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1篇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1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09 16:00:13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1篇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凸透镜成像》  称  本节是在研究光的折射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1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1篇

篇一: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凸透镜成像》

  称

  本节是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

  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

  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

  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本节又是学

  习眼睛及视力矫正、学习其它光学仪器的基础,所以本教材分析

  节在初中光学部分占有重要位置。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

  实验的意义、方法,以及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

  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体所成像的虚实、

  正歪、大小跟发光位置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凸

  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

  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

  评价,通过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

  学生学习能

  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

  力分析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

  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的作用。

  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说模糊的

  以小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选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择与设计

  动的学习。

  设计实验: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注意事

  项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

  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

  生光具座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

  教学过程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

  验方案,并说出仪器说起的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

  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

  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课例研究综

  指导学生认识构造,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

  述

  步认识

  

  

篇二: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两种电荷》

  称

  本节教材将旧教材的“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和“摩

  擦起电的原因及原子结构”这两节内容合二为一。与旧

  教材相比,有两个明显区别。1、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材没有象旧教材那样过分强

  调学科的逻辑特点,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

  程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对于“两种电荷的规

  教材分析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过去需要大篇幅才

  能讲清楚的内容,教材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

  2、教材淡化问题的结果,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

  果的过程,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比如,关于“摩

  擦起电的原因”,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

  在课后进行猜测、交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

  空间。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教学目标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

  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

  中的问题或规律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

  如摩擦起电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

  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

  了解和课前的谈话、调查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沧源县勐董中学九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只有30%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70%左

  学生学习能右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

  力分析

  3、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肯动脑筋,不能积极参

  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向其他同学提出相关的

  问题。

  4、大多数学生对演示实验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来解答本质问题

  教学策略选

  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小组合作讨论、练习

  择与设计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将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现象。进行新课(一)摩擦起电演示下列两组实验:(采用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能力)1、用梳子靠近易拉罐;用玻璃棒靠近碎纸片;用橡胶棒靠近碎纸片;2、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片;用毛片摩擦过橡胶棒靠近碎纸片;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两组实验中的梳子、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带电的概念及摩擦起电现象。(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演示下列实验,请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培养学生归纳能力)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1、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三)验电器电荷量演示下列实验,请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由此引导

  学生总结出验电器的作用、原理及电荷量的概念。(讨论、回答)

  1、1、出示验电器,简单介绍结构2、2、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3、3、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4、4、用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5、5、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6、6、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四)电荷从哪里来?播放有关物质结构的录像带或课件,并提出问题:(这部分知识难懂,从视角和听角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3、电荷从哪里来?(五)电荷的移动演示: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上述现象说明了什

  么?由此使自己想到什么?在此基础上指出金属中存

  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难

  点,不必考虑知识的严密性)

  布置作业

  这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上得让学生懂,

  必须把握尺度。上课时候一定做到拓展适可而止。对物

  质结构的认识需要比喻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加深

  印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

  课例研究综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

  述

  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

  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

  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

  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

  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篇三: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一、课程基本情况“大学物理”的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五

  大部分,讲授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动量、能量、刚体转动、振动和波动、狭义相对论、热力学、静电场、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电流和稳恒磁场、电磁感应、波动光学和量子力学基础等。(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基于学校“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掌握物理学知识体系和规律,体悟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和能力”为课程的知识目标,以“物理认知模型的构建、物理方法的训练和物理精神的养成”为课程的情感与价值目标;将“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知识体系,具备科学认知能力,主动传承物理文化,为学习专业课程、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工程技术储备物理学知识。(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从物理学认知方法出发,将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将物理认知模型的构建、物理方法的训练和物理精神的养成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传承物理文化。

  1

  (1)用好静止和运动、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正和负、膨胀和压缩、冷和热、稳定和衰变、有序和无序、连续性和量子性、正物质和反物质、裂变和聚变、波粒二象性等课程中普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案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物理学家的科研经历以及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和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点燃学生的求知、创新和探索热情,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3)通过对和谐、简明、相对和均衡等物理学特有的美学特征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美学观点来欣赏、发现内在的科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及其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

  (4)通过视频、动画、课堂演示实验和线上课程等手段,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与创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后劲。(三)教学资源建设

  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和“混合”教学所共有的“数字化”特征,课程从2017年开始推出“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使“混合”教学更有针对性,在经过“本地化”的超星平台上,建成了大学物理(上)和大学物理(下)两门具有“校本”特征的在线开放课程。二、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的线上课程建设、线下课堂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得到了校外专家、学校督导、校院领导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2

  (一)校外专家给线上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海量的课程资源彰显课程团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详实的讲授视

  频符合新时代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自制教学视频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示范,“立体化”课程资源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课程内容全面,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一门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二)学校督导和校院领导给给出了全优评价

