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义和团运动概念9篇

义和团运动概念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11 01:35:02

义和团运动概念9篇义和团运动概念  一、简介: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  民间秘密会社,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概念9篇,供大家参考。

义和团运动概念9篇

篇一:义和团运动概念

  一、简介: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

  民间秘密会社,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就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渊源于中国佛教净土宗。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亦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1131~1162)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昭)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而后劳乃宣所着《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卷,《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一卷,《拳案杂存》三卷合为《拳案三种》。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三、义和团运动经过:

  义和团运动起初与其他秘密团体无异,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反对满清的统治,政府也不断镇压。然而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推进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

  1897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

  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

  同年10月赵三多等人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的旗帜“起义”,遭清军镇压而失败。

  次年(1899年),山东平原县知县蒋楷镇压义和团,当地义和拳首领李长水请求荏平、高唐等地的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支援,朱红灯在杠子李庄整齐队伍正式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11日,蒋楷率领勇役数十人前来镇压,被义和拳打败。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平原起义”。

  后来清廷加派袁世敦等人前来镇压,在森罗殿战斗中击败义和拳。其后清军游击马金叙活捉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心诚和尚等人。

  当时的山东巡抚是毓贤,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对民众反洋教斗争比较同情。他罢免了蒋楷、袁世敦等,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措施,有说法指出正是毓贤改拳为团,还向朝廷上奏将民教矛盾的责任归结于教会一方。1899年冬,山东肥城发生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被杀案件,在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毓贤被清廷免职。新任巡抚袁世凯带领北洋新军在山东大力镇压义和团。

  毓贤离职后到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向她提出招安义和团;之后获得调任山西巡抚,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感到十分不满。

  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

  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中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事件最终演变为国际军事冲突,在事件平息之前,约有45,000名来自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英军中包括英在威海卫训练的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兵团)、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以及反抗拳乱的中国军队与义和团拳民对战。

  1900年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1900年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经两天的激战,到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1900年

  8月16日晚,八国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

  北京陷落之后立即仓皇离开,逃到西安。而清朝皇室逃往西

  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1900年9月7日,

  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

  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

  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匡及李鸿章为全权

  特使,与各国和谈。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

  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迅猛的

  发展部分得益于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态度变化后,许多义和

  团

  组

  织

  迅

  速

  消

  亡

  。

  

  

篇二:义和团运动概念

  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三:义和团运动概念

  [历史]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世纪末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

  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

  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篇四:义和团运动概念

  义和团运动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封闭、迂腐还是博爱、精深。无论怎样,有一点无可否认,从远古的尧舜禹,到封建时代的三国鼎立、战国争雄。中国人无论怎样的强调礼义廉耻,都掩盖不了那股对英雄的崇尚与依赖。

  所谓英雄,应是足智多谋、英勇果断、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者。而又所谓“时势造英雄”每当时代遭遇坎坷总是期待英雄的降临,而我们又那么相信它必将降临。可是哲学家的理论永远是脑部智力的游戏,他的真实不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于是便有了一种叫“人祸”的“不可抗力”。至今中国的法学家们依然在探讨研究所谓“人祸”的问题。他们和天灾并列在一起。也意味着绝望。

  百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当他们拿着大刀红缨枪来对抗大炮。当他们还未经过任何训练和正规组织就冲进战场。他们是是抱着怎样的心情。以为自己在书写历史?以为自己在拯救苍生?又或者只是试图的抓住绝望前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可是不管当时的他们是如何想的,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如此的幼稚而不理智。为什么没有一位高瞻远瞩的豪雄出来平定天下,即使是像项羽那样残忍的霸王,也绝不想中华的土地被外来人刺刀埋进白骨。

  可事实就是如此。

  在北京东城的西裱褙胡同,明代兵部左侍郎于谦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当年明朝面临北方强敌入侵威胁时,于谦竭力反对明庭南迁,并在北京组织团练,率兵出战,保卫北京。他有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诗和他的宅子从明到清,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就这般静静的目睹了几百年风风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换了多少次,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他们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突然在一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高潮中它又成为北京的一个焦点。

