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1 03:40:0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10篇)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1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篇,供大家参考。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篇

篇一: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10篇)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1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者李镇西老师和一群孩子们的故事,李老师用很多真实事例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他说,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读书,还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教13年来,我自认为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可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用心琢磨,因为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深刻的印象。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今年我带的是20xx届高一7班,开课后不久要交校服费用,我的要求是交东西统一时间,统一交齐,不能拖沓,否则最后上交的同学负责全班上报,我在班里和家长群通知后,待到交钱时,有一个男生小范同学还有一个女生小丁同学,他俩没有按时交齐,班长拿了大笔现金很为难,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我让小范同学拿着钱,待第二天他带了钱后负责上报,小范有些不高兴的拿钱走了。第二天,两个班长委屈的跑来说钱少了40元,我让班长叫来小范同学,进办公室后他告诉我说他也不知道,班长埋怨小范同学收钱不数,小范说他不知道,我看他俩就要吵起来了,我问小范事情的原委,他说他昨天把钱放在教室里,今早带上自己的钱就一并交给班长他没数,我一听头都大了,将近4000多元钱放教室里,我觉得这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都要好好认识这件事,我对小范同学说,上交东西这在一个人生命中有很多次,能按时上交这是一个信守诺言的行为,没有信守诺言就要承担责任,你和小丁同学没有按时交,我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你是男生,你以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就这样把钱放教室里,如果丢了呢?小范同学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睁大眼睛不说话了,我说这就是责任问题,还好,钱没有丢,我们都很幸运,那现在差40元钱,怎么办?我问他们三个,就在小范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说,这次我把这个钱补上,三人都很意外,我接着说,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他好奇的看着我,我说高考后去打工挣钱还我,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重重的几点了头,松了一口气,后来,两个班长对我说,他们去交钱的时候收校服钱的老师说,不能让老师垫钱,又把钱退了回来,我告诉班长不告诉小范同学,让他记住这件事,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对学生的教育在每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上,现在小范同学做事感觉就靠谱多了。在班里我也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也能让其他同学知道做事一定要有责任感,教导自己手里的事情和东西一定要负有责任,最起码贵重物物品不会随手乱放。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2

  李镇西是一个很忙碌的人:他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每年还要编写几本著作,时不时的还要外出讲学。他的那套“内需”理论,使我很受启发。李镇西的事迹,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勤奋是成功最根本的基础。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教师应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从李老师的报告中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他认为一个人虽然永远达不到所谓的“最好”,但他相信今天的自己一定会比昨天的自己好,一天天不断地超越自己,一定会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3

  假日,我再一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书中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引言中的“素质教育”的解释深深吸引了我,它这样写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抱着对这一段解释的认同,我认真地读完全书。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

  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万同的故事一路读来,情感就随着李老师的笔触跌宕起伏着,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感慨万千。一个活生生的万同形象,一个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全都不经雕琢地展现在我眼前。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十年,回想起来,这十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

  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5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阅读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多次被李老师对学生的用心和爱心所感动,为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细细品读,我深感李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用爱心铸就的书,耐人回味。

  书中提及李老师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通过为学生过生日,写激励学生的贺词,打动学生。星期天,他陪同学生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和斗鸡;

  假期里,他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渐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愿意与他在一起,愿意与他交流,说心里话,当孩子们与他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激发和点燃了学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愿望,这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这样就为教育学生铺好了基石。记得书中记叙有一个学生早恋了,经过李老师的悉心教育,那个学生竟然让李老师帮他写回绝的情书,多么让人佩服啊。看来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致胜的法宝。李老师对那些后进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师要学生怎样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过谈话等等想办法让学生从心里自己想要怎样做。比如他在转变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想让一个好的同学帮助和监督他,李老师首先与该学生谈心,让那个学生有了强烈想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念,然后学生诚恳地说,想改但是担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怎么办呢?李老师告诉这位学生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和提醒自己,让他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然后给家长看。如果是学生从心里想改过,又是学生自己选的帮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爱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我自己非常赞同书中的这些话语。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

