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10篇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10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0 18:30:07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10篇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  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10篇,供大家参考。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10篇

篇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

  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希望能够在阅读教学上得到家长的帮助。通过应用家校共育的指导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以下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问题探析;解决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双减”背景下强化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在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为此,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内容和课程教学要求,能够在充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4]现阶段,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他们的文化层次低,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对此,这就相应的需要学校教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去有效地解决育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缺

  乏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他们不能很好地对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满足家长的家庭教育需要,从而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应式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方面还需要专门化的训练。

  (二)沟通时间偏少,未建立长效机制

  就当前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班主任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般是因为学生存在思想认知错误、违法违纪行为或成绩明显下滑,班主任希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交流时间普遍偏短,沟通过程一般仅持续到问题解决,一段时间后,问题又“重现江湖”。其实,班主任和家长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各种不良因素。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仅能依靠短期沟通就能得以解决的,如果班主任和教师未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或者沟通仅停留在问题表面,问题的根源就难以把握。

  (三)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

  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QQ或者微信群聊等,家校合作的内容也主要局限于学生智力成绩的学习,而很少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发展。现在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有关家校共育的活动,例如:学校开放日、家长活动日等,学校允许并且主动邀请优秀学生的家长进入校园进行一系列的家校互动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背后的根本目的是极具功利性的,他们旨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揽收更优秀的生源。归根结底,这种家校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他们更多地只是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对家校互动背后潜在意义的正确认识。这种短时性的、阶段性的家校互动,会让许多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也产生“功利性”的心理,他们配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师规定的相应“任务”。长此以往,就会使得许多家长丧失对家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影响家校互动积极意义的发挥,从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

  (一)借助便捷渠道,提高家校共育积极性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班主任可以凭借网络完成便捷沟通渠道的搭建,确保教师可以将在学校观察到的孩子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具体真实情况反馈给教师,两者就其展开分析与讨论,精准把握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例如,笔者刚接手新班级时就搭建了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一段时间后,笔者在家校沟通平台开展了道德行为视频征集活动。孩子们8人为一组,全班分为4组,每组两周选出一个代表。笔者要求小代表的家长将孩子本周每天的道德行为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并呈现,视频须反映孩子真实的行为。第二周,笔者利用班会课播放4位同学的短视频,让孩子们对视频中出现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讨论,笔者则关注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并进行适时引导。课后,要求4位同学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书面总结,并且让爸爸妈妈阅读后写上一段感想,发布在家校共育平台,其他家长可以评论和点赞。此举不仅可以激发家长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己,增强明辨道德行为是非的能力,检视自己行为的对错,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打破了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家校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明显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多元合作,增加沟通途径

  为了减少对网络沟通的依赖,班主任可以增加一些沟通的有效途径。就如同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和教师齐聚一堂,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沟通和总结。但是,由于家长很难有空闲时间,所以这种家长会一般只在学期末等时间进行,虽然效果不错,但是沟通频率较低。因此,班主任可以考虑调整家长会的时间和人数,举行新的“家长会”。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困生应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并且着重强调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课堂的实际设计结构可以具象化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可以更加强调重视预习情况。引导学困生通过教学单元的导读部分对实际内容进行相应了解。此后通过相应文章的具象化题目特点、写作教学目的、写法特点、重点语句等方面获得相应

  反馈,并通过分类将学困生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教师应针对学困生提出的具象化疑难问题展开分类,展开小组间的具体讨论以及交流。如果小组内部拥有不能解决或解决得并不完整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应用将“读”和“议”进行共同探讨的原则,不应较为直接地将简单的答案直接告知学困生,而是应更多地提示学困生相应的思路和方法,进以体现学困生在客观条件下的主观学习能力,最后再将学困生的基本学习兴趣转移到作业方面。

  结束语

  对于家校共育的合作中,班主任担负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全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还需要与各位家长进行一对多的沟通。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保持家校沟通的顺畅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虹.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家长,2022(07):94-96.

  [2]战贝贝.“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六).,2021:11-13.

  [3]杨春梅.小学“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探析[J].读写算,2021(18):3738.

  [4]魏秀云.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共育探究[J].家长,2020(21):109+111.

  [5]王亚玲.影响家园共育实效的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05):23.