  1900年4月,义和团在北京的第一个坛口在这里成立,团员有一百多人。正如当年的于谦那般毫不畏惧的高举爱国之旗,坚决的排外。

  事情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1898年10月(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教堂,占领犁园屯,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次年10月,山东许多州县反侵略斗争的迅速发展。12月,山东、直隶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

  1899年12月初(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就任后,血腥镇压义和团。

  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1900年1月11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即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后半个月,清政府发布采纳了主“抚”派的意见。

  各国驻北京公使对这道谕旨反应强烈,断定清政府有意纵容义和团。法、美、德、英等国公使会商后,于1月底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全面镇压义和团。3月上旬,他们又胁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果中国不接受要求,各国公使将报请本国政府派军舰来华,实行武装干涉。清政府于是又颁布谕旨,命令直隶、山东督抚出告示严禁义和团。清政府的态度反复,同当时国内局势有关。

  清政府在“剿”与“抚”之间的徘徊,导致义和团在受挫于山东后,转向西北,势力大振,逼近北京。义和团的空前发展,已使清政府既无决心、亦无可能在短期内将其镇压下去。

  清政府在义和团问题上犹豫摇摆,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又统率多国联军(史称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直趋北京,时旅顺俄军一千七百人赶来参加西摩特遣军,因迟到滞留在天津租界内,待机出动。6月中旬,大批义和团亦准备进入北京城。清政府为了保住政权,6月13日终于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准许他们进入北京内城。西摩统率联军自天津出动后狼狈逃回。

  21日英、俄、日、德等海军组织突击队,在炮舰掩护下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守军英勇抵抗失利,炮台陷落,天津的门户被打开。大沽炮台失守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发布对外宣战的谕旨。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23日,俄、英、美军两千余人强行闯入租界。英、美等国军队接踵赶到,人数增至八千以上。西摩联军逃回租界后,天津联军总数超过一万。

  7月9日,各国军队联合进攻海光寺一带,聂士成率部迎战,中炮阵亡。

  8月4日,各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于次日清晨仓皇出逃。

  16日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结束。慈禧在流亡途中,颁布“剿匪”谕旨,通令各路官兵剿办义和团,要做到斩尽杀绝。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列强颁发的分区占领北京的布告。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

  事情的起起落落持续总共不到两年,可却是一场真正的对抗。我们打了外国人,也打了自己人:他们既在侵略我们,又在相互争斗。我们人多又有地利;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高技术的武器。但不同的是:外国人知道他们在侵略是要什么,而我们盲目排外到杀死自己的同胞很多人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很可笑的以为是驱魔除怪,或仅仅只是为了口饭。外国人内部相互争斗因为他们知道谁是真的朋友,谁又是真的敌人对清政府软硬兼施明白政治的意义;而我们英勇无畏的国人呢,他们真的有看清形势吗?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我们又问当时中国真的就没有一个能人,当时统治阶层为何全是见识短浅之辈。明明是一场有可能赢得战争为什么会输得这般屈辱,还有这并不是结束。古时的不论战国还是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就算是动荡的宋朝,也总会有为国为民的英雄出现为群众指引道路,我们当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期,不论从人口、土地还是国库收入。可是没有人当那振臂一呼的勇者,每一场抗争的后没有洗净血泪独自归的传奇。

  人民的生命像白菜一样卑贱,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在此时显得是那般幽默。也许在这一刻中国的近现代的屈辱便已经注定。可是这场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

  史学家们只会说:“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可他们注定不是英雄只是烈士。我想说制度决定的是思想。思想决定着行动,我们期望在绝望的尽头有英雄的曙光,可是那只在于我们将自己视为真正的英雄。正如两千年前的祖先所说的那般豪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真正有勇气的人就会形成英雄的团体。可勇气却不是别人给的!

