中设置个人数据收集与使用许可制度。依托大数据交易平台,通过匹配适当的政府监管与信息技术手段、设置合理的数据使用规则、明确数据主体权利,切实保障数据主体相应的消除权、撤销权、损害赔偿权等权利的有效行使,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面的公信力,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实效性。除了完善相关法制、标准外,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体制都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关键。(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篇六: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广告新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如何创新求变倪琴摘要: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语境促使传播环境发生改变,同时媒体格局和受众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被称为“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的时政新闻报道,在这种变化中也不得不面临着如何创新求变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的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学界与业界对时政报道的关注。关键词:新媒体语境;党媒时政类新闻;创新近些年,我国新媒体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网络电视、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党媒时政类新闻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得不面临着创新问题,只有对当前我们所熟知的传播平台进行广泛利用,不断优化传播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党媒时政类新闻创新转型的目的[1]。(三)受众更加敏感新媒体语境下,言语的变化只是其中一方面,受众在庞杂的数据、丰富的图片、趣味无穷的视频中变得更加敏感,公众对相关新闻报道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党媒时政类新闻需要深入挖掘可视化的报道领域,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报道内容,从语言与报道方式中不断创新。一、新媒体语境对党媒时政类新闻的具体影响(一)社会语境的变化新媒体语境下,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往一家独大的局面。“字正腔圆”可看作是以往语境的主要特征,但当前网络词语在社会中正流行,年轻人喜欢用“小姐姐”“小哥哥”彼此称呼,“撩”“老司机”等网络词汇也广为人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欢在交流过程中用比较熟悉的网络词汇,可见新媒体语境带来了整个社会语境的变化。(二)公众选择性更灵活在新媒体语境下,当前社会话语权不断下移,以往单向传播下的受众有了更多话语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整个网络平台上,这些受众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首先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不会不假思索地完全接受,公众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够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经验进行分析,选择性更加灵活。二、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面临的挑战(一)业务创新难度大具体而言,党媒时政类新闻的业务内容不外乎工作报道、政务报道以及宣传报道等方面,因此在业务创新方面具有较大难度。例如,在撰写某些政府工作要闻时,在具体报道时需要在版面上刊登出比较严肃的新闻内容。对于创新,也只能更加精炼语言,更注重报道方法与方式。(二)业务创新速度滞后新媒体在当前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新媒体能够做到快速收集报道海量信息、充分进行双向互动等,然而这些传统媒体都不具备。因此,党媒时政类新闻报道业务创新必然会有滞后,受众自然更喜爱新媒体。(三)忽略社会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在新时代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因此,新闻媒体要担负起引导舆论场的重要职责。但是,党媒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内容不能与人们日常需求完作者简介:倪琴,女,彝族,云南蒙自人,红河日报社,记者,本科,新闻研究。78新闻文化建设2021.3下

