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6篇)

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6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18:45:06

篇一: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2.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又举行了盛大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五四宪法

  指在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其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宪法总结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的国家制定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任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4.万隆会议

  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

  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同时出席万隆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大型多边国际会议,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推进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发展意义重大。

  5.阿沛·阿旺晋美

  他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是他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任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谈判的首席全权代表,代表签订了关于同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随后,他参与领导了西藏的平叛、民主改革和民主建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作,为成立自治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他做事尽心竭力,时刻关心着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关心着西藏的建设和发展。

  6.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7.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9月24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主持了八届十中全会,会议解决农业、商业、工业、计划和党的团结等问题。会议根据毛泽东关于阶级、形势、矛盾的讲

  话,批判了所谓“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八届十中全会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且通过了决定;讨论了关于商业工作的问题,并且通过了决定。全会还通过了关于有计划地交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全会还决定加强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并且增选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的成员。

  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党的八次二次会议正式公布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多、快、好、省”。(会议认为这是一条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路线。)总路线的制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在实际中过分强调了“多”和“快”,而忽视了“好”和“省”,给经济建设造成了损失。

  9.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最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对于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多种性质的问题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的处理和打击。四清运动,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

  10.三线建设

  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主要的建设项目是军用汽车,军用装备制造,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服装、油气田的开采、机场、铁路、国家一级公路。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11.红五类

  红五类是指1949年以后在中国社会上对某些人的称呼,先是指履历表上出身填写为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的一群人,后来也泛化到指称他们的子女为红五类,在文革中逐渐普遍使用。在“文革”中阶级路线被强调到绝对的情况下,他们得到了更多倚重;红五类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出身的子女处于更优胜的社会主流地位,不但在正式的公众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使在非正式的人际交往里,都拥有更多话语权。这种情况在1966年夏天达到顶点,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后期。

  12.臭老九

  臭老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封建社会以及“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蔑称。因当时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故称。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中,毛泽东说过,“表面看来,知识分子有知识,干净……,可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而且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对文化进行了一次革命,所以知识分子被冠上了臭老九的称号,他们地位低下,受到一系列批斗迫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臭老九的称号被平反,地位得到恢复。

  13.姓“资”姓“社”之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思想界、理论界在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过程中,发生了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争论。

  14.姓“公”姓“私”之争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分别是: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后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目的是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中国的迅速工业化作准备。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大陆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并使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获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

  抗美援朝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与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主要打击对象是多年外逃混在外来人口中的残余反革命分子。其中包括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这五类人。采取“杀、关、管”三管齐下的方式。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历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到高级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3.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领域的两个八字方针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6年,全国

  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

  恢复和发展。

  1979年4月中共中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决定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企业进行整顿;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坚决地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更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到1983年,新的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基本上解决了过去20多年来形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4.比较分析文革前十年和文革十年的基本特点

  文革第一阶段特点:

  1.激情、狂热与个人迷信的泛滥2、野心、阴谋与诬陷的猖獗3、揪斗、迫害与恐怖的弥漫4、造反、夺权与武斗的恶潮5、文明、理性与良知的泯灭

  5.如何认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1967年11月6日,在由陈伯达、姚文元主持起草,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以“两报一刊”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左”倾错误观点作了理论形态概括。“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始终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认为“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时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防止“和平演义”,“必须把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发生了动荡和恶化,全国开展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运动,工农业生产再次受到冲击。林彪“四人帮”借此进行夺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实际上是在认为的制造假想的阶级对立,人为制造阶级斗争并加以扩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事实和理论都证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6.共和国前十年的外交方针的变化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之际,面对美国的敌对政策,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后来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实现“一大片”方针;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比较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新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毛泽东: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1950年6月28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从1960年冬到1965年初,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经济上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开设特区。文化上恢

  复高考;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科学、人才。政治上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一国两制。)a.拨乱反正,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b.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纠正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放弃以阶级为纲的口号。经济上,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思想层面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并收回了香港澳门。

  d.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起,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它第一次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会主义这一系列基本问题.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f.党的十三大,提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g.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篇二: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考察

  2014-03-2717:25来源:

  2014年3月中

  作者:

  程景秀

  檀跃宇

  核心提示: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党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让其实现主动转变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党的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历史

  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本精神不变的前提下,展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提出要对苏俄全体劳动者进行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为苏联这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基于苏俄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一先进的理论,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真理。1921年,受苏俄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原则、方针和任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局面的开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在国民革命军中积极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了一批政治工作的开拓者,像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等,在黄埔军校还建立了政治机构和工作制度,成立了秘密支部,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储备了人才,打下了基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广大农村和军队内部展开。在农村,主要是组织发动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张,满足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军队内部,“三湾改编”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建立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积极动员群众和地方武装发动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根据地,尤其注重把提高党员和军民的思想觉悟与解决他们的切实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再就是党政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促成了良好的干群关系;《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四军建党建军两年多来的基本经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原则和领导制度,提出了红军内部关系正确处理、外部联络强化的原则,重点强调了红军政治工作当中应该坚持的作风等,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清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促使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帮助红军广大指战员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及苏俄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郑重的向全党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②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党情结合,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延安整风运动,该运动旨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彻底肃清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开展了整顿“三风运动”。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这次延安的整风运动中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为党的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就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将思想政治工作看作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利器。

  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军队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6进行的整军运动和瓦解敌军运动,在思想上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和动员。通过揭露敌军阴谋、宣传解放军胜利消息,消除了党内、军内少数人的怯战情绪,动

  员广大军民积极抗战,夺取全面胜利。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其形成之初的以苏俄为鉴到逐渐的从国情、党情出发,找到了适合当时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并形成了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重点放在用马克思主义来统一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1950年春到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1、2、3卷出版,各级党组织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1951年,刘少奇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一文中提到: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而如果埋头到这些实际工作中去,不加强政治学习,不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那就有危险性,就会脱离政治,脱离基本理论,使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发展起来。”③思想政治学习在全党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除了在党内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全国人民中也开展了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对农民进行了阶级教育,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在过渡时期和“三大改造”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在这段时间,党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把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结合起来,并且常抓不懈;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学校建立党组制度、宣传网制度、高校政治工作制度,使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一阶段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强调了对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教育。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④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分子和青年中的广泛开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这段时间,国内敌我矛盾得到了基本解决,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党十分重视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受到了左的错误思想的渗透,出现了一定的偏颇。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肆意夸大,统领其他工作,于是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形式主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恶劣的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恢复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到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经过了四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到1983年十二届二中全会。在这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前进方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化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阶段是1983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的关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从端正党风与社会风气入手,通过全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与广度。”⑤在这阶段,“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落实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体现了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是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根于群众中作为思想政治工

  作的重要载体;规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以中央的名义召开,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术中地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在。正如胡锦涛所言:“政治工作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个政治优势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光大。”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贯彻执行,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的勾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倡导和谐”等理念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指导方针。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利益冲突进一步凸现,新型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巨大冲击力。这些都成为当下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主动转变,才能真正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

  思想政治工作传输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使党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成为被接受者思想的一部分,是一个外在到内在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所以,在思想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以简单说教、强制灌输的方式来推行,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引发公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感,甚至会质疑其“合理性”。当然,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作用于中国共产党与全社会的思想武器。因此,对于党内与党外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所差异。只有做到内外有别、张弛有度才能整合党内思想,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符合中国时代与现实的是非观与荣辱观。

  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现实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快速流动的社会,利益分化的社会中,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意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将进入“无为”状态,而是要尽可能确立党的思想体系在全社会能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关系。“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很难通过量化来具体审视其效果。因此,在很多时候,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等同于一次会议、一条新闻报道、一次领导讲话、一次主题活动。这样的工作方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会议、讲话、新闻的“代名词”,到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人问津。其具体落实情况不过是看是否有相关文件、是否组织过相关活动等等,真正是否深入人心却无从考核。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在宏观上是抽象的,但在微观工作却应具体化,应该从公众所想、所愿入手,切实解决困扰党员、群众现实生活、工作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空谈理想、信念,而应与社会全面建设相衔接。只有解决了党员、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才能增强全社会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才能巩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需转变社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宣扬党的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庞杂会直接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当面对负面信息时,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刻意回避问题与矛盾,而应主动去应对,用事实说话。如果确实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失误,就应勇敢承认,并承诺改正;如果是谣言就应该及时公布真相。事实上,很多问题与矛盾的出现,不是由于事实本身,而是由于相关信息的不透明与不对称。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事实入手,全面、积极发布有关信息,使其更好地承担缓冲、疏导的社会功能。

  (作者分别为中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北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4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8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145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6页。

  责编/张蕾

篇三: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第一篇: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史秀勇

  (鲁东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摘要: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在在党史研究领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近十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归纳综述。关键词: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TheResearchaboutThe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intherecenttenyearsAbstract:Theresearchaboutthe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isanunfailingissueinParty’shistoryresearchfield.Intherecenttenyears,theresearchonthe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hascomeintoanewperiod;manyinfluentialacademicachievementscomeoutinsuccession.Thisthesissumupandsummarize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decisionmakingofthe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resistmovementandtheresearchofSocialMentalityoftheChinesePopulace,PoliticalMobilizationDuring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theresearchof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ofeachregion,theinfluenceof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Keyworeds:Nearlyadecade;thewartoResistU.S.aggressionandaidKorea;researchsummary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一次生死较量,最终逼迫美帝国主义以停

  战谈判而告结束。近二十年来,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将现有学术成果加以归纳综述。

  一、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

  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一直是党史界非常重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因的研究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是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国内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敌视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升级。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讲,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是统一的。建国之初,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炮火威胁的范围内,如果让美国军队和极端反共反华的李承晚政权打到鸭绿江边,中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抗美援朝是为新中国的国内建设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种观点认为,除了中美间对抗的不可避免之外,?

