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6篇)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6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12:45:10

篇一: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11月上旬,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元帜和部份县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在县林业局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寨里镇、鸾凤乡、崇仁乡,通过走访、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等形式,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4.97万亩,有林地面积240.1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8.7万亩,竹林面积40.1万亩。森林覆盖率78.15%,森林蓄积量1117.07万立方米,总立竹量9200万株。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使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约有100万亩的林地适宜林下经济的发展。2015年预计产值可达3.38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产值2.6亿元,林下养殖产值0.13亿元、相关林产品采集0.20亿元、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旅游)0.45亿元。经营面积39.3万亩,涉及农户数3573户,就业人数达11000人。

  (一)领导重视,落实政策。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了乡镇绩效考评管理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评分管理办法,要求各乡镇完成一个面积达100亩或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示范片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一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几年来,已投入资金880余万元,其中,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以9个专业示范合作社为龙头的一批林下经济项目。如投入40万元为铁皮石斛培育项目建设喷灌设施;投入20万元为林下养蜂户建

  设蜂巢;投100余万元,为林花、林苗、林药等项目建设林下路网、喷灌设施等。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一是以林+渔、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2014年养殖面积3.3万亩,产量超万吨,产值超亿元。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分别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新建15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立山塘淡水鱼养殖科技示范户199户,辐射发展养殖户4000户。建立以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光泽武夷山玲珑养蜂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林-蜂-蜜”林中养蜂模式。二是以林+药、林+花、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种植厚朴、白术、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木瓜、草珊瑚、瓜蒌、葛藤、麦冬等多种中药材,成为全省中药材基地。我县累计种植厚朴达5.7万亩,总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被授予“中国厚朴之乡”;发展建立了3个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建成紫薇、桂花、紫花玉兰、福建野鸭椿等绿化苗木基地2000亩。培育阔叶林下红菇菌生长环境,发展竹荪等食用菌,年产量达2600吨。三是以红菇、竹笋、油茶、松脂采割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全县现有人工种植油茶面积4.2万亩,年产茶油60吨,价值600多万元;红菇采集基地0.2万亩,年产2.1吨,价值600多万元;竹笋采集基地5万亩,年产鲜笋7500吨,价值9000多万元;引进福建赛绿公司,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油茶基地12000余亩,计划投入5000万元在光泽金岭工业园区建设茶油加工厂,在金岭工业园区购地43.5亩,目前厂房主体已基本建成。四是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旅游。利用我县独有的自然地貌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神山风景区、乌君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12个“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示范点等森林旅游项目,201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规划建设“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全县纳入森林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林地面积达12万亩。森林旅游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森林旅游产值达0.45亿元。如

  “鸿建山庄、亿帆水乡渔村”等,是集食宿、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山庄,成为我县十佳旅游线路,列入省级旅游示范基地。

  (三)创新方式,集约经营。一是多元化投入。探索以农民、企

  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投入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经营模式,鼓励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作价入股,承担种养环节的生产管理,让农民从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中受益。全县已建有林下经济合作组织60家,如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专业化运作。全县建立名贵花木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天子岗杨梅种植等一批符合本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农户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组织制度规范的示范社和示范基地,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如天子岗杨梅合作社由成立最初的52户农户种植杨梅53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3000多亩;茶坪山林业合作社由初期只经营山林,发展到养殖野猪2200头、山鸡2000只等多种经营。三是规模化发展。抓住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机遇,以发展林下经济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生产。去年成立家庭农场27家,居全市第一,新增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4家,养蜂上建有全省最大规模的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72户,养殖基地346个,分布南平、三明、江西等地。

  (四)典形示范,培育龙头。为促进林下农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一是重点培育林下经济深加工企业,发展了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公司、止马茶坪山野猪肉制食品公司、圣腾蛇业公司等林下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创建品牌。加强林下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认证。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光泽溪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亿帆水乡渔村”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杉城养蜂成为全省首家蜂蜜获得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的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联动单位,2013年“野小蜂”商标被评为省知名商标。三是创新发展。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技术对接,与福建中医药大学达成和鑫木瓜品质鉴定、铁皮石斛深度开发和承天药业研发等中药材深加工合作意向;杉城“中华蜂种蜂繁育场”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基地,承担3个省、国家级项目研发。四是开拓市场。借助新闻网络媒体、电子商务、“5.13”和“9.8”投洽会等平台,强力宣传推介铁皮石斛、山茶油、野蜂蜜、蛇酒、野猪肉等林下生态产品,扩大林下农产品知名度。

  二、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示范带动不强。一是少数乡村干部和农户对于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解不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认为抓林下经济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二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四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有的种养大户对示范带动存在顾虑,怕同行竞争影响自己的发展,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济总量小,组织化程度低,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不高。

  (二)指导不足,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下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方式还有待于完善和创新。动植物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三)融资较难,生产资金缺乏。据调查,目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比较缺乏,一些涉农贷款难以落实。如林权抵押贷款我县已经实施近三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不够到位。一是政策宣传不够,林农对该政策的知晓程度低,一些乡镇、村和农户不知道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二是部分农户信用不高,有陈欠贷款记录,风险大金融部门没有积极性。三是有的农户认为林权抵押贷款周期较短,放款额度小,审批手续繁琐,获取贷款的机率低,因而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这既给信贷业务工作带来了不便,又增加了农户的办事成本,农户意见较大。如一个存养2000只鸡的鸡舍,就需建设资金2.5万元,还有场地、鸡苗、饲料等投入,一般农户都感到资金很紧张。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农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贷款难度大等,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林下经济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使广大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

  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能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科学规划,加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构建稳定的生态体系。要把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农产品生产区功能定位,制定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乡村特色、科学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规模,形成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三)增加投入,健全体系。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财政奖励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要加快我县林权担保收储平台建设,主动对接金融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培育龙头,示范推动。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虽初见成效,但大多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缺乏龙头带动。因此,扶持典型,抓好龙头带动就显的尤其重要。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如茶坪山林业合作社、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中方润仿野生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承天药业、三风花木专业合作社、亿帆水上渔村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如“光泽溪鱼”地理标

  志、“亿帆水乡渔庄”的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野小蜂”省知名商标等。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林农、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及技术培训服务,帮助林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总之,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得实惠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通过严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落实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导干部负责制,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确保林下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拓宽增收渠道,既培养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第二篇: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之间,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实行农、林、牧等多种活动形式的立体式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生态发展的目标。近期,桐城市林业局组织专班对林改后的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扎实推进,明晰的产权给更多的企业和林农有了经营林业的空间,社会参与和广大农民经营山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营销带来了活力,更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种重要途径。截止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有5979户,500亩以上的大户有22户,企业经营的有14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据调查统计,桐城林下种植、养殖的产品已在周边城市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全市2011年林下经济产品

