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11篇

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11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0 06:15:02

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11篇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11篇

篇一: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word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展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展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展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展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演示实验

  水波中心小学尹振夏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演示实验既能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演示实验能对学生起到实验教学的示范作用,能更加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演示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阵地和领域,我们要提高对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本人谈一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演示实验的一些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演示实验的演示方式。

  小学科学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的课前准备。

  科学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我们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准备。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演示实验的组织织者、倡导者、指导者,必须对实验教学提高思想认识,更能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设计才能,会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考虑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细节。教师要充分研究和准备好演示实验,设计出新颖的实验、趣味的实验,纠正实验不规范、考虑不周全、细节不注重的毛病,努力解决为演示而演示只是简单地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演示、把演示实验当成是科学知识的验证、操作不成功是用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等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课前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感到教师设计的演示实验有难度但又能跨越,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利用身边的的物品做实验。

  教师在科学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有效的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实验,达到高效率、综合性学习科学的目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例如,用鸡蛋做多个演示实验;用矿水瓶、气球和一段废铜线,做呼吸和交换的演示实验模型等等。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和进行演示实验,可以达到废物利用,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个个能利用废旧物品做实验,人人能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受身边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有用、有趣、好学的目的。

  总之,做好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激活知觉,真正让演示实验达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二: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采用阅读、讲解来学习科学知识,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我认为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是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关键。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实验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对活跃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轮轴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竞赛,然后我示范试验。这时进行谈话,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轮轴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实验把把轮换成更大的,则省力更大。通过实验和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懂得轮轴省力大小与轮的大小有关,完成向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的任务。二、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中年级学生能力相对底,知识并不多,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

  要合理指导,引导学生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活动时,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它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不拘泥于教科书介绍的自制乐器的方法,动员学生多找一些材料自制乐器。如: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在实验中单靠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师总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到头来还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经过多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才能形成一种能力。例如:在六年级《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不必告诉学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再如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系也是可以这样做。分组做实验,并按教科书后面的记录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从而知道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册《让灯亮起来》活动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获得了知识:1.电是可以流动的;2.只有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电才能从电池中流出来,经过灯泡,使灯泡发出光亮;3.一个简单的电路,至少要有电源(电池)、导线、用电器(灯泡)几部分组成。然后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备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灯泡发出光亮。学生明白了电流的原理,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这样会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在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四、尊重实验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万一遇到失败,这是学生可能比任何时候更感兴趣,更专注地看着老师。老师应沉着、冷静,充分利用机会,向学生示范实验失败应当怎么办,因为这也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切不可碍于面子,草率收场,更不可文过饰非,糊弄学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和学生一起事实求实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客观原因,并坦诚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级《气体的热胀冷缩》,我在堂上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

  课前我曾做了一次,喷出的水柱有几十厘米高,实验很成功的。可在教学过程中,玻璃管却喷不出水来,玻璃管内连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对失败,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浇热水在烧瓶上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瓶内的空间会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回想整个过程和课前做的一样,于是仔细检查仪器,才发现那个胶塞有一个小孔,由于瓶口没密封而漏气,就没法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如实向学生说明这是由于自己的粗心,那胶塞时没检查胶塞不慎造成的后果,教育学生要吸取教训,并当场换了胶塞重新演示了该实验,喷出的水柱比课前做的还高。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道理。

  总之,老师们要尽心上好科学实验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探究自然科学的兴

  

  

篇三: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参与分组实验就显得至关重要。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面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

  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这样才会让学生养成规范科学的实验习惯。学生的准备:(1)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2)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制定实验步骤、选择合理的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如五年级的《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实例设计:(1)我们的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2)我们的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该石块在水中的重力。看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3)我们的猜想: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4)我们看到的现象: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5)我们对现象的解释:石块在水中的重力+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6)我们的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二、明确实验目的和观察任务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