  [1]作者简介:

  史秀勇(1986-),男,山东泰安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中国出兵主要是从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考虑。认为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不仅是对着朝鲜,也是对着中国的。[2]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与美国不仅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更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以在对于国际关系一般规范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分歧,而两国之间又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和相

  [3]互理解的语言,中美两国最终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最终走向全面对抗。第四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避免被苏联指责走上铁托式道路,而使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被孤立地位;二是避免在中国境内与美国进行战争,从而引起中国局势的动荡;三是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中国东北。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参加抗

  美援朝是基于朝鲜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同时考虑到中朝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作出参加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基于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预防。有效的防范与预警,是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中的首要环节。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突发事件而作出的应对决策。[6][5][4](二)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持主动参战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决策出兵朝鲜是事先就与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了协议,是由毛泽东本人不惧任何挑战的性格和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视敌人”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姚旭在《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一文中也谈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新中国与美帝国主义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较量,是早就在我军作战计划之内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什么地方,当时有三种设想,一是在越南,二是在台湾海峡,三是在朝鲜。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我军选择了朝鲜作为与美军较量的场所,作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战。[7]而持被动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不得已的举动,受形势所迫。[8]这种观点是基于新中国的国内经济亟待恢复,政权还未完全巩固,根本没有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意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受迫于苏联的压力,避免脱离社会主义阵营。[9]二、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运动的个案必然会与民众社会心理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一文中对中国民众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做了细致的分析。当时民众社会心态主要有:

  一是畏战求安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阶层民众欢欣鼓舞,对新的生活充满憧憬。广大民众害怕朝鲜战争会蔓延到国内,破坏和平安定的新生活,重新回到连年征战的硝烟战场,从而表现出畏

  战求安心态。

  二是漠然无谓心态。在传统政治心理中,广大民众认为政治仅是当权者、当官者的事,抗不抗美,援不援朝与自己无关。再由于朝鲜战争不是直接针对中国和主要发生在中国领土

  上的战争,没有对多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造成直接的或强烈的刺激。因此,当时不少民众一开始对“抗美援朝”抱着漠然无谓、漠不关心的心态。

  三是恐美、崇美和亲美心态。恐美心态是由于慑于中美力量悬殊,认为直接与美帝国主义对抗是自寻死路。崇美和亲美心态主要存在于民族资本家,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基督教信徒和教会学校师生中的一部分人。

  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研究

  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研究也应为党史界所重视,现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内容研究

  林伟京在《试析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动员的内容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一文中对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的内容作了比较细致的总结。一是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党中央和解放军各级政治机关发扬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向广大军民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让广大军民明白抗美援朝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仇视、鄙视、蔑视美国的“三视”教育,树立胜利的信心。针对军民中存在的恐美心理和亲美思想,党中央在志愿军和人民群众中开展“三视”教育。三是动员志愿军战士努力克服困难、英勇杀敌,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有的学者提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政治动员内容以参战立场的正义与坚定为根基;坚持

  [10]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注重出国作战的政策和纪律教育。也有的学者提出政治动员的内容主要有揭露美国侵略罪行,提高

  人民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增强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动员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宣传党的抗美援朝政策、方针和各地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宣传志愿军英雄模范、先进人物,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1](二)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途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进行政治动员的方法一是通过各种组织机构进行政治动员。例如,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有各地大大小小的抗美援朝总分会、分会的群众性组织;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组织和集会功能。二是通过报刊、广播电台、文学艺术作品等进行政治动员。三是通过集会、会议进行政治动员,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引导人民,鼓舞志愿军的斗志。[12]魏代强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将政治动员的途径总结为:一是依托从中央到基层党的各级组织,统领全党全军迅速转入战备状态并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二是紧紧抓住民族统一战线这条渠道;三是紧紧抓住外交战线的渠道,进一步拓展统一战线外延,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国际舆论宣传。

  (三)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经验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主要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爱国主

  义教育作为主题;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动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政治动员。[13]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一是知其义,就是要正确认识战争政治动员的行为目的和运用法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正确运用;二是合其时,就是要正确把握政治动员发起时机;三是得其法,就是要运用正确的形式与方法,使政治动员的效果达到最大化。[14](四)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的成效研究

  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四大方面。其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斗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全

  国人民的积极性,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其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对人民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15]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三大方面。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三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16]四、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

  抗美援朝的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总结全国和各地抗美援朝的论文不断增多。如孙启泰的《抗美援朝运动简介》(《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36期)一文,对全国运动开展过程作了简要叙述,指出运动不仅支援了战争,还支持了国内其他各项工作。其他如白俊山的《辽西抗美援朝运动》(《方志天地》1990年5期)、张国强的《广西抗美援朝运动》(《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90年6期)、杜西德的《略述河南人民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90年6期)、车迎坤的《黑龙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方针政策与实施》(《龙江党史》1990年5期)、李文芳的《天津的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年第3期)、吕红的《浙江抗美援朝运动回顾》(《浙江档案》2000年10月)、韩瑜的《河东地区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第4期)、杨清源的《陕西人民抗美援朝史话》(《陕西史志》2000年第3期)、张励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的群众动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3月)、赵宝红的《抗美援朝时期安东人民在工农商业中的贡献》(《兰台世界》2008年第4期)、付小东及谢燕春的《抗美援朝在甘肃》(《陇原春秋》2009年第9期)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对各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美援朝运动整体面貌的研究。

  五、抗美援朝的影响研究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研究也被史学界所重视。

  有的学者侧重于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影响的研究,并总结出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的三点影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称霸全球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国际

  4环境;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不仅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胜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作战能力和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使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新中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7]有的学者是从抗美援朝的国际影响加以总结。一是抗美援朝战争,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二是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制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三是美援朝战争,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四是美援朝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进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确立;五是美援朝战争,为世界各民族的反霸斗争树立一个自主命运、敢打必胜的典范。

  [18]还有的学者从抗美援朝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方面总结抗美援朝的影响。一是抗美援朝战争为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经验,及抗美援朝战争后形成的军事战略态势,国家在开展大规模建设中,逐步确立了建设大后方的国防战略理论原则。[19]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一种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一文中,从抗美援朝与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这一方面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影响;董志凯在《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着重探讨了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经济的影响。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抗美援朝的正面影响。周才方在《试析

  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2月)一文中分析了抗美援朝运动的负面影响。一是失去了解放台湾,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良机;二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延缓了战后重建工作,加重了人民负担;三是失去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导致中美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紧张,消极影响十分明显。参考文献:

  [1]王国学,陈锡久.《中国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探析》[J].《学术交流》.2001(6)[2]陈宇.《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2)

  [3]卞慕东.《论建国前后中美全面对抗的必然性》[J].《广西大学学报》.1996(6)[4]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J].《党史研究资料》.1996(1)

  [5]尹家民.《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出兵的台前幕后》[J].《党建》.2009年6月

  [6]侯松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在突发事件的视角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6月

  [7]、[8]、[9]徐文晶.曾艳《近二十年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述略》[J].《北京党史》.2000(6)[10]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11][12][13]林伟京.《<人民日报>与抗美援朝中的政治动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林伟京.《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齐鲁学刊》.2007(1)[16]王树华,文育富.《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评析及启示》[J].战争史研究.2009(3)[17]王英.《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影响》[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4)[18]邹玉杰,宋文官.《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J].《学术交流》.2001(6)[19]杨贵华.《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6)手机:***邮箱:******************通信地址:鲁东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史秀勇)邮编:264025第二篇: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问题

  农承华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53000)《摘要》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壮况极其主要影响因素,目的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力依据,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减少校园暴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因素分析

  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障碍影响生理发育、体健康,身影响学习、就业、升学、恋爱、婚姻、生活的事例是不少的。胡春梅(1)认为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的,而且其表现程度不同,原因也各异,但总的原因,不外乎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而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意义,要影口威在中学教育中,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主要是因“升学压力”造成吮学业负担过重,脑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使中学生过早的出现神经衰弱,“题海战术”使中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产生了情绪上的烦燥不安,而临升学的考验,使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紧张和恐慌状,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影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中学生也是如此人能改造社会,但社会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虽然,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负而影响也确实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都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中学生的心理

  产生不健康现象,所以要防止中生的心理不健康产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而要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青春期恋爱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周东明(2)认为中学生恋爱主要变现为单相思、恋爱、失恋而这三个状况中的影响,单相思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消瘦等身心状况严重时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恋爱中的学生由于得到心理的某种平衡与满足,其心理状况较好。然而中学生的恋情幼稚,相恋终成眷属的十分罕见,失恋是中学生恋爱的必然结果,失恋的打击有时会伴随终生,影响人的一生。单亲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马迎教(3)认为父母离异家庭儿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

  众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单亲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突出,个性认知、行为、学习方而出现严重偏差!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

  本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消极变化从而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因而,父母离异会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社会交往、学习带来显著的负而影响。父母的离异已经使子女缺少关爱,而父母离异后再由其他人充当监护者可能会使得子女更加缺少关爱,常感到压抑和苦闷,敌对情绪增强,不良的心理环境易导致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的必需条件。留守对中学生的影响“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学习的中学在校生。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亿2千多万,留守儿童达zooo多万,主要集中在农村。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在监护、教育、生活、心理、品行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健康成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si.io%,且有显著的学年段差异,初中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刘宗发(4)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表现越是突出,女生比男生更突出。还有研究者认为,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

  短,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冉为真(5)更加认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整体上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主要表现在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强迫、学习压力、抑郁等方面;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高中生;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母一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隔代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辈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差异(6),但女生低于男生。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从广义上看,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一切方而;从狭义上讲,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各种信息,使生活丰富多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知道自己的特点和形象,完善自我意识;从别人那里学到人际交往技能;在别人而前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期。中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其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他们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是幼稚性和依赖性也同时存在,仍然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显露内心,所以往往形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但是他们又容易对同龄人叶露心扉,付出真挚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心理既闭锁又开放。与童年时相比,中学生的社会性增强,其心理活动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重视人际关系,渴望友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7)。同时,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冲动偏激。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期。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他们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有伴关系和师生关系(8)。

  第三篇:近十年来学生英语听力研究综述

  课程考核试卷(论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考核年级、专业: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一、论文题目:近十年来学生英语听力研究综述

  二、写作要求

  1.确定一专题,撰写文献综述;

  2.文献综述条理要清晰,文字要通顺简练;3.字数不少于1000字;

  4.文献不少于20篇;

  5.参考文献要符合外国语学院规定格式);

  6.字号用小四号,字体用宋体,行距1.5倍。

  近十年来学生英语听力研究综述

  随着时代和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普遍,成为了国内学生的必修科目。但在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很多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毕业工作后却发现听不懂,也讲不出。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相比语言产出而言,语言接受对语言习得更具有根本作用,学习者正是从语言接受中归纳出语言规则,建构起语言系统,并形成语言能力的,所以英语听力十分重要,听得懂才能说得出。听力理解是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所听到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听力是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核心(Morley,1984;Rost,1990),是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的一个主要渠道(Krashen,1981),但语言习得过程中却又容易被人忽略(Feyten,1991)。该文通过中国知网收集了七十三篇文献,重点分析了近三十篇2006到2015年就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类与分析,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英语听力研究的现状、影响听力的内外因素、提高的方法,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国外对听力理解的研究(1)听力理解交际学说