  

  

篇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试论“双减”下的家校共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唯一标准,这一现象无异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所以国家在提出了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学生、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的热议。本文就来探究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对策,希望能够以此促进家校共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合作;对策

  前言:国家实行双减政策背后的真正目的是能够提高教育的初心,真正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发挥到原本的教育作用,进而共同促进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但很多家长并不知道、也不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所以需要教师以双减政策为出发点,让家长了解双减政策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家校共育。

  1“双减”内涵及其要求

  根据“双减政策”,关于“双减”主要可以总结为管控作业数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对这些政策又做了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全面压减作业的总量与时常,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的平均完成时长不超过1小时等;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的时间;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赏识融资等。针对“双减”的内涵及其要求,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2基于“双减”下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对策

  2.1深化家校教育认知,强化共育能力

  2.1.1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及教师要始终以“双减”精神为指导思想,注重对教师家校共育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强化教师对家校共育的情感认知,以便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效果的强化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在学校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其首先要从自身的思想观念中予以转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主要目标。在对学生讲解课程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顺利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学校要对教师的课程考核制度加以完善,将家园共育因素融入其中,秉持定量分析的基本原则,以便进一步巩固“双减”政策视角下的家校共育成果。例如:学校可定期开展以家校共育为基础的评选活动,在全校范围公开评选最受家长欢迎的教师,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双重鼓励,从而使得教师的工作动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激发。此外,“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作业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做出详尽透彻的分析。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学科课程知识点,科学合理的设计家庭作业,把控好作业的量,尽可能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创新创造等类型的作业,并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作业完成及辅导环节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为家校共育效果的强化创造有利条件。

  2.1.2增强家长教育信心

  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家长而言,其在教育环节中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坦诚,则可以成为目标顺利达成的前提条件。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实际当中,可以发现,在家校共育方面,不少家长的教育理念有所偏差,加之其自身教育能力不足,往往会将更多的教育责任寄托在教师身上,而忽视对学生家庭教育,对家校共育持有质疑态度。面对此种情况,立足于“双减”政策视角下,要注重引导家长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使得家长在思想观念中正视并认可家校共育。

  2.2拓宽家校共育内容,挖掘共育资源

  2.2.1以教师为中心加强沟通

  沟通交流是家校共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彼此在建立和谐合作关系的同时,通过各种信息的双向传递,可获得理想的家校共育效果。因此,立足于“双减”政策视角之下,对于教师而言,其首先要重视家校共育,意识到家校共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及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要运用平等的态度,切勿用自己的“权威”要求家长。

  2.2.2以家长为中心整合资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若想获得理想的家校共育效果,则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对家长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专业优势和教育特长两个方面予以挖掘。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从而为家校共育活动的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从整体上来说,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深入到家长群体当中,对家长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充分发挥其各种优势,如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家族观念等,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融入学生家庭教育环节当中,有效借鉴其中的优秀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丰富家校共育内涵,贯彻落实“双减”精神。

  2.3创新家校共育方式,丰富共育活动

  2.3.1组建家校共育组织

  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学校作为权威的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之下,以“双减”精神为导向,对其进行贯彻落实,科学合理的构思家校共育计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符合学校发展,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家校共育模式。

  2.3.2巧用网络现代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之下,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特别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更是得到了有效应用,所获得的教育效果较为理想。因此,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在“双减”精神的贯彻指导之下,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的方式,推动家校共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及家校共育

  效果的强化,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园APP,以其为载体搭建网络平台,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情况、劳动情况、行为能力养成情况等。随后,家长可根据自己获得的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化传递,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活动的有序化开展开辟全新路径。同时,作业管理作为“双减”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通讯软件,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有效分发和科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家庭作业,并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上传至校园通讯软件中,便于家长了解和掌握,从而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更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加以监督和指导,这不失为落实减负增效任务、提高作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结论: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家长和教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角色,两者均致力于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的培养,借助两者教育力量的凝聚,可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有效衔接的状态,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健全人格塑造及课业负担减轻,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双减”政策视角下,建议通过深化家校教育认知强化共育能力、拓宽家校共育内容挖掘共育资源、创新家校共育方式丰富共育活动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形成以“双减”精神为指导思想的家校共育体系,创建“合力”教育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王富生.以“双减”小切口推动教育大改革[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9-10.

