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6篇)

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6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17:35:03

篇一: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篇二: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

  

  鱼类生态学总结[范文模版]第一篇:鱼类生态学总结[范文模版]1、鱼类的生活史包括6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鳞片在稚鱼期开始形成。

  2、年轮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答:首先是以鱼类在一年四季中生长速率的不均衡性为基础的。因变温动物。其生长是有季节周期的。春夏季是水温上升,饵料生物繁茂,鱼体代谢旺盛,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且均衡;秋冬季,水温下降,饵料生物贫乏,鱼类代谢缓慢,摄食强度小,生长缓慢,甚至有时完全停止生长。鱼体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到鳞片等骨骼组织上。鳞片在生长时,它的表层有环片形成;在鱼体长得快时,鳞片上形成的环片较宽,环片之间距离也较稀疏,即形成较宽的环片带,称为疏带,或宽带;鱼体长得慢时,鳞片上就形成排列紧密、狭窄的环片带,称密带或窄带。那么在一年内,所形成的疏带和密带,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在生长年带中,由春夏形成的宽阔环片过渡到秋冬的狭窄环片,这个过渡环片是渐进的。而经过冬季后,从狭窄的环片再过渡到第二年春季形成的宽阔环片,这之间的交替却是飞跃的。这样,两个生长年带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称为年轮。具体来说,年轮是指秋冬季形成的密带和第二年春夏形成的疏带环片之间的分界线;年轮被规定为从密带向疏带过渡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3.目前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记载鳞片等骨质组织上实际见到的年轮数。0没有年轮,1有一个年轮,以此类推。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文外又有新增生的环片,则在年轮右上角加上+号,在春夏采样进行年龄鉴定时,有标本鱼的年轮正好落在鳞片边缘上,这时用数字后加点表示,如2.如鳞片上年轮数与年

  龄关系是:0+~1.,一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

  成。1+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2个年轮刚形成。

  4.生长效率(growthefficiency):是衡量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重量(或能量含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或能量含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通常有粗生长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两种形式。

  生长受阻:如果随着鱼的生长,环境不能提供越来越大的食饵,那么鱼的生长将会受阻。这一机理称生长受阻。

  生长离散:许多鱼类在摄食条件不利时,不仅种群总生长率下降,而且个体间生长差异增大。因而,同龄群的个体大小极为不同,甚至会使它们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这一生物学现象,称为生长离散。

  水域饵料资源,就是指水域中所存在的(包括外来的)动植物体的全部总和及其衍生物,不管水域中现有鱼类是否利用它

  饵料基础:则是在饵料资源中,被现有各种鱼类所经常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植物。

  5.根据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偏好)程度,通常把鱼类的食物划分为喜好食物,替代食物,强制性食物

  6.空气呼吸空气呼吸

  1)皮肤呼吸

  鳗鲡2)口咽腔呼吸

  黄鳝3)消化管呼吸

  泥鳅4)鳃上器官呼吸

  乌鳢5)气囊呼吸囊鳃鲇6)鳔呼吸

  肺鱼7.繁殖策略:简单来说,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性。

  8.产卵群体:许多卵生鱼类在繁殖季节到来时,常集结成群体到产卵场进行繁殖。同种鱼类因生殖目的而临时集结成的群体,称产卵群体。补充群体(K)、剩余群体(D)鱼类产卵群体(P)预备群体

  (1)结构类型及特点

  第Ⅰ结构类型P=K(一年生、洄游性)产卵群体仅由补充群体组成,即参加产卵繁殖活动的全是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没有重复产卵的个体。属于这一类型的鱼类,一部分是寿命短的鱼,另一部分是洄游性的鱼类。

  第Ⅱ类型P=K+DK>D产卵群体由补充和剩余群体两部分组成,但仍以补充群体为主。这一类鱼个体一般较小、生命周期短。因此,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简单,性成熟早,一生中产卵次数虽不多,但种群世代更新快,增殖潜力大。

  第Ⅲ类型P=K+DK11.鱼类自然种群具有的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12.r与K型选择的特点

  区别K选择的种群,栖息环境通常比较稳定;一般个体较大、成熟较晚,繁殖力较低、寿命较长,死亡率经常受密度制约;种群丰度比较稳定,密度往往临近K值。也就是说,它们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环境承载量K作为自然选择的一种策略。

  r选择的种群则相反,栖息环境往往多变、不稳定;它们通过提早性成熟、缩短世代时间和提高净繁殖率来提高r值,而个体小和寿命短也有利于提高r值;死亡率通常是非密度制约、突发性的,种群丰度经常处于激烈变动之中。13.Gause原理: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不能长期并存于同一分布区。”它揭示了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被称为Gause原理或竞争排斥原理。14.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捕食链,碎屑链15判断1)随着鱼类年龄和体重的增长,鱼的饵料选择会发生变化。2)鱼类洄游后并非全死,其中大马哈

  鳗鲡会死,3)卵生鱼类中,没有亲体护幼的繁殖力大。4)同种群的不同世代

  同种鱼的不同种群繁殖力不一样大。5)同一种鱼类形态学特征并不一样.第二篇:生态学总结

  培训小结

  今年暑假八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生态学高等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生态学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的收获很多,真正让我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我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老师能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有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述使我认识到上好生态学这门课不仅要深挖教材的基础知识,抓住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学会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生态学的问题。我体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生态学发展历程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生态学知识时间,应该针对教授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设计理论框架体系。认真挖掘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涵,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备课,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非常透彻,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所以,优化合理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要理解生态学的确切定义,掌握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态学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运用简化论和整体论、演绎和归纳方法,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几个层次研究和讲授生态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同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二、重视传统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结合

  首先,重视经典生态学理论,因为这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培养生态学辩证法与发展观、重视生态学概念发展史和著名生态学家的里程碑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注重生态学的尺度问题加强生态学数学模拟思维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进行生态学学习和研究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生态学问题。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实现四者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老师应广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配合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美观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生态学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深钻教材,精心设计,通过讲解和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提出、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己的智力创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志愿加入到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中来。科研创新品德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指导学生生态学科研创新中,应注重对学生科研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勤奋认真,简朴实验的习惯,每个实验数据的取得都需经过多

  次重复,力图反映客观事实。对于实验结果不夸张不作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科研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查找资料、确定题目、实验设计、设备解决、操作步骤问题、实验仪器正确使用、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以及按照规范论文格式整理论文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主题就无法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多门知识的综合,这就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实施的能力。同时,要求任课教师把教学活动同学生科研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结合,注意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学术动态及前沿课题,启发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教学中增加探索性实验,采取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多个小题目,用于在实验课上及课外开设学生探索性实验。其次,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申报科研创新课题,争取能够立项。主动吸纳学生承担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子项目、子课题等。

  四、注意生态学知识的更新

  生态和环境科学是发展速度很快的科学,每天都有新发现和新成果出现。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到新知识,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查找阅读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也要时刻关注生态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学习参阅国际期刊,获取最新知识,从而更好的教好这门课程。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衷心地感谢这次培训,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并祝愿组织这次培训的组织领导者和相关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第三篇:鱼类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鱼类原料的形态、结构、风味等,掌握鱼类原料的烹饪运用规律以及常用的各种鱼类原料及加工制品。

  【教学要求】掌握鱼类原料的组织结构、风味特点;掌握鱼类原料的烹饪运用规律;掌握鱼类制品的特点和运用。了解并认识常用的淡水鱼、海水鱼和回游鱼的种类的外形和肉质特点。

  【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难点:鱼类原料的组织结构特点;

  重点:鱼类的组织结构特点;鱼类的烹饪运用;常用的鱼类原料品种及鱼类制品。

  【教学内容】

  第五节

  鱼类原料

  一、鱼类原料的特点

  (一)鱼类的肉组织结构特点、肌肉组织:

  是鱼类供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

  ①鱼肉的肌纤维较短,结合疏松,且其肌节从侧面观察呈M形。②在鱼类的体侧肌中,白肌和红肌的分化很明显。

  A.红肌的肌纤维较细,周边结缔组织的量较多,其血管分布也较丰富。另外,脂肪、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含量也较白肌多。

  B.肉食性鱼类一般白肌发达而厚实、红肌较少,尤其是淡水鱼类表现得更为明显。

  C.由于白肌所含肌红蛋白较红肌少,故色白,是制作鱼圆的上好原料,同时白肌的结缔组织相对较少,口感细嫩,肉质纯度相对较高,便于切割和加工。

  ③鱼肉中结缔组织形成的肌鞘很薄,加热时易溶解,从而使鱼类在烹制时不易保形。2、脂肪组织:

  鱼类的脂肪含量较低,多在

  1~

  10%之间。①冷水性鱼类通常含脂肪较多;

  ②同品种鱼年龄愈大含脂肪也愈多;

  ③产卵前比产卵后含脂肪多;

  ④鱼类脂肪多集中分布在内脏,有的在皮下和腹部脂肪含量也较高。

  ⑤鱼类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容易被人体吸收,但在保存时极不稳定;

  ⑥鱼类脂肪中还常含有二十二碳壬烯所形成的酸,具有特殊的鱼油气味,是形成鱼油腥臭的主要成分之一。3、骨组织:

  在生物学分类上,将鱼类分为

  软骨鱼类

  和

  硬骨鱼类

  两类。①软骨鱼类的骨骼全部为软骨,有些由于钙化的原因相对

  较硬,如鲨鱼、魟、鳐等都属于软骨鱼类。有些软骨鱼类的鳍、皮、骨等经加工后可制成相应的干制品,如鱼翅、鱼皮、鱼骨。软骨鱼类除骨骼为软骨外,其鳞是盾鳞,较硬,烹制初加工时须特殊处理。

  ②硬骨鱼类较为常见,为烹调中常用的鱼类原料,其骨骼一般不单独用来制做菜肴。

  (二)鱼的鲜味和腥味、鱼的鲜味

  ①鱼类的鲜味主要来自于肌肉中含有的多种呈鲜氨基酸,如谷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等;

  ②浸出物中的琥珀酸和含氮化合物如氧化三甲胺、嘌呤类物质等也增强了鱼肉鲜美的滋味。③并与蛋白质、脂类、糖类等组成成分有关。2、鱼的腥味

  ①海水鱼腐败臭气的主要成分为三甲胺。原因在于新鲜的海水鱼体内氧化三甲胺(TMAO)的含量较高,当鱼死亡后,氧化三甲胺还原成具有腥味的三甲胺(TMA)。另外,某些海水鱼如鲨鱼、魟等板鳃类鱼肉中尚含有

  2%左右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氨而产生氨臭味。

  ②淡水鱼的腥气成分主要是泥土中放线菌产生的六氢吡啶类化合物与鱼体表面的乙醛结合,则生成淡水鱼的泥腥味。此外,鱼体表面粘液中所含有的δ氨基戊酸也都具有强烈的腥臭味和血腥臭味。

  ③体表粘液分泌多的鱼类,与空气接触后往往腥味较重。这是因为粘液中的蛋白质、卵磷脂、氨基酸等被体表的细菌分解产生了氨、甲胺、硫化氢、甲硫醇、吲哚、粪臭素、四氢吡咯、四氢吡啶等腥臭味物质。去除腥味的方法:

  ①由于导致鱼腥气产生的三甲胺、氨、硫化氢、甲硫醇、吲哚等物质都属于碱性物质,所以,烹制鱼类菜肴时添加醋酸、食醋、柠檬汁等会使鱼腥气大大降低。

  ②淡水鱼在初加工时应尽量将血液洗净,去掉鱼腹中的黑膜会使腥味减少。③烹制过程中加入料酒、葱、姜、蒜也可使鱼腥味物质减少或被掩盖。

  ④由于尿素易溶于热水,所以,鲨鱼、魟等鱼类在烹制前宜先在

  热水中浸漂以去除氨臭味。

  二、鱼类的主要种类及烹饪运用

  (一)海产鱼类

  :海水鱼类的肉质特点与淡水鱼有一定的差异,如肌间刺少,肌肉富有弹性,有的鱼类其肌肉呈蒜瓣状,风味浓郁。

  主要品种: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鲅、真鲷、鲳鱼、牙鲆、高眼鲽、舌鳎、鳕鱼、鲈鱼、石斑鱼、金枪鱼、远东拟沙丁鱼、马面鲀、鲱等。

  (二)洄游鱼类

  主要品种:

  鲥、鲑、鲚、银鱼、河鲀、鳗鲡等。

  (三)淡水鱼类:淡水鱼味鲜美,是鱼类菜肴制作的常用原料。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人工养殖的鱼类,其中以四大家鱼为多。

  主要品种:

  青鱼、草鱼、鳙、鲢、鲤鱼、鲫鱼、鳝、泥鳅、鲶、鳢、团头鲂、黄颡鱼、鳜、长吻鮠、虹鳟、罗非鱼、鲮鱼等。

  三、鱼类的烹饪运用

  鱼类原料由于品种繁多,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是烹饪中运用及其广泛的一类原料。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根据各种鱼的肌肉组织特点、风味特点等,选择相适应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但总体上,鱼类的烹饪运用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鱼类原料主要作为菜肴的主料运用;也可作为汤品或面点的馅心用料,如鲫鱼汤、鲅鱼饺;有的还可用于调味,如长江下游地区常将银鱼油炸后制成面鱼脯,具有独特的风味。、鱼体的肌肉组织在烹饪运用中使用的最多。某些鱼类的副产品,也可作为菜肴的主料加以运用或是加工成珍贵的制品,如鳙鱼头、鲨鱼皮、鲟鱼子、黄鱼肚等。、通常,体形小的鱼如鲫鱼、泥鳅、黄颡鱼、沙丁鱼等以及体重在

  1.5kg以下的草鱼、鲤鱼等多整条使用;而体形大的鱼以及肉厚刺少的鱼如鲢、青鱼、鳗等可进行多种刀工处理;白肉鱼类常用于鱼圆、鱼糕等的制作。、烹饪中的各种加工方法都适应于鱼类原料的制作。另外,几乎所有的鱼都可以油炸或红烧;脂肪含量高的鱼如鲥、鳜、鲳、鲈等采用清蒸的方法更能突出其鲜香风味。、当鱼类原料新鲜度高时,其鲜味突出、腥味很小、没有膻味,所以,适合于咸鲜、茄汁、糖醋、咸甜、酸辣、蒜香、家常等多种调味方式。

  四、鱼类制品

  (一)鱼类制品的分类

  概念

  :是以鱼肉或是以鱼身体上的某个器官,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作而成的产品。多为干制品。共性

  :除咸鱼、鱼子酱等制品外,大多本味不显,烹制时应以高汤入味,或与鲜美原料合烹。由于多为干制品,应用前需先涨发,所以,烹调工艺较其它原料复杂。

  (二)主要鱼类制品举例1、鱼翅

  (1)概念

  :用鲨、鳐等软骨鱼类的鳍经干制而制成的产品。其供食部位主要是鱼鳍中细长而不分节的角质鳍条。为我国传统的海珍烹饪原料。(2)分类及质量:

  鱼翅的分类方法多样。

  ①按鱼鳍的位置可分为背翅(披刀翅、脊翅)、胸翅(肚翅、划翅、青翅)、腹翅和臀翅(上青翅、荷包翅)、尾翅(钩翅、尾勾翅、勾尾)。背翅肉少、翅筋长而多,质量最好。②按加工与否或加工品的形状又分为未加工翅即原翅和加工翅两大类。

  A.原翅直接干制而成,又分为咸水翅(以海水漂洗)和淡水翅(以淡水漂洗)两种,以淡水翅质量为佳。B.加工翅一般选含翅筋较多、骨头较少的鱼鳍除去鱼鳍基部附着的肉后,经过多道工序制成。a.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毛翅和净翅;

  b.按成品形状分为散翅、排翅、翅饼(凤尾翅)、月翅、翅砖五类。

  ③按鱼的种类可分为黄肉翅(尖齿锯鳐的鳍)、群翅(群尾翅,许氏犁头鳐的鳍)、披刀翅(青翅、勾尾翅等,日本翅鲨、阔口真鲨、大青鲨等的鳍)、象耳白翅(三锋锥齿鲨的鳍)、象耳刀翅(平头哈那鲨的鳍)、猛鲨翅(姥鲨的鳍)、花鹿翅(皱唇鲨与豹鲨的胸鳍)等等。

  (3)鱼翅的营养成分

  :主要是软骨粘蛋白、胶原蛋白和软骨硬蛋白等,均属不完全蛋白质,烹制时应与肉类、鸡、鸭、虾等共烹,以达到蛋白质的互补和赋味增鲜的目的。

  (4)选择标准

  :以翅筋粗长、洁净干燥、无霉变虫蛀、无油根、无夹沙、无石灰筋者为佳。(5)烹饪运用

  :鱼翅在使用前均需用水涨发。由于无显味,所以必须在烹制前或烹制过程中用高汤或鲜美原料如鸡、火腿、干杯、虾蟹、冬笋、香菇等赋味增鲜。常采用烧、扒的方法成菜,也可烩、蒸、炖、煨等,适于多种味型。代表菜式如黄焖鱼翅、红烧大群翅、蟹黄鱼翅、鸡茸鱼翅、蚝油扒鱼翅等。2、鱼肚

  概念

  :为大黄鱼、鳇鱼、鲟鱼、鮸鱼、鮰鱼等大中型鱼类的鳔的干制品。富含胶质,故又称为鱼胶,自古便属于海珍之一。

  品种

  :根据加工的鱼种不同,可分为鳘肚、黄鱼肚、鳝肚、鮰鱼肚、毛鲿肚、鮸鱼肚、鲟鱼肚等多种。特别指出:

  (1)黄唇肚

  是鱼肚中品种最好、质量最佳的一种,成品为金黄色、鲜艳有光泽、具有鼓状波纹,稀少而名贵。

  (2)行业上称为“广肚

  ”的是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沿海一带的毛鲿肚和鮸鱼肚的统称。广肚有雌雄之分。雄的形如马鞍,略带淡红色,身厚,涨发性能好,入口味美;雌的则略圆而平展,质较薄,煲后易溶化。

  (3)札胶

  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鱼肚,亦分雌雄。雌肚身厚,质佳,煲后易成糯米粉状而粘牙;雄肚则身薄肉爽,煮起来不易溶。

  (4)鱼肚中称为“花心

  ”鱼肚的品种是由于鱼肚内未能干透的结果,因其不易涨发,品质不佳。选择标准:

  鱼肚一般以片大纹直、肉体厚实、色泽明亮、体形完整的为上品;体小肉薄、色泽灰暗、体形不完整的为次品;色泽发黑的,说明已经变质不能食用。

  鱼肚的涨发常采用油发、水发或盐发。发好的鱼肚色白、松软、柔糯。烹饪中常采用烧、扒、烩、炖等方法成菜,但烹制时间不必太长;且需用高汤以及鲜美的配料赋味。代表菜式如红烧鱼肚、奶汤鱼肚、虾仁鱼肚、干贝广肚、汆鱼肚卷等。3、鱼籽酱

  又称鱼籽,是新鲜鱼子经盐水腌制而成的制品。北欧美人誉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根据新鲜鱼子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红鱼籽酱和黑鱼籽酱两大类。其中,品质最好的鱼籽酱是用产于黑海海域中的Beluga、Asetra、Sevruga三种鲟鱼的卵制成。

  鱼籽酱味鲜咸,有特殊的腥味。品质好的鱼籽酱颗粒肥硕、饱满

  圆润,色泽透明清亮,略带金色的光泽。鱼籽酱在西餐中一般作开胃小吃,或冷菜、冷点的赋味及装饰用料。也可用于少司的制作,如莫斯科少司。4、鱼骨(Fishbone)又称为明骨、鱼脑、鱼脆