  课程的线下教学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和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近两个学期以来,先后有四名校、院领导和教学督导观摩了“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全优评价。(三)学生对课程教学给出了绝对认可

  我校2020级电子信息类的一名学生这样说:线上,裴老师耐心仔细地讲解每个知识点,线下,裴老师引导我们复习线上知识,引导推敲每个公式的来历,每位同学都深深热爱这门课程和裴老师。(四)课程线上用户给出了一致好评

  2018年以来,课程先后在中国大学MOOC和学银在线平台上线运行,累计选课人数近4万人,访问次数逾500万次,线上用户自发对课程做出了一致好评评价。三、教学单元(康普顿效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康普顿效应是《大学物理(下)》近代物理学部分的一个知识点。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量子假设的正确性,在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康普顿本人因为对“康普顿效应”的贡献而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在康普顿效应的确认中,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吴有训先

  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可以说,是吴有训先生的15种元素散射实验消除了学界对康普顿效应的质疑,使得康普顿效应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用了4年时间,也正因为先生的贡献,学界甚至有人提出将康普顿效应命名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也正因为先生的贡献,在先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希望先生能留下来做他的助手。但是,面对荣誉的诱惑,先生始终将自己摆在康普顿助手的位置,公开反对“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的提法;面对康普顿的挽留,先生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时刻,创办西南联大,在国民党迫害进步师生的时候,全力保护,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谦虚、严谨等课程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1)通过讲述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先生在康普顿石墨散射实验的基础上,为证明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陆续做了多达15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实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2)通过讲述吴有训先生的研究工作对康普顿效应的巨大贡献,但从不将自己与康普顿相提并论,并公开反对“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的提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坦荡胸怀。

  (3)通过讲述吴有训先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创办西南联大,在国难深重的日子里,坚持教育救国;在担任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坚决抵制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青年学生,并以出国摆脱校长职务;以及在全国即将解

  4

  放之际重新回国,并为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贡献毕生力量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三)对课程目标的思政贡献1.对课程认识论、方法论的贡献

  “康普顿效应”按照“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介绍,应用前人提出的新的物理学理论解释实验现象,再通过大量的实验确证理论”的逻辑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实验-理论-实验”的认知论特征,是对课程能力目标中“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学习,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理论”的贡献。

  在对知识点的讲授中,将桌面上小球碰撞的直观模型与微观领域“光子”与微观粒子的碰撞作类比,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达到对抽象问题的形象理解,是对课程能力目标中“通过建立和应用物理学理想模型,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需求去次抓主,化繁为简的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贡献。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通过应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经典物理学知识,以数学为工具,推导得出“康普顿散射公式”,体现出数学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是对课程能力目标中“通过高等数学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理论和数学工具,计算、分析和研究物理学一般问题的能力”的贡献。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首先是对“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的介绍,然后是对实验现象的介绍,接着是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这些都是对课程能力目标中“通过教学中丰富的物理学现象,

  5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和研究能力”的贡献。2.对课程情感与价值观的贡献

  康普顿效应有力支持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人们在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理论,是辩证认识光的本性的结果,但从长远来看,“光的波粒二象性”也是现阶段的相对真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势必将深入下去,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对课程情感价值目标中“用波粒二象性等课程中普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案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贡献。

  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先生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介绍吴有训先生的成就和先生谦虚谨慎、爱国敬业等事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课程情感价值目标中“通过对物理学家的科研经历以及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和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点燃学生的求知、创新和探索热情,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的贡献。(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知识点“康普顿效应”的“混合”教学过程由线上学习、线上首轮测试、课堂教学、参与讨论+线上二轮测试和章总结测试组成。

  从时空序列来看,“五轮混合激励”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其中课前、课后在教室外完成,课中在教室内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6

  从课程运行效果来看,每一轮激励都是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走势的一次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四.康普顿效应教学反馈(一)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反馈

  通过访问课程后台数据,学生对知识单元的“任务点”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在“讲授视频”和“知识点过关测试”后各有一个“胶囊条”,通过这里面的百分数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任务点的完成率,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操作,知道哪些同学没有还没有完成任务点,进而精准发布“督学”通知。(二)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反馈

  课程平台会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记录下来,比如这里的“观看时长”,就是对“个性化”学习的直观体现。分析“康普顿效应”的线上学习数据可以发现,班级学生用时最长的86.3分钟,用时最短的13分钟。我们对学习时长做分段统计,得到各区段学生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存在明显的“个性化”需求,而“混合”教学满足了这种需求。(三)学生在视频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反馈

  浏览“学生观看视频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到,在不同位置,学生的观看次数不同,观看次数越多说明学生理解起来越困难,我们随机选择几名学生的“视频观看情况”,如果大家都在相同的位置出现了多次观看,那这里就是“康普顿效应”的教学“难点”。(四)学生在线上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反馈