  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篇四: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主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确保实验顺利完成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能够掌握一手资料。本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这个单元的实验特别多,现象也比较明显,教师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2.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实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行规范化操作。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准确填写实验报告,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水平较强的组员实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例地实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

  4.汇报交流。汇报交流能够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表现。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

  理解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理解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理解。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相关四季星空的感性理解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相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能够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水平,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四、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的一门课。因为科学课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真刀实枪”搞科学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所以,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水平都很强的,在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水平很差,表达和总结的水平也很差。我们做老师的要特别注重他们,不能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看客,等着别人的结论,坐享其成,教师也要他们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给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

  五、善用多媒体,使实验课更生动有效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点,科学实验课也不再在“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里大讲科学了。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六、择优选用实验器材在实验器材的选用上,要从操作的误差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安全性几方面进行择优。要善于适当使用代用品和辅助品来增大现象的明显程度,提高成功率。同时要把实验中需要具备的操作能力先分解并在课前分别练习,还要让学生在实验前验知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探究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大家深究。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归纳本学期重点实验内容:

  

  

篇五: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微课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学生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更有效,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技能,教师的演示、指导实验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低中年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得操作的指导,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们往往现场演示、亲自示范,但是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离教师较远,操作器材体积太小……这样的演示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时,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利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疑善问多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生物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提问恰恰是促进师生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回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提问时易陷入误区,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为问而问,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当,问题肤浅、平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准确等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善问”和“巧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人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逐渐被弱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计的读数。我在演示实验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图片,观看操作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然后,我再分别取一杯热水和凉水,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热水中,观看液柱不断上升的过程,等待液柱不再上升了,目光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读数并记录好数据。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跟着操作,用同样的方法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凉水杯里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同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了人人动手做实验,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操作的能力。

  四、分组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是,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小组4人,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选出组长、记录员、材料员。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

  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材料员负责领取、保管、归还实验材料;汇报员要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从而达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对学生讲明白该实验的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说明各种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营造和谐氛围,师生教学相长

  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让学生动之以情,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和学生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并且多鼓励。总之我们应该多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在探究热的传导这个问题时,我先是将双手搓得很热,然后与学生握手,这时学生的手就感觉到暖和,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现象就是热的传导,从而也使课堂气氛非常和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要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学生合作探究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在教学《秋季星空》、《冬季星空》时,这两课的内容讲起来,非常抽象、空洞,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帮助教学,当打开视频和图片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活力。

  

  

篇六: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与探究性实验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是验证性实验两种方法的运用范围以及原理都是有所差异的探究性实验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先采取实验的方式对未知内容进行探索从而通过实践的方式得出结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发现与假设结论不同的新发现因此有着指向性不强的特征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

  摘要:小学的课程设置当中开设科学这一门课,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启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在具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上采用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开展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开展措施进行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模式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也没有办法取得更好的成就,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小学科学所培养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养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而运用实验教学是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要重视小学科学课堂当中的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设计的实验内容要具备趣味性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本身处于具备强烈好奇心的时期,对于周边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事情都有着一探究竟的想法。教师在科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这一特点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好奇心选择更加具备趣味性的科学实验,创设出符合学生审美的教学情境,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与此同时,也要在有趣的环境中为学生明确好课堂实验的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实验为切入点更好的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思考。《科学》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已经具备的材料吹出尽可能大的“泡泡”,并且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在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之后就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了。二、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方式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探究性实验方式是与此门课程的特征相符合的,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探究性实验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是验证性实验,两种方法的运用范围以及原理都是有所差异的,探究性实验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先采取实验的方式对未知内容进行探索,从而通过实践的方式得出结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发现与假设结论不同的新发现,因此有着指向性不强的特征。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坚持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尊重科学、爱护科学。

  三、教师提前准备多样化的实验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既然选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那么首先教师要准备的就是相应的实验材料。学生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会让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收集,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满足自身的假设验证。