  概念

  :以鲟鱼、鳇鱼的鳃脑骨、鼻骨或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类的头骨、鳍基骨等部位的软骨加工干制而成。特点

  :成品为长形或方形,白色或米色,半透明,有光泽,坚硬。由于鱼的种类及原料骨的位置不同,质量有所区别。通常以头骨或颚骨制得的为佳,尤以鲟鱼的鼻骨制成的为名贵鱼骨,称为龙骨。

  运用

  :烹制前需用水涨发,然后用上汤赋味或与鲜美原料合烹,采用烧、烩、煮、煨等方法做汤、羹菜式;也可配以果品制作甜菜。代表菜式如芙蓉鱼骨、清汤鱼骨、桂花鱼脆。、鱼皮(Fish-skin)概念

  :由各种鲨鱼、鳐鱼等鱼的背部厚皮经加工干制而成。主产于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品种有犁头鳐皮、青鲨皮、真鲨皮、姥鲨皮等,以犁头鳐皮质量为最佳。

  选择标准

  :选择时以皮厚身干、无肉、洁净无虫伤、有光泽者为上品。

  运用

  :经涨发后,采用烧、烩、扒、焖等烹制方法制作菜肴。因本味不显,需赋鲜味。代表菜式如白汁鱼皮、干烧鱼皮、凉拌鱼皮等。、鱼唇(Driedfishlip)又称鱼嘴

  概念

  :为鲟鱼、黄鱼、鲨鱼、犁头鳐等鱼的唇部软肉(有时带有眼腮)的干制品。通常从唇中间劈开分为左右相连的两片,带有两条薄片状软骨。以犁头鳐制成的鱼唇为佳品。其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此外,广东、香港一带将取自鲨鱼尾部的皮也称为鱼唇。

  运用

  :本味不显,烹制时需用上汤赋味或与鸡、火腿、干贝等鲜美原料合烹。用水涨发后,可采用烧、扒、蒸、煮、煨、烩等方法制作菜肴、羹汤。代表菜式如红烧鱼唇、白扒鱼唇、肉末鱼唇等。、鱼信(Fishspinalcordasfood)又称为鱼筋

  概念:

  为鲨鱼、鲟鱼、鳇鱼等鱼类的脊髓干制品。

  特点

  :成品呈长条状,色白,质地较脆

  ,产量较低,为名贵原料。

  运用

  :烹制前用温水洗净,然后上笼蒸至涨发。由于本味不显,需用高汤赋味或与肉类、鱼类、鸡鸭、虾蟹等鲜美原料合烹。代表菜式如鲜熘鱼信、蟹黄鱼信、芙蓉鱼信等。

  第四篇:鱼类

  Crab蟹Lobster龙虾Prawn大虾Yabby淡水小龙虾Shrimp小虾Bream鲷鱼Eel鳗鱼Garoupa石斑鱼Pomfret鲳鱼

  Salmon三文鱼Pinksalmon红鲑鱼Sardine沙丁鱼SeaBass鲈鱼Snapper鲷鱼Sole龙利鱼Tuna金枪鱼Jelly海哲Cod鳕鱼Ling青衣鱼Seacucumber海参Grasscarpfish草鱼Loach鱼楸Shark鲨鱼

  Sharkfin鱼翅

  Hairtail带鱼

  Turtle甲鱼

  Halibut大比目鱼

  Mackarel鲭鱼(马胶鱼)Monk鮟鱇鱼Clam蛤Mussel青口Oyster生蚝Scallop带子Ark北极贝Squid鱿鱼Octopus章鱼Caviar鱼籽酱

  Herring鲱鱼

  Trout鳟鱼

  Abalone鮑魚

  Whelk海螺

  Turbot多宝鱼

  Snail蜗牛

  Cuttlefish八爪鱼

  Carp鲤鱼

  Flounder比目鱼

  Mandarinfish桂鱼Perch河鲈鱼

  Rainbowtrout彩虹鱼(虹鳟鱼)Silvercarpfish鲢鱼

  Crucian鲫鱼Seaurchin海胆

  swordfish剑鱼

  第五篇:生态学概念总结

  生态学概念总结

  1.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11.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12.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13.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7.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8.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一概念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9.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10.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4.生态位: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6.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1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18.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19.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

  20.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21.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primaryproduction)。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

  产量。

  22.信息素: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有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参与传递信息、协调各种功能,这种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称为信息素。

  23.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此为物质循环。

  24.系统: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2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6.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27.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

  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对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和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

  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被分解生物所利用;

  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

  28.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29.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

  值,常以百分数表示。

  30.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3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绪论

  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一章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1.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2.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3.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5.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7.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

  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

  8.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第三章

  问答题

  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

  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根据生态位理论,阐述竞争排斥原理。

  阐述下列命题: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②寄生物和宿主的相互适应;

  ③在生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竞争可能会导致生

  态位的分化。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参数?

  2.种群数量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为什么说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4.种群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评价这些方法的利弊。

  5.何谓年龄锥体?列出其基本类型.研究年龄锥体和生命表有何意义?

  6.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7.生命表通常包括哪些栏目?生命期望的含义是什么?

  8.怎样区分动态和静态生命表?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9.如何用综合生命表的数据计算净生殖率(R0)?写出计算公式。

  10.什么是内禀增长率?研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有何意义?

  11.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12.如何通过种群增长的指数模型建立逻辑斯谛模型?逻辑斯谛方程的哪一部分引起增长曲线呈“S”?

  13.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第四章问答题

  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什么是演替顶极?你的看法如何?

  试比较单顶极群落学说与多顶极群落学说的差异。

  简述群落演替中物种取代机制。

  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简要说明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不同生物物种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

  简述关于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何为同资源种团(guilds),它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何重要意义?

  分析生物群落中植物组分和动物组分垂直结构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试分析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释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生态管理上的意义。试分析环境的空间

  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第五章

  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即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作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间的比较。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

  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亲?请提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何谓物质循环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哪些主要特点?

  概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对“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作一说明。

  用图解和叙述的方式介绍一种沉积型物质循环。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特点?

  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何异同?

  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从负反馈机制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篇三: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

  

  1.

  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

  环境:生物的栖息场所、人的生活环境。

  2.鱼类生态学

  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年龄

  年龄被认为是研究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例如:鱼类的生长过程就是根据年龄来推算的。

  各种鱼类的寿命长短不一

  :活了200年的鲟鱼

  、银鱼活不到1岁

  、大部分鱼年龄2-20龄之间.

  一、采用鱼身上硬组织的轮纹来进行年龄鉴定。

  二、采用一群鱼的体长长度分布频率来推算年龄。

  采用轮纹进行年龄鉴定

  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耳石、鳍条、脊椎骨

  、鳃盖骨、支鳍骨。

  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年鳞的材料。其次是耳石。

  在鉴定寿命比较长的鱼类时,如湖鳟,一般不用鳞片,因为年轮很难鉴别。采用耳石会更好。

  采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

  1.鳞片生长

  2.年轮的形成(切割型

  疏密型

  碎裂型

  间隙型)(切割型:普通切割型

  闭合切割型

  疏密切割型)

  每年形成的生长带是不相同的。

  两生长带之间即为年轮。

  用作年龄鉴定的是矢耳石

  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囊(小耳石)

  年龄的表示方法

  0+---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1个年轮刚形成

  1+---2:

  2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所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2+---3:

  3龄鱼,依此类推

  依据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

  具体方法:在大批渔获物中,随机地测定同一种鱼不同大小个体的长度,然后以体长组为横座标,各体长鱼的数目为纵座标,将结果点画在座标纸上,全部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后,整

  个图形显示出一个个高峰,其中每一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这一个个高峰也正反映出大部分个体生长率相似的事实

  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的原理

  同一水体,同一世代的鱼往往在相近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活,大部分个体的生长率相似。因此不同世代(不同年龄)的鱼即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范围。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鱼类的生长

  鱼类的生长通常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依据生物能量学来理解生长:

  G=C-E-M

  G:生长耗能

  C:摄食所获得的能量;

  E:排泄粪尿耗能;

  M:代谢耗能;

  鱼类生长的特点

  连续性:鱼类不像人类那样到25岁左右就不长高了,大多数鱼类如果给予合适的环境条件,一生中几乎可以连续不断地生长。

  阶段性

  鱼类一生中都在生长,但其生长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发育阶段,鱼体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一般鱼类在性成熟前生长较快。

  性成熟前:生长快、变动也大;

  性成熟后:饵料提供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性腺的发育,体重的增加主要反应在性腺的增重及越冬储备物质的增加。

  衰老期:所摄取的食物主要用于维持生命和储备越冬物质,体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均急剧下降,并接近渐近值。

  可变性

  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鱼不仅生长率不同,而且抵达性成熟的年龄和大小也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同地理种群生长式型不同,主要由于不同水系的温度、饵料条件等环境因子有关.

  如:同卵双生的孪生兄弟寄养在不同条件的家庭种,形成不同的性格一样.(2)同一种群的不同世代,其生长式型也不同,这是因为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

  季节性

  各季节鱼类生长率不同,春夏季水温适宜,饵料丰富---生长快。

  秋冬季水温下降,饵料缺乏---生长慢。

  雌雄相异性:

  许多鱼类雌雄个体生长式型不一,表现在体型、大小和生长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一般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如雄性牙鲆长得很慢.但也有例外,如罗非鱼,即雄>雌。

  等速和异速性

  鱼体各部的生长速率可以相同(等速)或不同(异速)。

  异速性:?

  体长和体重不同步增长;

  身体各部位的生长不同步.

  鱼类生长特点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季节性:对于快速生长的季节,增加投喂量,强化培育。

  雌雄相异性:可以控制性别,使养殖鱼类朝着生长快的性别转换。例罗非鱼,在仔鱼期,即投喂雄性激素,使雄个体数量占多,有利于提高产量。

  阶段性:尽量捕捞性成熟后和衰老期的个体,控制快速生长期个体的捕捞。人工养殖中应防止性成熟,延长快速生长的时间.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子

  外源因子:

  食物

  、温度

  、光照、盐度和其它理化因子

  内源因子:

  growthhormone,insulin-likegrowthfactor-I等

  食物

  是鱼类生长的能量来源。

  食物的数量(食量):需要一定的数量

  质量(营养):容易消化,营养价值高

  食物颗粒的大小:大小要合适

  1.

  食量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把食量分成三种水平:

  维持食量(Rmain-maintenanceration):指刚好维持鱼类生命活动耗能的一种食量,没有多余能量用于生长。

  最适食量(Rope-optimumration):是单位食物产生最大生长率的食量。说明该食物量没有浪费,单位食物转化为鱼体生长的效率最佳,这往往是我们养殖生产过程

  中投喂的食物

  数量。

  最大食量:(Rmax-maximumration):是能得到最大生长率的食量,但其单位食物产生的生产率不如最适食量.最大食量虽然食物有所浪费,但对于用低成本

  的饵料饲养名贵鱼类时,如追求高产出,往往易被养殖者所采取。

  2.食物的大小

  鱼类摄取的食饵通常有一定的大小限度,并随鱼体生长而增大,当食物太大时,鱼吞食不下;当食物太小时,由于其所含的能值小于鱼类捕食活动所花费的能量,鱼类

  一般不摄食。

  3.食物的质量

  主要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低于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水平,鱼类的生长率就会降低。食物中其它物质的含量也对鱼类的生长也造成影响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食物的密度、活动能力、鱼类对食物的喜好程度都影响鱼类的生长,在鱼类发育早期还影响鱼类的存活(能量的储备、营养物质是否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如脂肪酸的种类和质量对鱼类的重要性)。

  温度:

  直接作用:温度主要对鱼类代谢反应速率起控制作用。鱼类的代谢强度在适温范围内,一般与温度成正相关(鱼类是变温动物,受温度的强烈影响,鱼类生长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的变化,也证明了温度的作用)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生长率上升。(适温是怎么测出来的?)

  一般温水性鱼类,适温大多在20-30度之间,低于10-15度时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热带性鱼类偏高,如罗非鱼生长适温25-33度。

  间接作用:温度影响水体中的饵料及其它因子pH溶氧,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

  光照

  :

  (1)光强变动、光周期变动---激素分泌水平---代谢----生长---性腺发育。

  (2)大多数鱼类主要依靠视觉器官---眼睛来搜寻食物的,其摄食需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照太强或太弱,都会影响摄食----生长。

  (3)光作为能量进入水域生态系,成为鱼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的生命基础,影响饵料等。

  其它理化因子

  水质条件

  包括盐度,溶氧、PH、氨氮等。

  水质

  条件不适宜时,鱼类代谢抑制---生长。

  所以在养殖过程,特别是小水体,高密度的工厂化养鱼和网箱养鱼,尤其要严格监控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

  群居(高密度养殖)对生长的影响(有利、不利)

  不利--所以其对外界环境资源(包括食物、空间等)的竞争十分剧烈,当资源趋于紧张时,开始生长较快的鱼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其生长越来越快,而开始时生长缓慢的鱼由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分配到的资源十分有限,其生长很慢,最终导致同一世代的一群鱼中个体大小差异十分明显.有利—如海鲈,独氧时保持安静,食欲和生长下降,群居

  时,十分活泼、摄食积极,生长加速。

  内源因子

  (1)同种不同个体在相同的年龄段还是有一定的大小范围的。表明鱼类生长也有确定性的一面,这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growthhormone,insulin-likegrowthfactor-I等

  (2)在相同的外源因子下,就算提供充足的食物,也会出现周期性的生长式型,例如珊瑚礁鱼类在一年的四个季节生长速度存在差异。

  这些都表明鱼类存在着一个遗传上确定的生长程序,外源因子只有在这个框架内才起作用。

  鱼类生长的测定方法

  当前主要以长度和重量为依据,1.直接法,2.年龄鉴定统计法

  3.退算法

  A.饲养法:

  把已知长度和体重的鱼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体长和体重增值。

  B.野外采集法

  对于研究野外鱼类的生长,通常是逐月采集鱼类标本。随机地测定一定数量标本,可以统计不同月份鱼类的生长情况。

  C.标志放流法

  此法常用于洄游性鱼类。

  通常将捕到的鱼在测量体长、体重后,进行标志,进行标志,然后放归自然水域,待重捕后,可求出放流期间的生长率。

  PopoffsatellitetagsGPS卫星标记

  Popoffsatellitetags(PSATs)主要适用于大洋性活动的大型上层鱼类,其它标记方法很难进行标记。

  ThePSATs被埋在动物身上,可以记录温度、水深和光强等数据

  在预定的时间内,PSATs可以接受指令从标记动物上释放出来,浮在水面上,根据预存在ARGOSsatellites的数据很容易被发现。

  PSATs中记录的数据也可从ARGOSsystem中下载.

  年龄鉴定统计法

  在测定某批渔获物体长、体重的同时,依据鳞片、耳石等鉴定年龄,这样我们就可知道不同年份的生长情况。

  例:龄组

  平均体长

  测量鱼数

  年增长

  15cm

  215-0=1533cm

  233-15=158cm

  258-33=25退算法

  体长(L)--鳞长(R)相关式

  采用鳞长(鳞径和轮径)等退算鱼类在任一年份的生长。

  通常按体长和鳞长等实测数据和各自相关函数式和它的密切程度选定相关式。

  RosaLee公式

  体长(L)--鳞长(R)正比例相关式:

  L/R=Ln/rn,,即Ln=(L/R)rn,相当于Ln=brn

  式中:Ln---以往任一年份的体长,rn:指以往任一年份的实测轮径。

  RosaLee公式表明鱼的体长和鳞长增长呈直线相关,且通过原点。这在研究中是比较简便的,但由于此公式表明鱼鳞片是在鱼卵孵化后就开始生长。而实际上鳞片的出现是在稚鱼期。这在实际推算过程就会低估鱼的体长。

  Rosalee提出修订式

  (L-a)/R=(Ln-a)/rn,

  即Ln=a+(L-a)rn/R.相当于Ln=a+brn。Ln:以往任一年份的体长,rn:指以往任一年份的实测轮径。

  a:鱼体刚形成鳞片时的体长,也是截距;

  b:(L-a)/R,即为斜率。

  蒙氏公式

  有些鱼类的全长和鳞长不呈直线相关,而呈指数相关,

  L=aRb

  即lgLn=a+b*lgrn

  Ln:以往任一年份的体长,rn:指以往任一年份的实测轮径。

  a,b:均为常数。

  方法和步骤:

  (1)

  首先获取体长和鳞(轮)径的实测资料。

  a.用于测定的渔获物应有一定数量和代表性,先进行体长测量和年龄鉴定;b.在鳞片上选定一条用于测量鳞(轮)径的生长轴线,一般选半径最长或年轮最清楚的部位从鳞焦引出生长轴线,生长轴线一经选定,必须始终保持一致(否则数据会不正确的);c.在投影仪下沿生长轴线测量鳞径和轮径。

  (2)

  确定体长和鳞径的最佳相关式

  以体长作为y轴,鳞径为x轴,把实测数据点画在坐标纸上,进行初步判断体长和鳞长之间属于哪种相关式,找出最佳相关。

  假如体长和鳞长的相关式为RosaLee,即L=a+bR,根据实测的一定数量样本的体长和鳞径,可以按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求解。

  a=(∑L∑R2-∑(LR)∑R)/(n∑R2-(∑R)2)

  b=(n∑(LR)-∑L∑R)/(n∑R2-(∑R)2)

  假如5尾鱼的体长和鳞片长度分别为:

  R1=0.1,R2=0.2,R3=0.3,R4=0.4,R5=0.5L1=10,

  L2=20,

  L3=30,

  L4=40,

  L5=50(3)

  体长退算:

  方程确定后,根据某一年份的轮径,就可推算出相应年份鱼的体长。

  例:假如

  L=3.7232+44.7650R。

  第二龄的轮径数据假设为0.230cm,则二龄鱼的体长为3.7232+44.7650*0.230=14.0192(cm)

  体长(L)--体重(W)相关式

  W=aLb,即lgW=lga+blgL,a,b为常数,可根据最小二乘法求得。

  lga=(∑lgW∑lgL2-∑(lgWlgL)∑lgL)/(n∑lgL2-(∑lgL)2)

  b=(n∑(lgWlgL)-∑lgW∑lgL)/(n∑lgL2-(∑lgL)2)

  体长—体重关系

  一般情况下,上式中的b值为3左右,体形比较特殊的鱼例外,同时应该注意♀♂之间的差异,不同生长阶段也有较大差别。

  例太湖似刺鳊鮈长重相关式为:W=0.151L3.1273鱼类的质量指标(丰满度)

  鱼类的丰满度(conditionfactor)由下式表示:

  K=100(w/L3)

  式中:K—丰满度以%表示;

  W—去内脏体重(g);

  L—体长(cm)

  这个K应该在多少范围比较好呢?

  上式是适合于W=aL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若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表示更为合适:Kn=W/w,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丰满度常用于衡量种群内随性别、个体发育阶段以及水域饵料保障季节变化所引起的群体条件状况的定量变化。此外,丰满度和其它种群属性结合,还可以作为判别不同生态群的指标之一。

  含脂量

  也是衡量鱼体丰满程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指标。内脏和肠系膜是脂肪积累的主要场所。

  F=100(G/W)

  F:脂肪系数;

  W:去内脏体重(为啥要用去除掉内脏的体重)

  G:脂肪重量

  生长率:

  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生长率可分3种类型。

  1、绝对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体长或体重增加的绝对值---只能用来比较同一种群或同一世代鱼的生长率。

  g=(Ln-Ln-1)/(tn-tn-1)

  或

  g=(Wn-Wn-1)/(tn-tn-1).