  罗丝(R.S.Rose,1998)认为听与说是一个完整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他提出一种交际模式,认为交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听与说是不可分离的。(2)听力理解三层面说

  查理兹(J.C.Richards,1983)认为听力理解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找出句子中的命题;

  确定谈话人的谈话意图;激活有关的知识。(3)听力理解二层次说

  里弗斯(Rivers,1968)认为外语的听力理解包括两个层次的言语活动:辨认和选择。

  二、国内对听力理解的研究2.1听力理解的三层次说

  舒云祥(1998)认为听力理解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一个人的外语听力水平的提高基本上都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语音识别、句子理解、语段理解。语音识别指处于这一层次人主要通过知觉加工对以听觉形式呈现的语言刺激进行初步的编码加工,这是听力理解的初级阶段;句子理解是指句子的理解过程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语段理解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听到的不是单个孤立的句子,而是由一系列的句子组成的语段。语段理解的基础是单句理解,但又高于句子理解。2.2听力理解的四层次说

  章兼中、俞红珍(1998)则认为听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积极的交际行为,听话者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或意图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积极主动地加工处理,最后作出反馈。这四层次分别是认知语音、认知语句、判断分析理解意义、重构意义。

  三、学生英语听力的理论基础3.1听力的三种模式

  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J.C.Richards,1990)《语言教学大全》中认为,听力理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听;一种是自上而下模式的听。自下而上模式是指把听力材料当作语料意思的信息来源,理解过程的始发点是接收到有关语料,对听到的有关语料进行分析,直至把意思弄懂,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础是听者的词汇和语法能力;自上而下模式指听者调动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听语言材料的意思。交互作用模式是1977年由鲁梅哈特(Rumelhart)提出的,他认为听力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3.2图式理论

  图式思想从康德的认知理论,即把认知分为感性和理性知识作为重要来源,以后经皮亚杰(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等人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图式论认为,听者的听力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

  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学生掌握的有关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指学生对听力材料主题和内容范畴,既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的是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语2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基础。图式有助于听者考虑语境、排除歧义、准确判断。有助于听者对上下文的预测。3.3二语习得理论

  整个二语习得过程是在情景交际中发生的,没有互动,二语习得就不会发生。交际活动有两种方式,DulayBurt和Krashen(1982)认为目标语作为母语的使用者说,学习者听而不说作为一种交际方式。这是注重对语言学习者的信息输入的观点。但是,交际活动往往是双向的,因此目的语作为母语者的信息输入与学习者的信息产出是互相影响的。语言的学习首先具备周围的目标语言环境,然后感知到目标语言,可理解性输入,吸收,内化,最终才能输出。

  四、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及提高听力方法4.1学生情感方面的因素

  总结发现,情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四点,分别是学习动机、焦虑心理、课堂气氛和其他因素。学习动机来源于作者内心,如果学生想学、爱学对听力的兴趣点高,往往听力学习的成效就会很高。反之某个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完全只是为了学英语而不得不听,那么听力学习的成效就会很低。因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提升学生听力学习的动机正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关键。焦虑心理,一般来说,听力好的学生往往在听力练习过程中身心比较轻松,而听力不好的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焦虑的特征。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也十分重要,根据调查显示,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氛围往往更能促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升,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能力难以提升。其他因素包括学生性格、不良的听力习惯等因素,这些因素均会对大学生听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2知识方面的障碍

  经过总结发现,影响学生听力的知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语音知识不足、词汇知识不足、语法知识不足、文化背景知识匿乏。语音是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学会正确的发音、读音,既有利于学生

  更好地学习英语,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听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做不成饭,同样的,词汇量不够,听力听起来就会觉得十分吃力,仿佛在听天书,要想提高英语听力,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十分必要的。提高英语的理解力才能提高英语的听力能力,而语法知识

  3是提高英语理解力的最根本的环节。只有提高语法的水平,才能听懂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基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想要提高英语听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因为在某些看起来一般的听力句子里面往往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信息,如果不了解,就会误解而使听力出错。4.3学习方法方法的因素

  根据总结,在这里将学习方法分为学习策略还有学习技巧。O’Malley和Chamot(1990)认为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会使用几种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和情感策略。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也就是说它是再认知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利用自己的认知知识积极的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听力元认知意识也就是听力主体在听力过程中对听力过程的有效意识。简单来说,是学习者自身对于学习的计划、自我约束、管理等。认知策略是使外语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者利用所有可以帮助理解的策略,比如使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等,去学习新的知识。社交情感策略包括合作学习、询问澄清、交流、自我鼓励、培养情绪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别人的长处,分享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学习技巧即提高英语听力的策略有自身准确的发音;加强英语词汇、语法及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培养“读”“听”的良好学习习惯;“泛听”与“精听”结合,专心听懂一盒磁带比你囫囵吞枣的听了十盒磁带的效果要好得多,VOASpecialEnglish是很好的听力材料,但还需要听一些外国人说话正常语速的东西从口语训练入手加强听力训练;带着问题听、听清关键词、有效运用预测等等。

  国内学者在英语听力研究领域里无疑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依然存在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听力实证研究的学习者范围不够广、实证研

  究中的对比研究在不同学习主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不多,此外,关于英语听力的语际对比研究则更少。但是对未来的展望,在研究内容上,将听和说或视“听”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是今后听力研究的重点,英语听力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其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将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在研究成果应用上,关于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听力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英语听力研究。

  参考文献

  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AndrewD,Cohen.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secondlanguage[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BernardSpolsky.ConditionsforSecondLanguage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3Chamot,A.U.,S,BarnhardtJ.Robbins.TheEducation,Learning1999StrategiesBrownHandbook[M].PersonDouglasH.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Nun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4PastyM.LightbownandNinaSpada.HowareLanguagesareLear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2Richards,J.C.ListeningComprehension:Approach,Design,Procedure[J].TESOLQuarteriy,1983Rivers,W.M.TeachingForeignLanguage

  Skill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8Rose,R.SpeechCommunication[M],NewJersey:Prentice-Hall,1989常乐,李家坤.元认知策略、听力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

  界,2009(6)高翠玉.多样化听写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7(4)贺梦依,包克纪.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学生英语听力策略比较:个案研究[J].外语研究,2006(2)吕明才.英语专业新生听力元认知知识调查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2)李慧,由立发.基于SPSS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效果分析[J].外语电化教

  学,2007(1)刘双勇.浅谈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J].职业教育,2014马卫华.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

  报,2013(2)孙莉,李景泉.大学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听力理解策略使用模型[J].解放军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王美玲.中学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2)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

  学,2010(6)杨慧中.怎样提高英语听说能力[J].外语界,2008(1)杨满珍.听写方法对听写测试结果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2)杨学云.英语听力训练实效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章黉,宣安.基于网络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比研究[J].外语

  电化教学,2008(1)朱湘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模式与效果分析[J].外语研究,2010(2)庄英如.近十年国内英语听力理解测试研究综述[J].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12(2)第四篇: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

  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史记》的文学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司马迁精心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刺客这一群体,《刺客列传》就是他们的合传。当今对《刺客列传》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

  究角度也走向多元,整个研究工作走向纵深。现就《刺客列传》研究现状做简单梳理。

  一、刺客成因以及行刺原因探析

  从各个层面探析刺客成因及行刺原因,这是研究《刺客列传》较常见的一种角度。其中曹继华的《刺客成因初探》,从环境及气质、变态贵族精神、原始复仇意识、英雄崇拜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刺客的形成原因。另外,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刺杀原因,如黄莹等的《试析刺客行为的心理动机》对《刺客列传》进行分析。刺客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对亲和爱的看重,对尊严的渴望,对道义、名声呢及功业的执着追求。又如《从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文章通过对豫让不懈的行刺行为的,可以看出其对忠诚的信仰、对自尊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支持其行刺行为的原因。

  二、解读刺客的精神特点与思想观念

  从深层次研究刺客的独特之处,是一种进步。作为刺客,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来展现自己,有精神的,更有思想观念上的的。其中徐裕敏的《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通过对刺客行为的分析,认为刺客有重义和好名两个重要的精神特征。他们的精神内涵,不仅包括完成对他人的义务,而且包括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肯定。也有人从其它方面进行突破,如王涛《论先秦刺客的思想道德观与儒家传统》写到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其某些积极的方面对儒家传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析刺客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研究文学文本常用的手法。对此,唐红的《在文本解析中复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以文本为基础,从“基本人性”、“深层文化结构”和“特定历史环境”三个层次,将刺客形象层层剥离进行解析。从刺客的悲剧命运来解读刺客形象,展示其价值,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如《高尚的品格悲剧的命运》从审美的角度解读《史记·刺客列传》武士形象。又如《论《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的悲剧命运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从美学方面再现了刺客形象。

  总之,近十年《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研究视角也翻样出新,然而研究大多集中于刺客形成原因、行刺原因,单个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对于刺客人生信仰、精神气质、人物的横向比较以及某些积极方面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等稍显薄弱。所以,《史记·刺客列传》研究方面怎样找到一个更为新颖的视角,将研究在新的层面上全面铺开、向纵深发展是当代研究它的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荣维木

  ?2013-04-1714:35:19来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

  学术前沿

  述评

  作者简介:荣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期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在各个民族之间、在国内人民与海外同胞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表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同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国家和人民遭受的损失比近代以来任何一次外敌入侵造成的损失都要惨重。另外,受到战争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战争结束时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且这种变化最后促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告结束。所有这些表明,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一方面,由于中国显著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作为促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研究成为热点;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右翼掀起了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新的恶浪,以及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声音出现,也促进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和日本侵华历史研究的深入。本文就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前沿成果做如下评述。

  一、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

  关于日本侵华研究,以往多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而近年来开始有人做理论方面的探讨。针对有人认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有学者明确提出: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在日本兴起,而且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更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以来的对外政策,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日本法西斯扩张理论,“既有对传统武士道、日本主义、天皇中心论等思想的兼收并蓄”,也有“一批现代法西斯理论家、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以及军部各决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表现五花八门,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应用性与丰富性”。[1]还有学者提出:“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有许多侵略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盟论、东亚协同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这些理论在实现日本独霸东亚、称雄世界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其手段有所不同。东亚联盟论主张以王道为指导,以‘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为条件,建立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论则主张以协同主义为指导,用协同主义代替中国的民族主义;大东亚共荣圈则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名,扩大侵略,以获得更多的资源。”[2]这些研究,对于人们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以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期间战略策略的演变,提供了较新的视角。

