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19篇

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1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0 00:05:02

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19篇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介绍四种马的优良品种及特点  马的优良品种包括蒙古马、三河马、伊犁马、英纯血马等,下面为朋友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马的习性及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19篇,供大家参考。

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19篇

篇一: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介绍四种马的优良品种及特点

  马的优良品种包括蒙古马、三河马、伊犁马、英纯血马等,下面为朋友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马的习性及特点。

  1.蒙古马产于蒙古草原,体质结实,头重额宽,耳短直立,背腰较长,平直有力,四肢粗壮发达,蹄质坚硬。体重270公斤左右。具有乘驮挽等多种用途。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22秒6,驮重90-120公斤可日行50-60公里。拉车载重1.5吨,可日行35-40公里。耐受力强、抵抗力强和适应性强的特点。2.三河马产于内蒙古三河地区,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中等大小。腰背平直略长,四肢粗壮,筋腿发达,蹄质良好。体重350-400公斤,为乘挽兼用马。骑乘速度1600米为1分51秒8,是国内马中是快的。最大挽力为425公斤。拉车载重900公斤,日行40-50公里。具有耐劳、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等特点。3.伊犁马产于新疆伊犁,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部清秀,腰背平直而长,肌肉充实,肢势端正,蹄质坚实。体重350-450公斤。为乘挽兼用马。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16秒。最大挽力410公斤,拉车载重1.2-1.5吨,可日行30-40公里,具有良好的持久力。4.英纯血马原产于英国,我国50年代引入。体形优美,结构匀称,头轻颈长,腰背平直,四肢细长,关节强壮,筋键明显,蹄小坚实。体重450-5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乘骑赛马型的代表。骑乘速度1600米为1分34秒6,为世界之冠。持久力较差,很少用于挽、驮。

  1

  以上内容由收集整理,仅作为《介绍四种马的优良品种及特点》的参考资料;如果您有更好的农村实用技术,欢迎给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栏目投稿。

  2

  

  

篇二: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一.

  马的种类

  大宛马大宛马(dayuanma)源自大宛国(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

  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蒙古马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

  大,平均体高120~142厘米,体重267.7~372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

  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

  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

  西南马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

  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

  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伊犁马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山丹马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

  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荷兰温血马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

  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BarborBerber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

  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LoadGodolphin)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Barb”。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Henry)写成小说“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电影。

  马的别称:马的别称:

  儿马:公马骠(biāo):黄色的马。骅(hua):枣红色的马。骐(qi):青黑色的马。龙:纯白色的马。骍(xīng):赤色的马。骥(ji):老马。骒(ke):母马。骟(shan):丧失生育能力的马。骝(liu):黑鬃黑尾的红色马骃(yīn):浅黑带白色的马。骊(li):黑色的马。騧(guā):黑嘴的黄色马。骓(zhuī):黑色白蹄的马。骢(cōng):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驽(nu):跑不快的马,劣马。骁(xiāo):强壮的马。驹(jū):小马骏马(jun)走得快的好马。駹(mang):面、额白色的黑的马

  马的生活习性:马的生活习性:

  马的嗅觉是很发达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强的器官,这使它能在听觉或其他感知器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很容易接收外来的各样信息,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发达的嗅觉与灵敏的听觉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动作完美结合,是千万年来马进化成功之处,也是马为人类贡献的主要生理特征。1.马识别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觉马认识或辨别事物信息,特别是近距离的陌生物品或动物,首先表现为使用嗅觉的行为。有时会主动接近物品,鼻翼扇动,作短浅呼吸,力图吸入更多的新鲜气味信息,加强对新鲜事物的辨别或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相应的休憩或躲避等行为。马能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母仔、发情、同伴、路途、厩舍和饲料种类。例如,已经证实发情母马的气味可以远距离吸引公马,当然,公马靠嗅觉可以确定一定距离内的发情母马。公马在遇到母马发情时常有翻唇嗅天行为(性嗅反射)。2.马依靠嗅觉适应环境群牧马或野生马依靠嗅觉,辨别大气中微量的水汽,借以寻觅几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马群能够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马根据粪便的气味,可以找寻同伴,避开猛兽和天敌。马对不同的嗅觉信息会有不同的条件反应。马在嗅到生疏或危险的信息时,还会发出短促的喷鼻声(打响鼻),以示警备,并把这一信息通知同伴。马对同伴排泄的气味有着极强的反应,据观察,公马愿意在发情母马曾经排过尿的地点排尿。马驹要是闻到新鲜的排泄物,将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应,引起排粪和排尿。因此,马能根据嗅觉信息,改变马在群体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动。3.马能靠嗅觉鉴别污水或有害的饲草饲料马鼻腔很大,鼻腔下筛板和软腭连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采食时仍可以通过鼻腔吸入嗅觉信息,既可选择食物,又可警惕敌害,两者互不干扰。马能利用嗅觉去摄食体内短缺的营养物质,并能在草原上辨别有毒植物或牧草,马很少误食毒草。马能靠嗅觉鉴别受污染的水和饲料并拒绝饮用。在马匹日常管理中应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饲槽的卫生,这对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4.马对嗅觉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因此,接近马或调教马时,让它学习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觉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让马嗅闻,操作上会更顺利。有时需要对孤驹寻找另外的母马寄养时,用该母马的乳汁对幼驹进行涂抹,则会增加母马对孤驹的接收程度。饲料的改变,马舍环境的改变,马是最容易感觉到的,这需要渐渐适应。管理上应注意饲槽、水源等方面的卫生,这可以减少环境对马匹的不良刺激。5.利用马的嗅觉也能建立后效行为马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利用马的嗅觉也能建立马的后效行为。舍饲马匹稍加调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粪尿的习惯。调教方法是,首先将厩内清扫得非常干净,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粪便,并在埋罐内放入少量尿液。将马放入厩内任其自由嗅闻,在氨的刺激下会引起马排粪、排尿的行为。如位置稍不适宜,可以用小杆驱赶,经几天调教,即可固定,以后马匹在排泄时会寻找有粪尿的原位置。对于赛马要调教它在赛前15分钟排粪、尿,这对保证赛马发挥较好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马的嗅觉非常敏锐,马凭借嗅觉来鉴定自己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并能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认真观查马的嗅觉行为,如对饲草饲料、水源、周边环境的反应,就能发现那些对于马匹来说不适宜的条件和因素,及时改进以保证马匹的建康。利用马匹嗅觉建立相应的行为,也是一个优秀的饲养管理人员优先考虑的手段。

  马的味觉马一天中有很长的时间进行采集食物,饲料经过嗅觉初步断定外,主要就由味觉来决定食入的速度和

  多少。因此,味觉是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有关马的味觉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马的味觉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1.马的味觉感知能力一般,因此采食面很宽马依靠味觉进行咬嚼性探究括动,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觉感受器,亦叫味蕾。这些味蕾多集中于轮廓状乳突、蕈状乳突和叶状乳突之中。马的味觉感受并不灵敏,因此,马采集食物的范围很广,马也是最容易饲养的动物之一。很多的饲料马都能适应,有的甚至是比较粗糙、适口性很差的饲料。在我国北方牧区,冬天马匹主要采食草地枯草,有时甚至是树枝和落叶,补饲是有限的。农区的有些秸秆马也都食用,切铡和适当粉碎更好。饲料范围宽,也是马适应能力的一个主要特征。当然,即使马的食物很宽,始终给予马匹优质、可口的饲草饲料是必须的。2.马的味觉有很强的偏好马虽然采集的范围很宽,但对食物中的味道还是有所偏好。马对苦味不敏感,对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较为强烈。马喜甜味而拒酸味。带有甜味的饲料,如胡萝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浆这些都是马最爱食用的,这些饲料都可以作为食物诱饵,或调教中的酬赏,以强化某些后效行为。带酸味的饲料需要经过适应过程才会逐渐适应。3.味觉差还容易引起消化障碍

  马的听觉马的听觉是非常发达的,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强的器官,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听觉发达是对马

  视觉欠佳的一种生理补偿,这对在原始状态上马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关键问题就是躲避猎食动物的袭击,而马躲避猎食动物袭击的本领有就是逃跑和有限的反击。1.马耳组织结构发达、敏锐马耳位于头的最高点,耳翼大,耳肌发达,动作灵敏,旋转变动角度大,表明听觉是发达的。马无需改变体位和转运头部,仅靠耳廓的运动就能判断声源方向。马用灵活的外耳道捕捉音响的来源、方向,起到音响的定位作用。中耳的机能是放大音响。内耳则主要功能是分辨声音的频率、音色和音响的强弱。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转运灵活是良马的主要特征。2.马分辨声音频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强马听觉发达的主要特征就是马耳对声音有着非常敏锐的反应程度。马对音响及音调的感受能力超过人。马能辨别1,000次和1,025次振动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马能根据叫声寻找自己的群体和传达信息。夜间放牧时,马能听到而人不能听到的远处声音,并能对声音做出判断。因此,夜间寻找失去的马群最好是让你的坐骑领路,人应当服从它的带领。马还能根据听到同伴不同的声音判别其所处状况,如寻求、忧虑、高兴、恐惧等状态。对于周围其他动物的声音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采取和准备采取相应的应急行为。3.应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马的反射行为马的发达的听觉对于人类利用马匹是有益的。人们正是利用了马的听力来进行调教、训练和使役。例如,马能够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当然,不是它懂得名字的意义,而是说明它已经建立了名字的声音反射。因此,调教使役或骑乘中,可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为,或学会做其它动作。对于刚刚进行调教的小马来说,常用声音建立反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性能,对军马也是极为必要的,如卧倒、站立、静立、注意、前进、后退、攻击等都可以用语言口令下达。

  4.马惧怕过高的音响过高的音响或音频对马是一种逆境刺激,使马有痛苦的感受。在马匹调教过程中,不需要对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轻微的口令马就会服从。这点不少人不清楚。我们少数民族的调教口令都很清,或只给予口哨命令。过高的音响或音频会导致马惊恐,如火车气笛声、枪炮声、锣鼓声,因此,对军马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调教,而且要经常复习强化。对过于敏感的军马或赛马,为了减少音响刺激,亦可以给它配戴耳罩。

  睡觉的方式马睡觉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觉睡到大天亮。要是没人打搅它,它可以随时随地睡觉,站着、

  卧着、躺着都能睡觉。大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来差不多有六个小时。天亮以前那两个钟头,马睡得最香。马站着睡觉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美味家肴。它不像牛羊可久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体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除马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一、骑马注意事项如果您是第一次骑马建议你找马倌牵马,马官可以保护你的安全。接近马时不要做剧烈的动作,剧烈的动作会使马受惊。上马前一定要检查肚带是否已经勒紧,检查缰绳、肚带、脚蹬的牢靠程度,调整好脚蹬的长度。上马时要从马的左前方上马,不要从马的后方接近马,也不要站在马的后面,防止被马踢伤,无论有无人牵马,自己一定要抓紧缰绳,才能及时控制住马。抚摸马时,如见马耳朵向后背贴着颈部,表示马可能有攻击动作,这时要及时与马保持距离,另外,不要随便给马喂食,防止马咬伤人。二、骑马的安全问题在马上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在马上脱换衣服,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做会使马受惊。骑马时不要放松马的缰绳,缰绳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可以控制马的一切活动。骑马下山时不要奔跑,容易马失前蹄,马失前蹄时,应及时提住缰绳,重心后仰。骑马经过一段时间后,肚带会松,需要重新检查。骑马时如遇到沟、树、铁丝网及不明物品时,马可能受惊,这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减慢速度,改变方向。马粪与狗屎不一样,主要是未消化的纤维构成,与土壤的成分近似;加上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的菌群数量非常少,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人畜健康产生危害。马厩一般会把马粪收集起来卖给农民生产有机食品,而在马路上的多数被车碾压后被雨水冲走,有时会被人捡走用来给自家的菜园施肥,市政府每一段时间会清洗一次马路,把垃圾和那些圆圆的大草印子一起冲刷干净。

  

  

篇三: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呼伦贝尔草原上一匹温柔多情的马?文/梅奇??写在前言:《鸿雁》歌词——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呼伦贝尔草原就像这歌词里唱的,不止是辽阔,更在它的广袤胸襟中藏着许多温柔的细碎美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激荡人心的浪漫故事。呼伦贝尔草原是迄今为止自然资源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素有“北国碧玉”之称。除了它美丽多姿的风景外,还有它作为中国北方民族的摇篮地(翦伯赞语)的重要位置,它富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浪漫传奇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那年秋天,我去了一趟呼伦贝尔草原。?飞机到哈尔滨已是晚上,来不及欣赏哈尔滨的夜市,来不及整顿疲惫的思想,带着一股逃离都市的决心,带着一股与都市功利、堕落的生活方式决裂的愤懑情绪,直接驱车前往呼伦贝尔草原第一站:海拉尔。??在海拉尔县城随便选了一个旅店歇息了一晚,第二天接我的司机驾着车到了,我心无旁骛地坐进了车里。车已经驶出好长一截,我还没留意到身边的人。忽然一个嗓音清亮又温柔的声音响起,“您好!顺子吗?很高兴认识您,我是司机小匡师傅。”?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打扮很有当地特色,样子斯文,五官线条既清晰又分明的男孩子正反身过来看着我。?他的眼睛很有神,脸上看上去有股不安定的神气在流动,我想是我无礼的举动刺激了他吧??可我继续面无表情,只是随意地点了点头而已,告诉他,我就是顺子。?北京同事说,去呼伦贝尔旅行一定找小匡司机,他与我已经成了铁哥们。?即使这样,我也没必要讨好他啊,独自出门的女孩——只要他不来搅乱我原本就不平静的心海就万幸了。?我把头转向了车外——?海拉尔草原上的金帐汗蒙古包开始星星点点印入眼帘„„感动的泪水也开始顺着眼角滑落,自问:现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像这大自然一样纯美、洁净??瞬间我又自悟,我是来玩的,如果还依旧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那是自己太无能。?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一切都是那么灿烂;?一草一木,一岸一山都带着异域的特色,连空气都带来了草原特殊的芳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那么透明、澄澈;?远处屹立的不知名的一排木杆,是在集合还是在敬礼??我想我是在远方了。?忽然想起一句莱蒙托夫的诗:“我既不是去远方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遗弃故乡。”像我这样的人多少有点病吧,望着窗外渐渐模糊的远山想,不知道是山开始起雾了,还是自己的双眼又模糊了。?小匡说:“过了海拉尔便是额尔古纳湿地了。”他说话的声音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股倔强的气势了。?这倒也是个执着的人,再看他,也就觉得他有些可爱了。?再看窗外,一条如带的小河蜿蜒绕过一座小山坡,山坡上开满了花瓣如伞的小黄花。?“你看那美丽的小花,它们每到秋季就会出现在这片坡上,点缀着这片美丽的风景。”小匡说。?他说话时诗人般的情调特有吸引力,而且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也许得力于之前那么长时间的沉默吧?是该打开话匣子的时候了。?他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派。而我喜欢恶作剧,不屑地口气说道:“那,又有什么用?”?“我们不都看见它们了吗?”?“你还会卞之琳的诗啊!可惜,是你提醒我才注意到它们的。”(“你站在窗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我故作惊讶。?“做这行久了,什么人都遇到过。至于用处,我相信没有人不需要美好的——事物。”?他越是装深沉,我越不想理他。我看见远处河岸边,几匹野马正在慢悠悠地踱步、嚼着草。?“你知道吗?成吉思汗就是成长于呼伦贝尔这块草原的。”小匡又说。?“能不能不要说话,会打扰人家看风景的心情的。”?“好好,我不说话。可是,我真的

  怕你太——沉默。”?“沉默有什么不好?”说完,我不再理他。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静静地欣赏着窗边的村庄、小河、水草,想让小匡停车他就停车,仅此而已。可是我已经不再回忆过去的事了。到敖鲁古雅时,我终于看见了世界驰名的驯鹿。他们那玲珑敏捷的样子无数次被文人用来比拟美女的矫健,此时,只见它们来回穿梭在鄂温克人白桦皮搭建的房屋周围,有一两只受到游客无意的惊吓,就嗖地从房子前的栅栏前跳过——背后是漫山遍野的金色树林,忽然间,我感觉自己的这趟旅行,就像走入了一个完全华美得一塌糊涂的世界里。?小匡正傻傻地站在远处看着我笑呢!?从莫尔道嘎过临江去恩和路上,好几次小匡好心的喊我看风景,我都没有理他——其实我是按照他的指示在欣赏的。不知道为什么,在他面前特别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还没过多交流,我已凭女孩子的直觉,完全任性起来啦。??眼前是五彩缤纷的森林图卷,天空、山林、小岸层次丰富,远处是五彩斑斓的高大枫树、白桦树林,近处是弯弯的小溪小河,再近些有五颜六色的野花野草。运气好的,我还遇到了难得一见的火烧云,那暗黑的云朵披上金色的衣裳,样子可爱极了,虽然云朵是黑色的,它又怎敌太阳的激情。????“女孩子到呼伦贝尔来就全都成了仙女。”小匡忽然说。?我当然知道这是他讨好客户的话,可是听了还是觉得很舒服,旅途的浪漫心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甜言蜜语来衬托,不是少了许多滋味吗??“所有女孩子都这样?”我追问道。?“是的,不过——你比她们更像些,真些。”?我噗嗤笑了,这个小匡,明明一副老实样,却偏要学城里人油嘴滑舌。?如果说前面身处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的交界,仍有许多森林的影子,那么恩和就是真正开始进入草原了。?而我,一到恩和就被这里迷住了,简直太太太对我的胃口了~?草原上散步着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小房子,却又比欧洲房屋多了一些田园的味道——门窗都非常有情调地刷成好看的蓝色,放上几盆小花,摆上一两把锄头,简直是草原上的鼓浪屿!?小镇被奶牛包围着,它们可以随意在街上穿梭,哞哞的经过你身边,完全把路人当空气。?小匡说:“这里的人长得跟俄罗斯人一样,说的却是东北话,要不要下车去聊聊?”?我知道小匡在给我出难题,可是我一寻思,既然这么远都来了,为什么不去冒一次险呢?小匡的一双眼睛正挑衅般的瞪着我呢!?可是我太爱笑了,刚一开口,就忍不住笑了出来,弄得人家都觉得不好意思,莫名其妙地躲开了。?晚上,我就在小匡的建议下睡在恩和镇上,整天的奔波,找一家靠谱的旅馆歇息是很重要的,比如秋季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冷,没有冷气的旅馆性价比是存在问题的。我住的那家旅馆是小匡帮介绍的,店主非常热情,还给我端来了呼伦贝尔的特产白瓜子嗑。?可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旅馆里那两只呆萌可爱的哈士奇,我老打趣它和小匡像。忽然间,发现小匡依靠在一张桌子面前的神态,特香额尔古纳河边的马„„?第二天一大早,小匡就来喊我了。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今天的风景定会更漂亮,还有更多的活动。?到满洲里是中午时分,我欣喜地看到一群人正围在一圈栅栏边指指点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男奶工”在挤奶,大家都与栏内的“奶工”火聊着当地的农牧生活。这位身着迷彩服装的“男奶工”对着我们一群人的目光还有点不好意思呢,不过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远远地就望见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丰茂的牧草做的蒲团。就像俄国有名的画家列宾画中的那种感觉,风景因生活而沉淀、而美丽。??没过多久一大盘手把羊肉新鲜出锅,餐桌上同时也派发许多小刀。大家一下子还没愣过眼神来,小匡已经为大家示范开来: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挖、剔下来一块块刚

  刚煮熟但没有膻味的羊肉,随后用麻酱、香油、韭菜花、腐乳汁等调料,蘸着吃。一下子,大家都学会了。大家围坐这盘手把肉的周围,纷纷亲自下刀,品尝这蒙古草原的第一道大餐,乐在其中、食在胃中。?第1瓶莫茅酒三下五除二就喝干了,再来第二瓶!忽然想起了随身携带的Ipodnano和U2户外音箱,如此美丽的夜晚再和着几曲动听的调调,不是锦上添花嘛!“套马杆”、“白桦林”、“鸿雁”、“梦中的额吉”、“我从草原来”„„一曲曲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让我们陶醉一回又一回!?必须的!让烦恼远去,再开第三瓶„„?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泪。小匡忽然提着酒瓶醉眼惺忪地跑过来,他说,对不起,刚见面时有些突兀,可是他真的是希望——希望我快乐些。他早就看出来我刚来时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没想到,他这么细心——我被他感动了,我也借着一点酒劲,把自己在北京的故事说给了他听:男朋友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要离开北京,要离开我。可是据我了解,工作调动只是他的又一个借口„„?说完,我转身跑到蒙古包外面去了。?外面一群人正围着一堆篝火烤羊肉。我没有立马加入他们,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过了一会小匡走了过来,他把手里的一个奶瓶样的杯子递给我,说道:“这是刚才那男奶工挤的奶„„”?我几乎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你——怎么弄来的„„”?小匡有些羞涩地说:“这个你就别问了——喝吧,来,一起吃烤羊肉。”?他大方地带着我加入烤羊肉的队伍,拿起一串正兹兹冒着油星子的羊肉递给我。?“这是草原上的美食,既卫生又好吃,放开吃。”?我忽然说道:“其实,离开不属于自己的人,挺好!”?小匡点点头,对我微笑着说,“过有意义的生活。”?吃完饭我们朝黑山头一路行驶着。小匡说:“黑山头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一个以华俄后裔与俄罗斯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居住区。黑山头镇客货通行的主通道是拉布大林-----黑山头公路。”?看见他一路都在跟我热情的介绍,这会我对他说:“不要再说了,你歇歇。”?忽然,我看见远处有两棵树并排站着,不知道为什么,竟然鬼使神差地喊小匡停车,然后跳下车,远远的站在她们的跟前望着,就这样呆呆的望着,任微风吹过,扬起长发、长裙,心里忽然变得很充实。?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却有这样两颗树孤零地伫立着——?我是那个一直爱做梦的女孩,即使跌倒千万次也不后悔的女孩——?在这茫茫草原上竟然有两棵树在为我站成一道风景,给我温暖和力量,让我不再觉得孤单。?我忽然返身看小匡,看他在做什么。只见他也正充满深情的样子望着远方——?小匡说:“草原上还有一种有名的花,叫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我又一次哭了,可是这一次我哭得很痛快,仿佛经过这一次,我就要跟那陪伴我好多年的伤感的泪水永别。??到达呼伦湖时,我的心完全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你看那白云,成群结队的游着,煞是可爱;地上是三五成群的牛羊,安静祥和地啃着草,仿佛这蓝天白云就是它们的家。那带着狗背着筐采草药的老人,打量人的眼神是那么柔和。那碧蓝如镜的湖面,把它比作仙女梳妆的明镜,或上天的降落在人间的一块碧玉,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我最迷恋的依然是那草原上啃草的野马,它们除了特有的安详和柔和外,还有一份特殊的英姿飒爽。你看那随风飘拂的鬃毛和马尾,多像一个驰骋战场的战士。义马救主的故事也是我熟悉的,它们不会因为主人的名望、身份而离开他们。?忽然发现小匡不见了,我头脑一片空白,瞬间孤独感袭上身来,只是一点也不害怕„„?过了一会,果然看见小匡从汽车的背面站了出来,脸上带着阳光灿烂的微笑,接着他把垂在下面的手拿了出来,手中举出一束鲜花,五颜六色的花,看得出来是用心搜集的,他把花儿递到了我的面前,他说:“还是那句话,很高兴认识你,希望你下次再来,还找我的车。”??我看着小匡那因风霜而打磨得棕红色的脸庞,忽然觉得这是一尊极尊贵的脸,刹那间,我想问他去不去北京。也就在一瞬间,我瞥见了他看那一尘不染的眼珠和清澈的眼神,改变主意,什么也没说出口——因为,即使他同意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他就是那匹专属于这片草原的马,马因草原而美丽,草原因马而丰满,他们一样美好、温柔、多情、浪漫。?于是,我什么也没说,虽然,我多么不舍,只是,天空忽然变得更明亮,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再一回头,就是哽咽着互说再见。?呼伦贝尔草原,感谢有你;?呼伦贝尔草原的小匡,欣喜遇见你。?呼伦贝尔草原的美,此生不变的记忆。?„„?后记:为小匡司机写推广软文写完了,自己也被自己写的故事感动得厉害,生活,还没结束,他继续开他的车,做他的导游,而我也继续在上海一个四面是墙的房间里孤寂地写下去„„愿这个世界永远这样好才好。?(本文由神笔梅奇代写)?