  2、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生长的绝对值和此段时间开始时鱼体体长或体重的比值---用于比较不同世代、不同种群或不同鱼的生长率。

  g=(Ln-Ln-1)/Ln-1(tn-tn-1)

  或

  g=(Wn-Wn-1)/Wn-1(tn-tn-1)

  3、瞬时生长率(or内禀生长率or特定生长率)

  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任何时刻(瞬时)鱼体的增长---表达了生长的复利式特点。

  g=(LnLn-LnLn-1)/(tn-tn-1)或

  g=(LnWn-LnWn-1)/(tn-tn-1)

  例:11月1日,真鲷体重为150g,至11月30日,体重达250g。则三种生长率

  分别为:

  绝对生长率g=(250-150)/30=3.33g/d

  相对生长率g=3.33/150=0.0222=2.22%/d

  瞬时生长率g=(5.521-5.011)/30=0.017g/d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

  方程建立的前提:dW/dt=AS-DW

  (P57)

  A:同化率;

  S:

  生理吸收表面积

  D:异化率;

  W:总消耗率或体重

  t:年龄;

  Lt和Wt:t龄时的平均体长和体重;

  L∞和W∞:平均渐近体长和体重;

  K:生长系数;

  T0:假设的理论生长起点年龄。

  补偿生长(Compensatorygrowth):

  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即为机体生长发育的胁迫,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是饥饿引起的生长停滞或负增长。

  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补偿生长是高等动物经受一段时间环境胁迫后,回复到正常环境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超常生长现象。它普遍发生在贝类甲壳类,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包括人和家畜)等。

  补偿生长的类型:

  鱼类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

  补偿生长的理论假说:

  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补偿生长的生态生理学因子比较复杂归结起来,代谢滞后和食欲增强两种假说,常用来解释鱼类的补偿生长现象。

  代谢滞后假说:

  限制性营养胁迫的一个特征就是导致动物个体的代谢水平降低,影响其生理机能。当鱼类恢复到正常的环境条件下,调整食物能量中用于生长的比例,降低代谢水平,出现较高的食物转化率和超生

  长状态。例如,虹蹲经饥饿3周后恢复给食时,出现补偿生长是改善了食物转化率所致。

  依据生物能量学方程G=C-E-M来理解补偿生长

  食欲增强假说:

  动物经过饥饿后在恢复喂食时食欲显著增强,从而大幅度提高摄食率来实现超生长。如北极红点蛙在限食8周后恢复给食时,摄食率显著升高而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诱发补偿生长的生态生理因子:

  (1)

  饵料:

  主要包括投喂周期、日粮水平和饵料质量等。

  (2)温度:

  影响蛋白质合成过程具有“温度补偿作用”。在同样温度条件下,适应于低温环境的鱼或经受低温环境驯化的鱼比适应高温环境中鱼的蛋白质合成率要高。当通过低温抑制生长的大西洋娃转变至正常状态后,均表现出补偿生长。当低温实验的罗非鱼个体转移到暖水中后,并没有立即加速生长,而是延迟一段时间后生长超过对照组。

  (3)光周期:

  经受短周期光照射的生长速度均低于长周期光照的对照组个体,但当前者转入长光照

  周期后均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最终明显超过了对照组。

  补偿生长现象的应用:

  (1)在不影响食物转化率的同时,控制饥饿与恢复摄食节律,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

  (2)在不影响个体生长条件下,采用不同日粮水平交替饲喂的方式,提高转化率

  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感觉器官:

  鱼类的感觉器官具有探测和选择食物种类的功能。

  视觉摄食鱼类:大多数硬骨鱼。

  嗅觉摄食鱼类:软骨鱼类.

  摄食器官:

  口大小:凶猛性鱼类口大,温和性鱼类口小。

  齿:凶猛性鱼类齿强大,防止食物逃脱.以贝类为食,齿臼状。

  鳃耙:凶猛性鱼类,疏而短小,温和性鱼类,细密而长。

  消化道长度:

  肉食性:肠长/体长<1;

  杂食性:1~3之间;植物性:>3选择性摄食:

  选择性指标:

  衡量鱼类对饵料的选择情况,可用选择性指标E(indexofelectivity)来说明。

  E=(ri-pi)/(ri+pii)

  式中

  E:选择性指标;

  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

  可见E值在(-1,1)

  E(0,1)表示有选择性。

  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

  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在海水鱼类(真鲷,牙鲆)仔鱼的培育过程,牙鲆仔鱼开口后一段时间是投喂轮虫的,之后是投喂卤虫的。由于卤虫成本(价格)太高(远高于轮虫),生产上往往延迟投喂卤虫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孵化后第几天)投喂卤虫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仔鱼摄食呢?

  我们可以根据选择性指标来设计实验,假如我们投卤虫和轮虫各投5个/ml,让仔鱼摄食一段时间后,解剖仔鱼肠道讲数卤虫和轮虫在仔鱼肠道中的个数。进而估计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当卤虫所占的百分比超过50%时,说明该时,仔鱼对卤虫就有选择性,则提示我们要投喂卤虫。

  影响饵料选择性因子:

  1.鱼类对食饵生物的喜好性

  2.饵料生物的易得性

  食饵生物方面:

  (1)食饵大小和密度:食饵大,易被鱼所发现,易得;食饵密度高-鱼类与饵

  料之间的相

  遇频率高-易得。

  Nevereatanythingbiggerthanyourhead!(2)运动:为什么有些鱼类喜欢捕食活饵呢?这主要是运动饵料易被听侧系统发现的结果。而有些鱼类除了食饵运动外,还要求食饵

  有一定的形状,如鳜仔鱼一开口就要摄食鱼苗,而不吃浮游生物,这给生产带来了不便,研究后发现,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但饵料开头要求呈“鱼形”,必须是运动的。

  (3)食饵的可消化性:有些饵料生物有棘刺或壳,鱼类不易消化,会影响该鱼对该饵料的选择性。

  (4)食饵的逃避能力:逃避能力强的饵料生物-鱼捕食不易-降低选择性。

  2、鱼类方面

  (1)形态特征:主要是口裂大小,饵料生物>鱼类口裂大小-降低选择性

  (2)游泳能力:鱼类游泳能力>>某饵料生物

  的游泳能力。则鱼类对该种饵料生物选择性升高。

  (3)捕食经验:如果在某一生活环境找到可口的食饵,经验会使鱼倾向于在该生境增加逗留和搜索时间,导致所谓的区域局限性搜索,相反,导致区域回避性搜索。捕食经验对开口期仔鱼的摄食成其重要。

  最适索饵理论

  (optimalforagingtheory)Pyke(1984)认为:鱼类索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造成的;这些特征保证了鱼类具有最大的摄食生态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得益。

  所谓净能量得益是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和获得这种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因此,最大净得益不是通过索饵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得益,就是把成本减少到最小限度来获得。

  为什么会倾向于获得最大的净能量得益呢?

  因为,获得最大净能量得益,鱼类就有可能有更多能量用来繁衍更多的后代。

  那鱼类为什么需要繁殖尽可能多的后代呢?

  鱼类主要进行有性繁殖,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采取有性繁殖的种群若能繁衍下去,必然存在繁殖过剩,再经过自然选择,使适应能力较强的个体存活。更多的后代数量,就有更多传代的机会,所以,鱼类存在获得最大能量得益的进化倾向。

  鱼类如何判断饵料有最大的能值??

  观察饵料的外形、大小等来判断其能值,?

  鱼类如何减少能量支出??

  1.流线形体型

  2.在饵料能值比较高的水域摄食.

  食物能量分配:

  一、食物能量流动公式:

  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分配的呢?

  Er=Ef+Eu+Em+EG

  Er-总能源(食物)

  Ef-粪便中残留的能量。

  Eu-代谢排泄物(主要是尿和氨)中的能量。

  Em-总代谢耗能,包括Es,Ea,ESDA.即

  Em=

  Es+Ea+ESDA

  Es-标准代谢耗能,又称基础代谢耗能,指鱼在静止,不摄食时的能量消耗。

  Ea-活动代谢耗能,用于鱼活动的耗能。

  ESDA-特殊动力活动耗能。指用于食物被消化、吸收,以及处理和转运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EG-用于鱼生长耗能,包括Eb和Ep两部分。即EG=Eb+EP

  Eb-鱼躯体生长耗能;

  EP-繁殖耗能

  所以:

  Er=Ef+Eu+Es+Ea+ESDA+Eb+EP

  第三节

  食物能量分配

  二、能量收支各成分的测定

  Er=Ef+Eu+Es+Ea+ESDA+Eb+EP

  1.粪便耗能(Ef),收集粪便燃烧,可求得热价。

  2.排泄耗能(Eu),鱼类的排泄物主要是氨和尿素,所以可通过鱼饲养前后水

  族箱中的氨和尿素的会计师来推算耗能,氨氮能耗是24.85KJ/g,尿素氮能耗

  是23.05KJ/g。

  3.代谢耗能(Em),Em=Es+Ea+ESDA

  (1)准代谢耗能(Es):通过测定鱼在静止不摄食时的氧消耗量。(1m氧产热13.6J)

  (2)活动代谢耗能(Ea):测定鱼在活动状态,但不进行摄食时的耗氧量,减去标准代谢耗氧量。

  (3)特殊动力活动耗能(ESDA):可通过鱼在进食前后的耗氧量之差求得。

  4.生长耗能(EG),EG=Eb+EP

  (1)躯体生长耗能(Eb):通过测定体重增加值来换算成能量。

  (2)繁殖耗能(EP):通过测定性腺增加量来换算。

  食物能量分配之间的关系:

  1.生长和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鱼类代谢中,一个明显的矛盾是:利用资源去用于生长呢?还是消耗在明显的活动呢?虽然我们知道生产量的增加最终会增加繁殖量(这是动物最关心的),但食肉鱼类仍然把摄入能量的25%花在活动代谢上,食草动物会少一些,游泳在代谢上耗费很大,但可通过逃避敌害带来生存上的好处,以及通过顺利捕获食物带来资源上的利益。

  所以这二者并不完全对立的,一般,鱼类常进行能使用于生产的能量达到最大值的速度游泳,并且在形态学和行为上朝着更节约的方向进化,包括流线型体型,有效觅食策略的采用等。繁殖和躯体维持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用在代谢方面的资源有限,给形成配子的分配额就有可能减少给维持躯体结构和功能上的份额,这可能导致躯体生物量的减少和躯体质量的降低,从而有可能增加鱼体死亡的危险,鱼类生殖力和亲体随后的存活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通过人工阻止繁殖消耗能延长一些鱼的寿命如鲑鱼。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不同种鱼采取二种策略:最大限度地繁殖(终生只繁殖一次),如鳗鲡、银鱼、鲑鱼等

  最低限度地繁殖(重复繁殖),如大多数鱼类。

  生长和繁殖之间的相互作用:生长和繁殖实际上竞争同样的有限资源,多少资源会从长躯体过程转移给长配子过程.即:a.鱼应长到多大开始繁殖?应取决于体长和生殖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达到一定体长所花的时间。

  b.有多少资源供给繁殖(是全部还是一部分)?

  继电器式控制策略:繁殖一旦开始,用于生长的全部资源供繁殖专用。许多鱼类在繁殖以后再继续生长。

  食物组成的分析:

  定性分析:通过解剖一定数量的消化道,对消化道中所含的动植物种类,常用每一食物种类在消化道中的出现频率来估计。

  出现频率:一种食物在被解剖的消化道中出现的次数占全部被

  解剖鱼的消化道数目的百分比,空消化道不计在内。

  例:共有20尾鱼,通过解剖肠道发现有4尾鱼是空肠。有10尾鱼肠道中有三角褐指藻,则三角褐指藻的出现频率为:10/(20-4)=10/16=62.5%。

  定量分析:体积法:在量筒中放入一定容量的水,然后逐一将食物组成中各种饵料生物放入量筒;记载水面升高的高度,求得各种饵料生物

  的体积

  和所占全部

  饵料生物总体积的百分比。

  重量法:逐一称重各种饵料生物,求得每一种饵料生物占全部饵料生物的重量百分比。

  更正重量法:将消化道中已被

  消化过不完整的饵料生物个体按完整个体的重量计算。然后再按重量法求得每一种饵料生物

  的实际百分比。

  鱼类食物组成:

  主要食物:在鱼类食物组成中所占实际比重最高,对鱼类的营养起主要作用。次要食物:经常被鱼所利用,但所占实际比重不大。

  偶然性食物:偶然附带摄入,所占实际比重极小的饵料生物。

  当主要食物丰富时,鱼类主要摄食主要食物;当自然水域主要食物不够丰富时,鱼类就转向摄食次要食物,在这样情况下,鱼体的生长会受到一定影响。

  食物组成的变动:

  1、仔稚鱼—幼鱼的食性转化

  在仔稚鱼期几乎所有鱼都有一段时间以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为食,从仔稚鱼向幼鱼期过渡,以后才转向各自固有的食性类型。这是扩大食物组成的一种重要生态适应。在食性转化阶段,如果外界环境的食饵供应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存活。因此,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养殖生产中的苗种培育,适时变换饵料种类有重要意义。

  2、食物组成随年龄(体长)的变化

  鱼类在达到幼鱼阶段后,其食性已基本上定型,但食物组成的具体类别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食物组成随年龄(体长)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鱼类发育阶段摄食形态学适应,例口裂大小、游泳速度,随鱼类生长而提高,其食物组成相应也会产生变动。

  3、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动—鱼体代谢强度、摄食行为;水域环境饵料生物丰度的季节变动—食物组成季节变化。

  广食性的鱼类,表现在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波动(摄食和消化器官相应地不是很特化)

  狭食性鱼类:表现在各种食物饵料所占比例的变化。

  4、食物组成的昼夜变化

  通常和鱼类的昼夜栖息习性,摄食方式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分布变动有关。

  例:烟台外海的鲐鱼(上层鱼类),夜间:磷虾上浮—主食磷虾;白天:磷虾下沉底层,桡足类仍停留在水面—主食桡足类。

  5、食物组成随栖息水域而变化

  主要是由于不同水体中饵料生物群落组成不同造成的。

  例:小黄鱼

  渤海—主食中国毛虾;黄海—主食磷虾。

  衡量鱼类的摄食强度的指标

  1.充塞度:

  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一般可分6级:

  0级:空肠管或肠管中有极少量食物;

  1级:只有部分肠管中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管径的1/4。

  2级:全部肠管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管径的1/2。

  3级:食物较多,食物占肠管管径的3/4;

  4级:食物多,充塞全部肠管;

  5级:食物极多,肠管膨胀。

  2.充塞指数(K):

  是鱼消化道内食物重(Wf)和鱼体重(Wb)的比值

  K=100(Wf/Wb),或K=10000(Wf/Wb)鱼体重(Wb)为去内脏体重。

  肉食性鱼类K值一般用前者,其它食性鱼类用后者。

  摄食节律:

  日节律:指一天24内鱼类摄食强度的变化;

  季节节律:指一年内鱼类摄食强度的变化。

  可通过全天定时、全年定期采样,观察鱼肠道食物的充塞度或充塞指数,来了解摄食节律。

  影响日节律的因素:

  I.鱼类对食饵的定向方法,一般视觉摄食鱼,白昼摄食强度>夜晚。而嗅觉摄食鱼,不明显。

  II.光照度的昼夜变化。--神经内分泌—食欲上升或下降—日节律。

  III.食饵生物昼夜移动变化—摄食强度。

  IV.人工饲养条件下,投饵时间和次数—日摄食节律。

  影响季节节律的因素:

  外界水文条件,水温周年变化、饵料丰度周年变化或鱼类代谢活动周年变化,摄食强度周年变化。

  日粮dailyration:

  日粮:鱼类一昼夜24h的摄食量占其体重的百分数。

  日粮估算的方法:

  1.饲养法

  试验前将鱼移入族箱,停止喂食1-2天,然后投喂已知种类和数量的饵料。统计一昼夜被吃食物的数量,或者以一份定量食物被完全摄取所需时间来推算日粮,一般可用下式统计:

  Kd=100(Fc/(0.5(w1+w2)×t)

  (适用条件:

  肉食性鱼类或投喂人工饲料鱼类)

  2.日平均饱满指数法:

  Kd:日粮;

  :日平均饱满指数,即同一天测得各次饱满指数的平均值.T:消化速率.在规定时限(24小时)内,每4小时采样一次,一半样品杀死检查,另一半在清水池内4小时,再检查肠道内的食物含量,两者之差,即为4小时的消耗量.

  3.氮收支法:

  根据公式:Nt=Nb+Nf+Nu

  Nt--食物总氮;Nb—鱼体氮增加量;Nf–粪便的氮含量

  Nu-尿的氮含量

  氮含量测定可通过凯氏定氮仪来测定。

  这样,我们就可求得Nt,再通过测定食物中氮含量的百分比,我们就可求得日粮。

  例:体重为6000mg幼鲤,其一昼夜总耗氮量Nt为17.9mg。

  若100g饵料中氮含量为2g。则日粮Kd=(17.9/2.0%)/6000=895/6004.能量收支法

  Winberg能量平衡公式:生长耗能(B)和代谢耗能(R)约占食物

  所含能量(C)的80%。

  即0.8C=B+R或(1.25(B+R)生长耗能(B):可通过测定鱼体生长获得将一段时间的鱼体增加的体重除以天数,再测定鱼体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组成。

  代谢耗能(R):由于食物在鱼体内氧化分解时,需消耗氧,所以可通过测定耗氧量来计算代谢耗能。消耗1ml氧产热13.6J。

  这样,我们就可计算出摄取的食物能量(C),再根据食物的能值,可求出日粮。

  鱼类的呼吸

  鳃呼吸的机制

  气体交换:鱼类鳃部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鳃小片。鳃小片内血液和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一种物理性的扩散过程,其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各自所含气体的分压差和性质。水中溶氧扩散到鳃血液的扩散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R=DAP/d式中:R:扩散率(mg/h),也就是耗氧量;

  D:扩散常数,由氧气扩散所通过的组织性质决定,鱼鳃一般为0.12mg/(mm2.h);

  A-鳃面积;P-氧分压差;d-鳃小片壁的厚度.

  在水中,柔软的鳃小片靠水的浮力而充分展开,其呼吸面积是相当

  大的,而离开水后,许多鳃小片就会相互重叠在一起,呼吸面积大大缩小,导致鱼吸收氧的量大大降低,时间一长,鱼就会缺氧窒息而死。_而有些鱼像黄鳝、泥鳅、鳗鲡等,我们发现长时间离开水也不会死呢?