  关于日本侵华罪行的实证性研究也有很多新的成果。如有关日军细菌战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七三一部队,也有研究涉及南京一**四部队,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华北一八五五部队的研究一直不能深入。谢忠厚的《华北甲第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则利用中

  央档案馆档案,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文对一八五五部队的始建、本部及分支机构、细菌试验及细菌作战罪行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详实的介绍。文章披露,该部队成立于1938年,其本部隐蔽在北平城内,先后在华北16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支部或分遣队,并在野战师团配属了细菌战班,与陆军病院配合行动。关于该部队的罪行,文章根据史料提出:一八五五部队“在北平和各地的细菌武器工厂中,使用数千抗日军人和居民进行人体试验和活体解剖;在华北战场上,以极其隐蔽的方法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并与‘三光’作战相结合,残忍之极,仅1943年在鲁西北霍乱作战中,就致使中国军民死亡20万人以上”。[3]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因史料的发掘而取得进展。程兆奇的《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利用日文史料对屠杀是否得到日军高层命令进行了详实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日军在攻占南京的过程中屠杀的大量俘虏,不是所谓‘一部分官兵造成的突发、散发事件’,而是由现地日军自上而下的命令造成的”;“至少可以肯定,日军在师团一级确实下达过屠杀令”。[4]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日本学者还对战争犯罪动因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如日本学者石田勇治在《日德两国种族屠杀研究之比较》一文中,提出日军战时屠杀应具有种族屠杀的属性,即“战前和战争期间的种族主义泛滥,对现实和想像中的非人化的敌人重复宣传,在心理上使士兵更容易执行屠杀敌人的政策。种族偏见被广泛地煽动起来,日本人的脑海里深深地烙下了民族优越感。对于非战斗人员和脱离部队士兵的大规模屠杀,以对敌人进行集体处罚的名义被合法化。这些士兵并不认为自己是杀人犯,而是把自己当做是实现国家目标的爱国者”。[5]作者还把南京大屠杀、“三光”作战、生化武器的试验与应用,都看作是种族屠杀的案例。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

  以往的研究比较多地侧重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对战争的影响,而近几年,有人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的政治倾向进行研究。王桧林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一文,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中共战时两个并

  存的重要的政治发展趋向。他提出:“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实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6]他的观点给人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政治趋向,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曾经中断,但作为历史经验,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由谢忠厚等人合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前后接续的特殊时期,具体地考察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即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具体地论证了共产党人如何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现代化进步的实践及其结果。作者特别强调,“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是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奋斗的结果则是,中国社会形态中出现了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针对西方一些学者关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利用了农民的民族主义”,新中国成立“是农民自发性向政权结构挑战的顶点”等观点,提出:“抗日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联系着”,而通过这一时期共产党对社会改造的努力,极大地削弱和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基础,这是与打败侵略者同样重要的胜利,它使抗日战争成为新旧中国历史接续的枢纽,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由此完成。[7]

  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一般也称解放区战场,后一种称谓来源于中共七大时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和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著述比较丰富,而现在比较新的观点有以下方面。

  关于敌后战场的战略方针问题。过去一般认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或“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是在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提出的。而近年来有人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即提出“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战略作用”。[8]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仍然是为着南京政府战略部署的需要而以正规战为主,直到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游击战战略方针才为全党接受,而在此前,中共党内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9]关于敌后战场形成的时间问题。过去一般都根据毛泽东的说法,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这些年有人提出,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只有一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中国分为两个战场的最早时间只能始于1938年以后。[10]这种观点是立足在敌后战场战略作用的表现方面,即抗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独立战略作用才比较明显地发挥出来。也有人具体地考察了八路军、新四军各部挺进敌后作战的过程,提出敌后战场形成于1939年春。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由于对正面战场的贬斥,很少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多数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无法坚持。有人总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的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战略上的配合,也有战役战斗上的配合,抗战前期是战役战斗的配合;中、后期则是战略上的配合(注:参见何理:《中国抗日战争是整体的民族战争》,1999年1月东京“中日军事史国际研讨会”发言。)。还有一些文章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具体史实进行了阐述。

  关于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尚有学术分歧。有人明确提出,在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的主要战线就是正面战场。[11]赞成这种意见的并非少数人。他们主要是从日军侵华战略和中国抗日的作战规模方面来考察问题,认为即使是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出了敌后战场。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积极作战成为迟缓日军正面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日军的主要作战目标被迫转向推进线的后方,因此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而敌后战场的作用也不能以作战规模的大小而论,而应看实际效果。有人统计,在8年抗战中,日军伤亡133万人,其中有52万人是在中国敌后战场被歼的,占全部被歼人数的40%;如以作战军队的人数比例来看,敌后战场军队人均歼敌是正面战场军队人均歼敌数的两倍。[12]四、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是指在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战场。它主要位于中日两国正面军事对峙的大中城市附近、交通点线两侧和其他战略要地。由于在这个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过去由于海峡两岸的严重对立,对正面战场的研究很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对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合作进行肯定,并开始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史学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资料与专著。其研究成果有以下方面。

  关于国民党的战略方针。过去一般仅强调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对其战略方针却无研究。现在则一般认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它的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有人提出,早在1932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就写明对日“长期抵抗”,不久蒋介石更明确提出:“长期的抗战,愈能持久,愈是有利。”直至1937年8月国防会议,正式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关于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与共产党的“持久战”之异同,现在尚有争论。认为不同者强调,两个战略的指导路线有本质区别,在片面抗战路线指导下的“持久消耗战”只能是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因而是消极的战略;认为相同者则强调,两个战略所

  依据的是同一客观条件,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也是一致的,因而它们“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原则区别”,并且这正是两党军事合作的基础。[13]关于国民党是否开展过敌后游击战。与前述战略问题相关,近年来还有人提出国民党为了实现持久消耗的战略目的,也曾提出过抗日游击战的方针并加以实施。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并不重视游击战,也未曾计划在敌后部署游击战争,少数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也是违抗蒋介石的命令而与中共合作的结果,这些部队后来都参加了八路军;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才开始重视敌后游击战,并成立了冀察战区和苏鲁战区,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使正规军作战得到游击战的支援和配合,二是为了限制和破坏中共敌后根据地的发展。这些部队后来有相当部分投敌成了伪军,其余的则撤退到国统区,还有一些游杂部队,活动范围狭小,很少抗日作战,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场。[14]除了对正面战场的整体研究外,郭汝瑰、黄玉章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是迄今为止关于抗日正面战场研究最为系统的一部专著。该书不仅对正面战场军事战略等全局性军事问题深入论述,还分析了各战役利弊得失,并对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主要强调了两者的配合作用。

  五、抗日战争中的社会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运行的,它与中国抗战的进程及胜负结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它也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的研究比较侧重对抗日根据地经济的研究,而近些年的研究开始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如关于战时国统区经济研究,以往一般是以近代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较少注意在战时国统区经济相对日本的侵略而具有民族性的一面。近些年的研究,开始注意从战时状态下中国经济与反侵略密切相关的大背景下考察问题,对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如有人提出,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经济政策,总体上顺应了全国抗

  战的潮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它的实施促进了西南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摆脱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15]因与现实借鉴相关,战时西部地区经济研究仍为热点。李云锋、曹敏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也主要以原始资料为依据,对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16]作者认为,国民政府早在战前就有了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并着手实施,而在战时则积极推进这一战略。西北开发包括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等项;西北开发的结果使农业进步、工业近代化程度提高、商贸繁荣、东西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不仅为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改变西北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基础。

  另外,关于战时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温锐、游海华的《抗日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对战时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了分析;又如黎志辉的《蒋经国与“赣南新政”时期的社会动员》,对蒋经国主政赣南时期的新政措施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与以往不同,以现代化的视角对抗日战争进行了审视。[17]六、战时中国外交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抗日需要外援,另一方面,中国战场又具有牵动全局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外交活动不仅十分频繁,而且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战时外交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这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如下。

  关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往一般认为,中国是单方面的受惠国。现在则有人提出,中国仅希望签署中苏互助条约,对互不侵犯条约并无兴趣,只是苏联施以不签此约就不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压力后,中国才同意订立这一条约。作为条约的附加条件,中国承诺不与第三国签订《共同防共协定》,这就缓解了苏联对日本联华制苏的担忧。所以,这一条约对苏联也是有利的。[18]关于《苏日中立条约》。有学者认为它分化了日德关系,保证了

  苏联在远东的安全,使之能够集中力量准备对德作战,这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具有意义。但苏日互相保证尊重“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19]对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界对其持肯定态度。新的研究则认为,此约既有苏联协助中国对日作战的一面,也有苏联恢复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权益的一面,不应全面肯定。它的积极因素是,苏联红军根据条约精神对日宣战,加速了结束战争的进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势力。消极因素则是将雅尔塔协定合法化,反映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20]也有人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大连、东北铁路和外蒙古的内容,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21]战时中英美关系研究中,新约运动引人注意。1943年,英美同意与中国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约,一些学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尽管此后在实际上中国并未取得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但就法理而言,中国已经摆脱了屈辱地位。新约的订立,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结果,因此,肯定新约并不是对国民政府的褒扬,而是对中国全体军民抗日业绩的肯定。[22]异议者则认为,新约并不标志着中国已经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因为新约废除的主要是政治特权,并未废除所有的特权,而且在新约签订后,英美并未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雅尔塔会议便是明证。[23]另外,关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学界的共识是: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有利地配合了欧洲战场盟军作战;中国是以最大的牺牲坚持抗战来赢得大国地位的;苏联与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因素之一。

