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4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4篇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22-12-09 18:15:05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4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  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之后收看了河南卫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4篇

篇一: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

  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之后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我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推荐。

  关于其特点能够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透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到达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事发后,王立感到自我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是非、善恶、真伪的决定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务必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十分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

  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一部中原史即半部中国史,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开封史即是半部中原史。

  《鉴史问廉》八集中多次出现开封府、包公祠、龙亭、大宋御河、城摞城等风景名胜,这无疑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最后提两点推荐: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纪委命名的“廉政教育基地”――开封府内西侧设置的“清官长廊”和“清廉词”,以及在牢狱设置的“贪官警示台”,在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中强化廉政教育。

  二是尊包拯为“廉圣”。笔者曾在市包公研究会组织的纪念包拯诞辰1010年座谈会上提出:应在原有的中国古代十大圣人(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史圣司马迁、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酒圣杜康)之外,增设包拯为“廉圣”。

  在这方面,其他省辖市已先行一步,在传统的“十大圣人”之外,又加了八圣:漯河的“字圣”许慎,南阳的“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焦作的“文圣”韩愈、“律圣”朱载,周口的“道圣”老子,新乡的“谋圣”姜太公。

  

  

篇二: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鉴史问廉》中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之次。”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古人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个人,而是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称,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近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也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鉴》一书。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该书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兴衰就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

  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那么。对于整个医疗系统、一个医疗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据了解,十八大以来,截至202X年6月,中纪委共派出208个巡视组对1214个地区和单位数量最多的省份,如,河北、广东、四川等,有不少已经公布了医疗查处案件。202X年以来,经中纪委通报的医疗界案件就达19例,涉及宁夏、吉林、辽宁等省份。

  那么医疗系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常理分析,主要的腐败主体应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授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耗材产品供应商的好处费,为这些产品进入医院提供便利。药价虚高,一多半都变成了公关费,福建漳州医疗腐败案中,市直区县73家医院百分之百涉案,全军覆没,内幕惊人。在去年的股市财报中,诸多的制药企业营销费用过高,已经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除了药品,检察机关调查发现,医疗耗材采购过程中的回扣现象也是相当普遍,代理商往往利用高额回扣来利诱医生提高耗材使用量。耗材的利润惊人,有代理商亏本卖设备给医院,目的是通过耗材赚取高额利润。二是在医院项目建设中的腐败,诸如基建项目腐败、信息化项目腐败。

  三是收授患者及家属的“红包”,这一项的比例应当较小,多集中在主管医生那里。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来看整个医疗系统,我们不仅要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且要意识到自身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尽快克服和纠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两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防微杜渐,确

  保与任何违法问题不沾边。二是始终坚持为病人服务的理念,用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以实际行动

  影响周围的人,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医务行政工作者。“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廉洁的风气在医疗行业盛行时,医疗水平质量一定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弘扬廉洁的正气是每个医务行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沁阳市卫生局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日

  

  

篇三: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00字

  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看完《千年包公》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包公断案时铁面无私,敢作敢当,也让我明白了包公断案本事极高,推理能力特强,因此包公深受百姓爱戴。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一是对“制度”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制度”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断送前程、祸及家人。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传学习,把“制度”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而在4月,安徽也至少有三位处级以上干部落马的消息曝出,包括安徽合肥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宋美华,安徽省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效先,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长)沙圣虎。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二是对权力要常怀“平常心”。“制度”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领导干部要规范、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这种“平常心”,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三是对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作为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诱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制度”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西汉的《二年律令》法典的制定,规定了“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臧(赃)为盗。罪重于盗者,以重者论之。”贪赃枉法者,与盗窃罪处以刑罚;贪腐达一定数量的,可以处以死刑。此令一出,出现了当时的官吏王立因其妻私自受贿而羞愤自杀。一时间廉吏丛生,政治清明,法律对惩治贪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滚滚东流水,逝者如斯夫。秦始建制,望万世为秦,二世残暴,俱付与一炬;汉朝一统,领世界风骚,末年动乱,出黄巾群雄。隋唐之治,盛世彪千古,安史之乱,帝国入史

  册;宋承唐遗,真仁又兴盛,南宋积弱,崖山再无国。元明更迭,竟远迈汉唐,阉党乱政,三桂请清帝;康熙宏略,志皇舆拓展,腐朽闭国,王权终断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四: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多篇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1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

  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鉴史问廉》是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2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罢之后,感触颇深。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对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或许,因为受世俗的沾染,出现过不好的社会风气,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

  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3

  近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观看了在中央电视台CCTV-9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大型纪录片,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内容充实,厚重大气,观看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20XX年4月1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而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

  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把好自己的关,在行使权力时,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抵御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要谨慎。此处谨慎并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胆开拓事业的同时,处世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在一些金钱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独,即在无人知晓之时,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线,象《鉴史问廉》中的“四知太守”杨震那样,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敬畏之心,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节轻微而对自己有种放松心理;慎初是指第一次,许多贪官第一次收受贿赂后人情难却,越走越偏,最终走上不归之路,因此,要洁身自好,自觉杜源。

  二要知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事业上要有不知足的追求,而在个人物质待遇等方面要有知足常乐之心。要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而应有“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要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字、治国、平天下”,李大钊先生曾说过,铁肩担道义,妙笔做文章。作为党员干部,修身应是第一位的,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干好事业的基础,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确对待个人廉洁问题。

  四要慎交友。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古人云:“黄金万两容易得,人生知己最难求”。如何交到知心的朋友,自己首先要心存浩然正气,以诚待人、以真心换真情,以沟通思想、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为目的,逐步深入观察了解对方,只有这样经过从表及里、由内到外、从言到行的观察,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才能结交到自己人生的知音。

  总之,通过这次观看《鉴史问廉》活动,可以说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一个震撼,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更明确了,准则更清晰了,要真正做到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观改造,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为我市“汝美万事兴,汝和万事兴,汝升万事兴”的总体战略构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