  具体的准备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对教材中配套的实验工具箱进行合理运用,可以开展分组实验;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前列好工具的使用清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行准备相应材料;③区分出学生无法准备以及教材工具箱里不具备的材料,由教师本人自行准备。通过上述的方式收集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材料收集的会越来越多,对之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也会具备更多的帮助。

  四、运用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的关键点就在于在具体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保证课堂氛围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保证课程实验在内容、方法与教学设计领域的开放性。以《摆》这一课程为例,课本上的内容主要是去了解和掌握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去明确出现“摆”这种动作的原理以及产生快慢的影响因素,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支架、细线、钩码、秒表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之后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摆,并且需要达到每10秒摆动20下的要求,这个实验完成之后能够让学生在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有关“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得到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对于自身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的成就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更好的帮助他们开展之后的学习。其次,在课堂的教学空间角度加强其开放性,也就是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内部转移到课堂外部,更多的将相关实践活动安排在大自然环境之中。因为科学内容更多的是在对大自然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做到回归大自然,做到校内校外的紧密集合,那么对整体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

  五、开展小组合作化学习助推实验教学发展

  合作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赢,同时通过合作能够更清晰的认知到每一位小组成员的

  优势与能力,更好的对其进行锻炼。在科学实验教学当中融合小组合作模式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实验教学的发展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之间在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都是各有不同的,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分层式教学。

  由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就能够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实验能力较弱的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再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之外还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最终获得整个小组的共同进步。

  六、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当前的教学进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发挥的是主导与引导的作用。小学科学的学习最为主要的目的就在让学生在收集、处理相关的材料、提出相应假设之后,通过观察与创新实验的方式探索结果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挥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主动去提出假设、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完整的经历整个实验过程,从而提升创新探索能力。综上所述,可知实验教学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是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加强实验教学的发展与运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科学知识与实验的学习,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参考文献:[1]李春艳.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重庆大学,2019.[2]邓涵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3]杨丽佳.基于论证理论的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20.

  -全文完-

  

  

篇七: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上每一节课前,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再由教师收集.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二、组建小组,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不同的合作伙伴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前先组建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三、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正确、规范的操作并非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可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领,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在学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亲身的体验,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并随着教师的操作进程产生种种疑问:为什么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机点灯芯呢?为什么用塑料灯罩灭火,而不像吹蜡烛那样吹灭酒精灯?为什么塑料做的灯罩不会被烧坏?为什么灭完了火还要将罩掀开一次呢?等等。随着老师的讲解,这些疑问一一得以解决,学生在接下来的亲自操作中就能够按部就班,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操作技能。

  四、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自主探索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思维,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想出一些新办法,这些办法有的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则可能较为合理.因此,要充分地让学生“玩”,不要怕“乱”.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这些实验之前,可以将实验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依照有关原理设计实验,然后交流汇报;也可以先让学生探索,遇到疑难时,教师再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然后指导学生应怎样继续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把该怎么实验布置得一清二楚,而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如,在上《种植我们的植物》那节课时,让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材料,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播种。有些小组直接仿照家人的做法和自己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也有的小组先在书上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播种的步骤,再开始操作.还有的小组还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过程七拼八凑的。实验时教师要随时巡视,适当引导.五、切勿忽视实验时的个别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高低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同年龄的学生中也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如在《种植我们的植物》的实验教学中,有的小组仅用几分钟就播种成功,有的小组却要在教师的启发下或观看别的小组实验后才能完成实验,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允许的。教师巡视指导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启发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帮助那些进展较慢的小

  组,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活动中学有所得,缩小与其他小组的差距。

  六、及时反馈,适时评价学生分组实验要及时组织汇报反馈、总结。反馈时,既要让优秀的实验小组作典型发言或操作示范,也要尽量让各小组多发言,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实验的收获和经验,共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反馈讨论在有充分的事实条件下进行,由浅入深,由精到细,由不准确到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并说一说部分小组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课堂就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对于科学课,教师要精心策划实验活动,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合理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既主动又规范,既积极合作又感到愉悦,从而全面提高实验质量。