  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占林业产值的12.5%。

  1.多模式发展,多品类共存。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的开发林果、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鼓励林禽、林畜、林渔、林蜂等模式。并依托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农家乐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品类达16种之多,利用森林资源实施农家乐达10家。

  2.企业参与,品牌带动。为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效益和生命力,我市大力倡导并鼓励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依托其企业优势资源,从事林下经济的发展,先后发展了一批有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的林下经济产品。如安徽乐健公司,是一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利用林下开展杨树与瓜蒌复合种植,提高了林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份,满足了杨树生长条件,又为瓜蒌提供必要的生产环境,取得培养大径材和瓜蒌种植双赢。桐城文都生态农业公司、银美生态养殖公司,开展林下散养土鸡和生猪,土鸡和生猪品质得到了提升,林木生长的土壤肥力也得到了增强,养殖与育林一举两得,投资回报率达38.6%。同时,企业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不仅为自己的餐饮行业提供了大量生态食品,也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品牌的带动效应。

  3.政策扶持,成效明显。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思路和相关的保障措施,各镇(街道)也立足实际,对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在林权流转、行政办证、科技信息和动植物检疫上提供优质服务,有的镇(街道)还从镇级财政中每年拿出资金用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补贴和奖励,对资金周转较困难农户,给予资金投入或帮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模总量不大。近年来,我市的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而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

  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在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多为手工操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很多林下产品在种植、养殖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提高了经营成本。

  三是资金制约因素大。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是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政策扶持。主要是在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为我市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品牌。拟规划建设一批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

  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技术服务。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形成产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林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市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篇: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2002-20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

  “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

  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

  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他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

  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四)、部门协调,共同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业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首先是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比如说林花模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仅仅满足于吃,还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就派上用场了,而且卖价好。台湾花卉产业做得很大,我们已经从政府部门的层面加强了与台湾花卉产业的对接。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第五是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抓紧建设一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生产相对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第四篇:关于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坚持立体开发,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以林菌、林禽、林畜、林药等林业特色种植和森林休闲旅游为特征的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3.9万亩,实现产值2.6亿元。2012年12月,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下种植基地、岚山区优丰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林下养殖基地和莒县京华食用菌厂林下种植基地被省林业厅评为“山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一)发展模式多样。一是林下种植业。以林菌、林药等模式为主,2012年全市发展林菌0.53万亩,林药0.15万亩。主要分布在东港区、莒县。其中,东港区西湖镇林下种植黑木耳,面积达到800余亩,年产值3000余万元。莒县招贤镇东黄埠村,在袁公河东岸实施林下种植大姜,2012年发展面积8亩,平均亩产姜4500斤,产值近9000元;库山、棋山、桑园、峤山等山区乡镇利用药材的耐荫等特性,在经济林下种植金银花、黄芩、丹参等药材,亩均产值1500余元。二是林下养殖业。以林禽、林畜等模式为主,主要分布在东港区、五莲县,2012年全市发展林禽2.02万亩,林畜1.1万亩。东港区后村镇优丰梨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1900亩山林地作为养殖基地,建造鸡棚321个,2012年实现产值340万元,纯利润80余万元。三是果品采摘业。依托优质特色果品,大力开发周末采摘、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五莲县每年适时举办“桃花节”、“杜鹃花节”、“樱桃节”,吸引游客开展民俗游、采摘游等活动,2012年樱桃采摘季节,全县共接待乡村游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0万元,比2011年增长520%、373%。

  (二)运作方式灵活。一是合作经营方式。实行政府倡导,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五莲县的松柏、户部等乡镇政府大力宣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经济林产品,积极倡导推动农家乐、采摘游等活动,并通过举办“樱桃节”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2012年松柏乡刘家南山樱桃基地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收入420万元。二是产业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莒县东方园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从2001年开始在安庄镇开发丘陵杨树丰产林,现已发展2000余亩,2005年春开始转为林下养殖,并把林下土地承包给三个养殖户,平均年养笨鸡2万只以上,获利30余万元。三是家庭经营方式。东港后村、三庄镇、岚山区高兴、巨峰等等山丘地区的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近山靠城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山区林下养殖业。农户散养的草鸡质量好、价格高、销量大。

  (三)发展趋势日益集中。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企业和大户,2已成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点。XX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林下香菇生产基地560亩,2012年产食用菌5000余吨,是我市最大的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莒县京华林菌间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20亩,主要种植香菇、木耳、双孢菇、灵芝、秀珍菇等,年生产食用菌鲜品1514吨,产值804.5万元,扣除成本527.2万元,获纯效益277.3万元。

  当前,发展林下经济虽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总量不够大。林下种养大户少,布局零散,龙头企业缺乏,基地规模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二是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种养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扶持力度不够强。涉及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少,扶持力度不

  够大,各级财政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较少等等。

  二、下步打算

  (一)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农增收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开发林粮、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2013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6.5万亩,产值3.5亿元。到2015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3万亩,产值4.8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以东港区西湖镇、后村镇,莒县招贤镇、五莲县潮河镇等为重点,利用现有用材林、经济林等林下可利用空间,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粮等林下种植业,2013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到2015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以东港区后村镇、岚山区黄墩镇、五莲县街头镇、石场乡、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生态防护林、经济林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虫等林下养殖业,2013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到2015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东港区河山镇、陈疃镇、南湖镇、三庄镇,五莲县的松柏镇、中至镇、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板栗采摘节、蓝莓采摘节、杜鹃花节、桃花节、樱桃节和林下采摘游等方式,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民俗旅游等活动。2013年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2.5万亩。

  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引导全市学习和借4鉴的成功范例。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倡办和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涉林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

  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到2015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市级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10个,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技术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强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整套过硬管用的实用项目库和专家人才库。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讲课,利用多种媒体,宣讲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下经济产业流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落实发展林下经济贴息贷款计划,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宽限期,对林下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协调商业银行制定符合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品种,不断加大对林农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支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组织机制,加强统筹规划、5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级林业部门着力强化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作用。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品牌产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我市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林下经济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013年3月

  第五篇:关于泗水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泗水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林业局局长

