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4篇)(全文)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4篇)(全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20 17:2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4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4篇)(全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篇一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言语行为中要有礼数、讲礼貌、讲信用;要博爱,向有德行的人学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更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品德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现在我们这些00后、10后,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家在农村的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邻居阿姨谢佳华打小就很照顾我,一直看护我带着我,跟我关系很好,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跟大家一样没大没小的直称呼她的名字——小华。其实,她比我足足大了12岁。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她名字时候,她也不见怪,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她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现在我知道了,我爱小姨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发现我的同龄人中有许多人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跟长辈意见不同时,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有时,跟老师讲话也是如此,令老师感觉很尴尬。长辈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他们一下,但他们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长辈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他们,而他们也不会想到这一点。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继承祖国传统的美德,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把自己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篇二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篇三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入门课心得体会篇四

暑假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