  

  

篇八: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摘要:本文从实验课前的设计和准备、实验课中的观察、记录、引导与调控、整理实验结论以及科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相衔接,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科技创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实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用科学实验去探究、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下面就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做好实验课设计和实验课的准备

  实验课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做好实验课的设计,科学知识都来自于实践,把科学知识用简单,浅显的科学实验表现出来,总结自然规律,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如做让瓶子吹泡泡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易于观察,我们需要在水里加入一些色素;为了让现象更明显,我们需要选用一些细小的玻璃管,教材用有色的吸管不利于观察,因为有时水不一定会被吸到瓶子里,只能吸进玻璃管中的一小段。实验课的准备繁杂,但实验准备是做好科学实验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做好充分精心的实验准备,把能够控制的要素都想尽想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放矢。实验课内容不同,准备的时间也不相同,有的实验需要准备几天甚至半个月,比如观察小水塘的实验,就要培养半个月左右,培养出适合小水塘的环境,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里的生物。用种子繁殖的实验则需要将种子浸泡数小时,让种皮柔软便于观察子叶、胚芽、胚根。有的实验虽然不需要准备太久,但也要精心准备,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器材的选取,都要尽心尽力。

  二、认真做好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实验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做好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未知,有的实验后期需要进行大量的整理。比如做火箭发射实验时,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需要测量并记录,火箭发射的高度也需要做好测量和记录,并且每组做三次,以便算出平均值,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橡皮筋拉伸越短(在弹性限度内)火箭发射越近,橡皮筋拉伸越长,火箭发射越远(为了便于测量,学生测量火箭发射远近)。在葵花籽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的实验里,在这个对比实验里,不仅要在现场做好记录葵花籽的深度:1号葵花籽离地面1厘米深,2号葵花籽离地面里2厘米深,3号、4号……,几天后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种子露出了地面(根的生长)。做好实验记录不仅仅是实验当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验后期数据的整理和应用。

  三、做好实验得引导和调控

  科学合理的实验引导和调控能高效地传递实验信息,合理纠正实验中学生观察那些现象,反应啥问题,注重从现象到本质、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实验中要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有机地整合实验材料,重组课堂,生成信息,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调节实验气氛,运用教学智慧,及时指导、评价反馈,使实验教学“乱而不散”,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学生观察数据不一定会按照事先设定好思路进行,有时也不一定观察得那么仔细,这就需要老师提醒。比如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像是怎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认真观察像是整理或倒立的)?为什么是倒立的?继续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实验课的引导特别要针对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只看不做的现象。很多学生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的东西,对着部分学生要积极引导,确保实验的高效。

  四、做好实验的总结与拓展

  实验的结论是对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梳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好实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坚持每做一步实验都要记录下来,发生了什么实验现象,测得什么实验数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有什么运用。比如在进行荧光灯和白炽灯光转换率的实验中,这里

  实际是要做减法的,荧光灯和白炽灯的功率相同,而白炽灯转化为热能要多一些,就意味着光转化率低,从而得出荧光灯的光转化率高,白炽灯的光转化率低。

  五、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衔接,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小学科学课在内容设计、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等方面既存在着关联性和共同点,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小学科学实验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把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实验。在做小水塘的实验时,可以考虑在水塘里观察后放一条小鱼,几天后观察小鱼还活着,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家里的盆子里放一两条小鱼会很快死亡,小水塘里的鱼儿却活着?(模拟了鱼的生存环境)。在做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搬运到其他地方的实验中,可以做成对比实验,岩石沙土是怎样被水搬运到下游,坡度会影响搬运吗?有植被和无植被有区别吗?结合水土流失,讲怎样进行保持水土。学习杠杆、轮轴的运用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我国在基建上使用的大型机械,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简单,但要做得很多,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的整理,后期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我们无需高大上,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篇九: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问题的产生源于儿童的已有的经验和概念因此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概念才能找到儿童在经验和概念上的模糊点即似是而非的认知点创设问题情景与儿童的已有的经验和概念产生冲突从而帮助儿童提出可研究的真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关于实验目标、实验设计、实验器材三方面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字: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强调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儿童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科学实验是帮助儿童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儿童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儿童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显见,实验不仅只是儿童手脑并用的低阶思维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儿童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高阶思维实践活动。