  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书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曾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让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和博大的胸怀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有幸的是我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实践、思考和探索。我也会永远记住要用热心、童心、爱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让我们也像李老师一样,在解读童心的同时将爱心深深的融入孩子们的心间,如甘泉般滋润着学生,而我们也将期待着收获春天般的希望。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6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在陈老师的推荐下买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到书名就觉得正是我们新教师现在所需要阅读的。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从书中了解了李镇西老师,知道了他班上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收获了关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很多小建议。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老师特别细心,他能够收集好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信件,这一举动,也为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和可信性。信件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它去感受当时李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这样阅读起来更加真实。现在我就在反思,我会不会好好保留学生的资料或者信件?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了解一个学生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他的资料以及交流的信件等,我想我在今后也会像李老师一样,好好保存学生的东西,留到以后慢慢回忆。

  书中的“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爱”这个字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只要教育当中穿插了“爱”,那么师生交往就会简单多了。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都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最震撼的就是他居然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生日,并在那天送给生日的学生一个礼物。我想这远远超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他们的关系由最初的师生转变成了朋友甚至亲人,这样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呢?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我,我也会特别特别喜欢这个老师,也会特别听他的话。我想我也需要变得更加仔细,用心去感受学生,用爱去转化学生。当师生关系转变得并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成为了家人或者朋友,那么我想不仅我们会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学生也会成长为更优秀的他们。只要我用“爱”浇灌,他们这株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李老师还很会观察学生最近的状况,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抛锚现象,他能够很快觉察出,并用委婉的方式劝告。教师们应该都知道,直接劝告其实很伤学生的自尊,所以用委婉的方式显得很有必要,既不伤学生的面子,又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如今我在处理我们班学生的很多问题上,我都采用了李老师这种委婉的方法,结果事半功倍。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想想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想当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可以顺势往那个方向发展。优秀教师的法宝应该就是既守原则,又变成了孩子们理想中的教师。

  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幸福可能是你生病时学生亲切的问候;你抱着作业去办公室时,学生接过来的那一瞬间;中午打饭时,学生觉得你辛苦了特意给你多打的几块肉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是来源于许多小事,当然我们自己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幸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幸福可能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夸赞,同学之间的帮助,测试卷优异的分数如今虽然我们收获了幸福,但是却不能忘了给别人带去幸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幸福,给家人、朋友和老师制造幸福,成为一个大家喜爱的孩子,也让大家因它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7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我在想他对自己子女的爱如何呢?那些被超越的父母情何以堪呢?)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问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而我就是那一般的教师,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我愈发觉得自己的尽力而为是那么的自私和渺小。我只想在工作时间专心工作,做学生的老师告诉他们我所思考的人生和希望他们所拥有的品质:乐观和坚韧,尊重和思考,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在他们不方便向其他人倾诉时,我可以耐心倾听;但我每天工作之余一定要有一段时间全心全意投入家庭陪伴家人,忘掉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所以看书的时候我一度很痛苦,看着教育家的无私的爱,不断想着新方法,一个月,一年用点点滴滴去感化学生,如果是我三五次后没有效果就心灰意冷,等待时间等待社会去改变他吧,我只是他生命中的很小的点,我没那么厉害不是救世主。我这样还能当老师吗?我得耽误多少人?