  

  

篇四: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纯血马天生的敏感性和卓越的运动性不仅造就了它在平地赛马范围内无可置疑的霸主地位而且这个伟大的种族陆续在场地障碍赛三日赛和盛舞步三个奥运马术项目上也展露头角

  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是什么

  赛马一词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马的种类也当然有许许多多,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也有很多。接下来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一: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马,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被誉为马中贵族。阿拉伯马最早存在阿拉伯半岛上,它是全世界所有马的品种的起源,是马类中最纯粹的后代,它也是纯血马主要的基本血统。阿拉伯马的速度略逊于纯血马,但它有着极大的潜力和耐力,是长距离训练和耐力训练的首选马。它的身高通常是1.42~1.5米左右,有着纤细的毛发,出众的尾巴,当它激动的时候,会很自然的表现出高贵的特质来。阿拉伯马具有特有的母系家族,人们全心全意追踪繁衍它的母马血统,著名的五大血统是:Kehilan、Seglawi、Abeyan、Hamdani和Hadban。《魔戒》中甘道夫骑的骏马就是一匹白色阿拉伯马。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二:纯血马

  纯血马是17世纪在大不列颠培育成的一个伟大马种,它是通过人工配种,从而达到人类所要求的素质――速度、气量和体形。“达雷阿拉伯马、哥德尔芬阿拉伯马和马亚利土耳其马”可以说是纯血马的三大祖先。纯血马是世界上速度最快、身体结构最好的马匹,体高1.50~1.70米。纯血马不愧为“活的艺术品”,它天生具备快速奔跑的身体条件,目前纯血马创造的1000米世界纪录是54秒(66.7Km/h)。纯血马天生的敏感性和卓越的运动性不仅造就了它在平地赛马范围内无可置疑的霸主地位,而且这个伟大的种族陆续在场地障碍赛、三日赛和盛舞步三个奥运马术项目上也展露头角。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三:荷兰温血马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

  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产生轻盈的动作,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德国的汉诺威马与荷尔斯泰因马血统,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改良出最后的品种。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四:阿克哈-塔克马

  俗称“汗血宝马”,又叫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目前仅存2000多匹。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长跑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短跑1000米仅需1分零5秒(55.4Km/h)。德、俄、英等国的名马都有阿克哈-塔克马的血统。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五:安达卢西亚马

  安达卢西亚马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纯正的马种之一。安达卢西亚马和它同血缘的兄弟,如卢西塔诺马、卡尔修西安马、阿特莱尔马、卡斯提连马、埃克斯特伦曼纽马、以及札帕特罗马等等一样,它们都是西班牙马的后裔,通称为伊比利亚马。身为战马,安达卢西亚马拥有各种优异的结构品质,以应骑在背上的武士各种调遣策骑所需,而持久力以及可爱亲切的气质,也是安达卢西亚马的重要特色。安达卢西亚马足堪成为优异的障碍马,由于能够展现优美的步伐,因此也是进阶级马场马术的不二之选。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六:利皮扎马

  利皮扎马是近四百年来所出现极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这个优异的品种,不仅流露出美丽高贵的气质,而且还难能可贵地兼具了勇敢、气力、能力、温驯的脾气、以及聪明的智能。目前全球的纯种利皮扎马仍不到3000匹。利皮扎马已经证实是在马场马术以及障碍马术竞赛场上的佼佼者,当然利皮扎马仍然是古典马术的骑士们最终极的梦想。利皮扎马并不高,最高的大概只有163cm,但它们高昂的步伐、结实的身材、有力而具弹性的动作,会让它们看起来比实际的身材大得多。利皮扎马是一种晚熟而长寿的马,寿命超过35岁。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七:汉诺威马

  汉诺威马是德国竞赛马中的领先者,它是跳跃马和盛装舞步的表演马,它有异乎寻常的力量,华贵而正确的动作和特别良好的性格。汉诺威温血马是专门用在障碍超越、马场马术、三日越野赛与马车竞赛等马术比赛的温血马,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比赛用马之一。它是彻彻底底的德国马,起源于德国北部的下萨克森地区,有纯血马、荷尔斯泰因马、特雷克纳马的血统,体高1.62米左右。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八:塞拉.法兰西马

  塞拉.法兰西马是法国的温血马,是欧洲各种竞赛马中最坚强和最多用途的一种。它具有高度勇敢的性格,适合跳跃,并能够在越野赛和各种比赛中进行竞争。体高1.60米。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九:美国夸特马

  美国夸特马是一个完全美国种的马,被宣称为是全世界最普及的马,已达300万匹。它的血统基础是英国马和西班牙马。它能用于各种工作:种地、拖犁、赶牛群、驾车和骑乘。英国移民场用它们进行1/4英里(402m)的赛跑,从此就叫夸特马。这种马具有全速跑过1/4英里的能力。在西方,夸特马曾是最优秀的牧牛小型马,赶牛群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本能。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马种十: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系包括蒙古马、锡尼河马、鄂伦春马、大通马、岔口驿马、焉耆马、巴里坤马。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蒙古马个头小,长相土气,但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在草原区骑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还可日行50~100公里,连续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为2分0.8秒(47.7Km/h),15.5公里为24分12秒(38.4Km/h)。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篇五: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马——草原上的骏骑

  马的赞歌马是人类的好“朋友”。几千年来,它一直同人们生活、劳动在一起,甚至共同战斗在一起。马受到人们的赞美,千里马、草原骏骑、汗马功劳、马齿日增、老马识途、义马救主、路遥知马力……你会喜欢马的,它那灵快的头颅、柔软的长脖颈、壮实的身躯、健壮的腿、浓密的鬓毛,粗壮的长尾巴,体态显得多么优美啊!马脸为什么长得那么长?原来,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把头伸进茂密的草丛里吃草,要环顾四周,预防敌害,天长地久,马脸变得长长的。马嘴为什么长得特别大?原来,马不能象牛那样倒嚼,对草的消化能力不如牛,因此马必须吃大量的草,马嘴巴象长方形的箱子,上唇特别灵活,好将草收集起来,以便大口地吞食。从马齿的生长情况,可以辨别马的年龄。马齿的增加是有时间表的:一年后生第一齿,近两周岁时,就长第二齿,快满三周岁时,出生第一个门齿。其余的牙齿也有次序地在五年内陆续长好。齿长齐以后,由于马不断嚼草,齿质慢慢磨损,同样也可用来判断马的年龄。马吃草,嚼了又嚼,并且不断分泌出唾液,马的唾液是

  “宝”,含有盐分、黏液和带矿物质的水,能起软化草和拌湿干草的作用,以便咀嚼、吞咽和吸收养分。马吃到毒草的时候,唾液会向嘴里的感受器“报信”,此草不可吃,令人惊奇的是,一匹马每天分泌出来的唾液竟有四十升之多。

  马在奔跑过程中,不断喘气,浑身淌汗,原来,马的皮肤下长有许多汗腺,出汗就是通过汗水的蒸发来散发身体里多余的热。马用汗水和劳苦换来了胜利,“汗马功劳”正是人们对它的赞歌。

  你同马接触多了,会知道马的行为是一种相互沟通的“语言”,马同狗一样善于了解自己主人的行为“语言”,而人们观察马的眼睛、耳朵、四肢和尾巴等活动情况,倾听马的啼叫声,也能知道它的“心情”。特别是那两只耳朵,更容易被人察觉,当它的耳朵垂直甚至竖起微微摇动的时候,这显示了“愉快”,当它以耳不停地摇动的时候,这意味着“不乐”,当它昂起头,双耳直立的时候,这说明是“紧张”,当它双耳向后倾斜的时候,这表露了“兴奋”,当它双耳斜向前方或两侧的时候,这表示了“疲劳”当它双耳不停地摇动,从鼻孔发出响声的时候,这象征了“恐惧”。

  当你熟悉了马的许多生活习性以后,你会更爱马了。

  

  

篇六: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草原之马

  对于我这个生在平原,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最大的愿望便是策马奔腾在广阔无限的草原,去感受古人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赭色的身影与草原的碧绿而相衬。幼小的我经常在看电视机旁观看草原,草原的辽阔和不可计数的野花,像总在隐藏着一种神秘-那高大雄健的身影。草原中的马一直是我所信仰,喜爱的动物。因为马是草原的主人是自由的象征,是豪放模范、马不知在我童年一起了多少遐想!马从体格上看,是万物世界中可唯是最伟大的均称优美的了。其实最令人难忘的则是马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了。瞳孔上下长,左右宽、仿佛包含着整个世界,马在草原上奔跑着肆态着、好不束缚的感受着的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闲适的心情。天然的要比人工的要美丽些,不仅是表面最为重要的是灵魂!在群马之中,人们似乎看不到它们中的自私,即使外来侵略它们,依旧是团结一致的,用集体的力量去战胜与之强大的动物。也许是它们在草原中所锻炼中的温顺、憨厚秉性吧!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之下,群马总是在草原中奔驰着、因为那是它们的家、它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扞卫自己的家园。只有在狂风中。暴雨中、冰天雪地中磨练着马群的自强的精神。对与马的印象也许只是遗留在梦中、一个女孩的梦想中。但现实生活中如何呢?在离新疆天山附近,那里的景色异人、旅客是络绎不绝。有些商家为了利益,在马匹上,在马脖子上挂着50元一骑的销售牌,这与我们梦想中所见的截然不同。梦想中的马像要冲破一切,尽享自然本色;而如今人们的思想有利益而上害了马,梦想中的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毫不拘束地生活着,磨练着。而如今在如在监狱般的马圈中为人类而卖力着、这一切的一切完全脱变了草原主人的本色!于是草原之马再未进入者个充满幻想女孩的梦想之中……商丘市外国语初一:朱彩凤

  

  

篇七: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动物作文]描写马的特点作文500字

  描写马的特点作文500字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

  妈妈到外地游玩,给我带回一个小布马。我高兴极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小玩具——小布马。

  小布马有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一双圆圆的耳朵,一个正在微笑的小嘴,看起来十分可爱。小布马有四条粗壮的腿,非常神气,它有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在那左右摇摆。小布马全身穿着蓝色的花衣,好像说:“我是独一无二的小布马。”

  小布马是我的学习小帮手。有一次,我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急得我直挠头,当我看见小布马的时候,它好像是一位老师,对我说:婷婷,不要慌张,慢慢思考,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的,”我看着小木马,心里慢慢平静下来,回忆老师讲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我豁然开朗,把这道题做了出来,我兴奋地看着小布马,小布马好像说“你真棒。”你说,小布马是不是我学习的好帮手呢?

  小布马不仅是我学习中的伙伴,而且还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逛街,我想把小布马带去,可妈妈不允许,可我很想和小布马在一起,悄悄把它放在口袋里,在路上,小布马好像从我口袋里探出了头,看着这精彩美丽的世界。

  有时,我会和小布马一起睡觉;有时,我会和小布马一起玩耍;

  有时,我会和小布马一起做作业;它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不可缺少的乐趣,我爱我的小布马。

  当马年到来时,亲朋戚友到处串门拜年,都会互相祝贺:“祝你马年行好运,马到功成,龙马精神。”可想而知,马受广大人们的喜爱。假如问我想成为一种什么动物?我会说:“我想成为一匹马。”

  我想成为一匹驰骋沙场的战马。军旗飘扬,鼓声浩大,到处充满战场中激烈战斗的味道。我是一只披着红色战袍的黑马,我的主人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大将关羽,他左手拿着青龙堰月刀,我右手扯紧马绳,在沙场上飞速驰骋,打败敌军,我在关羽主人的驾驭之下,仿佛也成了一匹灵动且充满智慧的战马,我奔跑在沙场上,我仿佛成了沙场上的焦点,别的战马因为看到我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辉而感到惧怕,退避三尺。假若我能成为这样的一匹马,该多好呀!

  我想成为一匹自由畅跑在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蔚蓝的天空中,挂有几朵棉花状的白云,火热的太阳散发出无人能及的光芒,使整个巩乃斯草原温暖起来。突然,黑云缓慢地漂浮在上空,所以的马匹都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知道是暴风雨即将来临了。顿时,我被身后一股汹涌的气势震住了,我看见成千上万的马从各个谷口、山坡上冲下来。我也跟着一起跑起来,在广阔的巩乃斯大草原上尽情地奔跑,看看周围的同伴们,个个神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我想,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体会到一种温暖的气息,在奔跑中令自己的心灵得到有效地释放,挣开束缚自身的`僵绳,变得无拘无束。假如我能成为这样的一匹马,那该有多好呀!

  马,善良、温驯,是人类的好助手,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愿成为一匹马。

  马是一种勤劳,可爱又善良的动物马的颜色有很多种,棕色,枣红色,白色,黑色……

  马,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总是出神地望着某个地方。

  马,睡觉的姿态与人不同,人是躺在床上,而马呢?与其说它是在睡觉,还不如说它是在“站觉。”因为马睡觉的时候也是站着睡的。家马的祖宗--也就是野马,以前生活在森林或者草原时,随时会遭到猛兽的袭击,所以它们就站着睡觉,以便听到动静十能够快速地逃跑,虽然现在家养的马没有猛兽来袭击,但是站着睡觉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马总是站着睡觉。

  马,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前人们总是骑马上街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汽车呢。在那个时候,人们上街要骑马;搬家时,要靠马来驮运东西;上战场时,也要骑马作战。古代的人离不开马,现在的蒙古人也离不开马。瞧,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都是马的足迹。蒙古人喝马奶,赛马。他们还特地定了赛马日,把大家的好马都牵出来,一决胜负。从马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蒙古人的豪迈气概。

  马,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它不象猫和狗,娇生惯养,它只要有一片青草地,就能解决食物问题了。

  马,它的勤恳是出了名的。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歌吧:“白龙马,脖铃儿急,驮着唐三藏小跑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这首歌一开头就歌颂了默默无闻的马,可见马在人心中的地位高着呢!

  马,还有许多好的精神鼓励着人们,现代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马的: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快马加鞭……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马的重要性吗?

  马,一种勤勤恳恳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像马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像马一样的默默无闻,忠厚善良的人。那样,祖国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八: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真马背部平直四肢高度特化中趾发达指甲演变成坚硬的蹄掌骨很长而趾骨较短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很长尺骨和腓骨军退化门齿有凹坑颊齿为高冠齿高冠齿的咀嚼面更为复杂适于咀嚼各种草类斜方形上颚第一前臼齿小钉状常不存在珐琅质的折纹比三趾马更为复杂原尖与原脊相连不独立

  浅议马的演化特征

  马雄雄雒星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地质0403班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马在生物界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及各类马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地点,

  介绍了马的演化进程中的五个阶段,具体体现在趾数和牙齿的转变以及体型的变化。在此

  基础上探讨了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化趋势。通过对马的整个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

  马的进化不是直线进化;同时得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生

  物的发展都将经历产生、兴盛、灭亡的过程。

  关键词:马分类演化特征演化规律

  1.马的概述

  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四足超纲—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关于马的进化,到现在已有5500~6000万年的历史了。70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消失,生物界的历史进入了新生代,马和其它哺乳动物诞生了,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空前繁荣的时代。马起源于北美,整个演化史也集中在北美洲。古生物学家研究标明,马的祖先可能与中、晚古新世的一种裸节类(四尖兽)有亲缘关系,因为四尖兽的颊齿低冠,齿臼方形具丘形四尖,趾的末端有宽爪等特征与始马非常相似。马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奇蹄动物,也是被研究的最详细的群类之一,由于它们的化石记录非常完整,所以讲奇蹄动物的进化史,经常以马类作为例子。其基本特征是:鼻骨游离的突出,尖端向前,无角。齿完全。门齿呈凿形,古老类型的前臼齿未臼齿化,晚期者则臼齿化。外尖常连成脊,最原始者下臼齿四尖,一般则是两个“V”形向内侧开口的脊。股骨与肱骨短,桡骨与胫骨很长,尺骨退化,与桡骨并合,腓骨也退化,仅留其上端残迹。腕骨排列成两层半圆状,介于桡骨与掌骨之间。距骨有粗棱。前肢为四趾、三趾或一趾;后肢为三趾或一趾,肢轴通过第三趾。马类的进化充分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早始新世的始祖马(有称“始马”),到始新世中期的山马,然后是始新世晚期的次马,渐新世早期的渐新马;渐新世中、晚期发展出中新马,中新世有几个分支:包括太古马、安琪马以及进化主干-草原古马;中新世末从草原古马分出两支:三趾马和上新马,最后从上新马演化出南美马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马。

  2.马的分类及分类演化特征2.1始祖马(又称始新马)

  最早出现的马叫始祖马,是一种生活在始新世北美洲森林里的小动物。以树叶为食。这种小动物看上去跟马大相径庭。肩高只有25厘米。躯干长55厘米。它看上去像狗,头骨的额面部短,而眼窝几乎位于头骨长度的中央,齿系完全,犬齿虚位很短。臼齿为四角形,但齿冠短。上臼齿各有六个结点,下臼齿各有四个结点。始祖马的臼齿已向脊齿状态过渡,前臼齿具三角形咀嚼面。掌骨已稍稍增长。弓着腰,短脖,短嘴,短腿,还长着一条长尾巴。它主要吃嫩叶和果子,而且可能还会像现代的麂子一样在灌木丛间窜来窜去,只是有点呆头呆脑,动作没那么快那么敏捷罢了,它是森林动物,还不是草原动物。始祖马有如下一些特点:

  1)结构轻巧,四肢细长,可以旋转。所有主要的骨骼均在,尚未融合。2)前肢有四趾,第一趾退化,后肢三趾,第一二趾退化。始祖马脚上有足垫。它的脚类似狗的脚,

  只是长的是蹄子,而不是爪子。3)大脑很小,前叶也很小。4)低冠牙齿,在每一侧的下巴上带三个门牙,一个犬牙,4个明显的前磨牙,和三个磨牙(此乃

  哺乳动物原始牙式)。牙尖沟回略有连接。典型的杂食动物牙齿。在始新世的这个阶段,马类动物跟其它奇蹄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始祖马属里了马类动物的

  祖先以外,还包含一些跟犀牛和貘的祖先非常接近的动物,有的甚至就是犀牛的祖先。这个阶段的马到达我国的有原古马,如中华原古马,生活于始新世中期,比始祖马略微进步些。

  2.2中马(又称渐新马)

  大约到了距今3500~2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渐渐变凉、变干,有一部分森林变为草原,始祖马逐渐变成身躯如同绵羊大小的中马,身躯稍微变大了,前后肢也变长了,但还只有半米高,前后肢的趾由原来的五个变成了三个,且中趾发育。走路时还须足底的肉垫同时着地;中马还是一种森林动物,主要以矮低的树叶为食。晚期的代表如我国的中华马可延续到上新世,体型已经比较大如小驴。中马有如下一些特点:

  1)大脑显著变大——这个时候马的大脑已经有点样子。2)三颗前臼齿已经如同臼齿,这样渐新马(以及随后演化的马)有了一组六颗相似磨牙。只有第一颗前臼齿还是小的。3)有着跟后马相同的完善的尖锐的齿冠,更加适合咀嚼坚韧的草食。

  2.3草原古马(又称中新马)

  到了中新世(距今2500~1200万年),那时候地球气候干燥,它们的出现可能与草本植物开始繁盛,大地上出现大面积的草原相关。现代马、斑马和驴的祖先已在灭绝在北美洲,并再一次分布到欧亚大陆。这时中新马为了生存也改变为草原生活类型。草原古马仍然是三个脚趾,但是四肢已经变得非常有弹力了。草原古马以脚趾着地行走,靠脚底强有力的韧带支撑体重。两边的脚趾仍然完好存在,但是尺寸变得忽大忽小。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小到只有在奔跑的时候才能碰到地面。中趾发育成很大的突起的马掌。马脚也变得更长。前肢的尺骨和桡骨融合在一起,脚的旋转功能消失。同样,胫骨上的腓骨显著缩小。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马腿行使唯一的功能,那就是在坚硬的地面上飞快的奔跑。草原古马的牙齿变成了高齿冠牙齿,并有厚厚的一层珐琅质,咀嚼面有复杂褶皱,适宜研磨草料。这个阶段的马非常繁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2.4上新马

  生活于第三纪最后的上新世(距今约1200~300万年)的上新马,体型进一步得到发展,前后脚均只有一个脚趾,体型较大,高冠齿,食草,是典型的草原动物。适合在广阔草原上奔跑。臼齿进一步变长,已达现代马臼齿长度的一半左右。早期的一趾马类分布局限于北美洲,如北美洲上新世的上新马,大小如驴。后期的一趾马以真马为代表,分布广泛。真马在北美洲诞生后向两个地方发展,一支到达南美洲形成南美马类,一直到达旧大陆,旧大陆的真马在更新世比较繁盛,著名的代表有我国的三门马、云南马、北京马等。在更新世结束时,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所有马类都全部灭绝,只有到达旧大陆的这一批真马保存了下来,这也是现存唯一的马类。直到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美洲才再次出现马类。

  2.5三趾马

  三趾马约在上新世初期在欧亚非和北美洲都有分布,在欧亚非是优势物种,那时欧亚非的动物群被称作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三趾马的化石非常丰富,多分布在华北。对三趾马动物群研究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这些马虽然前后脚仍然均有三趾,但是只以中趾着地,适于快速奔跑,牙齿高冠,食草,是典型的草原生物,它们的出现可能与草本植物开始繁盛,大地上出现大面积的草原相关。三趾马大小似驴,前后足各有三趾,仅中趾着地。门齿有凹坑,颊齿呈棱柱状,高度只有真马的一半,上第一前臼齿小,早期脱落。第二前臼齿宽,三角形。比其他颊齿大,原尖孤立。下臼齿有两个突起,形成一纵长的双柱状,头骨较真马的小而低。三趾马是马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旁支,身体结构上既有进步的性状,也有原始特征,但不是真马的直系祖先。其唯一可能的后代是更新世可见于我

  国的长鼻三趾马,而与现代的真马没有亲缘关系,在更新世已经是真马统治的时代了。这个阶段的马在

  中美陆桥形成后还到达了南美洲,形成了南美三趾马,这是马第一次到达南美洲。

  2.6现代马(又称真马)

  经过更新世(距今300~1万年)第四纪冰期的洗礼,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大缩小,草原和荒漠面

  积变的更大,上新马经更新世早期的真马,发展到全新世(1万年以来)变成了现代马。真马背部平直,

  四肢高度特化,中趾发达,指甲演变成坚硬的蹄,掌骨很长而趾骨较短,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

  很长,尺骨和腓骨军退化,门齿有凹坑,颊齿为高冠齿,高冠齿的咀嚼面更为复杂,适于咀嚼各种草类,

  斜方形,上颚第一前臼齿小,钉状,常不存在,珐琅质的折纹比三趾马更为复杂,原尖与原脊相连,不

  独立。现存的马和不久前才灭绝的马一共有9种,它们可以分成马、驴和斑马三各类群。马原分布于欧

  亚大陆,包括泰斑马Equuscaballus(欧洲野马、家马)和普氏马E.prezewalskii(野马、蒙古野马)

  两种。野生的泰斑马已经于1876年灭绝,现在的家马就是它们的后代,现在泰斑马Equuscaballus

  这个名字就是指的家马,现在北美和澳洲等地还有些野生的马实际上是家马再次野化的结果。普氏马发

  现于1881年,恰好是欧洲野马灭绝后不久,成为轰动世界的发现,但在1947年从野外捕捉到一匹雌马

  后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过,现存的所有野马都是20世纪初捕捉到的11匹野马和1947年捕捉到的雌马

  的后代。驴分布于非洲和亚洲。普通斑马是现存唯一数量较多的野生马类,在非洲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可适应草原、山地和半荒漠等不同的生存环境,,在非洲迁徙的大型哺乳动物群中,往往以斑马打头阵。

  普通斑马分成很多不同亚种,其中指名亚种现在已经灭绝,但是有些亚种目前仍然非常繁盛,不同亚种

  的花纹和生存环境略有不同。

  3.马的演化趋势

  马的进化大约有以下几个趋势:(1)体型由小变大;(2)腿增长而脚趾数减少,适应开阔草原的奔

  跑生活;(3)侧肢退化,中肢加强;(4)背部由弯曲而伸直和变硬;(5)门齿变宽;(6)前臼臼齿齿化;(7)

  牙齿由低冠变成高冠;(8)食性从食用森林中的嫩叶变成食草;(9)头骨的前部和下颚加深,以适应高冠的

  颊齿;(10)眼前的颜面部伸长;(11)脑增大并趋向复杂化。所以这些性质的表现,说明马是沿着直线方

  向进化的,这在其他动物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但在第三纪中期和晚期也出现了马的旁支,它们在某些

  性质上表现的进步,而某些性质上表现的保守。马虽然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类,但和

  整个奇蹄目一样处于衰落的状态,现在仅存1属8种。整个奇蹄目现在仅存6属17种,而在史前时期

  光是属就不下150个,可见灭绝比例之大。

  马的非直线进化,其演化如下所示:

  表1

  马的非直线进化示意图

  现代

  真马

  更新世

  真马南美三趾马

  上新世三趾马

  上新马

  后古马

  中新世

  草原古马

  安琪马太古马

  中新马

  渐新世

  渐新马

  始新世

  始马(始祖马)

  4.结论

  根据以上马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马的演化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结构的改变。具体表现在趾数和牙齿的差异。趾数由原来的五趾进化到现代的单趾,表现在其生存环境由茂密的