  一、实验目标有维度,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常常呈现“教师讲授知识——儿童按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教学看似有利于儿童理解和巩固所学基础知识。但是,从“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上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教师“主实验”,儿童“被试验”的活动在培养儿童创新性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形成自己的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其目标达成仅限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缺失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所应有的课程发展目标——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目标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性,充分发挥实验活动的教育功能。(一)了解儿童前概念,确立合适的知识目标在知识目标的确立中,教师面对课堂常常呈现“容易确定,难以把握”的困惑,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教师常常机械的认为知识目标就是课堂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即“教什么”的问题,因此,“容易确立”。但是,为什么会产生“难以把握”的困惑呢?首先,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不是装知识的器皿,而是成长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把握目标就要了解儿童的前概念,找到儿童获取新知识的固着点,找准儿童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有了对儿童充分的了解,才能确立达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达成点,才能有效地把握准知识目标。其次,机械的理解知识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对一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往往用简单的结论性问题进行测评。如“你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而得到的回答是大合唱式的“懂了”“没有”。拉塞尔的理论告诉我们,科学教学要分析知识表征的各个不同的来源,也就是个人经验的不同来源,而教学应该为儿童提供一种理解知识表征的空间,同时也是为儿童提供一种选择知识表征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使儿童获得一种“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在表面上追求教学与儿童直接经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结合。

  1

  教师不仅要对如何“教”儿童掌握知识深思熟虑,而且还要把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放在首位,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了解儿童的技能水平,提供恰当的训练机会实验是一个强调实践性的活动,儿童在亲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技能的提高。因此,只有“做实验”才能达到实验教学应有的目的。那么,在“做实验”中如何提高儿童的技能水平呢?首先,选择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实验或观察活动。不同年龄的儿童其运动机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实验操作难易程度应根据儿童的技能发展水平来确定。低年级段儿童在精细操作活动上有一定困难,如在“连接电路”中,儿童面对导线头的处理,导线间的连接,导线与用电器的连接等困难较大,容易导致实验无法进行。而“解剖花”虽然操作较为简单,但儿童在使用镊子的过程中,手指机能得到锻炼,操作技能也在这看似简单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得以提高。再者,给儿童创造动手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实验装置上下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替儿童组装好实验装置,这样即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用时,又能保证实验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当检测儿童实验动手技能时常常呈现出笨拙的场面,许多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技能都无法做到。如“用绳子打结”“划火柴”“搅拌”“到水”等等。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儿童创造训练技能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关于“摆”的研究一课,可以用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制作摆”给儿童充分的时间动手制作,即解决了研究时操作上的问题,又能给儿童提供充分观察的机会从而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课时“研究摆”,儿童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上。儿童经历了从制作到研究再到应用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其观察、制作、测量、推断、解释数据、交流等探究技能才会有所提高。越俎代庖式的实验,对于提高儿童的技能水平也只是会“说”而不会“做”。(三)了解儿童之间的差异,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儿童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儿童来自不同的家庭、社区环境,他们的经历、经验、科学概念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实验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不同。例如,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对于面前的实验器材充满了好奇心,跃跃欲试地要去探究,而总有个别儿童要么做自己的事情,要么若有所思,对面前的实验器材兴趣索然。面对儿童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我们要把握好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按照我们为他们设计的要求发展其求知欲。实验活动中的小组合作为培养儿童的社会类科学态度上提供了良好的活动载体。因此,在组织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小组协作、个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中,给儿童创造集体与个人合作的社交活动机会,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与不同类别儿童互动。首先组织他们建立协作行为模式,逐步培养儿童在一起活动的习惯。进而帮助儿童建立小组实验活动规则。然后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实验活动规则。这样,儿童在不依赖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在一起协同工作,在完成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协作、宽容、独立、责任心等科学态度。积极的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儿童一生的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儿童对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技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二、实验设计有目的,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实验是指我们操作改变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另一变量的影响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把握好实验教学的功能,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认真设计实验的每个步骤,在实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

