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3篇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3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1 05:05:02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3篇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  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省徽州歙县人,祖籍。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3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3篇

篇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

  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省徽州歙县人,祖籍。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歙行知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高等师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生活教育理论是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

  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

  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

  专业WORD.

  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

  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做活动中有时老师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

  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孩子能自信地得到结论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上所提供很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学生都知道现象、结果,就是没有把现象和结果2/3页

  联系起来过,即具体分析过。由此看来,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主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这也是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把课本教材容与学生具体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常识趋向教学

  化,使教学容更加生活化。

  “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在舞台演戏一样。

  “生活教育”是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反映了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即教育”是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

  专业WORD.

  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篇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

  37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理解增加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第一章陶行知教育思想

  课时安排:四课时

  一、陶行知的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后开展乡村教育。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庄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

  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1939年7月创办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成为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1946年12月1日,陶行知遗体由上海运回南京晓庄劳山脚下安葬。二、生活教育理论(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2、立足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育即生活。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三)生活课程理论生活课程论的主要特点是: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

  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书”、“论文书”。(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籍”。(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是“用的书”、“生活的书”。2、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基本原则。社会、个人及生活事业本体需要的原则。以实际生活作中心的原则。“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的原则。“活”的生动有趣的的原则。

  (3)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材的具体方法。4)生活课程提出了衡量教科书编得好坏的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

  书提出来的。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

  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

  力量”。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

  起来”。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

  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明确学习目的性。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六大解放”: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三、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和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两个阶段:(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阶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

  育的形式出现;(二)1933~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

  他认为“发明能力之如何”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区别所在,提出试验教育应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能力:(一)“提倡试验的心理学”,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二)主张“设立试验的学校”,反对按着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方法的学校教育。(三)主张“注重应用统计法”的教育原理,反对定于一人私见、定于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则。(四)主张“注重试验的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他在《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主张打倒传统的教育,提倡创造的教育。陶行知的这些看法,明显基于“行——知——行”的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

  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4.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宗旨在于使学生能自动自觉的学习,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问题,目的是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利用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方法,培养、加强、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

  大条件”则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只有在民主条件下,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

  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三个需要”是:(一)“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

  生高度的创造力。(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

  的思虑追求”。(三)“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

  予以适宜的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

  数人的创造力。

  5.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在《创造

  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

  教授→自学”。

  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特征:

  其一,大众性。他办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把包括小孩、农人、

  工人在内的广大民众培养起来,启发他们成为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善美的活

  人”,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其二,实践性。他要求解放儿童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做”看作是实践——探索——

  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其三,可操作性。他用“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作为教育民众的方法,

  又是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的有效途径。

  其四,民主性。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思想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

  件是民主”的主张,反映了时代要求民主的特征。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理解,增加创新意识,在教

  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四、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

  (一)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

  1.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

  校长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体现在它影响着家庭

  的团结和进步,乃至国家的前程和世运之治乱。

  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

  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

  2.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动的校长。

  陶行知认为,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学校观即对于学校组织的根

  本态度。

  作为一名校长,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

  非的能力”。

  陶行知的学校观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新学校则是开放的。

  第二,学校即社会。校长必须明白,办学管校与改造社会是完全统一的一件事。

  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不是教师单方面施展

  才华的场所,不是“教校”,而是师生彼此合作与相互激励的场所。

  3.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校长工作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事业,它最忌讳的就是简单模仿。“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是一所学校蓬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校长要确立正确的下属观,要放得下架子,听得进不同意见,尤其是来自下属的建议和批评,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唯己独尊,更不能刚愎自用。4.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陶行知认为,校长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当它为一种专门事业看待,要以专门的目光研究它,要以专门的学术办理它。”校长工作是一门科学,它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二)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1.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2.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五、如何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化新课程改革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明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总目标体现三个层次:其一,基础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三,基础教育应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这总目标可归纳为解决了教育与学生,教育与发展、教育与社会三大问题。

  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了培养“长久的现代人”、“创造真善美的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必须德智体美诸育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不仅反对因袭传统,也反对仪型他国,而主张走自己的路大胆地创造。他倡导“民族的现代化”、“生活的现代化”、“寿命的现代化”。他主张变“死教育”

  为“活教育”。2、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关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3、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爱满天下。”“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4、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丰富学生生活的策略“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

  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

  注重社会实践的策略“社会即学校”。“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推进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理念PPT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陶行知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故事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在陶行知影响下,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P1772,1927,陶行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晓庄学校。3,陶行知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4,陶行知,总结“即工即传”的办法,创“小先生制、传递先生制”,对扫盲及教育有重要影响。P1785,陶行知,1936,《国难教育方案》,开展国难教育运动。6,陶行知,提倡“抗战教育”,创办育才学校,把其办成一个现代教育史上的新型学校。7,宋庆龄,为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8,生活即教育,由杜威“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是“真教育”。9,教学做合一,体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学校形成,在育才学校成熟。1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12,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P18613,陶行知,“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14,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15,陶行知,1929,蟠桃学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培养更高一级的幼教人才和开展幼教科研活动。16,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艺友制17,名艺友制便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名词: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1,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新大陆'。2,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3,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名词解释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P185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2,外国病:效仿外国,不适国情。3,花钱病:处处模仿外国,仰给洋人,花钱过多。4,富贵病:所收儿童多属贵族。名词解释:艺友制1.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艺友制。2.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3.艺友制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特点、优点: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4.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也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5.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简答1:陶行知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意义1,陶行知主张,儿童6岁以前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失掉这个儿童求知的时机,减少人类的成就。2,陶行知主张,普及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3,从人类自身发展和国家前途的双重意义,阐发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论述题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2009.4】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