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天铭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8篇

2023年度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8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17:36:11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宋朝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的成就。②掌握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③思考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①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8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宋朝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的成就。

②掌握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③思考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思考和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看图了解中心的位置,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旺;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

一、导入

说到江南,人们都说,江南是一个水乡,是一个如梦似画的地方。今天的江南发展仍然迅速,往前追溯,我们要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刚开发,那么,江南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开发,发展到宋代,这个时候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今天,让我们走进宋代,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3.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繁荣的表现

(2)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3)纸币出现的标志,原因和作用

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1.经济重心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完成?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生展示

1.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耕作技术提高

(复种技术,秧马)

③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不断推广

④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

⑤南方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

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①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

②棉纺织业兴起。

(2)制瓷业

①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③名窑众多

(3)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②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海船配备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1)都市贸易

①开封和杭州市成为商业大都市;

②出现了街市(店铺林立)、早市、夜市、草市和市镇。

(2)海外贸易

①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
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②朝廷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北宋时,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原因:商贸的繁荣,纸币携带方便

作用: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播放地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中心位于南方

综合归纳

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多媒体播放表格对比

合作探究

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北方人口南迁;

从唐朝中后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

2.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且受到的.破坏较小。

3.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4.统治者的重视。

四、巩固练习

1、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在客观上反映了( C )

A.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好

B.推广占城稻所要取得的成果

C.南方粮食产量超过了北方

D.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

2.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 )

A.推广种植籼(xian)型杂交水稻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代成为丰饶的粮仓

C.棉花的种植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的经济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B )

A.景德镇成为瓷都

B.棉布成为北方普通百姓的衣料

C.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

D.在江浙可以看到种植的占城稻

4.泉州具有类似现代海关功能的管理机构,是在北宋时期诞生的。这个专门用来“掌蕃货、

海舶、征榷、贸易之事”的机构被称为( C )

A.中书省B.三司

C.市舶司D.行书省

5.北宋时四川地区商人做生意,带哪种货币较方便( A )

A.交子 B.五铢钱

C.铁币 D.圆形方孔钱

6.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请回答:国家财政收

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讨论题

以史论今: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重心南移中谈谈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答:①经济发展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发展要重视人才交流;

③经济发展要重视引进先进科技;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等等。

五、课堂总结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自北宋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宋朝因此成为最富裕的国家。

【板书设计】

第9课宋代经济发展

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2.手工业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3.商业

(1)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

(3)纸币出现

二、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重心南移

三、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六、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紧扣课标进行,学生自学和展示,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教学中,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提炼、研讨相关的历史信息,以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2篇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文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出现频繁对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第二,我们必须学习唐朝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4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听、讲,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讲、听

阅读、讨论、发言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阅读、理解、思考、发言。

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阅读教材。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完颜阿骨打建金,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学习金的崛起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学习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在学习岳飞抗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和生成及教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完颜阿骨打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作为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征服先进地区后,只有学习先进地区的文化,才能维持统治并获得发展。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准备注意梳理知识。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岳飞字《还河山》,岳飞像、与岳飞坟前秦桧夫妻跪像。图中铁铸的跪像,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前,你能猜出他们是谁吗?为什么让他们跪在那里?他们就是当年以秦桧为首的陷害岳飞的罪人?岳飞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本节课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

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活动二预习导学

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

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

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备注

通过图片研究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查找、阅读能力。

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一:金是怎样建立的?(学生讨论回答)

1、出示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形势图。

2、出示女真猎人、女真骑士图,让学生分析女真怎么生活?

看图分析女真的生活

3、介绍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强调阿骨打的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

分析理解国号金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二:在《满江红》中“靖康耻”是指什么事件?“胡虏”又是指哪个民族哪个政权?

1、展示岳飞《满江红》。

2、1125年,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金军俘虏辽的最后一个皇帝,辽灭亡。

3、地图展示金灭北宋,讲解靖康之变。1127年,

金兵攻破开封(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三:南宋是怎样建立的?