  (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源于儿童的已有的经验和概念,因此,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概念,才能找到儿童在经验和概念上的模糊点即似是而非的认知点,创设问题情景与儿童的已有的经验和概念产生冲突,从而帮助儿童提出可研究的真科学问题。

  (二)带着问题实验。在实验活动开始阶段,儿童面对实验器材显示出高度的兴奋状态,此时,儿童关注的是对实验器材的感知,观察方向以儿童主观需求为出发点,因而常常造成课堂实验热热闹闹,研究的问题却少有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时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充分预设儿童在实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抓住有效教学机智,适时引导儿童明确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合适?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操作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等等,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问题解决式,集思广益式等方法引导儿童带着问题围绕所研究的中心任务进行实验。

  (三)循着问题求证。实验活动进行阶段是一个自主选择的阶段,一个开放观察、收集证据的阶段。在这个开放的阶段由于儿童意志力较弱,干扰因素较多,常常使儿童游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外。如,儿童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忽视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而是看见别人取什么实验材料,他也随之取什么材料,担心少取了器材,却没思考所取器材有何作用;在动手操作时,看见别人有一个新奇或有趣的操作方法,他也学着去做,甚至还想出更多有趣的操作方法,把“做实验”变成了“玩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计划时,要考虑到儿童的意志品质,引导学会思考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观察,观察中要收集哪些数据。让儿童意识到获得有效地数据常常要经过反复实验、思考、再实验、再思考才能发现真谛。

  (四)围绕问题思辨。小组合作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中,虽然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都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由于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发现。小组内儿童之间的交流,班级内儿童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丰富的学习资料。在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中思辨中,围绕问题去伪存真,共同切磋,从而建构新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把握核心概念,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做一个有心的“斗蛐蛐”人,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儿童积极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器材有结构,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让实验顺利进行,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一些教师常常把“菜谱”式实验步骤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菜谱”进行实验。但在课堂上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也为此懊恼不已。正如叶澜老师所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儿童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因此,机械的实验不仅不能发挥实验教学应有的功能,而且,在实验效果上要么索然无味,要么适得其反。实验活动不仅是感官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活动。

  (一)实验材料有结构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暗自“呈现”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实验材料是开展有效的实验活动的基本保证,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中,实验设计了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铁钉、铁质钥匙、