  7

  打开“康普顿效应”的过关测试就可以看到,这一知识点共有12道测试题目,各道题目的正确率一目了然。我们将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讲授。五.教学特色与创新

  正是因为我们对“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应用,在课程建设中所秉持的“校本”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所创造的“五轮”模式,让我们的“混合”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提出并践行教学视频制作的“平民化”理念

  首先,我们认为,要普及信息化教学,一线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视频采编技能,为此,我们自拍、自剪教学视频,零成本完成了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而且视频将主讲教师出镜、PPT录屏和模拟“板书”相结合,特别适合“混合”教学。(二)建成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立体化”线上课程

  其次,我们的线上课程建设,以“知识点”为单元,每个单元都由教案、讲稿、课件、讲授视频、过关测试和问题讨论组成,形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全方位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三)形成了打通线上线下的“五轮混合激励”教学法

  “五轮混合激励”教学法,让学生做到了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一轮学习和四轮复习,这是最符合“学习曲线”的一种教学模式。

  8

  

  

篇四: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时间、位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时间、位移》

  称

  本节结合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学习时间和位移,

  为下一步学习速度奠定知识基础.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

  教材分析活中常见的物理情景入手,要加强对标量、矢量的讲解。

  本节知识创设多样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总结

  知识.

  物理观念: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

  间、位置和位移

  科学思维: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

  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科学探究: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教学目标

  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

  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

  点

  学生对生活中的时间时刻有概念,但是不具体,在学生学习能

  逐步认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力分析

  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表示时

  间和时刻,区分路程和位移,在高中阶段,很多解题的

  错误都是没有考虑方向的,

  教学策略选

  在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

  择与设计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

  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

  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

  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

  线段表示。

  学生讨论

  如图所示,物体沿直线从O点开始运动,如果各点教学过程

  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秒,则下列各说法中分别表示哪

  一点或线段。

  ①前3s内②第2s内③(第)2s末④第3s初⑤第

  二个2s内

  时间计量

  法定计时单位:秒、分、时、(日)、年

  常用时间单位:刻周季度

  时间的测量:

  (二)坐标系,路程和位移

  问题:要想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怎么办?答:对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用直线坐标系来描述。坐标系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直线坐标系需要标明: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1、描述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建立一维直线坐标系.2、描述平面上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建立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3、描述立体空间内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建立三维立体空间坐标系.一维坐标(直线坐标):二维坐标(直角坐标):三维坐标(立体坐标):南昌→北京(1)飞机(2)火车(3)先火车,再乘船思考1:⑴不同点?⑵共同点?

  思考2:沿①②③④四条不同路径到达B点路程是否相同,位置变化是否相同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另外一条路走?学生会很快回答另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路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总结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问题: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答: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三)矢量和标量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问题: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物理量,说明它们是标量还是矢量。答:温度、时间、质量、密度等是标量,速度是矢量。

  问题: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口袋中原来有20kg大米,再放入10kg大米,口袋里共有30kg大米。那么如果一个物体第一次的位移大小为20m,第二次的位移大小为10m,则物体的总位移是不是30m呢?

  问题:阅读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能否得出分位移和合位移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矢量运算的一般法则。

  教师总结1.当两个矢量共线时,可以用算术运算,但首先要设定正方向。2.当两个矢量不共线时,合矢量和分矢量必将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3.不共线矢量的运算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又叫三角形定则。位移-时间图像:例如:在平直的公路旁每隔100米竖立着有标号的电线杆,一观察者坐在汽车上.研究汽车的运动情况.当汽车经过Ⅰ号电线杆按下秒表,做下了如下记录:1.作图步骤:(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横轴表示时间t,用纵轴表示位移X.(2)描点法描出数据(3)用平滑的曲线尽可能的把绝大部分点连接起来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位移X,根据给出的(或测定的)数据,作出几个点的坐标,用平滑的线将几个点连接起来,这条线是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像.

  3.横坐标中的5、10……的含义是什么?5表示5S末;10表示10S末或5表示5S末时刻与0时刻间的时间是5S;10表示10S末时刻与0时刻间的时间是10S.4.纵坐标中的100、200……的含义是什么?100表示100m处的位置;200表示200m处的位置或100表示100m处的位置与参考点0间的位移是100m;200表示200m处的位置与参考点0间的位移是200m.5.X—t图象中A点表示的含义?A点表示汽车在5s末时刻处在100m处的位置A点表示汽车在5s末时刻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移是100mX-t图象中一个点(t,X)的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物体在(t)某时刻所处的位置X或运动物体在(t)某时刻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移X.6.X—t图象的物理意义表示质点做直线运动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7.可以从X—t图象中计算出质点在一段时间内△t所运动的位移△x