  七、战争遗留问题

  关于战争遗留问题,是指与战争历史密切相关而在战后没有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战争受害民间诉讼引起两国重视,一方面也是由于日本右翼否认历史事实的现象频频发生,并对日本政府保守势力产生影响,使得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是钓鱼列岛的主权归属研究。1894年日本实际占领了该列岛,1945年后,该列岛受美国托管,1969年美国结束托管,1971年将该列岛作为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归还日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申明对该列岛拥有主权。近年来,有人以中国古代文献论证,早在15世纪以前中国就已经发现了钓鱼岛并为之命名。以后几个世纪,在日本图籍中不仅沿用了中国对钓鱼岛及附近岛屿的命名,而且明确将其划在中国海域之内。另据明清文献数种,钓鱼列岛列入中国版图之后,曾先后划归中国福建和台湾海防区域。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吞并了钓鱼列岛,但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理应将其交还给中国。[24]还有人以日本文献论证,日本在1894年实际占领钓鱼列岛之前,朝野人士的共识是:“钓鱼列屿系台湾附近清国所属岛屿。”[25]论者还对日本霸占钓鱼列岛的历史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其次是与战争受害诉讼相关的实证研究。该研究包括中国慰安妇受害、劳工受害、生化武器战时受害与战后遗害等研究。其中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中国起步较晚,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但近年也取得一些成绩。如关于受害人数,有学者考评后提出,在日军中36万—41万的慰安妇中,大多数是朝鲜和中国受害妇女。[26]针对日本右翼提出的战时慰安妇是商业行为的产物,中国学者依据史料论证了慰安妇制度的起源,指出这一制度完全是为日本侵略方针服务的。2003年8月4日发生的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害中国平民事件(八四事件),引起人们对日本化学战及化学武器遗留问题的关注。步平的《日本在中国的化学战及战后遗留化学武器问题》,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使用化学武器的具体史实,认为在战争期间,日本至少生产了700万枚以上的化学武器;在中国战场实施化学战超过2000次,造成近10万人的直接伤亡;战后遗留化学武器又伤害2000人—3000人,并且这种伤害还在继续。[27]作者还叙述了中日两国关于解决遗留化学武器的共识,认为对日本化学战责任的追究可以成为日本人正确认识侵华战争历史的突破口。

  再次是关于史观的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右翼教科书的剖析方面。从2001年日本科学文部省第一次通过右翼教科书之后,中国就出现了一批剖析日本右翼教科书的著述。其中由张海鹏、步平主编的《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对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出现、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评介,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日本国内与国际的政治背景,以及它反过来对日本社会和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日本扶桑社教科书错误史观和对历史歪曲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值得重视的是,针对右翼教科书中的错误,中日韩三国学者已经联合起来,撰写了客观描述东亚历史的三国共同历史读物,该书已于今年5月底在三国同时出版。

  在研究右翼史观时,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这就是关于民族主义的评判。荣维木在《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述评》一文提出:“民族主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时起到了战胜侵略者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维护民族利益也是我们进行战争遗留问题研究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但是,还必须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战争遗留问题也是一个超越了民族界限的问题,是一个关系亚洲、世界和平与人类美好前途的问题。从这点来看,我们对它的审视和研究,又不能完全受到民族主义的支配。特别是在我们批判日本社会存在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候,我们就更应该防止把自己也降低到同样的程度。实际上,战争遗留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民族主义所能容纳的范畴”。[28]参考文献:

  [1]徐勇.二战期间的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对外扩张理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3).[2]史桂芳.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1).[3]谢忠厚.华北甲第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02,(1).[4]程兆奇.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J].历史研究,2002,(6).[5]石田勇治.日德两国种族屠杀研究之比较[J].江海学刊,2001,(6).[6]王桧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J].抗日战争研究,2002,(1).[7]谢忠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建设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马齐彬,赵丽江.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略转变[A].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9]杨奎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日军事方针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88,(2).[10]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87,(3);陈文渊.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军事史林,1987,(3).[11]马振犊.血染的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张廷贵.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J].军事历史,(总第17).[13]陈先初.关于国民党初期抗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求索,1994,(4).[14]肖一平.略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J].科学社会主义,1997,(4).[15]王同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J].历史教学,1998,(9).[16]李云锋,曹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J].抗日战争研究,2003,(3).[17]温锐,游海华.抗日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J]、黎志辉.蒋经国与“赣南新政”时期的社会动员[J].抗日战争研究,2004,(4).[18]王建朗.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19]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J].抗日战争研究,1995,(1).[20]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1]刘存宽.重新评价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A].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抗日战争研究,(增刊).[22]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J].历史研究,1987,(5).[23]王淇.1943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J].中共党史研究,1989,(4).[24]吕一燃.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列岛的主权属于中国[J].抗日战争研究,1997,(4).[25]吴天颖.日本觊觎我钓鱼列屿的历史考析——再质奥原敏雄教授[J].抗日战争研究,1998,(2).[26]苏智良.关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几点辨析[J].抗日战争研究,1997,(3).[27]步平.日本在中国的化学战及战后遗留化学武器问题[J].民国档案,2003,(4).[28]荣维木.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述评[J].江海学刊,2001,(6).

篇四: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2、掌握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过程和最终方案的内容要点;

  3、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和国际条件。

  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二、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后期

  4、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

  第一,关于国体和政体。

  第二,关于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

  第三,关于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

  2、掌握《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

  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

  2、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

  1、第一次初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初稿》

  2、第二次草案初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

  3、《共同纲领》的内容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过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2、开国大典

  3、中央人民政府全部组织机构的建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第一,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世界历史的最重大事件,是全世界进步人

  类的又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第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三节

  新中国的初步巩固

  教学目标:1、了解全国解放的过程;

  2、了解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形成过程;

  4、掌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5、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6、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土匪、恶霸以及旧社会遗毒的打击过程。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稳定经济领域的政策。

  教学难点: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

  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1、解放全国领土

  2、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

  2、没收过程

  3、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在华外资企业

  三、整顿经济秩序,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1、物价上涨的原因:物资缺乏、投机资本操纵、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

  2、同投机资本的较量:加强金融管理,进行“银元之战”;进行“米棉之战”,国家调集、掌握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抛售;加强市场管理

  3、解决财政赤字: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4、保证物资供应:粮食调运

  四、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

  1、剿匪

  2、反霸斗争:农村、城市

  3、禁烟

  4、妓院制度的摧毁

  5、赌博

  6、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掌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内容。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

  1、“另起炉灶”。其关键是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3、“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

  二、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

  1、与其他国家建交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3、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的召开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

  教学目标:1、了解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召开与意义;

  2、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3、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4、掌握镇反运动的原因、政策以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1、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召开与意义;

  2、土地革命运动的必要性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

  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为政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

  (2)会议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3)七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和作用

  2、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1)中心议题:土地改革问题

  (2)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3)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毛泽东作了《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的闭幕词

  (5)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拟定的国徽图案

  3、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作用

  (1)会议明确了建国初期各项工作都要“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放在第一位

  (3)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4、两次会议精神的贯彻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出兵的必要性与取胜的可能性分析

  2、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第二阶段从1951年7月双方举行停战谈判开始。

  3、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1)它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

  (2)这是中朝人民用劣势装备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

  (3)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受了一场世界型现代化战争的考验,有力地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也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三、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

  (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被侵略、受压迫、贫穷落后的根源;

  (2)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新中国实现国家民主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国家富强的基本障碍;

  (3)土地改革还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三项重要条件之一;

  (4)土地改革是必须做好的八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

  2、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有三个新的特点:

  第一,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第二,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第三,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进行。

  3、大学教授和民主人士参观视察土改的好处:

  第一,有助于他们经受实际斗争的锻炼和考研,逐步提高政治觉悟;

  第二,有益于消除同他们有联系的各界人士的疑虑,使敌人破坏土改的谣言不攻自破;

  第三,有利于发现和纠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差。

  4、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一,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基础即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落后的一条重要根子;

  第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

  第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四,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

  第五,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压反革命的原因:

  第一,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残留的一大批反革命分子与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勾结在一起对大陆进行破坏,他们的破坏活动严重威胁着人民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二,他们的破坏活动也严重影响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恢复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2、镇压反革命的政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3、镇压反革命的对象: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4、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方法: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5、镇反运动的作用:

  通过镇反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空前安定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学目标:1、了解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方针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掌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措施;

  3、了解“三反”、“五反”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4、掌握国民经济能迅速恢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重点:国民经济能迅速恢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难点:1、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方针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三反”、“五反”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1、背景及当时的状况

  (1)1949年的全国生产,同历史上最高生产水平相比,工农业总产值都出现大幅度下降;

  (2)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较小,且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

  (3)交通和通讯设施极为落后;

  (4)国民收入偏低。

  2、取得三年经济恢复和重点建设的重大成就

  (1)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政府有步骤地实行土地改革和发展农业互助,领导农民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

  (2)工业中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这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依靠国营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与“三反”、“五反”运动

  1、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

  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城乡交流;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调整税收负担,工商税目由1136种减少为358种;

  适当收缩国营商业,对私营商业在经营范围上给出路,在价格上使之有利可图;在确保工人民主权利,有利于发展生产,以协商办法解决劳资纠纷。

  2、“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3、“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4、“三反”、“五反”运动的重要意义:

  (1)“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出战;

  (2)通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过“三反”、“五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而且也是一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开始树立起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一代新风。

  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国民经济恢复的状况

  2、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所以能迅速恢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工作都以中国国情出发,特别是从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其次,党和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任务,正确处理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开展大规模政治运动同经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在政治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去;

  最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三节

  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2、掌握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3、了解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

  教学重点:1、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2、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学难点:1、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2、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第一,在教育方面,旧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极端落后,文盲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第二,在科学方面,旧中国的科技事业不仅研究水平落后,而且机构残缺,科学研究力量薄弱;

  第三,在文艺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确定为发展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针,从而端正了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方向;

  第四,在卫生方面,在旧中国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医疗条件差,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短;

  第五,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广播、出版事业已掌握在人民手里,成为中国人民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武器。

  二、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学校,废除了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国民党党义等反动课程,实行民主管理,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课;

  其次,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慈善事业的自主权;

  第三,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第四,改革旧有社会文化事业。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1、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

  这个运动是从北京大学教师中首先发起的,北大的行动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并决定将这一学习运动推广到京津各高校。

  2、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成果

  这场运动对知识分子转变立场,克服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缺点

  有些做法过于生硬,在感情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并且发生过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来批判某些学术观点的问题。

  第二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教学目标:1、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指导思想的特点;

  3、掌握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两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三,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5)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6)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7)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一五”计划指导思想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有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

  二是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四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五是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1、背景

  人口大量增加,加之小农余粮户的待价惜售心理以及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等情况的出现,使得粮食形势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食,又使得粮食市场出现的动荡。

  2、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

  (1)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2)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即实行粮食的定量配售;