  夏理华

  近几年来,针对林业发展较快,林地面积不断增大的实际,我县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充分利用林地的空间差、时间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林地效益,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林下种植面积30101亩,其中林粮间作面积3357亩,林下特种养殖180亩,林禽2412亩,林畜2166亩,森林景观利用18506亩,林药1680亩,林蔬1700亩,林菌100亩。养殖畜禽62.1万只(头),其中养殖畜类0.4万头、养殖禽类61.7万只,林下种养的经济模式已显雏形,成为泗水经济新亮点。

  一、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情况

  (一)林粮模式。造林后,林子未郁闭之前,在林地上种植花生、大豆等矮杆浅根的农作物,相当于对林地进行了中耕除草,在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增加了收益。例如申尔黑莓种植合作社目前林下套种的毛豆分为春毛豆和秋毛豆,毛豆按亩产800公斤计算,套种700亩,一年两个生产周期,年产毛豆成品112万公斤,按每公斤2.8元折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3万元,去除各种成本,纯收入近117万元,每亩纯利1671元;草莓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套种100亩,年产量30万吨,每吨按照5000元计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每亩去除0.5万元各种成本,可实现纯收入100万元,每亩纯利润1万元;西兰花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套种200亩,每公斤1.2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万元,去除各种种植成本,可实现纯收入20万元。总体合计,该合作社林下套种一项收入即可实现纯收入237万元。

  (二)林禽模式。泗水县林禽养殖模式分布非常广泛,以养殖鸡、鸭、鹅等常见家禽为主,也有芦花鸡、青壳蛋鸡等特色优良品种。在利用这些家禽就地取食可消灭一定的虫源,其粪便亦可增加林地肥力。例如,地处泗张镇马山的林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养殖母猪100头、本地山羊100只、本地鸡1万只;新发展核桃80亩、杏40亩,中幼林抚育400亩;新建蓄水池2座,铺设管道2000余米,架电800余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投入160万元,年产值80余万元、利润3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庄、6家承包大户、承包山林2000亩发

  展林下养殖、荒山绿化,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人。

  (三)林畜模式。在郁闭林地上进行家兔、肉兔、山羊、猪等家畜的养殖,其粪便可作为土杂肥回填林地。泗水县林下养殖牲畜主要是猪、兔、羊和牛,有地方特色的如泗水裘皮羊。例如,苗馆镇包山户李玉环现有核桃园800亩,林下养殖泗水裘皮羊100只,年收益核桃20万元、羊10万元左右。柘沟镇黄土的赵建,引进市场畅销的黑猪,建成占地60亩的林下黑猪放养场1处,全年出栏黑猪400头,实现销售增收8.8万元,20亩林地全年生产牧草6000公斤,节约饲料成本0.6万元,每亩林地每年可实现增收4700元。

  (四)林药模式。林下种植比较耐荫的中药材,能为中药材提供贴近自然的空间环境,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抑制林内病虫害的大发生。泗水县林下种植药材规模不大,但经济收益很高,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济宁银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银枫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与中册四村100多户村民签订有关协议,由银枫公司按元宝枫吨果示范田要求按每亩60棵给农民提供3年生的元宝枫种苗在基地栽培种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林—药兼作种植模式,公司按每亩7500-8000棵提供丹参种苗,由种植农户在元宝枫树间隙进行种植,公司按药材GAP标准提供丹参种植栽培的技术指导,每年种植的丹参由银枫公司按市场价进行收购,从而确保农民每亩总体收益不低于3000元。

  (五)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等特点,以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为主要原料,在郁闭林下培育食用菌的种植模式。泉林镇北贺庄村利用树林空间栽培鸡腿菇100亩,每亩林地投料7500公斤,产菇4000公斤,每年可栽培三批,产值一般为3.48万元—8.16万元,每亩年纯收入2.33万—5.02万元。

  (六)特种养殖模式。利用林下空间环境,养殖具有特殊用途和价值的物种,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泗水县钰盛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圣水峪镇西仲都村,占地150亩,主要进行有机农业种植、养殖、肥料加工生产等,现有栽植用材林50亩、桃园3亩、葡萄20亩,梅花鹿存栏量520头,年销售收入600万元、利税85万元,公司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标准点、山东省最大的林下梅花鹿繁育基地之一。泗水县红梅养蛇场利用林地面积60亩,从事林下养蛇,年产值240余万元。泗水赢升养殖场林下养殖蝎子120亩,年产值200万元,年纯收入8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人数38人。

  (七)森林景观综合利用模式。依托丰富的森林和人文资源,全县已建成旅游景点4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8家,其中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景区,泉林泉群、安山寺、圣源湖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旅游国家级特色景观名镇1个、山东省旅游强乡镇3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好客人家”农家乐9处,初步形成了“森林景观、人文景观、观光林业、林间休闲餐饮”四位一体的森林景观综合利用模式,被评为“山东省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称号。

  三、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只有林下养鸡有一定的规模,存栏量及产量较大,但是林药、林菜规模小,要进一步增加林地利用率,扩大林菜、林药的规模。

  (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大多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林药模式由于科技水平低下,虽然引种栽植面积不小,但是成活率低,效益差。

  (三)资金不足。大多数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规模一直无法做大、做强,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也是止步不前。

  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县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发展林下经济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

  协调。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目标分解到乡镇(街道),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评比。实行包乡镇(街道)督导责任制,县涉农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实行分片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开发等方面工作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三)加大扶持投入。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督促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着力探索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培训,邀请大专院校及上级涉农部门专家就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授课,并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培训,促进基层林业科技的进步,推进林业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推动林业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转化应用,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水平。

  (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

  (六)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品牌培育,引导农户或者专业户与龙头企业合作,企业保证产品的最低收购价,保证农户或者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户或者专业户种植、养殖热情,着力走出一条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篇二: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共4篇)

  合作社,2017年初,新改建猪舍,总投资700万元,预计年出栏生猪两千至参千余头,年纯利润40万元。另外,其它林场的合作社规模虽小,但现在都以相继成立,总的势头是好的,只有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才能使各林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三、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林场职工增收。