  3

  回形针、铁垫片、铁夹子、木块、塑料尺、织物、橡皮泥。学生在操作这组材料时发现:磁铁能与金属材料的物品产生相互作用。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磁铁对所有的金属都能产生相互作用吗?”进而呈现第二组材料:铁钉、铜质钥匙、回形针、铝垫片、铁夹子、镍币。学生再次操作这组材料时发现:磁铁能与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发生作用,这便是磁铁的特性。这两组材料中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科学概念和儿童思维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二)实验工具有结构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使用工具,而有结构的实验工具则能帮助儿童找准观察点,发现新问题。如《拧螺丝钉的学问》一课,设计了用锤子、螺丝刀、羊角锤这些工具把木板中的钉子取出来的活动。这一组工具各有特点,选择哪种工具?用哪种取钉子最省力?在活动中,儿童通过在不断的尝试、体验、比较中,发现杠杆原理,逐步建构使用工具能降低工作难度,给生活带来方便的概念,同时发展培养了儿童的探究能力。(三)器材呈现顺序有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旦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就无法控制课堂。究其缘由,在于教师设计实验时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忽视了实验器材呈现的先后顺序也是实验器材组合有结构的一部分。因此,适时呈现有结构的实验器材,能够有利于充分发挥器材的有效性。如何把握好器材呈现顺序有结构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厘清器材组合与科学概念建构的关系。如,上述关于“磁铁的磁性”概念实验设计的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是建构磁铁对金属与非金属的相互作用,第二组材料是建构磁铁只对铁、钴、镍产生作用。如果同时呈现,儿童关注是一个个材料个体,不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形成概念。二是发挥器材的引导作用。如在“找空气”活动中,当儿童用把塑料袋、纸袋等鼓起来的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时,适时给学生提供一盆水,提出“你有办法让老师看见空气吗?”引导儿童转变思考方向从而产生新方法。三是关注材料与材料,工具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溶解”实验,选择的材料有食盐、糖、高锰酸钾,这一组材料中糖和盐是无色的,高锰酸钾是有色的,在材料呈现时就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征,先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产生“盐到哪里去了?”的疑问,再用有色的高锰酸钾进一步观察描述溶解现象,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波利亚曾这样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科学是获得真知,那么实验就是检验真知的方法。因此,发挥好实验在科学课程中的教育功能,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是为我们大家所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1.【英】简﹒约翰斯顿著.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究.朱方,朱进宁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82.张红霞主编.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马宏佳著.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篇十: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开展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摘要: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实验教学就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策略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如何确保科学实验合理有效地开展呢?

  一、注重实验兴趣的激发

  为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共同探讨,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地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研究水温的变化”实验时,用魔术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师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红色小袋子,再用两个大烧杯,一个杯装冷水,一个杯装热水,然后用小袋子装满冷水并进行密封,再把装满冷水的小袋子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创造”和“创新”,并解决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1.明确实验的目的性

  实验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目标。教师在设定实验目标时应力求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实验现象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对实验现象中体现科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关键部分容易忽略或是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面,放过了实验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如在《液体受热后膨胀》实验中,如果教师对于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要求,学生就会停留在只注重实验的现象,忽略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数据的科学读取,得出不同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化不同这一结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一个细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体验实验现象是如何被科学家捕捉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实验运用阶段,教师对发放的检测实验样品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使课堂秩序井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如教学《电能产生磁》这节课时,一位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一些待检测的电池,通过本节课所学检验待检测的电池是否有电,学生汇报检查结果时,由于这位教师没有对每节待检测的电池进行编号和提前检测,对于学生的汇报的检查结果就不能很好进行判断,教师再次对小组实验进行验证,课堂秩序和效率就会收到影响。所以,授课教师对于待检测的实验材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掌控。

  1.注重实验的自主性

  一节科学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教师要完成旧知识复习、新课引入、知识介绍等环节,很多时候,当教师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完成之后,会发现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即便是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也无法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实验应该从课

  堂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投身到神奇的大自然中,投入到丰富的生活怀抱中,将一些科学实验留到课后,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过程。比如在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是让柠檬水与小苏打反应,观察反应的现象以及产生的气体。这种实验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实验的素材全来自于家庭厨房,于是便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事先准备好鲜柠檬、凉白开水、糖、小苏打和杯子等素材,将切好的鲜柠檬鱼,凉白开水混合在一起,再往杯中倒入适量的糖,然后再向杯中倒入适量的小苏打,就可以观察杯子中液体混合后的现象。当然,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总结鲜柠檬、凉白开水、糖、小苏打的搭配比例,思考如何搭配才可以调制出一杯美味的柠檬水。

  五、注重实验评价的科学性

  科学实验探究的开展是否顺利,还与学生的自信心相关。学生的自信心能否有所提升,与教师的评价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有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这时那些在学生面前受了表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做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李雯.信息技术课堂与科学的关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6):96.