  鱼类对溶氧的需求:

  耗氧量

  鱼类对溶氧的要求与鱼类代谢活动的强度相关:代谢上升,耗氧量上升;代谢降低,耗氧量下降。耗氧量是代谢强度的指标。

  耗氧量指鱼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氧量的绝对数值;耗氧率指单位体重鱼体所消耗的氧量;所以,耗氧率=耗氧量/鱼体重。

  在不同的状态鱼体的耗氧率是不同的:

  标准耗氧率:指鱼体在不活动,不摄食时的耗氧率;

  活动耗氧率:指鱼体在活动时的耗氧率;

  摄食耗氧率:指鱼体在摄食时耗氧率;

  常规耗氧率:指鱼体没有进行摄食时的耗氧率。

  呼吸商:

  鱼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但在某些时刻如避敌、捕食所发动的冲刺,或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是乳酸,但最终释放的是CO2。因此,要确切地表示鱼类的代谢强度,还须采用呼吸商(R.Q)来表示.呼吸商:指鱼体

  CO2产生量与同一时间消耗氧量的比值(CO2/O2)。

  R.Q<1,表示鱼类行有氧呼吸;

  R.Q>1,表示鱼类进行无氧呼吸。

  影响耗氧量的因素:

  在决定某种鱼的放养密度,或在运输时要特别注意鱼类的耗氧量!影响鱼类的耗氧量的因素:1、鱼的大小

  耗氧量:

  R=awb,W为鱼体重,b为指数,通常b<1。

  耗氧率=R/W=awb-1这表明鱼类的耗氧量随鱼体重增加而上升,但耗氧率(R/W)却下降。所以在进行鱼苗运输特别要注意供氧,因为同样大小容量的水体运输鱼苗会比运输同样重量的成鱼的耗氧量要大。

  2.温度

  适温范围,t上升,耗氧率高;冬季:水温低,耗氧率低;

  水中溶氧量:夏季<冬季。

  所以在夏季特别注意鱼类缺氧问题。

  水中的溶氧量:

  溶氧量高低说明水中Po2高低,根据扩散定律,R=AP/d。

  在一定范围内,鱼类可以领先主动的呼吸运动来调节从来保持相对稳定的呼吸强度,而不受Po2的影响。

  但当环境中Po2下降到某一水平,鱼类再不能领先主动调节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Po2称临界氧分压。

  此时,鱼类采取2种方式:一种是离开此栖息水域,另一种是当水体如池塘,鱼游到水面吞吸水表面膜(此中溶氧量高),以弥补正常鳃呼吸不足,这就是“浮头”,也是养殖过程中经常遇见的。特别在清晨或闷热的夏天经常发生。在临界氧分压以下,Po2下降

  鱼体窒息死亡时的环境溶氧量,称为窒息点。

  养殖鱼类中鲢最高、其次依次为青鱼、草鱼、鳙、而鲤、鲫最低。

  溶氧的日变化:

  一天之中,黎明前(3-6点)溶氧量降低到最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消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到晚上停止)。

  所以在池塘中黎明前养殖鱼类出现“浮头”现象。

  怎样预测浮头:

  鱼类浮头之前一般有预兆,可根据以下四种情况来预测

  1.天气热、水温高、水质浓肥、透明度低,鱼类常会在半夜以后或黎明浮头。

  2.天气闷热、无风、气压低、下雷阵雨,水中大量缺氧,可因污泥产生有害物质,促使鱼类浮头,并容易引起泛池。

  3.天气闷热、久晴未雨、刮西南风、下小阵雨、有雾、水色突变、鱼类食欲减退,可能发生严重浮头。

  4.梅雨季节,日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浮头。

  一天之中什么时段开增氧机比较好??

  晴天时:下午2-3时,为什么??

  阴天时:次日清晨3-5时,为什么?

  鱼类的繁殖

  如何判断鱼的性别

  行为上:雄鱼追求雌鱼;雄性好斗;外形:雌鱼个体大,腹部膨大,生殖孔微凸起。

  雄鱼多表现于鳍、吻的变异,如鳍延长。雄鱼色彩鲜艳.性腺:雌卵巢微黄色或黄色;精巢乳白色或略带粉红色。

  罗非鱼雌雄腹部开孔数目不同:雄:2个,雌:3个.

  性逆转:性逆转:在性成熟后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黄鳝、石斑鱼等

  例:南海的一种小型虾虎鱼。雌-雄-雌,称双向性逆转。

  雌雄同体:

  有些鱼类,同一个体内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且都能发育成熟,并终生保持,这就是雌雄同体,一般情况下卵巢和精巢不同时成熟,防止自体受精。

  性腺发育的过程:

  目测法:

  I.未成熟鱼:性腺透明,细线状,肉眼较难鉴别雌雄。

  II.静息期:性腺透明,扁带状,肉眼较难鉴别雌雄。

  III.发育期:性腺重量增加,雌雄易鉴别。卵巢淡黄色、黄色,卵粒开始沉积卵黄。精巢由透明转为淡玫瑰红色.IV.成熟期:卵巢占据大部分腹腔,卵粒大量沉积卵黄,在卵巢内紧密挤压,成多角圆形,精巢转为乳白色。

  性腺发育的过程:

  V.产卵期:卵透明,圆形,游离在卵巢腔中,提起鱼类或轻压腹部,卵或精子能自动流出体外。

  Ⅵ产卵后期:卵或精子排出,生殖腺重量显著减轻,生死腺膜宽松坚韧。卵巢中有少量未产卵,精巢中有少量精子。

  性腺发育的过程:

  组织学法:未成熟鱼

  I:卵原细胞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并处于染色体交会期。

  静息期II:卵巢内以处于核和细胞质增长为特征的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占主体,最后在卵膜外形成一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的滤泡膜,幼鱼有相当长

  时间停留此期。

  发育期III:卵巢内以处于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占主体,此期卵黄开始沉积,滤泡上皮细胞分裂为两层。

  成熟期IV:

  卵巢内以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占主体,初级卵母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成为次级卵母细胞.

  IV初:卵母细胞内油滴细小分

  散不明显,卵黄粒增大;

  IV中:卵母细胞内油滴向核周围集中,卵黄粒互相融合;

  IV末:油滴汇全成一个油球,核偏向动物极,位于受精孔下方(注意:在人工催产注射激素时在IV中期至IV期末,过熟或不到此期催产效果不好)

  性腺发育的过程:

  产卵期V:卵巢内以成熟卵细胞占主体。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成为成熟卵细胞。成熟卵细胞脱出滤泡,成为卵巢内流动的成熟卵,称排卵。而在适合条件下,成熟卵从鱼体内自动产出体外,称为产卵。由IV-V期的成熟过程仅需数小时到数十小时,所以一般人工催产后,其效应时间为72小时之内。

  产卵后期VI:卵巢内主要残留一些II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已排出卵的滤泡膜,少数未产出和卵很快被吸收掉,最后卵巢完全退化到II期,重新开始新的发育周期。

  成熟系数:

  GSI=100(性腺重/去内脏体重)

  根据性腺的成熟系数可以判断产卵类型:不分批产卵:在繁殖季节内,鱼类在较短的时间内排出该繁殖季节成熟的全部卵。这样,它们的成熟系数通常在产卵前达到高峰,产卵后迅速跌落。这说明,不分批产卵类型的鱼,其性腺中的卵基本上是同步成熟。例翘嘴红舶。

  分批产卵:在整个繁殖季节内产出数批卵,繁殖期较长。其成熟系数(GSI)在产卵前后不出现急剧变化,说明分批产卵类型的鱼,其性腺中的卵不是同步成熟的。例胡子鲇,牙鲆、真鲷等。

  卵径:

  卵径也是判断卵巢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处于不同发育期相的卵细胞,其卵径显著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测量III期至V期卵巢中的卵直径,从而判断卵巢成熟度和产卵的时间,具体操作是:用采卵匙从生殖孔处伸进卵巢,转动一下,取出,可得一点卵,然后放在带目微R的解剖镜下,测量,可知卵径。

  分批产卵类型的鱼类,因其卵母细胞是分批成熟的,其卵径分布不均匀。

  不分批产卵类型,其卵母细胞是同步成熟,卵径大小分布均匀。

  人工繁殖催产的药物:

  依据“下丘脑—垂体—性腺”为理论所采用的催产药物:下丘脑层面的有:

  (1)人工合成的促黄体生成释放互(LRH)及其类似物(LRH—A);

  (2)地欧酮(DOM),为多巴胺抑制剂。

  垂体层面的有:

  (1)鲤鱼脑垂体,鲑鱼脑垂体;

  (2)促性腺激素(GTH);

  (3)孕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相当于GTH。

  影响性腺发育的因子:

  食物的影响:1.影响躯体生长,鱼类只有到了特定的体长以后才开始性成熟。

  2.性腺发育所需的能量一部分来自躯体组织(主要是肝脏贮存的物质);另一部分来自食物,所以在亲鱼的培育过程中,特别在性腺成熟临近,要追加投饵量。

  对于海水鱼类,在培育过程还要追加投喂沙蚕,因为沙蚕不仅营养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温度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在适温范围内温水性鱼类精卵形成速度和水温呈正相关,亲鱼的性腺发育需要达到一定的累积水温,当累积水温达到要求以后,才适宜的温度下,通过一定的刺激就可产卵,所以调节水温就可调节性腺发育,提前或延缓性腺成熟和产卵时间,在苗种生产上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例某种鱼,其累积水温要求为200度,若每天升高0.5度,其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为:?

  1天

  0.5;

  2天

  2*0.5+0.5;

  3天

  3*0.5+2*0.5+0.5;

  4天

  4*0.5+3*0.5+2*0.5+0.5N天

  n*0.5+(n-1)*0.5+(n-2)*5+......2*0.5+1*0.5=?

  n=?

  光照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光照对性腺成熟的影响,以光周期的变化最为显著。

  在自然条件下,春夏季光照时间比较长,我们把春夏季产卵的鱼,称之为长光照型鱼类。

  季节秋冬光照时间比较短,我们把秋冬季产卵的鱼称之为短光照型鱼类。有些鱼类像鲫鱼其一年繁殖两次(春,秋季),其对光照周期适应有自我调节能力。

  实验证明:对长光照型鱼类提前把前把日照时间比自然状态延长一些。对短光照型鱼类提前把日照时间比自然状态缩短一些,通常能使鱼类提前成熟和产卵,这是控制鱼类性腺发育和成熟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利用调控光周期来提高鱼类的生长率?水流:对亲鱼的排卵极为重要。在人工诱导其自然排卵时,就需要一定的流水刺激。而流水刺激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不仅能鱼类有效,在贝类、藻类、虾类催产过程中也经常采用。

  四大家鱼产卵池主要摸拟江河天然产卵场的流水条件,包括产卵池,集卵池和排灌设施。产卵池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用得最多的一般为圆形产卵池。产卵池面积50~100平方米,一般为砖水泥结构。

  产卵群体:产卵群体:许多卵生鱼类在繁殖季节到来时,常集结成群体到产卵场进行繁殖。同种鱼类因生殖目的而临时集结成的群体,称产卵群体。

  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P):鱼类种群可分为--补充群体(K)初次性成熟的所有个体;剩余

  群体(D)指第二次以至多次重复性成熟的所有个体。

  不同鱼类的产卵群体(主要包括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根据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比例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I类型,产卵群体全部由补充群体组成,属于这一类型的鱼类,一部分是寿命短的鱼类,如香鱼、银鱼,当年性成熟,产卵后死亡,还有一部分是洄游性鱼类,如大麻哈鱼和鳗鲡,它们在抵达初次性成熟前,已生活了数年,初次性成熟时,集群洄游到产卵,然后死亡。

  第Ⅱ类型:产卵群体由补充群体(K)和剩余群体(D)组成且K>D,此类型鱼,个体较小,生命周期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简单,性成熟早(1-3龄),其种群世代更新快,增殖潜力大,资源破坏后恢复快,如沙丁、小黄鱼等。

  第Ⅲ类型:产卵群体由补充群体(K)和剩余群体(D)组成,且K

  采取的捕捞策略

  对于I:在保留一定数量亲鱼下,应大加以捕捞;

  对于Ⅱ:可加大捕捞力度,一可增加捕捞产量,二可保护同一水域其它大型经济鱼类;

  对于Ⅲ:适度捕捞,应注意资源保护。

  初次性成熟年龄

  指鱼类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有些鱼类,所有个体在抵达性成熟后,产卵结束后就死亡,例:鳗鲡、银鱼等。鳗鲡性腺开始发育时,从江河游向深海产卵,产卵后即死亡。一般,雄鱼实效性成熟年龄较雌鱼早一年,且初次性成熟时体长和体重也较雌鱼小。

  不同种的鱼其初次繁殖的时间是不同的。即是同一种鱼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到达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也会不同。但其初次性成熟时的体长基本上是不变的。

  最好根据鱼的体长,判断是否已抵达初次性成熟。

  繁殖季节:鱼类在初次性成熟后,往往在一定季节进行繁殖,鱼类一般是在能使它们的后代的发育获得最佳条件的季节繁殖,这是鱼类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我国的多数海淡水经济鱼类在春季和初夏产卵。例:牙鲆

  大黄鱼、黑鲷、石斑鱼等;也有些种类是冬季产卵,如鲈鱼12-2月,松江鲈2-3月。

  同种鱼类的繁殖季节并水固定水变,例在黄渤海区真鲷产卵在5-7月份,而在福建沿海为11-12月,这主要与水温有关。一般地,分批产卵的鱼类,繁殖季节较长,如带鱼,除冬季水温较低外,在其它季节均可发现有产卵活动。鲤、鲫早春开始产卵,延续至夏末秋初.

  繁殖方式:鱼类在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中,适应各种类型的水体环境和生活方式,具繁殖方式

  多种多样,根据受精卵,亲体和繁殖场所三者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无亲体护卫型:卵在水中受精,发育,无亲体护卫,多数鱼类。

  (1)水层产卵类型:卵产在水层中,浮性或半浮性,大部分海产硬骨鱼类。

  (2)水底部产卵类型:卵产在水底,沉性或粘性,如大麻哈鱼。

  (3)草上产卵类型:卵产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卵粘性,如鲤、鲫、团头鲂、泥鳅等。

  (4)喜贝性产卵类型:卵产在贝类的贝壳内.

  二、亲体护卫型。卵(仔鱼)在亲体护卫下发育。

  (1)自然基质类型:亲鱼将卵产在岩石,植物等自然基质上,然后在旁边守护,直至仔鱼孵出。

  (2)营巢类型:亲鱼在产卵前先筑巢,在巢中完成产卵行为,然后在旁边守护。

  (3)泡沫类型:黄鳝

  三、亲体型:卵在亲鱼体表或体内发育

  (1)体表类型:卵挂附在亲鱼体表、口腔、孵卵囊内发育。例罗非鱼繁殖时,亲鱼在水底挖坑巢穴,在巢内产卵、排精后,雌鱼即将卵和精子吸入口中受精和孵化。例:海马雄鱼腹部皮肤褶连成一个“孵卵囊”,雌鱼将卵产在此囊内,仔鱼发育完善后才离开孵化囊。

  (2)

  体内亚型:卵的受精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通常有卵胎生和胎生两种。

  (3)

  卵胎生:卵发育的营养完全或大部分由卵黄供应;胎生:卵发育的营养完全由母体供应。例灰星鲨。

  繁殖场所:

  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称为产卵场,特定鱼类的产卵场,一般都具备该种鱼类产卵所需的环境条件。如原来的产卵场受到破坏,鱼类就会重新寻找条件适宜的产卵扬,若寻找不到,就会影响鱼类的繁殖。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

  鱼道:在鱼道中通常设置隔板,将上下游水位差分为若干级,利用消能减速以及控制水流流量和缩短鱼道长度等措施,来创造适合于鱼类上溯的流态。

  按隔板过鱼孔的形状及位置可将鱼道分为:

  1.溢流堰式:过流平稳适用于过表层喜跳跃的鱼类

  2.淹没孔口式:孔口布置在鱼道的中低层,适用于需要一定水深的中大型鱼类

  3.竖缝式(槽式):旦尼尔式,用于通过大中型鱼类,且常用于施工期及天然障碍处过鱼。

  4.组合式:以上三种的组合。

  繁殖场所:有些鱼类对产卵场的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洄游性的鲑鳟鱼类,在产卵季节,往往从海洋游回江河上游产卵,其中的路程多达的二、三千里,它们对自己出生时的环境气息特别敏感。

  欧州有个学者做过试验,在鲑鱼产卵场加入一些化学药品,破坏其原有的气息,鲑鱼就找不到产卵场了,不到产卵场,鲑鱼是不产卵的。而在另一条江河,这位学者加入了该环境的水样,鲑鱼就游过去了。

  繁殖场所:我国主要经济海产鱼类。带鱼,大、小黄鱼、鲐鱼等产卵场均在近海水域,主要是此海区水流缓慢,饵料生物丰富,有利于仔鱼的发育。

  大部分淡水鱼类和部分近岸海水鱼类,产沉性卵或粘性卵,一般把卵产在水底岩石、砂砾、软泥和水草等基质上。

  鱼类性外激素(Sexpheromone)性外激素:

  雄鱼性外激素主要来自精巢或其附属组织,并有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而和雄激素不同,然后和雄鱼的生殖产物(精液)一起释放出来。

  也有种类的雄鱼性外激素存在于尿液。

  雌鱼性外激素存在卵巢中释放的液体中,也可能存在于尿液中.

  近年来,对鱼类性外激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性外激素在吸引异性、诱导排卵、产生生殖行为和实现生殖同步化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来说,性外激素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养殖和管理工具,用于养殖鱼类生殖过程的控制.

  繁殖力fecundity

  个体绝对繁殖力:1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其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个体相对繁殖力:雌鱼单位体重的怀卵量。繁殖力fecundity

  个体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去内脏体重

  相对繁殖力高:卵体积小数量多,每个卵成功发育成为成体的机会小,其繁殖策略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卵来抵御环境压力,保证种的延续。

  相对繁鱼力低:卵体积大,数量少,卵含有的卵黄多,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供孵化后的仔鱼利用,从而使每个卵发育成为成体的机会增加。

  繁殖力的变动

  种间变动:

  一般地,软骨鱼类<硬骨鱼类,淡水鱼类<海水鱼类。淡水鱼类怀卵量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粒,海水鱼类几十万至几百万粒。翻车鲀,3亿粒,而宽纹虎鲨2-3胎。

  种内变动:

  所有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因子均能引起种内繁殖力变动。如年龄,体长,食物条件等。

  鱼类早期发育

  鱼类的生活史

  鱼类的生活史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发育期。

  1.胚胎期(卵发育期):仔胚发育所需营养完全依靠卵黄

  2.仔鱼期:仔胚孵化出膜,便进入仔鱼期。初卵仔体透明,血无色。眼色素部分形成。各鳍呈薄膜状,无鳍条,口和消化道发育不完全。有一个大的卵黄作为营养来源。此后,随着仔鱼的进一步发育,眼和消化器官功能逐步形成。鳃开始发育,此期仔鱼一般均营浮游生活方式。

  3.稚鱼期:各鳍鳍条初步形成,特别是鳞片形成过程开始,标志着稚鱼期开始。稚鱼一般与成鱼的生活方式类似。

  4.幼鱼期:鱼体鳞片全部形成,鳍条、侧线等发育完备,体色等外形特点均和成鱼一致,使进入幼鱼期。

  5.成鱼期:性腺初次成熟开始,即进入成鱼期。

  6.衰老期:此期与成鱼期无明显的形态上界限。一般指体长生长极缓慢或几乎停止时,认为已进入衰老期。

  鱼类的个体发育,总的说来是以连续的渐进方式进行的,但从一个发育阶段转向另一个发育

  阶段,往往是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以突进的方式完成,如仔鱼的孵出、仔鱼向稚鱼的转变。

  卵的浮性:(1)浮性卵:形状较小,色泽透明,产出后浮在水面。大部分海产鱼类如大小黄鱼、牙鲆、真鲷。浮性解放后的浮性取决于卵黄内水分含量(90%以上)。而油球作用很小。

  (2)沉性卵。形状较大。产出后沉在水底各种基质上发育。如鲑鳟鱼类、大银鱼、东方鲀。不少沉性卵在卵膜外还有一层胶膜,遇水后产生粘性,卵粘在水草上发育。又称粘性卵。如鲤、鲫。沉性卵水份含量60-70%。

  (3)半浮性卵:卵膜平滑无粘性,产出后吸水膨胀特别明显,比重减小,在静水中沉入水底,在流水中浮游,例四大家鱼。

  卵保存:等渗溶液、低温。

  卵的大小:不同鱼类,卵大小不同。海水硬骨鱼类的浮性卵,卵径1.0mm左右。鱼类卵大小对仔鱼发育有很重要影响:

  (1)大卵有较多的卵黄囊

  (2)大卵发育的仔鱼成活率高。

  但卵大的种类:繁殖力低、卵发育速率慢。D=0.101I+0.6D为卵径,I为孵化天数。

  卵子孵化管理过程中的卵子质量评估:?