  (3)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并严禁私商经营粮食购销;

  (4)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

  3、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好处:

  一方面促进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互助合作、粮食征购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农民进行改造的两大战略措施;

  另一方面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购销,从一个方面切断了资产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系,这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了对其他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教学目标:1、掌握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2、掌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3、了解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内容;

  4、掌握新形势下全国政协的基本任务与人民政协的具体任务;

  5、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于中国同苏联不同的国情。

  教学重点: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新形势下全国政协的基本任务与人民政协的具体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式确定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1952年提出1953年召开,但因1953年灾情严重,推迟到1954年召开。

  (2)准备:人口普查与选举

  (3)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会议全面建立了国家机构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审议并通过《选举法》

  (2)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宪法》的主要内容

  二、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阶段

  1、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2、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理解及内容

  3、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制定的意义

  4、统一战线

  三、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2、我国不照搬苏联的联邦制,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不同国情的具体表现

  3、宪法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5、我国成立的自治区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

  教学目标:1、掌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及其改造过程;

  2、掌握为什么说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三个阶段;

  4、掌握“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5、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及其改造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土地革命完成后,针对不稳固的小农经济时刻有向两级分化的可能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决定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围绕山西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问题的争论

  (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的基本原则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方针:和平赎买

  2、实现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3、改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底以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这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表现在:

  第一,在基本建设方面,成就十分显著;

  第二,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速度很快;

  第三,在农业生产方面,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第五,教育科学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薄弱

  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发展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的成绩对我国产生了直接影响

  (2)主观条件:我们没有建设社会主义个经验,学习苏联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定及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3)思想文化领域

  (4)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纪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推进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四节

  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为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而作的努力;

  2、了解《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

  3、了解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教学重、难点:我国为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而作的努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

  《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

  1、不断组织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运动。

  2、特别重视对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为适应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需要,有计划地大量出版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著作,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突出任务。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1、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2、对胡风的批判

  第五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为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2、了解我国外交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教学重点:我国为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教学难点:我国外交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开展

  1、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军委提出“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而奋斗”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全军进行了一系列紧张工作:

  (1)建立国防体制

  (2)着手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2、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针,确定今后军队建设的方针和任务:

  (1)把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为解放台湾,以保卫国家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而奋斗作为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

  (2)会议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道路;

  (3)明确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训练军队,特别是训练干部,为此要求办好军事院校。

  3、根据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的决定和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和指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

  (1)进一步调整了国防体制;

  (2)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军官薪金制的三大制度,这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3)加强政治工作于严格军事训练。

  二、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1、日内瓦会议

  2、中印谈判

  3、万隆会议

  4、赫鲁晓夫访中

  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教学目标:1、掌握《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的背景以及内容;

  2、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3、掌握中共八大的召开;

  4、了解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理论的创立;

  5、掌握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教学重、难点: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的背景以及内容;

  2、中共八大的召开;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背景

  (1)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我国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2)国际形势: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帝国主义反共反社会主义;

  苏联在建设中暴露出弊端。

  2、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二、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主要内容是:

  1、报告深刻地论述了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

  2、周恩来在全面考察和分析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建国后我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3、周恩来还阐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就是必须尽一切努力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同时尽一切努力尽可能迅速地给以进一步的改造、扩大和提高,使其速度和规模能够真正符合我们国家各方面伟大发展的巨人式的步伐;

  4、周恩来在报告中总结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经验,指出了知识分子改造的三条道路:一条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一条是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实践;一条是经过一般的理论的学习。

  5、周恩来还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处在一日千里的突飞猛进时期,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新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因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提出的原因

  2、形成的过程

  3、针对疑虑的解释

  三、中共八大的召开

  八大正确地制定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

  2、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5、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四、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

  1、背景

  (1)国际: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2)国内:工人罢工、情愿;退社风潮

  2、分析

  (1)肃反问题扩大化

  (2)匈牙利党的错误

  (3)对国内也作了客观分析

  3、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的基本点:

  (1)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学说;

  (2)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

  (3)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4)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

  五、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

  2、反右派斗争

  (1)开始

  (2)原因

  (3)后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

  “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目标:1、掌握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基本点;

  2、掌握“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掌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1、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基本点;

  2、“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1、影响工作重点转移的继续探索的情况

  2、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基本点

  3、总路线的优缺点

  4、第二账本及“大跃进”

  二、“大跃进”运动

  1、《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

  (1)农业

  (2)工业

  (3)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

  2、北戴河会议

  (1)工业大跃进

  (2)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3)宣布为产钢1070万吨而奋斗

  3、“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发展

  2、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3、消极影响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及

  中断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教学目标:1、掌握中央关于纠正“左”倾错误的具体问题;

  2、了解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以及会议完成的几项任务;

  3、掌握庐山会议的两个阶段以及“反右倾”斗争的展开。

  教学重点:庐山会议的两个阶段以及“反右倾”斗争的展开。

  教学难点:中央关于纠正“左”倾错误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第一,批评混淆两种界限、急于过渡的错误,明确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第二,关于高指标问题;

  第三,关于“共产风”问题;

  第四,关于农轻重比例关系问题;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二、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会议完成了以下几项任务:

  1、审议和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经中共八届七中全会讨论后建议的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

  2、选举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3、大会通过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

  三、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

  1、庐山会议

  (1)提出了需要讨论的19个问题

  (2)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谈了基本看法

  (3)会议围绕毛泽东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4)印发《庐山会议诸问题的决议记录(草案)》进行讨论

  2、彭德怀的信

  分为甲、乙两个部分:

  甲: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的乙: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3、“反右倾”斗争

  (1)中央党政军机关的反右倾运动

  (2)各地召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反右倾斗争扩大到农村、工厂、学校和其他部门

  第四节

  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如何在炮击金门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

  2、了解西藏平叛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3、了解中苏关系的分歧及中国在对苏关系上如何捍卫国家主权。

  教学重点:中国在炮击金门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

  教学难点:中苏关系的分歧及中国在对苏关系上如何捍卫国家主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在炮击金门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

  1、背景

  (1)朝鲜停战后

  “共同防御条约”开始生效后,蒋介石集团开始策划“反攻大陆”。

  (2)1958年,黎巴嫩、伊拉克革命,美国干涉;蒋介石集团对我福建、广东进行侦查滋扰。

  2、炮击金门

  (1)8月17日,中央政府作出炮打金门的决策,“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2)8月23日,炮击金门。

  二、西藏平叛和维护边界国家主权的斗争

  1、平息西藏农奴主的叛乱

  (1)1951年到1959年间,西藏出现叛乱;

  (2)1959年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宣布“西藏独立”;

  (3)叛乱评定,加快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步伐

  2、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三、中苏分歧的发展和在对苏关系上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1、苏共二十大后到1958年间,中苏关系有分歧,但是中共仍在许多问题上对苏共给予了支持;

  2、1958年:(1)建设长波电台;(2)建立共同潜艇舰队。

  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苦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教学目标:1、掌握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2、掌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开始贯彻;

  3、了解党内的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教学重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开始贯彻。

  教学难点:党内的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

  2、“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农轻重比例失调

  (2)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3)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

  3、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开始贯彻

  1、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北戴河工作会议

  3、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1、调查研究之风

  八届九中全会后,毛泽东率先离京调查;中央工作会议后,全党迅速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之风。

  2、调整工作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

  (2)对工业进行调整

  (3)对商业也进行了初步调整

  第二节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

  十年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标:1、了解“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主要内容;

  2、掌握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3、了解对政治、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

  4、掌握后三年的调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

  5、了解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6、掌握十年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1、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2、十年建设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各项经济政策的全面调整

  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会议实事求是地估价了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与缺点,着重分析了造成严重困难和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原因;

  (2)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

  (3)会议认真地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党内自“大跃进”以来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特别是由于“反右倾”斗争的开展所出现的怨气与疑虑,增强了党内团结。

  2、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有:

  (1)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实现“伤筋动骨”的压缩,真正实现了“退够”;

  (2)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3)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

  (4)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5)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

  二、政治、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

  1、政治方面的措施有:

  (1)调整党和政府同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归国华侨及其他爱国人士的关系;

  (2)调整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3)进一步调整党内关系,加速对几年来受到错误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的甄别平反工作。

  2、文化上的调整:从指定科研、高教、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开始

  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1、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1)“二五”计划到“三五”计划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2)后三年的调整中采取的措施

  (3)调整任务的完成

  2、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四、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增长;

  2、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

  4、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文学艺术工业取得不小的成就;

  5、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教学目标:1、掌握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掌握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左”倾错误;

  3、了解社交运动的“左”倾错误;

  4、了解思想文化领域的“左”倾错误。

  教学重点: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左”倾错误;

  2、思想文化领域的“左”倾错误。

  教学难点: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社交运动的“左”倾错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2、召开

  十中全会肯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严重困难形势下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但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对全国形势发展的消极影响,大大地超过了它的积极方面。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杭州小型会议——“前十条”

  3、中央工作会议——“后十条”

  4、1964年全国工作会议——“二十三条”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第四节

  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制定“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

  2、掌握我国三线建设的原因;

  3、了解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五”计划的重要原则;

  4、掌握“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1、“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

  2、“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

  教学难点:1、我国三线建设的原因;

  2、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五”计划的重要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初设想

  1、1963年2月

  李富春

  2、1964年4月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

  二、三线建设的展开(过渡阶段的后半段)

  1、含义

  2、原因

  3、具体部署阶段

  三、以战备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五”计划的重要原则

  2、《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3、“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

  第五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安全

  反对霸权主义对外交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两个方面;

  2、掌握援越抗美战争的背景;

  3、掌握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与我国对其所进行的斗争;

  4、了解中印边界所发生的自卫反击战;

  5、掌握我国在这一时期内对外关系的发展。

  教学重点:1、我国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两个方面;

  2、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与我国对其所进行的斗争;

  3、我国在这一时期内对外关系的发展。

  教学难点:1、援越抗美战争的背景;

  2、中印边界所发生的自卫反击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反对美国侵占台湾与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1、调整对台政策,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

  (2)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1962年,台湾当局企图反攻大陆

  二、援越抗美的斗争

  1、《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侵略和屠杀越南南方人民的声明》

  2、1965年4月,中越签订了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的有关协定

  三、中苏关系破裂与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

  1、苏联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2、布加勒斯特举行

  3、81个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

  4、印度、核武器上的分歧

  5、1963年两党高级会谈

  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背景

  2、第一阶段

  在边界东西两段进行自卫反击并发表声明

  3、第二阶段

  针对印军的大规模进攻进行自卫反击

  4、中国政府的声明

  五、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同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并妥善解决了边界遗留问题;