  还好,在读书交流会上,任慧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应该热爱生命,身心健康,乐观上进。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但他也有自己的人格与追求。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才可能真爱学生。我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虽渺小但我也在不断思考努力给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想想去年班里有几个心理脆弱的学生,有的想伤害自己,有的想伤害别人,我在恐惧和郁闷之后,上网搜索了相关知识,我了解了他们的难以言状的痛苦,不是性格缺陷,不是心灵脆弱,更不是矫情,他们往往有高度的自制力,追求完美,把热情开朗的一面留给他人。所以,我会耐心倾听,告诉他你的苦我了解,想哭就哭吧,你不用时时坚强。当你不开心可以再来找我或者你信任的朋友倾诉。我想他们能向我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就是称职的。我想要想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为老师的我得时刻反思提醒自己做个快乐的人。

  经过反思,学期末的烦躁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想起本学期有个孩子第二次在晚自习时间用手机看电子书,我觉得太糟糕了,屡次犯错简直藐视校规。我叫来了家长,家长在我办公室像替我报仇似的,尽管语气平静,但每句话都像把尖刀刺向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散漫懒惰对自己没有约束,哪个大学会要你,连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了,这么胖,我看你即使上了大学也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你看那谁谁,人家为什么能考上清华,人家自律,你看看你有半点优点吗?我真觉得孩子可怜,赶紧说,这孩子挺勤快,当劳动委员尽职尽责,还特别热心助人,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很有礼貌,家长老师批评时孩子一直恭恭敬敬的。而且,家长说他装的,你不知道他在家多懒多好吃,要不能有这么胖吗?我不断替孩子找优点,家长不断打击孩子,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希望家长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找孩子的优点,家长最多会说句这个方面还行,接着又是一堆批判。我想每个问题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我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多点自信。这就是我的爱心吧。

  我以后会用接纳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缺憾学生的不完美,一点点的让自己和学生变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8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铸就辉煌,爱心唤醒无穷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去一遍遍的教导孩子们;因为有爱,我们才会无微不至的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因为有爱,我们才愿意费尽心思去和学生心连心。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用爱心幻化成久旱的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干涸的心灵,让我的爱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不忘初心的灯塔,有了它我不会迷失方向。在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让我对这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开心并且毫无抱怨的守在这群可爱的学生身边,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颗童

  心,才能让我像大哥哥一样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分享他们的悲伤和失落,这使我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更近一步,在学生心里埋下最美好的种子,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让世界都因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而幸福。

  在一次意见箱学生的来信中,我发现他们的可爱,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其中小陈同学这样写道:“杨老师,带我们去实验教室,这节课是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以后再也不喝生水这真是一场奇妙的科学!”看到这些话语,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成长了起来,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面面俱到,同时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要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正确指导。通过更多的鼓励与关心,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还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平等,我们作为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师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是在某方面比孩子们先行一步。我们要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往,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尽量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在对数学知识点中的理解,同学们的理解有多种思路,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思想。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希望并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愿把这一生都献给孩子,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为培养祖国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9

  宁小燕的自杀,杨守丰的病故,接着在《爱心与教育》一文的手记五六中出现,带给我的是不同的震撼。一个是看破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一个是珍惜生命,与什么病症做斗争,却争不过恶劣的环境与病痛,不服地离去。这是为什么?

  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是什么使其对生命失去了眷恋,难道整个世界就没有值得好留恋的吗?其实正是太单纯致使这样的结果,因为没有对社会的清楚认真,过于一向情愿认为社会应当纯为净水,她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她已经被自己的理想社会所当浸透,所以看不服看不惯,于是她追随的梦想而去了,称之为解脱。