  

篇五:义和团运动概念

  事件最终演变为国际军事冲突在事件平息之前约45000名来自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英军中包括英在威海卫训练的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兵团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以及反抗拳乱的中国军队与义和团拳民对战

  一、简介: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就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渊源于中国佛教净土宗。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亦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1131~1162)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昭)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而后劳乃宣所著《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卷,《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一卷,《拳案杂存》三卷合为《拳案三种》。

  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

  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

  三、义和团运动经过:义和团运动起初与其他秘密团体无异,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反对满清的统治,政府也不断镇压。然而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推进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1897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

  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

  同年10月赵三多等人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的旗帜“起义”,遭清军镇压而失败。次年(1899年),山东平原县知县蒋楷镇压义和团,当地义和拳首领李长水请求荏平、高唐等地的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支援,朱红灯在杠子李庄整齐队伍正式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11日,蒋楷率领勇役数十人前来镇压,被义和拳打败。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平原起义”。

  后来清廷加派袁世敦等人前来镇压,在森罗殿战斗中击败义和拳。其后清军游击马金叙活捉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心诚和尚等人。当时的山东巡抚是毓贤,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对民众反洋教斗争比较同情。他罢免了蒋楷、袁世敦等,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措施,有说法指出正是毓贤改拳为团,还向朝廷上奏将民教矛盾的责任归结于教会一方。1899年冬,山东肥城发生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被杀案件,在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毓贤被清廷免职。新任巡抚袁世凯带领北洋新军在山东大力镇压义和团。

  毓贤离职后到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向她提出招安义和团;之后获得调任山西巡抚,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感到十分不满。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

  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中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事件最终演变为国际军事冲突,在事件平息之前,约有45,000名来自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英军中包

  括英在威海卫训练的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兵团)、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以及反抗拳乱的中国军队与义和团拳民对战。1900年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1900年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经两天的激战,到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1900年8月16日晚,八国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后立即仓皇离开,逃到西安。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1900年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迅猛的发展部分得益于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态度变化后,许多义和团组织迅速消亡。

  

  

篇六:义和团运动概念

  教学目标

  义和团运动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幺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幺?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

  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篇七:义和团运动概念

  1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西方国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Rebellion)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2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4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5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6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评价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俩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歌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2.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不十分

  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上。4.辛亥革命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5.二大制定的纲领内容和意义: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科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分清敌友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二大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很快传播开来,并广为人们所接受。6.中国近代战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常常压制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2)经济技术的落后,世纪中叶,19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论述:中国抗日的意义和经验。意义:(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了巨大贡献。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八:义和团运动概念

  浅谈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却不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而义和团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激励了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义和团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具有一定贡献作用的,本文中笔者将分享以下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学习心得体会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中比较特殊的一次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虽然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但却不是反封建的运动,这种矛盾性与复杂性的集中,使得义和团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讨论却从未停止,因此在高中历史“义和团运动”章节学习中,有必要对这一章节知识细化讨论分析。

  1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地区的民间秘密结社,虽然名为“拳”,实则具有“教”的性质。而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胶州湾等地区被德国占领,外国教会在山东的发展扩张,引发了诸多外国教会民教涉讼事件,并引发了群众的不满,群众对外国教会的积恨,使得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至。而在1898年开始,华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民众生活更加艰辛,此时“义和团”便借天灾之名,宣说是洋人教会惹怒了天神,因此驱逐洋人是缓解旱灾的关键,这吸引了民众的参与,同时也成为义和团发展的诱因。同年10月,以山东冠为首,并联合直隶省多个县城,聚众烧毁红桃园教堂促进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同时义和团与山东、直隶两省毗邻地区的反教信徒连成一片,迅速掀起了反侵略斗争的高潮,而清政府对此采用的是诏安收抚的方法,这也使得义和团发展壮大。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义和团“反清复明”口号与“扶清灭洋”口号的转变,与助清运动的多次成功,也使得义和团的声势不断壮大,因此在义和团的发展过程中,是具有明显爱国反侵略性质的。而随着义和团的壮大发展,清政府对此感到了恐惧,因此也从最开始的“抚”准变为“剿”,这在1899年袁世凯上任后后,表现的最为突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成员的大肆屠杀,使得义和团发展受到了重创。而在1900年,八国联军清华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再次选择了对义和团的招抚态度,并利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宣战,而显然这一次的对外宣战最后以失败告终,并导致《辛丑条约》签订,而清政府同样最后将罪责归咎于义和团,并在此对义和团做出围剿,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以失败告终。