  认识打点计时器1、操作步骤(1)固定计时器(2)穿纸带(3)启动电源,拉纸带,随后立即关电源2、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好,以免拉动纸带时晃动,并先轻轻试拉动纸带,应无明显的阻滞现象。(2)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拉动纸带。(3)手拉动纸带时速度应适中,以防点迹太密或太疏(4)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纸带穿好,墨粉纸盘位于两条纸带中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5)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完点后应立即关闭电源五、课堂小结1、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是时间轴上一点,对应某

  位置;时间是时间轴上一线段,对应一段位移

  2、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

  (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3、矢量和标量

  (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

  则)

  4、位移—时间图像

  5、位移和时间的测量

  借助位移和路程,帮助学生建立矢量和标量的特

  征,使用打点计时器,增加对物理知识及方法的体验,

  课例研究综在教授中,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我国发达

  述

  的高铁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学习的内容和社会

  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人类社会息息相

  关。

  

  

篇五: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称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

  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

  节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

  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

  教材分析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从

  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

  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

  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的速度不同.教学目标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

  知探索欲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学生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

  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生在

  力分析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

  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

  过程的程序及时间都作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

  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

  结,写好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问题

  导入、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设计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同学探究人说话时喉咙的振教学策略选

  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等小实验,真空罩实验演示等教择与设计

  学环节。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

  晰化,条理化,做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

  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

  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

  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

  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

  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鼓

  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操作实验,增强直观感知,提高

  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1.教师先用音叉演示发生时将乒乓球弹开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直尺或橡皮筋

  进行“造声比赛”。鼓励学生思考:观察到物体在发声

  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

  么?

  2.让学生体验一下自己说话时声带的振动。

  3.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针对

  同学们可能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后统一认识。

  4.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媒体展示:

  闹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

  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

  音还能传播吗?请学生提出猜想,并谈谈猜想的理由。

  介绍“真空罩实验”并演示,请学生观察,并对可

  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2.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鱼快要上

  钩时,有人大声说话,水中的鱼会怎样?

  课例研究综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

  述

  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

  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我将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和思考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六: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升华和凝华》

  称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

  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教学目标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

  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

  学生学习能观察到。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

  力分析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

  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

  探究能力。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

  教学策略选究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

  择与设计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

  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一)导入课题

  1、大家好,看到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个个

  精灵活现,认识你们真的很高兴,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

  ——《雾淞》

  2、为了解它的形成原因,我们共同探究,有信心

  吗?

  3、还是让我先考考你们?

  4、猜想怎样变化是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并说明理

  由。猜想产生条件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哪个伴随着是吸

  热?哪个是放热?简述理由。

  教学过程

  (二)探究实验1、认识器材:黑色固态碘,圆底烧瓶、酒精灯、

  试管夹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和用准确语

  言来表达现象。

  3、均匀加热烧瓶中的碘让学生叙述现象。

  4、让烧瓶放在桌子上冷确观察现象,并思考其过

  程怎样发现它放热?

  5、让学生归纳出观察现象时要从物质的颜色、状

  态、是否吸热放热的角度考虑。在定义中补充“直接”

  这个词语,同时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是相互的过程。

  回顾变化条件,用掌声来祝贺大家猜想成功!

  (三)模拟实验1、欣赏到漂亮的“雾淞”现象,到底是什么物态变化?哪个能简述它的形成过程吗?2、不错,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来模拟“雾淞”现象?3、论证实验的可行性,选取了其中一种。器材:奈丸、可乐瓶、松树枝、洒精灯4、让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升华和凝华的过程,讨论得出:在寒冷的冬天,过饱和的水蒸气遇强冷直接凝结物体表面。(四)导入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应用讨论易升华和凝华的物质:臭丸(卫生球、奈丸)、冰、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金属钨。用途举例:运用干冰升华吸热进行食物保鲜、人工降雨、工业致冷和医学上的冷冻疗法。现代高速飞机运用石墨升华克服热障。(五)小组思考1、用久了的灯泡比新灯泡灯丝更细,并且内壁发黑,请你分析其原因?附:灯泡使用时,灯泡的温度很高,但没有达到钨的熔点,灯丝变细是由于固态钨遇热升华成了钨蒸气;灯灭温度降低,钨蒸气在灯泡内壁遇冷直接凝华成小颗

  粒附在其表面,故灯泡用久了就会变黑。2、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附: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向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升高;而化雪时,在0℃以下,有些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吸收一定的热量,0℃以上时还有雪会熔化成水,同时熔化的水又会发生蒸发现象,升华、熔化、蒸发都在吸收周围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所以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六)课堂小结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方法、能力(七)课外探究1、查阅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各种方法。2、阅读,《水的故事》想想怎样保护水资源?