  相比之下,生性要强,不甘心落后,总以积极心态的应对自己的磨难,最终仍是坚持学习,只因身体状况与大学无缘,最终抱着遗憾而去。

  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最总都是走向了不归路。

  对宁小燕来讲,此时的教育是惨白无力的,或是说根本就针对宁小燕落到实处,班主任家长没能关注到她的不一样的言谈表现,做为好朋友也没能及时发现异样行动。李老师的德育教育似乎也无能了,只能防患于未然。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具体到生活中与人相处,更重要是要了解社会不是一个人两个个能扭转的,但可以渐渐去影响他人,这事急不得,是个长期的工程。其实宁也是这样做的,用自己单纯的行为,自己单纯的个性,影响到周围人。只是在她看来,她的力量太薄弱,看不服的事情太多;相比之下重病在身的杨守丰不但以自己早熟的心理解读着身边的不平事,同样也能以豁达开朗的性格影响着周围的人们。那怕是她已离世多年,同学,老师甚至于没见面的笔友老师的牵挂,总以证明她走过的短短的人生之路是值得的,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思考,更是一种精神,用她同学所讲就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杨守丰虽不是英雄,但带给同学,老师的那种执着,令人感受到的平凡人格的伟大,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希望能给其他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做人真的比做事更重要,一个人健康的心理永远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10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感受颇多。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老师那一腔投身教育的满腔热情,以及学生们纯洁美好的心灵,着实让我佩服和羡慕。诚然,在李老师的世界里也有不愉快,也有不完美。但是,他甘愿竭尽所能,来做那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特别是他常说的那一句”我这是在还债啊“,可谓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像李老师那么的优秀,但是,我愿意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为之而奋进。

  看了李老师在教育中的点滴小故事,真是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例如将汪斌父亲送他的鸡蛋每天煮给汪斌吃;送钱给家境困难的宁玮,让她改善伙食,增加营养。特别是读到李老师给学生过生日,送上生日的祝福时,我内心由衷地佩服、由衷地震撼。李老师居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送出不同的礼物。例如书籍、生日蛋糕、精美的书签等等。特别是生日礼物上的祝辞,更是让人读来倍感亲切。那些收到礼物的学生内心又怎会不开心呢?李老师真是做到了和学生亦师亦友,真正的”把心灵献给了孩子“,能够做李老师的学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李老师正是用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阐述了何为崇高的教育,也教给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给学生们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安慰,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篇二: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读了李镇西f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本人内心的感受能够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打动”,而是“震动”,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但是,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步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似乎跟他一同阅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收我,我想独一的缘由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要一个真实的人才干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不断以为,较有资历评价一名教员好坏的只要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绘他眼中的李教师的――“是啊!我们尊崇李镇西教师,但决不只仅由于他是一名教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由于他具有耿直、纯朴、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等实真实在的质量而尊崇他,由于他那出色的才气而信服他,由于他那令我们服气的教育

  思想感谢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诙谐,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此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相互理解的根底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诚心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厚以至有缺陷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白璧无瑕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教师。正由于这样,我们将永远具有一位实真实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具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教师将不再是我们的“教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谓应该比“优秀教员”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浸透着李教师的"汗水,我可以感遭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同努力去把班级搞得绘声绘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他人关怀、保护,就能学会用本人的爱心去关怀保护他人”,“我们应该扩展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教师的一定不能让本人的爱打折,在学生较需求关怀保护的时分充沛表现本人的爱心和蔼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置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蔼举来报答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考虑”、“义务”、“忧患”……

  这是我不断在寻觅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习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利中浸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考虑,伸展中活动着聪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较大的果,理论的枝头较美的花!一个教员,可以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曾经相当不易了,我不断顽固的以为,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量都不过火,而且到如今,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员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可以有丰厚的理论素养,可以以一种高度的盲目认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百里挑一!

  《爱心与教育》较能感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华诞祝愿?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慨叹,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送给我们的打动?都是,但是较能感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员“制造”一个感人的局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员,可以长期地像李镇西教师看待万同这样地看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较翔实较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地被打动,不时地在想,我有几耐烦来看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看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意料的重复?这么一问,惭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期接受着宏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安康、快乐、自信、向上的肉体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安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本人:假

  

篇三: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提供的东西,让我

  们好好写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帮大家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形式,表达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

  在“爱心和童心”这局部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根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缺乏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抱歉,用心灵

  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文中谈到:没有安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根底、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外表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开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我记得,有一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对毕业生说:“得A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未来靠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

  们,祖国的栋梁是你们;得C的同学,祝贺你们,母校的捐款等着你们!”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时机……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心,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荣耀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奉献应有的奉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立者。无论今后他是参