  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在学习“义和团运动”这一章节知识时,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第一义和团运动具有坚定不移的反帝精神,这从义和团的运动口号“灭洋”就可以得知。当然这个口号对义和团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口号模糊

  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怎样,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农民在解救民族危机时的正义反抗,虽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却是具有爱国意义和进步性质的。第二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被称之为封建主义,而在义和团运动过程中,提出的诸多纲领之中,并没有一条能够体现出对封建政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的反抗,因此虽然义和团运动对封建主义造成了冲击,但是并不具有反封建性质。第三义和团运动具有宗教迷信色彩性质,主要表现在义和团的创办初期,是通过宗教迷信吸引民众的,这是义和团汇聚力量的起源,而宗教毕竟是不科学的,如其宣传的“刀枪不入”造成了义和团的重大伤亡。

  4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虽然最终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是却不能否定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结合笔者对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首先义和团运动使反帝国主义和抵抗清军的能力得以释放,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义和团运动在反帝国主义侵略中的顽强表现和英勇奋斗,成为五十年后中华人民伟大胜利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义和团運动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精神,显示出了中国民族的不屈力量,这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发展,提供了极大的鞭策与鼓舞。其次义和团运动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并对比表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义和团运动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并推动了民国政府的建立。最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虽然没有完全的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的策略与手段,因此从这一点分析,义和团运动对国土维护也是具有一定贡献的。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中集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农民运动,而义和团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确是无法泯灭的,并对辛亥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因此在学习这一高中历史知识时,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义和团运动”。

  

  

篇九:义和团运动概念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史,赞美下在历史上即使官方不作为人民也从未停止过的反抗。当然我没有脱离一般情况,在看书之前还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它——百度一下,可是不了解还好,大概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我真的震撼了,历史课本上给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不太确切的,甚至有人称其为故意美化。了解了一点之后,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悲剧。我决定写这个。在别人还在纠结什么题目的时候我就从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来了。在只能借5本书的艰苦条件下。我还把一本的名额分给了一个期刊。因为那上边有一篇对学生运动的评价。我觉得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虽然那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引用的内容,但也帮助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看过了那么多之后,对庚子国变,对义和团运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我始终摆脱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不知道由于何种原因,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之称。其实,这个“反帝”的头衔未免牵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甚至还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这是致命的缺点,这愚昧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让他们的出发点遭到很多质疑。至于“爱国”是要承认的,确实也反对外来势力,但是实际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甚至不客气的说是义和团盲目的反洋运动给列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加大侵华力度,爱国不当反而害国。自1860年,《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俄日美等各国连续在北京设立使馆。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1]。、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中国不仅赔偿四百五十兆银两,还被迫将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铲平,并且被迫同意各国派兵驻守租界地,中国主权彻底沦丧[2]。庚子国变为中国人不堪外国人压迫之民族排外运动,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相抗,爱国精神可嘉,行动却愚昧。有人说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不管当时看来是什么概念,现在看来‘排外’‘灭洋’反映出的多、半是农民知识的狭隘性。义和团是农民的暴动,是拍桌子式的反抗,我很气愤,但仅此而已。义和团赶不上辛亥革命有组织,也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明确目标。但以它为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更有力量的侵略提供了舆论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由于一场暴动而引来的战争,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吃亏了。‘义和团,起山东’开始是以拜神练拳为主,后来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3]。我看了点义和团起源的资料。这神

