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4篇)

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4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04 20:30:06

篇一: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作者:王垒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8期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特别注重并且善于从哲学高度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为革命实践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石。《实践论》即是以扫清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迷雾为主要目标,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进行系统哲学总结以确立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是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方法论,今日重温,仍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这对于此后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亟待进行深入的总结,以形成系统的和科学的理论。由于迫在眉睫这一战争形势的制约,1935年中共中央遵义会议只是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红军到达陕北后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开始着力解决思想路线问题。1935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政治斗争经验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即向“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发起理论冲击,矛头直指“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教条主义和主张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的形而上学思想。1937年《实践论》问世,则是这一理论总结工作的突出成果。《实践论》的主题是论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讲求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些错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决反对的。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有不少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以装腔作势;党内另一部分经验主义者则长期拘泥于自身有限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能着眼于革命全局而陷于盲目。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于1931年至1934年在主观上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导致工农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退却、转移。教条主义者往往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而比经验主义者更有迷惑性,其破坏性也更大。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全文主旨重在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1]

  二

篇二: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

  

  《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及对青年的现代价值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最关注的吞吐的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根源,一切社会实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实践是所有改变的前提。

  《实践论》对青年的现代价值是强而有力的。它教导青年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来拓展自己;能够将概念转化成实践,革新现实世界;要针对社会问题积极探索,实施改革和改造;注重团队合作,与人共同谋划,共同实现愿景。

  实践论告诉青年要勇于实践,把知识付诸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才能真正的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它号召青年要全心从事实践,扎实的发挥创造能力,要勇敢面对艰辛,奋发向上,earnestlyrealizetheidealoflife.

  只有实践,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景,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不断激发自我,就能实现自身如虎添翼,向未来勇往直前。

篇三: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

  

  《实践论》《矛盾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著作,为了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错误思想,毛泽东认为急需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的革命和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概括和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其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于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时代价值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主义,也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点燃了新的希望。但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就存在如何和中国具体实践、具体革命问题相结合的问题。显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绝不应该是照抄照搬,或者是套用公示、套用公理如此简单,而应紧紧根据中国社会运动规律进行革命。《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实践和矛盾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和新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定之作。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后,到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创造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急需对这些经验和教训作总结和说明。当然,这些总结不能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必须上升为一定高度,尤其针对当时党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本本式的错误理解,简单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来指导革命的问题。为了理清党的这样错误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的问题,毛泽东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写作。毛泽东本人自幼饱读诗书,具有深厚抵的文学功底,勤奋好学,革命战争年代克服艰苦环境认真学习马列原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思考。在“两论”中,它揭示了左和右错误思想,在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系统地从哲学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自“两论”问世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可以从哲学上对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概括,使中国革命摆脱了两次受挫的阴影,走向了胜利的大道。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经典之作。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建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实践论》《矛盾论》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走俄国式革命,为什么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部分党员答疑解惑。使全体党员理清了思想缘由,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信心,其实也为之后的“延安整风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中国共产党开创新的革命阶段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创作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在当代实践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掌握《实践论》《矛盾论》哲学思维便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两论”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知识和中国社会实践创造的。当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便于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认识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人们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飞跃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相对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解放思想是一个逐步构建过程,要经历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深化。将好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为更为科学管用的理论。《实践论》的核心是关于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指导我们继续前进。充分理解和把握《实践论》的哲学思维,便于理解和把握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便于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际上含有两个含义,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恰恰就是毛泽东《实践论》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要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靠十几亿中国人自己,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但是需要明确中国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提出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来为辅。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深刻阐明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在“两论”当中所阐述的哲学思维就是改革开放战略的基础。对“两轮”哲学思维的把握,有利于理解今天“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尤其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安排部署。

  便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义。当前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人民不再满足于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希望更加平等、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这就决定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所期盼的生活。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了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阐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是绝对的。理解了这一社会规律也就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按照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规律,有效的消除矛盾的对立面,想办法使矛盾达到暂时的统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理解了这一哲学思维,就懂得了如何使它达到暂时的统一,这就需要学会应用矛盾的方法,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化解各种矛盾,做到暂时的统一,达到社会和谐。

  《实践论》《矛盾论》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论》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全面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都不同了,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基于这一客观实践基础,我们可以判断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不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同,时隔36年之后,我国社会矛盾首次发生了转变。这是基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的准确理解

  和把握。基于对矛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运用,才能对主要矛盾这种合理清晰的判断,才能有效的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基于对“两论”哲学思维的有效运用和具体把握,帮助我们党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等哲学思维的运用,不仅帮助我们党克服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时期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是我们实现目标任务的有效方法。

篇四:实践论对当代的价值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

  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并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影响。所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三大革命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不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不可能找出哪一种知识不是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视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只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往往又是由实践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实践。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来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面化。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而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是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

  认识,即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但不是深刻的。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只承认理论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或起点。但是,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

  是不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它们看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一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具体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拘守于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并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

  能被发现和纠正。只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根据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动性。

  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

  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大。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即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即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过

  程。

  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当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

  (二)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本段主要在系统地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

  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并提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落脚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上,从而达到肃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之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践论》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

  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实践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改造世界观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教导我们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的每一个原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真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

  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辩证唯物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