  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安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表达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表达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篇四: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

  1

  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我记得,有一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对毕业生说:“得A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未来靠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的栋梁是你们;得C的同学,祝贺你们,母校的捐款等着你们!”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暑假中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

  2

  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

  ……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

  3

  与爱。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

  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

  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

  4

  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希望的种子,以一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李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他的进步还是微乎其微。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对啊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一天他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

  5

  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

  6

  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

  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篇精选

  7

  

篇五: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一)“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二)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

  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三)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

  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4——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四)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5——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五)《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

  6——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7——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六: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寒假,我拿起了学校发行的《爱与教育》,仔细研读,书中的

  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师用很多同学的原话真实的写出他是怎样的去爱同学,而同学又是怎样的爱他,很感动人。

  李老师和他的同学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他作为一名老师的奉献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同学的爱是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同学的爱,不仅爱优秀生,更爱差生,做到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特殊是我在书中读到他从来没有遗忘过同学的生日,还在同学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生日礼物;常常在课间时间和同学一起活动;带着同学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走进大自然;班级优秀同学、中同学、贫困生坚持多次家访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到处闪烁着爱的火花。

  “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李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就是要有一颗爱同学的心!”他补充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老师的爱是教育不行缺少的组成部分。

  爱同学,我们必需擅长走进同学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需把自己当作同学的伴侣,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儿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学习阶段。

  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进展,布满活力和潜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阶段,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

  第1页

  因此,同学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理解儿童对生命的独特价值,擅长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假如一种教育不能触动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胜利的教育。老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的学问,对于同学来说,他们喜爱前者。同学渴望并珍惜老师的关心,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肯定有教育的奇妙效果。爱同学让我们进入同学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领悟,一种发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冲突。爱我们四周的人,毫无疑问,是播种爱的种子,让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爱和关怀他人,特殊是当老师,我们面临越来越多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情的滋润,我们给他们的爱肯定会影响他们对待别人的看法。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信任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很多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惊。李老师应用许多同学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同学,同学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

  第2页

  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殊是读了李镇

  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惊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同学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惊!同学生日时亲自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意的祝福,为同学办生日晚会,跟同学一起进行篝火晚会,始终关注高考落榜同学宁玮……令同学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同学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珍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同学细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莫非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美好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老师能够真正在与同学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美好!李老师就是这样的美好者!

  书中最震惊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育同学的制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同学喜爱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美好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惊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同学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同学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同学写信这个世界犹如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

  第3页

  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明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呈现自己的勃勃生气。他把同学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妙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同学美好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化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究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烦。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常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烦与恒心了。在扫瞄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同学,我能有多少耐烦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同学,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特别!我想我做不到,我会难过、愤怒、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行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去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同学,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烦,信念。万同的每点改变,不管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表达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烦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制造这样的奇迹。

  第4页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老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欢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欢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篇七: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0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集锦十篇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

  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

  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寒假,我拿起了学校发行的《爱与教育》,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师用许多同学的原话真实的写出他是怎样的去爱学生,而学生又是怎样的爱他,很感动人。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奉献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仅爱优秀生,更爱差生,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特别是我在书中读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生日礼物;经常在课间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走进大自然;班级优秀学生、中学生、贫困生坚持多次家访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李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补充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爱学生,我们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儿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学习阶段。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发展,充满活力和潜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阶段,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

  因此,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

  教师要理解儿童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善于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触动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教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谊、具有爱心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渴望并珍惜老师的关怀,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

  爱学生让我们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矛盾。

  爱我们周围的人,毫无疑问,是播种爱的种子,让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爱和关心他人,特别是当老师,我们面临越来越多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情的滋润,我们给他们的爱一定会影响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

  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

  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我们班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打人,经过慢慢的和家长沟通和之前的课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在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对这孩子多关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沟通教育为主,不一味批评,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指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老师的好帮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八: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1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

  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

  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2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3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4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