  1.死卵和未受精的卵不要超过总数的5%?

  2.卵形状和卵径大小正常;?

  3.卵黄几乎占据整个卵;

  4.卵透明(表面没有斑点或灰暗区域);?

  5.油滴大小和数目在正常范围;?

  6.卵子表面应该没有微生物寄生;?

  7.每一批卵中,正常卵应该在90%以上.

  8.卵的浮性。

  精子的活力:精子在水中活动时间一般在15-50秒之间,在低温或等渗的溶液里或弱酸性水环境中,精子寿命会处长。这是因为:低温精子活动代谢下降,能量消耗少,寿命上升。

  精子在水中的活力试验:把一点精液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精液会产生“涡动”现象。

  “涡动”越剧烈,“涡动”时间越长,说明精子活力越好。

  精子冷冻:等渗:渗透压调节耗能为0,能量节省、寿命上升。

  弱酸性:麻醉精子、降低活动代谢。

  精子质量评估:?

  受精率

  能活动的精子的百分比

  精子活动的时间

  精子的数目

  卵的受精

  大多数鱼类的受精是在体外(水环境中)完成的。精子在精巢内是不活动的,因为精液内有一种称为雄配子素I的分泌物能抑制精子的活动,精子被排入水中后,立即活动起来.精子头部(顶体)能够分泌一种物质(类胰蛋白酶)。可溶解受精孔处的卵膜,使精子通过受精孔进入卵内,随后受精孔关闭,防止其它精子入卵。所以鱼类多精受精现象很少发生,此后精卵细胞核融合,完成受精过程。

  鱼类人工授精的方法有:

  干法:精卵混匀1分钟左右后,加水;

  湿法:卵加水,然挤入精子,搅匀;

  半干法:卵子加入少许水,之后挤入精子,搅匀。

  胚胎发育:卵的发育:受精卵出现第一次卵裂,标志着卵发育的开始。

  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1.水温

  卵的发育速率受水温影响最大。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上升,时间下降。

  例:鲢卵在T=18度,发育时间61小时,而T=28度,发育时间18小时。

  水温升高虽然能促进卵的发育,但这时鱼类并非一定有利。孵化期水温能影响仔鱼的体长、卵黄囊大小、肌节、色素沉着和上下颌的分化等,水温过高,使仔胚发育太快,仔胚器官发育不完善。

  2.溶氧:

  卵发育期耐低氧能力很差。因其需氧量靠水中溶氧渗透,并且随着胚胎的发育对溶氧的要求更高,因此溶氧对卵的发育和成活至关重要。

  所以海水鱼类人工孵化时一般均进行充气,流水孵化。充气、流水能使卵在孵化箱中滚动,使卵表面的溶氧能顺利扩散到卵中。

  3.光照:

  卵在发育过程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过强,过弱均会导致卵代谢失调而死亡。对于真鲷其光照一般为几百LUX。孵化箱的颜色最好用黑色筛绢。一般卵孵化需要遮光,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

  4.

  盐度和水质

  海淡水鱼类的卵各自适应不同的盐度范围。海洋性鱼类:12-35%0,淡水鱼卵随盐度上升,死亡率上升。

  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及PH值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卵的发育。

  避免金属工具接触孵化箱。孵化水槽均是有机玻璃桶。海水鱼卵发育PH值为7-8.5之间。

  5.敌害生物

  在自然海区,鱼卵易被其它动物捕食,这也是卵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人工孵化过程中,主要要是卵膜外的细菌和各种微生物。特别在溶氧不足时,细菌更易滋生,会使卵坏死。所以在采集受精卵过程

  中,最好能把表面脏东西洗掉,或用抗菌素浸泡处理后再孵化。

  仔鱼日龄:Panella(1971)最早在鱼类耳石上发现轮纹的日沉淀现象(日轮)。由于日轮的发现,使野外

  仔鱼的年龄和生长估测成为可能。

  仔鱼生长:影响仔鱼发育和生长,除了温度、食饵等因子以外,饲养水体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子。我们在前面生长这一章里讲到集群对生长的影响中已提到,室内育苗的一个常见现象是长度级差(生长离散),即随着仔鱼的生长,仔鱼群的长度范围扩大。这是室内饲养箱饲养即囚养(captivity)的结果,原因是对食物和竞争。

  影响仔鱼存活的生态学因子: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尤其在仔鱼阶段,死亡率特别高,所以研究仔鱼为活的机制是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

  饥饿并认为野外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海洋调查中发现海区中饥饿仔鱼的百分率很高。饥饿主要由两方面造成的。

  (1)每种鱼类的摄食成功率有高有低,这与仔鱼器官功能的发育有关。

  (2)适口饵料生物的密度。在自然

  海区,饵料密度较低,一般

  不超过0.5个/ml,而这个密度对捕食能力相对较弱的仔鱼是有所不够的。

  饥饿和“不可逆点”

  “不可逆点”(thepoint-of-no-returnPNR):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

  抵达50%初次摄食率的时间,为“不可逆点”.

  在饥饿条件下,仔鱼抵达PNR的时间与卵黄容量和温度相关,卵黄容量大,温度低,抵达PNR的时间晚.PNR出现的时间一般在卵黄耗尽后数天。

  如真鲷:卵黄囊耗尽为第6天,牙鲆:第5天。

  研究仔鱼抵达PNR的时间,对于正确海洋和大型湖泊仔鱼调查估测种群补充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

  水域,过了PNR的仔鱼通常呈中性浮性。停留在浮游生物水层。而极易被浮游生物网拖到。以前估计补充量的时候,把所有的仔鱼都计数在内。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过了PNR仔鱼。其最终是不能存活的。

  所以,需要各种方法把PNR期仔鱼识别出来,才能准确估算种群补充量。

  常用鉴别PNR仔鱼的方法有:

  形态学:仔鱼出现“胸角”;

  组织学上:比较PNR期仔鱼与正常仔鱼的肠道和肝脏的组织学差异。

  生化方法:测定RNA/DNA比例,和总蛋白质量。

  临界期(criticalphase):

  临界期指仔鱼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孵化期:一切影响孵化酶活性,卵膜正常软化,破裂的内外因子,对仔胚的孵出和存活有明显的影响。

  (2)开口期:饥饿造成的死亡.

  (3)上浮期(开鳔期):充气困难或过度充气.(4)变态期:此期仔鱼的器官、功能、生活方式等产生剧烈的变化,任何阻断仔鱼顺利变态均为导致死亡。

  (5)自相残杀:对于凶猛性鱼类,稚鱼期自相残杀现象相当严重,不及时疏养,会造成稚鱼的大量死亡。

  影响开口期高死亡率原因:(1)饵料的大小,质量和密度,这是决定仔鱼摄食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2)仔鱼摄食机能的形成和适口饵料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的配合。

  (3)仔鱼摄食能力弱.

  敌害捕食:鱼卵没有主动避敌能力,敌害捕食对卵的生存危害极大。

  仔鱼随着发育避敌能力增强,但在早期仔鱼游泳能力较弱,被捕食的机率很高。

  特别对于由于饥饿或其它原因变得虚弱的仔鱼最易受到敌害倾袭。

  因此,80年代以来,敌害捕食开始被假定为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自然死亡的最主要因素。

  环境因子波动:环境理化因子通过影响饵料生物的分布和密度从而影响仔鱼的分布和存活。

  例自然海区仔鱼的存活依赖于小规模食饵密集区(片层,patch)的存在。当一切风风暴搅乱了片层时,饵料密度下降,不能满足仔鱼的捕食需要,造成饥饿而死亡。

  理化因子可以直接影响仔鱼的器官功能发育。影响仔鱼生理、生化条件。当环境因子不适时,直接造成仔鱼延续生长和死亡。

  这些理化因子包括:水温、盐度、流速、风浪、水污染等。

  鱼类洄游:?

  洄游目的:?

  索饵

  越冬

  产卵

  洄游场地:?

  海洋性洄游:?

  淡水性洄游:湖泊到河流

  过河口性洄游:?

  溯河洄游:?

  降海洄游:欧洲鳗鲡

  人们如何知道鱼类的洄游路线??

  1.大规模的鱼类调查.?

  2.标志放流法.?

  纹身法

  标牌

  全球定位系统

  同位素标记

  染料标记

  任何物种,都是以群的结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例如:大黄鱼就有分布在舟山的岱衢种群和分布在福建的官井洋种群.岱衢种群味

  道要比官井洋种群好!?

  目前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亲本是来自官井洋种群.

  如何区分种群:?

  形态学方法:?

  生态学方法:繁殖特性不同

  分子标记:DNA,同工酶

  谢谢!

  Haveahighscore!

篇四: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一

  鱼类种群形态学性状的测定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对鱼类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大量测定和统计分析,要求确立种群的概念,掌握传统的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别种群的原理和方法。

  2.基础理论

  种群在生态学上可以理解为种内个体栖息在同一生态环境(或同一水体)里所形成的组合群。由于多数物种在自然界的分布呈镶嵌型,即以不规则的组合群或间隙的格局存在。如果间隙宽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把所调查区域内所有同种个体作为一个种群、或群体来研究。因此,一个种群与同种的另一种群常有某种程度的地理或生态隔离(间隙),从而在遗传上造成离散性,导致相互间在形态、生态、生理以及数量变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成为鱼类种群鉴别的基础。

  形态学性状测定是鉴别种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对鱼类个体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的大量测定,然后用生物统计法进行归纳、分析和判别。通常,对比单项特征的差异,常用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Mdiff)公式;若需要综合检验多项特征之间的差异,可用判别函数分析法(详见第九章)。可数性状主要包括鳍条、侧线鳞、鳃耙、脊椎骨和幽门盲襄等。可量性状长期来主要以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和吻长等为测定指标,称传统测定法。但近十年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测定法研究的形态度量特征,集中于从头部到尾部的长轴上,不足以包含整个体形,因而提出了一种把鱼体分成若干网格(图E-1),测量各联结点距离的方法,称为框架形态测定分析法(trussnetyvorkmorphometricanalysis)。不同体型的鱼种可有不同的框架。李思发等(1991)采用传统、框架以及传统+框架三种方法,研究分析团头鲂种群的形态差异,证实框架测定法能显著提高对种群的判别。

  3.材料和器材

  随机任选一批鲫、花,或团头鲂的标本;如有两批采自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标本,予以比较则更为理想。标本数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所需器材为量鱼板、两脚规、镊子、天平、放大镜、解剖盘和烧锅等,以及根据所要求观测项目所设计的生物学资料登记表。

  4.步骤和方法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每两人一组,测定10尾标本。

  (1)编码:用小纸片给标本编好号码,贴在鳃盖上。第一组为1—10,第二组为11—20,依次类推。在登记表上填写鱼名、编号、标本采集日期,渔具、地点,测定人和测定日期等。

  (2)传统测定项目:在量鱼板上测量全长、体长;用两脚规测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等。若干测量项目标准如下。

  全长——从鱼体最前端至尾鳍末端的水平长度。

  体长——从鱼体最前端至尾鳍基最后一个鳞片的水平长度。

  体高——鱼体背缘至腹缘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体宽——鱼体两侧最宽处的距离。

  头长——从鱼头部最前端至鳃盖骨后缘的水平长度。

  吻长——从吻端至眼眶前缘间的水平长度。

  眼径——与鱼体纵轴平行的眼眶内径水平长度。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末端至尾鳍基的水平长度。

  尾柄高——尾柄部最低高度。

  (3)框架测定项目,按团头鲂的体型(图E—1),可供潮钠框周项有:2—4,4一书,6—8,8—10,1—3,3—5,,5—7,7—9,2—1,4—3,6—5,8—7,10一9;框内项有:1--4,2—3,4—5,3—6,6—7,5—8,8—9,7一10,共21项。

  (4)计数项目。鳍式——记载背鳍(D)、臀鳍(A)的鳍式。真棘数用大写罗马字,假棘,又称刺,用小写罗马字;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棘和鳍条之间可用圆点。例如,鲫的背鳍鳍式:Diii·15~19。

  侧线鳞式——侧线鳞侧线上鳞例如,鲫的侧线鳞式:侧线下鳞至腹鳍(v)或臀鳍(A)27~305~6。

  5~6?v

  鳃耙数一左侧第一鳃弓外鳃耙数。

  脊椎骨数——将鱼体浸入沸水中若手分钟,或稍煮,然后剔除体侧肌肉后计数。注意第一个椎骨、最后一个椎骨(尾杆骨)的计数。

  注意。上述计量和计数项目,在不同鱼种会有所不同和侧重。例如,脊椎骨计数通常是刀鲚,带鱼种群形态学性状的重要项目。

  (5)称重:将天平校正至“0”点、鱼体抹干后称体重。最后将全部数据填入登记表。

  5.实验分析与作业

  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侧线鳞、鳃耙数、体重。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二

  鱼类生物学资料的野外采集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野外采集鱼类生物学资料的步骤和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生物学性状的各个方面作好准备。

  2.基础理论

  调查鱼类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和环境因子的联系;并结合实验室研究,是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础。鱼类种群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种群的形态学性状变异、年龄和生长、食性和摄食强度、性腺发育、繁殖力和繁殖行为、早期发育,以及数量变动和渔业利用等各个方面。因此,有的特性可以通过在野外逐月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标本,周年积累资料而获得了解;有的则需要实地考察和调查,例如产卵季节、产卵场和产卵条件等;有的需要和实验室研究结合进行,如对水温、盐度、溶氧等的耐受和适应范围;还有的,如种群数量变动,要结合渔获量统计予以分析评估。

  3.材料和器材

  鱼类生物学资料采集,通常在野外进行,每月1次,每次50-100尾,周年积累达1000尾以上。本实验把野外工作搬到课堂上,选用具有4-5个龄组以上的中型鱼类,如鲫、团头鲂、鲻、梭鱼等为对象。标本最好是新鲜鱼,也可以是冷冻的,或经福尔马林液浸制的。浸制标本体重与实际有一定差异,需要予以纠正。所需器材为:量鱼板、剪刀、两脚规、镊子、天平、鳞片袋、标签纸、纱布以及50-100ml广口瓶和5%福尔马林液等。

  4.步骤和方法

  (1)种群形态学性状测定:同实验一。在野外操作时,一般不必每批标本都作形态学性状测定。但至少应记录和测定的项目为:采集时间、地点、渔具、全长、体长、体高、体重和性别等。

  (2)采鳞:对于某种未了解身体哪一部位鳞片年轮最清楚的鱼,应该先对鱼体体侧分区采集,然后进行观察比较,选取鳞片形状正规、轮纹清晰的区域,确定为采鳞部位。最通常的采鳞部位是在背鳍起点下方,侧线上方中间,一般依次取5-10枚鳞片。采鳞前,先用纱布将鱼体表面之“浮鳞”抹去,以免将它鱼鳞片误作本鱼鳞片。鳞片采得后按顺序粘放在一白纸上,包好,装入鳞片袋备查。鳞片袋上通常列有以下需填写的栏目:鱼名、编号、产地、采集时间、体长、体高、体重、性别、成熟度、年龄和备注等。

  (3)观察性腺发育程度:性腺一般位于腹腔背面、鳔两侧。可以从肛门向上沿腹腔背侧向前至鳃盖后作半圆弧状剪开,将体壁肌肉翻开后观察,亦可将性腺取出观察:

  ①性别:除当龄鱼(不可填)外,一般不难鉴别。

  ②成熟度:性腺发育成熟过程通常划分为6期(分期标准及方法见实验六,性腺发育分期自测法一节),分别用罗马字Ⅰ—Ⅵ表示。一般用一个罗马字,有时可用两个罗马字表示。例如,Ⅳ—Ⅴ表示性腺成熟度从Ⅳ期间向Ⅴ期过渡,虽已开始具备Ⅴ期特点,但尚未完全脱离Ⅳ期。此外,性腺色泽、长度和宽度亦应记载。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4)性腺称重:用镊子将一对性腺取出称重。

  (5)繁殖力测定标签,注明鱼名、编号、卵巢重、取样重。

  (6)摄食强度观察:

  ①充塞度:用肉眼区分鱼类消化道(胃、肠)所含食物的比重和等级(参见实验五、食物充塞度一节),一般分为6级,用阿拉伯数字0—5表示。有胃鱼类,胃肠可分开表示。

  ②分离从食道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测量肠长。然后将肠管装入广口瓶中,用福尔马林液固定备查。贴上标签,注名鱼名、编号、充塞度。

  (7)观察脂肪在肠系膜上分布特点,并划分等级:含脂量高的鱼种,可以将肠系膜上全部脂肪剥下称重,据以计算脂肪系数(见第二章)。

  (8)称去内脏体重:将鱼体腹腔内全部内脏取出后称重。最后将全部数据填入登记表。

  5.实验分析与作业

  性别、性腺成熟度、性腺重、食物充塞度、肠长、肠长/体长、去内脏体重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三

  鱼类鳞片的年轮特征和鳞(轮)径的测量

  及生长速度的计算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明确鱼类在鳞片、耳石和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年轮的基本原理,掌握几种常见鱼类鳞片的年轮特征,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以及鳞径(R)和轮径(r)的测量,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建立生长方程作准备。

  2.基础理论

  年轮是鱼类在鳞片、耳石和其它骨质组织上由于生长而留下的轮纹痕迹,用以鉴定鱼类的年龄和研究生长特性。鱼类鳞片上年轮的形态特征,最常见的有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和间隙型等(见第一章)。当年轮确定后,从鳞焦到各年轮的半径,称轮径(r1,r2,r3)等;到鳞片边缘的半径称鳞径(R)。鳞片各部位的鳞径和轮径的长短不一。因此,正确选定长轴线,用以测量鳞(轮)径,直接关系到生长退算的准确性。一般选半径最长、年轮特别清楚的部位,从鳞焦引出一条生长轴线。因为最长半径具有较宽的年轮间距,而且较稳定,相应也使鳞长与体长的关系误差缩小;年轮清楚则便于测量。

  3.材料和器材

  草鱼、鲤、鲫、鲢、鳙、花、吻鮈、小黄鱼、鯒、刀鲚、大麻哈鱼等若干种鱼类的鳞片制片,供观察年轮特征用。实验二已采集到的某种鱼的鳞片,供鉴定年龄和测量轮径。所需器材为:培养皿、镊子、载玻片、胶布、标签纸、直尺、座标纸、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目测微尺和投影仪等。

  4.步骤和方法

  (1)观察若干种鱼类鳞片的年轮特征:鳞片已制片,可放在解剖镜或投影仪上直接观察。现介绍几种鱼类鳞片的年轮特征如下,供观察时对照参考:

  ①鲫、鲤、草鱼:以切割型为主,在上下侧区和前区或后区交界处特别明显;但也可以看到疏密型,主要分布在前区;后区年轮特征常不显著,环片变形、断裂、融合,成为一些瘤突,年轮部位的瘤突可能更明显。因此,年轮在鳞片表面四个区基本上连续。鲤鱼鳞片上有时尚可见到间隙型年轮特征。

  ②鲢、鳙:由封闭的“O”型环片向敞开的“U”型环片呈规则交替排列,并且环片群总是由“O”型群转向“U”型群,在后侧区这两组环片交界处形成切割现象,并可见到由密到疏环片群过渡。在鳞片表面的其它区域,环片均以由密到疏的过渡形成年轮。因此,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环片疏密排列和切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绝大多数个体,年轮常以一个明显的轮圈形式出现。

  ③刀鲚、大麻哈鱼:前者为典型疏密型,但后区无环片。后者亦为疏密型,环片稍呈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同心圆状,但不完全,后区亦无环片。

  此外,吻鮈鳞片的年轮特征分别为普通切割型和碎裂型,参见图1-3。

  (2)以鳞片为材料鉴定鱼类年龄:

  ①标本鱼常规生物学测定:包括体长、体高、体生、性别、成熟度等,以及采鳞,同实验二。

  ②将保存在鳞片袋中的鳞片取出,放在培养皿中,用清水浸洗(根据鳞片性质,亦可用淡氨水、4%苛性碱溶液或5%硼酸水等浸洗,浸洗时间数分钟至1-2d不等),用牙刷或手指擦去表现粘液,最后再放在清水中冲洗。

  ③染色:为便于观察,有时将鳞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曝于日光,然后用水洗涤;轮纹处可染上黑色。大型鳞还可用没食子酸染色,小型鳞常用稀释的紫墨水、印台用墨水以及苦味酸、红色素染色。

  ④制片:洗涤完毕的鳞片,如不染色,依其在鱼体上的自然顺序,夹在两个载玻片中;待水分蒸发干,贴上标签纸,写上鱼名、编号、体长、体重,然后用胶带在两端封好。

  ⑤观察:用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放大倍数以能看清环片群排列情况为好。因此,视野需能包括整个鳞片,如鲫、花的鳞片,一般放大15-20倍。亦可用投影仪观察。注意

  应对所采下的5—10枚鳞片全部观察,逐一进行比较,然后确定鳞组。还要特别注意分辨第一+个年轮和对副轮的鉴别。如未观察到年轮,则为O,观察到一个年轮,其外方尚有若干环片+++为1,依次为2、3等。若年轮恰在鳞片的边缘,则为1、2、3等。将全部10尾标本检查好,再复查一次,特别对有疑问的要反复观察,注意比较,避免错误。

  (3)鱼类鳞片鳞(轮)径测量:使用解剖镜(×20)测量时,可将目测微尺放在目镜中,测量鳞片各年轮的r径。测量部位依据鱼种而不同。例如鲢、鳙,一般从鳞焦向后侧区环片呈切割相处引出生长轴线,鲫鱼鳞片,以上侧区中间部位为准。通常测定所采的第一枚鳞片,如该枚鳞片形状不规则,或年轮不清楚,可依次测第二或第三枚。测定时,将目测微尺调整到所确定的生长轴线处,记录从鳞焦到第一年轮的格数(r1),到第二

  年轮的格数(r2)……+到边缘的格数(R)。如1尾2的鱼,其鳞(轮)径分别为:2.1、3.6、4.3,则表示从鳞焦到第一年轮的格数为2.1,到第二年轮的格数为3.6,到边缘的格数为4.3。亦可将目测微尺所测定的格数,用抬尺微尺标定后,换算成实际毫米数。换算方法参见实验六卵径测定法一节。

  如用投影仪,一般放大20倍,可用直尺直接测定并记录。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描述鲤鱼、鲫鱼、鲢鱼鳞片的年轮特征;

  (2)记录实验鱼年轮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鉴定年龄;并测量鳞径(平均值)和轮径。

  (3)在本实验班随机收集10组鲫鱼实测体长与鳞径的数据,以退算法(L=a+bR)求出鲫鱼的生长方程,最后列出L-R相关式,并绘出相关线图。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四

  鱼类生长速度的计算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本实验是一次课堂练习。通过实验,要求明确鱼类生长的基本特性,熟练掌握计算鱼类生长速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基础理论

  鱼类的生长,不仅具有种的特征,而且不同的地理种群,其生长特性亦各不相同。鱼类的生长速度,一般以单位时间内长度和重量的增长数,即生长率来表示。

  通常以年为时间单位的,称年生长率。年生长率把鱼类的年龄和生长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考察,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鱼类在以往年份(直到被捕获时为止)的生长速度,通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鳞片等骨质组织,在判别年龄后直接统计,另一种是根据鳞片等骨质组织和体长生长之

  间存在的相关进行退算(见第二章)。在获得鱼类以往每代的体长和体重的数据后,就可以计算鱼类的生长比速(年相对生长率)、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并建立生长方程。

  3.材料和器材

  电子计算器、座标纸、草稿纸以及在登记表上已记载(全班综合)的某种鱼类的年龄鉴定材料、鳞(轮)径测量数据。

  4.步骤、方法与实验作业

  利用退算法计算鲫鱼的生长速度

  b①确定退算公式:所学的三种最基本的退算公式为:L=bR;L=a+bR;L=aR。确定用那一种公式,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将一批繁殖季节捕获的渔获物资料,分别按三种公式退算,将所得结果和实测值比较,以便确立那一种公式更符合实际情况;另一种是先将每一尾鱼的体长和鳞径的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然后按所画点总趋向作一经验线(直线或曲线),确定选用相关的线性方程。例如,根据鲫鱼的体长和鳞径资料点画出的经验线,一般为一条直线,不通过0点。因此,可选用L=a+bR直线回归方程退算。注意:横坐标为鳞径,纵坐标为体长;鳞径的数值间距取小一点,使画出的点距不致于太大。

  ②求出a、b值:

  将渔获物按一定组距(1cm)划分为体长组,然后按各体长组的平均体长和相应的平均鳞径,采用函数回归简便求解。最后列出L-R相关式,并绘出相关线图。

  ③体长退算:按鳞组划分,将同龄组的rn平均值(或每一个体的rn值)代入L-R相关式,求出相应的ln值。然后列表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各龄退算体长,并与实测体长比较。统计格式参见表2-6。

  (3)计算生长指标:在根据年龄鉴定统计法或退算法求出渔获物不同龄组平均体长的基础上,列表(按雌雄)计算相邻年龄组之间的生长比速、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然后,将结果与其它地区或其它鱼种比较,试分析和评价实验鱼种生长的种的特点、区域特点、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以及雌雄差异。

  (4)丰满系数计算:按Clark和Fulton两种方法统计。先计算出每一个体的丰满系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数,然后综合全班资料,并将结果和上届同学或其它地区的资料比较。最后列表分析实验鱼种因年龄、性别、季节及水域不同而引起丰满系数的变化。

  (5)建立长重相关式和绘出相关曲线:根据渔获物各体长组(组距1cm)的平均体长b和相应的平均体重,采用函数回归求得W=aL公式之a、b值,建立相关式和绘出相关曲线。注意,要将相关曲线绘在座标纸上(以体长为横座标、体重为纵座标);同时,将全部个体的体长和体重资料点画在同一座标纸上,可以看到这些点的总趋向和所建立的相关线的关系。

  (6)建立生长方程:根据实测不同年龄组的平均体长和体重,或退算体长和(根据长重相关式所获得的)体重,均可建立生长方程,但以退算体长和体重为好。一般,建立生长方程应具有5-6个龄组以上数据;龄组太少不宜建立。各参数值确定参见第二章第五节。最后,在建立方程的基础上,尚可求出生长速度和加速度,并绘出相应生长曲红(参见图2-11)。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四

  鱼类的食性和摄食强度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要求明确研究鱼类食性和摄食强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分析鱼类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2.基础理论

  研究鱼类的摄食习性,有利于提高鱼类增养殖的效果,为渔业生产服务。因此,鱼类摄食习性研究,不仅包括对鱼类食性,摄食强度以及不同鱼类在饵料利用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对水体中饵料基础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鱼类摄食习性研究,应与调查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同时进行。

  鱼类的取食器官(口、鳃耙、牙齿)和消化器官(胃、肠等),一般在抵达幼鱼期后发育趋于完善,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固有的食性类型。此后,鱼类的食性类型虽然不再改变,但食物组成仍将随年龄、季节,昼夜和栖息场所而变化.通过研究鱼类的食物组成,统计出现频率,应当揭示这种变化及其原因。

  摄食强度除了存在年龄、季节和昼夜变动外,还受到鱼体本身生理状况、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溶氧条件的影响,在养殖条件下,还和饵料的加工以及投饵次数、方法密切相关。通过定量检查鱼类所摄取的食饵对象,可以揭示鱼类的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性食物,并了解鱼类对各种饵料生物的喜好程度;如果同时获得水体饵料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资料,还可以计算选择指数。此外,鱼类的摄食强度,还是决定鱼类日粮和饵料系数的基础。

  3.材料和器材

  选取鲈鱼、乌鳢、沙塘鳢等为肉食性鱼类代表,鲫、鲤为杂食性或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的代表,或野外已采集的某种鱼类的肠道浸制标本。用于摄食习性、研究的标本,特别要注意渔具,避免选取定置网具的渔获物。所需器材为:剪刀、镊子、解剖盘、滴管、载玻片、小玻瓶、吸水纸,天平以及解剖镜或显微镜等。

  4.步骤和方法

  (1)常规生物学测定:包括体长、体重、性别、成熟度等;并登记鱼名、编号、渔获日期、地点,渔具等。

  (2)解剖、观察并比较凶猛鱼类和温和鱼类在口的形状、位置和大小,牙齿和鳃耙的形状和数目、胃盲囊部的形状和大小、幽门盲囊的有无以及肠道长短等各方面的区别,并据此初步分析实验鱼种的食性类型。

  (3)食物充塞度:用目测法观察鱼类消化道(胃、肠)所含食物的比重和等级。一般分6级,用阿拉伯数字O一5表示。胃、肠的充塞度等级可分别记录。下面是无胃鱼类的肠道充塞度等级,胃的充塞度等级可参照确定。

  0级:空肠管或肠管中有极少量食物。

  l级:只部分肠管中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的1/4。

  2级:全部肠管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的1/2。

  3级:食物较多,充塞度中等,食物占肠管的3/4。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4级:食物多,充塞全部肠管。

  5级:食物极多,肠管膨胀。

  (4)食物团称重。胃肠内食物可分开称重。用小刀、解剖针,将食物从肠壁上全都刮下,放在滤纸上吸干水分后称重。如食物团中含有较多粘液,可滴入25%苛性钾(钠)溶液处理,然后用滤纸吸干再称重,并按下式计算饱满指数。

  饱满指数=(食物团重/去内脏体重)×100或10000一般凶猛鱼类以百分数、而温和鱼类以万分数表示,借以扩大饱满指数,便于比较。

  (5)食物组成、出现率和食性类型:鉴定和识别消化道中各种动植物种类,然后列表统计分析,就可获得该种鱼类食物组成(食谱)的材料。具体鉴定到种或大类,应根据研究需要和可能。一般凶猛鱼类鉴定到种,其它鱼类,特别是以浮游生物、周丛生物为食物为食饵的鱼类,可鉴定到大类。鱼食性鱼类的食物对象,一般可用肉眼直接辨别;而以微小生物的鱼类,可将称重后食物团置于一小瓶中,加适量清水;再用滴管吸出食物,滴在载玻片上,然后放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检查。已经消化的食物对象,根据其残留骨片、附肢、甲、壳、鳞片等鉴别。

  鉴定鱼类消化道中食物组成,注意应将见到的食物种类全部列入,而不管其数量多少,然后根据下式统计每一种(类)食物的出现频率(%):

  出现率?某种(类)食物在被解剖的肠管中出现次数?10解剖肠管(空肠管不计在内)(6)食物对象的定量检查:凶猛鱼类所吃食物个体较大,可以各别计数称重,然后统计出各种饵料生物所占总数的个数或重量百分比(图E-2);或者也可按下式计算饱满度分指数,作为所吃食物的定量指标:

  饱满度分指数=(某一种食物重量/去内脏体重)×105.实验分析与作业

  食物充塞度、食物团重、饱满指数、食物组成分析、判断食性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五

  鲫鱼繁殖类型及繁殖力的测定

  实验类型:设计

  实验学时:4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要求明确鱼类性腺发育分期的原理,掌握运用目测法、卵径测定法和成熟系数法,进行性腺发育的分期;同时,也掌握估测鱼类繁殖力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分析性腺的周年发育和鱼类繁殖力变动原因打下基础。

  2.基础理论

  性腺发育的分期,目前常用的有组织学法、目测法、卵径测定法和成熟系数法。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以卵(或精子)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在形态、色泽、体积、重量和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特征为依据的。许多鱼类在初次性成熟后,每年性成熟一次,形成明显的性周期。鱼类初次性成熟和再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在时间、特征、卵粒大小等方面都有不同。按本实验的方法,若能做到逐月采样,积累资料,就可以掌握鱼类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性周期以及产卵类型和产卵季节。

  性腺发育成熟的鱼类,在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协同作用下,就会进入产卵活动、繁殖后代。由于多数鱼类的产卵量很难获得,因此,鱼类的个体繁殖力,通常用1尾雌鱼在产卵前卵巢中所怀有的成熟卵粒数,即怀卵量来表示。所谓成熟卵粒,这里是指已抵达卵黄充塞阶段的N期卵;但在计数时,通常将开始积累卵黄的Ⅲ期卵均计数在内。

  鱼类的繁殖力具有种和种群的特征,同时,又受到个体的年龄、体长、体重、环境条件(特别是营养条件),以及繁殖习性、产卵次数和卵的大小等因子的影响。繁殖力的变动及其调节规律是阐明种群补充过程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分析特定种或种群的繁殖力变动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并要注意到采样时间、计数方法等人为造成的误差;有时,这种误差可以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3.材料和器材

  随机选取一批鲫鱼类的新鲜标本,供观察和判断鱼类的性腺发育分期。估测繁殖力的标本最好采自该种鱼类繁殖季节之前l一2月,以减少误差,便于计数;或采用野外已采集的卵巢样品计数。所需器材为:搪瓷盘、培养皿、载玻片、吸管、镊子、解剖镜、台测微尺,目测微尺和计数器等。

  4.步骤和方法

  (1)常规生物学测定:包括鱼名、编号、渔获日期、地点、渔具、体长、体高和体重等;并取鳞,鉴定鱼的年龄。

  (2)性腺发育分期:先剖开腹腔,在消化道背侧,鳔两侧,找到成对的性腺,然后按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测定性腺的发育期相:

  ①目测法:根据性腺不同发育期相,所表现出来的外表形态特征划分。各种鱼类的划分标准大同小异。一般分6期,分别用罗马数字I一Ⅵ来表示。基本分期标准如下:

  I.未成熟幼鱼(unmaturefish):性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鉴别雌雄。

  Ⅱ.静息期(quiescent):性腺仍透明,稍扩大,扁带状,肉眼较难鉴别雌雄。卵巢略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带淡黄色。但是,对于再次性成熟鱼,即那些从产卵后Ⅵ期性腺,重新向Ⅱ期过渡,开始新的性腺发育周期的个体,则性腺较宽大,卵巢中除有发育中的卵母细胞外,往往还有未吸收尽的卵粒。精巢情况相似。

  Ⅲ.性腺在成熟中(ripening):性腺重量增加。雌雄易鉴别。卵巢淡黄色、黄色,卵粒开始沉积卵黄。精巢由透明转为淡玫瑰红色。

  Ⅳ.成熟期(ripeness):但还不能产卵排精.卵巢重量达到顶点,占据大部分腹腔,卵粒大量沉积卵黄,在卵巢中紧密挤压成多角圆形。精巢转为乳白色。

  Ⅴ.生殖期(reproduction):或称产卵期。卵透明、圆形,游离在卵巢腔中,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卵和精子能自动流出体外。

  Ⅵ.疲弱期(spent):或称产卵后期。卵和精子排出,生殖腺重量显著减轻。生殖腺膜宽松坚韧。卵巢中有少量未产卵,精巢中有少量精子。

  根据目测法判别后,将标本鱼性别(I期性腺可以不填性别)和性腺发育期相填入登记表。

  ②成熟系数法:将一对性腺取出、称重,并计算成熟系数(GSI)。然后,分别雌雄和不同年龄组(或体长组),将所得数据按目测法所判断的性腺发育期予以归纳统计,就可以得到不同年龄、不同性腺发育分期系数的变动范围和均值。

  ③卵径测定法:最好用新鲜标本。如果是浸制标本,必须注明浸制液浓度和浸制时间。一般每一卵巢随机测定约200粒卵。测定前先用台测微尺校正标定目测微尺的刻度。方法是将台测微尺和所需测定的卵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然后用以标定每一格目测微尺表示的实际长度单位。如目测微尺10大格,每大格5等分,计50小格,用台测微尺标定(在放大20倍时)为5mm,则1小格为0.1mm,半格为0.05mm。然后,可用目测微尺直接测卵径,先记录格数,再换算成实际量度单位(mm)。

  注意:测定活体卵或受精卵,应带水测定,以避免卵离水后迅速失水,造成误差。若所测定的卵开头不规则,或椭圆形,应测其卵径最大和最小值,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卵径。

  (3)估测繁殖力:

  ①采样:同实验二。

  ②怀卵量计数:先将已固定的卵巢样品用清水漂洗数次,再取出放在培养皿中,轻轻揉擦,使卵粒完全脱离卵巢系膜(卵巢板)。少数留在卵巢系膜上的卵粒可用镊子刮下,务使卵粒全部脱下。然后去掉系膜,并滤去清水,将全部卵子移入搪瓷盘内。将部分卵粒排成一直线:卵粒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每堆卵粒不超过3粒,用计数器计数。计过数后的卵粒,推到一边;然后再将部分卵粒排成一直线计数,直至全部数完。在取得样品卵粒数后,按下式计算绝对和相对怀卵量:

  绝对怀卵量=(样品卵粒数/样品重)×卵巢重

  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量/去内脏体重(g)

  5.实验分析与作业

  判断性腺成熟度(目测法第几期)、计算成熟系数(GSI)、测量卵径(平均值)、绝对怀卵量(绝对繁殖力)、相对怀卵量(相对繁殖力)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七

  鱼类的人工授精和孵化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要求掌握鱼类人工授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和温度对孵化速度的影响,以及统计受精率和孵化率,为深入研究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形态,生态和生理打下基础。

  2.基础理论

  鱼类人工授精的基础是亲鱼的性腺必须抵达V期。当卵和精子具有结合能力时,才能采取人工方法分别收集性腺内的成熟卵和精子,并使它们结合成受精卵。我国的专题人工授精试验,始于本世纪30年代,对象是淡水鲤科鱼类。海水鱼的人工授精试验是在50年代才开始的。近代,随着鱼类养殖事业和资源繁殖保护工作的进展,以及对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形态、生态和生理等基础科学研究的需要,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已越益广泛和普及。