  [2]吴晓青.科学实验在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0(13):127128.

  

  

篇十一:小学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

 但目前小学实验课实验教学中存在了许多问题实验效果差或实验效果不明显的种种现象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效果就成为摆在小学科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巧妙的设置各种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品质。让学生能在分析问题中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教学效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验,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变程序式的课堂为生动有趣的课堂。

  关键词:激趣,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的生命。也就是说,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但目前小学实验课实验教学中存在了许多问题,实验效果差或实验效果不明显的种种现象,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效果就成为摆在小学科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做:一.积极的课前准备首先要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要烂熟于胸,是确保其成功的关键。首先应从四个方面去做:(1).要在做演示实验前明确目的,掌握其原理,熟悉其操作步骤,尤其是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归纳整理得出结论。(2).要熟悉该演示过程中所以用到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药品及药品的性质。(3).这是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偏差。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分析说明。(4).积极的课前准备。在进行学生实验前。首先要自己先做一做实验。包括选择仪器及仪器的组装。药品的配置正确的规范的操作练习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实验的准确率,成功率。二.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做好各种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科学实验有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常用的设疑问,猜谜语,留悬念变魔术等方法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设法做好演示实验

  科学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

  最主要的要提高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看到例如:在区分清水盐水糖水(家用食盐白糖)的实验中,需要先做一个补充实验:用钥匙取少量白糖,放入燃烧匙中进行加热。燃烧过程中需要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注意到当白糖在加热时,首先看到白糖逐渐溶化并冒出大量气泡后又逐渐燃烧起来,产生一股焦糊味,最后烧成了黑色的灰烬。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三种不同的现象:一个燃烧匙内液体已经烧干;一个有燃烧现象,最后发黑;一个里面出现白色的小颗粒。实验结束后,我将三个燃烧匙分别拿给学生对比看,并将刚才的实验视频传到多媒体屏幕,使每一个都能清晰的看到。最后学生通过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燃烧匙烧干的是液体水,燃烧匙发黑的液体是蔗糖,燃烧匙内有白色颗粒的是食盐。从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液体。(二).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不能光是老师做学生看,要让学生

  参与实验,只有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三维目标。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导体与绝缘体》时通常的上课是在第一个实验环节后,就直接给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这样,学生们在进行第二次实验室。就是在验证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验证实验课。缺乏了探究味道,我进行改变:让学生拿出身边的物品,如小刀橡皮尺子钥匙。铅笔圆珠笔等等,先对他们进行预测。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预测好以后。并且用实验来加以验证。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跃跃欲试。学习的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了。通过学生实验,得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从而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与此同时,我拿出钢丝钳与螺丝刀。请学生解释一下哪些部分容易导电,到底哪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为什么?并进行验证。学生通过探究得出:钢丝钳,螺丝刀金属部分是导体,塑料或木头是绝缘体。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了,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补充一些课外实验,培养孩子的兴趣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下经常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恰好能够弥补课堂的不足。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小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如瓶吞鸡蛋实验,一个瓶子如何能吞下一个剥皮的熟鸡蛋呢?首先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仍然没有将鸡蛋吞入瓶中。我准备了一下实验器材:一个剥皮的熟鸡蛋,热水一杯,玻璃瓶一个。实验过程:在玻璃瓶内倒入热水,然后把热水倒掉,最后再将白煮蛋放在瓶口处。观察实验现象:白煮蛋慢慢的进入瓶内。在学生的一片惊呼声中我揭开这个实验的秘密:热水的水蒸汽把玻璃瓶的空气排了出去。放上白煮蛋后,蛋会与瓶口严密地闭合起来。这个密闭的瓶子冷却后,水蒸汽就会凝结成水。由于瓶内外有气压差,所以白煮蛋就被瓶子外的大气压力压到瓶子里了。通过这个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肯钻研,爱动脑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做一些有趣的实验,都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