  共5页,第1页

  功之类的大概就是来源于他们唱的大戏,一个荒诞不经的来源。背景大概是: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但慈禧不高兴,裕禄当然是善于洞察上意的,所以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4]。作为整个事件不算具体原因但绝对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这群政治家的爪牙自由地进入了中国。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挥舞着博爱人道的大旗却干着强盗的勾当,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5]。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针对的是洋人可是打击的大多数是所谓教民,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斗争,而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质疑甚至痛恨也是因为类似的教案事件。普通参与者反抗侵略的精神固然可敬,他们对同胞之横暴与结局之荒诞又令人扼腕。有人拿达摩西来和鉴真东渡来比较传教士来华,这虽然有很多美化的成分,但确实很多人本着为宗教献身的信念来华。虽然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6]。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是可悲的,依附于不法传教士横行的中国人更是可悲,尤其引发的在国人之间激烈而无关外国人痛痒的矛盾更是一个悲剧。很多资料上都有这句话:“这件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慈禧”。其实我原来对慈禧的态度不是痛恨,甚至觉得她一个女人背负这样那样的骂名有点重,但现在我开始认为她有点罪有应得了,了解这段历史真的让我对以前的事情改变了许多看法,读史明智,说的确实很对。从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开始,慈禧对列强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说实话真是欠抽。而对外国公使们的眼中钉也就是“义和拳”和“大刀会”。她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对于是否镇压义和团,她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她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而这种态度激发了列强的不满。等的失去了耐心终于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天津大沽口了英、法、美、俄等国“示威”军舰出现后,事态开始扩大。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同意各国派兵进京,并剿杀义和团,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7]。我认为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骑墙的政策把义和团推上了这个不归路。

  共5页,第2页

  资料显示:1900年6月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这表明,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由于清政府已经按照列强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线的大批部队调去镇压义和团,所以造成京津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而从外省调遣勤王军队短期内也无法到达。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变化。“御前会议”这一天,她下令对义和团暂停镇压,要求将其中年轻力壮的团民编入部队[8]。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战争无法避免、自身统治受到威胁时候,慈禧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义和团抵抗洋人,而并不是列强认为的从一开始便想“联拳抗洋。还是在这一天,双方的敌对行为进一步升”级,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联军的军舰已经做好了登陆准备,此刻,已经不再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到来了[9]。开战的时候在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在样以来,义和团多少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然而大沽炮台陷落,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10]。慈禧连续三番五次召集了第“御前会议”的时候她仍然为自己留着后路,可是所有这些后路都没有帮助她留住自己的统治,反而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加速或招致了这次侵略的到来。之所以我觉得义和团运动和学生运动有点相似,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可悲之处。义和团值得可怜的地方也在于此。即使没有被镇压,清廷对义和拳的招抚也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安抚拳民、防止拳民暴动,而其对外宣战则给了拳民一个怒气的宣泄口,同时也在失控的局面中维护了清廷的合法性地位。换句话说,清廷在局势失控的情况下,必须顺应义和拳扮演一个“爱国爱民”的朝廷,如果贸然剿杀义和拳的话,恐怕等不到外国干涉便已经亡于拳民之手了。这大概是清廷“宣战诏书“的意义吧,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对内而不对外的原因。从这方面看来义和团是可怜的,报国之心没有受到真正的支持,就像所有的学生运动一样,被统治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这次的运动没有给清廷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列强制造了侵华的理由,虽然他们的侵华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义和团的运动确实成了正中下怀的炮灰。以前我觉得学生游行示威是一件很正义的事,什么组织纪律全都不用管,我们有权反抗,但有一次和一个军人交流时他说:唉,你们学生啊,最不让人省心了!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所谓学生运动的看法。适度的是好事,但过火了,就是一股虚火,看似热烈狂躁,实则无济于事。说不定也变成炮灰。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随时都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可叹的是,天津城破后,那些在门口写“大日本顺民”字样以求保护的,亦不乏昔日横行街上之义和拳民也。拍桌子要消灭所有洋人的时候,不畏流血牺牲奋勇向前冲的是义和团小将,就像无知而又受到蛊惑的邪教拥护者。可悲的冲在最前边,而大人