  森林转到广袤的草原。牙齿由原来的低冠和非臼齿,转变到现代的高冠和臼齿,反映了它的食物由鲜嫩的树叶直到粗硬的干草。体型也由小增大,由善于跳跃到适宜奔跑。马在生存繁衍过程中,能够较快地调节自身构造,与其身处的生态环境保持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生物的发展都将经历产生、兴盛、灭亡的过程。马的演化历史证明了进化论的正确性。马的进化不是直线般进行的,它进化过程中有很多其它分支出现。同时马的进化并不是平稳和渐进的,其进化的快慢各有不同,并不是同步进化的。

  本论文在张志沛、姚改涣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特此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晏卿译.史前奇观[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41~48.[2]达尔文(谢蕴贞译):物种起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陈世骧.关于物种问题,科学通报[J],1957.2[4]徐余邹占祥.云南路南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J],第六期.1962,313~332.[5][6][7]

  1.原英文翻译部分重新写,因为前面已有了改动2.参考文献格式不对修改,且参考文献太老了,试一试查一下近年来或近十几年来的论文。

  第19卷第5期2021年10月天然气地球科学NATURALGASGEOSCIENCE

  oct.2021天然气地质学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特征——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为例王居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证明,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陡坡带具有砂体沉积类型多、纵向含油气层系多、富集高产油藏多等诸多有利的成藏因素,但受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坡度陡、沉积物源近、相带变化快等因素的影响,对陡坡带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的描述难度往往要高于盆地内的其他地区。综合应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各种化验分析资料,在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坡移浊积扇等若干种与油气勘探密切相关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古构造、古气候、基准面旋回变化等,分析了沙四段一沙三段主要沉积相的沉积演化与分布特征,旨在对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有所裨益。关键词:沉积相;沉积演化;陡坡带;基准面旋回;陆相断陷盆地’中图分类号:TEl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26(202105—0611-071基本地质特征

  2主要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民丰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东段,北为陈家庄凸起,南靠营8断层,西靠胜北断层,东临永安镇隆起,包括民丰洼陷区、民丰断裂带和北部陡坡带的一部分,有利勘探面积200km2(图1。受箕状断陷盆地特定的构造条件和地质背景控制,民丰地区沉积类型多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是东营凹陷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阵地。

  民丰地区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其中靠近北部陡坡带的区域地形坡度陡、构造活动强烈、地形高差大、物源补给充分,具有近物源、沉积厚度大、相变快的特点,多种成因的砂砾岩体发育;民丰洼陷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但有多方向物源注入,主要以三角洲的发育为特征。根据钻/测井、岩心、地震和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综合分析,在沙三段、沙四段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坡移浊积扇和湖泊等几种主要沉积相类型。

  收稿日期:2021—07—3I;修回日期:2021—08—03

  近岸水下扇是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具有特征性和较常见的一种沉积类型,是在湖盆扩张期沉积于断层下降盘半深湖一滨浅湖区的扇形砂砾岩体[1。2]。随着湖水范围的扩大,扇体沿湖盆边缘紧邻山麓部位不断后退,垂向上自下而上表现为扇根一扇中一扇端一滨浅湖一半深湖沉积,构成向上变细变薄的正韵律层序;剖面上呈楔状,根部紧贴基岩断面;平面上呈扇形分布于靠近凸起的湖盆边缘¨]。由近源至远源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种亚相类型。

  (1内扇亚相:主要发育一条或几条主水道,沉积物为水道充填沉积、天然堤和漫流沉积。岩性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碎屑支撑的砾岩夹暗色泥岩组成,砾岩常具漂砾结构,砾石排列杂乱。碎屑支撑的砾岩和砂砾岩多为高密度浊流沉积产物,单一序列由下向上常由反递变段和正递变段组成,有时上

  612天然气地球科学V01.19

  图1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构造特征示意

  图2永92井沙四段近岸水下扇沉积岩/电特征

  部还可出现模糊交错层砂砾岩。自然电位曲线多为(2中扇亚相:中扇为辫状水道区,是扇的主体。低幅齿状,亦可见箱状。由于辫状水道缺乏天然堤,水道宽且浅,很容易迁

  No.5王居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特征——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为例613

  移。水道的迁移常将水道间地区的泥质冲刷掉,因而垂向剖面上为许多砂岩层直接叠复,中间无或少泥质夹层,但冲刷面发育,形成多层楼式叠合砂砾岩体。中扇以砾质砂质高密度浊流沉积为特色。单一序列多为0.5~2.01TI。向盆地方向粒度变细,分选变好。水道之间的细粒沉积以显示鲍马序列上部段为主。自然电位曲线为箱形、齿化箱形、齿化漏斗一钟形等(图2。

  (3外扇亚相:外扇为深灰色泥岩夹中薄层砂岩,砂层可显平行层理、水流沙纹层理,以低密度浊流沉积序列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状。

  2.2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多发育于湖盆的断陷和收敛期,是由季节性洪流携带碎屑在湖盆陡坡入湖处堆积而成,

  图3永I井扇三角洲各微相垂向层序特征

  图4永26井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缘亚相测井曲线特征614天然气地球科学V01.19

  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常含泥石流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砂砾岩夹杂色泥岩,呈明显的正韵律,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发育较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主要由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泥岩组成,多表现为韵律互层(图3。在细粉砂岩和泥岩中可见变形层理,这是由于扇三角洲沉积时的坡度较大,在扇三角洲前缘滑塌形成的[6]。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3种微相类型。

  该亚相为受扇三角洲影响的浅湖一半深湖的粉砂质泥岩和泥质沉积,常夹少量粉砂岩和油页岩,具波状、水平层理,含介形虫等生物化石,炭化植物屑常见。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幅齿形。

  2.3河流三角洲

  河流三角洲亦称之为河口坝型三角洲,沉积物组合和地震反射特征上都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可将其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种亚相类型。垂向剖面上,自下而上为前三角洲亚相、i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平面分布上,从湖岸到湖盆沉积中心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哑相和前三角洲亚相,表现出三角洲向湖盆推进的特征。‘

  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以河流大量分叉开始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与河流相的分界,以湖平面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界面。由于后期的构造抬升或河流的侵蚀作用,早期i角洲的平原亚相沉积物一般保存不完整,甚至完全被削蚀掉。

  三角洲前缘部位是沉积作用最活跃的中心地区,沉积物厚度明显增大。该亚相在向湖方向上沿三角洲平原亚相呈环带状分布,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在民丰地区沙三段三角洲前缘哑相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不发育,主要由河口坝微相组成,泥质夹层很少或不含泥质夹层,表明当时湖浪的改造作用比较强烈"]。

  (1河口坝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入湖的河口处,近河口一端以灰色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受河流携带物所控制,早期岩性较细,以粉砂岩为主,后期以含砾砂岩为主。碎屑受湖浪的簸选作用,单个砂层呈上粗下细的反粒序特征;向湖~端砂层厚度逐渐变薄,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多为粉砂岩或粉细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沉积构造则是以小型交错层理、波纹层理、透镜状层理等为主,可见阶状似瘤田螺等生物化石,表示湖水加深,湖水能量降低。自然电位曲线为漏斗形或齿化箱形等(图4。

  (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i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骨架,其沉积特征与河流体系中的河床亚相沉积相似。岩性以长石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砾石,砂层底部多见冲刷面。砂层内部发育斜层

  理、交错层理、波纹层理和平行层理。单砂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m,呈下粗上细的正粒序。自然电位曲线呈指形一钟形负异常,幅度较高。

  (3远岸席状砂微相:以薄层砂、泥互层为特征。岩性为细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砂、泥之间呈渐变接触关系,砂岩显示反韵律特征。沉积构造发育微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断续水平纹层等。虫孑L及其他遗迹化石发育,并见炭屑层。自然电位曲线为漏斗形或锯齿状。

  岩性以暗色泥岩为主,夹透镜状砂层。以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变形层理最为发育。常见藻类、介形类、鱼类化石以及成层的植物碎屑、树叶、树干等。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平滑的基线夹小段的微齿状曲线。

  2.4陡坡深水浊积扇陡坡深水浊积扇是岸上洪流携带大量泥、砂、砾石顺断崖直泻而下,直抵崖角深水区而形成的扇形体。该类扇体往往位于倾角较陡的边界断层的下降盘,沿断裂凹槽展布,延伸不远。由于坡度陡,近物源,阵发性洪流能量强,底冲刷能力大,所以陡坡深水浊积扇沉积物具有分选性、磨圆度较差,多形成辫No.5王居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特征-一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为例615状沟道沉积区,缺乏稳定的水道等特点。陡坡深水浊积扇体纵向上沉积厚度大,旋回性明显,呈向上变细的韵律沉积,见有各种变形层理、平行层理、冲刷构造等。粒度概率曲线表现为悬浮组分含量高、各组分线段斜率小的特点,表明为泥、砂、砾混杂的高密度浊流产物。在地震剖面上,陡坡深水浊积扇体呈丘形,内部为层状、波状、杂乱反射结构。根据其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种亚相类型。

  内扇由分选较差的混杂砾岩、砾状砂岩组成,在整个近岸浊积扇体中所占面积较少。粒度分

  选差,砾石呈次棱角状,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电性为较高幅齿化箱形、钟形、指形组合。在地震剖面上,浊积扇内扇一般呈杂乱反射结构,反射较弱,连续性差。

  中扇是近岸浊积扇体的主要发育部分,位于内扇的前方,由含砾砂岩、块状砂岩所组成,夹有薄层泥岩。可划分出辫状沟道和沟道间2种微相。辫状沟道微相的岩性以砂岩为主,由于近物源、快速堆积的特点,使得砂岩的分选较差,砾石呈次棱角状,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不等粒砂岩。在纵向上沉积厚、旋回性明显,呈向上变细的正韵律沉积,鲍马序列中多见A、B段,一般由多层递变层理霍加形成复合递变层理,顶底泥岩多见变形构造,还见各种平行层理、冲刷构造等。

  辫状沟道问微相发育暗色泥岩夹薄层的粉细砂岩,泥岩中见红色、杂色泥质漂砾。

  外扇岩性为暗色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薄层等。粒度分选中等偏差,基一孔式胶结类型,沉积构造显示鲍马序列CDE段的特点。电性为较低幅指状或丘状。在地震剖面上,外扇一般呈连续性较好的层状反射结构。外扇哑相多呈薄层,成岩后生作用较强,以方解石胶结为主,结构致密,储层物性较差。2.5滑塌浊积岩与坡移浊积扇

  在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频繁,造成地层旋回的对称性不断发生变化。沿三角洲推进方向,三角洲前缘位置是以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旋回,三角洲前缘斜坡部位旋回的对称性较好,至前三角洲位置,则演变为以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对称性变化,控制形成了不同的砂体类型Ⅲ。

  短期基准面下降期主要发育2种砂体类型。在靠近湖盆边缘部位,由于近物源,沉积物大量补给,沉积速率高,A/s<1,以进积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发育为特征;向湖盆方向可容纳空间增大,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塌,在三角洲前缘斜坡的坡角处或较远的深水湖区形成滑塌浊积岩。其特点是几何形态上呈小型透镜体状,分布面积小(一般小于1km2,厚度较薄,岩性细,以粉砂~细砂岩为主,发育段呈砂泥岩薄互层。砂岩中见有大量的准同生变形构造,并有递变层理、冲刷面、液化构造等,多含暗色泥砾和泥岩撕裂屑,反映了沉积物滑动再沉积的特点。

  短期基准面上升期,向盆地边缘方向可容纳空间增大,i角洲进积时期发生加积或过路沉积的位置被退积的三角洲前缘或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所代替。向湖盆方向,由于湖水扩张,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可对基准面下降期的三角洲前缘及i角洲平原沉积物进行侵蚀冲刷,致使大量沉积物沿湖盆边缘斜坡发生坡移,在较深水湖区发生再沉积作用形成坡移浊积扇。垂向上,坡移浊积扇位于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之上,在成因上类似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的“低位扇”[9](图5。

  这2种类型浊积岩(扇的主要区别在于,滑塌浊积岩位于短期基准面下降期,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三角洲前缘砂体的重力滑脱作用;坡移浊积扇则是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之上,即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期,其成冈主要与湖水及洪水的冲刷作用有关。坡移浊积扇的特点是厚度较大,粒度较粗,以含砾砂岩为主,沉积构造以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为主,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纹交错层理等,扇体底部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在地震剖面上常呈中一中强振幅的透镜状,位于三角洲前积体包络面之上,比较容易识别和描述。这类扇体往往以圈闭群的形式出现,单个岩性油气藏虽然储量规模较小,但成群出现的岩性油气藏整体储量规模可观,具有很高的勘探价值¨…。

  3沙三段、沙四段沉积演化特征

  民丰地区各类储集体的时空展布受制于湖盆的边界条件、构造演化阶段、物源区性质、古气候及古

  616天然气地球科学V01.19

  图5滑塌浊积岩与坡移浊积扇成因模式

  水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部位形成了成因各异的砂砾岩扇体,平面上与盆地边缘的侵蚀沟谷相对应,形成了形态各异、规律性强的沟~扇组合沉积系列。

  3.1沙四段沉积演化特征

  为湖盆发育初期,系间歇性盐湖沉积。这一沉积时期古气候干热,雨季洪水期水流将泥砂带入凹陷,顺古冲沟地形冲积形成冲积扇沉积,周缘为泛滥湖泊相沉积;干旱时水体浓缩形成膏盐。

  这种洪水与干旱交替变化的间歇性沉积表现出红色或厌色砂泥岩互层夹盐岩和石膏。该沉积时期以北部物源体系形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短期基准面旋回呈退积叠加样式。湖泛期发育的暗色泥岩,形成东营凹陷的第l套生油岩系。

  为断陷初期沉积,系湖盆发育早期的产物。随着基准面持续上升,气候由干旱变为湿润,以浅湖相沉积为主,早期湖水较浅,晚期湖水加深,湖盆沉积范围扩大。靠近边界断裂附近仍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随着湖水的加深,扇体不断随岸线向后退却;向洼陷方向发育深水浊积扇沉积。湖泛期发育暗色泥岩沉积,形成东营凹陷的第2套生油岩系。

  3.2沙三段沉积演化特征

  该时期气候湿润温暖,雨量充足,湖盆稳定沉降,随着基准面持续上升,达到最大湖泛期。喜湿性植物繁盛,湖盆的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为非补偿性沉积,发育了一套以深灰色泥岩及油页岩为主的半深湖…深湖沉积,该时期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岩形成期之一。此时在研究区东南部的东营三角洲已开始向凹陷西北方向推进。发育河流一i角洲沉积;北部和东部陡坡带断裂加深,发育来自陈家庄凸起和青坨子凸起的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并且在它们前方发育滑塌成因的深水浊积扇体‘11I。

  受区域性盆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基准面开始逐渐下降,可容纳空间随之逐渐减小。与沙三下亚段相比,沉积较稳定,厚度较大。来自北部和东部物源体系的沉积物以进积形式向洼陷方向推进,是该区最主要的造砂期,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以三角洲和浊积岩为主的沉积序列。此时东南部河流大量注入,携带大量碎屑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来自东部的永安镇三角洲推进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民丰洼陷区两大水系汇合,三角洲连片,形成多水系的复合三角洲,整个洼陷区逐渐为三角洲体系所占据。三角洲推进过程中,受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同生断层控制,沿同生断层下降盘形成条带状分布的坡移浊积扇体,构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储油砂体。

  在短暂的同返之后,湖盆水体变浅,湖面缩小。此时阻陷的沉降速率小于沉积速度,物源供给充分,为过补偿性沉积.研究区东部的永安镇地区发育了

  较大型的永安镇三角洲体系,北部以发育扇三角洲

  No.5王居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特征一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为例617为主的沉积体系。

  4结论(1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受构造控制明显,靠近陡坡带一侧以近物源、沉积厚度大、相变快的多种成因的砂砾岩体发育为特征,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向洼陷方向,由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坡移浊积扇和湖相

  沉积。(2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的分布与演化受控于湖盆的边界条件、构造演化阶段、物源区性

  质及基准面旋回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纵向上,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沉积体成因各异、相互叠置;平面上,从湖盆边缘向洼陷方向,主要砂体分布与盆地边缘的侵蚀沟谷相对应。沉积相类型由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粗粒沉积过渡为河流三角洲、坡移浊积扇等细粒沉积。

  参考文献:[1]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等.中国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2][3][4][5][63[7][8][9][10][11]业出版社.1994:458—480.

  (卷二[M].北京:石油。f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03:70—

  78.

  的几个问胚[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8(6:838—842.冯增昭.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T业}fj版社.1993:145一146.康f_二华。刘魁元。赵翠霞,等.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占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2.4(4:19—28.赵澄林,张善文,袁静,等.胜利油Ⅸ沉积储层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礼,1999:21—27.邱桂强.王居峰,张昕,等.东营三角洲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地层格架初步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02.19(4:569—574.王居峰.东营i角洲一浊积扇高频层序叠加样式与岩性圈闭[J].沉积学报。2005.23(2:13-19.

  带沙三段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岩性圈闭[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357-360.杨占龙。陈启林.岩性圈闭与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22—626.

  王居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7(1:45—58

  SedimentaryFaciesTypesandEvolutionFeaturesonSteepSlopeBeltinTerrestrialFault・depressedBasin

  ——ACaseinSha3and4MemberofMinfengAreain

  DongyingDepression

  WANGJu—feng

  Abstract:Explorationpracticesinrecentyearsshowthatsteepslopebeltsonterrestrialfault—depressedba—sinsinChinafeaturemanyfavorablereservoir~formingfactorssuchasversatilesandbodytypes,multipleoilorgasbearinglayersandrichreservoirofhighproductivity.Duetofactorslikeintensetectonicmove—ments,steepslopetopography,sedimentsnearsourcerockandrapidchangeoffacies,usuallysedimentaryfaciesandtheirdistributiononsteepslopebeltsareevenhardertodescribethantheotherbasinunits.Byutilizingcomprehensiveinformationanddataondrilling,core,logging,seismicandvariousanalytictes—tingresultsinthisarticle,severalsedimentaryfaciessuchasnearshoresubmarinefan,fandelta。fluvialdelta,deepwaterturbiditiesfanonsteepslope,movedslopeturbiditiesfan,allofwhicharecloselyrelat—edtooilandgasexploration,areidentifiedattheSha4&3member。MinfengareaofDongyingDepres—sion.Combiningwithpaleostructure,paleoclimateanddatumplanecycleinthisarea,thearticleanalyzesthekeysedimentaryfaciesevolutionanddistributionfeaturesofSha4and3member,offeringapplicableinstructionsforoilandgasexplorationinsimilargeologicalareas.

  Keywords:Sedimentaryfacies;Sedimentaryevolution;Steepslopebelts;BaseIevelcycle;Fault—depressedterrestrialbasin.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特征——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沙四段为例作者:王居峰,WANGJu-feng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刊名:

  天然气地球科学英文刊名:NATURALGASGEOSCIENCE年,卷(期:2021,19(5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1条

  4.冯增昭沉积岩石学1993

  8.王居峰东营三角洲-浊积扇高频层序叠加样式与岩性圈闭[期刊论文]-沉积学报2005(2

  11.王居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2005(1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贾德生桌子山地区寒武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研究2021本文所研究的区域属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及其邻区。通过对前人资料的详细查阅,在大量野外地质踏勘、实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了研究区内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地层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区寒武系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其次为碎屑岩。下寒武统主要发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从寒武系中统胡鲁斯台组中上部开始发育大量的角砾灰岩,这类岩石和典型的浅水“竹叶状灰岩”不同。通过对此类岩石薄片的鉴定、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的识别,认为该类角砾灰岩属于碎屑流沉积。研究区寒武系主要发育海岸沉积体系、台地沉积体系、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台地前缘沉积体系四大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滨海浅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及台地前缘斜坡等沉积相类型。在综合研究了前人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桌子山地区寒武系的沉积模式,分别阐述了早寒武世、中—晚寒武世的沉积模式及其沉积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编绘了钻井及野外基干剖面的岩性岩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并恢复了各期的岩相古地理。结合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认为从胡鲁斯台组的中上部开始,研究区摩尔沟已经处于深水斜坡沉积环境,这和前人认为此处在寒武系都处于浅水沉积的观点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摩尔沟地区缺失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已有的地层及其特征表明,从陶思沟组沉积开始至阿不切亥组结束,桌子山地区寒武系主要经历了海岸沉积—台地沉积—斜坡沉积三种沉

  积环境。而中寒武世徐庄期后期重力流的发育说明了研究区由浅水台地沉积演化为深水斜坡沉积,并持续了中晚寒武世整个时期。

  报2003,21(4

  为系统探讨区内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深入研究了浦口组各亚段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浦口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三种主要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冲积扇沉积逐渐变为扇三角洲或滨湖、浅湖、半深湖或盐湖相沉积;自下而上由冲积扇沉积逐渐变为扇三角洲或滨湖,至浅湖、半深湖或盐湖相,再到浅湖相沉积.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时期,盆地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早、中和晚四个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但总体表现出拗陷具有由小到大,再缩小的发育特点.

  3.学位论文陈丛林桂西地区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及沉积演化2005

  桂西地区晚古生代泥盆系至早中三叠系大面积发育暗色深水相沉积地层。这些深水相沉积地层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往往呈条带状;沉积物以暗色薄层灰岩、薄层硅质岩、泥质岩类为主,夹有多层海底喷发形成的枕状熔岩,地层中一般少含或不含生物化石。长期以来,这些暗色沉积条带在性质上被解释为“台沟”或“台盆”沉积,但对于广泛分布的深水薄层暗色硅质岩、海底喷发玄武岩却不能很好的解释。

  本文对桂西地区发育于田林八渡、那坡坡荷、百色平圩、阳圩等地晚古生代的多条深水相地层剖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作者根据深水区岩层

  的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以及层厚、颜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晚古生代深水相沉积序列,这些沉积序列虽然在名称上与以往的基本相同,但都赋予了新的涵义;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作者对右江盆地不同相区的沉积岩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归纳总结了深水地区多种沉积相组合,并对其生成环境进行了阐述,认为这些沉积相在大的区域上应为深海洋盆沉积。

  基于以上研究,作者对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沉积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根据重要层序界面的识别,划分了9个层序,这些层序基本都是二级层序,并对各自所代表的区域环境

  背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产于右江盆地不同相区的晚古生代深水地层进行了对比,认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右江盆地深水相地层之间都是可以进行良好对比的。

  通过对采于右江盆地深水沉积地层的玄武岩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证实这些与晚古生代深水暗色碳酸盐岩伴生的玄武岩生成于大洋盆地背景,并根据每个玄武岩活动期的特点,识别出五个与沉积盆地裂陷作用的不同期次相关联的喷发幕事件。基于以上研究,作者认为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广泛的大洋,且认为这个大洋很可能是起源于昌宁-孟连带的古特提斯大洋的东延部分。

  最后,根据对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重要的构造地质事件的研究,作者对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做了阐述,确立了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出现大陆边缘裂离,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阶段(早泥盆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洋壳盆地形成阶段(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洋壳盆地强烈扩张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洋壳盆地收缩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洋盆封闭、快速充填阶段(中三叠世晚期的完整沉积盆地演化序列。

  Xintao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古地理学报2007,9(1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的沉积类型及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石炭系不同阶段的沉积演化。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发育陆表海沉积,发育3种沉积相和6种亚相。石炭系沉积演化经历了早石炭世2次海侵和晚石炭世的持续海侵,沉积环境由滨海向浅海过渡,以海陆交互沉积环境为主。大面积海进使得北部山前局部地区出现地层超覆现象。

  2001,19(4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隆升期(渐新世末、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小幅隆升期(早中新世末、稳定剥蚀夷平期(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8.2~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3.6~0Ma;其中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1000m,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7.学位论文张东阳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相研究2021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油层系,油藏类型主要属岩性油藏或构造一岩性油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的沉积体系特征、亚相微相组合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揭示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进而加强在延长组寻找高产、高丰度油气聚集区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资料搜集、消化及区域沉积演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观察,确定研究区岩石相,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确定研究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并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分析沉积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作出有利区块的预测。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由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并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3种亚相,并进一步划分

  为10种亚相、19种微相。

  物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三个方向的物源:①北部阴山及乌兰格尔隆起前震旦系古老花岗岩、片麻岩,黑云母一角闪石片岩;②西部桌子山、贺兰山、大小罗山,除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出露外,大部分地区为震旦系的石英岩、寒武系、奥陶系浅变质岩及碳酸盐岩;③西南陇县一宝鸡古陆的古老花岗岩、片麻岩、震旦系的石英岩、寒武系、奥陶系浅变质岩及碳酸盐岩。

  长8油层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基底仍然是一个沉降的过程,研究区东北部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西南部由辫状河沉积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古地理学报2021,11(3

  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的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山口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沉积亚相.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类型由三角洲平原亚相渐变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由半深湖-深湖亚相逐渐变为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青山口组沉积早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晚期.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从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晚期,研究区湖盆发育总体表现出规模由大到小的特点.