  [2]吴晓晔.小学家校共育合作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1(25):33-34.

  [3]魏晓倩.农村家校互动不良原因及对策探析[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4):106-109.

  [4]张美云.教师减负背景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点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20(5):42.

  [5]黄成芬."停课不停学"网课教学环境下的家校共育"五式"活动策略[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5):31-32

  

  

篇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与创

  新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关键词:双减德育立德树人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能扛起责任的三好青年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愈发的被各中小学重视,我们有着高尚的德育目标,不少教职工的工作计划之中都会写着“德育为首”,相关部门也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倾注了庞大的物力财力,新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现代的孩子又需要怎样的德育?

  中小学学生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往往取材青少年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从而带学生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中汲取正能量,激发他们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优秀品质。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只停留在书本表面,不免有些“纸上谈兵”,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一定是学生自己深有感触,亲身体验而来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需要多接触这样的场景,从而灵活做出改变。

  德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真实而有爱的教育,让学生切实接触到有关道德二字的内容、真实化场景,如果急于求成,硬塞给孩子一些结论,这恰恰违反了德育教育的初衷。另外现在孩子个性化非常突出,在心理学上来讲我们叫做“个体的差异化体现”,这种差异化我们应该尊重并且理解,他是每个学生身上的一大闪光点,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让他们从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充满快乐和自信的孩子,离德育教育的目标也就更近一步。

  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情绪等都是需要被关注的,如果只单单关注提高学习成绩,显然是有些片面的,就像每颗种子,每个孩子的开花和结果时期也是不同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培养好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如何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德育内涵?

  加强德育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共同默认的价值追求,成为学生自觉的、融化在血液里的人生理想、人生抱负,以及他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会碰到新的问题,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每个学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现在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的五大新挑战,具体包括:一是外部刺激的多元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得到外部刺激的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渠道;二是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简单重复很难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三是社会行为(包括教师行为)的失范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产生了孤独、焦虑与逆反心理,很难形成学校预期的德育效果;四是对教育效果的短期追求,很难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人生信念。

  教师的任务转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力。教师的工作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把教书教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教师。实现德育工作的转变,需要有以下几点认知: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要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德育应有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有序性;德育是情感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投入感情才

  有回报。这当中,需要爱心才能唤醒,要靠诚信加以教育,需要榜样逐步引导,且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

  (三)双减”背景下,如何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回归生活应成为“双减”下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形态

  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要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德育应有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有序性;德育是情感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投入感情才有回报。这当中,需要爱心才能唤醒,要靠诚信加以教育,需要榜样逐步引导,且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

  1.因校制宜求发展,形成学校德育管理特色

  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校有着以下三方面的职能:首先在于传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其次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学科之美;三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学科教育、知识学习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科当中内在的真善美,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实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

  1.穿好课后服务这条“线”,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以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拓展师生潜能。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管理,体验情感,拓展语言、艺术、运动等方面的潜能。学校以特定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演绎,寻求时代英雄,直接做公益,在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基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及科学的方案设计,磨练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目的追求、承担起社会责任。

  (4)“双减”背景下,分层式、个性化培养学生,实现“减负增质”

  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各界要大力宣传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育者要促使小学生树立生态理念,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学生通过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决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做好协同育人,打造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减负共识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学校应做出的具体措施,例如建立家校联系卡,随时可以保持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使双方能了解孩子在家庭以及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方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以及家访等手段,使学校和家庭更好的结合起来,共同引导孩子拥有一个优良的品德。学校要在发挥好教学主力军的作用的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家庭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5)做到学生减负的同时为教师减压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双减”中综合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状况;既关注全面发展,又要看个性特长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又要看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学校和社会都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为推进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要改变校园精神,创造良好的校风需要在德育中用心去创新与改革。“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能够刺激人改变内在追求。”更重要的是校园精神,在精神层面对人的改变,实现身心陶冶,实现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提升,在无意识中实现有意识教育,从而实现美与德的统一。

  

  

篇四: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

  ”双减“即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倡导和贯彻多年的“减负”理念将正式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局面。

  对学校教育而言,“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改变现有的教育秩序,它既是推动学校教育主导权回归的机遇,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那怎样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国家人才的培养呢?