  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2、用心灵赢得心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

  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5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

  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

  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6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二、用心灵赢得心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

  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7寒假,我拿起了学校发行的《爱与教育》,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师用许多同学的原话真实的写出他是怎样的去爱学生,而学生又是怎样的爱他,很感动人。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奉献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仅爱优秀生,更爱差生,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特别是我在书中读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生日礼物;

  经常在课间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走进大自然;班级优秀学生、中学生、贫困生坚持多次家访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李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补充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爱学生,我们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儿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学习阶段。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发展,充满活力和潜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阶段,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因此,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要理解儿童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善于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触动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教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谊、具有爱心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渴望并珍惜老师的关怀,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爱学生让我们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矛盾。

  爱我们周围的人,毫无疑问,是播种爱的种子,让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爱和关心他人,特别是当老师,我们面临越来越多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情的滋润,我们给他们的爱一定会影响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

  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8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

  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9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

  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

  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10“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我们班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打人,经过慢慢的和家长沟通和之前的课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在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对这孩子多关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沟通教育为主,不一味批评,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指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老师的好帮手。

  

篇九: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1998年献给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记。下面是的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的范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篇一

  我是带着饮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xxxx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

  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文化苦旅》、《教师日记》、

  《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感受之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我上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父亲白天上班,晚上经常打夜班,无暇顾及他。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也不见效,丧失了信心,整天以酒浇愁。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

  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他哽咽地说:“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么本事去闯世界呢?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到校后,我向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决定免去他全年的全部费用,并发动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学习用品费用和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特困补助金,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几天后,我又带领班干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深深地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现在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感受之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

  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感受之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

  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

  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摸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建立班级督察记录本,分为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艺体、进步、创新七大项,由学习委员、副班长、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记录同学在这七方面的优劣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一周一汇总,每周由各方面主管班干部在班会上进行总结。把分数按周记录在《班级日常操行评定表》上,学期末进行总评,作为班级学生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应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篇二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

  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篇三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篇四

  寒假,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

  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

  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

  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篇五

  再次捧起《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中学生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

  情的鼓励,对待孩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仁爱之心,爱孩子们。

  

篇十: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实用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三篇

  寒假,我拿起了学校发行的爱与教育,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师用许多同学的原话真实的写出他是怎样的去爱学生,而学生又是怎样的爱他,很感动人。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奉献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仅爱优秀生,更爱差生,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特别是我在书中读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生日礼物;经常在课间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带着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走进大自然;班级优秀学生、中学生、贫困生坚持屡次家访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李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补充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爱学生,我们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儿童处于根底教育阶段,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学习阶段。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开展,充满活力和潜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阶段,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

  因此,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要理解儿童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善于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触动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教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谊、具有爱心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渴望并珍惜老师的关心,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爱学生让我们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矛盾。爱我们周围的人,毫无疑问,是播种爱的种子,让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爱和关心他人,特别是当老师,我们面临越来越多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情的滋润,我们给他们的爱一定会影响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心,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

  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冲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决,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

  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那么。比方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荣耀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催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泼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方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篇十一: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个人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个人读书心得5篇1在暑假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以手记的形

  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一则则深动感人的故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让我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

  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李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条件去做好老师的。他说:“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这使李老师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连他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富有影响力的一位老师啊!

  在书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有一个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它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先后和父母的新家庭居住过,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过,也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李镇西从激励其

  自信心入手,让自己和班集体共同关心他,用爱感化他,使其脱离过去那种不良的生活,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后来自觉的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行为反复,以致后来坚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断绝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从万同的学习基础出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其留特殊的作业,进行特殊的考试,让一个在绝望、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因为自己活着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实际上,李老师的做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爱,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所做的越过我们一般教师能够做到的。尤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最为纯洁的思想,用一颗纯净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作为老师,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对得起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共享教育的阳光雨露!《爱心与教育》个人读书心得5篇2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分优生和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