  2、在和平共处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旗帜下,积极发展同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3、同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有新的进展。

  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全国性的大动乱

  教学目标: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2、了解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的发生;

  3、掌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遭受的损失。

  教学重点:1、“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遭受的损失。

  教学难点:1、“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2、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的发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原因

  2、过程

  (1)发生

  (2)发展

  (3)发动

  3、红卫兵运动

  二、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

  “二月抗争”及其夭折

  1、“一月风暴”

  1月初,打倒上海市委的大会成了“一月革命”的标志,毛泽东支持。

  2、全面夺权

  3、“二月抗争”

  4、更大规模的揪斗、打击和迫害

  三、国家政治制度的被冲击和法制的被践踏

  1、革命委员会

  (1)革命委员会当时曾被誉为是亿万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进行夺权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创举”;

  (2)当时的革命委员会普遍实行“三结合”原则,即由群众组织负责人的代表、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的代表共同组成;

  (3)革命委员会是“文革”全面夺权的结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严重破坏

  3、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四、国家经济的动荡与恶化

  1、1966年

  各项生产事业仍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2、1967年到1968年

  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五、动荡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

  1、文艺领域

  2、图书报刊的出版也受到巨大冲击

  3、教育领域受到严重冲击

  4、科学技术事业也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

  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九大的召开背景;

  2、了解“斗、批、改”运动开展的背景及内容;

  3、掌握“九一三”事件暴发的原因;

  4、掌握周恩来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5、掌握这一时期的国防、外交工作。

  教学重点:1、中共九大的召开背景;

  2、“九一三”事件暴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1、“斗、批、改”运动开展的背景及内容;

  2、周恩来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3、这一时期的国防、外交工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中共九大的召开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

  1、中共八届十二届全会

  (1)参会人员

  (2)毛泽东讲话

  (3)刘少奇案

  2、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参会人员

  (2)林彪作政治报告

  (3)备战问题

  (4)选举新的领导机构

  二、中共九大后全国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1、“斗、批、改”的提出

  2、“斗、批、改”运动的开展

  (1)“大批判”

  (2)“清理阶级队伍”

  (3)精简机构

  下放干部

  (4)整党建

  (5)“教育革命”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被揭露和武装政变的被挫败

  1、设不设国家主席与“天才”论观点

  2、毛泽东对林彪“天才”论观点的批判

  3、林彪一伙策划军事政变

  4、林彪阴谋的破产

  四、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1、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

  (1)夺回军权与向全国通知林彪事件

  (2)干部平反工作

  (3)批判极左思潮

  2、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

  五、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

  1、周恩来着手治理经济秩序

  2、制定“四五”计划期间继续跃进

  3、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解决“三个突破”的问题;

  (2)经济管理体制的大变动;

  (3)农村政策的调整;

  (4)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工作

  六、国防战线的斗争与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军队

  (1)加强军队的训练

  (2)抓紧基层干部的轮训

  (3)恢复和增建军事院校

  (4)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实行对调

  2、国防

  (1)我国与苏联之间的珍宝岛冲突

  (2)与越南的南越政权之间的西沙海战

  3、外交工作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取得了突破性胜利;

  (2)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3)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4)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出现了各国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5)这一时期,由于苏联继续在中苏边境集结重兵,挑起边界武装冲突,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4、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第三节

  全面整顿的成效及其挫折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教学目标:1、了解“批林批孔”运动的发生发展;

  2、周恩来、邓小平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整顿;

  3、掌握天安门事件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4、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教学。

  教学重点:1、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教学。

  教学难点:1、“批林批孔”运动的发生发展;

  2、周恩来、邓小平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整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批林批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阴谋的破产

  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1、“批林批孔”运动

  毛泽东:知道林彪把孔孟之道奉为座右铭,就思考通过批林批孔深入批林

  江青团伙:(1)维护“文化大革命”

  (2)打击周恩来

  2、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阴谋的破产

  毛泽东:对江青一伙多次批评

  江青集团:(1)利用“批林批孔”而打击周恩来

  (2)制造“风庆轮”事件,逼邓小平表态

  (3)多次给毛泽东写信,伸手要官

  3、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1)代表:不是选举产生,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

  (2)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展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蓝图

  (3)选举

  (4)产生1975年宪法

  二、全面整顿,国内形势明显好转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其恶果

  1、全面整顿

  (1)经济方面

  (2)军队整顿

  (3)对科技和文化教育的整顿

  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其恶果

  (1)全面整顿,势必要触及“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许多“左”的政策和理论

  (2)毛泽东听信了毛远新的话,动摇了对邓小平的信任

  三、天安门事件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天安门事件

  (1)周恩来逝世

  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

  (2)《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邓

  (3)南京市学生和群众首先行动起来,举行反对“四人帮”的游行和集会

  (4)3月底开始,人民群众自发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

  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

  (2)“四人帮”密谋篡权

  (3)中共中央对“四人帮”隔离审查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历史教训

  1、“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和人民遭到的挫折和损失

  (1)政治上

  (2)思想文化上

  (3)经济上

  2、“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成就

  (1)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

  (2)工业交通方面

  (3)高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3、“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3)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篇五: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着党在当时的各项中心任务深入展开的。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必要的,且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标签: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一、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建时期,新中国经历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转变,人民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和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国家的各个方面亟待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尽快帮助知识分子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更好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我党围绕当时的工作中心开展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掌握科学文化的脑力劳动者所组成的一个阶层,五四时期就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群众的结合,为后来的革命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到了大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又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投奔到革命中,经历了革命斗争的锻炼和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教育,尤其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教育,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成为党、政、军和国家其他事业机关的核心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中思想状况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思想上受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当时知识分子的数量和政治、业务水平,以及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都不能适应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必须从知识分子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1949-1956年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一致性教育

  中国与朝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友好的合作关系,这一时期,面对美国不顾世界和平的侵略行径,我国毅然派出了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在国内,我党及时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各地迅速改变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一致性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知识分子认清美帝国主义本质,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英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教育内容,杨根思、邱少云等人的事迹传遍了中朝两国。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光芒激励着全国人民,激励着知识分子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来。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带头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为朝鲜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医务工作者志愿组成医疗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等等这些生动的教育内容感染了无数知识分子,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树立正确的革命立场和态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中国共产党在1951至1952年底,在知识分子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开展了以改造教师思想和高等教育为目的的运动,帮助他们树立起分清敌我的阶级观点,树立革命的观点和立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或地主家庭,思想和工作作风如果不经过改造,容易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旧的农民或小资产阶级思想。树立革命的立场是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进行阶级观点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工人阶级是为人民的,知识分子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接受改造,才能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同时,在知识分子中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观念,才能使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涨的工作热情,继续从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保证知识分子队伍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纯洁性。

  (三)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带领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

  社会主义建设除了依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外离不开与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的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正确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在1956年1月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做了报告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在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为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我党对知识分子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各种照顾,鼓励知识分子积极上进,政治上关心知识分子。针对当前知识分子中仍存在的问题,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使我国知识界的思想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急速发展的需要,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周恩来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数百万知识分子在指引下,为改变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浪潮。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得到了改善,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创造性日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党要领导知识分子自觉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一方面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和同志的帮助引导,党的正确领导是开展思想改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需要知识分子主动开展自我批评,发现自己思想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且靠自己顽强的主观努力实现思想的改造,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深刻认识,抓住了知识分子教育的关键。从1949年到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是一个大转折时期,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各方面的消极因素很多,各种思想潮流共存。不论是在哪个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教育,因而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带领知识分子自觉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时的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教育学家张伯苓以及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人的思想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就曾多次强调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基本力量”。把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实现党的总纲领、总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号召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知识分子也成了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社会劳动大军中的主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经济和各项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本理念之上,不但要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正如周恩来于1951年9月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中指出:“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不合乎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知识分子都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全面发展着的,它不会停止在一个地点和水平上,因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亦是如此。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要除旧布新,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与时俱进,不但要有长期性还要有时代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使知识分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我党围绕当时的工作中心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今天,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知识分子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放眼世界与未来,关心知识分子的实际脚踏实地地开展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分利用知识分子队伍这一财富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邱忠信.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

篇六:抗美援朝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斗争

  

  《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要点《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门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科学,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发展及其规律作为??的研究对象。P1第1章:1、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泛传播开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萌芽阶段。P52、李?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热情讴歌???命的先驱。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这是在中国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标志。P73、1920年8?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是我国第?个?中?印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译本,使中国?第?次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件的全貌。P9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帆风顺,同反马克思主义进?了三次?的论战是:第?次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第?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第三次是反对?政府主义的?争。P10-125、中国共产党诞?,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创?。P13思考题: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是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P14-151、出版刊物,进?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2、开办?化补习学校,启发??的阶级觉悟3、发动??,成??会组织4、创办书社,出售进步书刊第2章:1、具有现代意义、正规有序的黄埔军校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P212、党在军队中建?的第?个基层党组织是中共黄埔特别?部。P233、中国共产党在??命时期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或两个层?展开,?是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是建?农民协会,普及政治教育。P3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最早出现在浙江萧?。1921年9?,沈?庐建?了第?个农民运动组织——萧?县衙前农民协会。在早期的农民运动中,规模最?、影响最?的是?东海陆丰的农民运动。澎湃是党的农民运动先驱者,也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者。P33(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从事农民思想政治?作的杰出领导?是?泽东和澎湃。)5、周恩来是最早提出创建?命军队和从事军队政治?作的共产党领导?。P37思考题: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有哪些?P22-251、黄埔军校?创党代表制和教育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法,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创了?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组织机构,配备了数量众多的专职政??员,制定?常严密的规章制度。2、传授国民?命理论,培植?命思想。A根据对象安排不同内容,政治教育分为学?,官长,?兵政治教育三个层次。B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统?战线特?,兼容并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要求。C内容安排具体明确,?常详尽。3、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法(政治课,政治讨论会,报告会,政治问答箱)第3章:1、1929年12?,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会通过的《古?会议决议》标志着?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P432、在1930年5?写成的《反对本本主义》??,?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主,?次在?中得到集中展现。P55名词:赣南“四整”P44:1927年10?下旬,朱德和陈毅在赣南对南昌起义部队进?的四次整顿,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天?圩整顿思想。?是信丰整顿纪律。三是?庚整顿组织。四是上堡整训队伍。