1、地图展示南宋的建立

2、赵构,宋钦宗的弟弟,1127年“靖康之变”后即帝位,定都临安,庙号高宗,史称宋高宗。

目标导学合作探究四:岳飞抗金情况如何?

1、你知道岳飞事迹与岳母刺字的故事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到:“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2、岳家军与郾城大战有何关系,郾城大战情况如何?岳飞所率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岳飞率领这支队伍,收复了多处失地,又在郾城打败金军的精锐骑兵。

岳家军即使“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然英勇作战,金军哀叹:“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

3、岳飞和宋高宗、秦桧等人对金的态有何不同?思考为什么秦桧等人要阻止岳飞抗金。议一议历史上都是将军打了胜仗受到奖赏,打了败仗受到惩罚。为什么宋高宗、秦桧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将他杀害?担心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担心抗金胜利后,被俘的皇帝回来,自己帝位不保。受协投降派一心求和,而岳飞成为议和的障碍。

4、宋金形成对峙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宋金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宋金和议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3、客观上获得较长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恢复发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作业布置

1、预习《第9课》完成导学部分。

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8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

通过史料分析,培训学生史料分析研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有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6篇

六、小结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8篇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 、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0日,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又是为何?

(二)新课展开

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

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Ⅰ自读课文:遣唐使 部分

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问:什么是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 史料研读:

(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结合材料并教材归纳遣唐使的特点?

人数多,规模大,呈使团形式;批次多,往来频繁;人员组成全面,便于开展全方位学习

(3)查看下表,观察教材《日本的和同开宝》图:

问:遣唐使的历史影响?一目了然。对日本国家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鉴真东渡

除了遣唐使西来求学,亦有中国文化使者东渡传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中国高僧鉴真。

Ⅰ速读课文,及【相关史事】栏目内容,了解鉴真事迹。

补充材料:

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

唐招提寺建筑群,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他依靠嗅觉辨认药物,定名称及疗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

Ⅱ 以郭沫若诗总结:(学生齐读)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唐朝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中南半岛的林邑等国与中国交往也非常密切,新罗使者、留学生甚至超过日本,先进的唐朝制度、文化对他们影响巨大,并且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儒家)文化圈。

玄奘西行

遣唐使、鉴真东渡显示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核心是唐文明传播日本,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敬重。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天竺”是唐朝时对今印度半岛的称呼。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成为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Ⅰ(提示学生注意教材正文说明)(教师询问并讲述)玄奘在全国各地从师学佛,通过学习,许多佛典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解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为明佛理真谛,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玄奘西游的时间是?贞观元年。他的西行求取真经、弘扬佛法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

艰难险阻,四年跋涉,初到天竺 →遍访名寺,游学十年,名扬天竺 →谢绝挽留,二年归国,宰相相迎,天子召见→潜心译经,凡十九载,弘扬佛法,交流文化

指导学生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注意其中经过的重要地点河西走廊、葱岭、曲女城、那烂陀寺等。并结合上述提纲简要介绍相关史实。

总结:玄奘西行的贡献:一是取经、游学、译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印度半岛、西域等地一百多个国家的历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Ⅲ 教材问题思考:鉴真和玄奘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你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回答)

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分析探究(难点突破)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Ⅰ 读《职贡图》(反映外国使节纷至中国,向唐朝皇帝进贡)并课后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图片。

思考:这些反映了什么?(唐朝时中外交往的广泛、活跃。)

Ⅱ尝试分析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总结,教师给以适当引导)

(1)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对各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创造了前提;(盛唐气象)

(2)唐朝实行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3)唐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高度自信,胸怀博大;

(4)发达的陆路海路为中外往来带来了便利。

四、课堂小结

天铭文秘网 https://www.itym8.com Copyright © 2019-2024 . 天铭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天铭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

Top