  9.学位论文刘明BZ34油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相模型的建立2007

  BZ34油区位于渤中坳陷南部的黄河口凹陷中部,新近系沉积了覆盖整个凹陷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层,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是明化镇组下段地层。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它处于盆地发育的坳陷充填阶段。钻井和取心资料反映出目的层段是一套砂泥互层的碎屑岩地层,砂质含量较低。虽然该区的勘探历史较长,但由于探井数量少,且已有井的分布极为不均,所以目的层段的勘探程度还不高。此次研究工作的重点在于预测有利的勘探区,搞清如何滚动勘探,潜力在哪里的问

  题。

  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及微体古生物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的沉积背景特征。根据取心资料和对应测井值的交汇关系选择最能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的测井系列,并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全区岩电关系。以岩心相标志对所选择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定,建立BZ34油区的测井一沉积相图版,据此从测井资料出发对各井单井相进行划分。在取得了研究区沉积背景特征和单井相特征的认识后,建立沉积相概念模型用以指导高分辨率层序的划分和沉积相随机模拟。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理论上确定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识别标志及旋回级次的划分标准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井的层序界面特征、沉积相分异、地层旋回对称性和地层叠加样式分析单井的层序特征,并总结各级高分辨率层序的构成特征。之后,从所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对比骨干剖面出发,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对各井的高分辨率层序进行对比。最终,建立起以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格架,以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框架。

  沉积相随机建模是对研究区沉积相特征和高分辨率层序特征的综合表达,本次研究建立的相模型不同于常规根据地层厚度图和砂岩百分含量图而勾绘的沉积相图,是根据各中期旋回层序内部沉积微相变量的空间结构完成对相态三维展布的模拟。根据研究区处于勘探初期、井点少、井距大的实际情

  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取得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

  BZ34油区是在地形平缓、水域广大、水体较浅、河流能量较强的沉积背景特征下,发育的湖泊枝状浅水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水下分支流河道间、前三角洲泥和席状砂,河口坝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研究区没有出现。

  研究区长9000m,宽4000m,面积为36km<'2>,在规模上与之对应可能是三角洲的一只朵叶体或其中的一部分。研究区明下段地层划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其中包含五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MSC4、MSC5,每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中又由数目不尽相同的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底部大多以细一中砂岩为底界,顶部以泥质岩

  与下一旋回呈冲刷一侵蚀接触,表现为向上变深不对称型旋回或对称型旋回。明化镇组下段的MSC1、MSC4和MSC5层序以偏砂相为主,MSC2、MSC3层序以偏泥相沉积为主,明下段自下向上中期旋回的对称性由差变好在转差,从不对称型旋回转化为对称型旋回再在转化为不对称型旋回。长期旋回表现为对称型旋回,处于长期旋回层序中部的MSC2、MSC3中都发育有遍及整个研究区的巨厚前三角洲泥沉积。

  在对江汉盆地露头剖面野外实测、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原理,识别了白垩系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受燕山期幕式构造运动的影响,白垩系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氧化型湖泊四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早白垩世,由于拉张断陷强度较弱,仅在盆地边缘断裂前缘的局部地区发育一套粒度较粗的冲积扇-辫状河砂砾岩沉积;至晚白垩世,在区域引张力的作用下盆地整体拉伸断陷,从盆缘往盆内方向依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氧化型湖泊沉积,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

  引证文献(1条

  下载时间:2021年5月21日

  木薯的地理起源及演化

  木薯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蔷薇亚纲(Rosidae)、大戟目(Euphorbiales)、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属内有150多个种,其中仅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为唯一的栽培种,别名木蕃薯,树薯,西班牙文名为Yuca,Tapioca和Manioc,英文名为Cassava。

  木薯及其亲缘种都是低地的热带灌木,起源于热带美洲。它们的生态环境是从半干旱地区至热带雨林群丛,就原产地而言,它们限于西半球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和西印度群岛地带。多数氢氰酸含量高的品种分布在主要河流沿岸,而氢氰酸含量低的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的稀树草原地区。自然跨度大,其水平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垂直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下。

  在地理上,木薯属种似乎有二个主要的中心,一是墨西哥和中美,一是巴西东北部,西至马多格罗梭(Mattograsso)和巴拉圭的部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大量的栽培品种与野生种形态特征相似,与其起源紧密相关,木薯栽培种被认为起源于南美巴西中部亚马逊河流域,由M.esculentasubsp.flabellifolia和M.peruviana进化而来。而木薯的品种都是高度杂合的无性系,其亲缘种还不清楚,但有人认为岩生木薯(M.saxicolalang)和墨柄木薯(M.melamobasis)与栽培种的形态极为相似,估计与栽培种的亲缘有关。

  木薯属其余的种类均为野生种,其种类颇多,形态差异很大,有近于无茎的亚灌木到茎粗25厘米,高10-12米的小乔木,也有葡萄生长,茎叶特异,可供观赏的种类,其染色体的数目均为2n=36。绝大多数野生种用插条种植不发芽,难于用种茎进行无性繁殖,只能用种子繁殖,但种子的发芽率也很低,不象栽培种那样容易繁殖。野生种间也可互相杂交,后代能产生贮藏淀粉的块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抗病,低氢氰酸含量,高淀粉和高蛋白质含量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据报导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已收集保存木薯属野生种100多个,已鉴定评价了99个,其中橡胶木薯(Manihotglauivii),黑柄木薯(Manihotmelanobasis)岩生木薯(Manihotsaxicola),叉枝木薯(Manihotdichotoma),七叶木薯(Manihotaessulifolia)等二十多个野生种已在木薯的抗病育种和品质育种中普遍利用。

  据形态学的证据表明,木薯是从巴西东北部至墨西哥的广泛地区被驯化为栽培种的,美洲被发现以后,木薯才被传播到其它。考古学和形态学的研究,证明巴西、秘鲁等南美已在(右图为巴西科学家在木薯田收集信息)

  1588年葡萄牙人从巴西把木薯带到非洲西海岸,开始在几内亚湾和刚果河盆地栽培,到了18世纪中叶人们又把木薯引进马达加斯加和非洲东海岸,于十九世纪中叶才逐渐扩展开来,现已分布到非洲南北纬15度的广阔地区。有不少非洲木薯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例如在尼日利亚,木薯是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扎伊尔约30%的耕地面积用于积栽培木薯。现在非洲木薯的栽培面积为834.6万公顷,占世界栽培面积的55.7%,但产量低,只占世界产量的42.1%。非洲生产的木薯,主要用作粮食消耗,很少进行出口贸易。(左图为肯尼亚的木薯种植地)

  18世纪西班牙商人把木薯引进印度栽培,在同一时期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从墨西哥引种木薯,于1740年由印度尼西亚引入毛里求斯,表明木薯是1740年以前传入亚洲的,到1786年木薯被引进斯里兰卡,此后木薯又从印尼传入马来西亚等东南,目前亚洲热带地区各国均有栽培,是这个地区的十大作物之一。1989年亚洲木薯的栽培面积为405.3万公顷,占世界木薯栽培面积的27%,单产13.4%/公顷,总产5437.8万吨,占世界木薯产量的36.9%。在斯里兰卡,木薯占块根块茎作物栽培面积的70-80%,占耕地面积的5%。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亚洲主要生产木薯的,也是世界十大木薯生产国之一,印尼和印度生产的木薯主要作物粮食,泰国和其他亚洲木薯产品主要供出口和作饲料。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木薯出口国,每年出口600-800万吨,仅次于大米的出口量。(右图为广西木薯研究所专家视察泰国木薯种植基地)

  太阳起源与演化

  江发世

  2021年8月

  目录

  1.恒星起源与演化...........................................................................................................................34

  1.1恒星定义....................................................................................................................................341.2恒星的传统分类........................................................................................................................34

  光谱分类....................................................................................................................................34依据光度与温度的比较图............................................................................................................35依据恒星的稳定性........................................................................................................................35依据恒星体积与质量....................................................................................................................351.3本文的恒星分类........................................................................................................................35依据恒星与其他星球的关系以及运动情况................................................................................35依据恒星成因或起源....................................................................................................................35依据恒星结构................................................................................................................................36依据温度........................................................................................................................................36依据寿命........................................................................................................................................361.4恒星的物质组成.......................................................................................................................36

  宇宙中的物质...................................................................................................................36传统理论的恒星物质及宇宙结局...................................................................................36恒星的物质组成...............................................................................................................361.5恒星的热量...............................................................................................................................361.6星球爆炸...................................................................................................................................371.7恒星起源...................................................................................................................................371.8恒星演化...................................................................................................................................37孤星型恒星演化............................................................................................................................37主星型恒星演化............................................................................................................................37从属型恒星演化............................................................................................................................38伴星型恒星起演化和混合型恒星起演化....................................................................................38

  2.星系................................................................................................................................................38

  2.1星系及分类...............................................................................................................................38哈勃星系分类...................................................................................................................38本文的星系分类...............................................................................................................39

  2.2.太阳系特征...............................................................................................................................40星球轨道形状特征...........................................................................................................40星球公转方向特征...........................................................................................................41星球自转方向特征...........................................................................................................41星球分布特征...................................................................................................................41星球运动姿势特征...........................................................................................................41太阳系内星系特征...........................................................................................................41

  2.3.模拟试验...................................................................................................................................41试验一............................................................................................................................................42试验二..........................................................................................................................................42试验三..........................................................................................................................................43试验四..........................................................................................................................................43

  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44嫦娥二号的轨道........................................................................................................................442.4太阳系起源...............................................................................................................................44

  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的成因...........................................................................................44太阳各纬度都有星球分布的成因...................................................................................45行星集中在太阳赤道附近的成因...................................................................................45星球直立、倾斜和躺在轨道运行的成因.......................................................................45星球公转反向(如哈雷彗星)的成因...........................................................................45星球自转反向的成因.......................................................................................................46行星系的成因...................................................................................................................462.5太阳系成因假说简介...............................................................................................................46布封学说....................................................................................................................................46张伯伦学说................................................................................................................................46谢伊学说....................................................................................................................................46阿亨尼学说................................................................................................................................46毕克顿学说................................................................................................................................46罗素学说....................................................................................................................................47魏扎克学说................................................................................................................................47费森柯夫学说............................................................................................................................47伯克兰学说................................................................................................................................47麦克雷学说................................................................................................................................47瓦尔科维奇学说........................................................................................................................47布郎学说....................................................................................................................................47米特拉学说................................................................................................................................47康德和拉普拉斯学说................................................................................................................482.6传统太阳系起源学说分类........................................................................................................482.7本文观点与传统捕获说的区别................................................................................................49

  3.地球起源与演化............................................................................................................................49

  3.1地球曾经是恒星.......................................................................................................................493.2地球的圈层状结构....................................................................................................................493.3地球的火山活动.......................................................................................................................503.4地球起源....................................................................................................................................513.5地球演化...................................................................................................................................51

  地球形成时期【始古宙(宇)】..............................................................................................51地壳形成时期【太古宙(宇)】.....................................................................................52进入太阳系前时期【元古宙(宇)】.............................................................................53进入太阳系时期【显生宙(宇)】.................................................................................53地月系形成时期【中生代(界)】...............................................................................54新生时期【新生代(界)】.............................................................................................55

  3.6地球的内球运动.......................................................................................................................55地球的内球运动...............................................................................................................55地球的内球或地核不在地球中心...................................................................................55地球的内球或地核转动比外球快...................................................................................55

  3.7地球的外球运动.......................................................................................................................56

  地球南北半球的受力情况...............................................................................................56地球的晃动.......................................................................................................................56

  4.太阳起源与演化............................................................................................................................57

  4.1太阳结构...................................................................................................................................57太阳的外部圈层—大气层............................................................................................................58太阳内部圈层—实体球................................................................................................................60

  4.2太阳起源...................................................................................................................................624.3太阳热量来源...........................................................................................................................624.4太阳演化...................................................................................................................................62

  1.恒星起源与演化

  太阳是一颗恒星,为了探讨其起源与演化,先对恒星进行探讨。

  1.1恒星定义

  在宇宙中能自身发光和热的星球叫做恒星。另外,有的观点认为:

  恒星是由非固态、液态、气态的第四态等离子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

  天体。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恒星是由炽热等离子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放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1.2恒星的传统分类

  现在普遍认可的恒星分类是光谱分类。依据恒星光谱中的某些特征与谱线和谱带,以及这些谱线和谱带的相对强度,同时也考虑连续谱的能量分布,将恒星划分为以下大类型。O型—蓝白色恒星紫外连续谱强。有电离氦,中性氦和氢线。二次电离碳、氮、氧线较弱。如猎户座ι(中名伐三)。B型—蓝白色恒星氢线强,中性氦线明显,无电离氦线,但有电离碳、氮、氧和二次电离硅线。如大熊座η(中名摇光)。A型—白色恒星氢线极强,氦线消失,出现电离镁和电离钙线。如天琴座α(中名织女一)。F型—黄白色恒星氢线强,但比A型弱。电离钙线大大增强变宽,出现许多金属线。如仙后座β(中名王良一)。G型—黄色恒星氢线变弱,金属线增强,电离钙线很强很宽。如太阳、天龙座β(中名天棓三)。K型—橙色恒星氢线弱,金属线比G型中强得多。如金牛座α(中名毕宿五)。

  M型—红色恒星氧化钛分子带最突出,金属线仍强,氢线很弱。R和N型—橙到红色恒星光谱同K和M型相似,但增加了很强的碳和氰的分子带。后来把它们合称为碳星,记为C。如双鱼座19号星。S型—红色恒星光谱同M型相似,但增加了强的氧化锆分子带,常有氢发射线。如双子座R。

  依据恒星在赫罗图的位置,将恒星划分为:白矮星、主序星、巨星、超巨星等。

  划分为稳定恒星和不稳定恒星。

  划分为小型恒星、中型恒星、大型恒星、超大型恒星。

  1.3本文的恒星分类

  将恒星划分以下类型:

  ①.孤星型恒星

  孤星型恒星在宇宙空间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关系。该类型恒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其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②.主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捕获小质量天体形成绕其旋转的星系,恒星位于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质量天体如行星彗星等绕其旋转是从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③.从属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没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该类型恒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运动轨道为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④.伴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与大质量体星球形成相互绕转,形成伴星关系。伴星间围绕共同质点公转,存在自转和公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⑤.混合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同时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或有伴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阳。

  划分为碎块型恒星、凝聚型恒星、捕获型恒星。

  划分为简单型恒星即非圈层状结构恒星、复杂型恒星即圈层状结构恒星。

  划分为低温型恒星、中低温型恒星、中温型恒星、中高温型恒星、高温型恒星。

  划分为短命型恒星、长命型恒星。

  1.4恒星的物质组成

  宇宙中的物质组成恒星的物质肯定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物质有:各种粒子、气、液、固态等物质。人类不能到达恒星,对其物质组成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获取,如光谱方法、各种观测等。

  离人类最近的恒星是太阳,通过光谱检测,而且这些检测或观测只是太阳大气层底层的光球层,发现太阳光球层存在7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地球上也存在。太阳表面的物质是以粒子、气态状态存在。太阳表面以下的物质是什么不清楚,只能假设。

  传统理论的恒星物质及宇宙结局

  传统理论认为恒星是由气态即氢凝聚形成的。问题是:氢是哪里来的?氢核聚变为氦产生热量,如果氢没有了,恒星就不存在了,宇宙将是一片黑暗和寒冷。

  1.4.3恒星的物质组成

  恒星是宇宙中的一种星球,只是它发光发热而和其它星球不同。恒星的物质组成一定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即恒星是由粒子、气态、液态和固态等物质组成。

  1.5恒星的热量

  恒星由以下热量来源:①、原始热量。是恒星形成时星球本身所具有的热量。②、反应热量。是恒星形成后各种物质反应所产生的热量。③、捕获热量或叫外来热量。是恒星形成后,恒星吸收宇宙热量和捕获宇宙物质所产生

  的热量。所有恒星都在向宇宙辐射热量,所有恒星也在吸收宇宙的辐射热量。

  ④、引力热量。恒星形成后,恒星与其它星球形成星系产生绕转运动,在恒星内部和

  外部形成潮汐作用而产生的热量。

  1.6星球爆炸

  通过引力,小的天体发展成大的天体。爆炸、喷发、辐射等,大的天体变为小的天体。宇宙中星球的爆炸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碰撞爆炸。星球碰撞所发生的爆炸,只是星球本身的物质向四周飞射,物质的温度(除碰撞时产生的热量外)是星球原来的温度,其爆炸后的物质是碰撞星球原来的物质。主要是以碎块形式散射宇宙中。其二,核爆炸。星球因引力收缩,组成物质的原子其电子被压入原子核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发生星球的核爆炸。核爆炸能量大,温度高到极高,产生各种粒子。主要是以粒子形式散射宇宙中。

  1.7恒星起源

  恒星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星球爆炸所产生的大体积高温物体块就是恒星—碎块型恒星。这种类型的恒星温度在6000度以下,为不规则形状,可为固态或液态。在发展与演化中,可捕获宇宙物质,形成圈层状结构恒星。其二,星球核爆炸所产生的高温物体凝聚形成恒星—凝聚型恒星。这种类型的恒星为高温型恒星,大多是由星球核爆炸后的高温粒子、气化物质等凝聚形成。为球形或近球形,相比较内外成分均一,为非圈层状结构。其三,星球捕获高温熔融体、高温气态固态物质、高温粒子形成恒星—捕获型恒星。这种类型的恒星为球形或近球形,圈层状结构,其核为低温的原始星球。其温度以其捕获的物质不同而不同,形成不同圈层温度不同,如捕获的是高温粒子或气化物质,为高温型恒星;如捕获的是低温固态和液态物质,为低温型恒星。

  1.8恒星演化

  不同类型的恒星其演化不同。

  1.8.1孤星型恒星演化

  孤星型恒星在宇宙空间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关系。该类型恒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其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该类型恒星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星系,不存在引力热量。

  该类型恒星形成后,其表面温度渐渐降低,会形成低温固体外壳,演化为具有圈层装结构的星球,终结恒星生命,是短命恒星。

  1.8.2主星型恒星演化

  该类型恒星与孤星型恒星相比,捕获小质量星球绕其旋转形成星系。由于绕其旋转的星球是小质量星球,对恒星产生的潮汐作用小。其演化过程和孤星型恒星基本相同,寿命相对要长一些。

  1.8.3从属型恒星演化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没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该类型恒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运动轨道为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在恒星的表层和内部都会产生潮汐作用,形成潮汐能。是长命型恒星。

  1.8.4伴星型恒星起演化和混合型恒星起演化

  这两类型恒星和从属型恒星演化基本相同,引力能转化潮汐能,维持恒星生命,是长命型恒星。

  2.星系

  太阳绕银心公转并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转。探讨太阳起源与演化需要探讨星系。

  2.1星系及分类

  在宇宙中,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星球的绕转形式有两种:一是众多质量小的星球绕质量大的中心星球转动叫做中心式星系,如太阳系众多行星和彗星等绕太阳转动;二是两颗星球围绕共同质心相互转动叫做伴星式星系,如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地月星系,二者共同围绕地月质心转动。绝大多数星系属于前者。在宇宙中,有众多的星系,这些星系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独立星系,有星系之中的星系,有直线运动的星系,有曲线运动并绕中心体转动的星系,有年轻星系和年老星系。为了研究星系的成因,需要对宇宙中的星系进行分类。

  哈勃星系分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对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椭圆星系

  图2-1椭圆星系照片

  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图2-1是该类型星系由圆球状星系发展成为椭圆星系的一组照片。

  (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图2-2是大熊座里一个开放型的旋涡星系照片,图2-3是一个中间通过星云相连接的有伴星的旋涡星系照片。

  图2-2漩涡星系照片

  图2-3有伴星星系照片

  图2-4棒状旋转星系照片

  (3)、不规则星系

  图2-4是一个棒状旋涡星系照片,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2.1.2.本文的星系分类

  (1)、按照星系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

  将宇宙中的星系划分为独立星系和从属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独立运行,它没有环绕中心体旋转,这样的星系叫做独立星系,如银河系。而环绕中心体运行的星系如太阳系绕银心运转,地月星系绕太阳运转,这样的星系叫做从属星系。

  (2)、按照中心星是否旋转

  划分为核旋转星系和核不旋转星系。在宇宙中独立星系它的核有的旋转有的不旋转。而从属星系它的核都是旋转的。

  (3)、按照星系运行的轨迹

  划分为直线运动星系和曲线运动星系。在宇宙空间中,那些独立星系在主星带领下按照主星形成时的射线方向在宇宙空间内进行直线运行。有的星系如从属星系则是绕着主星进行曲线运行。

  (4)、按照星系所在的空间位置

  划分为系内星系和宇宙星系。凡是在星系内运动的星系叫做系内星系,如太阳系;凡是在星系外宇宙空间里独立运动的星系叫做宇宙星系,如银河系。

  (5)、按照星系形成的年龄

  划分为年老星系和年轻星系。凡是那些在宇宙空间中或在星系内部形成时间比较长年龄大的星系叫做年老星系,年老的星系大都已演化成为比较规则的星系;在宇宙空间或在星系内部有的星系刚刚形成或形成不久,这样的星系叫做年轻的星系,年轻的星系大都呈不规则状态。

  (6)、按照星系中星球的关系

  划分为中心式星系和伴星式星系。由众小质量星球绕大质量星球运动所组成的星系叫做中心式星系,如太阳系、银河系等,大质量星球叫做主星或中心星;由两颗星球互绕二者中心质点运动所组成的星系叫做伴星式星系,如地球和月亮所组成的地月星系。

  (7)、按照星系与人类的关系分为自然星系和人造星系。自然星系是自然形成的,人造星系是人类发射天体而形成的

  绕转运动天体组合。人造星系可分为从星型人造星系和主从星型人造星系,发射的绕月卫星所形成的月卫星系,属于从星型人造星系;绕飞船转小卫星而形成的星系,属于主从星型人造星系。

  2.2.太阳系特征

  太阳系是由行星、彗星等天体绕中心星球太阳所组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在太阳系中有系中系,如行星和卫星所组成的行星系,卫星和绕其转动的子卫星所组成的卫星系,等等。太阳系是一个年老的、规则的、中心式的椭圆星系。

  星球轨道形状特征

  绕太阳公转的星球轨道形状为:近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在太阳系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它们的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为近圆形,而外围的其它行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太阳系的彗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图2-5是太阳系模式图,图2-6是彗星轨道图。

  图1-5太阳系模式图

  图2-6彗星轨道图

  星球公转方向特征

  绕太阳公转的星球,九颗行星都为逆时针方向公转,而有些彗星如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星球自转方向特征

  太阳系的金星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的自转与它的公转方向相反。而其它八颗行星都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并同公转方向相同。

  星球分布特征

  太阳系的九颗行星公转轨道面都在太阳赤阳面两侧附近,而彗星的公转轨道面从太阳两极到太阳赤道各纬度都有分布。图2-7是彗星轨道倾角即在太阳周围不同纬度的分布图。

  图2-7彗星在太阳周围分布图

  星球运动姿势特征

  地球是倾斜在轨道上自转,天王星是躺着在轨道上自转,其它几颗星球为直立或倾斜在轨道上自转。

  太阳系内星系特征

  由彗星和行星绕太阳旋转所形成的太阳系的上述五个特征,对于由卫星绕行星旋转所形成的行星系来说基本相同。

  2.3.模拟试验

  一个太阳系成因理论或叫假说不仅能解释太阳系的特征,而且也能解释行星系和其它星系的特征。

  为了研究太阳系的成因和解释太阳系的特征,用一块磁铁和一个小铁球,做以下试验:

  试验一

  小铁球用线吊起来挂在空中不动,将用线吊着的磁铁块和小铁球在一个水平面上,磁铁块在小铁球的西面,由北向南运动,如图2-8。

  图2-8磁铁快从铁球西侧运动示意图

  试验结果如下(见图2-9):当两者相距适当的运动距离,如果磁铁块运动速度慢,在靠近小铁球时,小铁球就被磁

  铁块吸了去(图2-9A);当磁铁块以适当的速度运行时,小铁球就会沿着一个近圆形轨迹绕磁铁块转动(图2-9B);当磁铁块以较快的速度从小铁球一侧通过时,小铁球就是一个抛物线弧形或双曲线弧形从磁铁块一侧运动过去(图2-9C)。同时小铁球也产生如图E方向的自传。

  图2-9试验一结果示意图

  试验二如同试验一,不同的是:让磁铁块在小铁球的东侧由南向北运动,如图2-10。

  图2-10磁铁快从铁球东侧运动示意图

  试验结果如下:公转和自传方向就完全反向了。

  试验三

  如同试验一,不同的是,让小铁球沿F方向自传,然后磁铁块在小铁球西侧由北向南运动,如图2-11。

  试验结果如下:

  图2-11试验三模拟试验结果示意图

  小铁球仍然沿F方向转动,只是自传速度变慢了。

  试验四

  如同试验一,不同的是:磁铁块和小铁球大小近似时,试验结果是:二者互相绕转,如图2-12。

  图2-12试验四模拟试验结果示意图

  将以上的试验反过来:让小铁球运动,其结果是一样的。

  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图2-13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可能出现的几种轨道形状。人造卫星轨道形状完全取决于末级火箭的速度。如末级火箭的末速度小,卫星的轨道形状为图2-13的A形,卫星将回落到地球上。如果末级火箭的末速度正好,其卫星轨道形状为图2-13的B形,为绕地球的圆形轨道。如果末级火箭末速度大其卫星轨道形状为图2-13的C形,成为椭圆形。如果末级火箭的末速度等于地球的逃逸速度时,卫星的轨道形状为图2-6的D形,呈抛物线形。如果末级火箭末速度大于地球的逃逸速度,卫星的运动轨道就成为双曲线形。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上空的高度和运动方向也由末级火箭的末级高度和末级方向所决定。

  嫦娥二号的轨道

  图2-13卫星运动的轨道

  图2-14嫦娥二号奔月轨道示意图

  图2-14是嫦娥二号奔月轨道示意图。虽然嫦娥二号是人造天体,但它和月亮形成了月卫星系。

  2.4太阳系起源

  太阳从宇宙中捕获行星、彗星产生绕转运动组合体,形成太阳系。

  2.4.1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的成因

  太阳系成员的轨道形状由进入太阳系时的相对速度和相对距离等因素决定。太阳所捕获的行星或彗星其运动速度小了,就“掉”进太阳了;速度正好,其轨道形状为近圆形;其速度大一点,轨道形状为椭圆形;如果速度再大一点,其轨道形状就成为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

  2.4.2太阳各纬度都有星球分布的成因

  独立在宇宙中运行的天体,它可以从各个方向和各种角度飞近太阳的身边,这些天体能够从太阳两极处和各纬度及赤道被太阳捕获而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因此在太阳赤道面附近和极处及各纬度都有星球分布。

  2.4.3行星集中在太阳赤道附近的成因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引力球,这个引力球是绕轴自转的,自转就会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在球的极处最小,在近赤道处离心力大。所以太阳系年龄老的行星在太阳自转离心力场的作用下集中到太阳赤道面附近。

  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做了球体离心试验,试验如下:图2-15是地质力学的模拟实验:在直径20厘米的泡沫塑料球体上,涂16层聚醋酸乙烯乳液,构成厚约3毫米的薄膜,经电动机旋转加力(500转/分),在近球体赤道附近,于试料上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褶曲。地质力学所作的上述模拟试验完全证明,所有旋转球体都会产生自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其表面物质也将在离心力作用下产生变化。

  图2-15地质力学的模拟试验

  2.4.4星球直立、倾斜和躺在轨道运行的成因

  在太阳系中,在轨道上直立自转的行星,它们就是在太阳赤道面被太阳捕获的。倾斜在轨道上自转的行星,是在太阳相应的纬度处被太阳捕获的,后来在太阳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运行到了现在的位置。横躺在轨道上自转的天王星,是在太阳极处被太阳捕获的,以后在太阳引力场的离心力作用下来到了太阳赤道面附近。

  2.4.5星球公转反向(如哈雷彗星)的成因

  同向公轨的太阳系天体,它们是在同一侧被太阳捕获的。公转反向运行的天体,是在太阳的另一侧被太阳捕获的。

  2.4.6星球自转反向的成因

  自转反向的金星,说明它在被太阳捕获之前就已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着的。当它被太阳捕获时,所产生的潮汐扭动力小于原来已有的自转力。所以金星仍然保存原来的自转方向,只不过是自转速度已变的特别慢,自转周期特长。

  2.4.7行星系的成因

  行星周围的卫星形成过程同太阳系。而且在卫星的周围可能存在子卫星和孙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的周围都可以有卫星,都可以形成绕转运动组合体即星系,它们的成因和太阳系的成因一样。

  在宇宙中,所有星系的成因是相同的。

  2.5太阳系成因假说简介

  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太阳系成因理论或假说简介如下。

  布封学说

  法国动物学家布封在1745年提出:曾经有一个大彗星碰到了太阳,使太阳转动起来。碰出来的一些物质形成了行星和次一级的卫星,并使之绕中心天体转动起来。这个学说叫做彗星碰撞学说。

  张伯伦学说

  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在1900年提出:曾经有一个恒星走到离太阳很近的地方,由于潮汐力的作用,在太阳两面形成巨大的潮,就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日珥。在这两个巨大的潮中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固体聚集成块叫做星子,由这些星子发展成为行星等绕太阳转动的天体。这个学说也叫做星子学说。

  谢伊学说

  美国天文学家谢伊于1910年提出:有两个星云相碰,在碰撞后的星云中形成了太阳,其它物质形成行星。也叫星云碰撞学说。

  阿亨尼学说

  瑞典化学家阿亨尼于1908年提出:有两个恒星沿着一个角度侧面相撞,使这两个恒星变为一个恒星,由于侧向相撞所以产生了转动。相撞后所飞出的物质形成行星等天体。这个学说也叫侧撞恒星合拼学说。

  毕克顿学说

  西新兰科学家毕克顿于1881年提出:一个恒星接近太阳时,潮汐作用,使太阳和另颗恒星都发生变形,在两者中间分出呈卵形的物体,这些物体成为绕太阳转动的行星。用该学

  者自己的形象说法,两个相接近的恒星潮汐力所拉出的物体就象宇宙中的火花。有人将该学说称为宇宙火花学说。

  罗素学说

  美国天文学家罗素于1935年提出:太阳曾经是一对双星,后来有一颗恒星走近将其中一颗子星拉走,被拉走时留下了一长条物质,这些物质后来形成了行星。这个学说也叫双星学说。

  魏扎克学说

  德国天文学家魏扎克于1944年提出:太阳形成后被一个气体尘埃云包围着,这个云由于旋转而变扁,形成了星云盘,后来星云盘形成行星。这个学说可以叫做太阳进入星云学说。

  费森柯夫学说

  前苏联天文学家费森柯夫于1919年提出:形成行星的物质全部是从太阳上抛射出来的,由于原来的太阳质量大、含氢量高,自转速度快而且不稳定,因此抛射出形成行星的物质。这个学说叫做太阳自身抛射学说。

  伯克兰学说

  挪威科学家伯克兰于1912年指出:电磁力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太阳从一开始就有磁场,太阳抛射出的离子,沿着磁力线在螺旋轨道上向外运动,停留在一些圆上,圆的半径决定了电子电荷和离子质量的比率,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球,不同的球由不同的离子组成。这个球的物质后来集聚形成一个行星。这个学说叫做离子集聚学说。

  麦克雷学说

  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于1960年提出:形成太阳系的大星云首先破裂为许多小星云,这些小星云具有随机的运动和转动速度及方向。小星云常常相互碰撞,绝大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了太阳,另外一部分小星云形成了行星。这个学说可以叫做原云先碎后聚学说。

  瓦尔科维奇学说

  罗马尼亚物理学家瓦尔科维奇于1964年提出: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是同太阳星云外围部分或由太阳抛射出的物质形成的,而类木行星是太阳在星际空间运行时,从遇到的星际云中所俘获的物质形成的。这个学说叫做异源分步形成学说。

  布郎学说

  美国物理学家布郎于1971年提出:在过去有一个质量是太阳50-100倍大的超新星爆发时,抛射物中的一个碎块形成了今天的太阳系。该学说叫做超新星爆发碎块成因学说。

  米特拉学说

  印度天文学家米特拉于1975年提出:太阳系是以星团方式集体产生的。在宇宙中有一个很大的星际云由于自吸引出现湍流,进而形成一个星团,这个星团逐渐互相散开,原太阳是其中一个初始角动量几乎为零的成员星。以后,原太阳在绕银心转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积那些与其自己轨道相似的颗粒,逐渐形成一个围绕太阳的球形包层,进而演化为星云盘,并且由于它的角动量传给了原太阳而使太阳自转起来。这个学说可以叫做星团散开形成太阳学说。

  康德和拉普拉斯学说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拉普拉斯是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力学家。生于1749年,死于1827年。这两位太阳系星云学说创始人在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分别发表了内容大体相同的太阳系起源学说即星云学说。

  太阳系起源星云学说为大多数天文学家认可。从十八世纪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在这期间有许多科学家提出过有关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尽管这些学说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形成机制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总的宗旨没有离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太阳系起源星云学说宗旨就是一句话:太阳系是从一个星云中形成的。在这个星云中有气体、有尘埃、有冰块、有大大小小的固体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物质相互吸引,星云体积在缩小。在这个星云的中心形成了太阳。由于星云原始存在转动,在体积缩小时,因为角动量守恒,星云转动加快,变成扁球状。扁平面上的星云继续收缩形成了现在的共面同方向转动的行星。

  2.6传统太阳系起源学说分类

  有关太阳系起源的学说高达几十家,按照太阳周围星球的物质来源可以将这些学说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出说、俘获说、共同形成说。

  (1)、分出说也叫灾变说。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

  也有的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2)、捕获说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

  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

  (3)、共同形成说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

  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

  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2.7本文观点与传统捕获说的区别

  传统捕获说,认为是太阳捕获宇宙物质,这些物质在太阳系内形成行星、彗星等天体,太阳形成在前,行星、彗星等天体形成在后。

  本文观点,太阳直接在宇宙中捕获行星、彗星形成绕转运动组合体即形成太阳系,有的行星形成时间可能在太阳之前,其年龄可能大于太阳。

  3.地球起源与演化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人类对地球了解和研究的最多。为了研究太阳起源与演化,先对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进行探讨。为了研究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先对固体地球结构进行重新划分。

  3.1地球曾经是恒星

  依据恒星定义及分类,地球在45亿年前是一颗捕获成因类型的恒星。地核捕获熔融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成为发光发热的星球,即形成恒星。温度降低,在地球表面形成固体原始外壳,成为不向外发光发热星球,结束恒星时期。

  在地壳上,检测其岩石年龄为36亿年,推测为45亿年,证明地壳形成的时间到现在已有45亿年了。

  3.2地球的圈层状结构

  依据固体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和地震波特征,对固体地球进行一级分层和二级分层,见表3-1和图3-1示意图。在固体地球的外层是水圈和大气圈。在地球的内部2900-4700公里,厚1800公里为熔融物质,称之为液态层(传统分层的外地核)。

  表3-1

  固体地球结构表

  地球圈层名称

  一级分层

  二级分层

  传统分层

  地壳

  地壳

  外

  外外过渡层上地幔

  过(上)

  深度(公里)

  0—3333—980

  地震地震密度(克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立方厘(公里/秒)(公里/秒)米)

  物质状态

  5.6—7.08.1—10.1

  3.4—4.24.4—5.4

  2.6—2.93.2—3.6

  固态物质部分熔融物质

  球

  渡外过渡层下地幔

  980—290012.8—13.56.9—7.25.1—5.6液态—固

  层(下)

  态物质

  液态

  液态层

  外地核

  2900—47008.0—8.2不能通过10.0—液态物质

  层

  11.4

  内

  内过

  过度层

  4700—51009.5—10.3

  12.3

  液态—固

  度层

  态物质

  球

  地核

  内地核

  5100—637110.9—11.2

  12.5

  固态物质

  图3-1地球结构示意图

  3.3地球的火山活动

  下图3-2、3-3、3-4、3-5、是各地的一些火山爆发照片,证明地球内存在高温岩浆。

  图3-2印尼火山爆发照片

  图3-3日本火山爆发照片

  图3-4冰岛火山爆发照片

  图3-5菲律宾火山爆发照片

  3.4地球起源

  通过固体地球结构和火山喷发现象,地球的液态层是高温熔融物质。原始地核捕获宇宙高温熔融等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地球成为一颗捕获型的恒星。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形成原始的地球外壳。恒星生命终结。熔融物质与地核间形成内过渡层,与外壳间形成外过渡层(传统分层的地幔)。外过渡层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外过渡层上和外过渡层下(传统分层的上下地幔)。熔融物质凝固时产生水和大气,以及捕获的水和大气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在5.48亿年前,地球被太阳捕获,成为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3.5地球演化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见表3-2。

  地球形成时期【始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的一段地质时间。在距今46亿(?)年前,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

  表3-2

  地质时期与特征表

  地质时期

  特

  征

  代

  宙

  (界)(宇)

  这一时期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

  新

  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新

  生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生

  时在着各种生物。

  地期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

  代

  月

  物物种。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

  (界)

  同位素年龄

  Ma

  今—65

  系

  形

  成

  进

  时期

  入

  太

  阳

  系

  时

  期

  进入太阳系前时期

  地壳形成时期

  地球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俘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变异,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大型的动物。

  这一时期是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形成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随着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由进入太阳系时的轨道面即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23°26′,演化到现在的地球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近平行,地轴由垂直轨道面变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形成一年的四季变化。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石灰岩。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

  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开始复活和繁殖。由于没有阳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处于休眠状态。原核生物开始繁殖。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

  在这一地质时期,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高温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原始外壳的一段地质时间。

  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高温熔融物质形成巨厚熔融层。熔融层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与外壳接触部位形成外过渡层;熔融层形成液态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中

  生

  代

  显

  (界)

  生

  古

  宙

  (宇)

  生

  代(界)

  元古宙(宇)

  太古宙(宇)

  始古宙(宇)

  65—250

  250—543

  543—3800

  3800—4600

  4600

  —?

  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高温熔融物质形成液态层。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

  在地球表面,由于熔融物质凝固和收缩,形成张裂、沟谷、高山。由于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3.5.2地壳形成时期【太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地壳和地球熔融物质凝固形成的外壳是不一样的。地壳是由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陨石共同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后而形成的。在这一地质时期: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和俘获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与大坑洼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产生的气和俘获的大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由于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同产生大气流动。在地壳形成时期,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3.5.3进入太阳系前时期【元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开始复活和繁殖。由于没有阳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处于休眠状态。

  3.5.4进入太阳系时期【显生宙(宇)】

  这一时期是太阳捕获地球,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有阳光的显生宙时期,是古生代的开始。

  地球产生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现在的地球黄道面在太阳赤道面附近,二者夹角很小。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地轴的倾斜方向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即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如图3-6所示。

  图3-6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运行示意图

  地球是在和太阳赤道面大约23°26′夹角方向运行(如图3-7所示)被太阳捕获,变成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图3-7地球进入轨道方向示意图

  地球如同试验一被太阳俘获,形成公转和自转。形成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轴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

  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一样,在星系演化趋势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时的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并已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如图3-8所示)。

  图3-8地球由被太阳捕获时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演化示意图

  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在无其他天体引力作用情况下,绕转星球的轨道形状不变,自转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不变。

  地球由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由于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因此形成现在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

  地球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两极终年无太阳光照,地球无四季。随着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演化移动,地轴发生在轨道面上的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变化。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物质形成自东向西和由两极向赤道方向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冰川融化。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灰岩。

  3.5.5地月系形成时期【中生代(界)】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捕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中生代时期。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

  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或进化,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出现大型的动物。

  3.5.6新生时期【新生代(界)】这一时期是一颗大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新生代时期。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地球开始有了高级生物。

  3.6地球的内球运动

  3.6.1地球的内球运动

  太阳捕获地球,地球产生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地球捕获月球,产生绕地月质心的转动。地球的内球、外球在太阳和月球的作用下将产生不同的运动。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球的内球、外球运动是不同的。在地球进入太阳系前,内球在地球中心,内外球转动是一致的。地球被太阳捕获后,地球产生了公转和自转,地球的内球和外球也产生了位置和转动角速度不一样的变化。

  3.6.2地球的内球或地核不在地球中心

  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模拟试验:在装满水的瓶子里放入一个石子,系上一根绳子绕手旋转,如图3-9,结果:在瓶子内的石子始终偏向引力的另一侧。

  图3-9绕转瓶子照片

  同样道理,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内球将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3.6.3地球的内球或地核转动比外球快

  由于地球的内球不在地球中心,始终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导致内球和外球转动的角

  速度不一样,内球快,外球幔,如图3-10所示。

  图3-10地球内球偏向太阳引力反方向示意图

  角速度ω=V/R,V为线速度,R为半径。在A点内球的半径小于A点到地球中心,依据角速度公式,内球角速度大于外球的角速度。

  3.7地球的外球运动

  3.7.1地球南北半球的受力情况

  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自传和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到太阳距离近,南半球到太阳距离远,如图3-11所示。

  依据万有引力定律F=GmM/R2,星球引力与星球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于南半球;在冬至时,地球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于北半球。在春分和秋分时,地球南北两个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相等。

  图3-11地球两极到太阳距离远近示意图

  3.7.2地球的晃动

  下述三种运动引起地球的晃动:地球绕地月质点转动、地球的章动、地轴的进动。

  晃动作用的结果

  将豆子放到簸箕里,晃动簸箕,豆子在簸箕里沿着簸箕倾斜方向滚动,如图3-12。

  图3-12晃动簸箕,豆子向簸箕倾斜方向滚动照片

  地球的晃动,外球将向着太阳引力大的方向滚动,内球将向着太阳引力反方向滚动而地轴倾斜角度保持不变,如图3-13所示。

  图3-13地球晃动,外球、内球转动示意图

  地球外球的滚动,使原地极位置向着太阳引力大的方向移动,原地球赤道也随着发生移动。

  现在地球的南极洲是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到达现在的南极位置,南极洲的煤炭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而到达现在的位置。

  地球的原磁极位置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而转动,这是磁极移动的成因。

  4.太阳起源与演化

  4.1太阳结构

  太阳结构可以简单划分两层:外部圈层—大气层、内部圈层—实体球,太阳结构见表

  4-1,示意图见图4-1、4-2。

  表4-1

  太阳结构表

  圈层名称

  日冕大气

  色球层

  现代分层

  传统分层

  特征

  圈层名称

  厚度不稳定,在几个到多个太阳

  半径间变化。温度可达100万℃。大

  厚2000公里,底层4500℃,上气

  层约几万℃。

  层

  日冕色球

  特征厚度不稳定,在几个到多个太阳半径间变化。温度可达100万℃。厚2000公里,底层4500℃,上层约几万℃。

  光球

  沸腾层实液态层体

  过渡层球

  日核

  厚500公里,底层6000℃,上部4500℃。

  光球

  为沸腾岩浆,温度达岩浆气化边

  界6000℃。

  对流层

  为液态岩浆。

  实

  液态物质与固态物质的过渡带,球

  辐射区

  物质呈半流体、塑性状态。

  层

  铁镍质,固体。

  日核

  厚500公里,底层6000℃,上部4500℃。由氢氦组成,径向对流运动强烈,热的物质向外运动,冷的物质沉入内部,由氢氦组成,通过电磁辐射和粒子流向外层辐射热。由氢氦组成,核反应区,温度高达1500万℃。

  图4-1传统理论太阳结构示意图

  4.1.1太阳的外部圈层—大气层

  图4-2现代理论太阳结构示意图

  目前,人类能观察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的一些物理量包含光球部分。

  太阳密度:大约1.411g/㎝³,大约相对于地球密度:0.26,大约相对于水的密度:

  1.409。

  太阳主要成分(光球成分):氢73.46%,氦24.85%。

  光球光球是太阳大气最低的一层,即一般用白光所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大约500公里。虽然光球的气体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由于厚度原因,现在还不能看清光球下部的太阳情况。光球上层的温度为4500多摄氏度,越往下,温度就越高,到光球底层,约达到6000多摄氏度。依据光谱分析,地球上存在的绝大部分元素,在光球均有其光谱存在,这些元素有:H、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Sc、Ti、V、

  Cr、Mn、Fe、Co、Ni、Cu、Zn、Ga、Ge、Rb、Sr、Y、Nb、Mo、Ru、Rh、Pd、Ag、Cd、In、Sn、Sb、Cs、Ba、La、Ce、Pr、Nd、Sm、Eu、Gd、Dy、Er、Tm、Yb、Lu、W、Os、Ir、Au、Hg、Tl、Pb、Bi、Th、U。

  光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极不稳定的斑斑点点,被称为“米粒组织”。另外,还有超米粒组织,其直径与寿命要大的多。在光球还分布着太阳黑子和光斑,偶尔还会出现白光耀斑。这些活动现象有着相差悬殊的亮度、物理状态和结构。

  太阳黑子

  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黑子一般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黑子的形成周期短,形成后几天到几个月就会消失,新的黑子又会产生。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其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平均为11.2年。

  黑子群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会造成干扰,并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引发极光。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色球色球层是太阳大气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2000公里。密度比光球层稀薄。

  在厚度约2000公里的色球层内,温度从光球顶部的4500多摄氏度增加到色球顶部的

  几万度。

  低色球层,厚约400公里,温度由光球顶部的4500多摄氏度上升到5300多摄氏度;

  中色球层,厚约1200公里,温度缓慢上升到8000摄氏度左右;

  高色球层,厚约400公里,温度急剧上升到几万度。色球是一个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层,在局部等离子体动能密度和磁能密度可相比拟时,能经常观测到等离子体和磁场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常常会产生剧烈的耀斑爆发,以及与耀斑共生的爆发日珥、冲浪、喷焰等许多动力学现象。耀斑爆发时,还发射大量的远紫外辐射和X射线辐射以及高能粒子流。这些辐射对日地空间和地球高层大气影响很大。此外,色球、日冕等离子体和可变磁场以及由不稳定性引起的冲击波之间的

  相互作用,会产生大量不同频率的射电辐射。太阳耀斑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太阳活动峰年,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一次大的太阳耀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

  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日冕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其形状随太阳活动大小而变化。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日冕的形状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则呈椭圆形,图4-3为日冕吸收与散射示意图。在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向宇宙辐射热量,所有的恒星都吸收宇宙辐射。日冕层有气体、粒子、离子和尘埃。宇宙辐射热量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和散射,另外一部分穿过日冕辐射到太阳,还有小部分反射到宇宙。因为日冕吸收和散射宇宙辐射的热量,日冕温度可达100万摄氏度。

  图4-3日冕吸收与散射宇宙辐射示意图

  4.1.2太阳内部圈层—实体球

  目前还不能看到太阳大气层底下的太阳。对太阳内部实体球只能是假设。传统太阳起源理论(也是现在流行的理论)将太阳实体球由内向外划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

  日核

  由太阳中心到0.25太阳半径,太阳发射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也称为核反应区。在这里,太阳核心处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随时都在进行着四个氢核聚变成一个氦核的热核反应。根据原子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式E=mc²,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经过热核聚变反应为5.96亿吨的氦,并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正是这巨大的能源带给了我们光和热,但这损失的质量与太阳的总质量相比,却是不值一提的。根据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射层

  0.25太阳半径~0.86太阳半径是太阳辐射区,它包含了各种电磁辐射和粒子流。辐射从内部向外部传递过程是多次被物质吸收而又再次发射的过程。从核反应区到太阳表面的行程中,能量依次以X射线、远紫外线、紫外线,最后是可见光的形式向外辐射。太阳是一个取之难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对流层

  对流层是辐射区的外侧区域,其厚度约有十几万千米,由于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梯度都很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使物质的径向对流运动强烈,热的物质向外运动,冷的物质沉入内部,太阳内部能量就是靠物质的这种对流,由内部向外部传输。

  传统理论存在的问题

  1、所谓的太阳物质成分氢(73.46%)氦(24.85%),这应当是太阳光球的大气成分。(木

  星的大气组成中,按分子数量来看,81%是氢气,18%是氦气,按质量则分别是75%和24%。

  只有约1%左右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不能将太阳大气层即光球

  的物质成分认定为是太阳内部实体球的物质成分。

  2、密度:

  太阳的密度为1.411g/㎝³,木星的密度为1.33g/㎝³,土星的密度为0.70g/㎝³,海王星的密度为1.66g/㎝³,天王星的密度为1.318g/㎝³。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的密度与太阳相比或大一点或小一点,这些星球的大气层内部是石质球体。

  从密度和大气层成分对比,不能认定太阳内部是氢和氦。3、宇宙的氢是哪里来的?目前观察到的宇宙大量物质是:固体(金属质的、石质的、金石质的、冰等),液体,气体及各种粒子等。

  4、核反应是如何控制的?在无控制下,核反应是迅速扩大的,而不会保持均衡反应。现在关于太阳的氢核变反应

  速度,是依据太阳辐射热量而反推的。

  本文理论

  本文将太阳实体球由内向外划分为:日核、过渡层、液态层。日核日核位于太阳内部,其密度高于外部圈层,温度低于外部圈层。在太阳绕银心公转和自转中,日核自转速度比外圈层快,偏离中心(其原理参见地球起源与演化部分)。过渡层过渡层位于太阳核之外液态层之内,其密度低于太阳核,温度高于日核。液态层液态层位于过渡层之外,其物质为熔融液态岩浆。温度低于6000摄氏度。沸腾层沸腾层是太阳实体球最外的一层,为沸腾的岩浆,温度达岩浆汽化临界点即6000摄氏度。

  4.2太阳起源

  日核捕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形成巨厚液态岩浆层。液态岩浆与日核间形成过渡层。银心捕获太阳后,液态层表层形成沸腾层。

  4.3太阳热量来源

  太阳热量来源主要有:(1)、日核捕获的高温岩浆;(2)、太阳吸收了恒星辐射到宇宙中的热量;(3)、物质的反应热;(4)、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产生的热量;等等。