  一是让教育回归学校.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学校是人才加工厂,学生是学校教育成果的核心主体,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把关注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及其未来,虽受多重因素影响,但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系统而规范的引导。现实教育实践中,学校因其考核和社会声誉,学业晋升、人才选拔是以会考和招生考试的体制机制进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极其严重,家庭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甚高。家庭及家长、学校及教师对教育质量的期盼,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教育实践过程就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其实,教育应该是德育为首,培养学生自然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格,能够用所学文化知识去理解和反映自己的社会现实生活,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业晋升和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器

  二是学校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教育培训的畸形发展固然受到了资本运作等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上讲,不同层次的学生(培优、补弱或巩固)至少在形式上能够在校外机构中寻求到

  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甚至是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双减”政策的出台,首要工作重点就是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意味着,今后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活动将被全面整顿,甚至被全面禁止。于是,学生部分正当的“补课”需求势必无法通过校外学科培训这一途径实现。如何有效缓解学生“双减”之后的“补课后遗症”,填补校外教育撤出后的需求真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疑是留给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因此,学校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情况,实施“零起点”教学。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为指导,在作业布置上,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学校要加强作业的互动答疑工作,这是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环节,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好专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周日下午返校一直到周五下午才离校,这期间,学生的吃穿住行娱都在校园里。所以我们一定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把自习安排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整体性设计安排,做好自习时间作业的答疑反馈,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三是努力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对现有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双减”政策之后,延伸出来的课后服务需要学校额外投入大量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包括组建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提供课后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制定优质的课后活动方案等。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课后服务水平,是每个学校都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一些地处偏远农村地区、本身

  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国家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这些些地方的财力、物力的投入,使各个地方、各个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双减下的均衡教育。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合作。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方面,家长不需要再“帮孩子批改作业”,这一负担的减轻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再需要关心孩子的教育。相反,家长应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关注“作业”以外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的50%,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已成为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与新时期“家校共育”原则不匹配的问题,我校着手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工作,通过“建一座家长学校,同育两代人”的成效,使家长参与学生教育探究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教育参与和实施能力大大增强。这一变化证明了我校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成功,也为我们开启家校共育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在家校共育已成潮流的当下,学校一直在“秉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优势,稳步推进线下家长学校和线上家长学校建设,不断开辟新的家庭教育引导空间。在开启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前,学校建立了《家长培训制度》,从“让家长了解学校”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两大目标入手,着手设计家长培训计划、家长培训活动操作流程、家长学校各阶段培训主题和课程,作出了“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开两次课”的硬性规定,确保了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规范有效、长期持续进行。

  五是切实育人新观念

  回应“双减”政策提出的挑战,学校应当统筹全局,从观念和行动方面协同推进,以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新格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随着信

  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除了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授之以愉、授之以誉、授之以宇。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育人理念,从而向教育家型教师目标不断迈进。

  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不断探索,并且这种能力是学生终身必备的。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不再以年、月衡量,而是以小时、分、秒来计算,因此学生必须时时学习、终身学习。有了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学生不但能掌握最先进的知识,还能在未来就业岗位中获得竞争优势。

  青年一代是祖国之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年一代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必须有担当,有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抱负和信心。但是,现在有些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思想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理想和信念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内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带动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

  

  

篇五: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

  教学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优化,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以及课后补习负担打下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就能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好。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高质量开展;在教学模式方面也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需要学校强化对于学生的课后辅导效果,让学校教育朝着减负增效的方向进行变革,既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也要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其中,课堂教学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直接决定了“双减”政策的落实效果,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方面积极开展变革和创新实践,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学校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期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引发一定的思考:

  一、细化课堂准备工作,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课堂当中的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细节化备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准备,预设各种方案应对课堂当中的情况,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始终在教师的“掌握”之下。所谓“事不预则不立”教学工作也同时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了然于心,但是却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时代不同,观念不同,