  延寿县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功入驻延寿工业园区,项目占地27560平方米,计划投资1.18亿元,现以投资1.16亿元,今年林业局已经同鼎鑫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沙棘种植合同,其中五七林场今年已栽植沙棘6千余亩,由于苗木缺乏原因,全局还有3万余亩待明春栽植,全局预计栽植面积4万亩,通过沙棘栽植这项工程而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同时,也使林地得到恢复,增加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效共赢。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林场职工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在我县安山乡个体民营企业张培远地产果的示范引领下,各林场职工意识得到提高转变,相继由种植农作物向栽植培育经济林方向转变,如五七林场现有进入产果期大榛子面积近百亩(87亩),种苗繁育苗圃地28亩,计划发展扩大平欧耐寒大榛子种植面积400亩,其它林场经济林栽植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林场在典型示范户的引领下职工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林场都在积极为职工创建合作社提供创造条件,不远将来,林业会呈现一个多彩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团体,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收益。

  四、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难以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大户。

  3、缺乏资金,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是影响林场及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因素,资金的缺乏使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心存顾虑,尽而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去做。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区交通不便也不同程度影响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五、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延寿县发展林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全县蕴涵着巨大的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为挖掘潜力,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林场职工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林的意识,真正确立,“以林兴场、以林富民”的发展战略。

  3、大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解决促进林产业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4、抓住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使林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省、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上来,争取更多的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投入扶持。

  5、调整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和优势,力创名、特、优、新品牌,提升林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6、高度重视科技兴林,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基础上。创办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如:基地+职工+农民+院校…等)

  总之,延寿县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相对比较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拓宽林下产业,结合林区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自谋发展,逐步发展一批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职工意愿,发展有收入的林菜、林禽、林果、林菌等模

  式的林下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职工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产业兴林、产业兴场、产业富民”;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迎接林业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延寿县林业局

  2017年6月20日

  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07-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其中,国有林面积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16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万亩,竹子万亩,核桃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

  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1997年,我县制定出台《××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云南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云南松。201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

  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16年林业总产值为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

  3/13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

  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

  5/13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三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和省、州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扶持,但还存在项目资金配套少,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加快林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于平均分配,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不高。加之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社会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如2016年我省确定发展核桃产业,掀起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热潮,但每亩核桃的项目经

  费仅安排30元。我县是省级确定的核桃基地县之一,但我县县级财力薄弱,无力从县财政资金中专项安排核桃产业发展扶持经费,我县发展核桃就靠省级配套的30元来运作,产业发展经费压力过大,困难不小。据测算,2016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为4元左右,每亩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农膜、打塘等投入,每亩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县今年在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建立的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万元,每亩投入超过150元,造林质量得到必要的经费保障,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该基地已被列为州级核桃生产示范样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国家及省州重点扶持项目、国际国内林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干部群众认知程度,建议全县重点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丰

  产用材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六大林业产业,力争到2016年发展特色林90万亩,人均拥有3亩特色林,林农从林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膏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好牛街、异龙、龙朋等6个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从2016年起,年均发

  7/13展核桃6万亩以上,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35万亩(其中美国山核桃15万亩);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抓好膏桐种植,使膏桐面积达8万亩;结合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从2016年起,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使其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林(竹)纸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林生产,使其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竹子10万亩),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林(竹)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

  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三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

  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

  9/13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

  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创造高质量服务环境。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

  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退休后在龙朋镇国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长李应福多年来一直为山区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并手把手带出村子里一批青年农民技术员,今年春节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个年轻人出外为各地林农开展果树嫁接服务,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达到400元。正因为有这批农村适用

  11/13技术骨干队伍,国建村已成为全县林果种植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村。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进修提升,并为科研院校林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将我县建成省内科研院校重要的林产业发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接点。五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阶段我县财力难以保障的条件下,我县可充分利用三个国有林场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如采伐林场2016年在王家山林区进行采伐迹地更新中成功引进桉树新品种种植,发展规模2000亩,目前长势较好,预计五年后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六是抓好××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开

  创我县林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县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较早引进的杨梅产业,在××种植就比引进地表现好,上市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相比省内种植而言,××杨梅的品质最优,为××杨梅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就是要突出××特色,抓好特色与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子。就当前而言,泡核桃、甜竹笋、大杨梅已成为××林产业的名片,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杨梅,已随蜚声中外的××花腰歌舞而扬名国内。在当前我省打造国内重要的木本油料大省的大背景下,要集中精力抓好××优质泡核桃和名特优稀新品种美国山核桃的发展,力争将××核桃发展成为广大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可靠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快××甜龙竹、××杨梅产业升级,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改变目前只限于经营原产品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总之,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只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为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3/13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08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

  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

  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

  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发

  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是抓好××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创我县林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县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较早引进的杨梅产业,在××种植就比引进地表现好,上市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相比省内种植而言,××杨梅的品质最优,为××杨梅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就是要突出××特色,抓好特色与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子。就当前而言,泡核桃、甜竹笋、大杨梅已成为××林产业的名片,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杨梅,已随蜚声中外的××花腰歌舞而扬名国内。在当前我省打造国内重要的木本油料大省的大背景下,要集中精力抓好××优质泡核桃和名特优稀新品种美国山核桃的发展,力争将××核桃发展成为广大山

  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可靠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快××甜龙竹、××杨梅产业升级,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改变目前只限于经营原产品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总之,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只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为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XXX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XX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XXX户,主要有带锯解板XXX户,寿木加工XXX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XXX万元。原木材年销售XXX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XXX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XX.X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

  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XXX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XX.X%。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XXX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XX.X%、XX.X%、XX.X%,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XX%,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

  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

  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

  挥。

  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共4篇)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发展调研报告

  银产业调研报告

  29

篇三: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之间,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实行农、林、牧等多种活动形式的立体式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生态发展的目标。近期,桐城市林业局组织专班对林改后的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扎实推进,明晰的产权给更多的企业和林农有了经营林业的空间,社会参与和广大农民经营山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营销带来了活力,更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种重要途径。截止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有5979户,500亩以上的大户有22户,企业经营的有14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据调查统计,桐城林下种植、养殖的产品已在周边城市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全市20XX年林下经济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占林业产值的12.5%。

  1.多模式发展,多品类共存。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的开发林果、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鼓励林禽、林畜、林渔、林蜂等模式。并依托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农家乐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目前,全市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品类达16种之多,利用森林资源实施农家乐达10家。

  2.企业参与,品牌带动。为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效益和生命力,我市大力倡导并鼓励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依托其企业优势资源,从事林下经济的发展,先后发展了一批有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的林下经济产品。如安徽乐健公司,是一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利用林下开展杨树与瓜蒌复合种植,提高了林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份,满足了杨树生长条件,又为瓜蒌提供必要的生产环境,取得培养大径材和瓜蒌种植双赢。桐城文都生态农业公司、银美生态养殖公司,开展林下散养土鸡和生猪,土鸡和生猪品质得到1了提升,林木生长的土壤肥力也得到了增强,养殖与育林一举两得,投资回报率达38.6%。同时,企业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不仅为自己的餐饮行业提供了大量生态食品,也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品牌的带动效应。