  4.4太阳演化

  太阳演化划分一下时期:(1)、日核捕获宇宙高温物质时期。在这一时期,在宇宙运动的日核捕获了宇宙中高温物质,形成巨厚熔融层。(2)、形成分层结构时期。在这一时期,熔融层与日核间形成过渡层,熔融层形成物质比较均匀的液态层。(3)、进入银河系时期。在这一时期,太阳产生绕银心的公转和自转,产生潮汐作用,在

  液态层外层形成沸腾层。日核产生转动比外圈层快,而且偏离太阳中心。

  (4)、稳定时期。在这一时期,太阳稳定吸收宇宙辐射,正常捕获宇宙天体,与银心及周围星球形成稳定的引力关系,太阳自身活动变化,物质反应等等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也稳定地向宇宙辐射热量。现在的太阳就是处于这个时期。

  

  

篇九: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草原之马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草原之马,感谢您的阅读!对于我这个生在平原,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最大的愿望便是策马奔腾在广阔无限的草原,去感受古人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赭色的身影与草原的碧绿而相衬。幼小的我经常在看电视机旁观看草原,草原的辽阔和不可计数的野花,像总在隐藏着一种神秘-那高大雄健的身影。草原中的马一直是我所信仰,喜爱的动物。因为马是草原的主人是自由的象征,是豪放模范、马不知在我童年一起了多少遐想!马从体格上看,是万物世界中可唯是最伟大的均称优美的了。其实最令人难忘的则是马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了。瞳孔上下长,左右宽、仿佛包含着整个世界,马在草原上奔跑着肆态着、好不束缚的感受着的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闲适的心情。天然的要比人工的要美丽些,不仅是表面最为重要的是灵魂!在群马之中,人们似乎看不到它们中的自私,即使外来侵略它们,依旧是团结一致的,用集体的力量去战胜与之强大的动物。也许是它们在草原中所锻炼中的温顺、憨厚秉性吧!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之下,群马总是在草原中奔驰着、因为那是它们的家、它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I卫自己的家园。只有在狂风中。暴雨中、冰天雪地中磨练着马群的自强的精神。对与马的印象也许只是遗留在梦中、一个女孩的梦想中。但现实生活中如何呢?在离新疆天山附近,那里的景色异人、旅客是络绎不绝。有些商家为了利益,在马匹上,在马脖子上挂着50元一骑的销售牌,这与我们梦想中所见的截然不同。梦想中的马像要冲破一切,尽享自然本色;而如今人们的思想有利益而上害了马,梦想中的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毫不拘束地生活着,磨练着。而如今在如在监狱般的马圈中为人类而卖力着、这一切的一切完全脱变了草原主人的本色!于是草原之马再未进入者个充满幻想女孩的梦想之中……商丘市外国语初一:朱彩凤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篇十: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国内优良的马品种及其特性介绍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HyracotheriumOwen=EohippusMarsh)。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MesohippusMarsh)。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MerychippusLeidy)。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始祖马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Pliohippus),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后足中趾更为发达,四趾完全退化。前、二、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EquusLinnaeus),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欧亚大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绝灭。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绝灭。只有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繁荣和发展。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Equussamenensis)以及现在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Equusprzewalskii),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现代马则是由野马经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马类在中、上新世时曾分别出现过几个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安琪马(An-chitheriumV.Meyer);分布

  在上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三趾马(Hipparion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马(Hippidium)等,表明马的进化不是直线发展的。马历史上有些古生物学家根据马的进化趋势(身体体积由小到大、趾数由多到少、齿冠由矮到高)就认为,生物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进化的。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马的品种及其特性。

  1、纯血马现代的纯血马,凡是纯种马,查其血统大多出自这3匹祖马,这就是纯血种的形成简史。不论由父系或母系的血统资料所见,纯血马种均由强度的亲缘繁育而成。据英纯血种血统薄第一卷所登记的马匹看出:作为基础的繁殖母马约有100匹,其中著名的有9匹,这9匹母马又可分为竞赛马和种马系统两类。前者以产优秀的竞赛名马著称,后者以生产优秀的公马得名。总之本品种名副其实具有纯净的血统。任何一匹真正的纯血品种马的系谱,上朔200多年必定至少有一个祖先是“达雷阿拉伯”“培雷土尔其”和“哥德尔芬巴布”三大名马之、一。否则就是冒牌货。纯血马的悍威很强,极易兴奋。在正常条件下,比较早熟,4岁时结束生长发育。母马发情周期21.9-22.9天,发情持续期平均为6.29天,纯血马的遗传性稳定,能将其特点遗传给后代,用以改良地方品种效果良好。

  2、伊犁马习性。伊犁马是我国著名的培育品种之一,力速兼备,挽乘皆宜,长途骑乘擅伊犁马长走对侧步,能适应高寒和粗放的山区群牧条件,抗病力强。伊犁马长途骑乘擅长走对侧步。能够适应于海拔高、气候严寒、终年放牧的自然环境条件,保留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耐粗饲,善走山路,冬季在雪深40~50cm时尚能刨雪觅食,青草季节增膘快。西北及华北各省、自治区,均引进该马种,表现良好的适应性。体形特征。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伊犁马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生长繁殖。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伊犁马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

  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马有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天,妊娠期323~337天。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分布范围至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伊犁马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伊犁马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伊犁马的品种现状和当前在养马生产、育种及马匹销路上的实际状况,需采取适当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加强保种工作等措施。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应向乘挽兼型的育种方向发展,适当的培育马术运动用马,积极改善放牧和补饲管理,加强幼驹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扩大伊犁马的用途,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河曲马俗名别名南番马原产地产在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第一弯曲部,即黄河流经此区绕积石山形成的一大弯曲处。繁殖方式胎生。

  习性河曲马挽力强,速力中等,能持久耐劳。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强的适应能力。在终年群牧的情况下,夏秋上膘快,冬春掉膘慢,表现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强,体况随季节变化不显著。对一般疾病抵抗力强,常见的胃肠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很少。体形特征河曲马主要属于挽乘兼用型。体质结实干燥或显粗糙。头较大,多直头及轻微的兔头或半兔头,耳长,形如竹叶,鼻孔大,颚凹较宽。颈长中等,多斜颈,颈肩结合较好。肩稍立,鬐甲高长中等。胸廓宽深,背腰平直,少数马略长。腹形正常。肢长中等,关节、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前肢肢势正常或稍外向,部分后肢略显刀状或外向;蹄大较平,蹄质略欠坚实,偶有裂蹄。毛色以黑毛、骝毛、青毛较多,其他毛色较少,部分马头和四肢下部有白章。河曲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7.2厘米,142.8厘米,167.7厘米,19.2厘米,346.3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32.5厘米,139.6厘米,164.7厘米,17.8厘米,330.8公斤。

  4、哈萨克马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产地(或分布):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西部和阿尔泰西段一带。数量:1985年有50万匹。主要特性:头中等大,显粗重,背腰平直。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40厘米,体长为144.2厘米,胸围为167.0厘米,管围为19.3厘米;母马相应为133.7,139.5,161.7和17.3厘米。速力1000米1分17秒2,最大挽力为438.6千克,成年母马屠宰率为53.6%,净肉率为42.1%,受胎率为90%以上。适应性强,能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

  5、西南马小型山地马品种。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性情灵敏而温驯,善于爬山,适于山地驮运,为高原山地的重要运输工具。其外形特征为体格很小,体型较轻。头直、额广、眼大、颈短。鬐甲低,背腰短,尻短斜,肩短立。四肢较细、关节强健、肌腱明显,后肢多呈刀状肢势,蹄小而质地坚实。被毛多为骝、栗和黑色。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14.3,体长115.6;胸围130.3,管围14.5。长途驮运载重60~70千克,日行35~40公里;短途驮重可达100千克。单马架车可载重350~400千克。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42秒。因分布地区生态条件不一而有不同类群。有的品种体高不到1米,结构紧凑而清秀,适于儿童乘骑,是世界上优秀的矮马品种之一。

  6、阿拉伯马阿拉伯马马的乘用型品种。原产阿拉伯半岛,经长期选育而成。体形优美,体格中等,结构匀称,运步有弹性,气质敏锐而温顺,易于调教,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头较短,颈长形美,鬐甲高而丰实,背腰短而有力,尻长,尾础高,四肢肌腱发达。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41.1,体长147.6,胸围165.5,管围18.4。一般马有24节脊椎骨,而阿拉伯马只有23节。遗传性好,世界上许多马种,如英国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都有它的血统。中国用它改良蒙古马和西南马效果良好。阿拉伯马的起源阿拉伯马的来源,在动物学上仍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隐藏许多无法解开的迷团。尽管一直以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种拥有其独特且容易辨认的特征,它们的历史背景却微妙地充满了矛盾诡谲和不确定,也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交待得清楚。我们刻板印象中阿拉伯马的原型一定多少比现存的阿拉伯马要小一些,要不然就是它们几世纪以来实质上没什么改变。阿拉伯马起源的权威认定仍然没有一致的共识,考古学家在挖掘化石、掀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并且颠覆原有的想法,就像一出高潮迭起的剧情片。有一种论调认为它们的祖先应该是叙利亚北边、土耳其南部甚至东边山麓的野生马。主要的理由是:肥沃月湾北缘包括伊拉克以及沿着佑发拉底河,越过西奈半岛,直到埃及沿岸这一带,气候温和多雨提供了原生野马理想的生存环境。另一派说法的历史学家则相信它们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西南部,因为三大河床孕育了丰富的天然野草,足以供养这些未驯服的动物。因为阿拉伯半岛的内陆有将近一万年的干旱,马儿们应该很难甚至不可能,不靠人类的帮助得以在那不毛之地存活。公元前3500年贝多因人开始驯养骆驼当成交通工具,也提供他们于公元前2500进入阿拉伯中部地区,并且能够在这样险恶环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同一时期,他们就带着原始阿拉伯马。勿庸置疑地,今日所有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它们就是现代阿拉伯马是原生种。无论是富有宗教色彩的记载还是一般平凡人们的历史,都一致叙述着从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马儿一开始就被驯养用来骑乘或者工作,甚至于兼具这两项功能。我们了解在公元前1500年,东方的民族拥有充满神秘感的热血马,应该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阿拉伯马的先驱。大约3500年前,在包括尼罗河河谷的东方,热血马被认为是彰显国王威风的主角,同时也改变了人类历史与世界的面貌。大家都知道埃及人靠马越过疆界,英勇而强壮的马儿驮着马车,伴随法老王开疆辟土,也因此将更远的印度河西北河谷文化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融合统一。古代中亚地区如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各国,也在铁骑如雷电般的马蹄声中,兴盛或衰败。阿拉伯马的能耐足以促成各个族群的融合,也让帝国统一成为可以实现的梦想,罗马帝国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阿拉伯马让空间距离缩小,加速文化交流,同时让帝国跟东方世界接轨。公元前第十六世纪之后,这令人敬畏的东方之驹在石柱、签印和各种纪念碑上都可以见到他的图腾,浮现出它隐含的价值,埃及象形文字更是明明白白的称颂。圣经旧约中也不断提及它的威风凛凛,在其它的文献中有形容阿拉伯马为"飞无须翼,胜无须剑"的颂词。公元前九百年所罗门王曾用「优美」二字来颂扬那些为法老王拉车的马;公元前490年,一位有名的希腊骑士Xenophon也赞美过这种高贵而美丽生物。但是"阿拉伯马"这名字从何而来?"阿拉伯"这名词被用来当作一个民族的名称或是一种个马品种或民族之前好几个世纪,就有这种马存在了。「阿拉伯」这名词的起源仍然不是很清楚,一般都联想到游牧民族。希伯来文"Arabha"是黑暗陆地或大草原,另一个希伯来文"Erebh"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定居社会的反意词,还有一个字根"Abhar-"是移动、经过的意思。"Arab"在闪米特(Semitic)文是沙漠或其居民的意思,没有涉及国家的意义。在可兰经中"a'rab"是指贝多因人。圣经中有记载阿拉伯王(KingsofArabia)杰里迈亚(Jeremiah)生于公元

  前625年到公元前586年。而阿拉伯民族自己在很早以前也用这个字来指贝多因人,以区别其它的沙漠游牧民族。闪米特人将这些他们称为"Arabas"的热血马的名声带到高峰,贝多因人致力于保持这沙漠骏马的血统纯正,衍生出优异的特质与质量。母马是贝多因人最珍贵的财产,严峻的沙漠环境只允许最强壮的马生存,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今日阿拉伯马的特质。发展历史阿拉伯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马种。它最早被人类驯服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忠实的伙伴。阿拉伯马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地球上结束了以马代步的大规模民族迁徒和战争后,人类用阿拉伯马优秀的血统培育出了各种适用于现代赛马、马术和休闲娱乐的马种,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至今,阿拉伯人仍为自己培育出了这一优秀马种而自豪。几个世纪以前,在气候恶劣的中东沙漠里,一种新品种的马诞生了。它们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地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息繁衍,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没有人会想到这种马日后将对马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就是阿拉伯马。阿拉伯马最初被用作战马。这也是历史上马的最主要用途之一。一个全副武装的贝多因(阿拉伯游牧民族)骑士往往能打败敌人,为部落赢得羊群,骆驼等战利品。这样的战斗要求出其不意的袭击和快速利落的逃匿。阿拉伯母马在接近敌人战马时不会嘶鸣,不会暴露目标,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而且有着迅捷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因此成为战马的上选。长久以来,阿拉伯马都以美丽、聪颖、勇敢、坚毅和浪漫而闻名于世。因为数百年来它们接受着人类的驯化,和人类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它们懂得怎样和人类相处。事实上,它们的智慧早已被屡屡证实。它们驯良、温顺、友善,有时甚至到了使人苦恼的地步。就拿阿拉伯小马驹来说,它们根本就不怕人,对突然发出的声响也漠不关心。今天,阿拉伯马的后代遍布世界各地,它们都继承了它们的祖先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温和驯良的性格。阿拉伯马被引进到英格兰,成为纯血马的祖先。在俄罗斯,阿拉伯马血统为奥尔洛夫快步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法国,它们被用来培育著名的佩尔什马。在美国,它们又成为摩根马的祖先,并通过和英国纯血马杂交,培育出了快步马。作为马中最古老的轻型种和种蓄群,阿拉伯马是独一无二的。与现代轻型马不同,阿拉伯马的血统不是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出来的。其他轻型马的血统需要预先注册以保证其后代血统的纯正性。而阿拉伯马的纯正血统则数千年来都为人类所珍视,并尽最大努力一代代保留下来。

  7、蒙古马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蒙古马分布及类群属于马的地方品种。在高寒地带原始群牧条件下形成。具独立起源。原产蒙古高原,广布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原苏联部分地区。约占中国马匹总数的1/2以上。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头大、额宽、颈短厚,呈水平颈。躯干长,胸深而宽,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较短。飞节角度较小,稍曲飞,蹄质坚实。

  毛色复杂,以青、骝和兔褐色为多。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28.6,体长133.6,胸围154.2,管围17.4。因分布地区条件不同而形成了几个主要类群:1.乌珠穆沁马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体型结构较好,体格较大,多走马,是蒙古马中的最好类群。2.百岔铁蹄马产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百岔沟,产地多山,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质坚硬,有"铁蹄"之称。3.乌审马产于内蒙古乌审旗沙漠,体质干燥,体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驰骋。.蒙古马的用途蒙古马有多种用途。在草原区骑乘,可日行50~100公里,连续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蒙古马为2分0.8秒;15.5公里为24分12秒。在正常挽力下农区可终年使役,工作能力可保持到18岁。母马在哺育幼驹的同时可产奶300~400千克。据对部分个体测定,7~8成膘空怀母马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以阿尔登马和奥尔洛夫快步马等品种改良蒙古马,取得良好效果,并育成了一些新品种。

  8、矮马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在112cm左右,个别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肩高80cm)的标准,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目前最受世界欢迎的是欧洲矮马,个子小(一般身高在50—60公分)、体型匀称,被当做私人宠物饲养,其价格也十分昂贵,动则数十万的身价,也成为贵族的象征。

  9、三河马马的挽乘兼用型品种。原产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级)的额尔古纳市(县级)和大兴安岭以西的滨洲沿线。因当地有三条河流(海拉尔河,克鲁伦河,哈拉哈河。)而得名。20世纪由俄国引入后贝加尔马及其杂种等与当地马杂交育成。具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抗寒力强、耐粗饲等优点。头直,颈长适中,鬐甲明显,胸深广且长,背腰平直,尻较宽,四肢坚强有力,但蹄质欠坚实。三河马属于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公斤,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

  146.0,体长151.6,胸围179.2,管围19.8。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额尔古纳的三河(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地区,是名满天下的三河马的故乡。三河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据说,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的三河马,最多时有14种血统。以上文章由爱马网收集整理,仅供广大的爱马者欣赏,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www.hw010.com/

  

  

篇十一: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草原》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属于马的地方品种。在高寒地带原始群牧条件下形成。具独立起源。原产蒙古高原,广布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部分地区。约占中国马匹总数的1/2以上。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头大、额宽、颈短厚,呈水平颈。躯干长,胸深而宽,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较短。飞节角度较小,稍曲飞,蹄质坚实。毛色复杂,以青、骝和兔褐色为多。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因分布地区条件不同而形成了几个主要类群:①乌珠穆沁马。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体型结构较好,体格较大,多走马,是蒙古马中的最好类群。

  ②百岔铁蹄马。产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百岔沟,产地多山,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质坚硬,有“铁蹄”之称。

  ③乌审马。产于内蒙古乌审旗沙漠,体质干燥,体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驰骋。蒙古马有多种用途。在草原区骑乘,可日行50~100公里,连续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为2分秒;公里为24分12秒。在正常挽力下农区可终年使役,工作能力可保持到18岁。母马在哺育幼驹的同时可产奶300~400千克。据对部分个体测定,7~8成膘空怀母马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以阿尔登马和奥尔洛夫快步马等品种改良蒙古马,取得良好效果,并育成了一些新品种。

  

  

篇十二: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蒙古马怎么选购

  篇一:马的种类马的种类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古今中外,马对人类的贡献是巨

  大的,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适应性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不同的用途,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通过选种、培育、调教,育成具有特殊行为和类型各异的许多品种。但是它们都有马匹共同的行为特点,只有了解并掌握马的行为特点,才能做到正确地饲养、管理、调教和使役。可根据马的行为表现判断马的饥

  、渴、冷,热、病等各种生理状态,可根据马的异常行为表现和原因,在饲养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马的有益行为,防止其不良行为,充分发挥马的工作能力。

  马品种的形成受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马匹需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为了满足各种使役目的,人类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促使人类充分利用有益的自然因素,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经济性状,改进已有的品种,创造新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要求下,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品种。目前,世界上约有300多个马品种。对马品种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都各有其特点。

  按生物学分类草原种: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地区的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质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性格强悍,具有兼用马的体型,如蒙古马、哈萨克马、三河马等。山地种:又名高原种。生长于山地的马,体质坚实,体格不大,四肢强健,性格机敏,行动灵活,善走山路,具有乘、驮兼用的体型,如卡巴金马、我国的西南马等。沙漠种:

  1

  生活在于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比较轻小,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泼,有较快的奔跑速度,多具乘马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

  森林种: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格不大,略显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我国原始地方品种浩门马即属于此类马。按选育程度分类育成品种:这类品种的马历史悠久,是利用品种间的杂交方法,经过长期有计划的选种选配,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培育而成的品种。其特点是:体格高大,外貌整齐,遗传性稳定,工作能力已达到专门化程度,属优良品种,有高度的种用价值,如纯血马、阿拉伯马、奥尔洛夫马等。这类品种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而适应性面广,但不如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自然品种:又称地方品种或土种。由于终年生活在天然草原之中,受人类的影响较少,因而保留着原始马匹的特点,故也称之为原始品种。它体质强:隆,有高度的适应性,一般体格较小,外貌粗糙,皮厚毛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专项工作能力,如我国的蒙古马、西南马等都属此类品种。培育品种:又称过渡品种。是由育成品种对地方品种马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必要的培育过程,达到良种马的一定水平,具备品种成立条件的马匹。其体格外貌和工作能力已有提高,但种群数量、身体素质尚需继续选育改进。如我国的伊犁马、三河马等属这类品种。此外,依据马的利用性能和马的体型可将马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三类。按照马的历史起源可分为东方种和西方种两类,东方种也称温血种、轻种,属于骑乘种;西方种也称冷血种、重种,属于重挽种。篇二:现代养马业现代养马业

  2

  1.现代养马业由役用向多分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如产品养马,产肉、产奶养马,竞技养马,游乐观赏养马,国防和内卫养马。

  2.我国重点养马地区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省区,呈“厂”字型分布。3.马的体质:⑴粗糙型皮厚,骨大,头重,毛粗硬,肌肉厚实,躯干粗壮,脂肪和结缔组织不发达,草原马种多见⑵细致型头小,颈长,骨轻,肢细,皮薄,毛细柔,表皮血管明露,饲养管理苛刻,工作不持久。适当时,为高能力轻型马体质;该体质过度则弱⑶湿润型皮下结缔组织发达,脂肪多,肌腱、关节界限不明显,皮肤松弛,骨骼疏松不坚固,性格迟钝。挽马中多见⑷干燥型皮肤紧密有弹性,被毛细短,皮下脂肪少,肌肉结实,骨骼坚固,肌肉轮廓明显发育好,头、股部血管外露,关节强大而明显,动作敏捷。多见于轻型马⑸结实型全身结构紧凑、匀称、协调,躯干粗实,骨量充分,筋腱、韧带发育良好,关节明显,骨骼结实,被毛光泽。4.乘用型马特点:轻捷,体型为高方形或正方形,肢长躯短,重心高,支持面小,平衡易于打破,有利于速度的发挥。挽用型马特点:低身广躯,肢短躯长,重心低,稳,支持面大,体型呈长方形,有利于挽力发挥。兼用型马:外形介于乘用型马和挽用型马之间,体质以结实、紧凑为好,气质温驯,伶俐不急躁。驮用型马:以驮为主,体格不大,力速兼备,有悍威,体型呈方形,体质结实。5.肢势的鉴定:前(后)望时,在肩端(臀端)引一条垂线,将四肢下部等分,为正确肢势;四肢下部在垂线内称狭踏肢势,反之为广踏肢势;前膊下端和管的上端(胫下端和管上端)向内倾斜,两膝(或飞节)靠近者称“X”状肢势,反之称“O”状肢势;前膝(或飞节)以上正直,而管轴捻转,系蹄向内者称内向,反之称外向。侧望时,前肢由肩上三分之一下部作一垂线,平分前膊以下四肢部而落在蹄的稍后方,为侧望正确肢势。如前肢斜向垂线后方者,称后踏肢势,反之称前踏肢势。后肢从臀端(坐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线,触及飞端,沿后管和球节后缘落于蹄后方,为正常肢势。6.切齿的乳齿和永久齿的区别乳齿:小而白,齿颈明显,齿冠唇面纵沟细线数条,齿间隙大,齿面规整,齿冠三角形。永久齿:大而黄,齿颈不明显,齿冠唇面纵沟粗深1-2条,齿间隙小,齿面不规整,齿冠呈楔形。

  3

  7.简述马种的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一、生物学分类根据马匹起源进化,生活的生态条件以及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差

  异分⑴草原种哈萨克马、蒙古马、顿河马⑵沙漠种阿拉伯马、啊哈—捷金马⑶森林种我国的鄂伦春马,俄国的雅库特马、爱沙尼亚马⑷山地马我国的西南马,俄国的卡巴金马。二、畜牧学分类⑴乘用型(沙漠种)①轻乘马速力为主竞赛型如纯血马;一般骑乘型如阿拉伯马②重乘马以耐劳持久为主如英国猎马,美国牧牛马⑵挽用型(森林种)①重挽型体格重大,如苏重挽、贝尔修论马、比利时马②农挽型体型较小,一般挽用。如东北挽马、铁岭马、关中马的重型个体⑶兼用型(山地种)①挽乘兼用型即重驾车马,又称重型轻挽马。如法国的安哥鲁”诺尔曼马,英国的哈克尼亚马以及三河马、伊犁马中少数重型个体②乘挽兼用型即轻驾车马,又称轻型轻挽马。如奥尔洛夫马,美国快步马以及三河马、伊犁马偏乘的马。三、选育程度分类依自然历史条件和人工选育对品种影响,将马种分为:⑴地方品种受自然影响比较深远,人工改造因素很少,这种马适应性强,体格小,工作能力较低,可做多种用途。如蒙古马,西南马等⑵培育品种亦称过渡品种。多经杂交改良,必要的培育,到达良种马一定的水平,具备品种成立的条件,但育成史短,品种内变异大,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和遗传稳定性均有待提高。如三河马、伊犁马等⑶育成品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是经长期的选种选配,较高的饲养管理水平培育而成的,其特点是体格高大,外貌整齐,