  思考题:1、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P451、整顿组织,端正思想。正对有?在挫折?前惊慌失措,灰?动摇,讲解秋收起义?的意义,进?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教育2、层层设?党的组织,3、破除军阀作风,确?新型官兵关系4、意义:三湾改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开创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保证了军队的?产阶级性,在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民军队的基础。2、红军第?次全国政治?作会议是从哪些??阐述“?命线”的科学内涵的?P48从服务、保证、结合三??阐述?命线的科学内涵,即政治?作要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针、政策服务;整治?作要保证军队战??的提?;整治?作要结合军事?作和各项任务?道去做。意义:“?命线”原则的确?,对进?步加强和改善政治?作,极?的发挥政治?作的优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命围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和实际意义。3、为什么说《古?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P55古?会议决议是?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个?程碑,也是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作的?个纲领性?献,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建军学说。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民为主要群众的农村游戏环境中,怎样建设?产阶级政党和?产阶级领导的?民军队的问题。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和?泽东党建思想的??特?。决议对党的组织?作,宣传?作、学习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要求,规定了?系列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古?会议的召开和决议的制定,使红四军装中的??产阶级思想得到清算,井冈??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到系统的总结,新型?民军队建设的纲领得以确?,为?民军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向。通过学习和贯彻决议精神,指战员的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也提?了红四军中党员和?部的政治?平,加强了党内军内和居民之间的团结,部队的政治?貌焕然?新,战??显著提?。4、简述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P61红军长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英雄业绩在中国?命?争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长征中,红军的思想政治?作发挥了巨?的威?,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愧于“红军的?命线”,红军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敢于压倒?切敌?的?命英雄主义?概和?命乐观主义态度,谱写着?曲曲壮丽凯歌。第4章:1、1937年10?,?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深刻阐述了?民军队政治?作的三?原则是官兵?致、军民?致、?解敌军和宽待俘虏。P732、抗?战争时期?泽东提出了“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伟?政治?争的中?环节”的著名论断。P793、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股以整顿?风。P831941年5?19?,?泽东在延安?级?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正式开始。P84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4?20?中央扩?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历史问题的决议》。P86延安整风运动找到了解决党内?盾的马克思主义?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P874、?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标志是1944年4?11?谭政代表?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作问题的报告》。P945、中国共产党的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我批评。P102名词:“团结-批评-团结”P881: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争使?盾得到解决,从?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思考题:1、《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意义。P89-90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和经验来历问题,要求注重调查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第?:没有?命的理论就没有?命的运动。要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份唯?标准,要求以实践作为检验和判断思政在教育效果的标准,不断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穷”,?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要求,都?较的进到了??级的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作?平。2、《?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意义。P90-91(要点见后?第5页)1、关于?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解决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2、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的理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学会抓主要?盾和?盾的主要??,既集中?量?先解决重点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3、?盾的同?性和?争性及对抗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努?促进?盾的转化,?要敢于揭露?盾,开展正确的党内思想?争。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对待引起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采取科学的解决?法。3、为什么说延安整风运动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创举?P83\86-881、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次?泛?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产阶级思想克服??产阶级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股以整顿?风,积累了极为丰富得经验。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命实际问题,作为整风学习的指导思想和中?内容,作为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加强党员?部的党性修养。4、整风运动找到了解决党内?盾的马克思主义?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4、试论《关于军队政治?作问题的报告》的基本思想和重要价值。P95-961、关于思想政治?作的性质,内容和?的。2、关于思想政治?作的地位和作?3、关于思想政治?作的?向和任务4、关于思想政治?作的组织形式和?作制度5、关于思想政治?作的作风和?法6、关于思想政治?作的历史和传统《关于军队政治?作问题的报告》是继《古?会议决议》之后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作的??历史性?献对推动和改进思想政治?作起到了重?的历史作?。第5章:1、1946年8?6?,?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对国际国内形势、反动派的本质作出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和(?切反动派)都是纸?虎的著名论断。P1072、解放战争时期,连队思想政治?作的“三把钥匙”是(?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新式整军运动)。P113名词:1、新式整军运动P115:1947年冬?1948年夏,中国?民解放军利?作战间隙普遍开展的?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教育运动,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诉苦就是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民之苦。“三查“就是查阶级、查?作、查?志。2、“三查三整”的整党运动P121:是指1947年10??1949年春,结合?地改?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内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整党运动,其主要?的是解决党内不纯和官僚主义问题,实质上是?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运动。3、“两个务必”P126: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的作风。第6章:1、刘少奇第?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P1342、建国以来规模最?、范围最?、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好的?次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P1413、成功实现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们党领导?民取得民主?命胜利之后的??伟?创举。P1504、1955年,?泽东结合正在进?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次提出“政治?作是?切经济?作的(?命线)”的论断,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P1515、1957年2?,?泽东在最?国务会议第??次扩?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盾)和(?民内部?盾)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盾。P1576、?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中特别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针。P158思考题:1、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政策是什么?P133-134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提?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即将到来的?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重要性的认识。3、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中??作的关系。4、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科学化。2、新中国初期我党是如何围绕中??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p136中?:巩固新?政权,回复国民经济,组织抗美援朝,宣传党的总路线?是?改运动中的思想政治?作:???,训练?批?部,组成?改?作队,深?农村开展宣传动员?作。另???党配合?地改?运动开展“谁养活谁”的教育。?是:镇反运动中的思想政治?作(A?泛动员,宣传群众;B进?“纠编”的教育)三是回复国民经济中的思想政治?作(A、教育全党和全国?民树?战胜困难的信?B、开展统?战线的教育C、进?增产节约的教育)3、为什么说《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献?P157-159全?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针和基本原则,极?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的理论,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正确的世界观,??观指明了?向。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具有?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价值和现实作?。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个纲领性?献提出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三者利益关系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法。还提出民主与集中,?由与纪律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7章:1、反右派?争是指从1957年2?起,?场全国范围的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进攻的政治?争。P1662、“三?红旗”特指1958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跃进”)和(?民公社)。3、1967年5?18?,《?民?报》、《红旗》杂志发表经?泽东审阅过的?章《伟?的历史?件》,第?次明确提出(“?产阶级专政下继续?命”)的理论。思考题:1、?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积极成果,出现了哪些失误?P161-169成果:1、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泽东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论述了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式?法。2、?型调查研究之风,充分发扬民主3、?泛开展学先进、树新风活动,发挥榜样教育作?。失误:1、反右派?争扩?化,迫害“右派分?”,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左倾思想影响,搞了?些“左的东西”2、“???劲,?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跃进、?民公社化三?红旗的影响。3、阶级?争扩?化(?化??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背离规律。

  2、试析“?产阶级专政下继续?命”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导。P175-1761、?产阶级专政下继续?命理论占主导,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针和原则,破坏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失误。2、“?资派”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盾,取代思想政治在教育的?命?批判完全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败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3、“?鸣,?放,?字报、?辩论”导致?政府主义泛滥,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失误。3、林彪、江青反?命集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破坏表现在哪些???P177-1801、宣扬唯?史观,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2、?吹“政治冲击?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扭曲。3、宣扬“踢开党委闹?命”,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基础4、煽动“打倒?切”歪曲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针与原则。5、?搞“假,?,空”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作风。第8章:1、思想政治教育是?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阶级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P1842、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项(基础性)?作。P1843、1978年12?党的??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以阶级?争为纲”)的结束和党的?作重?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P184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P1895、1983年9?9?,邓?平为北京景?学校题词,指出教育的“三个?向”是?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P1946、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命题的?是(叶剑英)。P1957、1986年9?26?,党的??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指导?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针,引导全党全国?民逐步加深对精神?明建设的认识。8、在新的历史时期最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的?是(邓?平)。P198名词:“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P186思考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P18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是?场具有重?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打碎了教条主义和现代迷信的精神枷锁,解除了“两个凡是”的理论武装,使全党全国?民受到了?次极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多年教条主义、个?迷信与个?崇拜的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成为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之后,中国现代史上??次规模空前和影响深远的思想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2、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P197???,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另???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各个??,对于精神?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建设,?化建设发展起着巨?的推动作?。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理论进?步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第?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3、简述邓?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主要?法。P200-201、内容:第?,进?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展开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然要不断地拓展。2、基本特征:实践性创新性时代性务实性3、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教与?教相结合4、?法:透彻说理,从容讨论;区别对待,因?施教;树?榜样,典型?范;批评与?我批评。第9章:1、在改?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领导?部进?的“三讲”教育活动是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P220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P224名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产?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产?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产?不断提??民群众的?活?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向(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明)--体现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的不断提?(3)始终代表中国最???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P227思考题:1、党的?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式的成功探索表现在哪些???P217-220(?)、依靠各级各类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教育?式(?)、融?经济业务?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渗透?式(三)、?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我教育(四)、发挥媒体重要作?舆论引导?式(五)、推出优秀作品和开展健康娱乐活动的?化感染?式。(六)、运?社会管理?段的规范养成?式(七)、宣传先进个?、集体的典型?范?式(?)、发挥各种思想?化阵地合?作?2、简述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P229-232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作是经济?作和其他?切?作的?命线思想政治?作在促进改?,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思想政治?作?临严峻挑战2、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应时代发展新内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与科学的理论武装?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舆论宣传?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弘扬优秀传统,加强三观教育以?尚的精神塑造?弘扬主旋律,?优秀的作品,?舞?

  3、改进?法,?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加强针对性是思想政治?作,?向实际着?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加强主动性,未?绸缪,把思想政治?作做在前?加强创造性,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作的领导坚持两?抓,两?都要硬,越是深化改?,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思想政治?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建设???素质的思想政治?作队伍第10章:1、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P2522、科学发展观的第?要义是发展,核?是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是统筹兼顾。P259名词: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P258思考题:1、试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经验。P241-242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依靠,全体党员同志坚持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作机制2、为什么必须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P244-245未成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项重?决策贯彻落实好这?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建设?康社会,进?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标,确保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具有重??深远的战略意义3、简述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P252-255加强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营造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之中坚持以?化?,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化产品创作?产之中注重实践养成,把?主义核?价值体系融?到?常?作?活中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结语:思考题:简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P263-266坚持?命线地位,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围绕中?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全党?作?局坚持以?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活,贴近群众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式?法重视机构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制度和学科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