  在设计和执教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升华和凝华》这课中,我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化解问题的难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例研究综

  (1)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激述

  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参与。本课由欣赏图片导入课题,创设思维情境,并选入许多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和实例,贴近生活,拉近思维的距离。“碘升华实验”和“模拟雾淞现象”使课堂气氛推

  向高潮,使其产生愿学、乐学、轻松学和愉快学的心态。(2)设计问题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

  明确有目的,思维顺畅。例如:导入时先让大家说说,物质变化的基本过程:固态—液态—气态,让学生能不能发现有的物质可以不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对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进行猜想,固态和气态之间到底怎样变化才是升华和凝华?并说明理由,使学生想像的空间进一步增强;接着猜想在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哪个是吸热,哪个是放热的过程?使问题更加明朗清晰,达到应有的效果。

  (3)虽然新课标不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严密性,但对于问题的难度要求把握准确,增加思维的深度。如反馈检测练习中的问题“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它综合四种物态变化,要求熟悉它们产生的基本条件,提升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全面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学中主要困惑是如何让学困生和异质生提高思维和积极性,缩小差距,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篇七: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大学物理绪论课课堂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观、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绪论课是课程的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结合大学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纲要》的要求,上海工程技

  磁等,大学物理为什么还要学?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也会有疑问。面

  术大学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目标设计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对这些有着疑问、困惑或者底气不足的大学低年级学生,大学物理课

  助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高尚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以及培

  程的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当意识。三、《大学物理》绪论课的思想政治案例(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点燃学习科

  学的热情。通过同一物理原理的历史纵向应用和现代横向应用,说明物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1.历史纵向应用举例。比如,通过介绍信息通讯的简史,了解人类对电磁波理论的逐渐认识和掌握应用的发展史。使学生可以感悟到,最先掌握新理论者最先领跑那个时代。其中光纤通讯的基本原理,就是光的全反射在光纤中的传播。最早应用光的全反射是可见光的短距离照明,方便牙医工作。从可见光到激光,从短距离到长距离,从照明到光通信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物理理论的一次进展,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2022年因“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又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在光纤研究过程

  中秉承的执着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也是值得学习的科学精神。2.现代横向应用举例。例如,向学生介绍压电效应的应用实例。对于具有压电效应的电介质,当在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其内部的极化现象,会在晶体的两个表面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并且极化电荷的极性随着作用力方向改变而改变;当外力作用撤除时,其表面又处于不带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4]。某些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变形或机械压力;撤除外电场后,电介质的这些机械变形或机械压力也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或逆压电效应给出了压电材料的电场与力效应之间的关系。应用压电效应制作的传感设备,大到可以制作炮弹撞击式触发引信、声呐设备,小到可以制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同一物理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二)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初步理解辩证统一的科学观;理解从简单到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微积分

  

篇八: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功率》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电功率》

  称

  本设计是中学九年级物理的一节内容,需二课时,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

  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理解用电器的额定

  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会

  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wt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

  算。

  教材分析

  本课第一步: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电功?它的两个

  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样?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是

  什么?如何测量电功?再复习八年级的功率,什么叫做

  功率?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样?功率表

  示什么?如何测量功率?

  本节的重点是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和电功率知识的

  应用。难点是

  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的意义,掌握电功率

  教学目标的公式、单位。2.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3.能利

  用电功率公式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2.观察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

  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需要科学知识和培

  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高中《课程标准》都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学习能

  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掌握电功率和用电器的额定功力分析

  率,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节内容达到目标要求,

  采用先预习一节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粗浅的认

  识,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新授课上设置了情境引入——

  展示预习效果(同时提问答疑)——演示实验强化概念

  教学策略选形成(同时总结归纳)——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采用

  择与设计材料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力求在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授

  课。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学习小

  组讨论、归纳,派代表发言

  一、情境导入

  在上节课学过电能表后,安排同学们观察别人家或教学过程

  自己家的电能表,为什么电能表有时候转得快,有时候

  转得比较慢?

  二、合作探究1.电功率[演示]不同的家用电器接入电路中,电能表转动的情况。(1)先将20W的节能灯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2)断开开关,摘下节能灯,将600W的热水器插上,同学们观察电能表,并比较两次转动快慢情况。[生]电能表第二次比第一次转动得快。[师]电能表转得快,说明什么问题?[生]转得快说明用电器用的电多,消耗的电能多。[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不能说“电能表转动越快,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多”,而是电能表转动得越快,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电能表转盘转动得越慢,用电器消耗电能越慢。[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理。原来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表示了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生]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符号是“P”,单位是“瓦特”,简称“瓦”,单位符号是“W”。

  还有一个更大的单位是千瓦(kW),1kW=103W。[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师]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电功率,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计算电功率?[生]作为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电功率等于电功与时间之比:电功率=时间(电功)。[师]同学们讨论的都是正确的,如果电功用W表示,完成这些电功所用的时间用t表示,电功率用P表示,则P=t(W)。[师]上节我们学过电功的公式,如果将电功W=UIt代入上面的式子,会得到怎样的公式?[生]P=UI。[师]大家要熟记上面两个公式,一定要注意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焦耳(J);t——消耗这些电能所用时间——秒(s);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U——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伏特(V);I——用电器中的电流——安培(A)。[师]提醒注意:电功(W)与瓦特(W)的区别。

  课堂训练题1某家庭节能灯的额定功率为11W,在220V电压下使用时通过的电流是多少毫安?