  3.政策扶持,成效明显。20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思路和相关的保障措施,各镇(街道)也立足实际,对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在林权流转、行政办证、科技信息和动植物检疫上提供优质服务,有的镇(街道)还从镇级财政中每年拿出资金用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补贴和奖励,对资金周转较困难农户,给予资金投入或帮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模总量不大。近年来,我市的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而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

  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在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多为手工操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很多林下产品在种植、养殖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提高了经营成本。

  三是资金制约因素大。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是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政策扶持。主要是在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为我市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品牌。拟规划建设一批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技术服务。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形成产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林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市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篇四: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精品文章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打特色牌、走产业路--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市国土总面积188.2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9.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8.9%,森林覆盖率64.5%。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全市11个县(区)已有5个县实行了全封山。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林农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林业现状,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据统计,**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18万亩,从事林下经济农业人口51万人,实现产值37.1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业产值12.6亿元,林下养殖业产值14.4亿,森林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产值10.1亿元,参与发展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50元,其中来自林下经济收入30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9%,广大林农真正尝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甜头。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我市在木竹消耗量逐年降低的情况下,林业总产值却得到大幅增长。**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6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8%;与此同时,**年我市林木采伐量只有30.5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年均采伐量下降了41.2%;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期末的61.1%上升到64.5%,增长了3.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从“十五”期末的4253万立方米增加到4973万立方米,增长了17%。,林下经济的发展既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精品文章

  一、因地制宜,突出林下经济特色

  我市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结合农民经营习惯和当地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崇仁麻鸡养殖加工,金溪芳樟种植加工,临川黄栀子和森林药材种植加工,资溪森林旅游和竹林鸡养殖,黎川香榧种植,南丰桔海农家乐,东乡花卉苗木,乐安竹笋和松脂加工,**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下经济主导产业。

  崇仁县是中国麻鸡之乡。近年来,该县利用松树林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养殖习惯,把林下麻鸡养殖作为主攻方向来抓。**年全县林下养殖麻鸡达5000万羽,麻鸡饲养专业户1600余户,麻鸡加工企业20多家,实现年产值9亿元。全县从事麻鸡养殖、加工的近3万人,农民来自麻鸡的人均年收入达500元以上。临川区依托**天顺公司、荣裕药业、苍源药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和加工。全区共种植黄栀子12万余亩、金银花2万余亩,杜仲、大枣、黄柏、吴茱萸等木本药材林1万余亩,在林下套种元胡、白芷、青蒿等草本中药材5000余亩。**年该区实现林下药材种植加工产值2.7亿元,解决了60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就业农民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金溪县大力发展芳樟产业。**年全县芳樟种植基地达6万余亩。目前香料企业已发展到32家,100多个产品,达到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其中: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等4个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在中国香化协会天然香料排名中,金溪县成为国内最大的天

  精品文章

  然香料基地。今年10月在金溪县召开了**省林产香精香料协会首届年会。

  二、创立品牌,提升林下经济产业化水平

  依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强大拉动作用,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出台了《**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鼓励企业创立商标,打造品牌。市财政对每个获得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万元。通过鼓励和引导,共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53家,创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商标60余个。如崇仁县培育了麻鸡省级龙头加工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创立了“山凤”、“国文”、“食话食说”、“跃鸣”等诸多知名品牌;临川区培育了“苍源”牌金银花茶、“天顺”栀子黄天然色素等知名品牌;金溪县培育了“思派思”、“华宇”、“天香”等10多家香料加工龙头企业和一大批香精香料产品品牌。资溪县着力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品牌,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二是扶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以产品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自愿为原则,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提高林农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县“恒丰特种养殖公司”实行“集中孵化、统一配料、分户饲养、联合销售”的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民从事蓝孔雀养殖生产,**年销售孔雀5000多只,农户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资溪县村民杨华利用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殖蜜蜂,成立了吉森中蜂养殖专业

  精品文章

  合作社,通过免费向周边农民提供种蜂、养蜂用具和统一生产销售等服务,一年就发展到了500余箱,计划3年内将社员发展到200余户。黎川县推广龙头企业带农户发展的模式,从菌种制作到产品销售实行统一服务,全县年种植茶薪菇3亿袋。据统计,我市共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377个,参与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单位194家,带动农户10.8万户。三是加强林下经济品牌宣传。组织龙头企业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和森林产品博览会,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我市先后有崇仁麻鸡、乐安水煮笋、黎川茶树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凤”牌麻鸡被评为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临川“天顺”牌黄栀子干果获**省名牌产品,乐安“山蜂”牌蜂蜜荣获**年**省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年,我市组织24家企业参加**第五届农产品展销会,乐安“广雅”牌清水竹笋获畅销农产品金奖。

  三、政策扶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根据市委、市政府即将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增基地500亩以上的企业,纳入市级龙头企业管理给予扶持,并把林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各县(区)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金溪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作为香料原料基地发展基金,对规模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基地,每亩补助50元。南城县设立林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财政出资100万元,向信用联社担保500万元贷款,作为林业产业大户担保基

  精品文章

  金,用于扶持百亩以上绿色产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整合项目资金。临川区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统筹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多项涉农资金用于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三是加强信贷扶持。**县对林农创办家庭林下种植、养殖场或成立特色种养的专业合作社,按城镇再就业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待遇给予担保免息贷款,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优先给予办理林权抵押贷款,共发放小额贷款1200万元。四是扶持科技创新。金溪县设立了香料产业研发奖励基金,对申办成功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开发项目或开发国家级优秀新产品每个奖励5万元;对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奖励5—10万元;对企业生产新产品的,当年银行贷款将分别给予其贷款利息15%、30%的贷款贴息支持。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先后攻克了“分压蒸馏”技术、芳樟无性扦插繁育等技术难关,使芳樟产业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天然香精香料市场。**荣裕药业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技术,攻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现已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标准化gap中药材种植基地。五是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把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定时调度、通报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五: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报告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二、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1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涵盖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林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2021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山地林业和林下经济”,助推山地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深入了解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统计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遵义市汇川区,黔东南州凯里市、三穗县、天