  共5页,第3页

  物对此的解释竟是童子法力最弱!农民的起义在后方观战的永远是领导,然而在敌人真正来临的时候,那些曾经愤怒不已,点火就着的拳民呵!竟然一下就变成了围观的群众。当了顺民!是的,他们也只有当顺民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实力,本来就没有具体的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凭着一种随波逐流的激情能干什么?就像文革时期无头苍蝇一般的红卫兵,一盘散沙,有几分鲁迅先生所言的奴性吧,要是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吧。义和团的运动所体现的的不过是一种过于极端的爱国主义罢了。盲目排外,夜郎自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人民的愚昧起到了有利作用。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难道能指望拳民的视野达到什么可以称赞的高度么?也只有这样了。一位名叫宫崎滔天的日本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遭到列强瓜分的灾祸,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那就只有去当义和团了”,“你如果生在中国,你也会参加义和团去和八国联军拼个你死我活吧?”所以我说造成这悲剧的大部分是清廷,确切的来讲是慈禧。拳民不懂政治,不了解外来势力不是刀棍能击退的,但政府不能不阻止,这种无知的暴动需要的是安抚,而非添油加醋!慈禧不是政治家,不是所有的女人的观念都是妇人之见,但她的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明白时局的政治家,是李鸿章为代表的诸位清朝大臣。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11]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南方的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12]从始至终李鸿章都是不支持义和团运动的,不管真的是文革的夸大还好,宣传的不切实际也罢,很多对于李鸿章不理解的看法也在一一转变,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决定是对的,仅仅是没有组织性的乱民由于心中愤怒而呐喊的力量是无法与列强的军队抗衡的,在国家实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如果鲁莽开战,那么大清帝国将遭到灭顶之灾。以卵击石,不是勇敢,是幼稚。我感到悲伤的是义和团之类的事貌似从未停止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文革中种种没有具体原因的阶级斗争,都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战斗,就像两个人争论完大雁怎么吃之后,大雁早就飞走了,中国人往往是在反对外来势力的时候,内部最先吵开,这个毛病一直就没有改过来,从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到文革中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以及从来就不绝于耳的谩骂。甚至,有的人为了激起国人的排外情绪,冒充日本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进行谩骂,这种被称为愤青的人总是被一股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虚火支配着,不是冷静地反思历史、客观地分析现实,而是动辄破口大骂,经不起任何刺激,头脑发热,歇斯底里,点火就着。这种心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凭着这种盲目的气氛能得到什么呢?到了关键时刻,既不可信,也不足恃。如此“爱国”,实在堪忧。李大钊在其《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抛开李大钊的身份,仅看此语,仍如洪钟大吕。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

  共5页,第4页

  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但就如同我前边所讲的一样,不当顺民,难道要他们去送死么,他们狂躁,他们无知,但他们不是政治家。要他们怎么样?盲目的暴徒有错可更错的难道不是无耻的侵略和无能的政府么?相比之下拳民更值得同情而非一味的指责吧。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一开始,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义和团彻底拒绝西方文明,盲目排斥,盲目暴动,拍桌子伤害的反而是自己人,确实可恨,但是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可能愚昧无知,但至少他们知道国难当头,哪怕是最粗暴最愚蠢的方式,他们也好站起来反抗,哪怕没有实际意义也要呐喊不是么?底层群众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不是任人欺凌的!他们的可恨,他们的可悲,其实是对无耻侵略和无能政府的职责!吸取教训吧,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伤,现在应该越来越好,就像已经过去的钓鱼岛事件,虽然有主战派大肆叫嚣,但民众对此更多的是理智冷静的思考,政府主导思想也坚定正确。我们正在慢慢变好不是么?一次次的悲剧带来的不可能只有伤痛,更多的思考和前进!的确,很多事情就像小马过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洗礼之后定会笑得更灿烂!慢慢来吧,我们在路上,跌倒也好,伤痛也罢,我们从未停止前进!

  参考文献

  [1][2]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山东:新中国书局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第18页.[3][4]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第12页.[5][8][9]罗敦融.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6]曾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7][10]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第50页.[11][12]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第70页.

  共5页,第5页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