  解:家庭电路电压U=220V,P=11W,由P=IU得I=U(P)=220V(11W)=0.05A=50mA。2.“千瓦时”的来历[师]请同学们看书,了解“kW·h”的来历,说说自己的理解。[生]功率的单位还可以用千瓦(kW),如果时间的单位取小时(h),由公式P=t(W)变形后得到W=Pt,这时电功W的单位就是“kW·h”。[生]1kW·h就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例题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算)(鼓励同学们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板演)解:已知功率P=150W=0.15kW,时间t=3h×30=90h,由P=t(W)变形得W=Pt。一个月消耗的电能为W=Pt=0.15kW×90h=13.5kW·h。[师]在这个问题中,如果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时间的单位用秒,所得电能的单位是什么?能不能换算成千

  瓦时?[生]如果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时间的单位用秒,所

  得电能的单位是焦耳,根据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能换算成千瓦时。

  [师]特别强调,千瓦和千瓦时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混淆。

  课堂训练题21kW·h的电能能使40W的灯泡工作多少小时?

  解:已知电能(电功)W=1kW·h,灯泡的电功率P=40W=0.04kW

  W=Pt得t=P(W)=0.04kW(1kW·h)=25h。三、课堂小结1.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式为P=t(W)和P=UI。2.功率的单位用千瓦(kW),如果时间的单位取小时(h),由公式P=t(W)变形后得到W=Pt,这时电功W的单位就是“kW·h”。如果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时间的单位用秒,这时电功W的单位就是“J”。3.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四、安排作业教材和同步练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这部分公式多,物理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计算多,数又不好计算,把学生弄得是云里雾里,对于部分学生甚至是感到无从下手。教学中如何比较消耗电能的快慢,我采用直观的方法利用电能表直接演示不同用电器接入电能表上,学生观察其铝盘转动的快慢,使学生更直观认识电能表的铝盘转动的快慢跟用电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类比运动快慢的方法去比较消耗电能的快慢,从而克服了学生只能从书上找到的两种方法,更易于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意义。由于新版教材中对电功没有很好地进行处理,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对电功和电功率常会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很的比较,并让学生辨别。第2节电功率第2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过电功率,家用电器上都标有电压和电功率的数值,这些数值有什么意义呢?二、合作探究1.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师]展示几个不同家用电器的铭牌,让学生认识家

  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师]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将现象说出来。[生]将电源的电压调到24V,将“24V25W”的灯泡

  接在电源上,灯发出的光很正常;[生]将电源的电压调到12V时,灯发出的光很暗;[生]将电源的电压调到30V时,灯发出白光很亮。[师]实验表明,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

  电功率不一样大;用电器的实际功率随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我们就不能泛泛地说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多大,而是要指明电压。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师生活动]让学生说出节能灯上标有“220V24W”和电吹风上标有“220V500W”所表示的意义。

  例题将“36V25W”的灯泡接在24V的电源上,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是多少?

  解:当它正常工作时,由P=UI得I=U(P)=36V(25W)≈0.694A,则R=I(U)=0.694A(36V)≈51.87Ω。

  当它接在24V的电源上时,电流I1=R(U1)=51.87Ω(24V)≈0.46A,

  实际功率P1=U1I1=24V×0.46A≈11.1W。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公式中电流、电压、功率的单位都只能用安培、伏特和瓦特;两个公式P=t(W)、P=IU都可以计算电功率,但P=UI只适用“电”功率,而P=t(W)是功率的一般定义式,其他的功率也是适用的。

  课堂训练题1有一只标有“6V3W”的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鼓励同学们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板演)

  解:当它正常工作时,由P=UI得I=U(P)=6V(3W)=0.5A,则R=I(U)=0.5A(6V)=12Ω,

  当它接在3V的电源上时,电流I1=R(U1)=12Ω(3V)=0.25A,

  实际功率P1=U1I1=3V×0.25A=0.75W。2.电功率的测量[师]同学们看书“电功率的测量”。[问]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呢?[生]测量原理就是公式P=IU。根据此公式,只要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就能算出电功率。[师]测量电功率可以使用专用的功率表,但在非专业的实验中,常常通过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来间接得知用电器的电功率。