  柱县、锦屏县、雷山县等地,实地走访调研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林下采集经营主体的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效益等情况,并积极联系省林下经济专班,深入了解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及方向,综合实地调研及行业发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内总体情况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2019年,全国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6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400万。2019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过百亿元的省份达15个,江西、广西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千亿元。2020年11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各地开展林下经济提供了遵循,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推进。

  (二)先行省份经验

  1.江西模式。

  自然条件优越。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具有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之说。2020年,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森林资源丰富。政策科学指导。2017年12月,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基于资源禀赋和经营传统,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六大林下经济产业(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完善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金融制度创新。江西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林业发展范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市场应用机制,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绿色金融服务中心,通过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江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3934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2034亿元,亩均产值达5170元,总产值位居全国首位。

  2.广西模式。

  自然条件优越。广西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2020年,广西森林覆盖率62.5%,森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先行优势明显。2010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倡导、大力推行以林下种养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划分“三大功能板块”(桂东、桂南的林下养殖和产品加工,桂西、桂中的林下种植,桂北、桂东北的森林旅游),探索出“八大发展模式”(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编织加工、休闲度假),完善林权抵押、风险分担、合作发展等配套措施改革。组织模式创新。组建林下经济协会、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中心和产业战略联盟,提供科技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产销服务。发展成果显著。2019年,广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6423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26.3%,超过全区耕地总面积,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144亿元,亩均产值1781元,总产值位居全国次席。

  (三)贵州发展现状

  2013年5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产业。经省林业部门统计,2020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203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亩均产值1816元。

  分类别看。全省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318.0万亩,产值达87.9亿元,其中食用菌15.4万亩、中药材118.2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335.8万亩,产值达76.8亿元,比上年增长66.0%,其中林下养蜂61.9万箱、林下养鸡2560万羽、林下养畜64.9万头(只)。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696.7万亩,产值达85.2亿元,比上年增长47.0%,其中野生菌7533吨、松脂5907吨。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852.5万亩,产值达150.0亿元,同比增长7.0%。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之比为14.4:15.2:31.6:38.7,总产值之比为22.0:19.2:21.3:37.5,亩均产值之

  比为34.4:28.5:15.2:21.9。

  分地域看。全省各地根据自然禀赋,结合林地、环境、动植物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林下经济。2020年,黔东南、毕节、遵义、铜仁、黔南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分别为521.8、366.9、335.2、275.6、247.7万亩,分别占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的23.7%、16.7%、15.2%、12.5%、11.2%,位居全省前5位;贵阳、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林下经济产值分别为85.3、69.1、54.6、48.5、44.6亿元,分别占全省林下经济产值的21.3%、17.3%、13.7%、12.1%、11.1%,位居全省前5位。

  二、贵州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禀赋好

  1.发展空间大。

  从绿色存量看。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森林面积是耕地面积(0.68亿亩)的两倍以上。全省森林公园达97个,覆盖面积达422万亩。经省林业部门统计,2020年,全省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3400万亩,比实际利用林地面积多1200万亩。从绿色增量看。随着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政策松绑、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林地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等因素多重叠加,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将会逐步增加。2020年,全省造林面积4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28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省国家储备林项目累计融资410亿元,流转林地面积226万亩,收储林木120万亩,实施面积201万亩。相较于紧缺的人均耕地,林地发展空间巨大。

  2.增长潜力大。

  从发展前景看。2019年,江西、福建森林面积分别为贵州的1.3倍、1.1倍,林业用地面积分别为贵州的1.2倍、99.6%,森林资源大体相当。2020年,江西、福建林下经济总产值分别为贵州的5.1倍、1.8倍。贵州林下经济总产值距离先行省份差距较大,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林业投资看。2019年,贵州完成林业投资299亿元,位居全国第3位,比2018年提升2位,带动林业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2019年,贵州林业总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2.1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国第9位。

  (二)经济模式优

  1.从投入产出账看。

  林下经济经过林权流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布局等前期投入,规模化、集约化、产销一体化逐步推进,总产出比农户式、单一式生产有显著提升。以天柱县为例,全县利用30万亩油茶林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整合资金2500万元,建成了年孵化鸡雏850万羽的良种繁育基地、年屠宰3600万羽鸡(鸭)屠宰场、1.6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3000平方米库容冷链体系,打造了油茶鸡公共品牌,与重庆企业签订了年供土鸡100万羽、冰鲜土鸡30万羽等销售协议。经天柱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全县共出栏林下鸡296万羽。

  2.从经济收益账看。

  林下经济场景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林下产品经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单价较高、经济效益好。以三穗县为例,选择猴头菇作为主导产业,打造品种培育、菌棒供应、冷链储运、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条,共投入1200万元建成猴头菇精深加工厂1家,建成猴头菇粉、面条、饼干、米花糖4条生产线,于2020年11月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8600万元。以汇川区为例,苗茶岭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林地流转,种植杨梅林2000亩,其中利用200亩杨梅林开展林下养鸡,共养殖绿壳蛋鸡10500羽,养殖期间约有1成鸡苗损耗,每羽年产蛋约100枚,鸡蛋全部采用线上销售约3元/枚,扣除鸡苗、人工、饲料、林地流转等费用,仅销售绿壳鸡蛋利润近百万元。

  3.从带动收入账看。

  林下经济多为农业产业,由于林下便捷机械设备以及自动化、智能化设施缺失,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作用。以晴隆县为例,全县整合资金3400万元,在国有普晴林场4000亩林地中,开展红托竹荪、赤松茸、黑皮鸡枞等林下食用菌种植。经晴隆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林下种植食用菌项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1200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4万元;分红资金202.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

  位202个,人均增收1万元。

  (三)探索经验多

  1.产品培育方面。

  从林下种植看。重点推广仿野生种植,以培育竹荪、冬荪、木耳、香菇等菌类为重点,形成剑河、紫云、六枝、凯里的食用菌等;以培育天麻、黄精、茯苓、淫羊藿等品种为重点,形成了大方、德江、黎平的天麻,安龙、荔波的铁皮石斛,玉屏、施秉、黄平的太子参等。从林下养殖看。以地方特色优质肉蛋鸡品种为主,科学安排轮牧地,推进种养循环,形成了麻江、剑河、西秀、紫云的土鸡,纳雍、赫章的乌骨鸡,长顺的绿壳蛋鸡等;在林中、林缘分别放养蜂种,形成普定、册亨的中华蜜蜂、胡蜂等。从采集加工看。推广适度采集和精深加工,形成了黔东南的油茶、蓝莓、山核桃及竹藤制品,息烽的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等。从森林旅游看。推广森林观光和森林康养,形成了息烽的温泉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基地、黄平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中心等休闲度假和健康养老基地。