  学生的素质和性格不同,产生的学习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教学经验作为支撑自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够落入经验主义,还是要认真对待课堂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细节处入手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落花生》,文章讲述了一家人一起吃花生,父亲用花生的生长和结果习性进行比喻,告诫孩子要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表面上的伟大、体面。如果教师准备不够细化,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提升,尤其是城市当中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见过刚从土地当中拔出来的花生,也没见过花生农作物长什么样。如果学生对于花生的了解很少,单凭文章当中的描述和“父亲”的说教,怎么可能对“父亲”的话有很深的感悟,怎么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大的可能就是,学生记住了文章的内容,也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但是仍然感觉有些理解肤浅,没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共鸣。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教学效果会比较差,而且不能够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对于落实双减政策非常不利。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专门搜集一些有关花生种植的相关知识,在课堂当中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现,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同时有了对花生习性以及农业附加值的了解,学生一定会感叹小小花生的巨大作用,对于文章当中“父亲”的话会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有共鸣,不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进行大道理的讲解,学生心中就已经能够有所感悟和体会。这样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准备阶段一定要认真、细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学习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环节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和预案,保障高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开展。

  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求

  现在的大环境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大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一个班级,一个教师,任课教师在课堂当中统筹所有学生的学习,并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还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就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大课堂依然是主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做出创新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每个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学习的进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上都会有差别,自然

  课堂学习的需求也就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希望教师将快一点,学习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则可能希望教师讲得更细致一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但是教师只有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也不可能为某一位学生调整,而是要照顾大部分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这些教育创新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需求,教师再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和引导。例如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主要的几个知识点制作段视频,在视频当中详细讲解知识点的内容,并辅以相应的习题练习引导。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按照多数学生的节奏和需求,展开教学,完成教学之后,利用学校的教育平台或者信息平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复习、查漏补缺,教师在一旁提供教学方面的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情况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思维能力。

  三、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力以及课堂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如果学生对于学科学习感兴趣,那么在课堂当中会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保持强烈的求知探究愿望,对于学科知识有着充足的好奇心。这种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展开学习和探究,主动进行思考,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非常高。相反如果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不感兴趣,自然就会出现消极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多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当中学习文化知识。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坐在一起,通过在镜子当中观察彼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可以让学生手拿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通过观察入射角度和反射角度,探究光的反射。这样的实践探究不仅非常有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深化对于平面镜成像以及光反射的特点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方式,在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兴趣偏好,在形式上轻松愉快的。“教学游戏”“情境教学”等方法都是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

  结束语

  “双减”政策在义务阶段学校教育教学当中的落实,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教学当中,要以课堂为基础,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以及补习班压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做好课堂教学开展的准备入手,保障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入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模式变革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有更好地表现,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李臣之,郑涵.“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J].教育导刊,2022(06):58-63.

  [2]孙荧.“双减”政策下构建爱学课堂的教学案例分析[J].新校园,2022(03):16-17.

  

  

篇六: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建一

  体化德育教育

  摘要:在现代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也表明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仍然有不少小学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就是“重智轻德”,尤其是农村小学。因此,本文认为,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来改变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德育工作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才能顺利进行,进而提出了创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内容和建立多元化德育评价机制等等创新措施。从“双减”政策的角度出发,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能够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进而达成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双减”;农村教育;小学教育;德育

  1.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下,“双减”政策正在有序地推行,教育者应当将“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核心,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当前阶段,不少农村小学教育忽视了学生家校德育教育工作,进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1.思想品德问题

  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这也导致很多适应于城市和时代的素质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在农村小学中大力推行。而且,很多农村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加侧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工作,这会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1.1.

  德育教育机制问题

  目前,仍然有不少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思想并未真正落实到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当中,更别说德育工作了。而且,很多农村小学所开设的德育课程常常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这就让很多小学生无法得到最基本的德育课程教育。究其原因,学校德育教育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

  1.1.

  家庭教育理念偏差问题

  在农村地区,小学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问题,也不够重视家庭教育,更别说采取高效科学的德育方法。而且,农村小学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极度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小学家庭的教育理念就是取得优秀的应试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只是采取一味的批评和打骂的教育方式,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这种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出现不健康的思想。

  1.“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一体化德育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

  毫无疑问,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体习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认为,学校应当将德育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同时,农村小学管理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家庭教育,重视家校合作,从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德育形式,从而促进德育教育顺利进行。

  在“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过程中,“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建一体化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具体而言,一方面来说,学校可以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相关的德育课程,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教师应当确保家校工作的一致性,与学生父母相互配合,从而真正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保驾护航。

  1.1.