  课堂训练题2如图所示,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1.5A。求:(1)小灯泡L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2)定值电阻R0的阻值。(3)通电1min电路消耗的总电能。解:(1)由PL=L(2)L()得RL=L(2)L()=3W((6V)2)=12Ω。(2)因为电路并联且灯L正常发光,所以U0=UL=6V。由P=UI得IL=UL(PL)=6V(3W)=0.5A。则I0=I-IL=1.5A-0.5A=1A,R0=I0(U0)=1A(6V)=6Ω。(3)通电1min电路消耗的总电能E=W=UIt=6V×1.5A×60s=540J。三、课堂小结1.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2.根据公式P=IU,只要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就能算出电功率。四、安排作业

  教材和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除了注重培训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外,还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

  动口、主动积极的学,才能够灵活运用“电功率”的所

  有公式。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

  计算较复杂,教学时间又很紧,只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

  量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1、讲练结合,

  建立了良好的课堂氛围。2、解有关实际功率的计算题

  较困难,适当增加有关实际功率的计算,通过讲了练,

  练了讲,举一反三就能很好的掌握。3、,针对不同的

  课例研究综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

  述

  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4、搞好课后

  跟踪,及时反馈,对症下药。在课外练习的选择上,根

  据学生实际承受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来源于生

  活,应用到社会的原则,结合“读读、议议,讲讲,练

  练”的八字教学法,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5、教学的

  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所以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实现高效。

  

  

篇九: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

  课程思政案及实施案例

  一、素质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的根本概念、根本原理、根本规律有比拟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根本物理规律;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开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法,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根底。二、课程容与要求

  序教学任号务

  课程容及教学要求

  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设计

  参考学时

  绪论矢量代数根底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掌握矢量代数根底;

  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①教师讲授相关知识;②教师动画、案例演

  绪论

  和科学思维示;

  1

  法,穿插案③在教师指2

  例宣扬工匠导下,学生

  精神和社会独立分析;

  主义核心价④教师评判

  值观。

  学生掌握知

  识的的正确

  性与程度;

  库仑定律静电力叠加原理

  电场强度

  静电场2

  及其应

  用

  高斯定理

  掌握库仑定律,理解静电力通过理论学①教师讲授

  叠加原理。

  习、培养学相关知识;

  1

  掌握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生辩证唯物②教师动

  的定义,理解电场

  主义世界观画、案例演

  叠加原理的意义。掌握用点和科学思维电荷电场的叠加法计算点法,穿插案

  示;

  1

  电荷系和电荷连续分布的

  ③在教师指

  带电体的电场分布。

  例宣扬工匠导下,学生

  理解电场线、电通量的概精神和社会独立分析;

  念,掌握高斯定理。

  主义核心价

  能熟练应用高斯定理计算值观。

  ④教师评判学生掌握知1

  求解有特定对称性的电荷

  识的的正确

  分布的电场,特别是均匀带

  性与程度;

  电球〔面、体〕、无限大平

  试验演示:

  .

  z.

  -

  电势

  电容器的电容

  面、无限长直线、无限长圆柱的电场分布。理解静电场的保守性和环路定理,理解电势概念引入条件。掌握利用场强的线积分和利用电势叠加原理求电势的两种法。掌握电势能、电势差、电场力的功及相互关系。理解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几种常见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法。

  云层放电人体带电

  静电试验

  电介质的极

  化

  静电植绒

  0.5

  电容器储能

  位移电流

  电动势与水泵类比

  0.5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及其微观机理;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各向同性电介质中D和E的关系;能

  0.5静电场中用高斯定理处理几种常见的电介质电容器填以各向同性电介

  质时的电场问题。

  磁场根本定理

  理解磁感应线、磁通量的概通过理论学

  念,能计算磁通量;

  习、培养学

  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掌握

  ①教师讲授相关知识;

  安培环路定理,能

  生辩证唯物②教师动

  1

  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些主义世界观

  具有特殊对称性

  和科学思维画、案例演

  电流分布的磁场分布。

  法,穿插案示;

  稳恒磁

  恒定电流磁场磁感应强度毕

  理解电流、电流密度、电源、

  电动势的概念。

  例宣扬工匠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掌精神和社会

  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并能主义核心价

  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分析;

  3场及其奥—萨伐应用该定律和磁场叠加原值观

  尔定律

  理计算简单

  ④教师评判学生掌握知2

  应用

  情况下电流的磁场分布,特别是直线电流和圆形电流

  识的的正确性与程度;

  的磁场分布;了解运动电荷

  试验演示:

  所产生的磁场。

  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掌握洛仑兹力、洛仑兹关系式,能够计算分析电荷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问题,了解霍尔效应及几个应用实例。

  加速器

  霍耳效应带

  电粒子运动洛伦兹力通

  1

  电导线间力

  磁聚焦

  居里点实验1

  .

  z.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理解磁矩概念,掌握安培定律,能计算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力与对平面载流线