  2.组织创新方面。

  全省通过抓龙头、强规模、带农户,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模式双向延伸和创新,探索林下经济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的合作机制。从国有林地看。以紫云县为例,全县采取“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余返还、佣工付酬”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量化资金入股方式获得分红,以参与务工方式获得佣金报酬,项目共覆盖联结贫困户1.2万户、5万余人,户均增收约5000余元。从集体林地看。以望谟县为例,全县采取“专班+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专班负责林下食用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县国有平台公司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进本地机关、学校、企业,龙头企业负责生产、销售、流通及技术培训,基地负责示范带动,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生产及与上下游产业对接,采用了“保底回收、土地租金、劳动报酬、利润分成”等利益联结模式。经望谟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全县种植林下食用菌7650亩,带动

  群众务工34000余人次。从国储林项目看。以凯里市为例,在三棵树镇依托500亩国储林项目,建设林下魔芋综合示范基地,采取“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镇政府集中采购魔芋种子,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收获,公司负责保底收购、产销对接、技术培训,基地带动日常种植管护稳定就业30余人,月收入3000元。同时通过国储林地改培种植的务工收入以及林地租金、林木收储金使得80余户群众收益。

  3.品牌建设方面。

  全省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申报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效显著,为发展林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从中药材类看,赤水金钗石斛、剑河钩藤、大方天麻、德江天麻、黎平茯苓、安龙石斛等成功入选;从果蔬类看,织金竹荪、桐梓方竹笋、大方冬荪等成功入选;从养殖类看,长顺绿壳鸡蛋、花江土鸡、普定高脚鸡等成功入选;从粮油类看,册亨茶油、锦屏茶油等成功入选。通过成功创建品牌,产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销售范围走向全国,一定程度破解了产品名气小、销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问题,贵州林下产品品牌竞争力逐步形成。

  三、贵州发展林下经济的短板

  (一)制度规划不健全

  1.统计标准缺失。

  林下经济作为林地发展模式,产品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国家层面暂无统一的`林下经济统计标准。而各地对林下经济内涵理解不同、对林下经济外延把握不准,出现统计口径不同、产品种类划分不同、林下场景理解不同,导致各地林下经济统计数据横向、纵向不可比,市州亩均产值等指标差异性较大,行业统计人员对概念理解不同导致数据波动性较大。比如,在林地附近建设养殖基地是否算林下经济,在林地周期性放养家禽是否算林下经济,林产品采集加工的哪些环节和收益属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的哪些形态、地域、组织方式属于林下经济等。

  2.发展规划缺失。

  从省级看,全省“十四五”时期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未编制完成,对产业发展布局、功能区设置、产业发展模式、典型示范推广指导力度不够。从市级看,下辖县(市、区)之间山水林田相连、自然条件相似、发展基础相近,但由于市州层面缺乏统筹、县域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意识,存在产品同质化、内部竞争加剧、上市竞相压价等现象,造成发展效益受损,未形成发展合力,集约化发展趋势较缓。从县级看,部分县域未根据自身发展禀赋和传统种养规律作出具体规划,导致品种选择不准、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零、散、小”等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发展趋势较缓,不利于形成产品竞争力和标准化建设。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全省林业用地多为山林,地势缓和的坡地基本做到应用尽用,剩余林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随着“六网会战”大力推进,全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但山林“最后一公里”仍存在短板。以汇川区板桥镇柏杨村天麻示范基地为例,基地距离高铁站近两个小时、距离高速公路1个半小时、后半个小时山路仍在修筑、林下铺设用于生产的简易步道崎岖失修,交通条件不便利。

  2.金融贷款机制缺位。

  企业融资难。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如中药材、油茶等)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后期收益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但因林业投融资渠道较少,产业贷款担保困难,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农户贷款难。因部分地区林地确权、流转工作较滞后,林权抵押贷款困难,金融机构针对集体林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的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如福建“闽林通”、江西“赣林贷”)仍缺失。

  3.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林下经济财政资金支持有限,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够。以丹寨县为例,经县林业部门核算,清林整地每亩需花费机械费、人工劳务费及废料运输处理等费用成本,高于普通坡地2000元/亩,再加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人工费用等,发展林下经济每亩基础投入超过1万元。开展林下经济前期土地整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较大,财政支持不够、专项资金有限、社会资本观望,林农开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不强。

  (三)资源开发不到位

  1.三次产业融合不足。

  全省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企业及示范基地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率低,多数未向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延伸,主营业务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以林下种植中药材为例,中药材生产周期较长,收获后仅进行清洗、蒸煮、切片、烘干、磨粉等初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经省林业部门统计,全省林下经济粗放式经营占利用林地面积50%以上。2020年,贵州林下经济亩均产值为1816元,仅为浙江(5654元)的32.1%、江西(5170元)的35.1%、福建(2223元)的81.7%。

  2.复合模式推广不足。

  林下空间广阔,可因地制宜利用空间进行套种,结合时间进行循环种养,长、短期收益结合,土地养、用结合,达到以短补长、循环利用的良好效果,比如,油桃从生长到收益需要5年,可发展林下养鸡,确保短期收益;采用“天麻+黄精”轮作模式,有效保持林地土壤肥力,提升林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值。但因为复合模式推广不足,导致林地利用效率较低、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市场主体投入林下产业的意愿不足。

  3.科技技术支撑不足。

  标准化管理进程较缓。林下经济产品开发利用科技水平较低,种养多采用传统方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导致种养成本高、产出效益差,产品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基层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林下种养配套技术、良种选择、疾病防控等科技服务推广不够。林下机械装备缺失。开展林下种养的便携装备、植保采摘等重点环节装备以及全程机械化装备体系、智能化装备体系等关键技术仍缺失。

  4.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公共品牌意识不强。全省林下经济产业仍以县域独立发展为主,产品多为区域化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如遵义红茶、都匀毛尖等具有全国影响力公共品牌,品牌影响力有限。林下市场主体不强。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较弱,产品推广能力不足,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约化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下经济类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仅2家(贵州百灵企业集团、贵州红赤水集团)、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仅75家。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科学制定制度规划

  2021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全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指导。一是根据《意见》要求,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对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布局进行宏观指导,对产业发展、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等进行全面指导,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进行专题指导。二是结合《意见》要求,根据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及禀赋,研制贵州林下经济行业标准,指导规范全省林下经济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基础,为探索建立全国林下经济行业标准提供贵州样板。