  树立家庭典范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工作应当不断推进和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辅助,也是父母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的重要方式。同时,家长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而非将分数作为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同时,家长还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秉持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言传身教让孩子真正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并积极带领孩子参与到实践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1.1.

  完善教育措施

  在“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之下,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落实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在家校共建一体化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核心的作用,家庭主发挥着基础和辅助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采取科学高效的措施来促进家校共建一体化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学校可

  以开展各类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此外,家庭和学校必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相互配合,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一致性,从而让孩子能够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的教育理念,进而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德育课程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加强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健全各种德育文化场所,构建德育实践基地和科学高效的德育教育机制。

  1.结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其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的德育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是“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国家格外重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教育。本文认为,在农村地区,家庭和学校必须积极配合,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容,双管齐下,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浅析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下的德育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04):28-29.

  [2]赵付花.优化班级管理,落实德育教育——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探究[J].学园,2020,13(08):87-88.

  [3]刘芳菊.边境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探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某小学为例[J].家长,2020(08):35-36.

  [4]段月娥.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策略[J].甘肃教育,2019(10):45.

  [5]何彩莲.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新课程(中),2018(05):256-257.

  [6]邱慧雄.小议农村小学德育的不足之处与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7(51):112.

  

  

篇七: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赵天军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小学

  441612

  去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很多配套政策陆续出台生效执行。

  “双减”指的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月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月度,为落实立德树月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教育根基,全面育人,育健康协调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是为了党和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的!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有人们过于功利的思想与攀比行为,推动并促使人们对教育产生了过激、偏激的认识,使很多家长和教师也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表现在:

  

  

  

篇八: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作者:薛颖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2年第03期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以“至远教育”为办学特色,关注生命成长,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生命成长”为延展的“至远”课程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沈阳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沈阳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沈阳市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校、社会都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双减”落地、落实、落细,是每所学校、每个教育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减负提质”一直都是我校教学工作常抓不懈的重点。“双减”政策实施后,我校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更扎实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项目驱动、思考推进,做到“集智、纳慧、聚力、践行”,力求在“双减”形势下把教学常规工作做得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

  一、体系化运行,在探尋中确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落实“343”课堂授课模式,即“三段四环节三目标”,从总体模式的初步形成到重点环节的深入探索,体现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充分践行了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一)“三段”: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课后反思拓展

  我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实施随机评价,根据教学反馈,集中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长,进行差异化教学;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拓展,布置共性作业与个性作业,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均能获得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能力提升。

  (二)“四环节”:前置探究,合作交流,汇报评价,拓展提升

  我校将自主探究安排到课前,引导学生在课前就开始思考,通过布置“前置作业单”唤醒学生的认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前置探究是基于学生个体视角的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在前置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倾听、有表达、有思考,思维产生碰撞,进而在评价拓展后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素质及批判精神。

  (三)“三目标”:会学目标,学会目标,践行目标

  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事实证明,基于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

  “343”课堂授课模式既凸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融合发展;既鼓励合作式学习,又关注评价机制的完善,体现了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是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目标发展。“343”教学模式是我校教研智慧的结晶,是实践“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制度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减负提质增效”

  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研工作中严格备课、上课、听评课、多元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流程的管理,引导教师针对学情特点和学生需求,主动、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模式,做到引导到位、点拨到位、训练到位、提升到位。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升其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等,不仅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还能让有潜力的学生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每一名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

  我校通过课堂展示,有效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造就了精英教师团队。通过推门课发现问题,利用引路课诠释问题,开展研讨课化解问题,推荐参赛课引领示范。

  我校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落实教导处常规检查、作业日抽查制度、班级作业周报告制度,加大规范课堂及作业检查的力度,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校领导全学科、全覆盖地随机听课,对教学进度、教师态度,作业设计、作业量、作业批改以及教辅材料等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学校领导每节课听完后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助力教师课堂提质,通过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规范管理,用创新理念、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手段落实“减负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专业化思考,在培训中提升教师能力

  校内减负的关键在于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提升。我校通过扎实的集体教研和有效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将集体智慧覆盖到每一堂课、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频共振,打造一流课堂。