  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

  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

  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爱心与教育》个人读书心得5篇3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我在想他对自己子女的爱如何呢?那些被超越的父母情何以堪呢?)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问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篇十二: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分优生和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

  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

  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

  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我记得,有一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对毕业生说:“得A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未来靠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的栋梁是你们;得C的同学,祝贺你们,母校的捐款等着你们!”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我在想他对自己子女的爱如何呢?那些被超越的父母情何以堪呢?)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

  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问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而我就是那一般的教师,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我愈发觉得自己的尽力而为是那么的自私和渺小。我只想在工作时间专心工作,做学生的老师告诉他们我所思考的人生和希望他们所拥有的品质:乐观和坚韧,尊重和思考,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在他们不方便向其他人倾诉时,我可以耐心倾听;但我每天工作之余一定要有一段时间全心全意投入家庭陪伴家人,忘掉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所以看书的时候我一度很痛苦,看着教育家的无私的爱,不断想着新方法,一个月,一年用点点滴滴去感化学生,如果是我三五次后没有效果就心灰意冷,等待时间等待社会去改变他吧,我只是他生命中的很小的点,我没那么厉害不是救世主。我这样还能当老师吗?我得耽误多少人?

  还好,在读书交流会上,任慧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应该热爱生命,身心健康,乐观上进。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但他也有自己的人格与追求。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才可能真爱学生。我不

  是伟大的教育家,我虽渺小但我也在不断思考努力给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想想去年班里有几个心理脆弱的学生,有的想伤害自己,有的想伤害别人,我在恐惧和郁闷之后,上网搜索了相关知识,我了解了他们的难以言状的痛苦,不是性格缺陷,不是心灵脆弱,更不是矫情,他们往往有高度的自制力,追求完美,把热情开朗的一面留给他人。所以,我会耐心倾听,告诉他你的苦我了解,想哭就哭吧,你不用时时坚强。当你不开心可以再来找我或者你信任的朋友倾诉。我想他们能向我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就是称职的。我想要想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为老师的我得时刻反思提醒自己做个快乐的人。

  经过反思,学期末的烦躁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想起本学期有个孩子第二次在晚自习时间用手机看电子书,我觉得太糟糕了,屡次犯错简直藐视校规。我叫来了家长,家长在我办公室像替我报仇似的,尽管语气平静,但每句话都像把尖刀刺向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散漫懒惰对自己没有约束,哪个大学会要你,连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了,这么胖,我看你即使上了大学也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你看那谁谁,人家为什么能考上清华,人家自律,你看看你有半点优点吗?我真觉得孩子可怜,赶紧说,这孩子挺勤快,当劳动委员尽职尽责,还特别热心助人,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很有礼貌,家长老师批评时孩子一直恭恭敬敬的。而且,家长说他装的,你不知道他在家多懒多好吃,要不能有这么胖吗?我不断替孩子找优点,家长不断打击孩子,无论我怎么苦

  口婆心希望家长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找孩子的优点,家长最多会说句这个方面还行,接着又是一堆批判。我想每个问题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我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多点自信。这就是我的爱心吧。

  我以后会用接纳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缺憾学生的不完美,一点点的让自己和学生变得更好。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

  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

  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李镇西著作《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

  在暑假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一则则深动感人的故事。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让我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李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条件去做好老师的。他说:“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这使李老师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连他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富有影响力的一位老师啊!

  在书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有一个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它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先后和父母的新家庭居住过,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过,也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李镇西从激励其自信心入手,让自己和班集体共同关心他,用爱感化他,使其脱离过去那种不良的生活,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后来自觉的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行为反复,以致后来坚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断绝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从万同的学习基础出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其留特殊的作业,进行特殊

  的考试,让一个在绝望、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因为自己活着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实际上,李老师的做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爱,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所做的越过我们一般教师能够做到的。尤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最为纯洁的思想,用一颗纯净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作为老师,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对得起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共享教育的阳光雨露!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