  (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意见》提出构建林下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对林地资源管理、土地流转、配套用地、财税金融等作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各地要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细化各项配套政策。一是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建立林地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合法流转集体未利用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地“三权”,开展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推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建设林下经济基地,按规定合理利用国储林资金发展林下产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全产业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林下经济精深加工税收优惠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业农民工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基于森林资源的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林业碳汇交易先行先试。

  (三)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扩产业、提效益、精加工、建冷链和强营销为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带动林下经济产业全链条式发展。二是组建发展行业协会。组建产业联盟等专业化组织,提供产业规划、技术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服务,推动订单式生产,促进精准生产、精准销售。三是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制定产品种植、仓储、加工等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追溯制度。四是推进特色品牌塑造。支持开展林下经济特色产品推介、营销和宣传活动,打造知名特色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积极申报认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2研究背景:

  马尾松属松科松属植物,常绿乔木,是我国主要的用材与造林树种之一,经济价值非常高,在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是典型的针叶乡土树种,分布区域广且适应性强,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等基本特征,为建材等林产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木质资源。至上个世纪末,我国马尾松林地有60%是人工纯林,达532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且在南方地区,马尾松数量占全国针叶林面积的14.9%,因此,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结构中,马尾松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中幼林比重大,生物多样性低、林分稳定性差,非常易受病虫危害,遗传品质退化,林分生产力下降。而且,随着马尾松人工纯林面积的逐步扩大,其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马尾松纯林用于釆脂不留优势木的粗放管理模式导致林分质量退化,集中连片多代连作针叶林的地段开始出现立地退化迹象,较短的轮伐周期过更是使林地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现象不仅造成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相对低下,随着地力的退化,马尾松林

  木材的生产效益也在降低。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区对生态建设的需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的人工林将逐步定位为生态公益林,他们将承担其所在地区的生态防护和文化服务等功能,如空气净化、防风固沙、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游憩娱乐和景观美化、二氧化碳代换等。当今社会,在人工林面积飞速增长以及生态功能定位逐步改变的大环境下,改变马尾松人工针叶纯林现有状态,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势在必行。

  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是近自然林业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也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近0然林业”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的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扣接近。对人工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的自然生长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的抗性,增强森林的生态作用,还可以通过森林的立体经营,获得更高的木材收获及多样性产品,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积,并降低森林经营的成本。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日益重视的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对人工纯林进行近自然经营、多功能经营,是科学地发展和利用人工纯林的有效途径。长期的林业实践也己证明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服务功能和木材生产功能之间利益平衡的有效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义:

  马尾松人工纯林结构单一、中幼龄林比重大,长期不合理的森林经营使得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同时难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大径材的需求。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森林多功能服务要求的提升,构建多树种组成的异龄混交林,重复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广西热林中心近十年来一直引用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对针叶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试验。曾于2002—2003年提出针叶纯林的改造思路,2006年制定了针叶阔叶化近自然改造设计方案,2007年选择伏波实验林场对马尾松人工纯林实施近自然化改造,2008年此试验林完成改造后,效果就曾引起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国际着名期刊《SCIENCE》杂志记者专门赴热林中心进行考察,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示范区为例开展了实地调研,最终在2009年7月第235期的《科学》杂志上以“护理中国状态不佳的森林回到健康——同时为村民和伐木人提供生计,又能恢复生态系统活力的森林经营实践”为题,对我国开展的森林多功能经营和近自然林业技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广西地处低讳度,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林分生长速度较快。因此,以广西热林中心伏波实验林场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为试验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培养多树种混交的、空间上多层次的异龄混交林,实现广西地区针叶纯林的近自然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改良人工针叶纯林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也是广西亚热带地区林业科技发展最为迫切和实际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在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补植大叶栎、灰木莲、红锥、香梓楠、格木、铁力木等多种阔树种,实现异龄混交,是使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在经济和生态环境服务方面短期内达到显着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对2008年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成果的深入和延续。并且本文对改造后的近自然林进行量化分析,阐明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相对针叶纯林的优势,同时揭示最优改造模式,对指导热林中心今后针叶纯林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综述: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德国林业是一种顺应自然地计划和管理,是德国森林经营中不断探索的成功范例。近自然森林是指与原生森林植被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且具有多树种混交、逐步向多层次空间结构和异龄林时间结构发展的森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和缓冲能力分析为基础、以整个森林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设计单元、以目标树的标记和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体系。可见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

  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1898年,盖耶尔(Gayer)年提出了

  “恒续林经营”

  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恒续林是以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林为森林结构特征而经营的、结构和功能较为稳定的森林,是近自然森林培育和发展的一种的理想森林状态,近自然经营的理论假设,人类通过经营这个状态的森林,可以兼顾保持森林的自然特征在一个生态安全的水平之上,又为社会提供林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经营。Gayer认为,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低下,主要表现在其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差;虽然人工林生长迅速,但是地力消耗严重,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相违背。近自然林业学派代表德国林学家Mmier提出了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发展起来。这是一种与法正林完全不同的纯粹的自然主义思想。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省凭祥市热带林业研究中心,伏波林场内1993年春季杉木釆伐迹地更新造林的1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以及近自然化改造林为研究对象。马尾松人工纯林生产力不高,林地土壤肥力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特别是马尾松林下较厚枯枝落叶长期不能分解,造成了土壤养分循环障碍。因此,在2007年对单一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了近自然化改造,采取重度釆伐,同时补植当地珍贵的硬阔和软阔树种。林下补植的幼树为1年生,高度为20到30cm。所有补植的幼树为当地的乡土树种,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比如,红锥和格木为当地极为珍贵的硬阔树种;大叶栎由于其大量的且容易分解的枯落物,以及其根瘤菌的固氮功能,能够改善土壤的质量;属于木兰科的灰木莲,由于其优秀的干形与木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篇六: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0年4月19日

  关于推进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

  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

  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

  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当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它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须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进,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当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

  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当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当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3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她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当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4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它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能够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能够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能够得到改进和整治,国家又能够增加税收。

  5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能够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能够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当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6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当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它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当前能够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经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四)、部门协调,共同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业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7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

  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首先是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8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比如说林花模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但仅满足于吃,还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就派上用场了,而且卖价好。台湾花卉产业做得很大,我们已经从政府部门的层面加强了与台湾花卉产业的对接。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完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9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第五是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并经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抓紧建设一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生产相对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102020年4月19日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