  (一)集体教研:在碰撞中收获,在合作中进步

  我校将教师备课时间固定为:科任教师每周二上午第一节课;一、二、三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师每周二下午3:40~4:30;四、五、六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师每周四下午3:40~4:30。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即主备人,就本周的课例把自己的教案与组内教师分享,并在集体备课时说课,全组教师一同参与评课、议课。根据主备人的阐述,其他教师结合自己对教材的

  理解、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进而生成自己的教案。主备人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反思自己的教案,与全组教师达成共识,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只有带着问题开展的教研活动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每个学科组每个月都开展扎实有效的以日常教学的核心问题为主的常态化教研和以重点研究的课型及主要研究目标为方向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

  (二)教师培训:在竞赛中提升,在蜕变中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学校的重视与培养。

  我校科学筹划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设计了丰富的培训内容,而且在培训中始终引导教师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教师科学制订三年教学规划的大目标和学期计划达成的小目标,明确实现的环节与步骤,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和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助推新教师成长,我校采用师徒结对子的做法,引导新教师逐层提升。通过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引路课,增强名师辐射力;通过徒弟“赛课”“晒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促进青年教师在实战中蜕变,在课堂中成长,真正筑牢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我校不仅根据办学理念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还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印发的《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十要求”》等文件对教师进行教育政策培训。

  我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教研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促进教师确立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

  四、多元化推进,在创新中深研课程、项目、评价

  (一)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我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和选择性。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至远传统文化”“融合成长”“博视家长”,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至远传统文化”课程涉及13个学科,通过系列校本资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课程类别,制订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分年级设置课程内容。

  “融合成长”课程依照学生成长节点,本着“教育走在学生成长的前面”的原则,把成长体验作为成长课程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学生带着仪式感成长,包括一年级入学课

  程、二年级入队课程、六年级毕业课程等,课程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

  “博视家长”课程开展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家长们分享军人、医生、运动员、工程师等职业特点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感悟生活。

  多元课程以“德”为根,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以“需”为上,促进学生懂得责任担当,学会实践创新。

  (二)多元项目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我校构建以项目学习为载体的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课程群,实现内外联通,促进学生从以“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素养”为主的学习转变。学校既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也利用课外资源和条件为教学服务,延伸学科综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认知都得到拓展,能力都得以提升,师生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围绕“小种子·大探索”的主题,以个人、小组合作、班级讲堂、学校大课堂等方式开展了自主探究的跨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种种子、画种子、读种子,写观察日记,讲劳动者故事,种植中草药……实现了在劳动中思考、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创造的目标。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要实現更深层次的减负,就要积极推进评价改革。我校通过多元评价来为学生减负,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使不同之“材”皆有所用。

  我校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体系采用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等多元化和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学期末的综合性学业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全面发展。

  学校依照课标,构建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将自评与师评、互评相结合,将口试、笔试与实践操作性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2021年暑假期间,我校为学生定制了“至趣园”特色假期作业,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开学后教师发现,学生的作业在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中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书写工整,字体规范,项目完成齐全,正确率高。

  多一把尺子丈量学生,多一种视角欣赏学生,为每个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为每个学生坚实成长的脚步,我们一直在路上。稳守教学质量关口,是教育人的共同使命,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挑战,我们会且行且思,张弛有道,追求成长、进步。

  (责任编辑:赵春艳)

  

  

篇九: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

  施对策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萌芽时期。双减政策的提出,极大减轻了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这就造成了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对小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严苛的挑战。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小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电脑上接收到一切消息,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学生会很容易被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所误导。基于此,本文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对策,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对策

  双减政策已经成为近段时间以来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双减政策不仅意味着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对小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双减政策既是减法又是加法,减的是学生的课业压力加的是教师的责任。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然而,在我国多数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为了顺应双减政策的时代大背景,在小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这一讨论十分必要。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想得不到转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教师认为学生无法理解什么是德育教育,因此便会忽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反而只会通过一些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一切以安定的课堂氛围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并