  人工授精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选择授精时间、方法,以及技术掌握是否确当。选择授精时间,实际上是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V期性腺的成熟卵,能够接受精子的时期,尽管各种鱼类会有不同,但一般都不长,有一定限度,因此,过早和过晚收集到的卵子都会影响到受精率。人工授精的方法基本上有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三种。不同性质的卵(浮性、沉性或粘性),所选择的人工授精方法和操作,应当有不同的考虑和设计,并不限于本实验的介绍。还有,精子的活动能力和授精技术的密切配合,亦会对受精率产生重要影响。

  鱼类胚胎发育和孵化的时间具有种的特点:而在种的范围内,孵化速度还受到环境条件,诸如水温、溶氧、光照、pH以及病害的影响。一般,鱼类的胚胎发育对非生物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温度,超过适温范围,就会导致胚胎发育中止或畸形,在适温范围内,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约呈正相关。所以,要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应当注意摸索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3.材料和器材

  本实验在鱼类产卵季节、结合生产实习完成。淡水鱼以鲤、鲫、团头鲂等,海水鱼以真鲷、黑鲷、鲆,鲽等为代表,选取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鱼。所需器材如下:清洁淡水或海水、500ml量杯、100ml量杯、20--50mi培养皿、1000—2000ml培养缸、吸管、玻璃棒、玻璃吸管、温度计、毛笔、显微镜,目微尺、台微尺以及水浴恒温设备等。

  4.步骤和方法

  (1)选择亲鱼:成熟亲鱼的选择是以提起鱼头,精或卵能从生殖孔自动流出稍许最为理想,或轻压腹部,精或卵即能流出者亦可。如果亲鱼性腺尚未最后成熟,而硬挤出不成熟(呈团块状)卵与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往往会严重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记录亲鱼体长、体重,并取鳞片,鉴定年龄备查。

  (2)收集卵和精子:一手将成熟雌鱼头部提起,另一手先用纱布,轻轻抹去体表水分,然后沿鱼腹两侧自上而下轻微压迫,使成熟卵流入500m1量杯中.随即用同样方法将雄鱼精液挤于100ml量杯中。随机取20--30粒成熟卵,测量卵径。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3)准备培养缸:取三个盛有清洁淡水(或海水)的1000--2000ml培养缸。淡水鲤、鲫等卵粘性,可先放入少许杨树根作附着基,海水鱼卵大都浮性,不需附着基。

  (4)人工授精:把已收集到的卵,分别倒入三个100ml干燥量杯中,倒入卵子的容量约为5--10ml,用作湿法、千法和半干法三种人工授精试验。卵的用量希望计数。可以另取一个l00ml量杯,倒入同样容量的卵,用以计数,或取部分容量的卵计数,然后换算得到全部容量的卵的数目。精液用量约为卵容量的1/10,即0.5—1ml。

  ①湿法:将已收集到的卵和精子,同时倒入培养缸中,并轻轻摇动培养缸,或用玻璃棒缓缓搅动,使精、卵在水中均匀、自然混和而受精。淡水鲤、鲫等卵遇水后呈粘性,可用干燥毛笔渍后轻轻均匀撒入水中,卵在下沉过程中遇杨树根等附着物,即附着其上;同时滴入精液。海水鱼可直接将精、卵倒入。

  ②干法:在盛有5一l0ml卵的100ml量杯中,用吸管滴入少许(0.5一lml)精子。并用干燥毛笔均匀混和,静置5—10min。然后,若是海水浮性卵,可先用清洁海水冲洗;洗去多余精液及污物,再倒入培养缸;若是淡水粘性卵,可用毛笔渍受精卵,轻轻撒入盛有杨树根等附着物的培养缸。

  ③半干法:另取100ml量杯一个滴入0.5—1ml精液,然后加10一20ml海水稀释;再将稀释后的精液,倒入盛有5—l0ml卵子的l00ml量杯中,轻轻摇动量杯,或用玻璃棒缓缓搅动,使精、卵均匀混合,静置5-10min,用清洁海水冲洗,洗去多余精液及污物,最后倒入培养缸。淡水粘性卵,因遇到水会结成团块,不宜用半干法。

  (5)统计受精率:卵受精后,一般约1—2h进入卵裂阶段,未受精卵开始变得混浊、不透明。因此,可随机选取部分或全部卵,放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检查受精卵的百分数,剔除未受精卵。随机选取20-30粒受精卵,测量卵径、卵周隙。

  (6)孵化:鱼类的孵化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胚胎发育全过程,二是指仔鱼出膜。整个孵化过程,历时大多在ld以上。因此,这部分工作需延续到课堂外,由同组学生值班完成。将部分受精卵分成三个恒温组(18℃、24℃、30℃)和一个自然水温组,在充气条件下孵化。也可将干法受精的卵,直接分成同样四个温度组孵化。以水浴保持恒温。孵化过程中记载如下项目:

  ①每6h测水温一次,记载自然水温变化,取得整个孵化期平均水温。换水时水温差,不宜超过l℃。水浴恒温务必保挣在±l℃左右。

  ②进入胚胎发育三个阶段(或各发育期)的时间:鱼类的胚胎发育,按其形态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和许多不同的发育期(图E一3),即卵裂阶段(胚盘期到囊胚期)、胚体形成阶段(原肠期到胚孔封闭期),器官分化阶段(肌节出现到部分器官分化形成,包括眼泡、听囊、心脏搏动、尾芽游离期等)。一记载方式:首粒卵、50%的卵、100%的卵进入该阶段(或该期)的时间。

  ③首尾仔鱼、50%仔鱼、100%仔鱼出膜的时间。

  ④随机测量20—30尾初孵仔鱼的全长,记载肌节数范围和均值、描述色素分布、器官发育简要特征,并附图。

  (7)统计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剔除并记录死亡卵粒数。仔鱼全部孵出后,计数剩余死卵;并用玻璃吸管计数仔鱼,然后统计出各组孵化率。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分别统计湿法,千法和半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分析差异原因。

  (2)列表统计或图示受精弗在自然永温和不同恒温条件下,进入各发育阶段(或发育期)、直至解出的时间,分析温度和孵化速度的相关性。

  (3)列表统计各组受精卵在自然水温和不同恒温条件下的孵化率。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4)扼要描述成熟卵、受精卵、主要胚胎发育期和初孵仔鱼的主要形态特征,并附必要的图(参见图E-3)

  实验八

  鱼类在仔鱼期的温度和盐度耐力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鱼类在仔鱼期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限度、适温范围,要求掌握研究仔鱼对理化环境因子耐受力的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鱼类、特别是仔稚鱼的环境耐力生态打下基础。

  2.基础理论

  水温和盐度是鱼类生活环境中两个重要的理化环境因子。不同的物种或种群。同种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对温度的耐受极限、适温范围以及最适幅度往往不同,这是和物种的发育史密切相关的。鱼类在仔鱼期对温度和盐度理化环境因子的变动特别敏感。

  3.材料和器材

  本实验在鱼类产卵孵化季节进行。任选海淡水的卵黄囊期仔鱼,常温饲养在水族箱内备用。所需器材如下:水族箱、蒸馏水、玻璃橡皮吸管、盐度计以及电热棒、恒温调节仪。

  4.步骤和方法

  (1)将孵化场采来的仔鱼转移到饲养箱,注意动作要轻缓。可将装有仔鱼的塑料袋或其他容器先沉入水族箱,待两者水温接近后再打开塑料袋,使仔鱼自然进入饲养箱。

  (2)温度耐力测定:

  ①准备和调节水浴恒温装置,采用电热棒、恒温调节仪及水族箱,制成水浴恒温装置。一般设计几个不同的温度组。

  ②仔鱼从饲养箱转入玻璃缸:用玻璃吸管从饲养箱各税层随机吸取标本20尾,移入一个1-2L容量玻璃瓶内。

  ③24小时后,再用玻璃吸管从每个玻璃瓶内逐尾吸出仔鱼。

  ④统计出对照组和每个温度组仔鱼的存活、活动正常的百分数。

  (3)盐度耐力测定:

  ①配置一定浓度的水溶液。

  ②仔鱼从饲养箱移入玻璃瓶。

  ③24小时后,按上述温度耐力测定同样的标准观察。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将不同温度(或盐度)所获得的存活和正常活动仔鱼百分数进行回归分析,求得仔鱼50%存活、正常活动时的温度(或盐度),即为仔鱼温度(或盐度)耐力限度和正常生活范围。

  (2)将本组结果与班上其他组同学所得结果比较,分析差异原因。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九

  食物消化速率和饵料系数的测定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食性的鱼类对食物的消化速率的大小、以及同一食物被不同鱼摄取时转化率的大小。

  2.基础理论

  消化速率是研究鱼类食物消耗率的基础数据,它以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表示。据此来判断鱼类的可口性食物。一般来说,鱼类的适口性食物的消化速率最快、而饵料系数最小。

  3.材料和器材

  本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主要实验材料如下:几种不同的鱼类、水族箱、橡皮吸管、小型渔网、计数器、计时器以及一些化学和物理指示剂。

  4.步骤和方法

  (1)消化速率的测定

  ①喂饲法

  问题是难以使大批鱼在同一时间吃食一定量的食物,有人把食物直接放入胃中,迫食,可导致生理紊乱,影响结果。

  ②野外调查法

  从野外采集一批鱼,假设这批鱼在同一索饵点取食,具有大致相同的摄食节律,解剖其中一部分鱼,观察消化程度和充赛等级。

  ③染色法

  投喂带色食物,记录从摄取到排出带色粪便的时间,便是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

  ④X射线法

  把注射有硫酸钡的饵料强迫试验鱼吃进,然后用X射线的影像监察饵料由摄取到排空时间。

  ⑤同位素法

  把预先感染有放射性同位素物质的饵料喂饲试验鱼,然后用同位素监察仪重复测定食物消化时间。

  (2)饵料系数的测定

  在单位时间内(一周或一月)投喂鱼类一定重量的某种饵料,过一段时间后,测定鱼类重量增长值与所投喂饵料重量的比值。即饵料系数。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计算几种鱼的食物消化速率;

  (2)计算饵料系数。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十

  鱼类耗氧率的计算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学时:2学时

  1.实验目的:

  通过计算鱼类的耗氧率,可以判断鱼体代谢强度的高低,了解不同鱼类对溶氧的要求情况,以便采取对应措施。

  2.基础理论

  在养殖生产上,鱼类的常规耗氧率往往是决定放养密度、防止鱼池缺氧以及运输死亡对策的基础。鱼类的耗氧率或耗氧量,除了种间不同外,还受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

  3.材料和器材

  本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保持干净整洁。所需器材如下:水族箱、过滤器、温度计、溶氧测定仪,化学指示剂、玻璃瓶、曝晒得自来水等。

  4.步骤和方法

  (1)准备五个水族箱;

  (2)测定每个水族箱的温度,放入测试鱼;

  (3)测定一段时间前后水族箱内的溶氧含量;

  (4)根据溶氧差计算耗氧率。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类的耗氧量和温度呈正相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温度下鱼类的耗氧率的大小。

  (2)比较分析不同鱼类的耗氧率,根据耗氧率确定它们的耐氧能力。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实验十一

  鲫鱼基本生物学性状的总结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学时:4学时

  1.实验目的①确定鲫鱼的基本生物学性状;②掌握研究鱼类生物学性状的基本方法;③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2.基础理论

  要认识一种鱼首先得从这种鱼的基本生物学方面入手。通过对其生物学进行研究,可以和其它种鱼或其它种群的鱼进行区别,也可以掌握该种鱼的生态习性及生态特征。

  3.材料和器材

  采用的实验鱼是性腺发育成熟的2龄鲫鱼。其它实验器材还有:解剖工具、显微镜、解剖镜、测微尺、天平、两脚规、计数器、直尺等。

  4.步骤和方法

  (1)鲫鱼形态学性状的测定

  (2)鲫鱼生长和年轮鉴定

  (3)鲫鱼呼吸器官的观察

  (4)鲫鱼食性和消化器官的研究

  (5)鲫鱼性腺发育和繁殖力研究

  5.实验分析与作业

  (1)鲫鱼基本生物学性状的测定结果;

  (2)鲫鱼生长速率的测定,并观察年轮的特征;

  (3)鲫鱼繁殖力的大小以及成熟度的判断;

  (4)以上结果与其他鱼种做比较分析,并计算它们的差异性。

篇五: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篇六: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鱼类的早期阶段是指仔、稚、幼鱼期。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着决定鱼类早期存活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普遍重视[1];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进展,几乎所有的鱼类都可以通过人工繁育获得鱼苗。研究材料的容易获得,以及苗种生产实践对相关理论的迫切要求,使得鱼类的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成为了水产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ECES)和一些国家曾多次举行以仔稚鱼为重点的鱼类早期生活史专题学术会议,研究内容涉及形态、生态、行为、生长、发育等各个方面[2]。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摄食行为的研究、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摄食的机理研究、饥饿对摄食的影响、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摄食行为的研究

  海水鱼类早期采用的捕食浮游动物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发育水平、饵料种类的不同而改变。Hunter[3]曾将仔鱼的摄食模式分为两种类型:(1)鲱鱼型:仔鱼在摄食时,身体总是呈现弯曲的姿势;(2)鲐鱼型:摄食时尾部弯曲而身体其余部分是直的,所有这些

  弯曲型姿势均有助于仔鱼的积极摄食。目前,较为普遍分为以下两种方式[4],(1)S型攻击,如鲱鱼、真鲷和牙鲆等的早期仔鱼。仔鱼发现食物后,即注视,产生摄食意图,然后划动胸鳍,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同时身体弯成“S”型的攻击态,然后迅速挺直身体前冲捕食,吞咽,后退。(2)咬食攻击型,如真鲷后期仔鱼。真鲷后期仔鱼发现食物后,即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然后前冲捕食,吞咽,后退,整个过程身体不在呈现摄食姿势。S型攻击摄食方式一般在投喂轮虫的早期使用较多,而且成功率都比较低,仔稚鱼在摄食刚刚投入的、活动能力较原饵料强的饵料时,一般也会呈现摄食姿势。随着个体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加强,以及摄食经验的积累,摄食时身体的弯曲程度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可见,鱼在摄食时,身体弯曲程度与鱼的摄食能力、发育程度成负相关。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姿势的变化能够从Balon[2]1981年和1984年提出的跳跃式发育理论得到解释,该理论认为“鱼类某一器官或组织是在经历了一个连续渐进的发育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功能”。

  2、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

  目前,在饵料方面最明显的进展是对天然食饵的利用。随着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

  研究表明[5],优良的饵料生物则需满足:(1)形态及大小适于仔稚鱼摄食。决定食饵对象是否被仔鱼喜好的最主要特征是大小,通常占口宽的20%~50%。这一尺度的上限由口裂及其宽度(左右口角之间的最大宽度)决定,下限由代谢需要决定决定[6]。Hunter[7]报导:只用单一大小级别的食饵饲养仔鱼,其生长最终会达到搜索和捕捉食饵耗能超过食饵对象的热值阶段,从而危及仔鱼进一步生长和存活。(2)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稚鱼摄食。即饵料生物的易得性,通常取决于饵料生物对鱼类的回避能力,是否有防御装置等。正如Ware等[8]指出,“鳀鱼仔鱼似乎很难捕捉运动活泼的饵料,以至它们的开口饵料主要是小型的、比较不活泼的饵料生物”。(3)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要求。在用贝类幼虫饲养初次摄食期仔鱼时,若时间有误,幼虫发育到面盘幼虫时,就失去营养价值。这是因为面盘幼虫长有一个钙化壳,通过仔鱼消化道而不被消化,对仔鱼的生长几乎不起作用。桡足类的幼体和成体以及卤虫的无节幼体被认为是海水鱼育苗获得最佳成活率的活饵料,但是,用卤虫幼体饲养海水仔鱼成败的例子均有,其原因主要是不同来源的卤虫质量不一。

  鱼种不同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如海洋鱼类仔鱼主要以桡足类为食,淡水鱼类则以轮

  虫为主要食物[9]。即使是同一鱼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也不同。资料表明[10,11]:部分鱼类在仔鱼阶段能够摄食浮游藻类,如鲥鱼(Macrurareevesii)、秘鲁鳀鱼(Engraulisringens)、真鲷(Pagrosomusmajor)等。实验室研究和育苗生产实践表明[11],对能够摄食藻类的鱼类,在仔鱼阶段投喂轮虫时,适当地投一些藻类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存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1)藻类可直接作为开口仔鱼的饵料生物,尤其当轮虫不足时可弥补食物的缺乏;(2)从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有清新和改良水质的作用;(3)藻类本身可作为轮虫的饵料,使轮虫不会处于饥饿而降低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在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弄清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饵料、开发新的饵料生物和提高育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早期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发生仔鱼大量死亡的现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是造成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3、摄食节律的研究

  摄食节律是摄食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鱼类的摄食活动表现出特定的节律,这是对其生活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关于摄食节律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白天摄食和晚上摄食两种类型,Helfman[12]1986年将其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种类型。雷霁霖根据鱼类的摄食强度随着昼夜、季节、年龄差异以及周期性的变化更为具体地将摄食节律分为日节律、季节节律、年龄差异和周期性间歇4种类型[13]。

  鱼类早期阶段摄食节律的研究显然是日节律的研究。事实上,Schwssmann和Helfman的分类方法属于日节律的范畴,雷霁霖[13]也明确指出,“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并不相同,可分成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种类型”,即Helfman的分类方法。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主要靠视觉诱导摄食,仔鱼每天出现3个摄食高峰,分别是早4:00~6:00、午12:00~14:00和晚16:00~18:00,当照度达到1lx时仔鱼开始摄食,光照强度为18~25lx时,摄食率最高,具有典型的日摄食节律[14]。带鱼和鲐鱼的日节律也非长明显,带鱼摄食强度白天高于黑夜,而鲐鱼则在夜间摄食比较强烈,摄食强度黑夜高于白天[12]。当然,在鱼类的生命周期中,鱼类的摄食日节律可能发生变化。如半滑舌鳎的摄食高峰变态前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后属夜间活动类型,白天基本不摄食[15]。影响鱼类摄食日节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生态习性的转变对摄食节律有重大的影响,鱼类摄食节律是同其生态习性相适应的,例如[16],真鲷(PagrosomusinajorTemmincketSchegel)仔、稚鱼阶段生活于水体上层,摄餐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幼鱼阶段转而生活于深水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摄食节律也发生变化,和仔、稚鱼相比,幼鱼在晚上20:00~02:00有一摄食小高峰,这与幼鱼比仔、稚鱼感觉器官发育较完善有关。另一方面,鱼类的摄食活动和饵料生物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如Mcnaught和Haster的研究结果[17]表明,金眼鲈(Roccuschrysops)的摄食高峰和其所捕食的浮游动物晨昏时在海面的活动时间相一致。这也提示,不同生态习性饵料生物的转换对鱼类的摄食节律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自然水域,真鲷仔、稚鱼主要摄食水体上层活动的浮游动物及其幼虫,这些饵料生物一般都有趋旋光性,多有晨昏在海面活动特性,这和仔、稚鱼晨昏摄食的特点相一致。真鲷幼鱼转入深层生活后将转食一些较大的底层生物,这些生物的活动与光的关系不十分密切,这可能是真鲷幼鱼晚上摄食的一个原因。

  鱼类的摄食是一种内源节律[18~22],是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摄食节律使鱼的摄食活动表现出主动性。Lissmann等[18]的研究表明,一种电鱼Gymnorhamphichthyshypostormus在饵料出现数小时前就开始活动,并将其它生理机能调动起来,为摄食作好了准备。摄食节律不仅是行为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是以很多生理机能