  遗传稳定,工作能力强且专门化,有高度的种用价值。如纯血马、阿拉伯马等。

  8.对马种遗传资源的管理,一般应从资源的评价、保存和利用三个方面进行。即以评价为基础,以保存为手段,以利用为目的,最经济,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9.马的消化生理特点:①坚硬发达的牙齿,咀嚼肌发达,有灵活的上下唇②口裂较小,采食量有限③马的腮腺和汗腺发达,饮水十分重要④马胃容积小⑤贲门括约肌发达,而呕吐神经不发达,故不能喂易酵解产气的饲料;饲料在马胃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转移快,马体大,代谢强,劳役重,所以喂马饲料要体积小,营养全面,采取少喂勤添的办法⑥马肠道内径粗细不均,消化粗纤维能力低

  10.种公马的营养需要和饲养特点⑴营养需要蛋白质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矿

  4

  物质(尤其是钙磷重要),维生素(特别是A、D、K)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将会直接影响精液的品质⑵饲养特点①配种期以精料为主,应占营养的

  50-60%;蛋白质保持在13-14%,纤维素在25%以下②非配种期精料应占营养的40-50%,蛋白质保持在10%,此期可适当减少豆科饲料的给量,增加易消化的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注意矿物质,维生素的补充⑶种公马管理

  ①增强体质锻炼②合理配种配种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期,要增加营养,检验精液品质,积极改进,直到合格为止③配种时保持安静,避免对神经不良刺激,否则公马性反射衰弱,交配时阴茎不勃起或不射精。

  11.预防流产:①营养性流产多因营养不良或不平衡造成代谢失调而流产②季节性流产由于马胎儿游离时间长,需3-3.5月才能完成胎儿附植,而它又属于弥散型胎盘,与子宫结合力弱,同时子宫乳营养转变为胎盘吸收营养,孕酮水平逐渐降低,就在这几个月,会因环境障碍,胎儿停止发育和死亡。妊娠后期母马行动不便,若管理不善,易发生创伤性流产。

  12.影响马匹每年遗传进展的因素有四:选种的准确度,选择强度,遗传的标准差和世代间隔

  13.选种的方法⑴个体选种⑵家系选择⑶后裔或同胞选种,主要是针对遗传力低的性状,如马的繁殖力⑷多性状的选择包括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综合指数法⑸综合选择

  14.群牧养马,古老的放牧方式,我国约有300万匹马常年进行大群放牧,生产规模大,投资少,效益高。

  15.实际挽力:马在挽曳时所实际付出的力。正常挽力:亦称适当挽力、经济挽力或标准挽力,系指马匹在正常饲养管理情况下,不影响马的健康,8小时挽曳不显疲劳所付

  篇三:蒙古大军常胜之谜蒙古大军横扫亚欧的八个制胜法宝默认分类20xx-04-2808:46:58阅读48198评论78字号:大中小从一统大漠南北、创建帝国以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依仗20万蒙古骑兵,纵横驰骋亚欧大陆数十载,占领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德国等,灭掉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几千万人口,拥有几十万、几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刺子

  5

  模。其铁蹄践踏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蒙古人为何如此热衷侵略呢?首先,蒙古人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

  靠,故而不畏生死,能长期保持强劲的扩张势头。刚刚走出氏族部落社会的蒙古人,热衷于掠夺战争的习性尚未改变,打垮敌人以“乘其骏马,掠其妻子,占其土地”仍是蒙古社会得以生存扩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而统一建国后,蒙古诸部都已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及勋臣权贵的财产,不再是掠夺对象,这势必使他们将富庶的邻国作为掠夺目标。当时的蒙古人和所有的敌人相比,在文化和物质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特别是其中的蒙古军从1189年起在成吉思汗带领下连续不断地打了30年仗,早已成为一架战争机器。耶律楚材在诗中写道:“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秦王汉武称兵穷,拍手一笑儿戏同”。就是当时蒙古西征大军士气和军威的真实写照。

  其次,蒙古人天生就是职业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没有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和中国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蒙古人从小就是斗士,在马背上长大,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后就早可以算成是职业军人。由于他们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究,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这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显得很轻。他们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中原地区穿上军装的农民永远比不上的。这种从艰苦环境和游牧制度中磨炼出来的精神上的素质优势就是蒙古军在天才统帅成吉思汗指挥下能够横扫中亚和欧洲的最主要的奥秘所在。

  民族特性与不畏战争的整体素质优势,注定了蒙古大军是沙场角逐的强者。那么,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具体依靠的是什么呢?博主刘照兴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蒙古人所拥有的“八个法宝”,正是其能屡屡克敌制胜而雄视天下的真正决定因素。

  法宝一:三位一体全民皆兵的体制。蒙古帝国是军事封建帝国,其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军政一体,军民一体,其民皆兵,其兵皆民,广大牧民平时劳动,战时则跨马弯弓投入战斗。各部落的首领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在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参加作战

  6

  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着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这种生产、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有效地解决了国小力单,兵源不足,指挥不便等矛盾,把蒙古帝国变成了大兵营,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几十年的征战中,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法宝二: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成吉思汗用人不仅不问出身等级,而且打破了氏族和民族的界限。因此在成吉思汗手下收集了各民族大量有用的人才,如乃蛮太阳汗的掌印官畏兀塔塔统阿,金国的降臣契丹人耶律楚材,畏兀儿人田镇海,汉人史天倪父子、严实父子,花刺子模人牙剌瓦赤父子,以及出波斯、钦察、斡罗思、阿兰等部的一批人才。史书记载说,当时大蒙古国的汗廷上服装五颜六色,语言多种多样,真是人才济济,五湖四海。这些人不仅积极执行成吉思汗的政治军事路线,而且为成吉思汗出了不少主意,对他制定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起了重要作用。如塔塔统阿帮助成吉思汗创造了畏兀字书,帮助成吉思汗完善了各种制度;耶律楚材帮助蒙古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化;田镇海首开屯田,建立了有名的镇海城。总之,在成吉思汗的部下中,既有出身于奴隶的将军、国王,又有原为仇敌的先锋大将,既有出身本族的宗王大臣,又有来自各部族、各民族的文臣和帅才。他们是贯彻成吉思汗政治军事路线的各级骨干,是成吉思汗取得胜利的主要依靠力量。

  法宝三:世界上最强大的机动快速骑兵。为了训练出最好的骑士,蒙古孩子三四岁就接受专门的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这些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和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他们的弓箭较长较大,需大约相当于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射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另外,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是正规的西方军队防不胜防的。蒙古马虽小,但耐力极强,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大军是靠马的优势战胜了敌人,每个士兵备有多匹马,通过换乘来保养马力,有时用尽食品便切马脉饮血、挤奶饮乳。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

  7

  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法宝四:奇特的战略战术。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尚正面一对一的

  堂堂正正的战斗。事实上,蒙古军队的轻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可惜蒙古人并不按照欧洲骑士的规矩来。他们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胜,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蒙古人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撤退。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因为他们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进行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一但敌军开始后撤,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蒙古大军正是凭借着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只用少量的伤亡,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比如攻打匈牙利时,蒙古人仅用三万人打垮了十万匈牙利军队,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悬殊的。

  法宝五: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武器。成吉思汗除从帝国和被征服地区夺取大量的金银铜铁及其他战略物资,还尽量俘获大批的工匠艺人,加以保护。他任命从统一蒙古战争以来追随自己的伊斯兰族将领哈萨纳为统管,在蒙古建立冶金和武器制造厂,从事冶金和各种装备的生产,使蒙古军队源源不断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比如抛石器、铜制火炮、火箭发射器、火焰喷射器、凝固汽油弹等。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于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当时的波兰人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在欧洲战场上,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对城墙尚未造成完全破坏时,守军便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正是

  运用这些先进的武器,使得蒙古人在攻金、攻夏、攻花剌子模以及后来攻的宋、攻大理、攻高丽中得以纵横欧亚,势如破竹,无人能挡。铜制火炮是成吉思

  8

  汗时期世界上最先研制成功的杀伤力很强的热兵器,比欧洲人别尔多尔所发明的火炮还要早一百年。

  法宝六: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作战参谋部。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和忽必烈等三代军事统帅皆为长于战略筹划,精于战术运用,善于用兵使将的杰出军事家。比如成吉思汗不仅仅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能征惯战的勇士,而且在斗智塞谋方面,胸有妙计,高敌一筹,非常重视谋略上战胜敌人。所以,他在采取一个战略行动之前,总是长时间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详细的情报,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征讨乃蛮部之前,成吉思汗对其军委任了千户之官、百户之官并组建了千员中军;委任了脱仑、朵歹等六名扯儿必(官名,即常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总参谋部。1204年与乃蛮部战,蒙古军进至萨阿里之野,共议:何以处之,就是朵歹献计成吉思汗,使用了增火法,“凡有性命者,人各火五处,以火之惊”。此计果然奏效,骗了娇伧的乃蛮部阳汗,使他得出了“其火多于星辰云,蒙古多矣”的结论。日本著名的军事家饭村穰说:“这个参谋部比拿破仑的参谋部还要早六百年”。

  法宝七:就地取材的扩军制度。征战中,成吉思汗随时用招降等办法,组建了契丹、女真、维吾尔、汉等民族武装,并大胆使用。后来,这些部队的数量逐渐超过蒙军。在征讨金国的战争中,他先后收编了契丹、汉、女真等族的大批军人。辽东的契丹族军民叛金降蒙,金国不得不派出数万人马,前往镇压。成吉思汗及时派兵援助,打败金军,占领金的东京辽阳,契丹族部队起了重大作用。忽必烈汗时拜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就是在成吉思汗征金战争中,同其父、叔、兄率领汉族武装投降的人。他率领汉族武装,为蒙古的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在征伐花剌子模时,成吉思汗每占领一个城池或地区,即强征居民中的青壮年组成部队,谓之“签军”,派蒙古将领监督。在攻打忽毡内堡时,蒙古军仅2万,签军为5万。就这样,成吉思汗的军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这些签军主要担任搬运土石、填塞堑壕、挖掘坑道、冲锋陷阵等任务,对西征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法宝八:巧妙利用矛盾以敌制敌。13世纪,亚欧诸国的内部局势为蒙古的扩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些封建国家,虽拥有发达的农耕经济、先进的文化和相当的军事实力,但在政治上,这些国家或昏君在位,好臣当道;或党同伐异,内讧不已;或国势已衰,分%c

  9

  

  

篇十三: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介绍四种马的优良品种及特点

  马的优良品种包括蒙古马、三河马、伊犁马、英纯血马等,下面为朋友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马的习性及特点。

  1.蒙古马

  产于蒙古草原,体质结实,头重额宽,耳短直立,背腰较长,平直有力,四肢粗壮发达,蹄质坚硬。体重270公斤左右。具有乘驮挽等多种用途。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22秒6,驮重90-120公斤可日行50-60公里。拉车载重1.5吨,可日行35-40公里。耐受力强、抵抗力强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2.三河马

  产于内蒙古三河地区,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中等大小。腰背平直略长,四肢粗壮,筋腿发达,蹄质良好。体重350-400公斤,为乘挽兼用马。骑乘速度1600米为1分51秒8,是国内马中是快的。最大挽力为425公斤。拉车载重900公斤,日行40-50公里。具有耐劳、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3.伊犁马

  产于新疆伊犁,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部清秀,腰背平直而长,肌肉充实,肢势端正,蹄质坚实。体重350-450公斤。为乘挽兼用马。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16秒。最大挽力410公斤,拉车载重1.2-1.5吨,可日行30-40公里,具有良好的持久力。

  4.英纯血马

  原产于英国,我国50年代引入。体形优美,结构匀称,头轻颈长,腰背平直,四肢细长,关节强壮,筋键明显,蹄小坚实。体重450-5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乘骑赛马型的代表。骑乘速度1600米为1分34秒6,为世界之冠。持久力较差,很少用于挽、驮。

  

  

篇十四: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时间:2017-08-3109:54:08|作者:强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写马的诗。

  我要讲的也是马。马要数草原上的多、壮、骏。我说的这匹马,是棕色的,脸上红通通的,像喝多的“醉马”。它身上没有鞍镫、缰绳、辔头,它不用听别人的指挥,可以自由奔放。它的尾巴长长的,可以当扫把,双耳尖的像竹片,蹄子细又长,跑起来更是箭步如飞,近处年,你会感到一阵凉风。远处看,马飞奔过去,立刻烟尘滚滚,马好像被风托起,这让我想起一句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马似乎累了,停了下来,仰望天空,休息一会,突然一群马向这飞奔而来,这下那马一下子就有了精神,和它的同伴一起奔跑,那大地就向鼓面,而那马蹄就是敲响那鼓面最好的鼓槌。

  同时马也是一种交通工具,古时候,人们就用马把物品运出,还用来拉人,还有的和将军去寻查,有的和战士上战场,在战场上它们有的死在了那,但它们却没有任何怨言。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马,一种勤勤恳恳的动物,在现在的生活里,我们要像马一样勤恳、忠诚,为国家做贡献,为国家牺牲而没有怨言……那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美好。

  

篇十五: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岔口驿马岔口驿,5(Chakouyihorse)为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一个【!l‘老品种,以善走埘侧步而问铝,属乘挽兼用型地力‘r|1111科一一般情况(一)中心产区及分布岔口驿j5的中心产区在汁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岔【J驿、石门、打柴沟、松J.1J、抓薄秀龙等乡镇,在永臀、r、.}良、武威、【IJ丹、肃南等县的部分地区电有少趋分布(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中心产I)(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北纬36。3l’~37。55’、东经102007’~103。467,境内有乌鞘岭纵贯南北,地势西部高峻,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海拔2040~4874m,低平处为高寒农作I)<和天然牧场年平均气温1.2℃,最高气温30弋:,最低气温一29℃;尤霜期90~145天年降水量265~632mm,多集中在7~9月份:相对湿度47%~7l%,"I-平均日照tl寸数为2500~2700h,阴雨云雾天气较多.属寒冷高原性气候j天然草场的牧草在5月份萌芽,9川份,f始变黄,枯草期达7个月以上:中心产I)<气候复杂多变,常有冰雹、}:旱、霜冻和春季风雪等灾害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受到损害?境内有大通河、庄浪河、哈溪河、杂木河和安远河等'}Ll』流,多小溪和泉水,年径流量10.24亿m’,町供人畜饮用。,土层比较复杂,厚度为20~190cm,山地十层较薄、滩地较厚.十壤可分为栗钙士、暗栗钙十、黑钙土及棕钙土等,还有少数}_f:{泽土

  产Ⅸ分农lX、牧IX、、卜农半牧区及林Ⅸ。天祝减族自治县总面积6865kml2006年有耕地24653.3hm!,其中水浇地3366.7hm二=每年播种一茬、农『x.主要种植耐寒·陀作物,有小麦、大麦、肯棵、油菜、豌豆和马铃薯等半农半牧区因地制宜兼营农业和畜牧,牧区高寒、雨量较多、无霜期觚,4-:宜农作,多种青刈燕麦草原面积39I406.7hm!,其中人工草场453.3hm二二草原日,分高山争自|J孛场、干‘≯茚:场、森林灌丛草场三大类型高山草甸草场牧草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主要牧草有披碱草、早熟禾、苔草、蒿草和莎草等;干旱草场牧草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主要牧草有针茅、扁穗冰草、芨芨草、寒地蒿和驴驴蒿等;森林灌丛草场牧草以禾本科草和苔草、杂草占优势,种类繁多产区成片天然草场为繁育马匹的优良基地。森林面积236466.7hm2,森林覆盖率33.08%,主要树种有肯海云杉、祁连圆柏、桦树、山杨等。(三)品种畜牧学特性岔【_『驿。5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产区高寒,马匹终年放牧.适当补饲,形成了极耐粗饲、乘挽兼宜、捧走对侧步、骑乘平稳舒适、抗病能力强的特性,多年来向省内外输出,分布地域广,反映良好11o

  (一)品种形成|l‘肃省河西地区自古以产马著称。武威(占凉州)至永登(平番)一带,汉代为河两六郡之一,属武威郡,是边民畜牧之区,南北朝时代为北凉境,北魏时其地即盛行养马二唐时为陇右道境,《唐会要》绒:“蹄林州甸利羽马”I.‘蹄林”即唐时的凉州境;又有“契宓马,在凉州阙民岭,移向特勒„柄息”这些马种.《唐会要》均称与突厥马相似,是当时边境各族对唐帝国的贡i弓到了明代,《明会典》载:甘肃行太仆寺于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境内),镇番卫(今民勤县)、占浪丁.广1所、庄浪干户所等地戍兵繁殖马匹。《明史兵志》称:甘肃苑马寺于永乐时代拥有六监二十四苑,每苑养马四t至一万匹,在武威一带现仍有祁连监的古城苑、安定监的武胜苑、宗水监的黑城苑等故址.、清乾降元年于凉州镇标管辖境内设立马厂(见清朝《文献通考》)。《皇朝经世文篇》载:陕西总督奏称,凉州黄羊川(即今武威黄羊河流域),水草丰美,可设置马厂,牧马二千匹,以资军用。《武威县志》(乾隆匕年修)载:张义堡、沙沟、上占城、南把截堡、西把截堡、炭山堡每年纳贡马二十一瞳,《平番县(今永餐县)志》载:罗家族等四族每年共贡马九匹,又思鹅课族等四族每年共贡马几匹,到1937年,这里又设立永登军牧场,牧马达二干余匹,场部在今松山旧城堡。后又在松山成立水登种马育成所以上这些地方均在岔[1驿7丐现在产区范围之内:自,Jl‘以来,岔口驿马的中心产区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如永登的武胜驿,天祝的岔口驿、金强驿、黑松驿和武威的靖边驿等,自南向北,驿站相连,都是在清代以前就有的设置二古代设立驿站主

  要足传递军报文书,需要有快速的乘马二岔口驿马善走对侧快步,和当时需要驿马不无关系.N走码足驿道长途旅行最理想的马匹,岔口驿也足历史上走马的重要集散地,岔口驿马因此得名j现在岔【j驿t0中心产区及其邻近的沿祁连山往西,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皇城滩草原、山丹县大马营草原以及青海省的海北草原,仍在饲养和调教走马:这种走马出生即会走对侧步,俗称“胎里走”,其遗传性能:作常稳定善走这种步法的马,具有躯干粗壮、头颈和四肢干燥、气质灵敏、行走快速、悍威强的特点1969年10月在武威墓葬中ffj土的“铜奔马”,形态优美、走马步态,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作为国家旅游标志,能证明岔口驿马和走马之间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很久以来当地的赛马会上,以天祝藏族自治县达隆寺所产的马享有颇高声誉,群众说:“止马的根子在达隆寺”达隆寺建于康熙年问,距今已300多年,藏民为了表示对寺院的敬意,常把自己马群。f!的好马献给寺院。天祝与青海海北的寺院问常互赠种马,群众亦常从寺院马群中购买种马,这对于保持本品种的特点有一定的作用。岔广I驿马的选育以群众自发选育为主,没有开展系统的选育工作。1957年9月根据中国农、Ik科学院的指示,组织岔15驿马调查队,深入产地调查,肯定了岔口驿马为独立的地方品种。。20世纪5(卜7()年代开展马匹改良时,天祝、永登、占浪等地为马匹改良重点地区,曾引进顿河马等外血进行改良,f日.在岔口驿马的核心产区仍然保持了一定数量的纯种繁育,因此,岔Et驿马仍然保持了较纯正的

  m统近年来由于骑乘马的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向四川、青海等地输f}{走马的价格高昂,群众自选自育的积极性很高.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则是对岔口驿马选育成果的检验:天祝藏族自治县为甘肃河西走廊东部的天然门户,岔口驿在天祝境内,为西北。与驿道L必经的较大驿站之一,从西汉到唐朝干余年问,由长安通往西南亚的_rI,~丝绸之路”交通运输所需马匹亦取于此地当地各族人民有传统的选育、调教走马的习惯和经验,每年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赛马会和‘马匹交易活动,使得岔口驿马的声名传播到各地120

  (二)群体数量2006年末片肃省共有岔口驿马9855匹,其中天祝藏族自治县有岔口驿马8356匹,包括基础母马3517匹。岔口驿马尚无濒危危险,但数量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三)变化情况1.数量变化根据1981年调查统计,中心产区有岔口驿马约2.4万匹,1991年天祝藏族自治县有岔口驿7导18648匹,2006年末降至8356匹。近15年来岔口驿马存栏数量下降较多。主要原因是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马匹由农业和运输业的主要动力退居为辅助动力;运动马市场开发滞后,岔口驿马养殖缺乏市场动力,产区存栏量逐年下降,此外,由于2()世纪下半期i颐河马等外血的引入,导致原产岔口驿马被大量杂交,纯种数量越来越少。2.品质变化岔口驿马在2007年测定与1980年调查的体尺和体重对比,体重和体尺都有L升,

  结果见表1但其在生产性能、适应性、繁殖性能有所下降=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未进行系统的岔u驿马本品种选育,发生近交,导致品种质量退化。体尺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农牧}屯改变了原来终年放牧、基本不补饲的饲养方式,转向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马匹的膘情较好,体尺、体重有所增加表11980、2007年岔口驿马体重和体尺变化品种特征和性能(一)体型外貌特征1.外貌特征岔口驿马体质结实,体形多呈正方形二头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d-K中等、尖而立,鼻孔大,颜面部较下燥,颌凹、宽度适宜一颈形良好,大多望25。~30。斜度,颈长中等,121

  肌肉彳i够发达,颈肩结合较差髻甲适度高长,前胸宽,胸廓深、长广适中,背长中等,腰短宽而有/J,背腰平直一腹部充实,尻广稍斜,肌肉尚发达。肩较短卣,上膊短,肌肉发达,前膊长短适中叫肢稍艇,管较短粗,系短立;四肢关节、肌腱强大,蹄质坚硬;前肢肢势端正,后肢多外弧,蹄稍-^外向;鬃、鬣、尾毛长而不粗,但距毛少而短,尾础稍低二}己色以骝毛居多,据鉴定600匹岔口驿马中,骝毛占43.7%,青毛、黑毛、栗毛次之,部分马匹头部有白章

  2.体重和体尺2007年甘肃省畜牧总站、武威市畜牧兽医局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站测齄了岔l1驿L拍勺体霞和体尺,结果见表2.表2岔口驿马成年马体重、体尺和体尺指数(二)生产性能1.运动性能岔口驿马以善走对侧快步而闻名.骑乘lI寸步伐快速平稳,乘者舒适、无颠簸感jj驹生下来自‘会走对侧步者,俗称“胎里走”一般马稍加调教即成走马:岔口驿马l200m跑步成绩为lmin53.7s.对侧步成绩为2rain48.2s2.役用性能挽曳能力强。平均最大挽力为体重的96.65%个别马最大挽力可达其体重的1l1.54%据用双马拉犁测试记求,两匹马合拉一个七寸步犁,耕深15cm、耕宽23cm,行进时所用挽力经常保持在110kg上下,45min共耕地0.055km!,劳役后20min马的呼吸、脉搏恢复正常拉胶轮4i长途运输,单套载重l000kg,二套载重1500kg,三套载重2000kg,在平路上可rI行35~40km3.繁殖性能2007匀-2甘肃省寄牧总站、武威市畜牧兽医』r6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站根据Uj41二资料统计了翁|_J驿马的繁殖。陀能.,在群牧条件下,公马3~4岁开始配种,母马2周岁开始配利-因产Ⅸf勺符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母。_;I发情季节有所不同,一般为4~7月份,放牧马群的正常发情季节为5~6月份。役用母马发情周期一般21~28天,发情持续期5~13天;幼驹繁殖成活,$i45%左彳i公、坶马在15~16岁时繁殖力明旺下降、

  四、饲养管理岔f1驿马以农牧民个体饲养为主,过去主要采用终年放牧、适当补饲的饲养方式近■F来,IJI于岔[I驿马产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草场载畜量过大,草场退化严重,单纯放牧已不能满足马的生长需要,促使农牧民改变原来的饲养方式,转向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岔rI驿马主要以自群繁育为主,繁殖方式为本交一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尚未建立岔口驿马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一岔门驿r51987‘t-收爿乇于《中国马驴品种志》,我国20094[il1月发布了《岔口驿马》国家标准(GB/T24703—2009)122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主要用于偏远山区乘挽和旅游骑乘。,门正明等(1981)进行过岔口驿马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六、品种评价/\、口口1’个扩r。I了I岔口驿马的体型外貌和工作性能都具有唐马的特点。由于它具有善走对侧步的优点,轻快、平稳、舒适,骑乘性能良好,因此调教成“走马”后,非常受群众欢迎;同时其有较好的挽曳能力,是农牧区赛马、旅游骑乘非常理想的马种:但近年来品种数量下降严重,在交通沿线和农区不I司程度地受到外来马种杂交的影响。今后应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岔口驿马的保种和选育工作。保种工作