  全契合,受众也不能从党媒时政类新闻报道中找到想要了解的贴合自身需求的内容。三、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创新发展策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受到了较多冲击,党媒时政类新闻在新媒体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下关注度越来越低。因此,党媒时政类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需要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型发展。(一)深入挖掘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权威性”是党媒时政类新闻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在新媒体语境下,这类新闻报道需要兼具亲和力。例如,在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为了让受众了解更多新闻内容,官方媒体可建立起网络时政新闻传播平台,在该平台中将受众所关注的诸多新闻报道及时推广,同时还要结合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为广大青年受众指引发展方向,以此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目光,使年轻人对当前党媒时政新闻产生浓厚兴趣,对时政类新闻视频,要站在独特角度进行讲解或选择受众比较喜欢的方式进行独家播报。以往,年轻群体因为党媒时政类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非常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关注,在传播平台上推广相关的新闻内容时,党媒要依据年轻人的爱好筛选比较合适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时政新闻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还要能充分体现出受众真正感兴趣的“点”,让党媒时政类新闻更加有趣、更加符合时代特点[2]。(二)灵活运用短视频语言与其他网络新闻不同,党媒时政类新闻可以算作是最严谨、最准确的新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的传播渠道已经脱离了电视这个传统设备。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时政类新闻要灵活运用短视频语言进行报道。例如,党媒时政类新闻可以广泛借助于短视频技术,借助丰富的短视频语言,对原有的比较枯燥单调的时政新闻内容进行合理润色加工。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上,采用图文并茂或者视频播报的方式为受众进行广泛传播,也可以在单独的新闻类APP或自媒体软件中进行传播。人们当前生活节奏非常快,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对时政类新闻进行细心阅读。但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压的必要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短视频中获取必要的新闻信息与社会热点。党媒时政类新闻可以对这些短视频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在抖音和快手上开放官方媒体渠道,每日为受众播报精心提炼出来的核心新闻内容,这些新闻内容的时长务必控制在3分钟左右或者是更短时间内,这样受众会在更加轻松的心境下想要了解到更多的新闻内容。当前,《人民日报》等公众熟悉广新告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的国家级媒体就积极进驻于抖音平台,这种方式比较新颖而且受众比较容易接受,以往比较传统的时政新闻播报被精简缩短并以视频播报的方式呈现,更容易吸引广大年轻受众的关注。(三)改变传统表达方式党媒时政类新闻以往采用的报道程序一直是固定的,大多时候还要受到报道准则的严格束缚,因此这类新闻内容与大部分受众之间必然存在较大距离感,很多受众对这类新闻的兴趣点比较低。基于此,在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要改变以往传统表达方式。例如,在播报党媒时政类新闻时,可以依据受众的具体年龄段为其推送不同的新闻内容,可以设置专门的时政类新闻微信公众号,让受众了解到更多时政新闻内容。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号上开辟出自由讨论区,引导青年受众根据自己所观看的新闻内容进行自由发言,管理员还可以筛选出比较精彩的留言进行公开,让受众观看[3]。党媒时政类新闻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根据受众日常对不同内容的关注状况、年龄段以及工作信息等定期为受众推荐与其喜好相符合的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党媒时政类新闻还需要将以往传统的传播风格逐步改变,不断尝试将一些新鲜事物与时政新闻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由此创造出与当前时代发展特征相吻合的具体传播方式,可以在公众号中每日及时更新新闻内容,既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又可吸引受众广泛参与时政新闻讨论中,以此激发其对党媒时政类新闻的浓厚兴趣。四、结语信息的数量在大数据时代下不断增多,而受众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搜索想要了解的信息。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语境与当前人们所要获取信息的基本需求更为符合。在此基础上,党媒时政类新闻要逐步改变以往的播报方式,制作出与大众需求相符合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使时政类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当前,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党媒时政类新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只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对时政类新闻感兴趣,才能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与深刻内涵,才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参考文献:[1]郁芬.探析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创新[J].数字传播,2018(14):41-43.[2]左雅静,侯建勋.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转型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7(09):12-13.[3]赵子忠,崔卓宇.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突围——也谈澎湃新闻的竞争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12):7-12+46.NEWSCULTURECONSTRUCTION新闻文化建设79

篇七:我国应用新媒体拓展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我国首次将焦点聚集在了国际金融话语权这个当代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问题上。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研究并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标签:金融话语权;信用评级;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存在的突出问题

  1.国际市场上缺失金融定价权

  金融定价权主要包括基准的利率定价权、国际信用评级定价权和国际大宗商品的货币定价权。在经济开放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有市场定价权的国家能轻易把风险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在众多经济变量中,利率、汇率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关指数如股票指数、期货指数等都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直接决定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安全与稳定。虽然中国银行在世界十大银行中已占据三席,但在世界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定价机制的18家报价银行中,中国的银行却成了旁观者和局外人。中国只能单方面承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长久以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着全球信用评级市场,而美国凭借三大评级机构掌握着全球信用评级话语权的命门,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设立双重标准,影响他国金融安全与发展。没有良好的信用评级,任何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无法进入国际债券市场,而中国评级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金融主权难以维护。

  另外,在现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定价机制下,不管是大宗进口商品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还是大宗出口的稀土、原煤等,我国都是国际上的大买家或大卖家,而定价权依然全部旁落。在主要以西方期货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下,我国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最大受害者已是不争事实。

  2.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缺少标价权

  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与国外的大量的经济交易还必须通过美元等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迫使我国政府和进出口企业必须面对外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人民币虽然“戏份”和“角色”越来越重,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但市场份额只有2.79%,占比仍然很低。人民币支付的范围也比较小,在使用人民币支付的一百多个国家中,新加坡英国就占了50%左右。在贸易融资领域,虽为第二大使用货币占比8.66%,与排名第一的美元占81.08%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人民币贸易融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二、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对策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