  的变化为基础的。Davis和John等[19,20]的研究结果标明,一些黎明摄食的鱼类在光线达到摄食水平以前很久视网膜运动就开始了,包括掩盖色素分子的运动以及视杆肌样体的收缩和视锥肌样体的舒张。这种变化并不直接依靠光照水平的变化,而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内源节律。因此,这种变化保证鱼在黎明光照变化很快时能立即开始摄食,而不必经过较长时间的视觉调整过程,许多晨昏摄食的鱼类都具有这一特点[16]。摄食节律为苗种培育时确定合适的投饵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仔、稚、幼鱼期的适宜时间投饵,可以保证鱼有足够的时间捕获饵料。

  4、环境因子对摄食生态的影响

  特殊的生存环境,使鱼类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发育条件的限制,仔、稚、幼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环境因素的稍微变化,都会极大影响鱼类的摄食率。这些环境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饵料的密度、盐度、PH、溶氧量和氨氮浓度等。其中,光照和水温是影响仔、稚、幼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非生物因子。

  4.1光照对摄食生态的影响

  对于依靠视觉摄食的与鱼类,光照是影响摄食的最重大因素之一。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摄食与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23]。有研究结果表明,光对于视觉摄食鱼类是必须的,并存在一个适宜光强范围,在此范围内鱼类摄食最为活跃,摄食率最高[24]。仔鱼通常是视觉摄食者,没有光照就不能产生视觉反映。仔鱼的摄食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通常呈S型相关[6]:随着光照从完全黑暗逐渐增强,直到抵达摄食临界光强度,摄食强度才会发生改变;然后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迅速抵达最大值。Blaxter[25]1981年报导,仔鱼摄食的临界光强度是0.1lx,最好保持在100~500lx;但不宜超过1000lx;否则仔鱼会出现明显受惊反应,甚至光休克而死亡。因此,育苗生产时应当注意水体光强度,既要防止日光直射水面,又要改善较暗的光照环境。光照持续时间一般主张与自然白昼保持一致为好。

  光照之所以成为重要摄食条件,还和它能增加食饵背景反差相关。通常,仔鱼对食饵对象的反应距离与食饵的背景反差呈正相关。有些食饵对象由于具有特定的性状和颜色,增加了背景反差,容易被仔鱼发现。实验发现:仔鱼对藻类培养的体呈绿色的轮虫,较之单用酵母培养的无色轮虫,摄食率明显提高[6]。另外,光照之所以成为影响摄食的主要环境因子,还与饵料生物的活动规律密切相关。自然界中,浮游动物及幼体多数具有一定的趋旋光性,清晨和傍晚通常群集与水体上层活动,有利于仔鱼摄食,这是视觉摄食类型(如真鲷)仔鱼生命活动与饵料生物环境间的一种生态学适应。对于这种类型的鱼类,为了提高仔鱼的开口率,促进生长发育,夜晚适当延长照明时间有益与育苗生产[26]。

  4.2温度对摄食生态的影响

  水温对仔鱼摄食效率亦有重要影响。在不同水温条件下,仔鱼的游泳速度和摄食效率明显不同,对于仔鱼摄食来说,其摄食效率存在着一个最适的温度[13]。

  温度与仔鱼摄食的相关极其复杂。根据个体生态和综合生态学观点,仔鱼或食饵对象的生命过程或各种生态行为都是和温度相关的。特别是温度对卵黄的吸收、器官发育的分化、仔鱼的摄食消化(对食物的消化速率和吸收率)、代谢、对仔鱼和食饵对象的游泳能力、以及对食饵生物繁生、消亡等数量动态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仔鱼搜索、感知以及攻击和捕食能力,以及食饵对象的避免与仔鱼相遇或者相遇后逃避被捕食的能力,从而改变仔鱼的初次摄食时间、摄食节律和摄食效率等。理想的摄食温度应与生长的适温是一致的。但找到这个最适温度却并非十分容易[6]。

  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饵料消化越快,摄食量也随之增加。各种鱼类的适宜温度范围不同。真鲷是近海暖水种,适宜温度高而稳定。实验表明,其摄食最适合的水温为26~28Co水温低于10Co真鲷几乎不摄食。但水温高于28Co时,真鲷摄食也急剧下降。

  饵料密度对摄食生态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仔鱼,饵料密度过低,即使是发育强壮的仔鱼,其摄食能力也会受到很大限制,但在饵料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高的饵料密度对仔鱼的摄食强度影响也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捕食鱼周围有大量饵料时易造成捕食鱼感觉上的混乱,当它决定捕食其中之一时,其它饵料生物的运动将会分散它的注意而造成的,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保证饵料达到一定的密度,又不能过高[27]。

  盐度也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有较大差异,牙鲆幼鱼的饵料转换效率在盐度24,16时最高,盐度32时次之,盐度8时最低。郑微云[28]在真鲷幼鱼摄食及其影响因素中实验表明,盐度对真鲷摄食影响很大。最适盐度为25~30,当盐度低于10时,真鲷几乎不摄食,而而当盐度高于30时,真鲷摄食也急剧下降。这与真鲷适合于较高盐习性相一致。

  鱼类摄食率受溶解氧的影响也较大。当溶解氧的饱和度下降到50%~70%以下,大多数鱼类的食欲衰退,摄食量剧减。通常情况下,生活习性为喜集群、游泳迅速、杂食性鱼类的需氧量较大。

  5饥饿对摄食的影响

  饥饿是影响鱼类早期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果饥饿时间不长,对其生存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作用。当饥饿时间超过忍受阈值,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导致死亡。因此,饥饿作为一种非正常生理状态,是仔稚鱼死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海水鱼类的早期发育一般经历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是鱼类生命周期最敏感的时期之一,也是生产性育苗的关键阶段[26]。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摄食能力逐渐减弱。当仔鱼饥饿到一定时间时,就不再摄食,临死前偶尔狂游,不久全部死亡。仔鱼对饥饿反映敏感是由于进入外源营养期后代谢逐渐增强,能量消耗加快,用于生长及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贮存被迅速利用,难于维持长时间断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致使摄食和消化机能丧失,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失调而死亡[26]。饥饿对鱼类行为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仔稚鱼在饥饿后的捕食量和捕食速度的变化,可以用Holling圆盘方程[2,29]Na=a,TN/(1+a,ThN)来建立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其中:Na为被捕食的食物数量,N为猎物密度,a,为瞬时攻击率,T捕食者可利用发现猎物的时间,Th为处理时间,即捕食者处理猎物所需的时间。饥饿到一定程度鱼类丧失再次摄食能力的饥饿时间称为“不可逆点”(Thepointofnoreturn,PNR),即Blaxter和Hemple早期提出的“不可复苏点”,也有的数据称为生态死亡点(Ecologicaldeath),这使得可从生态学角度测定仔鱼的耐饥能力。目前,在养殖实践中测定仔稚鱼初次摄食时间和食物种类以及PNR点,对仔稚鱼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

  关于仔鱼忍受饥饿的“不能复活界限(PNR)”,不同鱼类也有较大差异。大头鳕在5℃时的PNR为孵化后的11d,即开食后的第六天;日本鲐鱼在孵化后4.5d(即开食后的2.5d左右),虽然在第五天仔鱼仍能摄取食物,但不能捕获足够的饵料以保持其存活[30]。梭鱼在水温19~26℃时,盐度3时,其PNR约为6d,在3d内若不给饵料,给饵后约半数死亡。这证明仔鱼开口摄食后适时投饵具有很大的重要性[10]。一般来说,受精卵孵化时间长、卵黄容积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PNR出现的晚;反之,则出现早。Yin和Blaxter[31]报导:仔鱼的PNR时间还和仔鱼日龄及活动水平相关。鲆鲽类仔鱼在转变为底栖生活后,其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这可能是由于活动水平降低、节省能量消耗的缘故。

  6摄食机理的研究

  摄食是感觉器官、神经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协调作用完成的。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摄食与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23],这与视觉是最早发育成熟的感觉器官有关。绝大多数针骨鱼类的仔鱼具有纯视锥型视网膜,在变态为稚鱼时视杆开始分化[32,33]。Blaxter[32,33]认为,纯视锥型视网膜是仔稚鱼成功捕食所必须的,而视杆可能用于感知运动和逃避被猎食者所捕食。但是,不同生态习性的鱼,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摄

  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近年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使鱼类早期摄食机理的研究得到完善。

  梁旭方[34]1998年总结鱼类摄食行为的感觉基础,认为对于白昼摄食的中上层鱼类和浅水底层鱼类,视觉在其捕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有些种类甚至在视觉不能起作用时完全不能捕食,说明在具有一定照度的水体中,由于视觉能很好地起作用,鱼类一般优先利用视觉捕食。但也不排斥其它感觉器官对摄食的作用。Dempsey[35]观察到大西洋鲱幼鱼对饵料生物的抽提液和几种氨基酸有反应,并证实这种反应是由嗅觉决定的。日本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能为其同类的摄食声所吸引,说明听觉在其摄食中也可以起一定的诱导作用。Townsend[36]1982年研究认为,欧鳊(Abramisbrama)幼鱼主要依靠视觉在白昼摄食,但也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侧线捕食其前方约5mm的浮游动物。

  Brawn[37]1969年研究大西洋鳕(Gadusmorhus)的摄食行为,发现大西洋鳕能利用视觉摄食水层中和底质上较大的食物,对较小的食物只有依靠触须、胸鳍上的味蕾感知后才摄食。此外,还能利用嗅觉发现埋于沙石下的食物,用头推开沙石后摄取食物。凶猛性鱼类除利用视觉捕食外,其它感觉器官的辅助作用也非常重要。对黄尾五条蛳(Seriolaquinqueradiata)捕食行为研究表明,视觉用于捕食前对猎物的近距离识别和定位,嗅觉、听觉则用于对猎物的远距离定向[38]。

  对于夜间摄食或在极低照度条件下摄食,不同鱼类摄食感觉器官分化较大。如大眼鲷(Priacanthusarenatus)和黑边单鳍鱼(Pempherisoualensis),组织学研究表明其视网膜外存在十分发达的银色反光层,从而能大大提高对光的敏感性。因而这些鱼类可利用其特化的视觉捕食夜间才进入水层的大型浮游动物[39~41]。侧线感觉器官是有些鱼类的主要摄食感觉器官。Montgomery等[42]1985年研究针鱼(Hyporhamphusihi)的摄食习性,发现其食物主要为夜间进入水层的浮游动物。组织学研究表明[43]针鱼头前部发达的侧线管系统是猎物识别的主要器官。Mackie等[44]1980年研究欧洲鳎(Soleasolea)的摄食习性,发现欧洲鳎主要在夜间利用化学感觉摄食,视觉作用不大。Kalmijn[45]1971年研究小点猫鲨(Scyliorhinuscanicula)的捕食行为,证实鲨鱼对弱电场非常敏感,并可依靠电觉对泥沙中比目鱼产生的电信号和人工模拟的电信号的感受来进行捕食。凶猛鱼类在晨昏及夜间到浅水底层主要利用视觉和侧线机械感觉捕食,其视网膜由于具有很大的会聚性,光敏感性及高,因而在非常低的照度下也能发挥作用,普拉塔索夫[34]研究黑海凶猛鱼类(三须鳕、黑海石首鱼等)的捕食行为,发现当照度为0.1~0.01lx时,它们便开始活跃起来,捕食白昼型食浮游生物鱼类(银汉鱼、竹筴鱼等)。食浮游生物鱼类的眼睛在这种低照度下几乎不能起作用,而这些凶猛鱼类则可利用其发达的夜视觉和侧线机械感觉进行捕食。这些凶猛鱼类在视觉被除去后仍能正常摄食。其发达的听觉可用于对猎物的远距离识别和定向。

  另外,对于几乎所有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觅食时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嗅觉、听觉对食物进行远距离定向,特别是那些快速游泳鱼类,而当它们摄取食物后,一般均利用口咽腔味觉、触觉对食物进行最后识别[34]。

  海水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研究是我国鱼类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在仔稚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尽管这些工作对鱼类学研究以及鱼类养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大量工作局限于形态、生活习性和分类方面的描述。由于过去工作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比较落后,即使在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淡水养殖鱼类苗种培育方面,也缺少系统的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动生产的发展,更不用说海水养殖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了。目前,无论是海水养殖还是淡水养殖,苗种培育期间高死亡率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仍是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密切结合我国渔业生产实际,深入系统地开展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摄食行为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殷名称.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J].水产学报,1991,15(4):348-358.

  [2]

  黎伟新.仔稚鱼摄食行为研究简述[J].水利渔业,1999,19(5):6.[3]

  HunterJR.Feedingecologyandpredationofmarinefishlarvae[A].

  Lasker.Marinefishlarvae.Morphology,ecologyand

  relationto

  fisheriea[C].Seattle:Univ.ofWashingtonpress,1981.34-77.[4]

  刘晓春,何大仁.真鲷早期发育阶段行为生态学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3):17-23.[5]

  日本水产学会(蔡完其李思发译).稚鱼的摄食和发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2-15,85-90.[6]

  殷名称.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和生长[J].水产学报,1995,19(4):335-342.[7]

  HunterJR.Thefeedingbehaviorandecologyofmarinefishlarvae[A].Bardach.ICLARMConferenceProceedings[C].1980.287-330.[8]

  WareDM.Behavioroffirst-feedingPeruviananchovetalarvae,Engraulisringens[J].JRappPvReunConsintExplorMer,1981,178:467-474.[9]

  McCulloughRD,StanleyJG.Feedingnichedimensionsinlarvalrainbowsmelt(Osmerusmordax)[J].jRappPvReunConsintExplorMer,1981,178:352-354.[10]朱成德.仔鱼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综述[J].水生生物学报,1986,10(1):86-95.[11]

  高亚辉,傅万里,徐镜波,等.真鲷早期仔鱼食性转变研究[J].台湾海峡,2000,19(3):344-349.[12]

  HelfmanGS.Fishbehaviourbyday,nightandtwilight[A].TongJPitchered.TheBehaviourofTeleostfishes[C].BaltimoreMaryland:TheJho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6.366-387.[13]雷霁霖.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6-101.[14]陈桂梓,殷禄阁,崔兆进.牙鲆稚鱼摄食量的初步观察[J].河北渔业,1992,2:12-14.[15]马爱军,柳学周,徐永江,等.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36(2):130-138.[16]李大勇,刘晓春,何大仁.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J].热带海洋,1994,13(2):82-87.[17]

  McnnughtDC,HasterAD.Surfaceschoolingandfeedingbehaviourinthewhitebass,Roccuschrysops(Rafinesque),inLakeMendo[J].ń

  LimonlOceanogr,1961,6(1):53-60.[18]LissmannHW,SchwassmannHC.Activityrhythmofanelectricfish,Gymnorhamphichichthysbypostormus[J].Ellix.Z.Vergl.Physiol,1965,51(1):

  53-171.[19]

  DavisRE.Dailyrhythminthereactionoffishtolight[J].science,1962,137(3528):430-432.[20]JohnKR,HuntM.RetinamotercyclesandcolrrelativebehaviourintheteleostAstyanaxmexicanus(Fillipi)[J].JFishResBoardCan,1964,21(2):591-595.[21]SchwassmannHO.Biologicalrhythms:Theiradaptivesignificance[A].AliMA.EnvironmentalPhysiologyofFishes[C].Newyork:Plenumpress,1980.613-630.[22]SchwassmannHO.Biologicalrhythms[A].HoarWS,RandallDJ.FishPhysiology,Vol.6,EnvironmentalRelationandbehaviour[C].Newyork:Academicpress,1971.371-428.[23]MormanRH.Relationshipofdensitytogrowthandmetamorphosisofcagedlarvalsealampreys,petromyzonmarinusLinnaeusinMichiganstreams[J].JFishBoil,1987,30:173-181.

  [24]BattyRS.Effectoflightintensityonactivityandfoodsearchingoflarvalherring,clupeaharengus:alaboratorystudy[J].MarBiol,1987,94(3):323-328.[25]BlaxterJHS.Therearingoflarvalfish[A].HawkinsAD.AquariumSystem[C].London:AcademicPress,1981,303-325.[26]蔡泽平.真鲷仔鱼的摄食习性研究[J].南海研究与开发,1998,1:6-10.[27]龚小玲,鲍宝龙,姜秀凤,等.牙鲆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能力[J].水产学报,2000,24(6):

  516-521.[28]郑微云,王桂忠,郑天凌,等.真鲷幼鱼摄食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科学,1993,2:39-42.[29]HollingCS.Somecharacteristicsofsimpletypesofpredationandparasitism[J].CanadianEntomologist,1959,91:385-398.[30]HunterJR,KimbrellC.Someaspectsof

  thelifehistoryoflaboratory-rearedPacificmackerellarvae(Scomberjaponicus)[J].RapPvReunConsintExplorMer,1981,178:344.[31]YinMC,BlaxterJHS.Feedingabilityandsurvivalduringstarvationofmarinefishlarvaerearedinthelaboratory[J].JExpMarBiolEcol,1987,105:73-83.[32]BlaxterJHS.Developmentofsenseorgansandbehaviorof

  teleostlarvaewithspecialreferencetofeedingandpredatoravoidance[J].TransAmFishSoc,1986,115:98-114.[33]BlaxterJHS,StainesM.Pure-coneretinaeandretinomotorresponsesinlarvalteleosts[J].JMarBiolAssoUK,1970,50:449-460.[34]梁旭方,何大仁.鱼类摄食行为的感觉基础[J].水生生物学报,1998,22(3):278-284.[35]DempseyCH.Chemicalstimuliasafactorinfeedingandintraspecificbehaviorofherringlarvae[J].JMarBiolAssUK,1978,58:739-747.[36]TownsendCP,RisebrowAJ.Theinfluenceoflightlevelonthefunctionalresponseofazooplankwnivorousfish[J].Oecologia,1982,53:293-295.[37]BrawnVM.Feedingbehaviourofcod(Gadusmorhua)[J].JFishResBoardCan,1969,26:583-596.[38]KobayashiH,FujiwaraK.OlfactoryresponseintheyellowailScriolaquinqueradiata[J].NipponSuisanGakkaishi,1987,53:1717-1725.[39]GladfelferWB.Twilightmigrationsandforagingactivitiesofthecoppersweeperpempherisschomburgki(Teleostei:Pempheridae)[J].MarBiol,1979,50:109-119.[40]NicolJAC,ZyznarES.Thetapetumlucidumintheeyeofthebig-eyepriacanthusarenatusCuvier[J].JFishBiol,1973,5:519-522.[41]WangRT,NicolJAC,ThurstonEL.Studiesoneyrsofbigeyes(Teleostei:Priacanthidae)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tapetum[J].Pro.RSocLond,1980,210B:499-512.[42]

  MontgomeryJC,SaundersAJ.FunctionalmoiphologyofthepiperHyporhamphusihiwithreferencetotheroleofthelaterallineinfeeding[J].ProcRSocLond.,1985,224B:197-208.[43]SaundersAJ,MontgomeryJC.FieldandlaboratorystudiesofthefeedingbehaviorofthepiperHyporhamphusihiwithreferencetotheroleofthelaterallineinfeeding[J].ProcRSocLond,1985,224B:209-221.[44]MackieAM,AdronJW,GrantPT.ChemicalnatureoffeedingstimulantsforthejuvenileDover,sole,Soleasolea(L)[J].JFishBiol,1980,16:701-708.[45]

  KalmijnAJ.Theelectricsenseofsharksandrays[J].JExpBiol,1971,55:371-383.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