  没有真正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提出规范,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始养成良好的三观。殊不知,小学阶段才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在学生心里的权威性是最强的,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老师传授的道德知识,一旦错过这个最佳时机,不仅意味着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没有达成,更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德育教育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在部分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多是采用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只是停留在当学生犯错误后,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说教,引导学生了解错误的根源,并用较为严厉的言语对学生进行说教。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效果较差的,它只能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能开展,无法真正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避免犯错。同时,这种说教的形式也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权威性的树立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可能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德育教育的效果显然微乎其微。除此之外,由于教师无法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学生自身也不会重视德育教育,既不能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1.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学校要自上而下对双减政策提出的德育教育产生高度的重视,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全体教师和学生,学校全体人员要达成高度的共识,在德育教育方面群策群力、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作为教书育人的先锋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还原教学的本质,要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并加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间投入,真正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因人制宜,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案。只有

  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结合学校上下的高度重视,教师观念的动态更新和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的开展好德育教育。

  1.重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孩子数量较少条件也比较优异,因此许多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学生大都是在家长的羽翼之下成长,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困难挫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缺乏责任意识。尤其是在当今提出双减政策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从小事入手、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当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为班级的正常运行奉献出力量。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要承担起自己管理领域中的责任,在班级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让学生之间互相尊重,通过这种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3、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也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教学任务的应有之意,这一切的基础都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在德育教育的规范下,学生置身其中,心里便会养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想法。

  例如,教师可以建立良好的激励奖励制度,在学生当中树立具有良好自我约束能力的典型。如果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符合预期的期望,合理的运用了自己的课余时间,这时候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进行夸奖和鼓励,让这部分同学在学生群体当中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教师的夸奖。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小奖品对学生进行奖励,这更会激发每一位学生向优秀典型看齐的想法。

  结语

  教师的基本使命不仅是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从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璐.略谈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结合"双减"政策的高效课堂建设.

  [2]沈艳君.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对策[J].今天,2021(21):2.

  [3]朱文平.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一体化的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篇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个暑假,我们教育行业听的最多的莫过于“双减”政策,“双减”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出台最为高兴的肯定是孩子们,但我听到身边家长最多的声音是:“孩子周末、寒暑假不上辅导班要干嘛?光玩手机吗?”“我们工作忙,孩子不上辅导班学点东西,在家里除了玩游戏,就剩吃喝了。”“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时候,一起跳皮筋、玩毽子一整天,他们是玩手机一整天,有什么政策限制一下网络游戏吗?”“孩子还要中考还要高考,不比别人多学点,怎么竞争?”……看来对于“双减政策”还有不少异议,最大的担忧是孩子放了假要干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通过学校的力量去帮助父母减轻担忧:暑假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今年不少地方学校已经开设了托管服务,这让家长免除了一些担忧,但这托管服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老师们没有了假期,学生放假后各种培训再加上暑期托管服务,最让人羡慕老师的寒暑假没有了,加上托管服务并没有多大报酬,很多老师感觉很疲惫。这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协调,我看到有些新闻报道在小学生暑假前就开始招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托管服务,不仅让大学生得到锻炼,也获得相应报酬,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个问题是托管服务干什么?看着孩子写作业?继续上课?那又无意义了。我们建议下一步的暑假托管服务孩子是要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比如上午的课程可能是学业辅导,下午可以是兴趣培养或选修课性质。假期作业更要用心布置。大部分学校的暑假作业都会是一本《暑假作业》,可多些社会实践类、研究探索类等,不要局限于学科作业,真正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各学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当地环境设计不同学段的假期作业。同时阅读类的作业不能少,且要注意指导方法,让孩子真正有效阅读。学校课程开展要更加丰富多彩。学科类课程要真正把课堂交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探讨与研究,艺术类课堂要真正有时效,让学生在音乐、美术中感受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熏陶,体育课要设计各项体能训练,增强孩子们的体魄。学校还要增设选修课、各类

  社团课等,增加实践类、劳动类课程,让孩子们真正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才是真正减负。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要配合。“双减政策”让每个孩子更为公平地接受平等教育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即使不上辅导班,也不会担忧不写作业、总玩游戏的现象,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甚至可以自己辅导孩子。学校方面,可多些家长课堂,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推送好的文章,开展班会注视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从品格培养、学业辅导、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我们要通过多种合理的举措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让每个孩子收获平等的教育,收获快乐的童年。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