  应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地区(牧区)为中心,建立保护区,组织养马户选择优良公、母马自群繁殖,组成保种核心群,杜绝外血进入,保持固有特性,提高马匹性能。在保护区外,实行本品种选育,在保持本品种固有的体型外貌和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向乘用型或乘挽兼用型方向发展=根据体育竞技、旅游骑乘、农牧业生产等对马匹的要求,适当引入外种,进行有限的导入杂交,以保持原品种的基本特性。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大通马大通马(Datonghorse)因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I境内大通河流域而得名,曾用名浩f、】马.属挽乘兼用型地方品种:一般情况(一)中心产区及分布大通马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南簏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环青海湖地区、湟水流域以及邻近甘肃地区也有分布,中心产区在大通河流域的门源、祁连两县(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J矗二K位于北纬36。44’~39。05’、东经100。5l’~102。417,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北接祁连山.南临爵海湖。海拔2500~4000m~境内“I脉绵亘,河流纵横,祁连11.1及其支脉托来111、大通山、大

  板【11自西北横贯东南,地势相应低倾,形成LII问谷地、盆地、丘陵和低山梁原的高寒山地草原环境~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长,日照强,日温差大。,‘F平均气温一3.4~0℃,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一35.4℃,极端最高气温30℃;尤霜期80~125天,无绝对尤霜期。,年降水量300~600mm,多集中在7~8,j份;年蒸发量1201~l605mm;夏季多雷雨和冰雹,相刈_}显度54%~62%年平均日照时数2670~3030hj最大积写深度为19cm~产区自西向东气温渐增.降水量渐多祁连山南簏东段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中段地势较高、寒冷湿润二海拔3500m左,fi较寒冷。2500~3000m之问的河谷地带尚暖一产区内草原辽阔,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是青海省优良天然牧场之一,境内有大通河、沙柳河、哈尔盖河、黑河、八宝河、哈力涧河流过,水源较充足。海拔3000m上下是亚高山草原土,其中,较十≮!的阳坡、于滩多系草原黑土,较湿润的阴坡、沼地多为草甸黑土,足优良牧地;海拔4000m上下是哑高山草甸土和灌丛草甸土,草群繁茂;海拔4000m以上则地表疏松、砾石裸露,植物稀少2006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为33345km二,耕地面积4.77万hm二,占土地总面积的1.43%农作物有青株、油菜、马铃薯、燕麦等,但受冰雹和霜冻危害较大。草原面积225.64万hm二。主要牧草有垂穗披碱草、早熟不、垂穗鹅冠草、羊茅、针茅、莎草、芨芨草、苔草、风毛菊、藏异燕麦等森林面积34.22万hm2,森林覆盖率10.4%,分布地Ⅸ为峡谷地带,由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fi同,在分布上

  表现„明显的坡向性二除圆柏、山杨及金露梅、甘青锦鸡儿、黄刺(小檗)等灌木生长在illN2I;PI坡、半阳坡外,其他大部分乔木、灌木树种均生长在山地阴坡、半阴坡(三)品种畜牧学特性大通马终年生活在高寒山地草原上,仪靠野草维持生存,管理粗放经过长期繁衍和人为选育,124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大通马对高寒山地草原环境和粗放群牧条件极为适应,形成吃苦耐劳、耐粗饲、恋膘性好、抗病力强、繁殖/J高、遗传性能稳定的特点。二、品种来源与变化(一)品种形成最早生活在大通马产区的羌族,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在湟水流域至青海湖周围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牧养包括马在内的各类草原牲畜:《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西巡狩在各地献得的‘5,以及《竹书纪年》所说的周孝王五年西人来献马,大多就是这些地方所产?可见当时当地高寒山地草原就已存在着驯化的马匹,邻近农区俗称其为西蕃马。公元4世纪,原鲜卑族吐谷浑部自辽东来青海与羌人等杂居,后形成了强大的吐谷浑族,曾长期统治青海干"该地I_)(。《隋书·吐谷浑传》记有:“青海周回千里,中有1],th,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h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人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唐太

  宗时,楚厄运上。i:“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证明古时该地区已养有良马、,公7C7世纪后期,土蕃族(原系丙羌的一支,以拉萨为中心,散处在通天河岸和黄河源附近)兴起,控制了青海海北,因而“藏马”对大通马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以后历朝均在该地区附近设有马市或茶马司公元10世纪末期,宋朝曾设市于制胜关、浩害(门)府(今青海省乐都县),收购陔地马匹明太祖时在西宁没茶马司,以马易茶。清乾隆元年(1736)在西宁设立马场,以供军Jr{{j。根据《青海志略》记载:“本省东北隅,1日甘肃西宁道,地及大通河„„青海湖周围,产有矫捷善走、力能任重之良马,以大通河下游门源县所产之马为最优。”由此可见,大通马的饲养历史已相当悠久在历史上,蒙古族曾多次进入该地区一公元3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南凉于乐都,始有蒙亍it5来到该地区。以后匈奴族建北凉,曾派兵越祁连1.LI南下,成吉思汗f与西宁;东蒙古阿尔秃斯、阿勒坦先后率部来青海;和硕特顾实汗部占据青海,直到清成丰八年(1858)蒙占族自青海湖南退移居海北,至今仍散居在境内,目前该地区不少地名仍用蒙古语,可见蒙。r~族对该区影响很大,蒙rLl‘马对大通乌马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一历史』_二河西止廊常m现群雄割据的局面,战祸频仍,来往者多被迫改道青海门源、祁连,故该地Ⅸ为东西交通的又一要道。日本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记载,399年(东晋安帝隆安■年),僧

  人法显曾南长安经兰州、西宁、大通、门源,越祁连山到张掖,再循河西走廊西段入西域。有大量马【J‘在该地Ⅸ繁衍,影响大通马的形成二1927年以前,该地区属甘肃省管辖,与河西走廊联系密切,无论官办马场或民间都与新疆频繁交往,民族问交往甚密,互换马匹,由此可知当地马匹不|一J程度地受过古代西域马种的影响。该地区原有张卜拉马种,该马种体躯高大,一般体高在136cm左右,多具黑骝毛,性情温驯、善“大止”(对侧步的一利,),其血统中即保持着较多的哈萨克马血液;有不少大群牧马都曾引用过此马种的I缸液,这也是大通上-5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在产区内有用河曲公马配本地母马,其后代体大力强。因这两个品种的产地比较靠近,在以往的调奄中曾发现有类似河曲马的混血个体..2006年调查也显示仍有用河曲公马进行群交繁殖的情况。因此,大通马应有不同程度的河曲马血液=综【:所述,大通马起源于原始的高寒山地草原马。先后受蒙古马、藏马、哈萨克码、河曲马等的影响,m统比较复杂。更主要的是大通马长期繁衍在水草丰美的高寒山地草原环境中,形成了较独特的品种特性,遗传性能稳定,fi具有一定数量,是蒙古马系中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1958年组成大通马调查队,对大通马进行全面调查,认为大通马品种特点叫显,可以定为独125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立竺等奋然二雾鬻篌磁喘是至举麓麓?嫦豁、徽臀嚣蒿5cmf旦此后本品种选育工作未能继续:20世纪50年代末,严区号1人卞巳釜与、哭小冶大习、10叭州_L5和阿尔登马等种公马对大通马进行改良,至20世纪70年代,因政策调整、马匹销路不畅而全面停止(二)群体数量2005年末产区存栏大通马23024[K,其中种用公马450匹、基础母马9585匹:大通马无濒危危险,但数量和质量呈大幅下降趋势。(三)变化情况1.数量变化1980年产区大通马存栏6l032匹,2005年降至23024,近20多年来大通马的数量早不断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产区城镇化建设加快,交通网络不断发展,机械动力的应用取代了马在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使马匹销路严重受阻;同时政策上对养马生产采取限制措施,导致马匹数量逐年下降。近年来,前往大通马产区购马以作肉用较多,造成大通马优良群体的逐步减少甚至消失。2.品质变化大通马在2006年测定时与1980年的体重和体尺对比,体高、体长有所增加,其他变化不大,结果见表l。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马的选育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优良大通马群体逐年流失,缺乏优秀种公马。表11980、2006年大通马体重和体尺变化(一)体型外貌特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1.外貌特征门源、祁连产的大通马外貌俊美,海晏、刚察产的次之。大通马有乘挽和挽乘两种类型。乘挽型头部较干燥,四肢略长,管部较干燥,距毛少,体质结实,有较好的速力,门源、祁连产的大通马多属此类;挽乘型头部较粗重,四肢略短,管部多粗糙,距毛较多,蹄小而圆,体质多粗糙松弛,适宜挽用,海晏、刚察、仙米所产的大通马多属此类。大通马体躯粗壮、略长,整体结构匀称,禀性温驯,悍威中等。体质以粗糙型为主,体型为兼用型,有偏挽用趋势=头略显重,多直头,部分呈半兔头、兔头或凹头。耳长中等,眼大而圆,额较宽.鼻孔大,唇较厚,颌凹宽j颈水平略斜、稍显短薄,颈肌公马较壮,母马稍少,颈础中等.颈肩结合部多有凹陷二髫甲宽广度较好,有低短之感j肩较直,胸宽广、发育好、深度中等,肋拱圆背宽广、平直,个别马呈鲤背,腰部稍长,多有凸腰或凹腰。腹部一般略大:尻稍短斜,腰尻结合欠佳,四肢长中等,管部稍细、较干燥,系长中等,部分马距毛较多,关节强大二蹄中等大,蹄质坚实,后肢多呈刀状、内向或外向。鬃鬣毛较粗长:毛色较整齐一致,以骝毛为主,黑毛、栗毛、青毛次之,其他毛色极少二126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2月衣12007年7月,青海省畜牧总站测量了大通马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2二表2成年大通马体重、体尺和体尺指数(二)生产性能1.运动性能大通马适合骑乘,善于在高原上长途行走,多走对侧步,速度快而平稳,人骑乘舒适。这种步法能遗传,马驹生下自然会走对侧步,俗称“胎里走”。对侧步骑乘速力测定记录为500m用时1min7s:骑乘速力1200m用时1min56s。负重74.5kg、长途骑乘70km用时5h20mini2.役用性能单套拉胶轮车、载重500kg,8h行48km二双马拉七寸步犁,日工作611’可耕地o.4km!。最大挽力(20匹马平均)265.05kg,大部分为体重的80%以上。每匹马驮30k2,每日行进611’行程40~50km,能连续使用6~10天:3.肉用性能大通马的屠宰率47.33%,净肉率39.14%。4.繁殖性能大通马1岁开始有性活动,公、母马性成熟均较晚,母马3岁、公马4岁性成熟;母!弓4岁、公马5岁可参与配种二繁殖年限公马一般16岁,母马16~18岁。母马发情季节在4~8,J仞,5月下旬到6月份为发情旺季,极易受胎;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期4~5天,妊娠期330~340天;年平均受胎率75%~90%,年产驹率50%~60%。2006年在海北州门源县测定,幼驹初生重公驹(31.6±2.58)kg(10匹),母驹(29.45±2.84)kg(1l匹);幼驹断奶重公驹(174.56±6.58)kg(9匹),母驹(163.08±7.10)kg(12匹).

  四、饲养管理大通马终年放牧。当地群众多按滩地、丘陵、高山分季节放牧。河滩、丘陵地区气候较暖,牧草丰富,水源充足,多用作冬春草场;高山夏季气候凉爽,泉水遍布,灌木较多,多用作夏季牧场127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5.

  128页复制不了

  

  

篇十六: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

  马的种类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古今中外,马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适应性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不同的用途,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通过选种、培育、调教,育成具有特殊行为和类型各异的许多品种。但是它们都有马匹共同的行为特点,只有了解并掌握马的行为特点,才能做到正确地饲养、管理、调教和使役。可根据马的行为表现判断马的饥、渴、冷,热、病等各种生理状态,可根据马的异常行为表现和原因,在饲养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马的有益行为,防止其不良行为,充分发挥马的工作能力。

  马品种的形成受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马匹需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为了满足各种使役目的,人类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促使人类充分利用有益的自然因素,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经济性状,改进已有的品种,创造新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要求下,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品种。目前,世界上约有300多个马品种。对马品种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都各有其特点。

  按生物学分类

  草原种:

  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地区的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质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性格强悍,具有兼用马的体型,如蒙古马、哈萨克马、三河马等。

  山地种:又名高原种。生长于山地的马,体质坚实,体格不大,四肢强健,性格机敏,行动灵活,善走山路,具有乘、驮兼用的体型,如卡巴金马、我国的西南马等。

  ’.

  ;

  沙漠种:生活在于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比较轻小,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泼,有较快

  的奔跑速度,多具乘马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

  森林种: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格不大,略显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

  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我国原始地方品种浩门马即属于此类马。按选育程度分类

  育成品种:这类品种的马历史悠久,是利用品种间的杂交方法,经过长期有计划的选种选配,在良好的生活条件

  下培育而成的品种。其特点是:体格高大,外貌整齐,遗传性稳定,工作能力已达到专门化程度,属优良品种,有高度的种用价值,如纯血马、阿拉伯马、奥尔洛夫马等。这类品种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而’.

  ;适应性面广,但不如地方品种适应性强。

  自然品种:又称地方品种或土种。由于终年生活在天然草原之中,受人类的影响较少,因而保留着原始马匹的特

  点,故也称之为原始品种。它体质强:隆,有高度的适应性,一般体格较小,外貌粗糙,皮厚毛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专项工作能力,如我国的蒙古马、西南马等都属此类品种。

  培育品种:又称过渡品种。是由育成品种对地方品种马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必要的培育过程,达到良种马的一定

  水平,具备品种成立条件的马匹。其体格外貌和工作能力已有提高,但种群数量、身体素质尚需继续选育改进。如我国的伊犁马、三河马等属这类品种。

  此外,依据马的利用性能和马的体型可将马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三类。按照马的历史起源可分为东方种和西方种两类,东方种也称温血种、轻种,属于骑乘种;西方种也称冷血种、重种,属于重挽种。’.

  

  

篇十七: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浅议马的演化特征

  马雄雄雒星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地质0403班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马在生物界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及各类马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地点,

  介绍了马的演化进程中的五个阶段,具体体现在趾数和牙齿的转变以及体型的变化。在此

  基础上探讨了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化趋势。通过对马的整个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

  马的进化不是直线进化;同时得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生

  物的发展都将经历产生、兴盛、灭亡的过程。

  关键词:马分类演化特征演化规律

  1.马的概述

  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四足超纲—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关于马的进化,到现在已有5500~6000万年的历史了。70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消失,生物界的历史进入了新生代,马和其它哺乳动物诞生了,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空前繁荣的时代。马起源于北美,整个演化史也集中在北美洲。古生物学家研究标明,马的祖先可能与中、晚古新世的一种裸节类(四尖兽)有亲缘关系,因为四尖兽的颊齿低冠,齿臼方形具丘形四尖,趾的末端有宽爪等特征与始马非常相似。马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奇蹄动物,也是被研究的最详细的群类之一,由于它们的化石记录非常完整,所以讲奇蹄动物的进化史,经常以马类作为例子。其基本特征是:鼻骨游离的突出,尖端向前,无角。齿完全。门齿呈凿形,古老类型的前臼齿未臼齿化,晚期者则臼齿化。外尖常连成脊,最原始者下臼齿四尖,一般则是两个“V”形向内侧开口的脊。股骨与肱骨短,桡骨与胫骨很长,尺骨退化,与桡骨并合,腓骨也退化,仅留其上端残迹。腕骨排列成两层半圆状,介于桡骨与掌骨之间。距骨有粗棱。前肢为四趾、三趾或一趾;后肢为三趾或一趾,肢轴通过第三趾。马类的进化充分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早始新世的始祖马(有称“始马”),到始新世中期的山马,然后是始新世晚期的次马,渐新世早期的渐新马;渐新世中、晚期发展出中新马,中新世有几个分支:包括太古马、安琪马以及进化主干-草原古马;中新世末从草原古马分出两支:三趾马和上新马,最后从上新马演化出南美马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马。

  2.马的分类及分类演化特征2.1始祖马(又称始新马)

  最早出现的马叫始祖马,是一种生活在始新世北美洲森林里的小动物。以树叶为食。这种小动物看上去跟马大相径庭。肩高只有25厘米。躯干长55厘米。它看上去像狗,头骨的额面部短,而眼窝几乎位于头骨长度的中央,齿系完全,犬齿虚位很短。臼齿为四角形,但齿冠短。上臼齿各有六个结点,下臼齿各有四个结点。始祖马的臼齿已向脊齿状态过渡,前臼齿具三角形咀嚼面。掌骨已稍稍增长。弓着腰,短脖,短嘴,短腿,还长着一条长尾巴。它主要吃嫩叶和果子,而且可能还会像现代的麂子一样在灌木丛间窜来窜去,只是有点呆头呆脑,动作没那么快那么敏捷罢了,它是森林动物,还不是草原动物。始祖马有如下一些特点:

  1)结构轻巧,四肢细长,可以旋转。所有主要的骨骼均在,尚未融合。2)前肢有四趾,第一趾退化,后肢三趾,第一二趾退化。始祖马脚上有足垫。它的脚类似狗的脚,

  只是长的是蹄子,而不是爪子。3)大脑很小,前叶也很小。4)低冠牙齿,在每一侧的下巴上带三个门牙,一个犬牙,4个明显的前磨牙,和三个磨牙(此乃

  哺乳动物原始牙式)。牙尖沟回略有连接。典型的杂食动物牙齿。在始新世的这个阶段,马类动物跟其它奇蹄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始祖马属里了马类动物的

  祖先以外,还包含一些跟犀牛和貘的祖先非常接近的动物,有的甚至就是犀牛的祖先。这个阶段的马到达我国的有原古马,如中华原古马,生活于始新世中期,比始祖马略微进步些。

  2.2中马(又称渐新马)

  大约到了距今3500~2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渐渐变凉、变干,有一部分森林变为草原,始祖马逐渐变成身躯如同绵羊大小的中马,身躯稍微变大了,前后肢也变长了,但还只有半米高,前后肢的趾由原来的五个变成了三个,且中趾发育。走路时还须足底的肉垫同时着地;中马还是一种森林动物,主要以矮低的树叶为食。晚期的代表如我国的中华马可延续到上新世,体型已经比较大如小驴。中马有如下一些特点:

  1)大脑显著变大——这个时候马的大脑已经有点样子。2)三颗前臼齿已经如同臼齿,这样渐新马(以及随后演化的马)有了一组六颗相似磨牙。只有第一颗前臼齿还是小的。3)有着跟后马相同的完善的尖锐的齿冠,更加适合咀嚼坚韧的草食。

  2.3草原古马(又称中新马)

  到了中新世(距今2500~1200万年),那时候地球气候干燥,它们的出现可能与草本植物开始繁盛,大地上出现大面积的草原相关。现代马、斑马和驴的祖先已在灭绝在北美洲,并再一次分布到欧亚大陆。这时中新马为了生存也改变为草原生活类型。草原古马仍然是三个脚趾,但是四肢已经变得非常有弹力了。草原古马以脚趾着地行走,靠脚底强有力的韧带支撑体重。两边的脚趾仍然完好存在,但是尺寸变得忽大忽小。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小到只有在奔跑的时候才能碰到地面。中趾发育成很大的突起的马掌。马脚也变得更长。前肢的尺骨和桡骨融合在一起,脚的旋转功能消失。同样,胫骨上的腓骨显著缩小。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马腿行使唯一的功能,那就是在坚硬的地面上飞快的奔跑。草原古马的牙齿变成了高齿冠牙齿,并有厚厚的一层珐琅质,咀嚼面有复杂褶皱,适宜研磨草料。这个阶段的马非常繁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2.4上新马

  生活于第三纪最后的上新世(距今约1200~300万年)的上新马,体型进一步得到发展,前后脚均只有一个脚趾,体型较大,高冠齿,食草,是典型的草原动物。适合在广阔草原上奔跑。臼齿进一步变长,已达现代马臼齿长度的一半左右。早期的一趾马类分布局限于北美洲,如北美洲上新世的上新马,大小如驴。后期的一趾马以真马为代表,分布广泛。真马在北美洲诞生后向两个地方发展,一支到达南美洲形成南美马类,一直到达旧大陆,旧大陆的真马在更新世比较繁盛,著名的代表有我国的三门马、云南马、北京马等。在更新世结束时,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所有马类都全部灭绝,只有到达旧大陆的这一批真马保存了下来,这也是现存唯一的马类。直到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美洲才再次出现马类。

  

篇十八: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精品文档

  马的种类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古今中外,马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适应性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不同的用途,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通过选种、培育、调教,育成具有特殊行为和类型各异的许多品种。但是它们都有马匹共同的行为特点,只有了解并掌握马的行为特点,才能做到正确地饲养、管理、调教和使役。可根据马的行为表现判断马的饥、渴、冷,热、病等各种生理状态,可根据马的异常行为表现和原因,在饲养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马的有益行为,防止其不良行为,充分发挥马的工作能力。

  马品种的形成受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马匹需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为了满足各种使役目的,人类不断对马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促使人类充分利用有益的自然因素,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经济性状,改进已有的品种,创造新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要求下,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品种。目前,世界上约有300多个马品种。对马品种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都各有其特点。

  按生物学分类

  草原种:

  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地区的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质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性格强悍,具有兼用马的体型,如蒙古马、哈萨克马、三河马等。

  山地种:又名高原种。生长于山地的马,体质坚实,体格不大,四肢强健,性格机敏,行动灵活,善走山路,具有乘、驮兼用的体型,如卡巴金马、我国的西南马等。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沙漠种:生活在于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比较轻小,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泼,有较快

  的奔跑速度,多具乘马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

  森林种: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格不大,略显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

  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我国原始地方品种浩门马即属于此类马。按选育程度分类

  育成品种:这类品种的马历史悠久,是利用品种间的杂交方法,经过长期有计划的选种选配,在良好的生活条件

  下培育而成的品种。其特点是:体格高大,外貌整齐,遗传性稳定,工作能力已达到专门化程度,属优良品种,有高度的种用价值,如纯血马、阿拉伯马、奥尔洛夫马等。这类品种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而

  2欢迎。下载

  适应性面广,但不如地方品种适应性强。

  精品文档

  自然品种:又称地方品种或土种。由于终年生活在天然草原之中,受人类的影响较少,因而保留着原始马匹的特

  点,故也称之为原始品种。它体质强:隆,有高度的适应性,一般体格较小,外貌粗糙,皮厚毛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专项工作能力,如我国的蒙古马、西南马等都属此类品种。

  培育品种:又称过渡品种。是由育成品种对地方品种马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必要的培育过程,达到良种马的一定

  水平,具备品种成立条件的马匹。其体格外貌和工作能力已有提高,但种群数量、身体素质尚需继续选育改进。如我国的伊犁马、三河马等属这类品种。

  此外,依据马的利用性能和马的体型可将马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三类。按照马的历史起源可分为东方种和西方种两类,东方种也称温血种、轻种,属于骑乘种;西方种也称冷血种、重种,属于重挽种。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4欢迎。下载

  

  

篇十九:草原马的特点是什么

 马的品种

  处于野生状态的马,从其外形特征到内在素质,完全受自然大环境选择影响。自人类畜养马之后,随着驯化进程的堆移,马的身体逐渐发生改变,成为适宜人工小环境生活的家畜。由于人工养马小环境的千差万别以及各地人们不同的育马目标,特定群体的马的身体上最终会带有明显相同的、具有遗传性状的特征。目前世界上存栏的马匹数量大约有7千万匹之多。大致可命名出300个品种。对于马的品种分类,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直观分类

  大型马:体高在1.44米以上暂无

  小型马:体高在1.44米以下

  小矮马:体高在1.20米以下

  微型马:体高在0.86米以下

  轻型马:体型轻秀,四肢细长无距毛,鬃重型马:体型重大,四肢粗大,和尾毛不发达,禀性灵活,运步轻快。蹄形大,鬃、尾、距毛发达,禀性迟钝。体质分类

  冷血马:体质湿润,粗糙,外观粗大笨纯血马:又称热血马,体质干燥,气质活温血马:体质介乎于冷热血之间,重,反应迟缓,通常速较慢而力量在。泼,具有反应灵敏、动作快速、爆发力好气质平和,动作沉稳,易于驾驭。的特点。生物学分类

  草原马:体质结实粗壮,体躯深广而长,沙漠马: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山地马:体格不大,四肢强健,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性情腹小,气质活泼,既耐饥渴,又耐酷热严体质坚实,性格机敏,行动灵活,骠悍富持久力。寒,速度快且富持久力。善走山路。培育程度分类

  自然品种:又称土种或地方品种。由于培育品种:受到人类驯化的积极影响,由育育成品种:经过育种人长期有计终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受人的影响种人进行人工选择、繁育,身体结构开始划地选择、繁育,已形成足够数较少,所以保留着原始马匹的许多特按照人的计划发生改变,但种群数量、身量和种群。身体素质、外形外貌点。它体质强壮,有高度的适应性,一体素质尚未达到目标要求。都较为整齐,其专项工作能力达般体格较小,外貌粗糙,工作能力较低,到了育种计划的目标要求。缺少专项工作能力。此外,按照历史起源和原产地可将马分为东方种和西方种,也可用育种人对马进行命名,如奥尔洛夫马、摩根马等。按照经济用途或体育竞技还可以将马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兼用型或直接称之为速度马、障碍马、舞步马、猎狐马、牛仔马、马球马等等。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