  圈的磁力矩。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与

  介质中的分类;了解磁场强度

  磁场

  和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

  1

  理;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电磁感应定律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理论学①教师讲授

  和楞次定律,能用电

  习、培养学相关知识;

  磁感应定律求解感应电动

  1

  势。

  生辩证唯物②教师动

  主义世界观画、案例演

  电磁感

  动生和感生电动势

  应及其应用

  自感和互感

  理解动生电动势的起因,能和科学思维示;

  计算动生电动势。

  法,穿插案③在教师指1

  例宣扬工匠导下,学生

  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精神和社会独立分析;的两个根本假设,理解感生主义核心价④教师评判

  电场与变化磁场的关系,了解位移电流与变化电场的关系,变化的电场与所产生的涡旋磁场

  值观

  学生掌握知识的的正确性与程度;试验演示:磁悬浮列车1

  的关系;能应用电磁感应定

  磁悬浮飞碟

  4

  律求解感应电动势

  电磁跳环阻尼摆

  小型涡电流

  演示电磁波

  传播演示

  平衡态状理解平衡态、状态参量、状通过理论学①教师讲授

  态参量状态程的概念;掌

  习、培养学相关知识;

  态程

  握理想气体状态程,能熟练

  0.5

  应用于气体有关状态参量生辩证唯物②教师动

  的计算。

  主义世界观画、案例演

  压强和温

  气体动度的统计

  5

  意义

  理论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理想

  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科学思维示;

  和统计假设,掌握压强和温度这两个宏观量的

  法,穿插案③在教师指

  例宣扬工匠统计意义和微观本质,掌握

  导下,学生

  0.5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和温度精神和社会独立分析;

  公式。

  主义核心价④教师评判

  理解分子自由度,掌握能量值观

  学生掌握知

  均分定理和刚性理

  识的的正确

  想气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性与程度;0.5

  平均总动能、平均总能量、

  布朗运动仪

  气体的能理想气体能的计算公式。

  试验演示:

  .

  z.

  -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想气体

  的等值过

  程绝热过

  热力学程

  6根底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了解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

  自由度动画

  理解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函数和速率分布

  花露水实验分子碰撞

  曲线的物理意义、理解三种

  0.5

  统计速率的意义,并掌握三

  种速率的计算法;了解玻尔

  兹曼分布率。

  理解准静态过程的特点;掌通过理论学①教师讲授

  握功、热量和能

  

篇十: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欧姆定律》

  称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

  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

  教材分析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

  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

  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

  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

  教学目标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

  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

  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

  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

  相合作。(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

  会这样做的优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

  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碍等)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学生学习能

  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力分析

  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

  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

  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

  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

  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

  解,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

  教学策略选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择与设计

  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

  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

  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

  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三)设计实验1、课件出示思考题(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

  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

  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表一电阻R=10Ω表二电压U=3V实验次序电压UV电流IA

  110.1

  22

  0.2

  330.3

  实验次序电阻RΩ电流IA

  150.6

  2100.3

  3150.2

  2、讨论得到结论: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讨论交流(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例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例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

  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

  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

  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要

  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

  课例研究综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

  述

  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

  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

  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

  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篇十一: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称

  本节是以二力平衡知识以及液体压强和控制变量

  法为基础而学习的,此节课内容综合能力比较强。教材

  将知识点教学分为3个部分:1.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

  方向。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教材分析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教学的重点分为两个部

  分,分别是:1.浮力概念的建立。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主要是这两方面1.浮力产生的原因。2.浮

  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

  教学目标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

  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1.本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且通

  学生学习能过实验认识浮力。

  力分析

  2.令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教会学生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

  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

  概括能力,突破以往思维的局限,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分

  析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1.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

  和谐相处的情感。

  2.争取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教学策略选

  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择与设计

  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

  望。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

  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探究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

  的橡皮泥做船,用图钉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

  货物更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游戏过程:造“船”比赛。学生每组采用一块大小

  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大胆

  猜测,讨论交流: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

  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1)轮船从江河航行到大海,吃水的深度变化了。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从井中提水,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需要越大。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3.进行实验:(1)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2)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改变石块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④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3)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部分浸入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注意事项(着重提醒,确保每位学生分得清以下物理名词):(1)“浸没”指物体完全处在液体下方。(2)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4.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发言的形式展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很多同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共课例研究综

  同验证实验结论,部分以往不够积极的同学也体会到了述

  实验的乐趣并且也萌发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发展。

  3.令人最为欣慰的是,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大幅度得到了发展,

  使学生贴切实际生活,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4.但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本堂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关注度不够,对学生思维发展训练比较欠缺,在之后复习课时候应引起重视,及时补足短板。

  5.由于偏远乡村中学教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学生见识的局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更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能做到课堂活跃、有趣,能做到知识与乡下生活的有机结合,课堂的高效。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